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貿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9 11:08:1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內貿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內貿管理職能

處室職能-內貿行業管理辦公室

1.起草有關市場體系建設的地方性法規規章,擬訂地方標準,并組織實施。

2.研究市場發展戰略,組織制訂商貿流通市場體系建設總體規劃,建立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

3.參與商貿流通行業體制改革;指導全省商貿流通行業大企業大集團、行業龍頭企業和重點骨干企業的培育工作。參與聯系省物產集團、省商業集團等商貿流通企業。

4.指導大宗產品批發市場和重要商品的流通服務市場建設;規范無固定地點銷售。

5.協助有關部門指導國內期貨市場的發展。

查看全文

論區內貿易的產業內貿易

東盟自由貿易區從1967年成立以來已走過了35年的發展歷程,被視為發展中國家間最成功的區域性組織之一。雖然人們對20世紀90年代以前東盟經濟合作的評價不一,但東盟各國的經濟卻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1992年東盟自由貿易區計劃的出臺使東盟經濟合作進入了一個新時期,東盟經濟合作的步伐加快了。

眾所周知,自由貿易在長期是有利于經濟的發展,但是在中短期,尤其是那些原來貿易保護程度較高的發展中國家,加入自由貿易區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調整成本)。因為關稅的取消、貿易壁壘的消除總會引起國內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資源在各個產業之間重新配置。然而,這個過程是痛苦的。那些原來有競爭優勢的產業會發展壯大,而那些沒有競爭力的產業則終將被淘汰,從而導致一些產業的部分資本荒置和勞動力失業。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一些國家在執行自由貿易區計劃的決心和行動。但是,如果區內貿易的擴大主要來自產業內貿易,那么,各國加入自由貿易區的成本就比較低(DixonandMenon,1995)。因為產業內貿易并不是導致生產要素在產業間的流動,而是在同一個產業內流動,是產業內的專業化,其資本和勞動力的變動更容易適應新環境(Krugman,1981)。因此,本人認為東盟區域貿易合作,區內貿易的擴大主要是以何種形式——產業間貿易還是產業內貿易——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一、東盟的區內貿易

自1994年東盟自由貿易區計劃正式實施以來,在區內關稅減免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展。截止到2001年5月,其CEPT(CommonEffectivePreferentialTariffScheme)(注:CEPT稱為《共同有效優惠關稅協定》,是東盟自由貿易區的主要運行機制。CEPT產品包括四類,即列入清單產品、暫時例外產品、一般例外產品和敏感產品。)產品的加權平均關稅由1993年的12.76%下降到2001年的3.21%,而且有98.3%的商品屬于“CEPT列入清單”,其中92.7%商品的關稅在5%以下。2000年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區內貿易總額為1595.91億美元(注:2000年泰國區內貿易的進出口值只包括頭9個月的數據。),比1993年增加了93.58%。同時,2000年東盟自由貿易區區內貿易比重為22.32%,比1993年提高了3.14個百分點,年均增長2.19%。因此,從區內貿易比重來看,東盟區域貿易合作在擴大區內貿易上有一定程度的作用。當然,東盟區域貿易合作對各成員國的影響是不同的。馬來西亞和文萊的區內貿易比重有所下降,雖然文萊的區內貿易比重居東盟自由貿易區的首位,但其區內貿易在東盟自由貿易區區內貿易總量中的份額卻很低,只有0.74%,而且文萊的出口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氣,變化起伏較大。而印尼、菲律賓和泰國的區內貿易比重有較大幅度的提升,年均增長率分別達6.67%、7.92%和4.79%,說明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使區域內原先貿易保護程度比較高的國家加強了同區域內其他國家的貿易聯系,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擴大經濟規模,增強其出口產品在區域內的競爭力。

二、產業內貿易指標

對產業內貿易問題的經驗性和統計性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主要涉及經濟一體化對貿易專業化的影響,其代表人物有沃頓恩(Verdoorn,1960)、米歇里(Michaely,1962)、巴拉薩(1966)、格魯伯和勞艾德(GrubelandLloyd,1975)等,他們都建立了各自的測量指標。其中,格魯伯-勞艾德指標(Grubel-LloydIndex)是迄今為止最具權威的產業內貿易測量指標,簡稱GL,其表達式如下:

查看全文

東盟自由貿易區區內貿易的產業內貿易研究

東盟自由貿易區從1967年成立以來已走過了35年的發展歷程,被視為發展中國家間最成功的區域性組織之一。雖然人們對20世紀90年代以前東盟經濟合作的評價不一,但東盟各國的經濟卻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1992年東盟自由貿易區計劃的出臺使東盟經濟合作進入了一個新時期,東盟經濟合作的步伐加快了。

眾所周知,自由貿易在長期是有利于經濟的發展,但是在中短期,尤其是那些原來貿易保護程度較高的發展中國家,加入自由貿易區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調整成本)。因為關稅的取消、貿易壁壘的消除總會引起國內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資源在各個產業之間重新配置。然而,這個過程是痛苦的。那些原來有競爭優勢的產業會發展壯大,而那些沒有競爭力的產業則終將被淘汰,從而導致一些產業的部分資本荒置和勞動力失業。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一些國家在執行自由貿易區計劃的決心和行動。但是,如果區內貿易的擴大主要來自產業內貿易,那么,各國加入自由貿易區的成本就比較低(DixonandMenon,1995)。因為產業內貿易并不是導致生產要素在產業間的流動,而是在同一個產業內流動,是產業內的專業化,其資本和勞動力的變動更容易適應新環境(Krugman,1981)。因此,本人認為東盟區域貿易合作,區內貿易的擴大主要是以何種形式——產業間貿易還是產業內貿易——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一、東盟的區內貿易

自1994年東盟自由貿易區計劃正式實施以來,在區內關稅減免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展。截止到2001年5月,其CEPT(CommonEffectivePreferentialTariffScheme)(注:CEPT稱為《共同有效優惠關稅協定》,是東盟自由貿易區的主要運行機制。CEPT產品包括四類,即列入清單產品、暫時例外產品、一般例外產品和敏感產品。)產品的加權平均關稅由1993年的12.76%下降到2001年的3.21%,而且有98.3%的商品屬于“CEPT列入清單”,其中92.7%商品的關稅在5%以下。2000年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區內貿易總額為1595.91億美元(注:2000年泰國區內貿易的進出口值只包括頭9個月的數據。),比1993年增加了93.58%。同時,2000年東盟自由貿易區區內貿易比重為22.32%,比1993年提高了3.14個百分點,年均增長2.19%。因此,從區內貿易比重來看,東盟區域貿易合作在擴大區內貿易上有一定程度的作用。當然,東盟區域貿易合作對各成員國的影響是不同的。馬來西亞和文萊的區內貿易比重有所下降,雖然文萊的區內貿易比重居東盟自由貿易區的首位,但其區內貿易在東盟自由貿易區區內貿易總量中的份額卻很低,只有0.74%,而且文萊的出口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氣,變化起伏較大。而印尼、菲律賓和泰國的區內貿易比重有較大幅度的提升,年均增長率分別達6.67%、7.92%和4.79%,說明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使區域內原先貿易保護程度比較高的國家加強了同區域內其他國家的貿易聯系,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擴大經濟規模,增強其出口產品在區域內的競爭力。

二、產業內貿易指標

對產業內貿易問題的經驗性和統計性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主要涉及經濟一體化對貿易專業化的影響,其代表人物有沃頓恩(Verdoorn,1960)、米歇里(Michaely,1962)、巴拉薩(1966)、格魯伯和勞艾德(GrubelandLloyd,1975)等,他們都建立了各自的測量指標。其中,格魯伯-勞艾德指標(Grubel-LloydIndex)是迄今為止最具權威的產業內貿易測量指標,簡稱GL,其表達式如下:

查看全文

產業內貿易分析論文

一、我國產業內貿易的現狀

產業內貿易的度量有較多的方法,本文選用格魯貝爾——勞埃德測定公式來計算和分析我國的產業內貿易情況。

產品i的產業內貿易指數:產業內貿易綜合指數其中,Ai——產品i的產業內貿易指數;A——產業內貿易綜合指數)(i——產品i的出口額;M;——產品i的進口額通過對2001—2003年貿易數據進行SITC兩位數產業內貿易指數計算發現,20012003年我國產業內貿易綜合指數已分別達到52.92%、51.57%、50.55%。如果簡單地以產業內貿易指數大于還是小于50%來區分產業內貿易和產業間貿易,那么,除未分類產品(SITC9)~b,2001—2003年我國產業內貿易額占對外貿易額的比重分別為58.45%61.49%、59.56%,產業內貿易已占有較高的份額。

以我國23類主要的進出口產品(該類產品進出口貿易額占對外貿易額的比重大于1%)分析,我國進行產業內貿易的主要產品類別包括:通用工業機械設備及零件(SITC74);陸路車輛(SITC78);攝影器材、光學物品及鐘表(SITC88)等(見表1),這三類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比重在三個年度里都在80%以上進出口貿易額占對外貿易額比重最高的產品類別是電力機械、器具及其電氣零件(SrI℃77),該類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指數也在70%左右。

根據克勞斯(Krause,1987)和帕克(Park,1991)的分類方法,工業制成品按照要素密集度可分為自然資源密集型、非熟練勞動密集型、人力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等類型①。我國從事產業內貿易的主要產品類別,除紡紗、織物、制成品及有關產品(SITC65)屬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外,其余產品大都是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品,尤其以技術密集型產品為主。這反映出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進行著大量的產業內貿易。

二、我國發生產業內貿易的原因分析

查看全文

產業內貿易分析論文

一、我國產業內貿易的現狀

產業內貿易的度量有較多的方法,本文選用格魯貝爾——勞埃德測定公式來計算和分析我國的產業內貿易情況。

產品i的產業內貿易指數:產業內貿易綜合指數其中,Ai——產品i的產業內貿易指數;A——產業內貿易綜合指數)(i——產品i的出口額;M;——產品i的進口額通過對2001—2003年貿易數據進行SITC兩位數產業內貿易指數計算發現,20012003年我國產業內貿易綜合指數已分別達到52.92%、51.57%、50.55%。如果簡單地以產業內貿易指數大于還是小于50%來區分產業內貿易和產業間貿易,那么,除未分類產品(SITC9)~b,2001—2003年我國產業內貿易額占對外貿易額的比重分別為58.45%61.49%、59.56%,產業內貿易已占有較高的份額。

以我國23類主要的進出口產品(該類產品進出口貿易額占對外貿易額的比重大于1%)分析,我國進行產業內貿易的主要產品類別包括:通用工業機械設備及零件(SITC74);陸路車輛(SITC78);攝影器材、光學物品及鐘表(SITC88)等(見表1),這三類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比重在三個年度里都在80%以上進出口貿易額占對外貿易額比重最高的產品類別是電力機械、器具及其電氣零件(SrI℃77),該類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指數也在70%左右。

根據克勞斯(Krause,1987)和帕克(Park,1991)的分類方法,工業制成品按照要素密集度可分為自然資源密集型、非熟練勞動密集型、人力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等類型①。我國從事產業內貿易的主要產品類別,除紡紗、織物、制成品及有關產品(SITC65)屬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外,其余產品大都是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品,尤其以技術密集型產品為主。這反映出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進行著大量的產業內貿易。

二、我國發生產業內貿易的原因分析

查看全文

國內貿易概念及特點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內貿易的發展速度也越來越快,國內貿易的發展,能夠有效提升我國經濟發展的水平,能夠全面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增加我國國內經濟發展的活力,為國際貿易提供扎實可靠的基礎。在新契機下,國內貿易迎來了全面的發展時期。為推動國內貿易的快速發展,應該緊密結合新趨勢,緊密結合新形勢,有效提升國內貿易的整體發展水平。

關鍵詞:新契機;國內貿易;發展

伴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內貿易呈現出繁花似錦的現狀來。國內貿易的快速發展,能夠有效增加市場經濟的活力,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實現優勢的全面互補。為推動國內貿易的快速發展,為提升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水平,在新契機下,應該全面科學地推動國內貿易的快速發展,全面有效地提升國內貿易的發展水平,不斷增加國內貿易的發展動力,積極利用宏觀調控的政策,積極遵循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全面釋放國內貿易的發展活力。

一、國內貿易的概念及作用分析

國內貿易是指我國境內的貿易,國內貿易是與國際貿易相對而言的。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國內貿易扮演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在國內貿易的運行過程中,除傳統的有形商品外,還包括無形的服務以及資源、技術等。國內貿易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國內貿易的快速發展不僅能夠有效提升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同時也能夠增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活力。一方面,國內貿易的快速發展,能夠強化經濟流通與互補,能夠強化經濟的協調與發展,能夠全面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國內貿易的發展,也能夠實現價值的有效交換,增加貨幣流通的速率,提振整個市場經濟。另一方面,國內貿易的快速發展,還能夠全面提升我國經濟的整體競爭力。企業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亟需的技術、資源等,都可以通過國內貿易來實現和完善,這本身能夠助推企業的發展。此外,在國際經濟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的今天,國內貿易的快速發展,還能夠為國際貿易的穩步推進,提供豐富的貨源,提供優質的產品。國際貿易本身就是將國內優勢資源、過剩能源以及市場經濟難以消化的產品輸出給其他國家,以確保我國經濟發展的均衡性與平衡性。當前我國國內貿易的總額在不斷地增長,國內貿易的發展速度也比較快,國內貿易所發揮的能力越來越突出?;诖耍谛缕鯔C下,應該充分結合國內貿易的發展現狀,正視國內貿易發展中涌現出的新情況,全面提升國內貿易的整體發展水平。

二、新契機下國內貿易的發展新特點

查看全文

國內貿易問題探析

一、我國國內貿易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內貿易持續快速發展,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城鄉居民消費和工農業生產需求得到了保障。在“十五”期間,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2000年的3.9萬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6.7萬億元,年均增長11.4%,扣除價格因素年均實際增長11.1%;生產資料銷售總額由2000年的5.3萬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14.3萬億元,年均遞增21.9%,扣除價格因素年均實際增長16%。

流通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快速推進,新型業態不斷出現并迅速發展。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國內國際兩個市場銜接更加緊密,國內貿易市場主體更加多元化,形成了多種經濟成分充分競爭、競相發展的格局。國內貿易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增大。批發零售貿易和餐飲業增加值由2000年的0.96萬億元增加到2005年1.7萬億元,占GDP的比重保持在9%以上;創造的稅收占稅收總額的比重保持20%左右;從業人員由2000年的4686萬人增加到2005年的6054萬人,約占全國總人口的4.6%。國內貿易的發展還為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戰略創造了較好的市場條件。

盡管我國國內貿易在近年來取得了巨大的發展,但從宏觀經濟發展的角度來講,國內貿易的發展仍存在一定的問題,如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過程中,總體發展水平離社會需要仍有較大差距等。具體問題如下:

1.政府自身管理體系仍不統一

目前國內市場中,糧、棉、油、煙、藥、鹽等重要商品市場流通管理尚未統一,而是分散在各個部門,工商、質監、農業、衛生等部門都在參與市場流通的管理。

查看全文

大豆產業內貿易現狀研究

摘要:中國是農業大國,大豆是中國主要的農作物之一,中國的大豆生產和貿易曾位列世界第一,但1995年至今中國由原來的大豆凈出口國變成了凈進口國,而美國則成為中國大豆的主要進口國家之一。從分析得到,中美的大豆產業內貿易水平很低,接近產業間貿易,為了提高中美大豆產業內的貿易,中國應該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為貿易營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提高中美大豆產業內貿易水平,使中美的大豆產業內貿易再上一個臺階。

關鍵詞:中美大豆貿易;產業內貿易

一、中美大豆產業內貿易現狀

(一)中國大豆生產現狀

目前每年中國的大豆種植面積將近達到1億畝,大豆的種植區域主要分布在南方、黃淮和東北三個區域,東北是春大豆,黃淮是夏大豆,南方為春夏大豆每年的產量約1350萬噸。中國大豆種植面積60%左右在黑龍江省,而九三區域則是黑龍江省大豆的主要產區。大豆種植面積在九三區域中達到了1000萬畝以上,每年的產量達到150萬噸,產量占中國總量的11%左右。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豆播種面積歷史最高點出現在2005年,播種面積為9591千公頃,產量歷史最高點出現在2004年的1740萬噸,2000—2012年間平均為1516萬噸,且近兩年有明顯的下降趨勢,未來大豆產量估計將會在1200~1500萬噸之間徘徊。

(二)中美大豆貿易現狀

查看全文

市內貿工作要點

2013年全市內貿工作的指導思想是:在市委、市政府,以及上級業務指導部門的正確領導下,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商貿流通工作全局,緊緊圍繞建設“幸?!钡目偰繕撕汀氨T鲩L、興產業、惠民生、促和諧”的總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開展服務業發展三年大會戰的總體部署,以及關于打好四大戰役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牢經濟基礎的決定,加快統籌城鄉商貿流通發展,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時,突出抓好重點工作、中心工作、特色工作,做到“兩手抓、兩不誤”。

2013年全市內貿工作的目標任務是:力爭2013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50.6億元,增長15%以上;以招商引資和跑項爭資為依托,加大項目建設力度,提升商貿流通服務業發展水平和發展速度;加大對成品油、生豬定點屠宰等內貿部門和企業的管理力度,嚴格落實內貿行業管理考核辦法,提升內貿行業管理水平;完善市場運行監測體系建設,加大重要商品的監測和儲備力度,提升市場供應保障水平,確保市場運行平穩有序;大力推動菜籃子工程建設,繼續推動蔬菜直銷店建設,鼓勵農超對接、農批對接和蔬菜配送,提升民生保障工作力度和水平;加大商務綜合執法力度,充實執法力量,加強執法隊伍建設,拓展執法領域,加大執法宣傳,嚴厲打擊商務違法違規行為,提升市場秩序規范化水平。

一、以開展服務業發展三年大會戰為契機,提升商貿流通服務業發展水平。

1.優化提升商貿流通業。按照擴大總量,優化結構,提升層次、創新業態的總體方針,優化商業設施網點的結構和布局,做好大型商貿綜合體的規劃布局。全面落實商貿流通政策,加強市場流通體系建設,努力擴大消費需求,力爭2013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5%。認真研究國家、省、市關于加快商貿流通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抓好具體的銜接落實工作,促進商貿流通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二、以招商引資和跑項爭資為依托,推動商貿流通服務業重大項目建設。

2.全面完成招商引資任務。我局屬各單位要高度重視招商引資工作,全面完成市政府今年下達的招商引資任務。要帶著項目招商,帶著市場招商,重點引進國際、國內知名的大型商貿流通企業、大型商業綜合體以及糧油食品加工企業。

查看全文

國內農產品內貿易狀況分析

1、G-L指數分析。計算結果表明,我國24章農產品的每章貿易指數均大于0小于1,說明2001~2011年我國農產品貿易均存在產業內貿易和產業間貿易。其中,02、03、04、06、08、11、14、22、23、24章農產品以產業內貿易為主,這些產品有產品種類的多樣性或者質量方面的優勢,07、09、15、16、20章的產業內貿易指數歷年均小于0.5,說明我國在這些產品上是以傳統的資源稟賦優勢參與國際貿易的,具有比較優勢。這五章產品基本上屬于適合中國現階段資源稟賦狀況的勞動力密集型產品,與發達國家相比,這些產品勞動要素含量較高,資本和技術要素含量較低,從而形成比較優勢。計算結果表明,從第一類農產品的GL指數來說,2006年達到最高峰0.75,2011年達到最底峰0.58,仍然是大于0.5,指數波動幅度不大,產業內貿易表現出穩定性,且占據優勢,說明第一類農產品以HS章為基礎產品計算是以產業內貿易為主;第二類農產品歷年GL指數均小于0.5,處于較低水平,體現出了一部分產業內貿易現象,以產業間貿易為主;第三類農產品的GL指數在2001年達到0.26,為最高值,其他年份的數值幾乎等于0,說明該類農產品基本屬于產業間貿易;第四類農產品產業內貿易在2006年以前保持著穩定,2006年以后有所上升,表明我國在第四類農產品貿易中產品的多樣性或質量、檔次方面優勢在不斷上升。從整體來看,我國農產品產業內貿易水平在0.5左右浮動,且歷年均小于0.5,說明我國農產品貿易以產業間貿易為主,產業內貿易還未占到優勢,也表明我國農業仍舊是按照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參與國際貿易的。從產業內貿易發展趨勢來看,我國農產品產業內貿易指數呈波動性下降,從2001年的0.48到2011年的0.39,說明我國農產品正在喪失產品多樣性及質量方面的優勢,而傳統資源稟賦優勢在擴大。2、Bruelhart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分析。以HS章(二位編碼)的產品為基礎產品組合計算出HS各類農產品的B指數。其基本計算方法是先計算出每章農產品的邊際產業內貿易B指數,每類農產品中各章B指數加權平均得到每類農產品的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以每類農產品的進出口總值占整個農產品進出口總值的比重作為權重,用每類農產品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加權平均來衡量我國整體農產品邊際產業內貿易水平,計算結果如表1。

表1我國農產品B指數分別為0.26和0.39,這兩個年度的貿易增量主要是產業間貿易增量,其他年度的B指數在0.5左右,產業內貿易增量占了主要部分。該類農產品的B指數波動幅度比以HS類為基礎產品計算的波動幅度要小很多。從第二類的結果來看,只有2005~2006年度的B指數為0.63,達到了0.5以上,其他年度的B指數均小于0.5,說明該類農產品在計算期內的貿易增量主要是產業間貿易所帶來的。從第三類的結果來看,該類農產品的B指數均小于0.5,且有部分年份的B指數等于或幾乎等于0,表明第三類農產品的貿易增量主要來自于產業間貿易。從第四類的結果來看,該類農產品僅在2007~2008年度的B指數大于0.5,其他年份B指數在0.3附近波動,表明該類農產品的貿易增量仍然主要來自于產業間貿易。我國農產品的整體B指數都比較小,最高為2005~2006年度的0.44,表明我國農產品貿易發展主要是產業間貿易引起的,然而我國農產品B指數從2001~2002年度的0.20,增長到2010~2011年度的0.32,說明產業內貿易在我國農產品貿易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3、Thom&McDowell垂直和水平產業內貿易指數分析。首先計算出HS各章的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以各章的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乘以各章在同一HS類中某章農產品進出口增量占閩臺農產品進出口某類總增量的比重,后求和,得出某類農產品水平產業內貿易指數(HBk),然后按HS類計算出各類的邊際總產業內貿易指數(Ak),垂直產業內貿易指數(VBk)為邊際總產業內貿易指數與水平產業內貿易指數之差。邊際產業間貿易水平為1與邊際總產業內貿易指數(Ak)的差,因此,通過計算邊際總產業內貿易水平,也可了解邊際總產業間貿易水平。計算結果如表2。(表2)按照HS類和整體農產品水平和垂直產業內貿易水平指數的狀態空間,可將其劃分為四個子空間:純粹水平產業內貿易、弱水平產業內貿易(強垂直產業內貿易)、強水平產業內貿易(弱垂直產業內貿易)和純粹垂直產業內貿易。以2010~2011年度為例,從表2中可以觀察到我國農產品水平和垂直產業內貿易狀況。第一類農產品邊際總貿易指數為0.96,表明第一類農產品的增量96%來自產業內貿易,水平產業內貿易指數為0.49,大于垂直產業內貿易指數0.47,表明水平和垂直產業內貿易并存,但屬于強垂直產業內貿易類,因此第一類農產品產業內貿易以垂直產業內貿易為主;第二類農產品邊際總貿易系數為0.67,貿易增量主要來自產業內貿易。水平產業內貿易指數為0.27,小于垂直產業內貿易指數0.40,說明此類農產品是強水平產業內貿易類;第三類農產品邊際總貿易指數為0.12,水平產業內貿易指數為0.12,垂直產業內貿易指數為0,說明第三類屬于純粹水平產業內貿易,但水平產業內貿易指數非常小,產業間貿易在該類農產品貿易中占主導地位;第四類農產品邊際總貿易指數為0.79,產業內貿易占主導地位,水平產業內貿易指數為0.33,垂直產業內貿易指數為0.46,表明該類農產品貿易屬于強垂直產業內貿易。從整體上來看,2010~2011年度我國農產品邊際總貿易指數為0.71,表明該年度我國農產品貿易增量主要來自產業內貿易,水平產業內貿易指數為0.32,垂直產業內貿易指數為0.39,說明我國農產品貿易屬于強垂直產業內貿易。在第一類農產品中,10個年度里有7個年度水平產業內貿易是大于垂直產業內貿易,表現出比較明顯的水平產業內貿易特征,產業內貿易帶來的增量主要來自水平產業內貿易變動的結果;在第二類農產品中,2個年度中水平產業內貿易指數大于垂直產業內貿易指數,其他8個年度中垂直產業內貿易指數大于水平產業內貿易指數,且差異較大。計算結果表明:產業內貿易帶來的增量主要來自垂直產業內貿易變動的結果;第三類農產品只包括第15章,全部體現為水平產業內貿易,垂直產業內貿易指數為0;在第四類農產品中,水平和垂直產業內貿易指數交替拉升,各占優勢,非常明顯地表現出水平和垂直產業內貿易共存現象。在整體來看,我國農產品垂直產業內貿易在8個年度中大于水平產業內貿易,且差異較大。計算結果表明:我國農產品產業內貿易增量主要來自垂直產業內貿易,在總體上質量、檔次有所提高,提高農產品質量的各項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圖1)就第一類農產品而言,2001~2005年間水平產業內貿易指數較高,說明我國在活動物、動物產品這類農產品上具有多樣性的優勢,2005年之后水平產業內貿易指數有所下降,說明這段時間內我國的動物產品是以傳統的比較優勢參與到國際貿易中的;第二、三、四類農產品的水平產業內貿易指數較低,說明這三類農產品款式、規格的多樣性不夠,產品結構單一,缺乏競爭力。

首先,從整體農產品角度看,我國農產品產業內貿易是存在的,按章計算的產業內貿易指數較小,表明我國農產品產業內貿易水平總體上是較低的。從產品分類的角度看,我國四大類農產品的產業內貿易在不同的年份之間呈現出不同的變化趨勢,但總體上仍為波動運行態勢??傊?,我國農產品貿易存在產業內貿易與產業間貿易并存的現象。其次,從Bruelhart邊際貿易指數看,不論是以HS類為基礎產品分類還是以HS章為分類計算的我國農產品邊際產業內貿易在各個時期有一定波動。我國農產品B指數是波動上升的,說明產業內貿易在我國農產品貿易增量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第三,從Thom&McDowell水平和垂直產業內貿易指數測度結果來看,我國農產品產業內貿易表現出比較強的以技術差異為特征的垂直產業內貿易。但水平和垂直產業內貿易指數都相對較低,說明還需要進一步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多樣性和質量檔次,以更加有效地參與到國際農產品貿易中??偟膩碚f,我國農產品產業內貿易水平總體不高,競爭優勢不夠明顯,應進一步加大農業技術轉化和推廣,引進推廣新技術新品種,加大對農產品深加工投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加農產品的多樣性,從而提高我國農產品整體產業內貿易水平,增強我國農業長期發展能力。

本文作者:焦琳工作單位:福州大學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