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信社職工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2 03:40:4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農信社職工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信社職工五四講演材料
各位領導,各位來賓,朋友們:
你們好!
很榮幸今天我能參加這個“理想與人生”的演講會。我是一名農村信用合作社的職工,工作在山旮旯里,沒有城市人堅實深邃的眼光,沒有企業家們搏擊商海的穩重與沉著,更沒有周五周六的輕松與瀟灑。整天只是打水掃掃地,看看過期已久的報紙,迎接寥寥無幾的顧客,做共和國的誠實本分、勤勞守紀、忠于職守的公民。遠離城市的喧囂和擁擠,遠離華燈初上、物欲橫流的誘惑,遠離商海紅塵的爾虞我詐,遠離滿腹的雄心壯志。于無聲處抽空下下鄉,看看誰家的苞谷先破土而出,問問誰家的收入最多,數數山旮旯的茅草屋還有多少間,瞅瞅誰家的孩子沒有上學。吸一下鄉間新鮮的空氣,喝一口清涼爽口的山泉水,真乃其樂無窮。
在山旮旯里工作,寂寞和孤獨難免,這里沒有電燈,沒有電視、錄像、卡拉ok之類的東西。于是,在沒有電燈,沒有星星,沒有月亮的夜晚,燃起流淚的紅蠟燭,做個苦樂書癡,在書里看城市燈如晝,物價暴漲,看紅塵人海川流不息,看人生夢醒時分猶聞邊陲急章,狼煙四起,看貧窮與富貴,看落魄才子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在書里書外,學些雕蟲小技,隨意涂描春夏秋冬。看古詩詞名句知道“應是綠肥紅瘦”之妙,細聽窗前雨打芭蕉一聲緊、一聲慢的鄉村音樂。
工作在遠離城市遠離文化群體的山旮旯里,難免會在孤苦和寂寞中自問:人生是什么?平凡的工作,平凡的生活,平淡的人生。肯定沒有哲思般的回答,只能在生活中隱約領悟,它是一部無法破譯的書!它以其奇特的一面將一些人吹得熠熠生輝,而將另一些人吹得黯然失色。而我,愿做第一種人!那樣,在遠離城市喧囂的鄉村,人生不再是一杯烈酒,不再是無聊和苦澀,不再是每日的嬉笑碌碌無為,而是阿拉伯數字在貧困地區的跳躍和延伸,是烈日下的長途跋涉和追求,是偶爾從鉛字中發現自己姓名的喜悅,是一種難以體會的成功和嘗遍所有失敗的痛苦。
山旮旯里的歲月,是人生一面簡樸的屏障,它忠實于山旮旯生活的記錄;山旮旯的風景,是一面獨特的屏風,一個季節更換一次。每天看門前枝條發芽、茁壯、衰敗,在一陣緊一陣慢的腳步聲中,尋找自己,追逐自己。我愿意被擺在鄉村最窮困的位置上,每天被手握鐮刀鋤頭的農民圍住,從他們焦急的眼神中,解答他們人生的難題,破譯他們深邃的內心世界。我知道,山旮旯里的人生就是真實,就是默默無聞,就是袖舞也嫌天地窄的寫照。
農信社職工個人工作總結
伴著喜慶的氣氛,*年金豬在走完最后一刻敲響了鳴鐘,將接力棒交給了古靈精怪的乖乖鼠手里,帶領我們重新翻起新的一頁
沐浴在新年的喜悅氛圍中的我們,幕然回首,昨天我們做了些什么?
在20*.8.10,自己將腳步踏入了三管信用社的門檻,用自己百般的信心劃入了金融事業,對于剛剛畢業走出校門的自己,站在一個新的起跑線上,總是擔心自己是否能夠拿下自己的那一份工作,然而在業務熟練的師傅-李娟的帶領下,我在努力的學習著.
9月份,是一個季度的結算,本來就很繁忙的信貸業務,再加上聯社要匯報股金業務、票據置換業務,讓*年的9月更加“熱鬧”起來,每天的生活緊緊濃縮在了信用社里,生活變的忙碌了,但正是這些忙碌讓自己不斷的允吸業務的生疏,正是這些加班加點讓自己成長的更加迅速,自己慢慢了解了業務知識,但這些遠遠不夠,要做到更好,自己還要努力!
然而當自己對信貸業務有些了解的時候,全社通知要更換新的程序,聽到這一通知,自己笑了,自己又是欣慰又是著急,欣慰的是新的程序安裝了,對待每一個人來說,都是新的開始,著急的是,沒有經過培訓的自己,會不會把自己拉下來呢?然而新的程序的到來又夾在了倉促的12月份,又是一個繁忙的年底結帳.俗話說:“沒有風雨怎么見彩虹?”
20*年,自己在繁忙中學習,在這些快節奏中成長起來.
農信社職工入職培訓工作總結
夏末入秋的時節,我有幸參加了省農村信用社系統年新員工入職培訓。短短而又彌足珍貴的半個月已經離我們漸漸遠去,但是,這一段美好的回憶和所學習到的知識和思想在今后的工作學習中是無論如何也忘卻不了的。這段時間里我得到了許多感動更學到了許多知識與技能。我感動于領導們對這次培訓的關懷,無論是舉辦這次培訓本身,還是在后來的培訓過程中領導們給予的深切關懷與殷切的希望;我感動于各位老師的辛勤奉獻;我感動于帶隊隊長的細心關心;我感動于教官們的嚴格要求;我還感動于學員們的努力,在那么短的時間里完成了那么優秀的培訓過程視頻制作和那么優秀的簡報以及出色的文藝匯演。在感動的過程中我學習到了許多對今后工作十分有用的知識與技能,金融法律基礎、金融營銷、安全保衛制度、從業人員職業道德與職業操守、金融服務禮儀、團隊精神與溝通協作、農村信用社概況及發展歷史、假幣的識別、點鈔技能、農信社財務會計結算基礎知識等等課程都給予了我們十分可貴的知識養分。這些感動與知識的學習促我完成如下兩部分心得小結:
一、培訓收獲
毫無疑問,在從學生生涯到職場過渡的這樣一個很有轉折意義的時間點上我得到了許多收獲。
第一,培訓讓我更深刻地認識了農信。在未曾參加本次培訓以前,我對農信社的認識只能算是作為一個外人對農信的認識。在之前農信社也給我十分好的印象,因為出自農村的我,在家鄉中看到的銀行,人們口中所談論的銀行就是我們農信社;我了解到的是農信社是一個根植大地的銀行、遍布城鄉的銀行、服務三農的銀行以及農民自己的銀行。這次培訓之后,我更像是一位家庭里的成員對自己家的熟悉。就比如說,我們提出的是“農民自己的銀行”,但是,現在我們信用社已經是一個標識(雙手托起火紅的金融事業)、二級法人(省聯社法人和縣市區聯社法人)、三種形式(農村信用合作社、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這樣的一種情況,這樣,我們是服務農民的銀行但又并不是僅僅只局限在服務我們廣大農民朋友,我們提供大中專院校學生的助學貸款,我們幫助發放各種財政補助等等,這些都更像是一個“造福民生的銀行”。因此,我們現在提出的更為準確的四個別名應當是:“根植大地的銀行、遍布城鄉的銀行、服務三農的銀行、造福民生的銀行”。另外,我還認識到信用社有著悠久的歷史,在世界各地也有許多親戚朋友,認識到了我們農信社經過了五十年代的艱苦創業,六七十年代的跌宕起伏,八十年代的改革探索,九十年代的蓬勃發展以及新世紀以來的深化改革這些歷程。最后,我還了解到我省農信社的地位作用以及組織構架、我們的發展態勢、在全國農信系統中的位次和在全省銀行業機構中的名次、我們的經營特色和優勢、我們的企業文化以及作為農信人應承擔起的使命與責任。我想,這些深入的認識,在未參加這次的培訓之前我是無法這么快就能夠認識到的。
第二,培訓讓我學到了許多業務知識。《安全保衛制度》的知識讓我了解了作為在金融系統中工作的我們,安全保衛工作十分重要,這里的安全不僅包括防盜防搶等等,還包括了防火防水等災害。如果安全保衛工作沒有做好,金融再好也是有缺陷的;《金融服務禮儀》讓我知道了如何遞收名片,如何握手,如何做好作為我們農信鏡子的柜面服務;《假幣識別、點鈔技能》更是增加了我們的實際操作技能;《農村信用社內控管理制度》讓我知道了如何才能合規工作,為什么有些工作必須就簡從繁,因為只有繁的這樣做才能保證內控;《農村信用社信貸業務及服務“三農”》和《貸款新規》讓我掌握的是貸款知識,讓我知道為什么新規中要改“時貸時存”為“時貸時付”;《銀行卡基礎業務
》更是讓我們學到了與我們工作密切相關的內容。我們學到的業務知識不僅僅只是以上這些在列的業務知識,還有許多未在列,是因為培訓中心為我們這次培訓安排了內容十分豐富的課程,這些課程內容之豐富讓我欲窮舉而不能。
農村信用社企業文化建設工作報告
農村信用社作為一家金融企業,面對金融業競爭壓力,尚有少數干部員工心存浮躁、目光短淺、人浮于事、得過且過。其中不乏有這樣那樣原因,但農村信用社(以下簡稱“農信社”)企業文化建設滯后是其根本原因之一。
當前,面對新形勢,培育新思維,調整新思路,解決老問題,深入培育先進的企業文化,農信社任重道遠。從這種意義上來說,筆者認為,真正的企業文化不是做表面文章,盡管有些企業似乎建設企業文化的力度很大,場面也很轟轟烈烈,但那不過是在認認真真地在做表面文章而已。
一、思想認識:頭重腳輕根底淺
沒有真正領悟企業文化的精髓
目前,在農信社企業文化建設方面,各級農信社特別是省級聯社無不重視并投入大量人力和財力。但是,在基層信用社,一提起企業文化,很多員工往往把農信社內部開展的文體活動、惠民活動當成了企業文化,每逢活動就大張旗鼓、轟轟烈烈,甚至將統一服務用語、統一服裝、加大對外宣傳等作為企業文化建設的硬性指標來完成。
事實證明,這是由于沒有搞明白企業文化的基本內涵所致。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種認識呢?我們不得不面臨這么一種現實:長期以來,農信社用人機制尚未完全規范,部分員工對新事務接受能力低,對企業文化內涵和發展方向不能領會,對規章制度和操作流程認識不到位,以至于在農信社企業文化建設上總是打不開局面、推不動進展。
強化高管管理促進農信社發展透析
論文關鍵詞:農村信用社高級管理人員監管
論文摘要:農信社高管人員對農信社的經營管理及風險控制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當前對農信社高管人員的監管,存在監管手段落后、監管措施不到位、監管制度不科學等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最關鍵的是監管部門必須樹立“人本監管”的理念。
農村信用社高級管理人員是農信社一切經營管理活動的主體、核心,對農村信用社的經營管理及風險控制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強對農信社的監管,首先要樹立“人本(以人為本)監管”的理念,加強對農信社高管人員的監管,促使農信社高管人員不斷學習提高、更新思想觀念、依法依規經營、發展壯大業務、提高經營效益、防范化解金融風險。但是,在當前對農信社高管人員的監管中,仍存在監管手段落后、監管措施不到位、監管制度不科學等問題,大大降低了監管的效果。分析解決這些問題,對防范化解農信社金融風險、確保農信社穩健發展至關重要。
一、農信社高管人員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高管人員任職資格審查存在局限性。
一是審核機關難以鑒定有關報審材料的真實性。按照規定,農信社對高管人員擬任人進行資格審查申請時,必須向審核部門提供擬任人的“硬件”和“軟件”材料,硬件材料包括身份證、學歷證書、專業技術職稱證書的復印件,軟件材料是指擬任人品、業務能力、管理能力、工作能力、工作業績等方面的綜合鑒定。審核部門對硬件材料的真實性可以通過與原件核對予以查證,但對軟件材料的真實性則必須經過調查才能予以證實。由于有關規定沒有對此做出嚴格要求,一般審查部門實際上也就沒有去查證所報綜合鑒定材料的真實性,僅根據報來材料便做出審批意見。二是有關審核環節缺位。按照規定,“中國人民銀行可根據需要對適用于核準制的擬任人進行考試、考察或談話”。由于規定中沒有明確指出以上工作是任職資格審查必需的環節,因此在實際操作中,審核部門由于人手緊、工作量大等原因而沒有對擬任人進行考試、考察或談話,失去了一次綜合了解擬任人的機會。因此,從實際情況來看,任職資格的審查基本上等同于對擬任人學歷等硬件的審查,審查部門對擬任人的綜合了解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由于審查不嚴,致使部分有學歷但無能力或思想品德低劣的人混入農信社領導層,對農信社的經營管理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
農村信用社治理缺陷及改進對策分析論文
摘要:農村信用社是我國金融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隨著近年來金融機構改革的深入,農村信用社的內部治理機制已初步形成,但仍存在很大的缺陷。本文在界定農村信用社公司治理內涵的基礎上,分析了現行體制下農村信用社存在的經營目標沖突、政府行政干預、所有者缺位等主要缺陷,從明確改革最終目標、建立中小金融機構存款保險制度、完善“三會”制度、建立和發展縣級產權交易市場等方面提出了完善農村信用社公司治理結構的思路和政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信用社;公司治理;股份合作制
我國農村信用社(以下簡稱“農信社”)成立于20世紀50年代初期,其間歷經多次改革。隨著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重視以及國家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政策的實施,農信社改革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和熱點。2003年6月國務院頒布《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指出:把農信社逐步辦成由農民、農村工商戶和各類經濟組織入股,以“三農”為經營方向的社區性金融機構,強調“按照市場經濟規則,明晰產權關系”,促進農信社法人治理結構的完善和經營機制轉換,使信用社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我約束、自我發展、自擔風險的市場主體。經過近年的改革,農信社已初步建立起社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監事會相互制衡的內部治理機制。但實踐證明,農信社的法人治理結構仍然存在很大的缺陷。本文首先介紹農信社公司治理內涵;其次分析現行體制下我國農信社公司治理可能存在的缺陷;最后就如何完善農信社公司治理結構提出一些改革思路和政策建議。
一、農信社公司治理內涵
農信社最重要的委托關系就是“社員(股東)”與“經營者”(以農信社主任為代表)之間的委托關系。狹義的農信社公司治理指通過社員大會、理事會、監事會等一系列制度安排,合理地配置社員與經營者之間的權利與責任關系,對經營者進行監督與激勵,防止經營者與社員利益的悖離,保證社員利益的最大化。廣義的農信社公司治理機制一般包括內部及外部治理機制。內部治理機制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通過合理界定社員大會、理事會、監事會、信用社主任(經營者)的權、責、利,形成權利合理分配相互制衡的內部約束機制,以限制經營者對社員利益的背離。二是設計激勵相容的薪酬計劃。提高社員與經營者之間的利益一致性。外部治理機制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當地金融市場的競爭。充分競爭的金融市場能夠給現有經營者以巨大的壓力,促使其努力工作;二是外部人市場。充分競爭的外部人市場,使現有信用社經營者不敢懈怠,以保持其職位,同時也使潛在替代者更加努力,以競爭人之職;三是資本市場。如果股權市場具有充分流動性,那么在信用社經營業績欠佳的時候,社員可通過轉讓其股權,行使“用腳投票”的權利;四是政府部門的嚴厲監管。由于銀行經營具有高風險性,并且一家銀行的倒閉極易通過“多米諾骨牌”效應傳播到其他銀行,給社會帶來巨大危害。作為中小金融機構,農信社經營同樣受到政府嚴厲的監管。
農信社公司治理效率的高低除了取決于內外部治理機制的完善程度外,還受到以下幾種重要因素影響:一是委托人與人之間信息對稱程度。如果他們之間的信息完全對稱,那么即使不存在任何的治理機制,經營者也不敢偏離社員利益尋求利己行為;二是社員監督成本與收益關系。社員只有在監督帶來的利益超過成本時,才有積極性行使監督權;三是信托文化。如果當地信托文化發達,人充分認識到自己對委托人的受托責任,做到勤勉盡責,那么公司治理效率就會很高。
農村信用社市場營銷現狀及措施探討
一、農信社實施市場營銷的重要性
市場營銷是農信社在不斷變化的時常環境中,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公同的天地為滿足客戶需要、實現經營目標的整體性經營和銷售的活動。
(一)農信社作為金融企業,決定了農信社必須進行市場營銷,企業都存在著對業務發展和利潤追求的內在動力。這種內在的動力,使市場成為農信社關注和競爭的焦點。市場化原則成為農信社選擇資金買賣對象、提供金融服務、獲取最大利潤的決策依據。而對業務的擴大和利潤的追求,要求農信社必須導入市場營銷觀念,加強市場環境分析與市場調研。運用市場營銷組合,制定科學合理的市場營銷戰略。以拓展市場份額,求得在市場中的生存和發展。
(二)農信社職能的發揮要求農信社必須進行市場營銷。農信社的職能包括:信用中介、支付中介、信用創造和金融服務,這些職能要得到充分發揮,就必須對市場各類客戶的特點進行研究,要以客戶為中心,以金融需求為導向,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地點,以適當的價格向顧客提供適應的產品和服務,而這也是市場營銷所要解決的問題。
(三)農信社經營環境的不斷變化,促使農信社必須進行市場營銷。隨著經濟改革的發展和市場發展的日趨復雜化,金融業經營環境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大量的閑散資金游離于傳統信用工具之外,農信社和客戶的關系開始向松散型、市場化方向轉變,社會各界對農信社的金融產品與服務的要求日趨多樣化,所有這些的變化都要求農信社必須加強金融產品的開發,提供完善的金融服務,通過市場營銷管理影響客戶對金融產品和服務的要求水平、時機和構成,從而能使農信社在復雜的環境中實現自己的經營目標。
(四)同業競爭的加劇要求農信社必須實施市場營銷。隨著wto的加入,金融業務的進一步發展,金融機構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每一家金融機構都面臨著傳統業務和原有市場份額消減的沖擊。客戶流失,資金量的減少,利潤受到影響。如何尋找和發現新的市場機會,選擇具有優勢的目標市場,制定市場營銷計劃,并有效地執行和實施控制,成為農信社在競爭中取勝的關鍵。
農村信用社公司治理研究論文
摘要:農村信用社是我國金融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隨著近年來金融機構改革的深入,農村信用社的內部治理機制已初步形成,但仍存在很大的缺陷。本文在界定農村信用社公司治理內涵的基礎上,分析了現行體制下農村信用社存在的經營目標沖突、政府行政干預、所有者缺位等主要缺陷,從明確改革最終目標、建立中小金融機構存款保險制度、完善“三會”制度、建立和發展縣級產權交易市場等方面提出了完善農村信用社公司治理結構的思路和政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信用社;公司治理;股份合作制
我國農村信用社(以下簡稱“農信社”)成立于20世紀50年代初期,其間歷經多次改革。隨著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重視以及國家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政策的實施,農信社改革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和熱點。2003年6月國務院頒布《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指出:把農信社逐步辦成由農民、農村工商戶和各類經濟組織入股,以“三農”為經營方向的社區性金融機構,強調“按照市場經濟規則,明晰產權關系”,促進農信社法人治理結構的完善和經營機制轉換,使信用社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我約束、自我發展、自擔風險的市場主體。經過近年的改革,農信社已初步建立起社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監事會相互制衡的內部治理機制。但實踐證明,農信社的法人治理結構仍然存在很大的缺陷。本文首先介紹農信社公司治理內涵;其次分析現行體制下我國農信社公司治理可能存在的缺陷;最后就如何完善農信社公司治理結構提出一些改革思路和政策建議。
一、農信社公司治理內涵
農信社最重要的委托關系就是“社員(股東)”與“經營者”(以農信社主任為代表)之間的委托關系。狹義的農信社公司治理指通過社員大會、理事會、監事會等一系列制度安排,合理地配置社員與經營者之間的權利與責任關系,對經營者進行監督與激勵,防止經營者與社員利益的悖離,保證社員利益的最大化。廣義的農信社公司治理機制一般包括內部及外部治理機制。內部治理機制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通過合理界定社員大會、理事會、監事會、信用社主任(經營者)的權、責、利,形成權利合理分配相互制衡的內部約束機制,以限制經營者對社員利益的背離。二是設計激勵相容的薪酬計劃。提高社員與經營者之間的利益一致性。外部治理機制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當地金融市場的競爭。充分競爭的金融市場能夠給現有經營者以巨大的壓力,促使其努力工作;二是外部人市場。充分競爭的外部人市場,使現有信用社經營者不敢懈怠,以保持其職位,同時也使潛在替代者更加努力,以競爭人之職;三是資本市場。如果股權市場具有充分流動性,那么在信用社經營業績欠佳的時候,社員可通過轉讓其股權,行使“用腳投票”的權利;四是政府部門的嚴厲監管。由于銀行經營具有高風險性,并且一家銀行的倒閉極易通過“多米諾骨牌”效應傳播到其他銀行,給社會帶來巨大危害。作為中小金融機構,農信社經營同樣受到政府嚴厲的監管。
農信社公司治理效率的高低除了取決于內外部治理機制的完善程度外,還受到以下幾種重要因素影響:一是委托人與人之間信息對稱程度。如果他們之間的信息完全對稱,那么即使不存在任何的治理機制,經營者也不敢偏離社員利益尋求利己行為;二是社員監督成本與收益關系。社員只有在監督帶來的利益超過成本時,才有積極性行使監督權;三是信托文化。如果當地信托文化發達,人充分認識到自己對委托人的受托責任,做到勤勉盡責,那么公司治理效率就會很高。
農村信用社公司治理缺陷論文
摘要:農村信用社是我國金融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隨著近年來金融機構改革的深入,農村信用社的內部治理機制已初步形成,但仍存在很大的缺陷。本文在界定農村信用社公司治理內涵的基礎上,分析了現行體制下農村信用社存在的經營目標沖突、政府行政干預、所有者缺位等主要缺陷,從明確改革最終目標、建立中小金融機構存款保險制度、完善“三會”制度、建立和發展縣級產權交易市場等方面提出了完善農村信用社公司治理結構的思路和政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信用社;公司治理;股份合作制
我國農村信用社(以下簡稱“農信社”)成立于20世紀50年代初期,其間歷經多次改革。隨著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重視以及國家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政策的實施,農信社改革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和熱點。2003年6月國務院頒布《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指出:把農信社逐步辦成由農民、農村工商戶和各類經濟組織入股,以“三農”為經營方向的社區性金融機構,強調“按照市場經濟規則,明晰產權關系”,促進農信社法人治理結構的完善和經營機制轉換,使信用社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我約束、自我發展、自擔風險的市場主體。經過近年的改革,農信社已初步建立起社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監事會相互制衡的內部治理機制。但實踐證明,農信社的法人治理結構仍然存在很大的缺陷。本文首先介紹農信社公司治理內涵;其次分析現行體制下我國農信社公司治理可能存在的缺陷;最后就如何完善農信社公司治理結構提出一些改革思路和政策建議。
一、農信社公司治理內涵
農信社最重要的委托關系就是“社員(股東)”與“經營者”(以農信社主任為代表)之間的委托關系。狹義的農信社公司治理指通過社員大會、理事會、監事會等一系列制度安排,合理地配置社員與經營者之間的權利與責任關系,對經營者進行監督與激勵,防止經營者與社員利益的悖離,保證社員利益的最大化。廣義的農信社公司治理機制一般包括內部及外部治理機制。內部治理機制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通過合理界定社員大會、理事會、監事會、信用社主任(經營者)的權、責、利,形成權利合理分配相互制衡的內部約束機制,以限制經營者對社員利益的背離。二是設計激勵相容的薪酬計劃。提高社員與經營者之間的利益一致性。外部治理機制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當地金融市場的競爭。充分競爭的金融市場能夠給現有經營者以巨大的壓力,促使其努力工作;二是外部人市場。充分競爭的外部人市場,使現有信用社經營者不敢懈怠,以保持其職位,同時也使潛在替代者更加努力,以競爭人之職;三是資本市場。如果股權市場具有充分流動性,那么在信用社經營業績欠佳的時候,社員可通過轉讓其股權,行使“用腳投票”的權利;四是政府部門的嚴厲監管。由于銀行經營具有高風險性,并且一家銀行的倒閉極易通過“多米諾骨牌”效應傳播到其他銀行,給社會帶來巨大危害。作為中小金融機構,農信社經營同樣受到政府嚴厲的監管。
農信社公司治理效率的高低除了取決于內外部治理機制的完善程度外,還受到以下幾種重要因素影響:一是委托人與人之間信息對稱程度。如果他們之間的信息完全對稱,那么即使不存在任何的治理機制,經營者也不敢偏離社員利益尋求利己行為;二是社員監督成本與收益關系。社員只有在監督帶來的利益超過成本時,才有積極性行使監督權;三是信托文化。如果當地信托文化發達,人充分認識到自己對委托人的受托責任,做到勤勉盡責,那么公司治理效率就會很高。
公司治理的缺陷及改進對策綜述
摘要:農村信用社是我國金融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隨著近年來金融機構改革的深入,農村信用社的內部治理機制已初步形成,但仍存在很大的缺陷。本文在界定農村信用社公司治理內涵的基礎上,分析了現行體制下農村信用社存在的經營目標沖突、政府行政干預、所有者缺位等主要缺陷,從明確改革最終目標、建立中小金融機構存款保險制度、完善“三會”制度、建立和發展縣級產權交易市場等方面提出了完善農村信用社公司治理結構的思路和政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信用社;公司治理;股份合作制
我國農村信用社(以下簡稱“農信社”)成立于20世紀50年代初期,其間歷經多次改革。隨著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重視以及國家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政策的實施,農信社改革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和熱點。
2003年6月國務院頒布《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指出:把農信社逐步辦成由農民、農村工商戶和各類經濟組織入股,以“三農”為經營方向的社區性金融機構,強調“按照市場經濟規則,明晰產權關系”,促進農信社法人治理結構的完善和經營機制轉換,使信用社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我約束、自我發展、自擔風險的市場主體。經過近年的改革,農信社已初步建立起社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監事會相互制衡的內部治理機制。但實踐證明,農信社的法人治理結構仍然存在很大的缺陷。本文首先介紹農信社公司治理內涵;其次分析現行體制下我國農信社公司治理可能存在的缺陷;最后就如何完善農信社公司治理結構提出一些改革思路和政策建議。
一、農信社公司治理內涵
農信社最重要的委托關系就是“社員(股東)”與“經營者”(以農信社主任為代表)之間的委托關系。狹義的農信社公司治理指通過社員大會、理事會、監事會等一系列制度安排,合理地配置社員與經營者之間的權利與責任關系,對經營者進行監督與激勵,防止經營者與社員利益的悖離,保證社員利益的最大化。廣義的農信社公司治理機制一般包括內部及外部治理機制。內部治理機制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通過合理界定社員大會、理事會、監事會、信用社主任(經營者)的權、責、利,形成權利合理分配相互制衡的內部約束機制,以限制經營者對社員利益的背離。二是設計激勵相容的薪酬計劃。提高社員與經營者之間的利益一致性。外部治理機制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當地金融市場的競爭。充分競爭的金融市場能夠給現有經營者以巨大的壓力,促使其努力工作;二是外部人市場。充分競爭的外部人市場,使現有信用社經營者不敢懈怠,以保持其職位,同時也使潛在替代者更加努力,以競爭人之職;三是資本市場。如果股權市場具有充分流動性,那么在信用社經營業績欠佳的時候,社員可通過轉讓其股權,行使“用腳投票”的權利;四是政府部門的嚴厲監管。由于銀行經營具有高風險性,并且一家銀行的倒閉極易通過“多米諾骨牌”效應傳播到其他銀行,給社會帶來巨大危害。作為中小金融機構,農信社經營同樣受到政府嚴厲的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