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內貿易影響因素論述
時間:2022-08-22 08:16:02
導語:產業內貿易影響因素論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世界一體化、經濟全球化浪潮洶涌而至,國際上各個國家地區之間貿易迅猛發展。我國經歷了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進出口貿易進入里程碑式的發展。但是實質性矛盾仍然突出,在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的部分領域對外貿易中處于劣勢,存在摩擦與壁壘。本文簡略闡述產業內貿易基本理論,研究分析其影響因素,更多關注水平差異產品與垂直差異產品產業內貿易因素,試圖探索規律,促進貿易國際化,增加貿易利益。
關鍵詞:產業內貿易;影響因素;分析與研究
1產業內貿易基本點
產業內貿易又稱雙向貿易,主要指特定國家或特定地區一段時間內,工業產品中某一類產品既有出口貿易又有進口貿易,即按國際貿易標準分類(SITC)至少前3位數相同的產品,如中國從印度進口電子科技產品,又向印度出口電子科技產品。勞埃德—格魯貝爾指數(GL)指數在衡量產業內貿易水平方面最具權威,慣用公式如:Bi=1-(Xi-Mi)/(Xi+Mi)其中Xi為產業的出口值,Mi為產業的進口值;Bi表示一國i產業的產業內貿易指數。產業內貿易展現了特定國家對外貿易的實力水平。
2產業內貿易外延
2.1產業內貿易部分影響因子
產業內貿易受各種各樣因素推動,其中最基本的推動因素一般來說是用戶購買傾向的多樣性、跨國企業投融資行為。產業內貿易產品屬性集中體現在勞動密集型或資本密集型,標準技術產品或高技術產品,它們之間具有消費可替代性,或者生產過程中需要相近或相似生產要素投入。世界跨國公司的發展,資源聚合優勢形成獨立的內部市場與外部市場,主要指在同一產業內制成品雙向流動。依據國際國內先進理論成果,依據同類商品的屬性組合、品種差異、更新換代周期不同,產業內貿易差異產品可以從三個維度去區分,主要為水平差異產品、垂直差異產品和技術差異產品。國際上用戶包羅萬象的消費理念催生產業內貿易。上流社會消費者偏好高端商品,中產階級消費者則選擇普通產品,這種客觀的消費現象引發發達國家和低收入國家進口產品等級不同,形成垂直差異。產品技術含金量不同,產品迭代版本千差萬別形成技術差異產品。
2.2產業內貿易常見模式
運輸、信息、管理現代化的時代,現達國家間的合作主導方式為產業內貿易,其參與國際分工途徑為產業內貿易,發展中國家也加入行列。基于產業結構中的朝陽產業和夕陽產業的不平衡,初級產品和制成品之間的差異性,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為產業內貿易提供廣闊場景。因而新興科技、電子等支柱產業跨越式發展,助力規模性生產制造和消費者市場選擇多樣性。在國際經濟貿易發展過程中,市場化競爭體系愈演愈烈,全球市場拓展機遇具有稀缺性,跨國公司正是基于各國各地域的勞動力、信息化、融資能力、工業自然資源、消費市場、投資環境等因素考慮,以最低的成本投入獲取最大的利潤而制訂投資計劃的。跨國企業集團在全球進行基本類似的投融資活動是為水平一體化模型。垂直一體化模型則根據生產經營不同發展階段和各地要素稟賦,分散于不同國家或地區,如設立于總部和海外工廠之間的縱向分工。現代標準化和柔性制造系統的存在,使得跨國公司可以將先進的設施設備管理技術進行轉移,將知識密集性高端投資定位于母國,產業鏈底層增值較低的勞動密集型或資本密集型則定位于海外子公司。這是發達國家慣有的投融資模式。當兩方生產資源不一致,子公司就與它的母公司或另外有實力的子公司進行合作,將中間產品或零部件加工后變為制成品即為垂直型貿易。跨國企業集團的垂直型內部貿易是產業內貿易的主要表現形式。母國在投資研發機構和技術開發過程中,會保持對東道國的技術優勢,自身實力也獲得提升。國家的垂直型對外投融資與產業內貿易總量成正比,利于外貿競爭力的提升。與垂直型不同機制的是水平一體化模型,跨國公司在投資地區創建獨立的生產體系、加工體系以及銷售體系,由經濟發展水平、公民收入水平、產品差異等決定的消費者偏好的影響因素拉動需求,呈現規模化發展,也是產業內貿易重要來源。規模經濟的集聚效應符合帕累托定律,提升母國外貿經濟競爭力。上世紀中葉美國與歐盟之間相互投資額與產業內貿易正相關上升即為佐證。在科學技術、管理理念、產業升級、生產方式、營銷渠道等方面都是雙贏。諸多案例證實,一國的垂直型對外直接投資愈頻繁,產業內貿易額也會相應增多,對外貿易競爭力也愈來愈強盛。
2.3結合我國國情進行分析
目前,我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制造享譽全球。但與發達國家在經濟發展水平、人均收入、技術創新等方面都有一定差距。尤其是產品新技術研發上始終不具引領和知識產權優勢。因而,差異產品的產業內貿易絕大部分由垂直差異產品和技術差異產品導致。而兩者的機制對于我國生產力和源頭技術的提升有限,更多是停留在勞動力就業解決淺層方面,拉動的是附加值低技術含量低的產品出口,如輕工紡織家庭家具行業等的制造業,形成的對外貿易循環為我國低端產品的進口滿足高收入國家的低端消費群體,外國高端產品的輸出滿足我國上流社會階層。而跨國企業集團在中國的投融資活動的產業內貿易基本上是垂直一體化投資形式,將高精尖核心技術掌握在母公司中,對于我國外貿競爭力提高產生不了實質性突破,加工集群式發展也推進不了產業優化升級。相反,水平一體化投資會為我們贏得吸取先進技術經驗的機遇。
3應對策略建議
基于產業內貿易影響因素和我國實際國情的分析,擴大水平型產業內貿易利于提高我國的外貿發展水平和經濟實體的競爭力。2016年上半年,總理提出高新技術開發區發展新戰略,以上海為試點建立高新技術示范區,對已經運營的各省市高新技術開發區成績審評,促進創新。積極推動產業升級,大刀闊斧發展高新技術,把技術優勢與勞動力資源優勢結合起來,在支柱性產業形成壟斷性技術優勢,加速硬件軟件更新周期,以智能化、信息化、標準化、簡約精細化流程,建設產學研平臺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在高精尖產業、微電子、生物、航天、海洋等領域深入推進水平,實現產業內貿易的升級。
4結語
深度與世界接軌,由內生動力與國際高精尖技術立于同一平臺,向水平型產業內貿易轉化,最終提高我國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和世界貿易發言權。
作者:韓藝娜 單位:青島港灣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趙放,李季.中韓產業內貿易實證分析[J].國際經貿探索,2010,(03).
[2]曾國平,胡新華,王晉.對我國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狀況的測算與分析[J].統計與決策,2005(22).
- 上一篇:現代物流業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影響
- 下一篇:中學語文散文教學設計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