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民俗旅游資源現狀

時間:2022-03-10 11:04:00

導語:廣西民俗旅游資源現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廣西民俗旅游資源現狀

一、民俗旅游資源含義

民俗旅游資源是旅游資源的一種,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它就成為我國旅游開發的熱點之一,但是到目前為止,對民俗旅游資源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得到廣泛認同的界定。一些人認為,民俗旅游資源是指能吸引旅游者、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和旅游價值的民族民間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習俗,如生產與生活習俗、游藝競技習俗、歲時節、習俗禮儀制度習俗、社會組織習俗、祭祀信仰習俗、文學藝術等。有些人認為,民俗旅游資源,是指那些突出表現每個民族特點及居住地特征的因素的總和,包括顯而易見的建筑、飲食、生活方式、傳統節日、節慶活動,以及需要細心觀察、體會的心理特征、審美情趣、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也有些人認為,民俗旅游資源是形成旅游者從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參加民俗旅游的促進因素,是能為旅游企業所利用,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和旅游價值,并可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各類民俗事象的總和。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民俗旅游資源和其他旅游資源一樣具有旅游吸引力、旅游功能和旅游價值,從內容上來說,它既包括物質性的也包括非物質性的,它的表現形式有服飾、民居、飲食、建筑、禮儀禮節、婚喪嫁娶、傳統節日等;從特殊性來說,民俗旅游資源的形成與各民族的自然環境和歷史文化背景有關,因此民俗旅游資源具有很強的地域性。

二、廣西民俗旅游現狀及存在問題

民俗文化作為一種重要的旅游資源,已成為我國各地旅游開發的重點項目之一,廣西也不例外。廣西境內居住著漢、壯、瑤、侗、仫佬、毛南、水、彝、仡佬、京、回等12個民族,而仫佬族、毛南族、京族則是廣西獨有的少數民族,是民俗文化旅游大省①。其中,壯族是全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90%以上分布在廣西,全國瑤族的75%分布在廣西②;廣西總面積23萬平方公里,少數民族居住地區約占60%③。長期以來,各族人民生息繁衍在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共同勞動和共同生活,創造了豐富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形成了各民族獨具特色、風格迥異的民俗文化,如在小吃方面,廣西各地區的特色小吃也應有盡有,南寧的老友粉、桂林的桂林米粉、柳州的螺絲粉、梧州的艇仔粥等等,各具特色;在建筑的風格獨樹一幟,苗族的吊腳樓、侗族的風雨橋和鼓樓都充分體現少數民族人民的智慧;在酒文化方面,瑤族的糯米甜酒、苗族的過寨酒、彝族的“稈稈酒”無一不乘載著少數民族的熱情與好客;在民族服飾方面,各民族格式各異,有著獨特的地方性和濃厚的文化底蘊,如壯族男子多穿青部布對襟上衣,女子多穿無領斜襟繡花滾邊上衣,下穿繡花滾邊寬腳襟子或青布蠟染的褶裙,腰束繡花圍腰,腳穿繡花鞋,頭纏各式花巾,還有瑤族的五彩斑斕的服裝,象征瑤王的五個手指印的各種圖案等等。這些別樣的民族風情,鑄就了一個博大精深的民俗旅游資源寶庫,這些資源寶庫目前正在逐漸被開發、投入使用并取得一定收益。以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為例,該縣本著“桂林山水甲天下,侗族風情看三江”的旅游發展理念,將旅游業作為全縣經濟發展的突破口來抓,在政策、財力、人力和物力上都給予大力支持,使以侗族建筑、侗族風情、侗寨居民生活和侗鄉田園風光為主要內容的三江旅游業更具魅力。僅2006年上半年,接待人境過夜旅游者12180人次,同比增長61.22%,實現國際旅游收入685.5萬元,同比增長79.6%,旅游創匯80萬美元④。

盡管廣西民俗旅游資源得到極大的開發并為旅游經濟的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但是廣西民俗旅游資源的使用及開發還是存在另人擔憂的一面:

1.許多民俗風情旅游資源被異族異地民俗風情取而代之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特別是旅游業的發展,外來者的涌入、異族異地文化的引入,一些地區傳統的民族文化,民俗風情逐漸被沖淡同化乃至消失。受現代潮流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青年不愿再穿本民族服裝而鐘情于流行服,忘了老祖宗千百年傳承下來的優美的民族舞蹈而沉醉于流行歌之中,民族文化的傳承面臨著整體斷代的危險。此外,文化的變遷也十分突出,像端午節、中秋節這些我國傳統的節日在逐漸被淡化,而歐美國家的傳統節如對圣誕節、感恩節、愚人節卻正在風靡整個社會。

2.模仿成風,缺乏創意,沒有特色

為了追求經濟利益,近年來我區有大量資本涌向民俗旅游開發領域,數不清的民俗村,民俗城紛紛建成。然而由于缺乏統籌規劃及旅游開發經驗,這些項目大多粗制濫造,相互模仿、低水平重復建設現象重,使企業之間競爭加劇,既造成資源浪費,又加大了企業的投資和經營風險。

3.民俗風情正在庸俗化

在開發民俗風情旅游資源的過程中,容易出現對淳樸民俗風情的褻瀆和歪曲,從而使民俗風情庸俗化。如在開發過程中,開發者將一些落后的封建迷信和下流的、暴力的、無聊的事物摻入其中或將少數民族婚俗開發成“搖錢樹”,在一些民俗旅游區,少數民族姑娘“邀請”男性游客參與婚俗表演,當節目結束時,少數民族姑娘讓所有參與者給小費、或是見面禮或是媒婆辛苦費,而這一切費用都是在事后才被告知,很多游客都有上當受騙甚或是被敲詐的感覺。

4.偽民俗現象泛濫

偽民俗是指子虛烏有的民俗,即某些旅游企業或部門為了某種目的而任意編造、添加或隨意拼湊、生搬硬套一些當地根本不存在的民俗風情。在民俗風情豐厚的地區,流傳著許多內涵豐富、帶有民族色彩的神話傳說等,有的部門在開發這些資源時,不是正確地表現這些神話傳說中所包含的追求真善美的正面精神,而是著力渲染一些附在這些神話傳說下的封建迷信。

5.民俗風情旅游景點開發中存在問題

一些民俗風情景點的建設投資太大為了盡快收回投資成本,許多景點采取高價門票、層層設卡賣票的做法,令游人望而卻步;不少民俗旅游景點參與性項目較少,而供人們觀賞瀏覽的項目雖然藝術水平很高,造價也很昂貴,由于沒有脫離傳統展覽館的展示、觀賞的方式,因此吸引力不明顯,游客的重訪率很低;還有些景區的開發、宣傳不到位,導致造成旅游資源的極大浪費。此等現象的存在制約了民俗旅游景點的深度開發及合理經濟收益的收入。

6.旅游資源過度開發且得不到應有的保護

旅游產業可以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但也不是可以無限度地發展,而是應根據當地資源、社會與文化承載力來開發。民俗旅游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一旦過度開發,將一些現代建筑材料盲目的滲透入古街民宅中,而降低了民俗風情的純度,特別是在開發和管理過程中不注意保護就會枯竭乃至消失。此外,旅游者的過度涌入會對當地文化造成沖擊和影響。蜂擁而至的旅游者對旅游地民俗風情資源有很大的沖擊雖然成千上萬的旅游者涌到民俗風情旅游景區,給當地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但旅游業的飛速發展使人們忽視了這里不僅是旅游點,也是成千上萬人的家居之處。景區人滿為患。不僅對旅游景區生態環境造成了污染,也使當地居民日常生活受阻。

7.過度商業化

與此同時,我區一些民俗旅游熱點地區商業化現象非常嚴重,既影響了景觀,也對當地居民的生活造成諸多不便,更是影響了游客的財物及心情。例如,去寺廟燒香以求心靈和信仰寄托本是件愉快的事,可現在不少景區均以此為賺錢的大好機會,將香錢拔高到上百甚至是上千元,還在廟里設置了不少先消費后收錢的項目如算卦等等,這些環節的設置都極具商業化,是民俗旅游的敗筆。因此如何防止過度商業化,是民俗旅游開發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