例說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4 15:27:3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例說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語文偶合例說論文
我們在閱讀古詩詞時,會發現一個有趣的文學現象——偶合,即后人在作詩時無意中寫出了與前人詩意相似的現象,正如范仲淹在《對床夜話》中說:“詩人發興造語,往往不謀而合。”阮閱《詩話總龜》中記載有這樣一個故事:宋代詩僧惠崇曾寫過兩句詩:“河分崗勢斷,春入燒痕青。”當時的讀書人都很驚喜,然而這卻是偶合了唐人的詩句。惠崇有個師弟向他學詩,學成后就贈詩一首云:“河分崗勢司馬曙,春入燒痕劉長卿。不是師偷古人句,古人詩句似師兄。”對惠崇作了善意的調侃和揶揄。
偶合現象在古詩中是常見的。庾信寫過:“白云巖際出,清月波中上。”杜甫也有詩:“薄云巖際出,孤月浪中翻。”韓愈有詩:“我今罪重無歸望,直去長安路八千。”歐陽修亦云:“今日始知予罪大,夷陵此去更三千。”這都是到了“化人為己”的地步了。
一旦詩人發現自己偶合前人詩句后,其態度也不同。據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記載,宋代文學家王禹偁本來學詩白居易,在商州寫了一首《春日雜興》詩:“兩株桃杏映篇斜,妝點商州副使家。何事春風容不得,和鶯吹折數枝花。”他的兒子看后說:“杜甫《絕句漫興》中有‘恰似春風相欺得,夜來吹折數枝花’的詩句,兩首詩語句很相似。”因此勸父親修改。王禹偁不但不改,還引以為自豪地說:“我的詩很精到,因此能和杜甫的詩相暗合。”并作詩道:“本與樂天為后進,敢期杜甫是前身。”與王禹偁相反,明代的謝榛是“同者即刪”。他曾寫過一首《牡丹》:“花身默默殿春殘,京洛名家識面難。國色從來有人妒,莫教紅袖倚欄桿。”后來讀到唐人羊士諤《郡中即事》詩:“紅香落盡暗香殘,葉上秋光白露寒。越女含情已無限,莫教長袖倚闌干。”始覺與前人相偶合,就從詩稿中刪掉這首詩。以后讀前人詩,只要發現自己詩中有與古人全句相同的,謝榛就毫不猶豫地刪掉。這是對待偶合現象體現出的兩種不同的創作思想和精神。
廣告語例說研究論文
廣告語講究“真”、“實”。一個是美國某酒店的廣告妙語:“本店素來出售摻水10%的陳香美酒,如果不愿摻水者,請預先說明,但飲后醉倒與本店無關。”第二個是海外一家飯店的廣告:“請到這里用餐吧,否則你我都要挨餓了!”第三個是點子大王何陽的創意。一天,某飯店老板邀何陽吃飯。何陽看見飯店門口“賓至如歸”的字條,即建議老板撕掉,換上如下三個內容的廣告語:一是“進門一分鐘內服務員不接待你,用餐半價”;二是“碗筷沒洗凈,杯碟有缺口,用餐半價”;三是“菜譜上便宜的菜售完了,顧客食用其它菜一律以便宜菜計價”。三則妙語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真、實。真,是講真話,不講假話。如前一例,真話直說地告訴你酒里摻了水,二一則也講的是發自肺腑的真心話。這樣,容易產生真實感、貼近感。實,是實實在在,不圖虛名。幾則妙語都沒有用那些“飯香酒美,質優價廉”、“賓至如歸,服務第一”等冷冰冷的公式化語言,而代之以或親切、或樸實、或幽默、或創意的妙語,但其效用卻遠比那些公式化語言更能為顧客認同、接受。可以說,這類妙語真是獨出心裁,一語中的。
廣告語講究技巧。某出版商手頭壓了一批書賣不出去,情急之下便給總統送去一本,并三番五次要總統提點意見。總統無暇應付他的糾纏,便回了一句;“這書不錯!”于是,出版商便巧借總統名望,寫下一句廣告妙語:“現有總統喜愛的書出售!”當然,這些書很快便一搶而空。第二次,出版商又將一部書送給總統,總統上過一次當,這回便貶斥“這書糟透了!”自然,書商的廣告妙語又改為了“現有總統討厭的書出售!”出于好奇和逆反心理,人們自然又是爭相搶購。第三次,總統干脆閉口無言了,而書商的廣告妙語也改成了“現有總統難以下結論的書,欲購從速!”果然,欲購者竟相“從速”,書商橫財大發。
國內也有這樣的例子。有一次,資金匱乏、無錢打廣告的上海蓓英服裝店,突然在店門前掛出一條長2米,腰圍1.3米的牛仔褲,并且寫上“合適者贈送留念”這樣一句并不精妙的話。先是“哪位巨人穿此巨褲”的街談巷議數日不絕,接下來是《解放日報》在顯著位置刊出《腰圍1.3米的牛仔褲穿走了》,再接下來是大小報刊、電臺、電視臺對體壇名將鄭海霞、穆鐵柱等人慕名而來、攜褲而歸的新聞大炒特炒,排“炮”猛轟。你看,蓓英僅用3條牛仔褲,便一舉揚名全國,且創下了幾十、幾百甚至幾千倍于3條牛仔褲的經濟效益。一句妙語,創下了多少財富?
廣告語講究修辭。“的確‘有一套’”。“有一套”是贊美的口語,意思是指能干、有本領、有辦法的意思。臺灣信華服裝公司把“有一套”用在和產品相關的廣告上,使之具有“雙關語”的效果,十分貼切而傳神。信華公司這則廣告語,包括了:(1)結婚要有一套。婚禮當天,無疑你倆是大家注視的焦點,所以你一定要有出色的一套,給人良好的第一印象,信華毛料正是您所需要的這一套。(2)出國要有一套。出國旅游,除了要選好旅行社外,您的舉止和衣著要影響到中國人的形象,所以您一定要有出色的一套,給外國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信華毛料正是您所需要的這一套。(3)送禮要有一套。送禮是一門學問,講究體面大方,經濟實用,尤其欣逢長輩親友有福、祿、壽、喜四件大事,一件信實華寶、深得人心的禮物,不僅表達祝賀之意,更能表現你的情深意濃。信華毛料正是您所需要的這一套。(4)信華真有一套。昨日信華,歷史輝煌。今日信華,規模最大。明日信華,永遠領先。任何時地,只要穿上信華毛料,您一定能看得出“信華真有一套”。一語雙關、亦莊亦諧,令人稱賞。
廣告語講究“新”。美國有句廣告妙語,是說一種汽車的質量好:“在這種汽車高速行駛時,你唯一能聽到的是丈母娘的嘮叨聲。”而香港一家出售保險柜的公司制作的廣告妙語則升格了:“10萬美元尋找主人!本公司展廳的保險柜里,放有10萬美金,在不弄響警報的前提下,各路豪杰可用任何手段拿出享用!”還有一些利用諧音、諧義的廣告妙語也可謂創意新奇,精到絕妙。一家隆乳美容院的廣告妙語令人忍俊不禁:“只要你敢進來,沒有什么‘大’不了的!”國外一家香水的廣告妙語更是絕了:“一滴是為了美,二滴是為了情人,三滴足以招致一次風流韻事!”
語文詠桃詩例說論文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唐代張旭的這首《桃花溪》,描繪了春日桃花溪畔,野煙隱約可見,桃花爭奇斗艷的自然景象,并借助于“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這一問句將讀者帶入了陶淵明《桃花源記》的故事之中,令人回味無窮。
桃花,嬌艷迷人,歷來為詩人們所吟詠。唐代白居易在《大林寺桃花》一詩中,將桃花視為春色的化身,為能在四月的深山之中看到“桃花始盛開”而喜出望外:“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北宋邵雍《二色桃》:“施朱施粉色俱好,傾國傾城艷不同。疑是蕊宮雙姊妹,一時攜手嫁春風。”二色桃,桃的品種之一,其花紅白兩色,并蒂而開。此詩篇采用擬人手法,著眼于人們的視覺形象,惟妙惟肖地再現了二色桃的美艷之貌,流露出作者對桃花的喜愛之情。
有些詠桃詩則是借題發揮,在詩人筆下,桃花成了貶斥的對象。著名的有唐代劉禹錫的《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詩:“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到看花回。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此詩是經歷了十年貶謫生活的詩人,從朗州應召回到長安時所作。詩中描繪了人們去玄都觀看桃花的盛況,并以千樹桃花比喻當朝顯赫一時的新貴,以看花者比喻趨炎附、阿諛奉迎之輩,以千樹桃花“盡是劉郎去后栽”比喻滿朝新貴盡是詩人被貶后的產物,字里行間滲透了詩人對新貴的辛辣諷刺。詩人因這首詩得罪了權貴,又被貶為連州刺史。時隔14年,他又回到長安,重游玄都觀,寫下了《再游玄都觀并引》。其“引”100多字,詳細敘述了此詩的寫作背景。詩僅28個字:“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再次有力的鞭撻了新舊權貴,且表示了詩人不同權貴妥協的堅強決心。
閱讀解題例說分析論文
一、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的習題
目前倫理學應承擔的任務
①如果說道德產生于人們解決沖突、追求和諧與完善的努力,那么倫理學則要對道德現象本身尋根究底,啟迪人們要在理性自覺中把握自己及其創造物,掌握和遵循那些得以把人確立為人,并引導人去發展自身高級屬性的生活原則。在這個意義上不妨說,倫理學承擔著為人們應對生活挑戰提供理性啟迪的任務。
②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時期。在我國現階段,人們不僅開始面臨一些發達國家工業文明時期出現的普遍性問題,還經歷著轉型期的陣痛帶來的特殊問題。現今在尚未規范化的市場經濟刺激下爆發而出的“原欲”給社會生活帶來了劇烈的震蕩。而這些年出現的把市場觀念套用于社會生活一切方面的傾向又使崇拜實用性,貶低精神道德因素的實利主義到處稱漫。由此造成的社會氛圍誘使越來越多的人以全部生命力撲向外在之物。人們在忙于實利,忙于物質追求時,往往逃避對人生意義的思考。
③然而目前我國倫理學未能基于生活實踐,基于人變化著的生存發展需要承擔起探尋新的真實有效的道德尺度的任務。當此轉型之際,面對萬花筒般瞬息變化、撲朔迷離的社會現象和令人應接不暇的時潮,一些倫理學研究著缺乏準備但又不甘寂寞,急急忙忙為一個個常常相互沖突的現象或時潮作合理化甚至道德化的論證。例如,經濟活動中的腐敗現象曾被解釋為經濟發展的必要代價;又如,把色與錢的交易吹捧成契約精神的表現。這對于瓦解人的基本價值,模糊道德的普遍法則,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④要走出國境,倫理學首先得回到人這個基點上,只有通過對人及其需要的深入研究才能獲得可靠出發點;只有貼近生活才能獲得關于人的生存狀態和道德狀態的真切認識,從而為人們在生活洪流中接受挑戰提供有益的理性啟示。其次,倫理學要維護人類通過千百年探尋而確立起來的道德公理。因為,諸如“不把人當手段”,“于已有利必須于人無害”以及“共同體的任何人都不應對其它成員的命運漠不關心”這樣一些道德公理乃是人類生活規律的體現,它們提供給了人觀察世界、評⑤總之,目前倫理學應當在深入認識社會道德現象的基礎上,探索新的道德尺度,并區分既有道德的合理因素與不合理因索,有普遍恒久價值的內容和因時因地而變化的相對性因素,提供有說服力的論證,把公理的嚴肅性和不可違背性重新擺在人們面前,克服偏離公理立場而導致道德判斷上的倒退。
藥品說明書和標簽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規范藥品說明書和標簽的管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實施條例》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上市銷售的藥品,其說明書和標簽應當符合本規定的要求。
第三條藥品說明書和標簽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予以核準。
藥品的標簽應當以說明書為依據,其內容不得超出說明書的范圍,不得印有暗示療效、誤導使用和不適當宣傳產品的文字和標識。
第四條藥品包裝必須按照規定印有或者貼有標簽,不得夾帶其他任何介紹或者宣傳產品、企業的文字、音像及其他資料。
語文題畫詩例說管理論文
題畫詩是我國傳統藝術的一種獨特表現形式。它把無聲的畫和有聲的詩巧妙地融為一體,使人們有一種既見其畫又見其畫外之意的妙境。
明代有“江南第一風流才子”之稱的唐寅,有一幅這樣的畫:水塘的一邊,長著幾層蘆葦,蘆葦后一漁父,手持長篙,歪立于船頭,篙頂有一圓月,隱約懸于半空。筆墨清潤縝密,且有靜度。畫幅右上方,題有一詩,詩云:“插篙蘆清系蚱蜢,三更月上當篙頂。老漁爛醉喚不醒,起來霜印蓑衣影。”詩畫合一,令人賞心悅目。
自號八大山人的朱耷,有這樣一幅畫:在寥寥三五片細長的葉兒間,伸出一枝小花──水仙,在空中搖曳。畫面簡單而韻味無窮,深得古人“筆簡意賅”三味。左旁有石濤題詩,詩云:“翠裙依水翳飄飄,光艷隨波豈在描。妒煞幾班紅粉女,凌風無故發清嬌。”詩篇賦予畫面更有意義的生命。
我們知道,中國畫強調意境,著墨高度凝練、含蓄,善于取舍。在實虛處更為講究,既要腳下有塵土,又要胸中有丘壑。畫中之實,能為詩提供與增補情趣;詩中之虛,又能為畫擴大與深化意境。現代書畫名家傅心畬有這樣一幅畫,畫的是一個半島,島上有樹兩棵,樹的右方有一石,左方有一老翁,席地而坐,身旁有線裝書數卷,半島盡頭有兩鳧,昂首泛游碧波中。畫幅右上端題有一詩,詩云:“溪上望清波,回光碧無影,雙鳧自去來,久坐衣裳冷。”詩和畫,有很多地方,都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富含蓄美,令人百看不厭。
宋代李唐有一《題畫》詩:“云里煙村雨里灘,看之容易作之難。早知不入時人眼,多買胭脂畫牡丹。”詩只用“云里煙村雨里灘”一句寫畫中之景,借題發揮,極其辛辣地諷刺了時人有一雙富貴勢利眼,只喜愛牡丹,而看不出尋常之景中的佳境。
清人鄭板橋《竹石》題畫詩:“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韌,任而東西南北風。”從畫中可看出“竹石”的高風亮節和堅定不移的形象。從詩中又可體味到詩人鄙薄流俗、頑強不屈的精神。
思鄉詩例說研究管理論文
《詩經·陟怙》寫一個服役遠征的士卒思念父母兄長的心情,愁腸百結,情意深摯,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廣大人民對黷武戰爭的不滿情緒。《詩經·東山》寫一個戰士服役期滿,還鄉途中想象家中荒涼殘破的景象和夫妻團聚后的幸福情景,委曲周到,凄婉動人,表達了古代勞動人民對和平生活的向往,是一篇藝術性較高的作品,這些詩歌開了古代“思鄉詩”的先河。
社會動亂,戰爭頻仍,征人背井離鄉,百姓流離失所,思親詩就多。東漢王贊的《雜詩》“朔風動秋草,邊馬有歸心”,生動地表現了一個久在戍邊的戰士懷鄉思歸的心情,而王粲的“荊蠻非吾鄉”則以荒涼的筆調傾訴了時代給詩人心靈上造成的憂傷和痛苦。蔡琰的《悲憤詩》則把一個流落異域,無時不在思念故土、親人的詩人的強烈感情淋漓盡致地訴諸于筆端:“感時念父母,哀嘆無窮已。”
隋代薛道衡《人日思歸》詩曰:“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詩人抓住“雁后”“花前”這些形象事物,深刻地寫出自己思念故鄉,急切思歸的心情,委婉含蓄,頗近唐人五絕。
唐代岑參《渭水思秦川》詩寫道:“渭水東流去,何時到澭州,憑添兩行淚,寄向故園流。”詩人用憑添兩行眼淚,隨水流向故園,來表達自己思念故鄉的情愫,形象而又深刻。
清朝袁凱《客中夜生》:“落葉蕭蕭江水長,故園歸路更茫茫。一聲新雁三更雨,何處行人不斷腸。”落葉蕭蕭,觸動詩人歸思,但歸路茫茫,回歸無望,夜雨聲中,又傳來一聲雁叫,更使詩人愁腸欲斷,歸思難收。
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當時李白25歲出川,東游淮揚,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余萬,竟至囊篋空虛,又得了一場大病,躺在客店里,見明月而思故鄉。俞陛云《詩境淺說續編》評說:“前兩句,取喻殊新,后兩句,在舉頭低頭俄頃之間,頓生鄉思。良似故鄉之念,久蘊懷中,偶見床前明月,一觸即發。”
語文仿詞例說教學論文
仿詞是根據特定的語境,臨時仿用一詞來改變原來特定的詞義,從而起到意想不到的修辭效果。如魯迅先生《這個與那個》中的句子:“一個闊人說要讀經,嗡的一陣一群狹人也說要讀經。豈但‘讀’而已矣哉,據說還可以‘救國’哩。”句中“狹人”是仿照“闊人”而造出來的。闊人指反動統治集團的權要人物,“狹人”指他們的應聲蟲。運用仿詞,尖銳地揭露了一批反動文人的丑惡嘴臉,辛辣地諷刺了反動集團內部互相勾結的卑劣伎倆。
常見的仿詞種類包括反義仿、諧音仿、否定仿。這些都容易理解。本文著重說說仿詞的四種特殊形式:
第一種是多層仿。如:
1、妹妹你慢慢地往“錢”走。(《光明日報》)
例句是仿“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這一句歌詞。“慢慢”是“大膽”的仿用,屬反義仿,“錢”仿“前”音,屬諧音仿。這種意義和讀音的多層仿用,使表達情趣倍增。
第二種是輻射仿。如:
語文詠水詞例說管理論文
王觀的《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哪邊?眉眼盈盈處。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這是一首新鮮脫俗的送別詞。浙東即今浙江東南部,宋代屬浙江東路,簡稱浙東。王觀以橫流的眼波比水,以蹙皺的眉峰喻山,以眉眼盈盈象征位于江南的浙東山水清嘉,并寄寓自己對友人的惜別與祝福。這首詞,宛如一闋活潑倩麗的輕音樂,沒有離別的感傷,而只有俏皮的描繪與祈愿。但是,如果沒有對水的別開生面的奇想,這首生花之詞就會花葉飄零,那妙曼的琴弦也會喑啞了。
蘇東坡的《虞美人》是他在淮上和秦觀飲酒話別之作:“波聲拍枕長淮曉,隙月窺人小。無情汴水自東流,只載一船離恨向西州。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淚。誰教風鑒在塵埃?醞造一場煩惱送人來!”秦觀是“蘇門四學士”之一。元豐七年(1084)十一月,兩人相會于高郵,秦觀渡淮相送二百余里,于淮上依依惜別。東坡別后作此詞,詞的上片寫剛剛分袂之后的別緒離愁,下片追憶往年同游無錫、吳興等處之樂,以相識相知卻不得長相聚而徒增煩惱的反語作結,表現了他們之“友誼地久天長”。無情流水有情人,如果沒有那條無情的汴水,詩人的有情啊友情,就不會反襯得如此動人情腸了。
南宋蔣捷的《一剪梅·舟過吳江》:“一片春愁待酒澆。江上舟搖,樓上簾招,秋娘渡與泰娘橋。風又飄飄,雨又瀟瀟。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心字香燒。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詞人在東飄西泊的旅途中,船過吳江,又逢春雨,他自然懷念地不在遠的家鄉,和家中親情的溫馨,并發出年華逝水有家難歸的人生慨嘆。“紅”與“綠”本是形容詞,在這里被創造翻新,讓它們兼職打工成為動詞,照亮照花了歷代讀者的眼睛。
靖康之難時期的朱敦儒寫有《采桑子·彭浪磯》一首:“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萬里煙塵,回首中原淚滿巾。碧山對晚扁舟冷,楓葉蘆根。日落波平,愁損辭鄉去國人。”“彭浪磯”,在今日江西彭澤縣的長江邊,江中有大小孤山與之相對相呼。這首詞,是朱敦儒南奔途中經過此地即景抒懷之作。時代本來就是一個愁云慘霧的時代,何況節令又正當北雁南飛楓葉裻花秋瑟瑟的時候?此時的長江,在去國懷鄉輾轉避難的詞人眼里心中,當然已經全然不是蘇軾詞中的豪壯景象,更引不起“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的綺思與豪情,而是陰風怒號,濁浪排空,一水牽愁萬里長了。
辛棄疾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郁孤臺在贛州城西北角,章、貢二水至臺下匯為贛江,即詞中之“清江”,經造口、萬安及今之吉安與南昌,北注鄱陽湖入長江。造口又名皂口,在萬安縣西南六十里。建炎三年一月,金兵分兩路大舉南侵,東路渡江攻陷建康和臨安,高宗被迫浮舟海遁,西路則自今日湖北之黃崗渡江,直入江西窮追隆佑太后。近半個世紀之后,辛棄疾提點江西刑獄而駐節贛州,舊地新來,追昔撫今,他眼前的贛江,恍惚之中竟滿是四海南奔的天下傷心人的淚水,重重青山雖擋不住江河行地,但令人愴然神傷的是國事越來越不堪收拾了。《菩薩蠻》原為抒寫兒女柔情的小令,辛棄疾以他的射雕之手寫來,卻包舉今昔之感家國之悲,慷慨蒼涼,直追李太白的同調之作,而寫一道小江水卻可以反映大時代,辛棄疾提供的是不朽的詩證,建造的是永遠也不會坍塌的紀念碑。
宋代趙師俠的《江南好》:“天共水,水遠與天連。天凈水平寒月漾,水光月色兩相兼。人與景,人景古難全。景若佳時心自快,心還樂處景應妍。休與俗人言。”詞人寫的是江南月夜的水鄉景色,有如一闋水鄉小夜曲,而其中的“景若佳時心自快,心還樂處景應妍”,抒寫的是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的對應關系,道出了旅游美學或自然鑒賞美學的真諦,富于哲理。同是宋人的范仲淹,其《岳陽樓記》中寫的“淫雨霏霏”與“春和景明”兩種景色,以及由此而激發的兩種不同的內心感受,不就正是如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