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分部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6 04:20:0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企業分部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關于企業分部報告理論與實務的探討
[內容摘要]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財政部不久前頒布了《企業會計準則--分部報告》(征求意見稿)。本文結合西方國家及國際會計準則,從理論上和實務上對分部報告的立足點、分部信息的質量特征、披露原則、披露內容及分部報告分析幾方面作了探討,并對征求意見稿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分部報告立足點質量特征披露原則披露內容分部分析
一、引言
隨著世界經濟的一體化,企業的活動范圍已不再受到國家和地區的限制而走向全球化。為了抵御風險,搶占市場,越來越多的企業走上了多元化的經營道路。加之信息技術、交通技術的飛速發展,也為跨行業、跨地區、跨國界經營提供了條件。對于從事多種業務的企業來說,有關各種業務的信息,常常與有關企業整體的信息一樣重要。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國際上就出現了有關分部信息披露的制度規定。英、美是最早提出分部財務報告要求的國家。1965年英國的股票交易所率先要求上市公司編制分部財務報告,1967年英國公司法首次做出公司應披露分部信息的法律規定,1990年英國原會計準則委員會了SSAP第25號《分部報告》;1976年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SFAS14"企業分部財務報告",1997年FASB對此進行了修訂,并了新的SFAS131"分部報告";1981年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了IAS14"按分部編制財務資料",并于1997年重新進行了修訂。1994年以來,我國的證監會、財政部也陸續了一些分部報告方面的規定,但總體上說,這些規定比較零散,操作性也不強。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規范企業分部報告的編制和分部信息的提供,我國財政部于2001年11月印發了《企業會計準則--分部報告》(征求意見稿)。征求意見稿基本上與國際會計準則保持了一致,有利于同國際會計慣例接軌。本文擬從理論上和實務上對分部報告做一些簡要的探討。
二、關于分部報告的立足點和目標
信息使用者對跨行業、跨國界集團公司財務信息的需求,導致了合并會計報表與分部報告的產生和規范。從各國的實踐情況來看,對合并會計報表編制、披露的相關制度規定早于對分部報告的有關規定。合并會計報表通過對集團內企業間的內部交易進行抵消,使信息使用者可以從整體上把握整個企業集團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合并會計報表的缺點在于盡管它可以展示出集團的全貌,但它所表達的集團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僅是對各個經營分部的盈利水平、增長趨勢和風險情況的簡單平均,未能反映出集團對各個經營分部的依賴程度,不利于信息使用者對集團整體風險與報酬進行更精確的預測。正因如此,作為對合并會計報表解釋與補充的分部報告就應運而生了。合并會計報表與分部報告之間是一種綜合-分解-再綜合的關系。首先是合并會計報表在抵消內部交易的基礎上對各個經營分部財務狀況、經營成果進行簡單綜合,接著是分部報告按風險與報酬標準(IASC的做法)或內部管理框架(FASB的做法)對合并會計報表進行分解,最后是信息使用者在分部分析的基礎上綜合形成對企業整體經營情況、未來前景的判斷。從這一意義上說,企業集團的合并會計報表是企業分部報告的立足點[]。明確了這一立足點,我們就能更好的理解征求意見稿的相關內容。這些內容包括征求意見稿第3條"如果母公司的會計報表和合并會計報表一并提供,則只需在合并會計報表的基礎上提供分部報告信息"以及第23條"企業應列示按報告分部披露的信息和在合并會計報表或企業會計報表中的總額信息之間的調節情況";明確了這一立足點,也有利于我們更準確地把握企業分步報告的目標,即企業分部報告的編制和披露要建立在對整個企業作出更合理判斷的基礎上,分部及可報告分布的確定、分部報告主要項目的確認與計量、分部信息的披露等都只是作為一個過程、一種手段而存在,分部報告的最終目標應該是對整個企業集團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及發展趨勢作出更好的評估。
企業分部報告理論論文
[內容摘要]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財政部不久前頒布了《企業會計準則--分部報告》(征求意見稿)。本文結合西方國家及國際會計準則,從理論上和實務上對分部報告的立足點、分部信息的質量特征、披露原則、披露內容及分部報告分析幾方面作了探討,并對征求意見稿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分部報告立足點質量特征披露原則披露內容分部分析
一、引言
隨著世界經濟的一體化,企業的活動范圍已不再受到國家和地區的限制而走向全球化。為了抵御風險,搶占市場,越來越多的企業走上了多元化的經營道路。加之信息技術、交通技術的飛速發展,也為跨行業、跨地區、跨國界經營提供了條件。對于從事多種業務的企業來說,有關各種業務的信息,常常與有關企業整體的信息一樣重要。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國際上就出現了有關分部信息披露的制度規定。英、美是最早提出分部財務報告要求的國家。1965年英國的股票交易所率先要求上市公司編制分部財務報告,1967年英國公司法首次做出公司應披露分部信息的法律規定,1990年英國原會計準則委員會了SSAP第25號《分部報告》;1976年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SFAS14"企業分部財務報告",1997年FASB對此進行了修訂,并了新的SFAS131"分部報告";1981年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了IAS14"按分部編制財務資料",并于1997年重新進行了修訂。1994年以來,我國的證監會、財政部也陸續了一些分部報告方面的規定,但總體上說,這些規定比較零散,操作性也不強。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規范企業分部報告的編制和分部信息的提供,我國財政部于2001年11月印發了《企業會計準則--分部報告》(征求意見稿)。征求意見稿基本上與國際會計準則保持了一致,有利于同國際會計慣例接軌。本文擬從理論上和實務上對分部報告做一些簡要的探討。
二、關于分部報告的立足點和目標
信息使用者對跨行業、跨國界集團公司財務信息的需求,導致了合并會計報表與分部報告的產生和規范。從各國的實踐情況來看,對合并會計報表編制、披露的相關制度規定早于對分部報告的有關規定。合并會計報表通過對集團內企業間的內部交易進行抵消,使信息使用者可以從整體上把握整個企業集團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合并會計報表的缺點在于盡管它可以展示出集團的全貌,但它所表達的集團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僅是對各個經營分部的盈利水平、增長趨勢和風險情況的簡單平均,未能反映出集團對各個經營分部的依賴程度,不利于信息使用者對集團整體風險與報酬進行更精確的預測。正因如此,作為對合并會計報表解釋與補充的分部報告就應運而生了。合并會計報表與分部報告之間是一種綜合-分解-再綜合的關系。首先是合并會計報表在抵消內部交易的基礎上對各個經營分部財務狀況、經營成果進行簡單綜合,接著是分部報告按風險與報酬標準(IASC的做法)或內部管理框架(FASB的做法)對合并會計報表進行分解,最后是信息使用者在分部分析的基礎上綜合形成對企業整體經營情況、未來前景的判斷。從這一意義上說,企業集團的合并會計報表是企業分部報告的立足點[]。明確了這一立足點,我們就能更好的理解征求意見稿的相關內容。這些內容包括征求意見稿第3條"如果母公司的會計報表和合并會計報表一并提供,則只需在合并會計報表的基礎上提供分部報告信息"以及第23條"企業應列示按報告分部披露的信息和在合并會計報表或企業會計報表中的總額信息之間的調節情況";明確了這一立足點,也有利于我們更準確地把握企業分步報告的目標,即企業分部報告的編制和披露要建立在對整個企業作出更合理判斷的基礎上,分部及可報告分布的確定、分部報告主要項目的確認與計量、分部信息的披露等都只是作為一個過程、一種手段而存在,分部報告的最終目標應該是對整個企業集團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及發展趨勢作出更好的評估。
企業分部財務報告研究論文
分部報告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以經營分部和地區分部為主體的分散財務信息,IAS14《分部報告》(1997)認為,分部信息可以幫助信息使用者:(1)更好地了解企業過去的經營業績;(2)更好地評價企業的風險和報酬;(3)對整個企業作出更合理的判斷。因此,“分部報告,對于確定和分析從事多種業務的企業的機會和風險,是一個不可靠而有力的工具。”(AICPA,1994,《論改進企業財務報告》,陳毓圭譯)
一、分部報告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跨行業、跨國界的集團化公司,往往橫跨幾個性質、風險、獲利能力迥異的產業和市場,有時還面臨著分部所在國的政策風險和政治風險,使得以公司整體為表達基礎的財務信息的有用性降低。合并會計報表的優點在于公允地表達了整個企業集團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但其缺點是隱匿了公司跨行業、跨地區經營的重要信息,使信息使用者不能了解公司在不同行業、不同地區的盈利水平、增長趨勢和風險情況,混淆了企業的真實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作為分部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投資人最關心被投資企業的未來現金流量及其風險和不確定性,而企業集團的現金流量是由各個分部的現金流量所構成,影響企業經營分部和地區分部的因素將會直接影響集團的現金流量。所以,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財務報告的缺陷及信息使用者對財務信息需求的提高,導致了分部財務報告的產生。實證研究業已證明分部信息比合并信息具有更精確的預測能力(Rappaport,lemer.1969,Kinney,1971,Emmanuel,Garrod,1985)。由于分部信息與評價一個跨行業企業或跨國企業的風險和報酬有關,而這些信息可能不是來自于匯總數據,所以,普遍認為,分部信息對滿足財務報表使用者的需求而言是必需的。(IAS14,1997)
分部財務報告從它產生開始,就在理論界和實務界引起激烈的爭論。爭論的焦點集中體現在分部信息的成本、競爭對手和是否誤導投資者等幾個方面。
分部報告成本主要包括編制和披露成本。一種觀點認為公司披露分部信息會增加信息成本,有違“效益大于成本”原則。筆者認為,財務會計信息質量的限制條件之一“效益大于成本”原則瘊不是就信息提供者或信息使用者單方而言而是社會效益大于成本信息提供成本與信息獲取成本是相互矛盾、此消彼長的,信息提供者為降低信息成本放棄分部報告,必將增加信息使用者獲取信息的成本,損害信息使用者的利益。根據信息經濟學的觀點,當雙方利益不能達到最佳均衡時,博弈雙方也不可能單獨獲得最大利益。因此,當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受到損害時,最終也將損害到信息提供者的利益。
信息提供者認為披露詳細的分部信息會有利于競爭對手,尤其當競爭對手是非上市公司時,由于這些公司不需披露分部信息,導致信息披露不公平。對于跨國公司而言,上于分部信息披露規定的差異,可能會導致分部所在國的誤解和不滿,從而可能引起國際糾紛。這些客觀事實,往往會影響公司披露分部信息的積極性。為保護信息披露者的利益,多數國家的準則通常都規定對信息披露者的保護條款。如英國1990SSAP25《分部報告》中規定:“根據董事會意見,如果這些信息的披露將會對公司的利益產生嚴重的不利影響,那么這些信息可不必披露,但這些信息沒有披露的事實必須予以聲明。”這種折衷做法,有利于分部準則的實施。
企業分部報告理論論文
[內容摘要]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財政部不久前頒布了《企業會計準則--分部報告》(征求意見稿)。本文結合西方國家及國際會計準則,從理論上和實務上對分部報告的立足點、分部信息的質量特征、披露原則、披露內容及分部報告分析幾方面作了探討,并對征求意見稿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分部報告立足點質量特征披露原則披露內容分部分析
一、引言
隨著世界經濟的一體化,企業的活動范圍已不再受到國家和地區的限制而走向全球化。為了抵御風險,搶占市場,越來越多的企業走上了多元化的經營道路。加之信息技術、交通技術的飛速發展,也為跨行業、跨地區、跨國界經營提供了條件。對于從事多種業務的企業來說,有關各種業務的信息,常常與有關企業整體的信息一樣重要。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國際上就出現了有關分部信息披露的制度規定。英、美是最早提出分部財務報告要求的國家。1965年英國的股票交易所率先要求上市公司編制分部財務報告,1967年英國公司法首次做出公司應披露分部信息的法律規定,1990年英國原會計準則委員會了SSAP第25號《分部報告》;1976年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SFAS14"企業分部財務報告",1997年FASB對此進行了修訂,并了新的SFAS131"分部報告";1981年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了IAS14"按分部編制財務資料",并于1997年重新進行了修訂。1994年以來,我國的證監會、財政部也陸續了一些分部報告方面的規定,但總體上說,這些規定比較零散,操作性也不強。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規范企業分部報告的編制和分部信息的提供,我國財政部于2001年11月印發了《企業會計準則--分部報告》(征求意見稿)。征求意見稿基本上與國際會計準則保持了一致,有利于同國際會計慣例接軌。本文擬從理論上和實務上對分部報告做一些簡要的探討。
二、關于分部報告的立足點和目標
信息使用者對跨行業、跨國界集團公司財務信息的需求,導致了合并會計報表與分部報告的產生和規范。從各國的實踐情況來看,對合并會計報表編制、披露的相關制度規定早于對分部報告的有關規定。合并會計報表通過對集團內企業間的內部交易進行抵消,使信息使用者可以從整體上把握整個企業集團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合并會計報表的缺點在于盡管它可以展示出集團的全貌,但它所表達的集團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僅是對各個經營分部的盈利水平、增長趨勢和風險情況的簡單平均,未能反映出集團對各個經營分部的依賴程度,不利于信息使用者對集團整體風險與報酬進行更精確的預測。正因如此,作為對合并會計報表解釋與補充的分部報告就應運而生了。合并會計報表與分部報告之間是一種綜合-分解-再綜合的關系。首先是合并會計報表在抵消內部交易的基礎上對各個經營分部財務狀況、經營成果進行簡單綜合,接著是分部報告按風險與報酬標準(IASC的做法)或內部管理框架(FASB的做法)對合并會計報表進行分解,最后是信息使用者在分部分析的基礎上綜合形成對企業整體經營情況、未來前景的判斷。從這一意義上說,企業集團的合并會計報表是企業分部報告的立足點[]。明確了這一立足點,我們就能更好的理解征求意見稿的相關內容。這些內容包括征求意見稿第3條"如果母公司的會計報表和合并會計報表一并提供,則只需在合并會計報表的基礎上提供分部報告信息"以及第23條"企業應列示按報告分部披露的信息和在合并會計報表或企業會計報表中的總額信息之間的調節情況";明確了這一立足點,也有利于我們更準確地把握企業分步報告的目標,即企業分部報告的編制和披露要建立在對整個企業作出更合理判斷的基礎上,分部及可報告分布的確定、分部報告主要項目的確認與計量、分部信息的披露等都只是作為一個過程、一種手段而存在,分部報告的最終目標應該是對整個企業集團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及發展趨勢作出更好的評估。
關于企業分部報告理論與實務的探討
[內容摘要]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財政部不久前頒布了《企業會計準則--分部報告》(征求意見稿)。本文結合西方國家及國際會計準則,從理論上和實務上對分部報告的立足點、分部信息的質量特征、披露原則、披露內容及分部報告分析幾方面作了探討,并對征求意見稿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分部報告立足點質量特征披露原則披露內容分部分析
一、引言
隨著世界經濟的一體化,企業的活動范圍已不再受到國家和地區的限制而走向全球化。為了抵御風險,搶占市場,越來越多的企業走上了多元化的經營道路。加之信息技術、交通技術的飛速發展,也為跨行業、跨地區、跨國界經營提供了條件。對于從事多種業務的企業來說,有關各種業務的信息,常常與有關企業整體的信息一樣重要。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國際上就出現了有關分部信息披露的制度規定。英、美是最早提出分部財務報告要求的國家。1965年英國的股票交易所率先要求上市公司編制分部財務報告,1967年英國公司法首次做出公司應披露分部信息的法律規定,1990年英國原會計準則委員會了SSAP第25號《分部報告》;1976年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SFAS14"企業分部財務報告",1997年FASB對此進行了修訂,并了新的SFAS131"分部報告";1981年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了IAS14"按分部編制財務資料",并于1997年重新進行了修訂。1994年以來,我國的證監會、財政部也陸續了一些分部報告方面的規定,但總體上說,這些規定比較零散,操作性也不強。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規范企業分部報告的編制和分部信息的提供,我國財政部于2001年11月印發了《企業會計準則--分部報告》(征求意見稿)。征求意見稿基本上與國際會計準則保持了一致,有利于同國際會計慣例接軌。本文擬從理論上和實務上對分部報告做一些簡要的探討。
二、關于分部報告的立足點和目標
信息使用者對跨行業、跨國界集團公司財務信息的需求,導致了合并會計報表與分部報告的產生和規范。從各國的實踐情況來看,對合并會計報表編制、披露的相關制度規定早于對分部報告的有關規定。合并會計報表通過對集團內企業間的內部交易進行抵消,使信息使用者可以從整體上把握整個企業集團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合并會計報表的缺點在于盡管它可以展示出集團的全貌,但它所表達的集團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僅是對各個經營分部的盈利水平、增長趨勢和風險情況的簡單平均,未能反映出集團對各個經營分部的依賴程度,不利于信息使用者對集團整體風險與報酬進行更精確的預測。正因如此,作為對合并會計報表解釋與補充的分部報告就應運而生了。合并會計報表與分部報告之間是一種綜合-分解-再綜合的關系。首先是合并會計報表在抵消內部交易的基礎上對各個經營分部財務狀況、經營成果進行簡單綜合,接著是分部報告按風險與報酬標準(IASC的做法)或內部管理框架(FASB的做法)對合并會計報表進行分解,最后是信息使用者在分部分析的基礎上綜合形成對企業整體經營情況、未來前景的判斷。從這一意義上說,企業集團的合并會計報表是企業分部報告的立足點[]。明確了這一立足點,我們就能更好的理解征求意見稿的相關內容。這些內容包括征求意見稿第3條"如果母公司的會計報表和合并會計報表一并提供,則只需在合并會計報表的基礎上提供分部報告信息"以及第23條"企業應列示按報告分部披露的信息和在合并會計報表或企業會計報表中的總額信息之間的調節情況";明確了這一立足點,也有利于我們更準確地把握企業分步報告的目標,即企業分部報告的編制和披露要建立在對整個企業作出更合理判斷的基礎上,分部及可報告分布的確定、分部報告主要項目的確認與計量、分部信息的披露等都只是作為一個過程、一種手段而存在,分部報告的最終目標應該是對整個企業集團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及發展趨勢作出更好的評估。
企業分部報告理論論文
[內容摘要]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財政部不久前頒布了《企業會計準則--分部報告》(征求意見稿)。本文結合西方國家及國際會計準則,從理論上和實務上對分部報告的立足點、分部信息的質量特征、披露原則、披露內容及分部報告分析幾方面作了探討,并對征求意見稿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分部報告立足點質量特征披露原則披露內容分部分析
一、引言
隨著世界經濟的一體化,企業的活動范圍已不再受到國家和地區的限制而走向全球化。為了抵御風險,搶占市場,越來越多的企業走上了多元化的經營道路。加之信息技術、交通技術的飛速發展,也為跨行業、跨地區、跨國界經營提供了條件。對于從事多種業務的企業來說,有關各種業務的信息,常常與有關企業整體的信息一樣重要。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國際上就出現了有關分部信息披露的制度規定。英、美是最早提出分部財務報告要求的國家。1965年英國的股票交易所率先要求上市公司編制分部財務報告,1967年英國公司法首次做出公司應披露分部信息的法律規定,1990年英國原會計準則委員會了SSAP第25號《分部報告》;1976年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SFAS14"企業分部財務報告",1997年FASB對此進行了修訂,并了新的SFAS131"分部報告";1981年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了IAS14"按分部編制財務資料",并于1997年重新進行了修訂。1994年以來,我國的證監會、財政部也陸續了一些分部報告方面的規定,但總體上說,這些規定比較零散,操作性也不強。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規范企業分部報告的編制和分部信息的提供,我國財政部于2001年11月印發了《企業會計準則--分部報告》(征求意見稿)。征求意見稿基本上與國際會計準則保持了一致,有利于同國際會計慣例接軌。本文擬從理論上和實務上對分部報告做一些簡要的探討。
二、關于分部報告的立足點和目標
信息使用者對跨行業、跨國界集團公司財務信息的需求,導致了合并會計報表與分部報告的產生和規范。從各國的實踐情況來看,對合并會計報表編制、披露的相關制度規定早于對分部報告的有關規定。合并會計報表通過對集團內企業間的內部交易進行抵消,使信息使用者可以從整體上把握整個企業集團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合并會計報表的缺點在于盡管它可以展示出集團的全貌,但它所表達的集團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僅是對各個經營分部的盈利水平、增長趨勢和風險情況的簡單平均,未能反映出集團對各個經營分部的依賴程度,不利于信息使用者對集團整體風險與報酬進行更精確的預測。正因如此,作為對合并會計報表解釋與補充的分部報告就應運而生了。合并會計報表與分部報告之間是一種綜合-分解-再綜合的關系。首先是合并會計報表在抵消內部交易的基礎上對各個經營分部財務狀況、經營成果進行簡單綜合,接著是分部報告按風險與報酬標準(IASC的做法)或內部管理框架(FASB的做法)對合并會計報表進行分解,最后是信息使用者在分部分析的基礎上綜合形成對企業整體經營情況、未來前景的判斷。從這一意義上說,企業集團的合并會計報表是企業分部報告的立足點[]。明確了這一立足點,我們就能更好的理解征求意見稿的相關內容。這些內容包括征求意見稿第3條"如果母公司的會計報表和合并會計報表一并提供,則只需在合并會計報表的基礎上提供分部報告信息"以及第23條"企業應列示按報告分部披露的信息和在合并會計報表或企業會計報表中的總額信息之間的調節情況";明確了這一立足點,也有利于我們更準確地把握企業分步報告的目標,即企業分部報告的編制和披露要建立在對整個企業作出更合理判斷的基礎上,分部及可報告分布的確定、分部報告主要項目的確認與計量、分部信息的披露等都只是作為一個過程、一種手段而存在,分部報告的最終目標應該是對整個企業集團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及發展趨勢作出更好的評估。
企業分部財務報告論文
分部報告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以經營分部和地區分部為主體的分散財務信息,IAS14《分部報告》(1997)認為,分部信息可以幫助信息使用者:(1)更好地了解企業過去的經營業績;(2)更好地評價企業的風險和報酬;(3)對整個企業作出更合理的判斷。因此,“分部報告,對于確定和分析從事多種業務的企業的機會和風險,是一個不可靠而有力的工具。”(AICPA,1994,《論改進企業財務報告》,陳毓圭譯)
一、分部報告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跨行業、跨國界的集團化公司,往往橫跨幾個性質、風險、獲利能力迥異的產業和市場,有時還面臨著分部所在國的政策風險和政治風險,使得以公司整體為表達基礎的財務信息的有用性降低。合并會計報表的優點在于公允地表達了整個企業集團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但其缺點是隱匿了公司跨行業、跨地區經營的重要信息,使信息使用者不能了解公司在不同行業、不同地區的盈利水平、增長趨勢和風險情況,混淆了企業的真實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作為分部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投資人最關心被投資企業的未來現金流量及其風險和不確定性,而企業集團的現金流量是由各個分部的現金流量所構成,影響企業經營分部和地區分部的因素將會直接影響集團的現金流量。所以,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財務報告的缺陷及信息使用者對財務信息需求的提高,導致了分部財務報告的產生。實證研究業已證明分部信息比合并信息具有更精確的預測能力(Rappaport,lemer.1969,Kinney,1971,Emmanuel,Garrod,1985)。由于分部信息與評價一個跨行業企業或跨國企業的風險和報酬有關,而這些信息可能不是來自于匯總數據,所以,普遍認為,分部信息對滿足財務報表使用者的需求而言是必需的。(IAS14,1997)
分部財務報告從它產生開始,就在理論界和實務界引起激烈的爭論。爭論的焦點集中體現在分部信息的成本、競爭對手和是否誤導投資者等幾個方面。
分部報告成本主要包括編制和披露成本。一種觀點認為公司披露分部信息會增加信息成本,有違“效益大于成本”原則。筆者認為,財務會計信息質量的限制條件之一“效益大于成本”原則瘊不是就信息提供者或信息使用者單方而言而是社會效益大于成本信息提供成本與信息獲取成本是相互矛盾、此消彼長的,信息提供者為降低信息成本放棄分部報告,必將增加信息使用者獲取信息的成本,損害信息使用者的利益。根據信息經濟學的觀點,當雙方利益不能達到最佳均衡時,博弈雙方也不可能單獨獲得最大利益。因此,當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受到損害時,最終也將損害到信息提供者的利益。
信息提供者認為披露詳細的分部信息會有利于競爭對手,尤其當競爭對手是非上市公司時,由于這些公司不需披露分部信息,導致信息披露不公平。對于跨國公司而言,上于分部信息披露規定的差異,可能會導致分部所在國的誤解和不滿,從而可能引起國際糾紛。這些客觀事實,往往會影響公司披露分部信息的積極性。為保護信息披露者的利益,多數國家的準則通常都規定對信息披露者的保護條款。如英國1990SSAP25《分部報告》中規定:“根據董事會意見,如果這些信息的披露將會對公司的利益產生嚴重的不利影響,那么這些信息可不必披露,但這些信息沒有披露的事實必須予以聲明。”這種折衷做法,有利于分部準則的實施。
企業分部財務報告研究論文
分部報告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以經營分部和地區分部為主體的分散財務信息,IAS14《分部報告》(1997)認為,分部信息可以幫助信息使用者:(1)更好地了解企業過去的經營業績;(2)更好地評價企業的風險和報酬;(3)對整個企業作出更合理的判斷。因此,“分部報告,對于確定和分析從事多種業務的企業的機會和風險,是一個不可靠而有力的工具。”(AICPA,1994,《論改進企業財務報告》,陳毓圭譯)
一、分部報告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跨行業、跨國界的集團化公司,往往橫跨幾個性質、風險、獲利能力迥異的產業和市場,有時還面臨著分部所在國的政策風險和政治風險,使得以公司整體為表達基礎的財務信息的有用性降低。合并會計報表的優點在于公允地表達了整個企業集團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但其缺點是隱匿了公司跨行業、跨地區經營的重要信息,使信息使用者不能了解公司在不同行業、不同地區的盈利水平、增長趨勢和風險情況,混淆了企業的真實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作為分部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投資人最關心被投資企業的未來現金流量及其風險和不確定性,而企業集團的現金流量是由各個分部的現金流量所構成,影響企業經營分部和地區分部的因素將會直接影響集團的現金流量。所以,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財務報告的缺陷及信息使用者對財務信息需求的提高,導致了分部財務報告的產生。實證研究業已證明分部信息比合并信息具有更精確的預測能力(Rappaport,lemer.1969,Kinney,1971,Emmanuel,Garrod,1985)。由于分部信息與評價一個跨行業企業或跨國企業的風險和報酬有關,而這些信息可能不是來自于匯總數據,所以,普遍認為,分部信息對滿足財務報表使用者的需求而言是必需的。(IAS14,1997)
分部財務報告從它產生開始,就在理論界和實務界引起激烈的爭論。爭論的焦點集中體現在分部信息的成本、競爭對手和是否誤導投資者等幾個方面。
分部報告成本主要包括編制和披露成本。一種觀點認為公司披露分部信息會增加信息成本,有違“效益大于成本”原則。筆者認為,財務會計信息質量的限制條件之一“效益大于成本”原則瘊不是就信息提供者或信息使用者單方而言而是社會效益大于成本信息提供成本與信息獲取成本是相互矛盾、此消彼長的,信息提供者為降低信息成本放棄分部報告,必將增加信息使用者獲取信息的成本,損害信息使用者的利益。根據信息經濟學的觀點,當雙方利益不能達到最佳均衡時,博弈雙方也不可能單獨獲得最大利益。因此,當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受到損害時,最終也將損害到信息提供者的利益。
信息提供者認為披露詳細的分部信息會有利于競爭對手,尤其當競爭對手是非上市公司時,由于這些公司不需披露分部信息,導致信息披露不公平。對于跨國公司而言,上于分部信息披露規定的差異,可能會導致分部所在國的誤解和不滿,從而可能引起國際糾紛。這些客觀事實,往往會影響公司披露分部信息的積極性。為保護信息披露者的利益,多數國家的準則通常都規定對信息披露者的保護條款。如英國1990SSAP25《分部報告》中規定:“根據董事會意見,如果這些信息的披露將會對公司的利益產生嚴重的不利影響,那么這些信息可不必披露,但這些信息沒有披露的事實必須予以聲明。”這種折衷做法,有利于分部準則的實施。
企業分部報告理論管理論文
[內容摘要]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財政部不久前頒布了《企業會計準則--分部報告》(征求意見稿)。本文結合西方國家及國際會計準則,從理論上和實務上對分部報告的立足點、分部信息的質量特征、披露原則、披露內容及分部報告分析幾方面作了探討,并對征求意見稿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一、引言
隨著世界經濟的一體化,企業的活動范圍已不再受到國家和地區的限制而走向全球化。為了抵御風險,搶占市場,越來越多的企業走上了多元化的經營道路。加之信息技術、交通技術的飛速發展,也為跨行業、跨地區、跨國界經營提供了條件。對于從事多種業務的企業來說,有關各種業務的信息,常常與有關企業整體的信息一樣重要。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國際上就出現了有關分部信息披露的制度規定。英、美是最早提出分部財務報告要求的國家。1965年英國的股票交易所率先要求上市公司編制分部財務報告,1967年英國公司法首次做出公司應披露分部信息的法律規定,1990年英國原會計準則委員會了SSAP第25號《分部報告》;1976年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SFAS14"企業分部財務報告",1997年FASB對此進行了修訂,并了新的SFAS131"分部報告";1981年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了IAS14"按分部編制財務資料",并于1997年重新進行了修訂。1994年以來,我國的證監會、財政部也陸續了一些分部報告方面的規定,但總體上說,這些規定比較零散,操作性也不強。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規范企業分部報告的編制和分部信息的提供,我國財政部于2001年11月印發了《企業會計準則--分部報告》(征求意見稿)。征求意見稿基本上與國際會計準則保持了一致,有利于同國際會計慣例接軌。本文擬從理論上和實務上對分部報告做一些簡要的探討。
二、關于分部報告的立足點和目標
信息使用者對跨行業、跨國界集團公司財務信息的需求,導致了合并會計報表與分部報告的產生和規范。從各國的實踐情況來看,對合并會計報表編制、披露的相關制度規定早于對分部報告的有關規定。合并會計報表通過對集團內企業間的內部交易進行抵消,使信息使用者可以從整體上把握整個企業集團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合并會計報表的缺點在于盡管它可以展示出集團的全貌,但它所表達的集團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僅是對各個經營分部的盈利水平、增長趨勢和風險情況的簡單平均,未能反映出集團對各個經營分部的依賴程度,不利于信息使用者對集團整體風險與報酬進行更精確的預測。正因如此,作為對合并會計報表解釋與補充的分部報告就應運而生了。合并會計報表與分部報告之間是一種綜合-分解-再綜合的關系。首先是合并會計報表在抵消內部交易的基礎上對各個經營分部財務狀況、經營成果進行簡單綜合,接著是分部報告按風險與報酬標準(IASC的做法)或內部管理框架(FASB的做法)對合并會計報表進行分解,最后是信息使用者在分部分析的基礎上綜合形成對企業整體經營情況、未來前景的判斷。從這一意義上說,企業集團的合并會計報表是企業分部報告的立足點[]。明確了這一立足點,我們就能更好的理解征求意見稿的相關內容。這些內容包括征求意見稿第3條"如果母公司的會計報表和合并會計報表一并提供,則只需在合并會計報表的基礎上提供分部報告信息"以及第23條"企業應列示按報告分部披露的信息和在合并會計報表或企業會計報表中的總額信息之間的調節情況";明確了這一立足點,也有利于我們更準確地把握企業分步報告的目標,即企業分部報告的編制和披露要建立在對整個企業作出更合理判斷的基礎上,分部及可報告分布的確定、分部報告主要項目的確認與計量、分部信息的披露等都只是作為一個過程、一種手段而存在,分部報告的最終目標應該是對整個企業集團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及發展趨勢作出更好的評估。
三、關于分部報告的信息質量特征和披露原則
企業實務理論探討論文
[內容摘要]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財政部不久前頒布了《企業會計準則--分部報告》(征求意見稿)。本文結合西方國家及國際會計準則,從理論上和實務上對分部報告的立足點、分部信息的質量特征、披露原則、披露內容及分部報告分析幾方面作了探討,并對征求意見稿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一、引言
隨著世界經濟的一體化,企業的活動范圍已不再受到國家和地區的限制而走向全球化。為了抵御風險,搶占市場,越來越多的企業走上了多元化的經營道路。加之信息技術、交通技術的飛速發展,也為跨行業、跨地區、跨國界經營提供了條件。對于從事多種業務的企業來說,有關各種業務的信息,常常與有關企業整體的信息一樣重要。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國際上就出現了有關分部信息披露的制度規定。英、美是最早提出分部財務報告要求的國家。1965年英國的股票交易所率先要求上市公司編制分部財務報告,1967年英國公司法首次做出公司應披露分部信息的法律規定,1990年英國原會計準則委員會了SSAP第25號《分部報告》;1976年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SFAS14"企業分部財務報告",1997年FASB對此進行了修訂,并了新的SFAS131"分部報告";1981年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了IAS14"按分部編制財務資料",并于1997年重新進行了修訂。1994年以來,我國的證監會、財政部也陸續了一些分部報告方面的規定,但總體上說,這些規定比較零散,操作性也不強。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規范企業分部報告的編制和分部信息的提供,我國財政部于2001年11月印發了《企業會計準則--分部報告》(征求意見稿)。征求意見稿基本上與國際會計準則保持了一致,有利于同國際會計慣例接軌。本文擬從理論上和實務上對分部報告做一些簡要的探討。
二、關于分部報告的立足點和目標
信息使用者對跨行業、跨國界集團公司財務信息的需求,導致了合并會計報表與分部報告的產生和規范。從各國的實踐情況來看,對合并會計報表編制、披露的相關制度規定早于對分部報告的有關規定。合并會計報表通過對集團內企業間的內部交易進行抵消,使信息使用者可以從整體上把握整個企業集團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合并會計報表的缺點在于盡管它可以展示出集團的全貌,但它所表達的集團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僅是對各個經營分部的盈利水平、增長趨勢和風險情況的簡單平均,未能反映出集團對各個經營分部的依賴程度,不利于信息使用者對集團整體風險與報酬進行更精確的預測。正因如此,作為對合并會計報表解釋與補充的分部報告就應運而生了。合并會計報表與分部報告之間是一種綜合-分解-再綜合的關系。首先是合并會計報表在抵消內部交易的基礎上對各個經營分部財務狀況、經營成果進行簡單綜合,接著是分部報告按風險與報酬標準(IASC的做法)或內部管理框架(FASB的做法)對合并會計報表進行分解,最后是信息使用者在分部分析的基礎上綜合形成對企業整體經營情況、未來前景的判斷。從這一意義上說,企業集團的合并會計報表是企業分部報告的立足點[]。明確了這一立足點,我們就能更好的理解征求意見稿的相關內容。這些內容包括征求意見稿第3條"如果母公司的會計報表和合并會計報表一并提供,則只需在合并會計報表的基礎上提供分部報告信息"以及第23條"企業應列示按報告分部披露的信息和在合并會計報表或企業會計報表中的總額信息之間的調節情況";明確了這一立足點,也有利于我們更準確地把握企業分步報告的目標,即企業分部報告的編制和披露要建立在對整個企業作出更合理判斷的基礎上,分部及可報告分布的確定、分部報告主要項目的確認與計量、分部信息的披露等都只是作為一個過程、一種手段而存在,分部報告的最終目標應該是對整個企業集團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及發展趨勢作出更好的評估。
三、關于分部報告的信息質量特征和披露原則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業市場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