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4 04:39:3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脾胃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脾胃學說分析論文

【關鍵詞】脾胃學說;升降學說

脾胃學說與升降學說均是中醫基礎理論的重要內容之一,對中醫臨床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在學習、研究這2種學說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它們的內容及其形成發展過程有很多重疊和交叉之處,如果把它們匯成兩條線,這兩條線并不是平行的,而是時有交點甚至緊緊纏繞在一起,是不可分的。簡而言之,升降之中見脾胃,脾胃之中寓升降。

1內容上的交叉

脾胃學說的核心內容———脾胃為人體元氣之本,脾胃為精氣升降運動之樞紐,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主水谷精微之運化,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等,無一不與升降密切相關。氣機升降可以說是升降學說的靈魂內容,在升降還未引入醫學之前,我國古代唯物主義哲學家們就把自然界物質的運動變化歸于氣之升降,所以升降從一開始指的就是氣機的升降。而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是人體元氣之本,李東垣說:“元氣、谷氣、榮氣、清氣、衛氣、生發諸陽上升之氣,此六者,皆飲食入胃,谷氣上行,胃氣之異名,其實一也?!保?]可見脾胃與氣也是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那么升降一經引入醫學,必定與脾胃產生千絲萬縷的聯系?!端貑枴そ浢}別論》曰:“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2]這既屬升降學說的內容,又屬于脾胃學說的內容,既是對水液在人體消化吸收之升降出入的描述,又是對脾胃運化水谷精微的論證?!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吩?“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月真脹?!保?]開始運用氣機升降出入的理論解釋與脾胃相關的病理變化。

正因為脾胃為精氣升降運動的樞紐,所以脾胃為病必打破人體升降之和諧;正因為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故脾胃病,氣血匱乏則必升降無權;正因為脾胃主水谷精微之運化,所以脾胃病則運化失調,升降無序。由此可知,脾胃病必定影響甚或打破人體升降出入的平衡。同樣,升降失調也會導致脾胃病。李東垣認為,脾胃內傷發病的主要病機是脾胃氣機失調,升降出入失常,所以說“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另外,自張元素發現藥性升降理論之后,脾胃病的治療用藥又開始受藥性升降理論的指導。綜上可見,脾胃病的病因、病機、治則、用藥與升降亦是聯系緊密、密不可分的。總之,升降學說與脾胃學說在內容上大多是雜糅在一起的。

2形成發展過程中的交叉

查看全文

脾胃病治療重點研究論文

摘要】脾胃與肝生理病理密切相關,脾胃病治療上常常肝脾胃同治,首先重在調達肝木,調和脾胃。強調調暢氣機,注重肝木條達;調治寒熱,寒熱溫涼不可偏性;調和氣血,攻伐滋補不可太過;調肝運脾,化痰除濕之根本。

【關鍵詞】脾胃?。徽{肝達和;調治寒熱;調和氣血;脾胃調和

脾胃與肝在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中,關系十分密切。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腐熟水谷,脾主升清,胃主通降,肝主疏泄,寓相火,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協同并相互制約,在完成飲食物的受納、腐熟、運化,乃至維持機體的生命活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病理情況下,脾胃與肝之間的病變又可相互影響。在脾胃病治療上常常首先通過調達肝木,使脾胃調和而愈。

1調暢氣機,注重肝木條達

肝主疏泄,調暢氣機,能促進氣的升降出入運動。肝主升發,“從特性而言,是以喜條達為基礎的;從功能而言,則以主疏泄的形式表現出來”[1]。脾與胃互為表里,以膜相連,同居中州,通達上下,為氣機升降之樞紐,氣機的暢達是重要條件。脾升則健。胃降則和,脾升胃降對維持臟腑氣機升降出入的正常,若肝之升發疏泄失常,主要表現為兩種情況:一是肝的疏泄功能太過,肝氣過于升發的病理狀態。若疏泄太過者,為肝氣逆,肝氣橫逆犯胃,胃氣不降反而上逆,則臨床易出現煩躁易怒,兩脅撐脹竄痛,胃脘脹痛,呃逆暖氣或惡心嘔吐,苔薄或微黃,脈弦等癥,所謂“人之五臟,惟肝易動而難靜,……肝氣一動,即乘脾土,作痛作脹,甚至作瀉。又或上犯胃土,氣逆作嘔,兩脅痛脹?!保?]治宜疏肝理氣和胃,方用柴胡疏肝散(《景岳全書》)。一為肝的疏泄功能不足,是指肝主升發由于某些原因而受到障礙,以致氣失于疏通暢達,形成氣機不暢而郁結的病理變化。肝氣疏泄不及者,為肝氣郁,木不疏土,則氣機壅塞,胃失通降之性,臨床上則易出現胸脅脹悶,善太息,情志抑郁,胃脘滿悶不舒,納差食少,苔薄白,脈弦等癥,治宜疏肝解郁,健脾和胃,方用逍遙散(《和劑局方》),均注重調暢氣機,使肝木條達,脾胃調和。然疏肝理氣之品,辛散耗氣,不可過用、久用、重用,尤其是陰虛之人,更傷肝胃之陰。方中白芍、當歸之品養肝陰防燥火作用,可辨證加用養陰之品。

2調治寒熱,寒熱溫涼不可偏性

查看全文

脾胃與情志相關性研究論文

【摘要】從歷代醫家對情志病的認識,以及現代研究等方面進行梳理,并從生理、病理、治療三個方面,探析脾胃與情志的相關性,指出重視二者相關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脾胃;情志醫學;相關性;

隨著醫學模式由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轉向多維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情志與健康和疾病的相關性日益成為中西醫學共同探索的新領域。情志活動屬于人類正常的生理功能,是機體對外界精神刺激或既往刺激痕跡的一種“應答性反應”[1];而情志病,是指發病與情志刺激有關,具有情志異常表現的病證[2]。祖國醫學認為,情志活動和臟腑機能密切相關,情志的產生、活動是臟腑的生理功能之一。臟腑對情志的活動起著調節控制作用,相應地情志的異常活動也會影響臟腑的正常生理功能。脾胃在情志的產生、活動中有著特殊的地位,深入探討脾胃與情志的相關性,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臨床指導意義?,F從以下幾方面略作回顧、分析與思考。

1脾胃與情志相關的源流

情志醫學濫觴于遠古時期,資料記載殷墟出土的甲骨約16萬余片,其中有一些是關于疾病癥狀如失眠的描述,這可能是對情志病最早的記載[3]?!饵S帝內經》的問世,標志著中醫學對情志病開始有了比較系統而全面的認識。它提出了包含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種情志在內的“九氣說”,并以五志為代表,運用五行學說把人的情志活動分屬于五臟,確立了中醫學的“五志說”。情志見于中醫文獻約在明代張景岳《類經》首列“情志九氣”,并首提“情志病”病名[4]。

脾胃與情志的相關性主要體現在脾藏意主思?!端貑枴ば魑鍤狻吩疲骸拔迮K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是謂五臟所藏。”《靈樞·本神》亦云:“……脾藏營,營舍意,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實則腹脹,經溲不利?!庇纱丝芍秲冉洝芬烟岢鲆庹谄?,即脾藏意的理論,且指出了脾與意、思的生理、病理關系。此后,歷代醫家對此也進一步闡發。如《難經·三十四難》曰:“五臟有七神,各何所藏耶……脾藏意與智……”?!度蚍健分^:“脾主意與思,意者,記所往事,思則兼心之所為也?!奔疵鞔_提出了脾藏意主思?!额惤洝吩唬骸捌橹G議之官,知周出焉,脾藏意,神志未定,意能通之,故為諫議之官。慮周萬事,皆由乎意,故知周出焉。若意有所著,思有所傷,勞倦過度,則脾神散失矣?!逼⒅苑Q為諫議之官,就在于脾藏意,意可慮周萬事。

查看全文

胃陰學說完善脾胃藏象認識論文

論文摘要:本文從文獻角度,對脾胃藏象理論進行了系統、全面的研究。對秦漢時期、晉隋唐時期、宋金元時期及明清時期有關脾胃藏象的理論和辨治經驗,作了整理、歸納。同時闡述了各歷史時期醫家對脾胃藏象認識的不同觀點。

論文關鍵詞:脾胃藏象發展歷史

脾胃藏象理論是中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臨床各科辨證論治的理論基礎,是在漫長的醫療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古籍中有關遠古醫藥活動就有許多傳說和記載:“上古之世,民食呆蔬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脾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鉆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之目,燧人氏?!薄俄n非·子五蠹》說明遠古時候,由于食物粗劣和生食,“傷害腸胃”而多腹疾。、

1奠基于秦漢時期一脾胃藏象理論初步形成

1.1古代哲學與文化的滲透對藏象學說的影響從先秦到兩漢,是中醫學的大發展和奠基時期,是遠古樸素唯物主義和辨證法與醫藥學家的醫療實踐相互滲透,影響和結合的過程。

陰陽學說屬于中國古代哲學范疇,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和現象對立雙方的概括。藏象學說以陰陽學說來說明人體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診斷和治療等內容五行學說是古代先賢長期直觀經驗的抽象概括。藏象學說充分利用其合理的部分,對人體進行歸類,形成人體內外的統一觀,按照同構系統的類比關系,把臟腑、形態、情志與季節、氣候、方位、時間相聯系。便于從中找出它們之間的一致性。《素問·金匱真言論》:“中央黃色,入通于脾,開竅于口,藏精于脾,故病舌本;其味甘,其類土,其畜牛,其谷稷.其應四時,上為鎮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用同構系推演,口病屬脾病,lJ璣肉病也從脾論治。脾病可用甘味藥,可見五行理論可以有助千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中醫藏象第一步是認識臟腑,起子解剖。命名原則是取類比象,即《易·系辭》之“遠取諸物,近取諸身”。

查看全文

兒童反復呼吸道感染分析論文

1RRTI的病機為脾胃虛弱,肝脾不和

1.1脾胃虛弱,百病蜂起脾屬土,位居中焦氣機樞紐,運化水谷,化生精微,滋養五臟,乃萬物之母,為后天之本。小兒生理特點之一是:"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臟腑嬌嫩指的是肺、脾、腎三臟不足。因小兒生機蓬勃,需要的營養物質相對較多,脾胃負擔重,最常出現脾胃虛弱。明代兒科名家萬密齋云:"小兒脾胃壯實,四肢安寧,脾胃虛弱,百病蜂起"。"脾旺四季不受邪",導師認為脾胃虛弱是疾病發生的關鍵。《脾胃論》曰:"脾胃虛則肺最受病。"肺主表,外邪侵襲,首當其沖。脾肺是母子關系,衛氣根源于下焦,滋養于中焦,衛氣的強弱取決于脾運的正常與否。若脾胃虛弱,土不生金,肺衛失養,腠理疏松,稍有風寒即侵入機體,易反復外感。《內外傷辨》亦言:"脾胃一絕,肺氣先絕",強調的是脾土對肺金的資生作用。

廣州地處嶺南,天氣炎熱,一年中近大半年要使用空調;而小兒貪食冷飲,民間又有服用涼茶的習俗,如此日久必損傷脾胃。同時地濕上蒸,濕熱之邪四季皆盛,濕熱困脾,脾胃呆滯。嶺南人群體質表現為"陽襖之氣常泄,陰濕之氣常盛"。由此可見,脾胃虛弱是廣州地區RRTI患兒反復發作的主要原因。

1.2土虛木亢,肝脾不和脾屬土,肝屬木,木乘土虛。RRTI患兒由于脾胃虛弱,土虛則木乘,因此常出現脾虛肝郁,氣機不暢,肝火擾動。其次,脾胃功能呆滯,以致釀生痰濁,或食滯內停,或濕濁內生,有形之邪阻礙氣機,影響肝的疏泄功能。再者,RRTI患兒需長期就診服藥,不能正常上學,產生心理負擔,加上父母溺愛,喜怒無常,情緒波動,肝郁不疏,郁而化熱,肝火內生。故RRTI病位雖不在肝,但也常累及肝[2]。肝主疏泄,保持全身氣機通暢,肝氣條達,脾升胃降協調,氣血充盛,則邪無所依,可見脾胃的運化有賴于肝的疏泄。若肝氣郁結,肝陽上亢,肝旺則乘脾,以致脾胃升降失和,因而木亢可加重土虛,以致病機錯雜。由此可見RRTI的病位可由脾及肝,脾失健運、肝脾不和是發病的重要因素之一。RRTI的病機在本虛基礎上易夾滯、夾濕、夾痰、夾熱,以致病情復雜,病程遷延。臨床上患兒多見神疲乏力,面色萎黃,形體消瘦,自汗盜汗,急躁易怒,多動,注意力不集中,眠差,納呆,肚腹脹大等土虛木亢表現。

2RRTI的治療宜標本兼顧,從肝脾論治

本病"正虛"的本質在于"氣血未充、形體未固",并非完全意義上的虛弱,順勢扶持是診治的關鍵。正如星星之火,稍助風力則可以燃起,反之,不斷添加火炭,不但不可燎原,反而可能讓火源熄滅。治療當"標本兼治",著重從"氣"字著眼,從肝、脾兩臟著手。李宜瑞教授認為,治法可借鑒清代著名嶺南兒科醫家程康圃"六字說"里的"補脾,平肝"[3]:健脾疏肝,調暢氣機。健脾能消滯、祛濕、化痰,疏肝則可調氣、清熱,如此方能脾胃升降得當,肝木疏泄有度。

查看全文

慢性胃炎實因求治分析論文

【摘要】慢性胃炎作為一種臨床常見病、多見病而受到重視,現代醫學對其發病原因不十分明確,治療方案亦不成熟,經過多年的探討與實踐,目前臨床采用傳統的中醫藥方法進行辨證、治療,在治療慢性胃炎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關鍵詞】慢性胃炎;病因;辨證;中醫藥療法

慢性胃炎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癥性改變,是一種常見病,其發病率在各種胃病中居于首位;其起病緩慢,時輕時重,病程較長,臨床可見有上腹疼痛、飽脹、噯氣、反酸、惡心、嘔吐、食欲不振、乏力等,嚴重者可有消瘦、貧血等癥狀,而胃竇部是最易發生胃炎的部位。目前在臨床較常見的有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膽汁反流性胃炎和糜爛性胃炎。而現代醫學對慢性胃炎發病的原因尚不明確,而治療方案亦不成熟,而中醫藥治療慢性胃炎成為一種趨勢和研究方向。

中醫無慢性胃炎之病名,根據其臨床表現,慢性胃炎可分屬于中醫學中“胃脘痛”、“嘈雜”、“吞酸”、“嘔吐”、“痞滿”、“呃逆”、“噯氣”等范疇[1]。

慢性胃炎的病因較為復雜,從中醫學角度看主要可分為外感六淫、飲食所傷、脾胃虛弱、肝氣犯胃等。

1外感六淫

查看全文

深究胃不和則臥不安病機

“胃不和則臥不安”出自《素問•逆調論》?!昂汀闭摺j庩栕院鸵?,陰陽交感既濟,諧和為用,通過陰陽恒動、相互消長的自我調節機制而使機體趨于陰平陽秘的最佳穩定狀態。反之,破壞了陰陽的動態平衡,引起陰陽失調,臟腑功能運行失常,此即為“不和”;臥不安,又稱“不得臥”、“目不瞑”,是早期古人對失眠癥狀比較貼切的概括性描述。此條文本為闡述足陽明胃氣逆致喘而不能安臥之機,后經過歷代醫家的不斷補充和發揮,其內容逐漸豐富完善,提出凡因脾胃不和、痰濕、食滯內擾,出現“胃不和”.以致寐寢不安者均屬之。近年來,筆者就其病機作了一定的研究,現作探討如下:

1生化乏源,心神失養

中醫學認為心主神明,神不安,則可出現不得臥的病證。其機理在古文獻中早有論述,將不寐的成因歸為邪擾和營不足兩個方面。邪氣之擾,乃因五志過用、火熱內郁,或嗜食辛辣、胃腸積熱,使胃腸腑氣壅實,腑氣壅實于下,則清氣不能上奉心神,心神失用,導致失眠。營氣不足,乃因脾胃生化乏源所致。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若化源充足,則既可充養心神,也可長養心陰,使神有所依。同時,脾胃經與心經相通?!白闾幟}注心中,從心中循手少陰脈行也”。當脾胃運化功能正常。其所化生氣血才能充盈血脈,使心有所主。正如李東垣所云:“心主榮,夫飲食人胃,陽氣上行,津液與氣入于心?!比羝⑽柑撊?,氣血生化乏源,陰血不足,心神失其所養,而夜寐不安??梢?,無論是邪氣所擾,還是營氣不足,均使心神擾亂或心神失養,失其藏神功能,而導致“臥不安”。

2升降失職,心神不安

《醫學求是》云:“中氣為升降之源,脾胃為升降之樞軸”,“中氣旺則脾升胃降,四象得以斡旋?!闭驗橛衅⒌纳搴臀傅慕禎嶙饔?,通上徹下,斡旋陰陽,才維持了人體的生命活動。胃主通降,“其氣亦下行”,其“道”乃通降之道。痰火中阻,中州不暢則胃腑失于和降,氣機不能正常升降出入,反致痰火之邪隨逆亂之胃氣上擾神明,以致心神不安而“不得臥”。素體脾土虛弱.或他臟之病,經久不愈,損及于脾胃,或用藥不當,損傷脾胃,均可使脾胃失司,陽明胃脈氣機紊亂,不能順其本來的通道運行,而出現“臥不安”的病癥。若飲食積滯,腸胃受傷則運化不力,繼而釀生痰濕,壅遏于中,胃氣不和,不得正常通降而挾痰濕之邪上沖,擾亂神明,亦生不寐。

3七情內傷,心神不寧

查看全文

李東垣婦科學術思想分析論文

1李東垣婦科學術思想

李東垣對婦人病的獨特見解和豐富經驗,載于《蘭室秘藏》一書。其在婦科學的重要成就,主要為建立了以脾虛氣陷、陰火乘土、濕熱下注為病機的婦科病證治模式。

1.1主要病機為氣虛有火脾胃氣虛則脾胃運化功能不足,影響臟腑氣血生化之源;脾胃氣虛,則運化失職,影響水谷精微不能充分傳輸至五臟六腑,致臟腑的生化代謝功能失調,而引起各種不同病因的婦科病證。

婦人月經病及分娩半產亡血,東垣認為多與脾胃虛及陰火有關。治療大抵以補氣升提或補血瀉火為主。如對于閉經的形成,東垣指出:二陽之病乃"婦人脾胃久虛,或形嬴,氣血俱衰,而致經水斷絕不行?;虿≈邢?,胃熱,善食漸瘦,津液不生。夫經者,血脈津液所化,津液既絕,為熱所爍,肌肉消瘦,時見渴燥,血??萁?,病名曰血枯經絕"[3]202;伏瘕乃小腸移熱于大腸所致,癥見"心包脈洪數躁作時見,大便秘澀,小便雖清不利,而經水閉絕不行"[3]202;胞脈閉乃"……因勞心,心火上行,月事不來"[3]203。簡而言之,經閉一因胃熱灼津,導致血海干枯;二因包絡之火蘊結于沖任而導致血少經涸;三因勞心,心火上行迫肺,心氣不得下通而胞脈閉??傊?,經閉多由火煉血枯而致。

婦人崩漏,其病理變化總的來說是氣虛有火,即《內經》所謂"陰虛陽搏謂之崩"[4]。而陰虛陽搏的病理變化,東垣解釋為內傷脾胃,氣虛不能攝血,而濕熱相火(即陰火)反盛,又迫血為崩為漏。東垣所治崩漏分為5種證型:(1)飲食勞倦,心氣不足;(2)腎水陰虛,相火妄行;(3)下焦久脫,寒濕大勝;(4)脾胃虛損,血脫氣陷;(5)命門火衰,陰躁陽脫。此5種證型所表現的癥狀都與脾虛陰火有關,只是輕重不同而已。

婦人帶下病,亦多與脾胃氣虛及陰火有關,臨床以濕熱下注的方式呈現帶下久治不愈。造成濕熱下注的主要病機,為脾胃氣虛,水濕運化無權,濕邪與陰火交結,下注于下焦肝腎所致。東垣所治帶下證,由于氣陷日久,陰火多寒化轉為寒證,故臨床所見帶下證多已演變成虛損、虛寒,或為滑脫之證。虛損帶下由崩中日久,脾陽下陷引起;虛寒帶下由三焦陽氣俱虛所致;帶下滑脫由脾之陽氣陷于下焦,導致子宮寒濕。崩漏和帶下病,總以脾胃虛損,中氣下陷,相火濕熱迫血(或帶下)妄行為主要病機。

查看全文

慢乙肝治療分析論文

1中西結合,病證相參

陳教授循古而不囿于古,參西而本于中,主張借鑒西方醫學的現代研究成果充實與發展中醫藥學,通常將西方醫學的實驗室檢查結果作為中醫辨證的參考,指導臨床用藥,如谷丙轉氨酶、膽紅素升高,多為濕熱之邪較重,治以清熱利濕,多選茵陳、虎杖、金錢草、苦參等,??勺嗔夹АM瑫r,陳師治病提倡中醫辨證與西醫辨病相結合,中西藥并用,各取所長。陳師通常將慢乙肝歸屬“脅痛”“肝著”“腎著”等范疇,多辨為脾虛濕滯,治擬健脾祛濕,同時根據慢乙肝的病因病理施以降酶、退黃抗病毒等治療。但是以干擾素和核苷類似物為主的兩類抗病毒藥物療效有限,均不能完全清除病毒,而且不良反應繁多,這時聯用中醫中藥既可以增加抗病毒療效,又可以減輕不良反應。導師以拉米夫定聯合健脾清化方(炙黃芪、炒白術、蒼術、陳皮、黃連、黃芩)治療慢乙肝患者1年,并以拉米夫定為對照,發現可提高慢乙肝患者HBV-DNA轉陰率,同時降低了乙肝病毒YMDD變異的發生。

2細探病機,明析病理

通過長期、大量的臨床實踐,陳師認為,濕邪是慢乙肝發病的關鍵因素,脾虛是慢乙肝發病的根本原因。虛人感受外來之濕,無力驅邪外出,濕邪由外及內,困阻中焦脾胃,致使脾胃運化失常,既無力運化外來之濕,又無力運化水谷,使水反為濕,谷反為滯,內外之濕相和,或從寒化,或從熱化,壅結脾胃肝膽。若影響脾胃運納、升降,則表現為脘腹脹悶、食少無味、厭油欲嘔、小便黃、大便溏而不爽,苔膩,脈滑數或緩濡;若肝膽受邪,失其疏泄,則表現為脅肋疼痛、易于發怒、心煩口苦、小便短黃、苔黃膩、脈滑數等。濕性粘滯,纏綿難去,導致病情反復發作,遷延難愈,日久化熱,濕熱余邪不清成為慢乙肝的主要病理環節。如果在此階段不能及時有效控制病情,濕熱之邪會進一步由氣傳變入血,形成肝脾血瘀,病延日久,肝脾日虛,累及腎臟,終致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此乃慢乙肝的發展過程。只有抓住病證發生的內在機理及其傳變、轉歸的病理本質,才能指導臨床的辨證論治。

3辨治特色

3.1四診合參,尤重舌象望、聞、問、切四診是中醫診斷疾病的主要方法,在臨床診治疾病過程中,不可孤立地看待某一方面,應該四診合參,相互配合。陳師在四診中首重望診,既察神態、癥狀、舌象等整體情況,尤重舌象的變化。舌象與臟腑經絡的功能狀態與氣血津液的盈虧、運行有著密切關系,舌象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應疾病的證型歸屬和病邪輕重,從而指導辨證施治。陳師臨床上觀察大部分慢乙肝患者都表現為淡紅舌白膩苔,說明體內多濕,乃脾胃濕濁之邪上泛所致,治當健運脾胃,化濕和中。此外,若舌苔薄白舌質淡紅者,陳師認為屬濕邪輕淺,以脾胃氣虛為主,治予補益中焦,多用黃芪、黨參、蒼白術、茯苓等品;若舌苔白膩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者,為脾虛濕盛之征,治予健運脾濕,多倍蒼術、茯苓,加薏苡仁;若舌苔白膩欠潤舌質較紅者,有陰虛津虧之勢,治宜化濕與養陰并舉,化濕必用蒼術、半夏,養陰常選石斛、生地;舌紅苔黃者,乃濕滯化熱之象,治應輕清化濕,取黃芩、銀花;舌苔黃膩者,表明濕熱俱盛,治當清熱化濕并重,宜茵陳、虎杖。

查看全文

胃痛的中醫處方方法學分析

摘要: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窩處發生疼痛為主癥的病證,亦稱“胃脘痛”。中醫處方方法學是研究中醫選藥處方規律的一門學科。運用中醫處方方法學分析胃痛的病因、病機及治法。圍繞虛、寒、食、郁、濕、瘀六大病理因素,以證候為中心,分析胃痛復雜的病因病機;以法為綱,把握胃痛的治則治法;以方為例,選定胃痛的處方用藥。從辨證論治著手,使理法和方藥有機結合,為臨床治療胃痛提供借鑒和指導。

關鍵詞:胃痛;中醫處方方法學;病因;病機;治法;基礎方;經驗

中醫處方方法學是研究中醫選藥處方規律的一門學科。該方法是在方劑學的基礎上逐步發展形成,以處方方法為研究對象,從一定數量功用相近的方劑中總結提煉出共性規律。其特點是以證候為中心,剖析病機,據機立法,以方為例,依法遣藥。處方方法學上銜診斷,中握立法,下接方藥,使理法方藥有機地融為一體。對于病因病機及臨床表現較為復雜的疾病,運用中醫處方方法學可以使臨床醫生遣藥組方的思路更加明晰[1]。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窩處發生疼痛為主癥的病證,亦稱“胃脘痛”。胃痛屬中醫學脾胃系病證范疇,其病因、病機、臨床表現復雜,不拘泥于脾胃系,常與肝相關,是一種由多因素引起的常見疾病。運用中醫處方方法學分析胃痛的病因、病機及治法,可以充分發揮中醫學整體觀念及辨證論治的優勢。筆者采用中醫處方方法學分析胃痛的證候要素,明確病機,以此選藥組方,以便臨床醫生明辨病因、掌握病機、確立治法、依法立方,從而提高臨床療效。

1明辨病因,剖析病機

胃痛的病因復雜,主要有外邪犯胃、飲食不節、情志失調、脾胃素虛及藥物損害等;基本病機為胃氣郁滯,失于和降,不通則痛;病理因素以氣滯為主,并見食積、寒凝、熱郁、濕阻、血瘀等。胃痛的證型一般分為寒邪客胃證、飲食傷胃證、肝氣犯胃證、濕熱中阻證、瘀血停胃證、脾胃虛寒證和胃陰不足證等7個證型,但臨床中胃痛并非只表現為單一證型,常數證兼夾并現。運用處方方法學,以病因為基礎,以證候為中心,明確病機,確立治療大法,依法處方用藥,可使臨床醫生在治療胃痛時不局限于個別方劑、藥物。臨床上胃痛的病因可分為虛、實兩大類。正虛主要涉及脾胃虛寒、胃陰不足,中焦虛寒,胃失溫養,胃陰不足,潤降失司,不榮則痛。邪實主要由寒、食、郁、濕、瘀5個方面相互摻雜,邪實阻滯,氣機失暢,不通則痛。1.1虛。正虛主要是脾胃虛弱,無以運化濡養,使胃腑不榮,發為疼痛。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胃為水谷氣血之海,脾胃陽虛,陽虛則寒,脾胃虛寒無以化生水谷精微,水谷精微乏源則無以濡養脾胃,不榮則痛;脾胃陽虛,推動乏力,易生痰濕反困中焦,阻滯氣機,不通則痛;胃陰不足,潤降失常,胃失滋養,不榮則痛。脾胃虛寒的主要臨床表現有胃脘隱痛,綿綿不休,喜溫喜按,泛吐清水,四肢不溫,舌淡,苔白,脈虛緩無力;胃陰不足的臨床表現主要有胃脘隱隱灼痛,嘈雜似饑,或似饑不欲食,口干咽燥,大便干結,舌紅少津,脈弦細無力。胃痛虛證臨床常見證型有脾胃虛寒證、胃陰不足證、陽虛氣滯證、陽虛痰凝證及陽虛血瘀證。1.2寒、食。寒證、食積證常見,其起病多由外內侵襲所致。寒證乃寒邪犯胃,困遏中焦,凝滯氣機,氣血不暢,無以溫養所致。寒為陰邪,主收引凝滯,易困遏陽氣。寒凝血脈,氣血不榮,不榮則痛,故胃脘部寒冷暴痛。其主要臨床表現為胃痛暴作,拘急冷痛,惡寒喜暖,得溫痛減,遇寒加重,舌苔薄白,脈弦緊。食積證痛前常有暴飲暴食、飲食不節病史。胃為水谷之海,主受納腐熟水谷。食積于胃,停積難化,或胃氣虛弱,飲食不慎,停滯難化,導致胃失和降,氣機不暢,不通則痛。其主要臨床表現為胃脘疼痛,脹滿拒按,噯腐吞酸,或嘔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減,不思飲食,矢氣及便后痛減,舌苔厚膩,脈滑。這兩個證型的主要病機均為外邪侵襲,阻遏氣機,導致胃氣不降,不通則痛。1.3郁。郁證是關鍵。胃痛的基本病機為胃氣郁滯,失于和降,不通則痛。脾胃為中焦樞紐,調節中焦氣機運行。肝氣主疏泄,暢達氣機,協調脾胃之氣的升降運動。情志失調,導致肝氣郁結,橫逆犯胃,胃氣阻滯,不通則痛。《血證論•臟腑病機論》曰:“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氣入胃,全賴肝木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逼渲饕R床表現為胃脘脹痛,或攻撐竄動,牽引背脅,遇怫郁煩惱則痛作或痛甚,噯氣、矢氣則痛減,胸悶嘆息,大便不暢,舌苔薄白,脈弦。郁證的主要病機為情志不暢,阻滯氣機,不通則痛。1.4濕。濕證是重點。脾為中焦濕土,最易感受濕邪。外濕內侵,或因脾胃素虛,釀生痰濕,導致濕邪困脾,阻遏氣機;濕邪困脾,日久化熱,濕熱相合,共阻氣機;或因胃火熾盛,熱蒸濕動,導致濕熱困脾。濕熱蘊結,胃氣痞阻,不通則痛。其主要臨床表現為胃脘灼痛,吐酸嘈雜,脘痞腹脹,納呆惡心,口渴不欲飲水,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濕證主要病機為濕熱相合,困阻脾胃,阻滯氣機,不通則痛。1.5瘀。瘀證需重視。瘀血致病,病證復雜,最易阻滯氣機。因氣滯、血熱、血寒及氣虛等原因導致瘀血停胃,既阻滯氣機,又影響新血生成,使胃腑失養,引起疼痛。其主要臨床表現為胃脘刺痛,痛有定處,按之痛甚,入夜尤甚,甚或出現黑便或嘔血,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瘀證的病機關鍵在于瘀血既阻滯氣機又導致胃腑失養。

2據機立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