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8 23:25:3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牡丹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牡丹亭中情理思考研究
內容提要:明代愛情傳奇表現出“情”與“理”由沖突到融合的過程。本文擬由《牡丹亭》中人物所表現出揚“情”、揚“理”的變化、劇作家的自述及情節表現模式對“情”表達過程中的耗散,討論《牡丹亭》乃至晚明愛情傳奇所表現出的“情”與“理”決裂之際,又回歸于“理”的秩序中的原因,并由此看出湯顯祖的精神指向。
關鍵詞:《牡丹亭》;情;理
明代“情”與“理”的沖突一度很激烈。自從朱熹把“情”與“理”尖銳地對立起來以后(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理”便借助于政權力量,構建起一個秩序森嚴的“理”的世界來統攝宇宙和人世,從而擁有了至尊無上的權威,對人們進行全面壓制和禁錮。至明中葉,有志之士不堪其重壓,勇敢地在這黑重的厚幕上扯開了一道裂縫,放進一陣新鮮的空氣,頓時社會上鼓蕩起一股強勁的風暴,沖蕩著那令人窒息的氣悶。
晚明愛情傳奇便燭照出當時的風云激蕩,顯示出人們對個性自由的呼喚、對作為一個人的感性欲望的渴求、對“情”的熱烈禮贊和高揚:“情”對”理”的世界產生了猛烈的沖擊。但“情”那奔突的耀眼的火焰沒有持續多久,沒有燒毀那個“理”的厚幕。而是漸漸地收斂了它的光芒和熱量,回縮在那個未被情的火焰燒毀的“理”的厚幕中,從而取得了與“理”的妥協,達成了“情”與“理”的和諧。明中后葉那次一時聲勢浩大的狂飆思潮最終以復歸封建意識而終結,只促成了封建文化結構本身的自我調整。
湯顯祖的《牡丹亭》就典型地履踐著這一輪回。
一
盆栽牡丹防病蟲害研究論文
【關鍵詞】牡丹栽培技術病蟲害
牡丹是我國傳統名花,作為觀賞栽培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盆栽牡丹在我國花卉市場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近年來,由于栽培措施不當及病蟲害等原因,盆栽牡丹的生長情況和開花質量均受到很大影響,筆者經過一定的實踐和試驗,初步總結了一些盆栽牡丹的防病蟲害栽培技術。
1繁殖方b法
1.1分株繁殖分株繁殖應在秋分至寒露之間進行,選3~4年生的植株,將全株掘起,掘出后去掉附土,用快刀將根的連接部切開,傷口要立即涂硫酸銅或高錳酸鉀溶液消毒。栽種填土時,根莖要低于地面,當填土至1/3時,可將根莖向上輕輕提1次,使根舒展,填土至50%,再提1次,讓根莖與地面相平,然后將土填滿,并連續灌幾次透水,使土沉實并與根密切結合,便于新株成活。立冬前后,將新栽植株用土整個埋起,準備越冬。第2年春季3月份,牡丹開始發芽,這時將埋土去掉,春末夏初生長健壯的枝芽可孕蕾開花并可帶盆出售。
1.2嫁接繁殖用芍藥的根莖做砧木,選牡丹一年生粗壯枝條為接穗,在9月下旬,即秋分前后嫁接,這時成活率高。嫁接一般采用3~5cm長的接穗,用快刀把基部削成三角楔形,再用快刀將已掘出土的芍藥根莖距土面5cm左右處削開,然后在平面正中向下縱切一刀,深3cm,立即將接穗嵌入砧木的切口處,使其吻合,用麻皮縛緊,再用泥封好,最后將整個植株埋入事先挖好的盆中越冬。第2年3月份將埋土去掉,嫁接苗即發芽抽出新枝,一般當年即能孕蕾、開花和出售。
2加強施肥栽培管理
牡丹文化生態旅游發展思考
摘要:牡丹作為中國原產的名貴花卉,擁有悠久歷史和獨特深厚的文化內涵。以牡丹文化為載體建立并發展的旅游業,具有地域分布明顯、旅游形式單一的特點,目前還存在文化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旅游管理體制方面的諸多問題。積極發揮政府的指導作用,對現階段牡丹文化旅游體制和相關產品進行完善與開發,有利于實現牡丹文化的放大效應,并能夠為牡丹集中旅游區帶來較大經濟效益。
關鍵詞:牡丹文化;旅游;生態牡丹
作為中國原產的名貴花卉,在中國有悠久的栽培歷史。由于其獨特的花形與花色與秉性,它與中國古代文學與繪畫、民俗深度融合,具有了獨特深厚的文化內涵及特有的觀賞價值。以牡丹文化為載體建立并發展的旅游業,吻合了人們欣賞園林、園藝及生態旅游的需求,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但由于其地域分布的特色及季節性的局限,也使相關旅游業具有地域、季節性及形式單一的不足。進一步發揮政府的指導作用,對完善現階段牡丹文化旅游體制和相關產品進行升級,為牡丹文化旅游地區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是值得探討的重要議題。
一、生態審美特性及文化旅游價值
(一)牡丹文化的發展歷程。牡丹是原產于中國的“花中之王”,“以色丹者為上,雖結籽而根上生苗,故謂之牡,其花紅色,故謂丹”[1]。牡丹由之得名。中國人對牡丹的開發利用和觀賞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牡丹文化的起源從《詩經》就開始了。詩經中對牡丹的贊美賦予了牡丹高貴的品格。“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1](《詩經•溱洧》),反映了以牡丹寄托情感、企盼幸福的風俗。牡丹作為觀賞性的園藝植物開始栽培的時間大約始于東晉。顧愷之在他的著名畫作《洛神賦圖》中就畫到了牡丹。隋朝時,隋煬帝在洛陽辟地建西苑,牡丹開始被人工栽培進入皇家園林,成為中國古典園林中最常用的花草之一。至唐代,以牡丹為吟詠對象的詩大量涌現,名詩佳句層出不窮,傳唱不絕。至北宋,牡丹始進入尋常百姓家,形成了種植觀賞牡丹的民俗。描寫牡丹的詩詞歌賦作品大量涌現,如歐陽修《洛陽牡丹記》、陸游的《天彭牡丹譜》、丘浚的《牡丹榮辱志》等,中國獨特的牡丹文化初具雛形;元人姚遂的《序牡丹》、明人高濂的《牡丹花譜》、清人汪灝的《廣群芳譜》等,散見于歷代種種雜著、文集中的牡丹詩詞文斌,遍布民間花鄉的牡丹傳說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繪畫、音樂、戲劇、服飾、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現象,不勝枚舉。新中國成立后,牡丹種植迅速發展。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園林園藝事業的發展及休閑旅游活動的開展,牡丹文化再度受到重視,出現了大批牡丹研究工作者和專家。牡丹文化兼容多門科學,其構成非常廣泛,包括哲學、宗教、文學、藝術、教育、風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領域。牡丹也被賦予新時代的精神和價值取向。牡丹藥效的開發利用,也很早就有記載。早在東漢的醫簡中就有對牡丹治療“血淤病”的處方記載。藥學經典《神農百草經》中也描述說:“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1]牡丹在逐漸融入人們生活領域的同時,也形成了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人文文化。以牡丹為主體的多種產業興起,在豐富牡丹文化內涵的同時。也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繁榮。(二)牡丹的生態審美特性。作為旅游觀賞的植物,牡丹的形式美有三個方面:第一是形態美。牡丹的花型有單瓣型、荷花型、菊花型等等,每種花型都有不同輪的花瓣和不同枚數的花蕊,花姿或直上挺立的怒放,或雍容閑適的下垂,抑或側向一面半開綻放,呈現出多種不同的姿態。對牡丹的形態美,古人有很多描述,舒元輿在《牡丹賦•有序》中寫道:“俯者如愁,仰者如悅。裊者如舞,側者如跌。”[1]司馬光描寫牡丹盛開“誰道群花如錦繡,人將錦繡學群花”[2]。李白寫牡丹“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3]。可見,牡丹的形態美千姿百態、各不相同。第二是牡丹的色彩美。牡丹的花色十分豐富,基本色分為九大色系,代表性品種有“白雪塔”、“豆綠”、“姚黃”、“趙粉”和“魏紫”等。每一種顏色有著深淺不一的變化,同一株牡丹的花瓣各部位顏色也有深淺之別。王建詩《同于汝錫賞白牡丹》中寫道“月光裁不得,蘇合點難勝。柔膩沾云葉,新鮮掩鶴膺。”[4]用月光、白云等意象比擬牡丹的白色。乾隆詩:“碧蕊青霞壓眾芳,檀心逐朵韞真香”,則是描寫綠牡丹怒放的景象。第三是牡丹的嗅覺美。牡丹還擁有馥郁花香,享有“國色天香”的美譽。皮日休夸贊牡丹“競夸天下無雙艷,獨立人間第一香”[5];李山甫詠牡丹“數苞仙葩火中出,一片異香天上來。”[5]更有人稱贊牡丹的香為“冷香”、“狂香”、“清香”等,如薛能的牡丹詩句“濃艷冷香初蓋后,好風乾雨正開時”[6],張淮的牡丹詩句“芳蘭氣味海棠神,并作庭前錦樣真。”[6]牡丹的幽靜花香能讓游人體驗到心曠神怡、身心愉快的感覺。(三)牡丹的文化旅游價值。牡丹作為中國的國花,具有極高的生態審美價值和文化內涵。利用牡丹種植栽培與人文景觀的相融性,提升牡丹景觀的文化效應對旅游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旅游作為人類特有的文化實踐活動,在社會經濟文化中占據突出地位。并隨著社會經濟和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逐漸成為改造現代人生活質量的重要手段[7]。“旅游業既是一種經濟事業,也是一種文化事業。”[8]我國現階段的牡丹文化旅游業是以牡丹文化內容為中心,以各種旅游形式為載體。其中,牡丹的審美文化旅游是最基本的形式。牡丹的艷麗色澤、雍容華貴的姿態和濃郁襲人的香氣,本身的自然屬性就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是吸引游客和開發旅游資源的關鍵性因素。另外還有牡丹觀賞園林、牡丹書畫展覽、牡丹花會集慶等為主的人文文化旅游形式,再有牡丹菜肴、牡丹糕點、牡丹茶等實用價值開發的飲食文化。河南省的洛陽市、山東省的菏澤市等地是歷史悠久的牡丹種植區。在當地,與其相關的旅游產業也隨著牡丹的栽培與種植逐漸興起,走出了一條以牡丹文化旅游為特色的牡丹文化產業化之路,為當地的文化旅游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二、我國牡丹文化旅游業發展現狀及特點
藥用牡丹原植物研究論文
關鍵詞芍藥屬;藥用牡丹
藥用牡丹新變種(彩圖1)
PaeoniaostiiT.HongetJ.X.Zhangvar.lishizheniiB.A.Shen,var.nov.
Avar.ostiidiffertfoliissaepeimparipinnatisvelbipinnatis,foliolisad14cmlongis,ad8cmlatis,petiolulisad35mmlongis,floribusmajoribus14~20cmdiam.,petalis7~10cmlongis,folliculis5~8,3.5~4.5cmlongis,seminibus0.9~1.2cmlongis.Anhui:TonglingCounty:FenghuangShan,alt.200~280m,roadsideonslope,19840417,ShenBaoanPB1017;NanlingCounty:YaShan,alt.200~250m,roadsideonslope,19840418,ShenBaoanPB1018(Type,inHerb.WuhuMunicipalDrugBureau,Anhui;Isotype,inPE);NanlingCounty:YaShan,alt.200~250m,roadsideonslope,19920421,ShenBaoanPB1088,PB1089.
彩圖1為藥用牡丹原植物
落葉灌木,高0.7~1.2m,有分枝。當年生新枝長達40cm,新枝的中部葉為二回羽狀3~5小葉復葉,通常有小葉11~15片,稀9片,新枝的上部和下部葉有時為一回羽狀5小葉復葉,頂生小葉卵形、倒卵形或狹卵形,長7~14cm,寬3~8cm,通常不裂,頂端有時2~3裂(裂片通常不再分裂),頂端尾狀漸尖或漸尖,基部寬鍥形、圓形或平截,全緣。兩面近無毛或沿中脈疏生短毛,小葉柄長達10~35mm,側生小葉卵形、狹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5~14cm,寬2~8cm,通常不裂,近無柄或有2~15mm長的小葉柄;總葉柄長達24cm。花單生于枝頂,直徑14~20cm;苞片5~7,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4~9cm,寬0.7~2cm,無毛;萼片5,三角狀寬卵形或卵形,長3~3.5cm,寬1.5~3cm,先端尾尖;花瓣10~15片,白色,有時內面基部帶有淡紫紅色暈,倒卵形,長7~10cm,寬5~8cm,頂端常2~4裂;雄蕊多數,長2~3cm,花絲紫紅色,花藥黃色;花盤紫紅色,革質,全包心皮;心皮5~8,密生白色柔毛,柱頭紫紅色。蓇葖果5~8,紡錘形,長3.5~4.5cm,密生淡黃褐色硬毛。種子卵形或卵圓形,長9~12mm,寬7~9mm,黑色,有光澤,無毛。花期4月下旬(谷雨前后),果期5~7月。
大黃牡丹湯發展
一、名稱:大黃牡丹湯。
方劑組成:大黃四兩[12g]牡丹一兩[9g]桃仁五十個[12g]瓜子半升[30g]芒硝三合[9g]
二、源流發展:
大黃牡丹湯又名大黃牡丹皮湯,《金匱要略》卷中方。大黃4兩,牡丹皮1兩,桃仁50個,瓜子0.5升,芒硝3合。源流發展本方為漢代張仲景所擬,見于《金匱要略》(公元219年),用以治療腸癰(闌尾、盲腸及共周圍的炎癥)。祖國醫學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就總結出對闌尾炎的藥物療法,的確是醫學史上的創舉。此方經歷代醫家應用,證實是有效的,今天,我國各地在中西醫結合治療闌尾炎中所用的方藥,大多脫胎于大黃牡丹湯,在本方的臨床應用上,積累了大量新的經驗。
性能功用:大黃牡丹湯味苦性寒,屬清熱通里瀉下劑,有消腫排膿、清熱破瘀的功用。有不少人認為本方只適用于腸癰初起、未起膿者,而對本方的消腫散結排膿之功未予肯定。《金匱要略、》在提到腸癰的治療時也說:“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可下之,當有血,脈洪數者,膿已成,不可下也。大黃牡丹湯主之。”因本方是瀉下劑,故其意思也就是說,膿已成就不太適宜。但實踐證明,不論未成膿或已成膿,甚至膿腫,腸癰潰爛穿孔引起陽明腑實證在適當加減化裁運用下,對不少病例仍能取得一定療效。故消腫排膿之力也是本方的重要功用之一。這點對于啟發我們臨床上廣泛地應用本方治療各類型和各期的闌尾炎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三、方義分析:
藥用牡丹栽培技術探究論文
提要本文報道了我國道地藥材牡丹皮的原植物藥用牡丹的生長習性、繁殖方法、種植、病蟲害防治、采收及產地加工技術。
關鍵詞藥用牡丹栽培技術
牡丹皮是一種常用中藥,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可用于治療溫毒發斑、吐血衄血、夜熱早涼、無汗骨蒸、經閉痛經、癰腫瘡毒及跌打傷痛。據研究,安徽銅陵縣鳳凰山和南陵縣丫山產的藥用牡丹PaeoniaostiiT.HongetJ.X.Zhangssp.lishizhenensisB.A.Shen的干燥根皮,為我國傳統道地藥材“鳳丹皮”。在全國牡丹皮藥材中,其質量最佳,產量最大。據唐代《四聲本草》記載藥用牡丹曰:“今出合州者佳,白者補,赤者利;出和州、宣州者并良。”據筆者考證,今銅陵縣鳳凰山和南陵縣丫山,在唐代均為宣州轄境。由此可見,早為一千多年前的我國唐代宣州曾有過野生藥用牡丹分布。后來由于受到《四聲本草》的宣傳影響,加上牡丹皮為常用中藥,野生資源不能滿足人們的藥用需求量而逐漸轉為大面積人工栽培。據筆者調查研究,安徽省銅陵縣鳳凰山和南陵縣丫山一帶的自然條件非常適宜藥用牡丹生長,并且以種子繁殖,其原植物形態特征穩定。
1植物形態
藥用牡丹與原變種楊山牡丹PaeoniaostiiT.HongetJ.X.Zhang主要區別在于葉為一至二回羽狀復葉,二回羽狀復葉,小葉長達14cm,寬達8cm;小葉柄長達35mm;花較大,直徑14─20cm,花瓣長7─10cm;骨突果5─8,長3.5─4.5cm;種子長9─12mm。
2生長習性
牡丹皮乙醇提取工藝研究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牡丹皮提取工藝的最佳條件。方法:采用正交實驗法,以芍藥苷含量為指標,用高效液相法測定。結果:提取次數和乙醇濃度對提取效果有非常顯著性和顯著性影響。結論:最佳工藝條件為5倍量75%的乙醇提取3次,每次1h。
【關鍵詞】牡丹皮;正交設計;提取工藝;芍藥苷;高效液相色譜法
牡丹皮為毛茛科植物牡丹(PaeoniasuffruticosaAndr.)的干燥根皮,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牡丹根皮中含芍藥苷、氧化芍藥苷、苯甲酰芍藥苷、丹皮酚、丹皮酚苷、丹皮酚原苷和丹皮酚新苷等成分。藥理實驗表明,芍藥苷體內、體外均能抑制ADP或膠原誘導的血小板聚集[1],應屬牡丹皮抗缺血性中風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本文采用正交實驗法,以HPLC法測定的芍藥苷的提取量為指標,對牡丹皮乙醇提取工藝進行優選,為牡丹皮的開發應用提供了實驗依據。
1儀器和試藥
高效液相色譜儀:日本島津10Avp高效液相色譜儀(LC10Atvp雙泵,SPDM10Avp二極管陣列檢測器,SIL10Advp自動進樣器,CTO10Avp柱溫箱);HypersilODS填料色譜柱(ID4.6×250mm)(大連依利特化學儀器有限公司);分析天平:LIBRORL16ODTP分析天平(日本島津)、AE240分析天平(瑞士METTLER);芍藥苷對照品(07369710):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為含量測定用)。牡丹皮藥材(購自四川省電江藥材基地,經鑒定為牡丹皮正品),所用乙腈為色譜純,其余試劑為分析純。
2提取工藝研究
牡丹亭元素在電視劇的藝術功能
【摘要】當代諸多電視劇引用了明代戲曲名作《牡丹亭》的相關元素,并構成劇情結構的有機組成部分,發揮了多層次、多方面的藝術功能。本文對此試作析論。
【關鍵詞】電視劇;《牡丹亭》;昆曲
一、推動劇情發展
《甄嬛傳》《如懿傳》《殺寇決》等電視劇,都存在穿插、引用《牡丹亭》戲曲元素的橋段。它們借助《牡丹亭》戲曲元素在原曲中所屬之人的人生遭遇,或是其原有寓意與劇情之間的聯系,以推動劇情的進一步發展。《甄嬛傳》中,余答應為求圣寵,跪于殿前唱了一夜《繞池游》。這支曲子刻畫了杜麗娘這位居處在深閨的孤單寂寞的女性形象。《甄嬛傳》的穿插,首先是借曲意披露深宮嬪妃的苦楚與無奈,刻畫一個困于宮中無人憐惜的妃子形象。這一形象恰與杜麗娘孤獨悲愁的形象相照應,傳達出余答應祈求皇帝憐惜美人的內心渴望,同時也隱晦地表達出了帝王對自由與愛情的渴望。曲中“小亭深院”深深觸動了皇帝心軟之處,他雖居于金碧輝煌的宮殿,但他又何嘗不是被禁錮于“小亭深院”不得自由呢?一曲《繞池游》勾起了皇帝對妃子的憐惜,劇情出現新的轉折。《如懿傳》對《牡丹亭》唱段的引用也采取了將唱詞插入人物臺詞的方式。劇中炩妃為邀皇寵,在御花園中練嗓,練的即是《驚夢》一出。她被如懿以“十阿哥新喪,唱歡詞靡曲”為由,罰至靈前長跪。《驚夢》唱的是長期幽居深閨的杜麗娘對美好春色的觀賞和對春光短暫的感嘆,表現對自己美好青春被耽誤的不滿。聽覺上,婉轉清麗的唱腔縈繞于宮墻之內,恰恰與如懿、炩妃等困于深宮的女子一般,雖青春嬌艷,卻一生困頓于此,正所謂“一入宮門深似海”。內容上,曲詞也與宮中女子束縛深宮、卻不愿讓青春徒然流逝的強烈意愿相吻合。同時,炩妃吟唱此出,正值十阿哥新喪的沉重氛圍,如懿見到此景,就將她罰跪在靈前。這一出昆曲的引用,塑造了炩妃不守宮規、諂媚皇上的人物形象,為后續劇情中炩妃為得皇子引誘侍衛、魅惑皇上飲鹿血滋補等荒謬無恥舉動作了鋪墊。《殺寇決》則借用昆曲演員的身段來推動對劇情發展。劇中苗小伶曾是一位當紅花旦,生前最愛扮演杜麗娘一角,后被迫害致死,其子李溪染思念亡母,遂在院中模仿母親生前表演,演的恰是《鬧殤》一出。《牡丹亭》原曲演的是杜麗娘傷春將死,纏綿病榻時吐露心聲:韶華易去,美夢難長。電視劇中李溪染唱這一支曲子時,充分地展示了杜麗娘角色的昆曲身段,使李溪染與苗小伶在外在形象與內在情感上產生了雙重聯系,客觀上起到助成觀眾對劇中人物思念落寞之情的理解。昆曲身段的表演,將李溪染、苗小伶、杜麗娘三個人物聯系在一起,暗示三人相同的命運——苗小伶妙齡早逝,李溪染最終悲慘離去。在電視劇中,《鬧殤》之曲實現了電視劇人物與昆曲中人物的對照聯系,促進劇情發展,引導受眾更好地領悟人物命運發展的脈絡。電視劇情節的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在上述劇作中,《牡丹亭》戲曲元素作為穿插的橋段,主要預示人物命運,推動劇情發展。這使受眾在觀看電視劇時,能夠調動腦中原有認知,對即將發展的劇情轉折作出必要的預判,更深地理解電視劇敘事的象征性與豐富性。
二、塑造人物形象
穿插當代電視劇中的《牡丹亭》戲曲元素,通過設定人物造型,表達人物情感,將劇中人物與原曲中人物對照聯系等方法,多元化地塑造人物形象。引用《牡丹亭》元素修飾人物外形,主要采取將《牡丹亭》造型元素——妝面、服裝、動作融入劇中人物身上等方式。《如懿傳》中,炩妃兩次唱起《牡丹亭》。一次是在廊下與人學唱,唱的是《游園》一出。她身穿粉紅色立領繡花衫出場。這套服飾在原曲中,乃是深閨少女杜麗娘所穿,戲曲稱為“閨門帔”,衣服下擺與袖口皆有刺繡,嬌艷美麗。另一次是十阿哥新喪時期,炩妃為吸引皇上注意,有意在園中唱曲。此時她穿的是淺藍色底子蘭草刺繡對襟褙子和白底刺繡馬面裙。這套服飾在原曲中是“閨塾”一折中杜麗娘的穿扮,端莊而素雅。杜麗娘多情傷春,被世俗禮教困于閨中,雖為追求愛情與自由不惜生命,但始終堅守尊嚴與本心。然而炩只不過是披上了癡情的外衣,掩藏的是她貪婪的心。她想借《牡丹亭》曲子邀寵,卻因不知禮數、不守規矩受到重罰。這里借助外在服飾的聯系,將炩妃與杜麗娘相對比,以杜麗娘的端莊典雅暗諷炩妃為謀權而迷失自我,同時也以杜麗娘的命運暗示炩妃的悲慘結局。與《如懿傳》不同,《甄嬛傳》在利用《牡丹亭》元素塑造人物時,引用了經典戲文“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作為人物臺詞。在華妃言語嘲諷安常在時,甄嬛以《牡丹亭》戲文為其解圍,首先直接體現了甄嬛飽讀詩書、見識頗廣。在暗箭重重的后宮,她既始終保持警醒,塑造了一個溫文爾雅、情深意重的人物形象。同時,這幾句戲文出自《牡丹亭》作者湯顯祖的題詞,贊賞杜麗娘的多情與執著。甄嬛身為皇帝的嬪妃,卻用情于十七王爺,這段戀情是不能坦白也不被接受的,但甄嬛卻有如杜麗娘一般用情至深。通過戲文的穿插,電視劇將杜麗娘形象疊加在甄嬛形象之上,使人物情感更顯立體化,暗示甄嬛的命運趨勢將如杜麗娘一般凄涼。通過營造氛圍烘托人物形象,也是引用《牡丹亭》元素的重要作用之一。87版電視劇《紅樓夢》中,寶黛共讀《西廂》后,梨香院傳來“姹紫嫣紅開遍”的昆曲演唱。此處戲文原著已有,但在電視劇中出現,增添了聽覺上的感受。讀完《西廂記》的黛玉正是愁緒萬千,她耳聽著《皂羅袍》,眼看著落花流水,不禁感懷起來。原曲《驚夢》一出為杜麗娘見春色迷人的美景而思春傷春,情竇初開卻被封建禮教所禁錮,而對于此時寄人籬下的黛玉來說,置身賈府便如同墜入黑暗的牢獄,命運如同杜麗娘一般,剛由《西廂記》勾起的情愫以及平時零星郁結在心頭的憂愁,被戲文絲絲縷縷地牽引出來,心痛神馳。這就進一步強化了黛玉自怨自艾的柔弱形象。電視劇引用、穿插《牡丹亭》戲曲元素塑造人物形象,使觀眾加深了對電視劇人物形象內涵的認知。觀眾根據《牡丹亭》元素的涵義,來感知與電視劇人物相對應的深層意蘊,同時借助《牡丹亭》人物的命運遭際,對電視劇人物的相應命運作出預判。如此引用,電視劇中的人物形象就更加立體化、多元化了。
山區油用牡丹栽培技術及建議
摘要:從選地定植、水肥管理、整形修剪和病蟲害防治等方面摸索油用牡丹在粵北山區的栽培技術,初步得出油用牡丹在種植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建議,以期為油用牡丹產業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油用牡丹;豐產栽培;產業發展
油用牡丹是原產于我國的一種多年生落葉灌木,是我國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樹種,屬芍藥科芍藥屬(Paeonia)[1-2],具有適應范圍廣、耐干旱、多年生、耐瘠薄的特點,其根可入藥、籽可榨油、花可觀賞制茶等,其中籽油養分含量高,具有“液體黃金”和“國油”的美譽[3-5]。目前,油用牡丹的主要品種有紫斑牡丹(PaeoniarockiiT.Hong&J.J.Li)和鳳丹牡丹(PaeoniaostiiT.HongetJ.X.Zhang)。截至2017年底,國內油用牡丹種植面積66萬hm2,主要分布在華東、西北、江南和西南4大區域,這些區域氣候條件相對適宜種植,且平原較多,便于規模化種植生產[2,4,6]。2016年,華南地區嘗試在氣候、土壤較適合的粵北山區引種油用牡丹。近幾年關于油用牡丹栽培技術的文章非常多,在主要分布區油用牡丹的栽培技術已經比較成熟。李育材等[7-8]從國家糧油安全、木本油料特征等宏觀方面分析了我國食用油的緊迫現狀和油用牡丹的重要利用價值。季延平等[9]以鳳丹油用牡丹3年生苗為試驗材料分析了不同整地規格、栽植深度、栽植密度對油用牡丹生長量的影響,結果表明土壤翻耕深度20~30cm、初植密度30cm×60cm、栽培深度20~30cm時株高、地徑和復葉小葉數等生長量最大。郭承蕓等[10]對贛南高山丘陵地區油用牡丹品種選擇、定植、追肥等栽植技術開展了全面分析。仝鑄等[11]針對湖北省油用牡丹產業發展現狀、主要關鍵技術以及解決對策開展了深入分析。油用牡丹在華南地區種植亟需相關理論與技術體系的研究,建立健全粵北地區油用牡丹的栽培技術體系,才能實現油用牡丹的優質豐產和山區可持續發展。粵北山區樂昌市龍山林場、樂昌市林科所,經過連續多年的田間觀察和生產區試,并通過一系列技術措施驗證與修正,摸索出油用牡丹在粵北地區的栽培技術,以指導山區發展山地油料植物,彌補該省木本食用油料植物不足的局限,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生態效益。
1選地與定植
1.1山地選擇
選擇平緩山地、丘陵、坡地,排水良好,通風,土層厚度達到40~60cm,土壤以壤土、砂壤土為佳,pH6~8。
高海拔牡丹種植促進旅游產業發展研究
摘要:牡丹是我國傳統名花,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獲得了消費市場的青睞。我國南方地區的氣候特點不適宜牡丹花卉種植,高海拔牡丹種植技術為南方高山地區牡丹種植提供了條件。分析了牡丹的花卉特征,闡述了福建省高海拔地區牡丹種植技術,為發展高海拔牡丹種植促進旅游產業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福建省;高海拔牡丹種植;旅游產業
1花卉特征
牡丹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種植歷史,其花色艷麗,花朵大且香,擁有“國色天香、花中之王”等美稱,具有觀賞、食用、藥用等價值。牡丹是毛茛科、芍藥屬植物,屬于落葉灌木中的一種,株植高度一般在50~150cm,枝條偏小呈圓柱狀,偏向于條棱,在枝條的底部呈現出鱗片狀鞘。牡丹的葉子通常為二回三出復葉,頂生小葉呈卵形狀,一般情況不裂,側生小葉基本與頂生小葉相似。牡丹的花朵是單生枝端,形狀比較碩大,直徑在10cm左右,花梗大約5~6cm;苞片呈橢圓狀,萼片近似于圓形,顏色呈淡黃綠色;花瓣是重瓣,呈倒卵形,頂端會形成不規則的波紋形狀[1]。牡丹的花期一般是在每年5月。與其他花卉植物相比,牡丹對生長環境的要求比較高,喜歡溫暖、涼爽、干燥的環境,既需要有充足的陽光促進牡丹的正常生長發育,又要避免陽光暴曬,且冬季需持續在低溫環境中生存一段時間,否則會出現不能開花或者開花不良的現象。
2種植技術
福建省氣候高溫高濕,平原地區不適合牡丹花卉種植栽培。高海拔牡丹種植栽培是通過特定的高山自然環境改變牡丹的生長習性,從而實現牡丹南移栽培,為廣大福建省消費者提供牡丹花卉觀賞。選擇高海拔環境。牡丹花卉可在年平均氣溫10~18℃的環境中開花結果,北緯28°~42°為相對應的地理區域。福建省位于北緯23°33′~28°20′,具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形地貌特征。按照“緯度每減少1°,年平均氣溫增加0.6℃左右;海拔每上升100m,年平均氣溫下降0.6℃左右”的自然氣候規律,福建省需要在高海拔地區進行牡丹種植,才能滿足自然氣候催花的需求[2]。合理整地施肥。牡丹根部發達,需要生長在土層肥沃的沙質土壤中,同時要避免根部長期浸泡于水中。福建省雨季長、雨量大,容易積水成澇,在種植栽培過程中時應通過挖深溝畦等方式提升排水能力。要想高海拔種植牡丹花卉,既要對土壤進行深耕,使土壤平整松軟,又要結合草木灰或生石灰等材料中和土壤酸性,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牡丹花苗根部生長發育。為了促使牡丹花苗更加茁壯成長,保障牡丹花的成花率,提升牡丹花花瓣瓣化的程度,還需進行開溝施肥。開溝施肥時要將平整的土地進行劃線,劃線最好是南北朝向,充足的陽光有利于牡丹花生長,距離保持在1m左右即可。開溝每條直線,并且在溝內施加有機肥料,保障土壤的肥沃性,促進牡丹花苗快速生根發芽。然后在施肥溝的兩側起壟,壟的高度大約是30cm,最好能使整個牡丹種植區域的壟面保持在同一水平線上,方便后期的管理[3]。引進優質種苗。為了能更好地在福建省高海拔山區種植栽培牡丹,需要引進優質的牡丹種苗,提高牡丹苗的存活率。牡丹種苗最好選擇重瓣滿心的觀賞品種,選擇2~3年的實生苗為佳,這樣可以提高牡丹苗的存活率,有利于后期的栽培種植。引種時間最好選擇10月份,福建省在入秋之后,天氣涼爽、干燥,此時的氣溫符合牡丹的生長習性,適宜種植栽培[4]。目前,福建省尤溪縣湯川鎮引進國內外不同種群的牡丹品種進行試種,種植區域在北緯26°13′,平均海拔超過900m,品種主要有玉樓春、紅芙蓉、一品紅、大富貴、富貴粉、洛陽紅、香玉、趙粉、肉芙蓉、層中笑等68種,大部分品種都表現出了良好的生長態勢。正確種苗定植。福建省高海拔牡丹種植需種苗定植,切勿種植得太過密集,否則會影響牡丹花吸收陽光和通風性,不利于牡丹開花,但也不能種植得太疏散,這樣不僅影響土地的利用率,而且還會影響牡丹花的產量和觀賞效果,不利于牡丹種植產業發展。因此,對高海拔牡丹的栽培種植要采取正確的種苗定植。一般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管理,一是株行距,二是定植深度。為了讓土地利用達到最大化,同時又不影響牡丹花的生長,經過多次試驗,總結出每壟大約種植兩行牡丹苗最佳,牡丹苗之間的行距離大約是30cm,要留意行距壟邊的間距,大約保持15cm即可。株距定植以每行50cm進行種植,要讓兩行牡丹苗形成三角形進行錯位定植。另外,在種植的時候也要注意深度,最佳的定植深度是壟面和種苗頂芽有2cm左右的距離,以確保牡丹花苗根部有足夠的伸展空間。如果種植的牡丹花苗較大,可以先對牡丹花苗進行適當修剪,只需留下底部的一兩個芽即可。如果牡丹花苗的根部過于旺盛,可以采取順行斜栽的方式進行種植栽培。在牡丹花苗定植之后,要及時對幼苗進行覆膜和澆水,以確保牡丹花的根部能充分吸收土壤里的養分,保障牡丹花苗順利成長。用白色的地膜把壟面全部覆蓋,然后灌滿水,讓水分滲透到土壤中,有利于牡丹花苗根部吸收水分,促進牡丹花苗生枝發芽。定植后悉心管理。定植后需要投入大量精力悉心打理,疏于管理的牡丹成花率以及花瓣瓣化度都會受到一定影響,降低牡丹花的品質。定植后可以從放苗、追肥以及除草等方面對牡丹花進行管理。通常在隔年春季到來之時,氣溫已經漸漸回升,高海拔地區土壤復蘇,前一年種植的牡丹花苗也開始發芽。之前為了保護牡丹花苗,在定植后覆蓋了地膜。此時地膜會限制牡丹花苗的生長發育,牡丹花苗的芽會把地膜頂起來。如果不及時撕破地膜,就會影響牡丹花苗的成長。因此一旦發現牡丹花苗發芽,就要及時采取破膜放苗措施。在放苗之后,要對放苗口做好保護,避免不必要的感染傷害牡丹花苗。為了提高牡丹花苗的成花率,要定期對牡丹花苗施加肥料。追肥方式通常有兩種,一是澆水追肥,二是葉面追肥。對于壟膜栽培的牡丹,立春后第一次澆水不需要施加任何肥料,在進行第二次澆水和第三次澆水的時候,要施加三元復合肥,確保土壤有充分的肥料。在進入冬天之前,為了能更好地越冬,還需要再澆一次水,但是不需要追肥,避免因施肥過量影響來年生長。葉面追肥是在牡丹花的葉面上噴灑適量的肥料,噴灑的肥料以鉀肥、磷肥為主,以補充牡丹花所需微量元素,有利于牡丹花朵開放[5]。除施加肥料之外,還要及時清理牡丹花園的雜草。為了避免雜草和牡丹花苗爭奪土壤中的養分,需要不定時進行除草。除了手動拔草之外,還可以適當噴灑除草劑。第三四年的管理。高海拔牡丹花種植第三年和第四年的管理基本與第二年相同,都需要對牡丹花進行施肥和除草。但在澆水追肥時,可以稍微多施加微量元素,有助于牡丹花芽和花蕾的形成,使牡丹花生長的更加旺盛,有利于高海拔牡丹豐產。正常情況下,定植兩三年的牡丹花苗,3年后會進入花期。因此可以在第四年10月中旬,連土一起挖掘移栽到盆中,可以帶盆一起銷售,確保牡丹的質量。福建省山地面積大,約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87%,山地海拔在600m以上,可用于調節牡丹的生長習性。福建省地處亞熱帶地區,全年積溫高。牡丹花長期處于高溫狀態,會導致葉子脫水枯萎,長時間光照會嚴重縮短牡丹花的花期,影響牡丹花的觀賞性。因此在福建省種植栽培牡丹花時,在第四年需要搭建涼棚,適當地為牡丹花遮陰,避免過于強烈的光照,保障牡丹花的花期。為了提高牡丹花的觀賞性能,可以適當地對牡丹花進行催花。一般是控制牡丹花苗生長環境的溫度,使牡丹花朵提前或者延遲開花[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