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資源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6 07:13:3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旅游資源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旅游資源

沿海經濟旅游資源探查

1旅游資源研究綜述

21世紀以來針對旅游資源更多側重整合性開發利用研究。王欣等[4]從一個新的角度探討了旅游資源整合的方法和模式;毛端謙等[5]認為通過空間整合實現區域旅游資源的效益最大化并最終提高整個區域的旅游競爭力;李建麗[6]認為以城市旅游資源整合為紐帶發展區域旅游,符合國際流行趨勢,利于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汪宇明[7]利用核心-邊緣理論探討了旅游資源區域整合的途徑;馮學鋼[8]認為只有聯動開發旅游資源,才能使旅游區有更大的發展;柴海燕[9]認為應通過確定區域“主題”來整合旅游資源。綜上可知,旅游資源開發研究已為國內外所關注,但目前針對遼寧沿海經濟帶旅游資源的系統研究尚屬空白。

2遼寧沿海經濟帶旅游資源調查

遼寧沿海經濟帶從東到西聯結了遼寧省所轄的丹東、大連、營口、盤錦、錦州和葫蘆島6市,瀕臨黃、渤兩海,呈現“N”字形綿延分布于遼寧省的東、南、西三面,這里山水相依、文明久遠、民俗獨特,自然人文景觀交相輝映[10]。丹東市具有江、山、邊境、海等特色品牌旅游資源,主要旅游資源包括:鴨綠江、虎山長城、河口仙境、九水峽、抗美援朝紀念館、錦江山公園、鳳凰山、安平河、紅銅溝、世標山莊、水豐湖、太平灣、五龍背、東湯等溫泉、蒲石河、玉龍湖、五龍山、大小鹿島、獐島、青山溝、天橋溝、天華山、大孤山、黃椅山、花脖山、響水寺、白石砬子、大梨樹等農業旅游示范點、丹東人洞穴遺址、漢代西安平縣遺址、近代戰爭遺址、現代橋梁遺址、水電站大壩、江海分界碑、園林工程、民俗風情、柱參、絲綢、板栗等。大連市具有海、節慶、現代都市風情等特色品牌旅游資源,主要旅游資源包括:棒棰島、老虎灘等南部濱海、星海灣等海灣、星海等城市廣場、圣亞海洋世界、極地海洋動物館、碧海山莊、金石灘、發現王國、森林動物園、觀光塔、蛇島、夏家河子海濱、西郊度假區、安波、步云等溫泉、朝陽溝森林公園、仙人洞森林公園、仙浴灣、白玉山、東雞冠山及203高地、中日甲午海戰和日俄戰爭遺址、老鐵山、太陽溝、冰峪溝、長山群島、長興島等海島、俄日風情街、濱海路、國際服裝節等節慶活動、海鮮、貝雕、現代城市風情等。營口市具有溫泉特色品牌旅游資源,主要旅游資源包括:金牛山遺址、石棚、楞嚴禪寺、蓋州上帝廟、思拉堡溫泉、熊岳天沐等溫泉、望兒山、白沙灣等海濱,月亮湖公園、雪帽山、龜石灘、繡龍等森林公園、墩臺山、赤山、西炮臺遺址、玄貞觀、水產品、水果等。盤錦市具有濕地、灘涂等特色品牌旅游資源,主要旅游資源包括:雙臺河口自然保護區、遼河碑林、遼河文化產業園區、丹頂鶴黑嘴鷗等珍稀鳥類、蘆葦等濕地植被、河蟹文蛤等濕地水產、翅堿蓬等鹽生灘涂植被、有機稻米、張氏祖居祖墳、甲午古戰場、南大荒農場、遼河油井塔林、湖濱公園、中興公園、馬術俱樂部、鼎翔生態旅游區、西安現代農業園區等。錦州市具有園、山、館、寺、窟、遼文化等特色品牌旅游資源,主要旅游資源包括:世博園、醫巫閭山、北鎮廟、萬佛堂石窟、奉國寺、筆架山及天橋、遼沈戰役紀念館、大廣濟寺及其遼塔、錦州市博物館、崇興寺雙塔、北鎮鼓樓、李成梁石坊、北普陀山、龍崗墓群、吳楚莊園、松山生態園、青巖寺、黑山天主堂、翠巖山、大小凌河、女兒河、二郎洞、生生果園、義縣八塔山、義縣化石館、動物園、東湖公園、道光廿五貢酒、溝幫子熏雞工旅示范點、北鎮農業旅游區等。葫蘆島具有海、島、泉、城等特色品牌旅游資源,主要旅游資源包括:興城古城、興城海濱、九門口水上長城、碣石宮、菊花島、葫蘆山莊、興城溫泉、祖氏石坊、文廟、首山、龍潭大峽谷、葫蘆島軍港、綏中新浪海濱浴場、虹螺山、止錨灣、塔子溝雙塔、龍灣海濱、蓮花山圣水寺、靈山寺、烏金塘水庫、前所城、朱梅墓園、人文紀念公園、塔山阻擊戰紀念塔等。

3遼寧沿海經濟帶旅游資源的結構解析

由于旅游資源性質、價值、區位條件、規模、組合等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其內容、形式、開發模式都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征,不同類型的旅游資源開發方式、開發重點、開發途徑不同,內容豐富、品種繁多、特色鮮明的旅游資源進行類型解構,深層次剖析旅游資源的價值和功能,可以為旅游資源開發、旅游業發展提供宏觀決策依據,也可為規劃開發提供參考,避免出現開發趨同和產業同構,并利于最大限度地發揮旅游資源的功能和效益。

查看全文

旅游資源文化管理研究

摘要:文化與自然結合型景區兼有自然和人文兩種類型的旅游資源,往往景區資源中包含著山水審美意象、信仰體系中的廉政約束、文化中的廉政傳統、廉政文藝等廉政文化內容。為充分利用廉政文化資源以有效提升景區產品價值,應注重景區現有產品調研,深度挖掘景區廉政文化內涵,培育含廉政文化內涵的精品旅游產品,山水為形、文化為魂營造自然與人文景觀和諧統一的廉政文化氛圍,利用豐富載體,有效傳播廉政文化。

關鍵詞:文化與自然;結合型景區;廉政文化;旅游資源;產品價值

旅游資源是景區旅游發展的前提,對旅游資源進行價值發掘與評估,是景區開發的前提,有利于對景區的開發進行正確的指導。而旅游景區要轉型升級,涉及到產品要升級換代、產品要素要轉型擴大,更要求旅游資源價值要深度發掘、價值要重新認識。從多維的角度提煉景區旅游資源所蘊涵的廉政文化內容,是景區旅游資源多元價值提升的實現方式之一。文化與自然結合型景區兼有自然和人文兩類旅游資源,兩類資源相互襯托,或形成具有觀賞價值的環境優勢,或形成景點、景觀,共同體現其游賞價值,故對文化與自然結合型景區所蘊涵的廉政文化旅游資源價值提煉,進行科學內涵、美學內涵與附會文化資源的深度發掘。

一、景區資源價值

(一)景區旅游資源特色價值

旅游資源的特色價值是資源的特色或特點對游客所產生的吸引性價值。“特色”是旅游資源吸引游客出游的關鍵性因素,是旅游資源論文開發的靈魂。旅游資源個性特色鮮明,旅游區才能擁有鮮明形象,才有生命力和競爭力。文化與自然結合型景區旅游資源特色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查看全文

旅游資源與文化保護論文

1案例分析與研究

1.1國內外研究水平和發展案例俄羅斯對本國古代宗教文明小城鎮——蘇仕達的開發、意大利對其南部阿瑪爾菲海岸最漂亮的小鎮——波西塔諾進行的整體規劃。我國四川九寨溝等著名的風景名勝區、以及正在規劃的黑河新生鄉的鄂倫春族聚居區等。

1.2對于怎么樣保護和傳承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

(1)保證民族文化藝術賴以生存發展的土地和環境正所謂“一方水土,一方人”比如黑龍江省黑河市新生鄉鄂倫春族聚居區,該村和周圍的一些村子至今仍保留著傳統的習俗。而正在研究當中的齊齊哈爾市梅里斯區的哈拉新村,民間也還普遍保持著傳統的種種民俗,鄉村里還自發組織的民間歌舞、民族節日等活動。對民族文化的保護也會使更多的民間藝術表現形式層出不窮。

(2)提高對民族特色文化的自知、自識、自尊、自重的意識民眾的文化品位、認識水平、時尚潮流是需要正確地引導的。由于受城市建筑現代化的影響,很多居民都想拆掉傳統的土木結構房屋改建鋼筋水泥房,認為這才是進步的。事實說明,當前中國的文化建設最為迫切的就是對民族特色文化的自知、自識、自尊、自重的意識,只有這樣,才能避免減少“文化災難”。

(3)采取多元性的方法進行民間文化的傳承發展

查看全文

旅游資源互補研究論文

摘要:目前對長江三峽旅游資源的研究一般集中在旅游資源的獨特性、可開發性等方面,本文試從旅游資源的互補性著手,對區域性旅游資源進行共享多贏方面的進行基礎性探索,為跨區域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思路。

關鍵詞:旅游資源互補性長江三峽金三角

旅游資源是構成旅游活動的三大要素之一,是旅游系統中最根本的要素。科學的對旅游資源展開研究是一個地區進行旅游規劃和旅游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的必不可少的環節,也是一個區域制定旅游產業發展規劃和發展旅游業的基礎。

一、旅游資源互補性研究的意義

1.形成對旅游資源的再認識

旅游資源是有限的,很多是不可再生的,科學的利用好現有資源有重要的意義。通過不同思路的研究,我們總能找到其令人驚喜的價值,從而謀劃出新的旅游產品和線路。旅游資源的互補性研究就是從不同尺度的地域范圍、不同的角度以互補性進行分析和研究現有資源,重新評價和定位現有的旅游資源,挖掘更多的資源優勢。

查看全文

旅游資源互補性剖析

摘要:目前對長江三峽旅游資源的研究一般集中在旅游資源的獨特性、可開發性等方面,本文試從旅游資源的互補性著手,對區域性旅游資源進行共享多贏方面的進行基礎性探索,為跨區域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思路。

關鍵詞:旅游資源互補性長江三峽金三角

旅游資源是構成旅游活動的三大要素之一,是旅游系統中最根本的要素。科學的對旅游資源展開研究是一個地區進行旅游規劃和旅游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的必不可少的環節,也是一個區域制定旅游產業發展規劃和發展旅游業的基礎。

一、旅游資源互補性研究的意義

1.形成對旅游資源的再認識

旅游資源是有限的,很多是不可再生的,科學的利用好現有資源有重要的意義。通過不同思路的研究,我們總能找到其令人驚喜的價值,從而謀劃出新的旅游產品和線路。旅游資源的互補性研究就是從不同尺度的地域范圍、不同的角度以互補性進行分析和研究現有資源,重新評價和定位現有的旅游資源,挖掘更多的資源優勢。

查看全文

城區旅游資源管理綜述

城區是一個城市的中心區域,是一個區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普遍意義上,旅游對一個城區而言并不是主要功能,但因其區位上的特殊重要性,在自然發展過程中它必然會產生許多具有旅游價值的旅游資源。在現今中國許多城區大搞城市建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管理單位要么忽視旅游資源的保護,要么是在“開發與保護的矛盾”中掙扎。保護好旅游資源是區域旅游可持續性發展的重要保證,是實現整個城區可持續性發展的有效途徑。城區的旅游資源必須得到有效的保護。

1城區旅游資源保護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自然景觀的保護與資源的原始狀態關系密切,人文景觀的保護不僅與資源的有形構成有關,更與其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對這兩種旅游資源的保護狀況的勘查所依照的標準應有所不同。

對于旅游資源保護中問題的發現是提升旅游資源保護力度的突破口,所以對旅游資源保護狀況的分析必須是一個系統全面的工作。城區旅游資源的保護工作中常出現以下六個方面的問題。

1.1管理與目標的雙重制約。

資源開發與保護中必然要涉及到資源所在地及所有權歸屬的問題,這成為旅游資源開發的瓶頸。許多建筑與設施類旅游資源可能分別劃歸建設部門、園林部門、文物部門、宗教部門,這些部門往往對其保護責任互相推脫,出現保護過程中相互扯皮,開發后利益沖突,資源開發和保護后勁無力等一系列問題。這種局部和短期利益的爭奪顯然不利于資源的保護和永續利用。

查看全文

廣西民俗旅游資源現狀

一、民俗旅游資源含義

民俗旅游資源是旅游資源的一種,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它就成為我國旅游開發的熱點之一,但是到目前為止,對民俗旅游資源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得到廣泛認同的界定。一些人認為,民俗旅游資源是指能吸引旅游者、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和旅游價值的民族民間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習俗,如生產與生活習俗、游藝競技習俗、歲時節、習俗禮儀制度習俗、社會組織習俗、祭祀信仰習俗、文學藝術等。有些人認為,民俗旅游資源,是指那些突出表現每個民族特點及居住地特征的因素的總和,包括顯而易見的建筑、飲食、生活方式、傳統節日、節慶活動,以及需要細心觀察、體會的心理特征、審美情趣、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也有些人認為,民俗旅游資源是形成旅游者從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參加民俗旅游的促進因素,是能為旅游企業所利用,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和旅游價值,并可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各類民俗事象的總和。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民俗旅游資源和其他旅游資源一樣具有旅游吸引力、旅游功能和旅游價值,從內容上來說,它既包括物質性的也包括非物質性的,它的表現形式有服飾、民居、飲食、建筑、禮儀禮節、婚喪嫁娶、傳統節日等;從特殊性來說,民俗旅游資源的形成與各民族的自然環境和歷史文化背景有關,因此民俗旅游資源具有很強的地域性。

二、廣西民俗旅游現狀及存在問題

民俗文化作為一種重要的旅游資源,已成為我國各地旅游開發的重點項目之一,廣西也不例外。廣西境內居住著漢、壯、瑤、侗、仫佬、毛南、水、彝、仡佬、京、回等12個民族,而仫佬族、毛南族、京族則是廣西獨有的少數民族,是民俗文化旅游大省①。其中,壯族是全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90%以上分布在廣西,全國瑤族的75%分布在廣西②;廣西總面積23萬平方公里,少數民族居住地區約占60%③。長期以來,各族人民生息繁衍在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共同勞動和共同生活,創造了豐富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形成了各民族獨具特色、風格迥異的民俗文化,如在小吃方面,廣西各地區的特色小吃也應有盡有,南寧的老友粉、桂林的桂林米粉、柳州的螺絲粉、梧州的艇仔粥等等,各具特色;在建筑的風格獨樹一幟,苗族的吊腳樓、侗族的風雨橋和鼓樓都充分體現少數民族人民的智慧;在酒文化方面,瑤族的糯米甜酒、苗族的過寨酒、彝族的“稈稈酒”無一不乘載著少數民族的熱情與好客;在民族服飾方面,各民族格式各異,有著獨特的地方性和濃厚的文化底蘊,如壯族男子多穿青部布對襟上衣,女子多穿無領斜襟繡花滾邊上衣,下穿繡花滾邊寬腳襟子或青布蠟染的褶裙,腰束繡花圍腰,腳穿繡花鞋,頭纏各式花巾,還有瑤族的五彩斑斕的服裝,象征瑤王的五個手指印的各種圖案等等。這些別樣的民族風情,鑄就了一個博大精深的民俗旅游資源寶庫,這些資源寶庫目前正在逐漸被開發、投入使用并取得一定收益。以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為例,該縣本著“桂林山水甲天下,侗族風情看三江”的旅游發展理念,將旅游業作為全縣經濟發展的突破口來抓,在政策、財力、人力和物力上都給予大力支持,使以侗族建筑、侗族風情、侗寨居民生活和侗鄉田園風光為主要內容的三江旅游業更具魅力。僅2006年上半年,接待人境過夜旅游者12180人次,同比增長61.22%,實現國際旅游收入685.5萬元,同比增長79.6%,旅游創匯80萬美元④。

盡管廣西民俗旅游資源得到極大的開發并為旅游經濟的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但是廣西民俗旅游資源的使用及開發還是存在另人擔憂的一面:

查看全文

旅游資源保護論文

摘要:當前,旅游資源開發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有限的資源面臨著旅游市場迅速擴張的巨大壓力。而重復建設和盲目粗放式開發更加重了資源供需失衡;資源開發從人文景觀資源轉向自然生態資源,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就成為一對難解的矛盾;城市建設與旅游事業的發展也因“兩張皮”而導致不可再生的文化生態資源的浪費;旅游經濟高速增長與僵化陳舊體制并存,開發機制有待轉換,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本文試就這些問題,并以珠海市為例來探討旅游資源的合理開發、保護和利用的正確途徑。

關鍵詞:旅游資源開發保護

一、旅游資源開發原則與景點布局

珠海作為全國唯一以整座城市命名的國家級的風景旅游區正在進行旅游資源的大開發,也就是旅游環境容量的大擴容。對此,我們應如何確定擴容的方向、內容、層次、深度,以達到既有內涵的提升,又有外延的擴展?在擴容的過程中又要注意哪些問題?本人認為,主要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一)特色性原則。特色即差異性。鮮明的特色是旅游資源的生命力所在。只有特色,才會有注意力。旅游經濟本身就是注意力經濟,要注意旅游景點之間的差別性,體現人無我有的特色。開發利用旅游資源的實質就是要尋找、發掘和利用旅游資源的特色。經過開發的旅游資源,不僅應使它的原有的特色得以保持,同時,還應使其原由特色更加鮮明和有所創新和發展,絕對要避免在開發后的旅游資源使原有的特色遭到破壞。

(二)共生性原則。就是這一旅游項目與另一旅游項目之間是共生的。旅游項目是外部性很強的項目,有正向和負向外部性之分。所謂正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項目之間是相容的、互補的、協調的,看了這一景點之后,有一種再去游覽另一景點的渴望。所謂負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項目之間是相克的、類同的,而不是呈現合作形態。旅游資源的共生性,包括自然資源與自然資源之間、自然資源與文化資源之間、文化資源與文化資源之間的共生性現象,而且不同的旅游項目,其共生現象是不同的。如展覽館與賓館、商場、交通設施、自然景點、人造景點相互之間是共生的。所以,要注意各種旅游景點在某一小區域內的協調。

查看全文

采摘旅游資源營銷策略探究

摘要:本文對南寧市采摘旅游資源開發現狀進行了深入調研,根據調研結果,對南寧市采摘旅游資源進行營銷策劃。通過市場的選擇、采摘資源產品策略、渠道策略、價格策略及促銷策略整體對南寧市采摘資源的開發營銷提出意見,為南寧市采摘旅游的開發和規劃提供參考及借鑒。

關鍵詞:南寧;采摘旅游;營銷策略

通過對南寧市采摘旅游資源開發現狀進行深入調研,發現南寧市采摘旅游資源現階段的開發存在的問題有:開發模式不夠成熟,區域化發展不明顯,采摘資源的配套設施不夠齊全,營銷推廣不夠強等。根據調研結果,本論文通過對南寧市采摘資源的營銷設計,通過市場的選擇、采摘資源產品策略、渠道策略、價格策略及促銷策略整體對南寧市采摘資源的開發營銷提出意見。

一、南寧市采摘旅游資源市場的選擇和定位

據國家統計局南寧調查隊調查,2018年南寧市常住人口有700多萬人,南寧城鎮居民201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5276元,從市場營銷當中市場的角度來看,滿足了人口、購買力的基礎,我們需要通過營銷組合的產品、價格、渠道和促銷四個方面刺激消費欲望,形成南寧市采摘旅游資源的市場群體。在這700多萬的群體中,我們通過調研可以看到南寧的采摘旅游的主要市場群體以有孩子的家庭、年輕情侶、學生群體為主,經濟收入上高中低端的人群均有。因此,在市場的選擇當中我們建議以帶孩子的家庭、年輕情侶、學生群體為主要市場群體,在設計產品策略的時候,根據各自采摘園的情況,面向高端群體或者中低端的市場群體。

二、南寧市采摘旅游資源開發的產品策略

查看全文

旅游資源美學價值思索

渝東南地處四川I盆地東南部大婁山和武陵山兩大山系交匯的盆緣山地,渝鄂湘黔四省結合部。包括黔江、石柱、彭水、酉陽和秀山六個區縣。聚居著土家、苗、回、蒙古等14個少數民族,是我國土家族和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區。渝東南地區早在5000多年前就孕育出了燦爛的文明,奇秀的山水間鑄就了獨特的渝東南民俗文化。土家與苗家文化相互交織,與武陵山系文化共同并容于武陵山風光當中,文化特征與漢族地區迥然不同。渝東南文化鮮明的地域|性、民族性、異域性是渝東南民族文化資源的突出特色。旅游者通過對異質文化的觀察到參與,達到審美享受。本文試分析和闡釋了渝東南土家文化所展現的民族建筑美、民俗風情美、歷史文化美、飲食特色美等基本美學形態方面對渝東南民俗文化的旅游美學價值。

一、自然景觀美

渝東南地域遼闊,喀斯特地貌分布廣泛,地表崎嶇破碎,氣候暖濕,形成眾多自然景觀;有生長茂密的森林,也有深奧莫測的天坑地縫,域內河流縱橫,野生動植物繁多,峽谷幽深,溶洞神奇絢麗。氣候溫暖濕潤,遠離城囂、遭受污染較少,是理想的避暑勝地。主要包括武隆天生三橋、天坑地縫等巖溶地貌為主的地質地貌旅游資源,彭水烏江畫廊峽谷風光等峽谷旅游資源,黔江小南海地震遺址自然旅游資源,酉陽桃花源溶洞奇觀等溶洞旅游資源。自然景觀風光旖旎,同時自然旅游資源作為人文旅游資源的載體,更好地體現了人文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具有較高的美學價值。

二、民族建筑美

渝東南土家族愛群居,愛住吊腳木樓。小寨中的一座座吊腳樓前有籬笆,后有竹林,青石板鋪路,房屋多為木結構,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懸空,木欄扶手,走馬轉角,古香古色。吊腳樓一般依山而建,在平地上用木柱撐起分上下兩層,上層通風、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層是豬牛欄圈或用來堆放雜物。房屋中間為堂屋,供歷代祖先神龕,是家族祭祀的核心。左右兩邊稱為饒間,作居住、做飯之用。饒間以中柱為界分為兩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臥室。木材一般選椿樹或紫樹,椿、紫因諧音“春”、“子”而吉祥,意為春常大,子孫旺。整座建筑雕梁畫棟,檐角高翹,石級盤繞,大有空中樓閣的詩畫之意境。吊腳樓有很多好處,高懸地面既通風干燥,又能防毒蛇、野獸,樓板下還可放雜物。吊樓還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優雅的“絲檐”和寬綽的“走欄”使吊腳樓自成一格。這類吊腳樓比“欄干”較成功地擺脫了原始性,具有較高的文化層次,被稱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建筑美學也是旅游美學的一個重要范疇。渝東南土家吊腳樓,無論是單體建筑還是各個單體所組成的街巷空間,體現出豐富絢麗的建筑裝飾藝術,展現著優美柔和的輪廓造型和構架的科學成就,表現著“天人和一”的藝術環境。同時生活在吊腳樓中的土家民族構成的行為景觀,蘊含著密切的鄰里關系,反映著傳統文化心態和審美意識。人的情態與自然景物及社會文化和諧地體現了土家族的生活理想、心理特征和審美情趣,表達出一股深深的友情,讓人有一種不可自抑的欣賞、支配的內心感受,形成一種融入其中的沖動和物我兩忘的審美享受。既體現了民族風格和民族特色,又極大地滿足了旅游者貼近自然、回歸自然的這一審美需求,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

三、民俗風情美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