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產業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6 10:36:5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馬鈴薯產業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馬鈴薯產業開發部署意見
為了進一步提高全縣馬鈴薯產業開發的質量和水平,增加農民收入,使馬鈴薯產業真正成為富民強縣的重點產業。現制定提出如下安排意見。
一、總體要求
以全縣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為指針,以推廣新品種、新技術為重點,強基礎,擴基地、建龍頭、促營銷,不斷發展壯大馬鈴薯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實現馬鈴薯產業整體開發效益的最大化。
二、任務目標
1、以等22個鄉鎮為重點,馬鈴薯種植穩定在30萬畝,其中新寨、沙灣、兩河口3鄉鎮冬播1萬畝,鮮薯總產達50萬噸以上。
2、在全縣建設馬鈴薯示范點38個,其中等縣級示范基地11個,等鄉級示范點27個,在哈達鋪、龐家建立一級種薯繁育基地1500畝,在建立二級種薯繁育基地15000畝。建成馬鈴薯原種繁育基地網棚70座。
發展馬鈴薯產業典型經驗材料
我們位于黑龍江省西部,小興安嶺西南麓,松嫩平原北緣,下轄5鎮11鄉,148個村,耕地面積318萬畝。我縣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是馬鈴薯最佳生產區,特別是隨著近年企業實力不斷增強,薯產業鏈條逐步延伸,種植技術標準快速提升,薯產品市場競爭力明顯提高,薯產業逐步成為富民強縣的支柱產業,全縣馬鈴薯種植面積近年保持在50萬畝以上,平均畝產實現1.5噸,薯產業企業年創利稅500萬元。我縣在推動薯產業發展中,主要做了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
一、依托優勢育基地
我縣農民素有種植馬鈴薯的習慣,隨著產業結構的逐步調整,薯產業的發展優勢逐漸顯現出來,面對企業擴大生產的需要和市場的需求,我們把培育馬鈴薯生產基地作為加速薯經濟發展的基礎性工作來抓。一是靠組織引導??h內不斷加大對薯產業發展的領導力度,組建了薯產業化發展辦公室,成立了馬鈴薯專業協會,配齊專門人員抓薯產業鏈條,制定了薯產業發展規劃,層層分解馬鈴薯基地建設任務,運用政策和行政的手段積極引導農民發展馬鈴薯生產,花大氣力建設馬鈴薯生產基地。二是靠效益吸引。我們通過媒體大力宣傳發展薯產業的優勢所在和致富典型,動員廣大干部深入農戶中,給農戶算效益賬,引導農民認識種植馬鈴薯效益,改變農民傳統種植思維定勢。通過市場效益的拉動,近年來全縣馬鈴薯種植面積連年遞增,中心鎮自由村就是受效益吸引的典型,目前全村馬鈴薯種植面積占全村種植業面積的50%。三是靠發展訂單。我們把發展訂單種植馬鈴薯作為解決農民銷售后顧之憂的根本措施。年初確定定單的最低保護價格,秋后收購做到隨行就市,最大限度保護農民生產利益,現在全縣訂單種植面積達30萬畝以上。四是靠提供服務。我們積極理順企業與農民的利益關系,并為其牽線搭橋,協調搞好政策、物資、資金等方面服務。今年我縣三信公司就為農民無償提供優質馬鈴薯種子,在農戶中樹立了企業良好的信譽和形象,有效激發了農民種植馬鈴薯的積極性。目前,全縣已建立馬鈴薯生產基地鄉5個,基地村40個,年種植面積突破50萬畝,生產基地的不斷育強,為保證企業生產原料供應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整合實力壯龍頭
龍頭企業是實現產業牽動力的核心,我們始終把改造、引資、扶持企業發展作為加快薯經濟發展關鍵環節來抓,著力整合薯產業企業的綜合競爭力,強力打造薯經濟的“航空母艦”。一是調整改造老企業。我縣淀粉廠(現改制為冰山淀粉公司)在上個世紀50年代就以生產“超過英國趕荷蘭”的冰山牌馬鈴薯淀粉面聞名全國,但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生產一度陷入困境。經過1999年投資技術改造和2002年莫斯科太陽公司購買后,企業年生產能力大大提高,年產精制馬鈴薯淀粉4000噸,實現利潤達100萬元,該公司成為我縣薯類加工企業的重要力量。二是引資建設新企業。我縣通過實施全民招商戰略,著力引進國內外薯產業龍頭企業,以招商引資的辦法,不斷提升和壯大薯產業。先后引進并建設了齊齊哈爾三信食品有限責任公司、金龍淀粉廠、奈倫淀粉工業公司等7家薯制品企業。特別是引進的內蒙古奈倫淀粉有限公司是投資達2億元,年加工馬鈴薯能力達33萬噸的大項目,2004年正式開工建設,今年秋季將全面投產。該項目引進了代表世界領先水平全自動、全旋流瑞典拉森公司馬鈴薯設備,主要生產馬鈴薯淀粉、變性淀粉、高吸水膳食纖維、脫素蛋白等。奈倫公司從開工伊始,就與基地緊密對接,今年春季分別與北部鄉鎮簽訂20萬畝的馬鈴薯訂單,奈倫公司的引進全面壯大了我縣薯產業的市場競爭力。三是加快企業技改步伐。我們積極為企業向上爭取技改政策扶持,提高企業生產能力。金龍淀粉廠在政策扶持下,引進了國際領先的生產工藝和日本鈴木系列生產線。技改后,該廠以農村小粉坊加工的粗淀粉為生產原料,進行深加工,帶動了全縣大部分小粉坊的加工生產,有效地解決農民的賣薯難問題,僅2004年就為農民節省運輸成本170萬元,有力地全縣薯產業的良性運行。目前,全縣各類薯類加工企業及小粉坊已發展到200多家,年加工能力達60萬噸以上,薯產業的企業牽動力全面增強。
三、依靠科技增效益
馬鈴薯產業發展工作辦法
為了做大做強我縣馬鈴薯產業,全面提升產業化程度,實現產業增效,農民增收,加快農村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根據全縣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的要求,特制定本規劃。
一、全縣馬鈴薯產業發展現狀
“十二五”期間,我縣馬鈴薯產業開發緊緊圍繞建設“甘肅菜用型馬鈴薯生產基地重點縣和馬鈴薯產業縣”的發展目標,通過重點培育扶持,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
1、種植規模逐年增大。到年,全縣馬鈴薯種植面積達30.46畝,其中冬播1萬畝、春播24.46萬畝、復種5萬畝。
2、實現周年栽培生產。根據縣內特殊地形地貌和垂直氣候分布類型,等鄉鎮河谷區發展冬播早熟栽培,海拔2000米以上的冷涼區發展春播栽培,呈現一年四季兩種兩收,周年循環相互補充的生產局面。
3、種植品種布局趨于合理。依托縣馬鈴薯開發中心、農技中心和市農科所馬鈴薯試驗基地,篩選出適應我縣不同生態區域的優質馬鈴薯品種20多個,其中高淀粉豐產型的武薯4號、武薯8號、薯3號、秦于30號、紫花白青引5號,天引薯3號,早熟型品種抗疫的早大白、LK99、貴烏瑞它、大西洋、魯引3號、中薯3號,以及砸制型專用薯地方品種TP001和豐產高抗高淀粉地方品種TP002,這些品種的選育推廣,極大地豐富了我縣品種資源,為馬鈴薯產業良性發展提供了良種保障。
馬鈴薯產業發展對策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馬鈴薯;現狀;問題;對策
論文摘要:論述了通渭縣馬鈴薯產業發展現狀,指出了當前馬鈴薯產業存在的問題和發展思路:加快良種繁育步伐,實現品種專用化、優質化;完善繁育制度,提高種薯質量;實行規模化種植,營造品牌優勢,提高產品競爭力;完善市場營銷體系健全市場信息網絡,幫助農民增收;發展精深加工,延伸產業鏈,全面提升馬鈴薯產業素質和效益。
1馬鈴薯產業發展現狀
1.1種植生產情況
馬鈴薯是通渭縣的糧菜兼用和主栽優勢作物。從1999年開始,縣委、縣政府按照農業結構調整的要求,把馬鈴薯種植當作壓糧擴經、壓夏擴秋,科技抗旱的主要措施。至2004年全縣馬鈴薯面積達到3.15萬hm2,商品薯總量達50萬t,是過去馬鈴薯總產量的兩倍多。2006年,新一屆縣委、縣政府在重新審視縣情,充分調查論證的基礎上,確立了馬鈴薯產業的主導地位,做出了培育“四大產業”的農業結構調整思路,當年馬鈴薯播種面積達到3.51萬hm2。2007年,在擴大種植面積、增加總量的同時,縣委、縣政府把良種繁育體系建設當作提升馬鈴薯產業發展的突破口,提出“一年搭好框架、兩年充實內容、三年初見成效”的馬鈴薯良種繁育體系建設目標,加快解決脫毒種薯應用率低、品種退化快的瓶頸問題。并邀請定西市愛蘭薯業公司進駐通渭西川園區,無償提供日光溫室50座、面積2.40hm2,用于脫毒原原種生產;縣農技中心租賃舊店子村耕地,投入資金60萬元,搭建網棚100座,開展示范性脫毒原種擴繁;依托省農科院引進脫毒原種50t,在華嶺鄉老站村、馬營鎮小營村等冷涼區落實隴薯3號脫毒一級種繁育面積23.33hm2,逐步建成原原種-原種-一級種的馬鈴薯脫毒良種繁育體系。
2008年,縣上在確保完成4萬hm2馬鈴薯種植面積的同時,重點在良種繁育體系建設上下功夫。依托“企地合作”平臺,與市愛蘭薯業公司協作,利用西川園區日光溫室121座建成脫毒原原種繁育基地6.67余公頃,預計年底可生產隴薯3號、隴薯6號、費烏瑞它、大西洋、夏波蒂等品種脫毒原原種1500萬粒;借助“院地合作”平臺,與省農科院馬鈴薯研究所合作,結合省列馬鈴薯良種補貼項目實施,在平襄鎮舊店子和新景鄉大寨村建成網室脫毒原種繁育基地20hm2,在華嶺鄉席家嶇、老站、新站、大牛、石勿以及馬營鎮小營、西山等7村建成一級種繁育基地165.33hm2。
小議馬鈴薯產業經濟狀況與發展策略
摘要分析馬鈴薯產業在固原市經濟社會中的作用,介紹該市馬鈴薯加工種植現狀,并提出發展對策,以為該市馬鈴薯產業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馬鈴薯產業;經濟現狀;對策;寧夏固原
近年來,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固原市馬鈴薯產業按照《寧夏優勢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及發展規劃》要求,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圍繞農產品競爭力增強、企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目標,堅持種薯繁育、淀粉加工和鮮薯外銷三者并舉的方針,依靠科技進步,優化資源配置,拓寬融資渠道,努力提高產業的科技水平和組織化程度,克服各種困難,加大工作力度,使馬鈴薯產業在固原市農業戰略性主導產業中始終保持快速健康的發展態勢。
一、馬鈴薯產業在當地經濟社會中的作用
1.1促進農業結構調整
固原市是一個水資源十分短缺的地區,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不足全國的1/3,寧南山區大部分地區屬于干旱、半干旱地區,尤其是春旱嚴重,主要作物小麥的產量低于1500kg/hm2,甚至絕收。近年來,在馬鈴薯產業化項目的帶動下,采取壓夏增秋、以秋補夏等措施,小麥種植面積由2000年的25萬hm2調整到目前的11萬hm2;馬鈴薯種植面積逐年擴大,由2000年的6.67萬hm2增加到目前的26.6萬hm2,產量達到18t/hm2,作物布局進一步優化,抗災減災作用增強。
馬鈴薯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馬鈴薯;現狀;問題;對策
論文摘要:論述了通渭縣馬鈴薯產業發展現狀,指出了當前馬鈴薯產業存在的問題和發展思路:加快良種繁育步伐,實現品種專用化、優質化;完善繁育制度,提高種薯質量;實行規模化種植,營造品牌優勢,提高產品競爭力;完善市場營銷體系健全市場信息網絡,幫助農民增收;發展精深加工,延伸產業鏈,全面提升馬鈴薯產業素質和效益。
1馬鈴薯產業發展現狀
1.1種植生產情況
馬鈴薯是通渭縣的糧菜兼用和主栽優勢作物。從1999年開始,縣委、縣政府按照農業結構調整的要求,把馬鈴薯種植當作壓糧擴經、壓夏擴秋,科技抗旱的主要措施。至2004年全縣馬鈴薯面積達到3.15萬hm2,商品薯總量達50萬t,是過去馬鈴薯總產量的兩倍多。2006年,新一屆縣委、縣政府在重新審視縣情,充分調查論證的基礎上,確立了馬鈴薯產業的主導地位,做出了培育“四大產業”的農業結構調整思路,當年馬鈴薯播種面積達到3.51萬hm2。2007年,在擴大種植面積、增加總量的同時,縣委、縣政府把良種繁育體系建設當作提升馬鈴薯產業發展的突破口,提出“一年搭好框架、兩年充實內容、三年初見成效”的馬鈴薯良種繁育體系建設目標,加快解決脫毒種薯應用率低、品種退化快的瓶頸問題。并邀請定西市愛蘭薯業公司進駐通渭西川園區,無償提供日光溫室50座、面積2.40hm2,用于脫毒原原種生產;縣農技中心租賃舊店子村耕地,投入資金60萬元,搭建網棚100座,開展示范性脫毒原種擴繁;依托省農科院引進脫毒原種50t,在華嶺鄉老站村、馬營鎮小營村等冷涼區落實隴薯3號脫毒一級種繁育面積23.33hm2,逐步建成原原種-原種-一級種的馬鈴薯脫毒良種繁育體系。
2008年,縣上在確保完成4萬hm2馬鈴薯種植面積的同時,重點在良種繁育體系建設上下功夫。依托“企地合作”平臺,與市愛蘭薯業公司協作,利用西川園區日光溫室121座建成脫毒原原種繁育基地6.67余公頃,預計年底可生產隴薯3號、隴薯6號、費烏瑞它、大西洋、夏波蒂等品種脫毒原原種1500萬粒;借助“院地合作”平臺,與省農科院馬鈴薯研究所合作,結合省列馬鈴薯良種補貼項目實施,在平襄鎮舊店子和新景鄉大寨村建成網室脫毒原種繁育基地20hm2,在華嶺鄉席家嶇、老站、新站、大牛、石勿以及馬營鎮小營、西山等7村建成一級種繁育基地165.33hm2。
關于馬鈴薯產業發展的幾點意見
編者按:全州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萬畝,比上年增加*萬畝;總產量*萬噸,增加*萬噸;產值*億元,增加*億元;預計薯農現金收入*億元,增加*億元;全州農民人均從中獲得純收入*元,增加*元。馬鈴薯產業在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馬鈴薯高產配套栽培技術試驗,切實抓好技術儲備工作。狠抓分級銷售,強勢打造精品馬鈴薯。充分發揮州委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支持企業建立專用馬鈴薯生產基地,實行訂單生產,促進企業和薯農關系緊密結合,形成利益均沾、風險共擔的合作模式。積極發展馬鈴薯專合經濟組織,壯大農民經紀人隊伍,為薯農提供全程社會化服務,努力提高薯農組織化程度。五是加快推進產品品牌化。加強綠色食品原料馬鈴薯標準化生產基地監管和*馬鈴薯地理標志管理使用,加快*馬鈴薯證明商標注冊,引導馬鈴薯加工企業申報綠色食品。積極爭取召開全國大型馬鈴薯加工營銷會議,著力打造“*馬鈴薯”品牌。2010年是我州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馬鈴薯標準化生產基地、加快產業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年。經州委研究,現就2010年全州馬鈴薯產業發展提出以下意見,請各地結合實際,抓好貫徹落實。公務員之家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農民持續增收為目標,依靠科技,創新機制,按照“抓良繁帶基地、抓協會帶營銷、抓企業帶加工、抓重點帶全州、抓品牌增效益”的思路,大力推進種薯良種化、種植規?;?、生產標準化、經營產業化、產品品牌化,加快構建現代馬鈴薯產業體系,加快建設現代農業馬鈴薯產業基地,加強綠色食品原料馬鈴薯標準化生產基地和*馬鈴薯地理標志管理,加快*馬鈴薯證明商標注冊,加大生產原原種、創新良種推廣機制、擴大加工營銷,推進發展方式由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提高整體效益,實現“提速增量、提質增效”,努力把我州打造成“中國綠色馬鈴薯之都”。
二、目標任務
2010年全州馬鈴薯種植面積計劃210萬畝,比上年增加7萬畝;總產330萬噸,比上年增加14萬噸;平均畝產1571公斤,比上年增加14公斤;商品率達到55%,一、二代脫毒種薯占種植面積的35%以上。新建或改擴建昭覺、*、*、*、*5個縣的良種繁育推廣中心,全州生產試管苗1000萬苗,力爭原原種生產量達到2000萬粒,并創新和完善馬鈴薯良種繁育推廣機制。昭覺、*兩縣要建成省級現代農業馬鈴薯產業基地強縣,*、*、*、美姑、普格、冕寧6個縣要創建州級現代農業馬鈴薯產業基地強縣,帶動全州100萬畝專用馬鈴薯生產基地建設。
三、工作重點
產業經濟學下馬鈴薯產業集群的構建
[摘要]支柱產業的確立和培育是區域經濟發展中的核心問題。在產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其任務是不同的。根據定西馬鈴薯產業發展的實際水平,可以界定其正處于第二階段向高級階段過渡的關鍵時期,培育和發展產業集群成為目前最重要的任務。
[關鍵詞]馬鈴薯;支柱產業;產業集群
一、發展產業集群的必要性分析
(一)產業集群是產業發展的高級形態
支柱產業發展的第一階段是依據比較優勢原理,立足當地資源,根據不同的資源稟賦,確定當地應該發展的產業類型。比較優勢原理是古典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李嘉圖認為國際貿易的基礎是世界各國產品存在著比較優勢,如果一國生產一種產品的機會成本低于其他國家生產該種產品的機會成本,這個國家在該種產品上便擁有比較優勢。第二階段是大力發展加工業實現價值增值。支柱產業的確立,體現的是資源優勢,但資源優勢不等于競爭優勢和經濟優勢,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就是通過大力發展加工業實現價值增值,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競爭和經濟優勢。否則,資源產品在區域經濟布局中只能處在產業的低端,在整個價值鏈條中能夠獲得的利潤十分有限。第三個階段是形成該產業的產業集群,這是產業發展的高級階段。產業集群就是“在特定的領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集中且有相互關聯性的企業、專業化供應商、服務供應商、相關產業的廠商以及相關的機構構成的群體”[1]。產業集群是歐美發達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出現的一種經濟現象,他們在進入并完成工業化的過程中相繼出現了大量的產業集群并逐步成型,通過采取企業集聚的方式,形成整個群體的競爭力,聯手走向市場,最終聚合成產業鏈。只有形成了產業集群,該產業才能對區域經濟發展形成強力支撐。
(二)產業集群的形成是支柱產業成熟的重要標志
中國馬鈴薯國際貿易趨勢
引言
馬鈴薯是位居小麥和水稻之后世界第三大重要農作物,更是世界人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食物。它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大量便宜且營養豐富的食品,也為發達國家提供了各式快捷食品,因此,馬鈴薯不僅成為經濟發展程度的指標,也成為社會文化水平的度量。[1]我國已成為馬鈴薯第一生產大國,種植面積占世界總面積的1/4,總產量占到全世界的1/5,但是單產水平卻排在了全世界的第92位,畝產960公斤,不到世界平均水平。我國雖然是馬鈴薯生產大國,但其貿易狀況不容樂觀,其產品國際競爭力弱,出口以鮮薯為主,進口以高附加值的淀粉為主,貿易與生產大國的地位極不匹配。馬鈴薯產業是我國促進地區經濟發展的優勢產業之一,由于我國馬鈴薯生產主要集中在山多地少、自然條件艱苦的北方一季作區和西南混作區,馬鈴薯不僅是當地的主要農作物,也是當地農民的主糧和主要經濟收入來源。馬鈴薯國際貿易是延長產業鏈、增加小規模生產者現金收入并有利于西部地區扶貧工作的重要產業。國內學者對馬鈴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區域生產及種薯品種培育等方面,且研究成果大都較為分散。針對我國馬鈴薯國際貿易研究的文獻比較欠缺,僅李勤志針對馬鈴薯產業進行了經濟分析。[2]關于馬鈴薯的國際競爭力研究、馬鈴薯進出口貿易等專業性研究幾乎沒有。謝從華認為發達國家的馬鈴薯產業已進入成熟、穩定階段;而發展中國家馬鈴薯產業因為對食物增長和膳食結構改變的需求正處于快速增長時期,增長速度在糧食作物中處于前列,馬鈴薯國際貿易正保持快速增長。[3]因此,我國要在全球化的馬鈴薯國際貿易中獲得貿易利益,不僅要保持與資源稟賦相連的比較優勢,還要培養馬鈴薯產業的后天競爭優勢,實現馬鈴薯產業比較優勢的動態化演進。中國馬鈴薯國際貿易的發展一方面要看馬鈴薯供給與需求前景;另一方面要看進出口發展趨勢,分析中國馬鈴薯國際貿易趨勢、提高我國馬鈴薯產業的國際競爭能力,成為我國馬鈴薯產業持續發展的當務之急。
一、中國馬鈴薯供給與需求分析
(一)中國馬鈴薯供給前景
1.馬鈴薯的國內生產供給。馬鈴薯供給主要表現為馬鈴薯的國內生產及國外市場的進口。從生產上來看,中國馬鈴薯的生產栽培區域為4個:北方一季作區、中原二季作區、南方二季作區、西南一季作和二季作垂直分布區(西南混作區),各生態區域氣候特征差異較大。[4]其中,北方一季作區是我國主要的馬鈴薯生產區域,播種面積占全國一半以上,主要包括我國行政區劃的東北、華北和西北地區,其中西北地區是我國馬鈴薯播種面積最大、產量最高,平均單產最高的地區。中原二季作區適合早熟馬鈴薯品種或中早熟品種的栽培,但該區域氣溫較高、病原繁雜、留種難度大,馬鈴薯退化嚴重。南方二季作區屬低緯度低海拔區域,氣溫較高,全年均有蚜蟲危害,各種病毒毒源多且復雜,近年來,馬鈴薯播種面積有了較大幅度的擴大,生產能力逐漸加強。西南混作區是我國馬鈴薯生產潛力較大的區域,云南、貴州近年來增產迅速,馬鈴薯的播種面積及產量僅次于北方一作區。對我國馬鈴薯的國內生產進行衡量,可以2006-2009年全國9個大中城市(太原、呼和浩特、長春、濟南、青島、武漢、重慶、蘭州、烏魯木齊)的投入產出數據為樣本數據,9大中城市分別代表了我國馬鈴薯的主要種植區域,從主要城市分析中國馬鈴薯產業4年間X效率水平及其構成效率情況。X效率指在所有數量的資源中能夠取得的最大可能產出能力,與之對應的是X低效率。X效率可以分為技術效率(TE)、配置效率(AE)和成本效率(CE)。通過DEA方法,利用DEAP2.1軟件處理數據結果如表1所示。DEA即數據包絡分析法,是用以評價部門間的相對效率,是一種非參數分析方法。DEA模型一般有兩個,分別是CCR(CRS)模型和BCC(VRS)模型。由于效率評估研究中的馬鈴薯樣本大多是不同規模的,而且馬鈴薯往往受管制、宏觀經濟效應等方面的影響而出現對最優運行規模的偏離,所以本文采用VRS模型。其計算方法為:首先需考慮N個決策單元,例如X個輸入變量和Y個輸出變量,為方便計算N個決策單元在整個計算過程中的轉換效率,可以通過最大化該單元的加權產出與加權投入之比,基本前提是要保證其他的所有個體比率等于1或小于1。通過計算只要是落在決策單元邊界上的投入產出將為最有效率的組合,其值為1;否則其值域在(0,1)之間。以上數據表明:由于各生態區域氣候特征差異較大,馬鈴薯產業X效率水平則表現不同。2006-2009年間,呼和浩特、長春和烏魯木齊的馬鈴薯技術效率達到最佳狀態,長春和烏魯木齊的馬鈴薯配置效率和成本效率亦達到最佳狀態,即其值都為1,其余城市馬鈴薯產業供給還有很大的潛力(見表2)。不同地區的馬鈴薯生產在一定范圍之內具有共性或相似性,我國馬鈴薯基本上是集中在生態適宜性最佳、生產基礎最好和生產潛力最大的地區生產的。長春、烏魯木齊的馬鈴薯生產已達到最優配置,應繼續保持馬鈴薯產業的發展優勢。呼和浩特、青島、太原、蘭州的成本效率、技術效率及配置效率還可進一步提高。濟南、武漢、重慶馬鈴薯產業X率水平最低,尚沒有形成產業優勢,馬鈴薯生產力弱。各區域可根據實際情況不斷改善技術效率、配置效率、成本效率來提高馬鈴薯的供給能力,我國馬鈴薯國內供給前景較好,這對馬鈴薯的出口貿易而言無疑具有很大的刺激效應。
2.馬鈴薯的國外進口供給。中國馬鈴薯國外市場供給來源于對國外馬鈴薯的進口。隨著人們對馬鈴薯營養價值認識的不斷提高和消費結構的改變,馬鈴薯加工產品深受國內市場歡迎,特別是馬鈴薯休閑食品,消費市場極為廣闊。但我國加工能力相對落后,需從國際市場進口大量加工品。國際市場向我國供應的馬鈴薯主要為馬鈴薯加工品。馬鈴薯細粉、粗粉及粉末,馬鈴薯粉片、顆粒、團粒及馬鈴薯淀粉是我國進口的主要產品,德國、荷蘭、法國、丹麥、波蘭、比利時、美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國是主要的國外供給國,且進口量逐年上升。這是由于我國國內加工能力相對較低引起的,我國食品行業對國外馬鈴薯加工品需求量較大,國內加工品與國內巨大的消費需求呈現不對稱性,要擺脫對國外馬鈴薯加工品的依賴還需較長時間。
馬鈴薯發展現狀及策略研究論文
摘要詳述了寧夏鹽池縣大水坑鎮馬鈴薯產業發展現狀及產業優勢,指出了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馬鈴薯產業發展對策。
關鍵詞馬鈴薯產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發展對策;寧夏鹽池;大水坑鎮
1鹽池縣馬鈴薯產業發展現狀
鹽池縣地處寧夏回族自治區中部干旱帶,屬鄂爾多斯臺地向黃土丘陵過渡地帶,全鎮耕地面積1.6萬hm2,其中水澆地133.33hm2。其地理位置、土壤、氣候等自然條件適宜于種植馬鈴薯。鹽池縣大水坑鎮土壤以砂壤土為主,土壤透氣好,導熱性強,白天吸熱快,增溫高,夜間散熱迅速,晝夜溫差大,不僅有利于馬鈴薯對水分、礦物質營養的吸收,促進塊莖發育,而且利于光合作用的運轉,提高葉片的同化率,利于淀粉的積累,土壤中鉀元素相對較為豐富,馬鈴薯塊莖干物質含量高,塊莖表皮光滑,薯形整齊,深受外地消費者青睞。
馬鈴薯產業是全鎮確定的戰略性主導產業之一,也是鹽池縣大水坑鎮的區域優勢特色主導產業。
馬鈴薯在大水坑鎮具有糧、菜、飼兼用,適播期伸縮性大,保收系數高等特點,產品具有淀粉含量高、商品性好等優勢,群眾種植積極性高。1990—1999年,全鎮年均種植馬鈴薯2000hm2,占全鎮年均糧食播種面積的12.5%,平均產鮮薯5955kg/hm2,占全鎮糧食總產的17.96%。1999—2008年全縣平均種植馬鈴薯3333.33hm2,平均產鮮薯7153.5kg/hm2,占全鎮糧食總產的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