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投資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6 15:54:2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貿易投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貿易投資

國際投資的貿易效應

一、改革開放30年以來,我國的社會經濟面貌發生了舉世矚目的變化。其中有兩個重要支點:國際貿易和引進外資。逢此之際,有必要對已經走過的歷程作一階段性的總結,以求踏上更加光明的旅途。

對于國際經濟往來而言,無疑是先有國際貿易,爾后引發國際投資。國際貿易包括出口和進口,往返運輸需要增加交易成本、中介費用和時差間隔,由此引發資本輸出動機,即把資本直接投入到商品需求國家,就地生產就地銷售。資本輸出又引發生產要素的國際移動,由此出現跨國公司和國際金融。這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盡管是國際貿易引發國際投資,但國際投資作為一個后來者卻起來了主宰國際貿易的作用。21世紀是知識經濟世紀,也是金融世紀,資本運營已成為現代經濟活動的神經中樞。

當今世界經濟格局的一個重要特征是經濟全球化。一國的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終究要突破國界走向世界,經濟發展已無邊界。經濟全球化也并非始于今日,早在19世紀中葉就已經開始了。現在不過是“在更高層次回到1941年以前時代的經濟全球化趨勢”。“從生產力發展的角度看,經濟全球化是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科學技術達到了高發達水平的結果:人類發展到今天,在世界范圍內選擇低成本生產和低成本交易已經成為可能。”[1]

早在100多年前,馬克思就對國際貿易、國際分工和國際投資作過描述。“由于機器和蒸汽的應用,分工的規模已使大工業脫離了本國基地,完全依賴于世界市場、國際交換和國際分工。”[2]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和恩格斯進一步強調了生產社會化必然要求國際分工、合作、交流的思想。“隨著資產階級的發展,隨著自由貿易和世界市場的確定,隨著工業生產以及與此相適應的生活方式的一致化,各國人民之間的民族孤立性和對立性日益消失下去。”[3]

在經濟全球化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國際分工和國際協作日益活躍,資本、技術、人力、信息等生產要素愈益跨越國家、民族的界限,在全球范圍內自由、全面、大量、綜合地流動和配置,特別是世界貿易組織的覆蓋面日益擴大,已使國際投資和國際貿易規模出現空前的擴散效應和乘數效應。

查看全文

論國際投資與貿易關聯

[內容提要]貿易投資一體化理論的形成,使人們認識到了國際直接投資與國際貿易之間的關聯性,即兩者既存在互補性,又具有相互替代性。中國已經在這一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實踐,但是還需要進一步拓展和完善。

[關鍵詞]貿易投資一體化國際直接投資國際貿易

一、遭遇反傾銷是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的一個重要障礙

我國當前對外貿易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就是出口商品屢屢遭到國外反傾銷調查。自1979年歐共體對我國出口發起首次反傾銷調查算起,截至2002年底,我國已遭受反傾銷訴訟511起,給中國出口造成的直接損失超過160億美元。中國已經成為國際上遭受反傾銷最多的國家。從目前看,對我國發起反傾銷絕對數量最多的是美國和歐盟,占總數的2/5,但近幾年發展中國家如印度、巴西、阿根廷、南非等,對我國發起反傾銷調查的數量增長明顯,成為另一支需要重點防范的新生力量。可以通過下表清楚地看出中國在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中遭遇反傾銷的基本狀況:

中國歷年遭受反傾銷狀況

項目(年份)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合計

查看全文

論外商直接投資貿易影響

摘要:本文利用協整檢驗(Co-integration)、誤差糾正模型、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對山東省1985年至2004年間的經濟數據進行分析后表明,無論是長期還是短期,山東省外商直接投資與出口之間存在穩定的均衡關系,外商直接投資與出口之間存在單方向的因果關系,外商直接投資與進口之間不存在明顯的協整關系。

關鍵詞:外商直接投資;進出口貿易;協整檢驗;誤差糾正模型;因果檢驗

一、引言

隨著山東省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國際經濟環境的不斷改善,山東省在對外貿易和利用外資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據山東省統計年鑒資料顯示,截至2004年底,累計已有113家世界500強在山東省興辦企業262家。2004年,新批合同外商直接投資214.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3.7%,實際外商直接投資87.0億美元,增長22.7%;新簽外商直接投資項目5891個,增長11.1%。與此同時,山東省的進出口貿易也得到了迅猛發展,年出口額由1985年的23.4652億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358.7286億美元;年進口額由1985年的17.9796億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249.0850億美元。

對于國際直接投資東道國而言,外商直接投資與進口或出口的關系表現為二者的互補性、替代性或是相互關系的不確定性。本文通過實證分析來探討山東省FDI與進、出口貿易的關系。

二、實證分析

查看全文

對歐盟投資貿易效應研討

1引言

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進程中,不斷擴大的對外直接投資對我國經濟的發展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對外直接投資在宏觀經濟發展中的表現主要有經濟增長效應、就業效應、產業結構效應和貿易效應。其中貿易效應是指FDI與貿易的關系是一種替代還是互補關系也即FDI對于一國或地區的貿易發展是阻礙作用還是促進作用,國內學者對此進行了較多的研究。項本武基于引力模型,對我國1999~2001年間的FDI與貿易數據進行合成回歸,得出了中國對東道國的直接投資促進了中國對該國的出口,但對該國的進口有替代效應的結論。陳發平對我國FDI與進出口貿易之間的關系采用ADF檢驗法和協整分析法,得出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與進出口之間有長期穩定的關系,加快FDI能夠促進我國對外貿易的更快發展。王喜平基于1982~2003年FDI與貿易數據采用VAR模型法,實證分析得出我國的FDI與出口貿易呈正相關關系,但兩者的Granger因果關系不顯著。從上述各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大多數學者都是基于我國對全球領域或發展中國家的FDI與貿易來考察貿易效應的,而對于我國對西方發達國家的FDI的貿易效應研究較少。因此,這種區域差異化的對外直接投資貿易效應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中國與歐盟作為東西方的兩大世界經濟主體,雙邊的貿易和投資發展無論對于雙邊經貿關系的提升還是世界經濟的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隨著中國加入WTO,中歐雙邊的貿易和雙向投資發展更加的迅速。根據商務部的統計資料顯示,2004年中國成為歐盟第二大貿易伙伴,歐盟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第一大技術來源地和第四大外資來源地。同時根據《2009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09年底,中國對歐盟直接投資流量為29.66億美元,同比增長535.1%,占流量總額的5.3%,較上年增長5.35陪,直接投資存量62.77億美元,占對歐洲直接投資存量的72.3%。基于中歐雙邊投資與貿易發展趨勢,本文對中國對歐盟直接投資的貿易效應作了一次實證檢驗。

2中國對歐盟直接投資的貿易效應實證分析

2.1實證分析模型

在以往研究對外直接投與貿易關系的模型中,有進出口估計模型、協整檢驗模型等,本文借用引力模型,對其加以適當的變動來研究中國對歐盟直接投資的貿易效應。因此在變量的選取中,我們選擇中國對歐盟的進口和出口總額作為因變量,用T加以表示,而對于自變量,我們選取中國對歐盟直接投資的歷年存量與流量,分別用fc和fl來代表。除此之外,由于距離也是影響兩國或兩地區之間貿易流量的一個因素,但同時它也受到諸如政治、文化、心理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這些都是獨立于模型的恒定量,因此在對模型的變動中我們引入了一個虛擬變量Dij。該虛擬變量用來代替傳統模型中的距離變量和涵蓋了一些其他的影響因素,同時該國家虛擬變量衡量了母國與各東道國之間的貿易聯系強度。因此,引力模型變動為:Tij,t=kflαij,tfcβij,t-1Dγij(1)對方程(1)取對數,將其轉換成多元線性模型,如下:lnTij,t=lnK+αlnflij,t+βlnfcij,t-1+γlnDij+εij,t(2)其中:Tij,t為中國對歐盟的進口或出口;flij,t為t時期中國對歐盟直接投資的流量;fcij,t-1為t-1時期中國對歐盟直接投資的存量;Dij為中國與歐盟的貿易關系的虛擬變量;εij為隨機誤差項;K、α、β、γ為待估參數。由于本文研究的是中國對歐盟直接投資的貿易效應情況,所以距離可以看成是固定的,我們將其與K進行合并,再有i始終代表中國。同時從以往的經驗來看,雙邊的貿易流量也會受到兩國人均國民收入(PGNI)的影響,以往諸多研究也有證明這一點。因此,對于方程(2),我們再對其進行改變,得到新模型為:lnTj,t=Cij+αlnflj,t+βlnfcj,t-1+γlnDj+θlnPGNIj,t+εj,t(3)其中,PGNIj,t為t時期歐盟各國的人均國民收入;Cij=K+γDij。據以上推導的模型,若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和存量的系數α、β為正數,那么中國對歐盟直接投資的貿易效應是創造性的,系數越大,貿易創造效應越大。而如果系數為負值,那么說明中國對歐盟直接投資的貿易效應是替代性的,而且系數絕對值越大,替代性越強。

2.2模型數據與方法

查看全文

外商投資對貿易要素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外商在華直接投資逐年增長,我國每年吸引的實際外商直接投資從1990年34.87億美元增加到2009年900.37億美元左右,FDI在中國經濟中日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現實是從凈貿易條件來看,我國的貿易條件卻在逐步惡化,外商直接投資的流入并沒有帶來中國貿易條件的改善。因此有必要對其中的原因進行分析。

一、我國FDI的流向情況

從流向結構看,FDI要素密集度特征沒有根本改變。1995年以前,FDI主要投資于服裝、衣著附件、鞋類、玩具、家具等勞動力密集型出口行業,這一時期三資企業出口的大宗商品也主要集中在這些商品上。1995年的全國三資企業普查結果表明,三資企業中具有勞動力密集型特征的行業所占比重高于資本密集型行業(2001,王岳平)。根據王岳平(2001)的計算,1995年具有勞動密集特征的行業(即WPAV21①在1以上的行業)的銷售收入占三資企業的56.78%,具有一般資本密集特征的行業(即WPAV21在0.5到1的行業)的銷售收入占三資企業的23.29%,具有高度資本密集特征的行業(即WPAV21小于0.5的行業)的銷售收入只占三資企業的8.77%。520個三資企業參與的小類制造業中,三資企業在全部工業產出中具有專門化特征的行業206個,其中屬于高度勞動力密集型的部門51個,占24.76%,屬于一般勞動力密集型部門的93個,占45.15%,二者合計即具有勞動力密集性特征的部門共占69.91%。可見,中國FDI主要流向勞動力密集型行業。1995年以后,外資流向的行業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流入機電行業的外資不斷增加,但是行業結構的這種變化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外資流向勞動力密集型部門的結構特征。可以從外商投資企業加工貿易情況中找到原因。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加工貿易的比重雖然在不斷下降,但是仍然占絕大比重。20多年來,雖然中國FDI流向行業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其要素密集性質并沒有發生根本改變,主要還是流向勞動力密集型部門。

二、FDI流向對我國貿易條件的影響

1.形成超額供給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的有關數據,1995~2005年我國主要工業品出口價格水平呈下降趨勢,這一方面說明價格競爭依然是我國工業品在國際市場上主要的競爭手段,我國制造業特別是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仍然集中在價格優勢上;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國出口工業品總體質量不高,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低。在外國直接投資比較集中的行業中,紡織、洗滌用品、輪胎、機床等產品的出口價格指數有升有降。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外商投資企業未能從根本上改變我國工業品出口的競爭手段,而且,外資企業出口對加工貿易方式的倚重本身就說明外商投資企業更傾向于利用我國低成本勞動力獲得出口的價格優勢。此外,我國長期以來在勞動力密集型部門實行出口導向型的發展戰略,也造成了中國出口部門的偏向增長,在國際需求結構不變或者在國際市場的需求增長慢于出口增長時,必然形成超額供給,反映在提供曲線上,就是中國的提供曲線向外移動,貿易條件惡化了。

查看全文

投資貿易活動總結

一、經貿活動總體情況

本屆旅游節暨投資貿易洽談會的前期工作是從去年10月份開始的,各項具體籌備工作自2月17日市政府印發《第十二屆*國際黃河旅游節暨投資貿易洽談經貿活動方案》全面啟動。經貿洽談活動從4月17日第一批客商到會,到4月27日最后一批客商離開,前后歷時10天時間。在市委、市政府和市組委會的正確領導和統一指揮下,在國家貿促會、河南省商務廳以及河南省、廣東省和深圳市貿促會、世界扶貧基金會、香港世貿中心會的大力支持下,在經貿活動成員單位、縣(市)區政府、商務局及其它有關方面的密切配合下,本屆投資貿易洽談會預定的各項經貿活動扎實開展,目標任務圓滿完成,取得了突出成效,受到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普遍好評。本屆投資貿易洽談會的主要內容包括:

(一)指導思想。以交流、合作、發展為主題,本著“打造品牌,樹立形象,廣交朋友,共謀發展”的宗旨,采取投資與貿易相結合、洽談與展示相結合、考察與旅游相結合的方式,加強企業界與中外客商廣泛、深層次交流,充分展示*市投資環境、區位、資源、產業優勢和經濟社會發展新成就,提高招商引資實效,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主辦、支持、協辦單位

主辦單位: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

支持單位: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

查看全文

貿易投資一體化貿易保護對策分析論文

一、貿易投資一體化對貿易保護的負面影響

在貿易投資一體化的大趨勢下,傳統的貿易保護前提基本不復存在,導致傳統的貿易保護思路過時,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以戰略性產業為借口實施保護愈發困難

高科技產業因其具有較強的外溢效應和規模經濟效應而被稱為戰略性產業。為了提高國際分工地位,獲取更多的利潤轉移,對戰略性產業加以保護也就成為當代貿易保護的一個重要理由。但是,在貿易投資一體化背景下,戰略性貿易政策的實施正變得愈發困難。原因在于:

(1)對發達國家而言,雖然其資本雄厚、科技發達,但目前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往往涉及許多科學門類、需要高額的財力投入,單靠一個國家、一個企業往往難以完成。

(2)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其科學技術發展本身就相對落后,有的高科技產業是一片空白,保護無從談起,即使保護,也只會造成封閉和更加落后。

查看全文

貿易投資一體化對貿易保護論文

摘要:貿易投資一體化趨勢會導致一個國家傳統的貿易保護措施失靈,本文分析失靈的原因并提出了一系列解決對策。

關鍵詞:貿易投資一體化貿易保護對策

所謂貿易投資一體化,從廣義上講,是指當代國際貿易和國際直接投資之間高度融合、相互交叉與依賴、合為一體的一種國際經濟現象。從狹義上看,是指跨國公司通過在全球范圍內配置和調控資源,使得越來越多的國際貿易和國際直接投資圍繞著跨國公司國際生產的價值鏈,表現出相互依存、互相推動、共生增長的一體化現象。

一、貿易投資一體化對貿易保護的負面影響

在貿易投資一體化的大趨勢下,傳統的貿易保護前提基本不復存在,導致傳統的貿易保護思路過時,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以戰略性產業為借口實施保護愈發困難

查看全文

國際直接投資與貿易論文

一、國際直接投資與貿易的理論解析

影響國際貿易增長的因素有許多,從理論上講,僅就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的關系而言,直接投資究竟是構成對貿易的替代,還是產生了對貿易的創造,這主要取決于國際直接投資的類型。

按照小島清對外直接投資的理論,從一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分析,國際直接投資可分為三種類型:(注:[日]小島清:《對外貿易論》第423頁,南開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1)自然資源導向型投資。在東道國尋求某種自然資源既是為了滿足母國本國的需要,也可以向其他國家出口。因此,資源導向型的投資不僅擴大了母國自然資源的生產規模,而且也促進了母國與東道國之間的國際貿易發展,甚至還擴大了與其他國家之間的國際貿易發展。(2)市場導向型投資。如細分起來還可以分為突破貿易壁壘型投資和占領市場型投資。因此,在這種類型中,國際直接投資與國際貿易之間的關系比較復雜。如:跨國公司在東道國投資后的初始階段,因各種需求的存在,貿易是創造性的;當投資和生產形成一定規模時,“就地生產,就地銷售”的結果勢必會減少貿易的往來,因而具有貿易替代效應。但如果是突破貿易壁壘型投資,也許這種投資對貿易的間接促進會使貿易的規模進一步擴大。但全面地分析,即使是前面所述的替代貿易時,在東道國進行市場導向型投資也可能會帶來服務貿易方面新的需求。(3)生產要素導向型投資。這主要是指在東道國尋求低成本勞動力的投資。這種類型的投資,因國家之間比較優勢而形成的國際分工,在初始乃至相當長的一個階段中無疑是加大了貿易的發展,如發達國家在發展中國家投資而進行的加工貿易。但因比較優勢是動態而非靜態的,這種投資與貿易的關系也要視具體情況而進行具體分析。

在理論上闡述對外直接投資對母國貿易的替代關系的還有佛農(Vernon.R),他在其著名的產品周期理論中,通過對新產品、新技術的創新、模仿和擴散的動態分析,闡述了母國的出口與對外直接投資的關系。在新產品的第一階段,產品在技術創新國國內的生產、銷售主要以滿足國內需要為主(也存在向收入水平和消費結構比較接近的其他國家出口的可能性);但是,隨著技術的成熟化,同時又面對其他國家企業的競爭,降低產品成本成為技術創新企業維持其海外市場占有率的必然要求,這時便出現了技術創新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佛農認為,一般地這種對外直接投資不會產生對母國出口的替代效應。但是,如果這種投資發生得過早,就有可能替代母國的出口。在技術進步日益加快的情況下,隨著跨國公司國際化程度的提高,新產品的生命周期不斷縮短,對外直接投資對母國出口貿易的替代影響將越來越明顯。(注:Vemon.R:"InternationalInvestmentandInternationalProductionintheProductCycle",

pp255-267,Vol.41,No.4,OxfordBulletinofEconomicsandStatistics(November,1966).)

總之,對外直接投資與國際貿易的關系即存在互補性,也具有相互替代性,這要根據母國(或跨國公司)投資的動機、類型和發展階段而定。

查看全文

小議直接投資與貿易的聯系

在世界經濟中,國際直接投資是最能體現經濟全球化概念的經濟運作方式之一,且與國際貿易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加快,從總體上看,國際對外直接投資與國際貿易相互作用、相互促進,都在大幅度增加和日益擴大。但具體而言,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一國的對外直接投資與國際貿易究竟存在著何種關系,是具有互補性還是具有替代性?對外直接投資是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還是相反?在加入WTO之后,我國政府和企業如何充分利用WTO的規則,在對外直接投資中促進貿易出口的增長,本文試圖對這些問題做一分析。

一、國際直接投資與貿易的理論解析

影響國際貿易增長的因素有許多,從理論上講,僅就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的關系而言,直接投資究竟是構成對貿易的替代,還是產生了對貿易的創造,這主要取決于國際直接投資的類型。

按照小島清對外直接投資的理論,從一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分析,國際直接投資可分為三種類型:(注:[日]小島清:《對外貿易論》第423頁,南開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1)自然資源導向型投資。在東道國尋求某種自然資源既是為了滿足母國本國的需要,也可以向其他國家出口。因此,資源導向型的投資不僅擴大了母國自然資源的生產規模,而且也促進了母國與東道國之間的國際貿易發展,甚至還擴大了與其他國家之間的國際貿易發展。(2)市場導向型投資。如細分起來還可以分為突破貿易壁壘型投資和占領市場型投資。因此,在這種類型中,國際直接投資與國際貿易之間的關系比較復雜。如:跨國公司在東道國投資后的初始階段,因各種需求的存在,貿易是創造性的;當投資和生產形成一定規模時,“就地生產,就地銷售”的結果勢必會減少貿易的往來,因而具有貿易替代效應。

但如果是突破貿易壁壘型投資,也許這種投資對貿易的間接促進會使貿易的規模進一步擴大。但全面地分析,即使是前面所述的替代貿易時,在東道國進行市場導向型投資也可能會帶來服務貿易方面新的需求。(3)生產要素導向型投資。這主要是指在東道國尋求低成本勞動力的投資。這種類型的投資,因國家之間比較優勢而形成的國際分工,在初始乃至相當長的一個階段中無疑是加大了貿易的發展,如發達國家在發展中國家投資而進行的加工貿易。但因比較優勢是動態而非靜態的,這種投資與貿易的關系也要視具體情況而進行具體分析。

在理論上闡述對外直接投資對母國貿易的替代關系的還有佛農(Vernon.R),他在其著名的產品周期理論中,通過對新產品、新技術的創新、模仿和擴散的動態分析,闡述了母國的出口與對外直接投資的關系。在新產品的第一階段,產品在技術創新國國內的生產、銷售主要以滿足國內需要為主(也存在向收入水平和消費結構比較接近的其他國家出口的可能性);但是,隨著技術的成熟化,同時又面對其他國家企業的競爭,降低產品成本成為技術創新企業維持其海外市場占有率的必然要求,這時便出現了技術創新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佛農認為,一般地這種對外直接投資不會產生對母國出口的替代效應。但是,如果這種投資發生得過早,就有可能替代母國的出口。在技術進步日益加快的情況下,隨著跨國公司國際化程度的提高,新產品的生命周期不斷縮短,對外直接投資對母國出口貿易的替代影響將越來越明顯。(注:Vemon.R:"InternationalInvestmentandInternationalProductionintheProductCycle",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