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陶藝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2 12:51:5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生活陶藝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生活陶藝

生活陶藝裝飾特征分析

生活陶藝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陶瓷器具,是人們為了解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設計的器具藝術。人類社會進入工業時代之后,以手工制作形式存在的傳統陶藝逐漸發生分野,一部分實用為主的器皿陶瓷逐步走向產業化,轉變為批量生產的現代日用陶瓷;另一部分傳統陶藝則放棄了實用功能,把注意力集中在陶藝本體語言的探索和對人的精神世界的表達上,并最終形成一個新的藝術門類——現代陶藝。陶瓷藝術原本是生活的藝術,它曾經滲透于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但是日用陶瓷的批量化規模化生產使先前傳統陶瓷的人性與個性喪失殆盡。而另一方面,走向純藝術的現代陶藝卻遠離了人的現實生活而高高端坐于美術館之中,人與陶藝之間被一層透明的玻璃隔絕了。生活陶藝則是介于這兩者之間,它既有現代陶藝的材質語言和手工成型的手段,具有鮮明的手工制作的特性,同時生活陶藝還融合了日用陶瓷的實用功能,因此,生活陶藝是現代陶藝在現實生活中的反映,是陶藝從精神向實用功能、從精英藝術向現實生活的回歸。作為實用器皿,生活陶藝具有明顯的實用性特征,作為一種情感化的器具藝術,生活陶藝還有鮮明的裝飾特征。本文將從生活陶藝的成型與燒成兩方面探討生活陶藝的裝飾特征。

1裝飾與成型的整合——結構即裝飾

“裝飾”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有動詞和名詞兩種詞性的解釋,作為動詞使用的“裝飾”被解釋為在身體或物體的表面加些附屬的東西,使之美觀。從這種解釋里我們可以體味到裝飾的兩個關鍵詞:附屬性和表面性,即裝飾附屬于造型主體表面。在先秦時代的論著中,裝飾即“飾”,飾如同“偽”,偽又與“文”同。我們所熟知的孔子所謂“文質彬彬”,既強調重質不能輕文,追求文與質的辯證統一。蘇珊·朗格說:“裝飾不單純像‘美飾’那樣涉及美,也不單純暗示增添一個獨立的飾物。‘裝飾’與‘得體’為同源詞,它意味著適宜、形式化。”[1](p56)蘇珊·朗格強調裝飾的適宜性,與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中所追求的文與質的和諧統一是一致的,從“適宜”的另一個角度來看,裝飾是適宜于它所裝飾的東西,裝飾仍然是附屬性的。

傳統意義上的裝飾多是附著于物體表面的紋飾,在傳統陶藝中裝飾的附屬性和表面性表現的十分充分。傳統陶瓷裝飾手法可以繪、刻、堆、釉來概括。“繪”是指彩繪,在坯體和胎體上以描畫的形式進行裝飾,如新石器時代的彩陶,青花、粉彩、古彩等。“刻”與“堆”的裝飾手法流行于釉下彩和釉上彩興盛之前,“刻”是指在坯體上以刻劃花、剔花、鏤空(玲瓏)、半刀泥等手法進行的裝飾,還包括在已經燒成的胎體上進行刻畫——刻瓷。堆是指在坯體上的堆塑裝飾。釉是指顏色釉裝飾。這四種裝飾形式有共同的特點,它必定是以坯體或胎體為裝飾載體,以陶瓷裝飾材料在載體上刻畫一定的裝飾內容,從而對造型主體進行錦上添花的修飾。紋樣、紋飾是依附于器物表面的附屬物,造型是裝飾的載體。因此傳統陶藝的裝飾與造型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領域,在傳統陶瓷的發展演變中制陶先民強調造型與裝飾的諧調性,而造型與裝飾之間卻鮮有滲透。傳統陶瓷的裝飾多是在裝飾紋樣和形式上的變化,因此傳統陶瓷的裝飾多是陶瓷造型的附屬物,它的變化多存在于陶瓷造型的表層。

從傳統陶藝到生活陶藝,實用的本質沒變,但其裝飾卻由表面走向結構。生活陶藝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陶瓷器具,一般來說生活陶藝具有較強的手工性,這主要是因為生活陶藝吸收了純審美的現代陶藝的造型、裝飾、燒成語言。與傳統陶藝的嚴謹、唯美不同,現代陶藝把陶藝本體語言的造型能力極大地釋放出來。陶藝的泥料與釉料自身具有的豐富表情,泥料的可塑性可以記錄陶藝家創作的每一個痕跡,泥料的質感,受力所產生的形變、裂隙,泥料與釉料的結合所產生的層次感都成為陶藝最樸實材質美的表現。現代陶藝本體語言的豐富性,使得陶藝藝術魅力的顯現并不過于依賴造型形式,陶藝與雕塑的區別也在于此。生活陶藝的設計比較注重對這種材質美的保留與表達。與傳統陶藝相比較,生活陶藝的裝飾少了對造型的表面修飾,多了對陶藝材質美的顯現,裝飾多融合于陶藝的成型過程之中,融合于結構之中。

在傳統陶藝中,造型與裝飾是相對獨立的兩個領域,而在生活陶藝中這兩者卻走向統一,造型要素可以具有裝飾意味,裝飾要素也可以是造型結構的一部分,從裝飾的角度來看則是裝飾的結構化。“篩光”(圖1)為一組燈具,這種被稱之為“新薄胎”的陶瓷設計,因胎體近似普通白紙的厚度,使它具備極佳的透光性,作品由鑲接手法而成,因泥片的重疊造成不同的厚度,在燈光的映襯下呈現有規律的疊影造型,疊影即是其裝飾內容。這種材質和手法還被運用于咖啡的設計中(圖2),同樣的疊影效果隱現于杯體之上,不同的是,在燈具上有規律的疊影造型,在在咖啡杯上,則成為隨意,無規律可循的。這兩種效果都是坯體成型所造就的藝術效果,燈具的制作使用了相同尺寸的泥片拼接而成,光影有規律可尋,而杯子則是采用了制作燈具的泥片下腳料,因而制做杯子的泥片都是隨意的、偶然的造型,這恰恰造就了杯子的疊影效果更加的隨意、自然天成。陶藝泥性的一大特點在于它的隨意性、隨機性,傳統生活陶藝的造型是中規中距的,講究對稱、均齊之美。生活陶藝則注重泥性的發揮,但這些因素也具有裝飾意義。造型與裝飾合而為一,難分彼此。模具成型是一種傳統的成型方法,石膏模具成型需要將泥槳注滿模具,待石膏吸收了一部分水分,泥槳變干而緊貼于模具內表的時候再將多余的泥槳倒出,完成注漿工序。北歐陶瓷設計師的作品《茶葉篩》(圖3)采用石膏模具成型,而在這個作品中,作者并未采用這種傳統的注漿工藝,而是利用模具吸收水分的特點,采用甩漿的方式,將泥槳拋灑于模具內,待泥漿具有一定硬度時,將坯體取出,這種潑灑泥槳的成型方式能夠創造出一種類似波洛克似的抽象肌理。不難理解,拋灑的泥漿構成的點、線、面結構,既是篩的結構,同時也是篩的裝飾,泥槳的潑灑兼有成型和裝飾的作用。生活陶藝拋棄傳統陶藝的表面裝飾把裝飾與結構同化,創造了生活陶藝“無裝飾的裝飾”的新結構,并使裝飾更深刻地進入了結構層面,豐富和拓展了生活陶藝裝飾的存在方式和意義。

查看全文

中日生活陶藝比較研究

摘要:隨著近年來我國物質水平和大眾審美觀念的提高,現代生活陶藝越來越受到大眾關注。筆者首先對生活陶藝的概念進行詮釋;其次從審美的角度出發,對比研究中日現代生活陶藝在實用美、形式美和工藝美方面的個性與共性,從而挖掘影響二者異同的造物觀;最后對當下生活陶藝提出新的時代命題。

關鍵詞:中國;日本;現代生活陶藝

中國現代生活陶藝與日本有著深厚的淵源。20世紀80年代后中國快節奏的現代工業化和信息化的發展,文化轉型隨之由傳統向現代邁進,長期過度的理性束縛了人的情感,人的個性不能自由的發揮。隨著現代物質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在本土文化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下,大眾消費觀念和審美觀念也隨之提升,人們生活方式逐漸改變,中國的現代生活陶藝與大眾生活的聯系更加緊密。在陶藝家愛好者和設計師積極參與和引導之下,為中國現代生活陶藝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中國的現代生活陶藝起步較晚,生活陶藝的概念最早是由高校陶藝工作者從日本傳入中國,過去由于我國藝術交流的相對封閉性,我國現代生活陶藝的發展較于日本與西方國家而言,一直處于滯后狀態。接下來筆者通過對生活陶藝概念的詮釋,從審美的角度出發,基于實用美、形式美、工藝美等方面去對比研究中日現代生活陶藝個性與共性,從而挖掘影響二者異同的背后民族造物觀。

1生活陶藝的概念

生活陶藝分為傳統生活陶藝與現代生活陶藝。“其實生活陶藝是傳統手工生活陶瓷的延續,或者說是在現代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主導下的生活陶瓷藝術。”[1]就這個概念來講,我們可以認為生活陶藝等同于手工生活陶瓷的概念,傳統生活陶藝即所謂的傳統手工生活陶瓷。“手工生活陶瓷,顧名思義就是指以陶瓷為材料,依靠手工制作的、滿足人們日常生活需要的、具有實用功能和審美功能的陶瓷,以滿足生活使用為第一原則。”[2]表明手工生活陶瓷具有物質功能與審美功能屬性,實用性為第一性原則。自工業革命開始以來,傳統的手工勞動生產遭到機械化威脅,一部分手工生活陶瓷的生產開始被機械生產所代替,使手工生活陶瓷的生產面臨著巨大挑戰。于是根據生產方式把生活陶瓷區分為手工生產和機械生產兩種,即前者憑借手工生產方式制作完成,而后者依賴于機器生產手段完成。從理念形式與發展脈絡上來講,現代生活陶藝也與傳統生活陶藝有所區別,現代生活陶藝是傳統手工生活陶瓷的延續,是在當下時代生活與審美觀念的主導下對傳統生活陶藝的繼承與發展。最早生活陶藝的概念誕生于日本,日本向來注重保護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同時又極具善于學習外國先進經驗,所以日本在深受美國、德國等國家現代陶藝影響下,結合本民族的文化傳統,逐漸誕生活陶藝的概念。中國在改革開放以后,生活陶藝概念由高校一批先進的陶藝工作者從日本帶入中國,打破了中國傳統陶瓷藝術氛圍,給中國的陶瓷藝術注入了新的活力。

2實用美

查看全文

生活陶藝的裝飾特征研究論文

[摘要]生活陶藝作為一種情感化的器具藝術,它既有日用陶瓷的實用功能,也有現代陶藝對材質美的利用,裝飾仍然是生活陶藝的內在要素之一。與傳統陶藝不同,生活陶藝的裝飾整合于成型過程之中,即裝飾的結構化;燒成與裝飾的融合,燒成即裝飾。

[關鍵詞]生活陶藝;裝飾特征;成型;燒制

生活陶藝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陶瓷器具,是人們為了解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設計的器具藝術。人類社會進入工業時代之后,以手工制作形式存在的傳統陶藝逐漸發生分野,一部分實用為主的器皿陶瓷逐步走向產業化,轉變為批量生產的現代日用陶瓷;另一部分傳統陶藝則放棄了實用功能,把注意力集中在陶藝本體語言的探索和對人的精神世界的表達上,并最終形成一個新的藝術門類——現代陶藝。陶瓷藝術原本是生活的藝術,它曾經滲透于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但是日用陶瓷的批量化規模化生產使先前傳統陶瓷的人性與個性喪失殆盡。而另一方面,走向純藝術的現代陶藝卻遠離了人的現實生活而高高端坐于美術館之中,人與陶藝之間被一層透明的玻璃隔絕了。生活陶藝則是介于這兩者之間,它既有現代陶藝的材質語言和手工成型的手段,具有鮮明的手工制作的特性,同時生活陶藝還融合了日用陶瓷的實用功能,因此,生活陶藝是現代陶藝在現實生活中的反映,是陶藝從精神向實用功能、從精英藝術向現實生活的回歸。作為實用器皿,生活陶藝具有明顯的實用性特征,作為一種情感化的器具藝術,生活陶藝還有鮮明的裝飾特征。本文將從生活陶藝的成型與燒成兩方面探討生活陶藝的裝飾特征。

1裝飾與成型的整合——結構即裝飾

“裝飾”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有動詞和名詞兩種詞性的解釋,作為動詞使用的“裝飾”被解釋為在身體或物體的表面加些附屬的東西,使之美觀。從這種解釋里我們可以體味到裝飾的兩個關鍵詞:附屬性和表面性,即裝飾附屬于造型主體表面。在先秦時代的論著中,裝飾即“飾”,飾如同“偽”,偽又與“文”同。我們所熟知的孔子所謂“文質彬彬”,既強調重質不能輕文,追求文與質的辯證統一。蘇珊·朗格說:“裝飾不單純像‘美飾’那樣涉及美,也不單純暗示增添一個獨立的飾物。‘裝飾’與‘得體’為同源詞,它意味著適宜、形式化。”[1](p56)蘇珊·朗格強調裝飾的適宜性,與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中所追求的文與質的和諧統一是一致的,從“適宜”的另一個角度來看,裝飾是適宜于它所裝飾的東西,裝飾仍然是附屬性的。

傳統意義上的裝飾多是附著于物體表面的紋飾,在傳統陶藝中裝飾的附屬性和表面性表現的十分充分。傳統陶瓷裝飾手法可以繪、刻、堆、釉來概括。“繪”是指彩繪,在坯體和胎體上以描畫的形式進行裝飾,如新石器時代的彩陶,青花、粉彩、古彩等。“刻”與“堆”的裝飾手法流行于釉下彩和釉上彩興盛之前,“刻”是指在坯體上以刻劃花、剔花、鏤空(玲瓏)、半刀泥等手法進行的裝飾,還包括在已經燒成的胎體上進行刻畫——刻瓷。堆是指在坯體上的堆塑裝飾。釉是指顏色釉裝飾。這四種裝飾形式有共同的特點,它必定是以坯體或胎體為裝飾載體,以陶瓷裝飾材料在載體上刻畫一定的裝飾內容,從而對造型主體進行錦上添花的修飾。紋樣、紋飾是依附于器物表面的附屬物,造型是裝飾的載體。因此傳統陶藝的裝飾與造型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領域,在傳統陶瓷的發展演變中制陶先民強調造型與裝飾的諧調性,而造型與裝飾之間卻鮮有滲透。傳統陶瓷的裝飾多是在裝飾紋樣和形式上的變化,因此傳統陶瓷的裝飾多是陶瓷造型的附屬物,它的變化多存在于陶瓷造型的表層。

查看全文

生活陶藝的結構化論文

[摘要]生活陶藝作為一種情感化的器具藝術,它既有日用陶瓷的實用功能,也有現代陶藝對材質美的利用,裝飾仍然是生活陶藝的內在要素之一。與傳統陶藝不同,生活陶藝的裝飾整合于成型過程之中,即裝飾的結構化;燒成與裝飾的融合,燒成即裝飾。

[關鍵詞]生活陶藝;裝飾特征;成型;燒制

生活陶藝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陶瓷器具,是人們為了解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設計的器具藝術。人類社會進入工業時代之后,以手工制作形式存在的傳統陶藝逐漸發生分野,一部分實用為主的器皿陶瓷逐步走向產業化,轉變為批量生產的現代日用陶瓷;另一部分傳統陶藝則放棄了實用功能,把注意力集中在陶藝本體語言的探索和對人的精神世界的表達上,并最終形成一個新的藝術門類——現代陶藝。陶瓷藝術原本是生活的藝術,它曾經滲透于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但是日用陶瓷的批量化規模化生產使先前傳統陶瓷的人性與個性喪失殆盡。而另一方面,走向純藝術的現代陶藝卻遠離了人的現實生活而高高端坐于美術館之中,人與陶藝之間被一層透明的玻璃隔絕了。生活陶藝則是介于這兩者之間,它既有現代陶藝的材質語言和手工成型的手段,具有鮮明的手工制作的特性,同時生活陶藝還融合了日用陶瓷的實用功能,因此,生活陶藝是現代陶藝在現實生活中的反映,是陶藝從精神向實用功能、從精英藝術向現實生活的回歸。作為實用器皿,生活陶藝具有明顯的實用性特征,作為一種情感化的器具藝術,生活陶藝還有鮮明的裝飾特征。本文將從生活陶藝的成型與燒成兩方面探討生活陶藝的裝飾特征。

1裝飾與成型的整合——結構即裝飾

“裝飾”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有動詞和名詞兩種詞性的解釋,作為動詞使用的“裝飾”被解釋為在身體或物體的表面加些附屬的東西,使之美觀。從這種解釋里我們可以體味到裝飾的兩個關鍵詞:附屬性和表面性,即裝飾附屬于造型主體表面。在先秦時代的論著中,裝飾即“飾”,飾如同“偽”,偽又與“文”同。我們所熟知的孔子所謂“文質彬彬”,既強調重質不能輕文,追求文與質的辯證統一。蘇珊·朗格說:“裝飾不單純像‘美飾’那樣涉及美,也不單純暗示增添一個獨立的飾物。‘裝飾’與‘得體’為同源詞,它意味著適宜、形式化。”蘇珊·朗格強調裝飾的適宜性,與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中所追求的文與質的和諧統一是一致的,從“適宜”的另一個角度來看,裝飾是適宜于它所裝飾的東西,裝飾仍然是附屬性的。

傳統意義上的裝飾多是附著于物體表面的紋飾,在傳統陶藝中裝飾的附屬性和表面性表現的十分充分。傳統陶瓷裝飾手法可以繪、刻、堆、釉來概括。“繪”是指彩繪,在坯體和胎體上以描畫的形式進行裝飾,如新石器時代的彩陶,青花、粉彩、古彩等。“刻”與“堆”的裝飾手法流行于釉下彩和釉上彩興盛之前,“刻”是指在坯體上以刻劃花、剔花、鏤空(玲瓏)、半刀泥等手法進行的裝飾,還包括在已經燒成的胎體上進行刻畫——刻瓷。堆是指在坯體上的堆塑裝飾。釉是指顏色釉裝飾。這四種裝飾形式有共同的特點,它必定是以坯體或胎體為裝飾載體,以陶瓷裝飾材料在載體上刻畫一定的裝飾內容,從而對造型主體進行錦上添花的修飾。紋樣、紋飾是依附于器物表面的附屬物,造型是裝飾的載體。因此傳統陶藝的裝飾與造型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領域,在傳統陶瓷的發展演變中制陶先民強調造型與裝飾的諧調性,而造型與裝飾之間卻鮮有滲透。傳統陶瓷的裝飾多是在裝飾紋樣和形式上的變化,因此傳統陶瓷的裝飾多是陶瓷造型的附屬物,它的變化多存在于陶瓷造型的表層。

查看全文

陶藝課教學與市場結合改革論文

摘要:通過分析目前生活陶藝教學存在的問題,文章指出了教學與市場脫節是生活陶藝教學面臨的最大問題,并根據現存問題,提出了一系列針對教學與市場結合的改革措施,希望通過教學改革,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為社會培養人才的目的。

關鍵詞:生活陶藝教學改革市場

陶瓷自遠古時代就進入了人類的生活,由最初粗獷、簡陋的陶器到細膩、精美的瓷器,陶瓷始終與人類的進步、發展息息相關。在傳統中國人的生活中,陶瓷是必不可少的用品。20世紀90年代,生活陶藝以新的內涵和面貌出現在國人的生活中,并以迅猛之勢發展起來,它進入到家居、餐廳、茶室等,成為現代生活的一個亮點。生活陶藝的興起引起了教育產業的關注,一些藝術院校紛紛開設了生活陶藝課,以滿足社會對生活陶藝創作人才的需求。景德鎮陶瓷學院是最早將生活陶藝作為一個學科的院校,這是非常有現實意義的。然而在近十年的教學實踐中卻存在著諸多問題,最關鍵的問題就是教學與市場嚴重脫節,學生在課堂里很少有機會了解社會、了解市場,了解都市文化對陶藝的需求,這導致了生活陶藝課目的沒有真正得到明確,課程結束時往往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學生也處在較盲目的創作狀態,學校與學生的經費投入后,最后生產出沒有價值的產品或者說完全不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這最終會導致學生信心不足,學習積極性不高。針對此類現象,我們應該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采取大膽的教學實踐改革,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加強市場意識的培養

1.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市場意識

教學與市場脫節是目前陶藝教育面臨的最大問題。在課堂上,我們側重于傳授給學生更多的是技巧與工藝,從而忽略了市場意識的培養。由于缺乏市場概念,學生在課堂中學習顯得比較盲目,主要表現在:不了解現代生活中人們需要什么類型的陶藝用品,不了解不同消費群體的審美需求,不了解陶藝在生活中可以起到什么作用,不了解什么樣的市場價格可以被消費者接受等。解決上述問題可以采取一些教學措施,首先開設生活陶藝市場調研課程,安排學生到一些城市(如北京、上海、杭州等)的市場中去考察,了解現代都市生活用品市場,了解現代室內設計的現狀及動態,了解現代城市人們生活的審美動向。只有從市場調查的實際情況出發,我們才能夠把握時代所給予我們的命題。另外,安排學生到陶瓷生產產區中去調查市場現有的生活陶藝的行情,了解目前生活陶藝創作動態,了解生活陶藝在市場中的價格。通過調查讓學生明確學習的目的及社會責任感,生活陶藝就是依賴于生活的“副產品”,什么樣的設計能得到市場的青睞,什么樣的價格能為市場所接受,什么樣的作品能主導陶瓷產品市場的潮流,我們都可以從市場實踐中得到檢驗。

查看全文

環境陶藝人性化設計論文

【摘要】:環境陶藝的人性化設計作為一種滿足人們審美需求的設計載體,也是一項提高人們物質文化生活和美化生存環境的重要設計活動,反映人們的審美情趣、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營造具有人性化、人情味的空間景象。主要從人們審美需求和環境陶藝的特質來闡述環境陶藝的人性化設計。

【關鍵詞】:環境陶藝,人性化,人性化設計

引言

設計是一種對物質形式和結構的改造和組織活動,論文從人的因素來考慮與人有關的一切活動,使這個物質世界成為人類生活需求的一部分。這說明,任何設計活動都是從人的生理、心理、喜愛、生活習慣等因素來考慮,體現人性化內涵。隨著社會的文明發展,任何設計都越來越注重人性化、人情化因素,強調以人為本。環境陶藝是一門新興起的公共藝術,作為一種被設計的物質形式介入人們的生活空間,不僅給人們的生活提供一種物質形態,還提供一種生活觀念。

因而,環境陶藝設計必須通過一種有人性化、人情味的藝術形式來聯結人們的物質生活和情感生活,才創造一種既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生活世界。人性化設計是一種注重人性需求的設計,也使人和被設計的物質形態有良好的、合適的互動關系,能更好地符合人的各種需求,提高和完善人的人性和人格。環境陶藝的人性化設計是一種設計形態(符合人類的審美需求,適合人類自己的文化的、情感的、審美的趣味和生活理念),有利于環境陶藝作為一種迎合大眾的視覺形式進入公共環境空間,賦予人們生存世界更多維的生活藝術化、自然化。

1環境陶藝的人性化設計概念界定

查看全文

全球化語境現代陶藝發展論文

摘要:中國陶藝起步較晚,20世紀90年代初才開始,但十幾年的發展已同世界陶藝主流相結合。文章通過對現代陶藝的介紹,將之與傳統陶藝相比較,深入分析現代陶藝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從而證實中國陶瓷文化藝術有著最純真、最本體的表這方式和語言,中國現代陶藝的風貌既是嶄新的,又是傳統文化的延續,是科技和文化交融發展的結果。中國現代陶藝從感覺泥性,到超越泥性,到演繹泥性,逐漸走向成熟,而且中國文化有著強盛的生命力,百年來數代藝術家都曾面對的中西文化交流和碰撞問題,將在一種新的文化語境、新的歷史高度上展開。

關鍵詞:現代陶藝;傳統陶藝;傳統文化;新語境

中國社會進入了一個大轉折的時期,經濟結構與社會急速發展變化,國際資訊的暢通和文化交流的擴展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呈現在我們面前,中國現代陶藝將如何自處?陶藝媒介的語言問題歸根結底在于如何獲得既能和當代藝術生活體驗相適應,又同時具備東方氣質和傳統文脈的意義。

現代陶藝的創作必須挖掘民族本身的形式語言與創作觀念,因為中國現代陶藝存在西化的誤區,使中國的現代陶藝離我們本民族的文化越來越遠。并且只有回歸到民族文化與當代生活的現實中,才是全球化語境下中國現代陶藝的出路。

1現代陶藝概述

1.1現代陶藝的概念

查看全文

陶藝在當代公共藝術中的位置

我們的生活是一個大“環境”,在環境中我們不斷地追尋著人文與藝術的結合點。當現代人生活在高樓林立的樓宇之中,承受著心靈的束縛之時。無不向往著突破束縛的壁壘尋找最為自然、最具有生氣,同時還能兼具富有人類生活氣息的環境。然而這種向往并非時時刻刻都能實現,這就需要我們將環境藝術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使其充滿了藝術的生活元素。然而現代化的公共藝術所涵蓋的范圍非常廣泛,大到一花一草一木,山川、河流、空氣,小到生活家居擺設皆能展現生活之美、藝術之美。如何有效地使用這種現代化的藝術設計來填補我們追求自然環境的空缺,是我們需要進行研究的內容。

一、當代公共藝術之境

所謂公共藝術皆是“環境藝術”的展現,它是在我們生活的公共場所內,用來對建筑、廣場、公園等公共設施進行點綴的藝術作品。而目前較多的展現形式多以繪畫作品以及雕塑作品為主。這些藝術作品構成了“環境藝術”的主體。令人感到遺憾的是,目前很多的環藝雕塑,所用的材料、表現的形式以及內容都不令人滿意。尤其是在展現經濟快速發展的主題時,對這一概念的表述通常會使用一些粗制濫造的金屬形狀來表現。這種千篇一律的藝術表現形式實在讓人無法接受。雖然目前公共場所所用到的材料并不只限于這一種。但就實際情況來說,也不會更多。藝術在發展,其表現形式和內容也需要進行更新換代,因此所用到的材料應當與時俱進的呈現出其多樣性的發展趨勢。在城市發展的規劃者與設計師們通過勤勞的雙手來點綴我們的城市時,卻發現很難尋找到一種適合的材料既能夠完全展現出藝術之美,又符合我們城市綠色發展,保護環境的要求。在經過不斷的探究和尋覓之后,我們發現“陶瓷”這種材質最貼近我們對公共藝術展現的要求。這是由于:陶瓷源于泥土,它是最為貼近大自然的產物同時兼具環保的特質。它能夠寄托我們追求自然、回歸簡單的藝術發展需求。同時還能夠承載我們對泥土天然的依賴情愫。因此,將陶瓷以藝術的形式進行展現,必然會引起人們對自然之美的贊嘆,它能夠給人予回歸自然的樸實之美,同時還能夠讓人們有返璞歸真的情感體會。讓生活在現代都市的人們能夠引發共鳴。這主要是因為陶藝的發展具有悠久的歷史,從我國上前年的歷史文化中就可以得知,陶是人類文明在發展過程中,最早使用的生產工具,而上千年的陶藝文化也能夠證明其所具有的輝煌時刻。在現代藝術的發展環境中,人們對于藝術作品賦予了太多的情感寄托,有好有壞。但無論如何,現代藝術的發展其核心的目的仍在于美化我們的生活空間。讓藝術之美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來消除鋼筋水泥建筑的城市的冰冷氣息。通過藝術形式的展現能夠使都市中的人們更好地享受藝術之美。而筆者認為,這種美好正是陶土帶來的藝術之美。這是因為陶本就源自于土,它承載著歷史文化,它的展現形式更具有原始性、自由感以及質感。它向世人展現著歷史的發展脈絡,也彰顯著原始生活的泥土氣息。它是我們用來連接現代與歷史的紐帶,是我們能夠切身體會到的藝術。

二、陶藝用于當代公共藝術的可行性

陶瓷作為一種使用年代久遠的藝術材料,是否能夠很好的適用于現代城市的室外公共環境。通過對其進行研究,我們發現陶瓷具有自身優勢。它與目前廣為使用的金屬材料相較,更耐腐蝕。同時還能夠展現出泥土本身所具備的古樸沉穩的特點。其次,從藝術角度出發,陶藝所能表現的藝術氣息更能夠承載廣博厚重的情感,且能夠歷經千年而不衰。如:西安的“兵馬俑”北京的“九龍壁”等。同時隨著現代技術和工藝的革新,陶藝藝術向公共藝術發展更具有可行性。

三、陶藝在公共藝術推行中的障礙

查看全文

環境陶藝中自然意識分析論文

一、自然意識在現代環境陶藝創作的重要性

中國現代陶藝的發展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它是在西方現代陶藝的影響下產生的,因此,它也具有明顯的現代主義特點。現代主義崇尚科學與理性,張揚了人作為世界主宰的“主體性”價值和意義,在承認現代主義對于推動文明進步和創造舒適生活發揮了積極作用的同時,也應該認識到現代主義在不懈的創新激情支配下,在不斷地向自然攫取的過程中,使自己陷入重重的自然危機和社會危機之中。自然與生態問題越來越成為大家共同關注的問題。當下中國的城市環境建設正進行著破舊立新的發展過程,有些城市在幾年之間就面目全非讓人來不及適應,過去樹立的不銹鋼雕塑等街頭景觀慢慢地在消失,換而代之的是更多的樹木、草地。人們在擁擠的城市空間中,更渴望貼近自然。自然意識在現代人們生活中變得越來越強烈了。環境陶藝的創作者多數從事現代陶藝創作,在他們藝術創作中都有較明顯的現代主義表現色彩。過于注重個人風格的表現,過于強調作品形式趣味,忽視了作品與環境的聯系,甚至形成較強烈的視覺反差,就不能起到美化環境的目的。比如,景德鎮就是一個較典型的城市。景德鎮歷史文化悠久,彰顯其文化個性的陶瓷成為城市公共藝術的重要材料和手段。這有著特殊的意義,在這里陶瓷絕不僅僅是一種材料,它更是一種文化,一種情感化的歷史符號。將陶藝這種藝術語言引入到城市公共空間,對于形成景德鎮特殊的城市面貌和獨特城市文化個性方面是極為有利的。這本是件好事,但當你發現街頭巷尾到處是景觀陶藝,或者在破爛不堪的一堆建筑物前放置一組環境陶藝,甚至連交通工具紅綠燈柱都用青花來裝飾時,你會覺得這些景觀并沒有讓你感到視覺的愉悅和神情的安寧。這大概就是城市建設決策者和環境藝術設計者自然意識淡薄的綜合表現。

事實上,作為構成人類精神寄托和文化審美的環境陶藝,是城市文化生態的有機組成部分。戶外大型陶藝及其景觀陶藝的設計,應該考慮到對城市生態自然環境的適應與愛護,盡量避免對生態和土地的任意占用、改變和破壞。只有人們能從城市長遠的、健康的生態理念出發,在陶藝的形態及其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上進行變革的思考,才有可能創造出更多的與自然生態環境相互交融和共生的陶藝形態。

近些年,國家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發展方針,就是提倡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城市是為人而設立的,人為了美好生活而聚集在城市,但長期的以物質生產為核心的城市生活忽視了以人為本這個核心。如今,以人為本的問題已提到了當代城市文化發展的中心地位,這是當代城市文化的最廣大受眾為主體的城市建設的自覺。在這個時代主題的要求下,增強自然意識對當下環境陶藝創作是非常重要的。

二、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自然觀對環境陶藝創作的啟示

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自然觀來源于老莊的道家思想。老子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章二十五》),并不是說“道”之上還有“自然”,而是說“道”之法是“自然”,就在于“自然”。這樣,“自然”就作為道的根本法則,根本性質確定下來了。莊子對天道的種種追問,如“天其運乎?地其處乎?”“云者為雨乎?雨者為云乎?”都在于揭示“道法自然”的宗旨。以境界為美,以體驗為審美,以自然為美的極致,這是道家的美學體系,其實也就是中國古代的美學體系。顯然,道家不僅是奠定了中國傳統美學的哲學基礎,而且也確定了中國傳統美學的思想體系。道家美學的自然觀的最基本含義是反對雕琢造作,提倡化工成物。這層意義上,可以說中國古代一切有見識、有貢獻的理論家和藝術家無不以“自然”為美。傳統美學思想構筑了中國古典園林和環境的審美理念,它體現出來的親近自然,以自然中的山石花木撫藉心靈的審美思想是值得傳承的。現在,城市建設越來越強調生態性,城市規劃留有大片綠化用地、景觀用地、自然生態區等,這既給藝術家和設計師們創造了更大的舞臺,同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代環境陶藝藝術應該從傳統美學思想中得到啟示,因地制宜,順物自然,使藝術作品更好地融入到環境和空間中。

查看全文

現代高等藝術院校陶藝教學分析

一、現代高等藝術院校陶藝教學存在的問題

教師的價值觀念、知識儲備等會在無形中影響學生。現代高等藝術院校陶藝專業教師的教學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陶藝專業教師進行專門指導教學;第二,材料研究專業教師與陶瓷理論學者進行指導教學;第三,陶瓷生產的專業教師直接開展現場指導。這些教學方法有著不同的優缺點。通過對比這些教學模式的效果與特征不難發現,為了提升我國現代高等藝術院校陶藝教學的專業層次,陶藝教師應將不同教學模式相結合。然而,就現狀而言,一些陶藝專業的教師在教學中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講解,未有效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學形式比較陳舊、單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陶藝相關知識的掌握,難以提升學生的陶藝專業水平,進而影響了學生的進一步發展。陶藝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受一些客觀因素的影響,陶藝在某段歷史時期發展相對緩慢,在一定程度上難以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和物質需求。當前,在社會需求不斷增長和相關政策的推動下,高等藝術院校紛紛開設陶藝課程,以滿足社會對陶藝產品的需求。陶藝產品的制作流程較為復雜,對制作人員的技術要求相對較高。制作人員既要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又要掌握施釉、配置釉的方法,其涉及內容相對廣泛,如徒手捏制陶藝作品、手工制作泥塑等。古代的優秀陶藝作品與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密切,這些作品在展現陶藝匠人高超的制作工藝之余,還承載了一定的文化內涵。通過學習陶藝課程,學生可以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和制作技能。然而,部分學生的美術基礎相對薄弱,對陶藝專業興趣淡薄,參與陶藝活動的積極性不高。在實際教學中,個別教師未能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水平,未循序漸進地教授學生相關的陶藝制作技巧和相關知識,導致部分學生對陶藝的認識相對淺顯,動手能力也相對欠缺,制作出的陶藝作品觀賞性不足。陶藝作品應兼具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教師應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陶藝作品的真正意義,不能只追求陶藝作品的形式,忽視其藝術價值的體現。針對上述問題,筆者認為,現代高等藝術院校應著力于解決陶藝專業教師教學觀念陳舊、教學形式單一,學生對陶藝相關內容的學習興趣不高、動手能力欠缺等問題,以此助力現代高等藝術院校陶藝專業的發展,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優秀的陶藝人才。

二、現代高等藝術院校陶藝教學改革的有效措施

1.注重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現代高等藝術院校陶藝專業教師應避免使用單一的教學模式,重視陶瓷專業的推廣,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在陶藝教學中,教師不僅要為學生安排實訓項目,讓學生動手操作,而且要細化一些繁瑣、復雜的課程,如提煉生產原料、配比釉等。陶藝專業教師可以定期開展演示教學,讓學生在演示教學中了解陶藝作品的制作流程,掌握相關知識。同時,現代高等藝術院校還可以邀請一些經驗豐富的陶藝匠人進入課堂授課、舉辦講座、進行現場指導等,以此讓學生直觀地了解陶藝的相關內容與技法,進而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學校和教師應多組織相關的陶藝社會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靈活運用掌握的知識與技能,整體把握陶藝作品的制作流程,以此鞏固所學知識,提升陶藝制作水平(圖1)。2.創新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當前,針對陶藝專業存在的問題,高等藝術院校應該通過開展多樣化的課外實踐活動等予以解決。在陶藝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創新陶藝教學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積極引入微課、多媒體資源等,讓學生直觀地掌握陶藝專業的相關知識,并不斷提高實踐能力。同時,教師在教學中應以學生為主體,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將學生感興趣的內容融入陶藝教學,以此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校和教師應及時更新教育理念與教學設備,以滿足學生的陶藝學習需求,更好地實現陶藝教學的長遠發展。3.構建產、學、研模式。高等藝術院校陶藝專業教學內容相對龐雜,包含產品造型與雕塑等專業的內容。在教學中,教師應避免采用單一的教學模式進行授課,要結合陶藝專業的特殊性,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陶藝兼具實用性和藝術性,教師應引導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參與陶藝創作實踐。為此,教師應在課堂上為學生留足動手創作的時間,讓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的創作活動中,并在實踐活動中檢驗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同時,高等藝術院校應牢牢把握陶藝市場的發展動向,制訂與陶藝市場需求相符的教學計劃和人才培養計劃,以使學生的培養與陶藝行業的發展接軌。高等藝術院校可以與有關企業或公司建立合作關系,定期組織學生進入企業和公司實習、見習,讓學生掌握陶藝行業的最新動向,進而為之后的就業做好準備。除此之外,教師可以鼓勵優秀畢業生自主創業,開辦陶藝工作室,為學生創業提供支持和幫助。高等藝術院校應努力構建產、學、研結合的陶藝教學模式,以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4.重視模仿教學。在高等藝術院校陶藝教學中,陶藝教師要將技術課程與理論課程相結合。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讓學生把握陶藝的基本藝術內涵,又要讓學生掌握具體的陶藝制作方式。在制作陶藝作品的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認真觀察,邊制作邊向學生講解相關制作要點,以便讓學生掌握陶藝作品的制作技巧。教師應鼓勵學生邊模仿邊學習,掌握陶藝制作技巧,進而讓學生獨立構思、完成陶藝作品。教師先為學生示范陶藝作品的制作方法,在示范的同時講解相關要點,重點介紹陶藝作品制作的主要技法,讓學生通過觀看教師的制作過程掌握陶藝作品制作的主要手法。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制作手法和創作技能后,教師再引導學生自主創作。在學生創作的過程中,教師要仔細觀察,在旁指導,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幫助學生順利地創作出滿意的陶藝作品(圖2)。5.突出課堂教學的互動。為了創新現代高等藝術院校的陶藝教學方式,教師要重點應用互動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運用互動教學法,重視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以幫助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陶藝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營造相對寬松的課堂教學環境,努力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鼓勵學生敢于質疑,多與學生溝通。教師要學會換位思考,多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以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同時選取學生感興趣、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內容融入教學,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不斷優化教學模式,以此更好地促進高等藝術院校陶藝教學的發展。6.成立學習小組。陶藝制作過程復雜,為此,教師應將陶藝制作與學生的個人體驗相結合,使陶藝作品具有全新的內涵。學生創作的陶藝作品充分體現了他們對事物的認知,反映了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因此,在高等藝術院校陶藝教學中,教師需要發展學生的個性,留出足夠的空間讓學生自由創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創作陶藝作品,以此激發學生的創作潛力,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教師應在教授學生制作技法的同時引導學生交流創作心得,突出陶藝作品的表現主題,讓學生結合個人的興趣愛好制作陶藝作品,在合作過程中逐個突破學習難點,進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現代高等藝術院校陶藝教學應根據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將陶藝與人們的實際生活相融合,向人們展示現代陶藝之美。陶藝教學是一項長期的任務,教師要制訂合理的教學計劃,結合學生不同階段的學習要求,構建完善的教學體系,以此不斷提高陶藝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