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2 13:38:1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生姜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生姜

探討生姜豐產培植技術

摘要:介紹了生姜高產栽培技術,主要包括選地整地、種姜處理、合理密植、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采收等內容,以供種植戶參考。

關鍵詞:生姜;種姜處理;合理密植;田間管理

生姜的食用部分為根莖,除了用作調味外,還有很好的藥用價值。梅州市旅游業的興旺,帶動了客家特產“姜糖”的熱銷,對原料生姜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生姜是喜溫暖、耐陰濕、怕高熱的作物,五華縣氣候非常適合姜的生長,生姜產量高,種植成本低,經濟效益好。一般產量45.0~52.5t/hm2,產值4.5萬元/hm2左右。最高姜田產量超過67.5t/hm2,產值達6.00~6.75萬元/hm2以上。為使農民了解生姜的特性,正確掌握種植生姜的方法,確保獲得高產,筆者經過多年實踐研究,總結出一套高產栽培技術,現將其介紹如下。

一、選地整地

生姜要求陰濕而溫暖,較弱光照,適宜溫度為25~32℃,田間土壤濕度以70%~80%為宜,常積水,排水不良,易感病枯死。根據這些特性,種姜時應選擇地勢較高、蔭蔽、土層深厚、土壤疏松肥沃、水源方便、排水良好的地塊。以中性或弱酸性為佳,生姜不宜連作,選地時注意避免選擇前作是姜、煙草等作物的地塊,以防止姜瘟病的發生。需輪作3年以上,可與水稻或與芋頭、瓜類、豆類等輪作、間作。由于生姜的根系不發達、分布土層較淺,既不耐旱也不耐澇,為此地塊要深翻、曬白,開好排水溝,起高畦種植。畦寬80cm,高30cm,溝寬30cm,并施足基肥,施優質農家肥30t/hm2加過磷酸鈣750kg/hm2。

二、種姜處理

查看全文

生姜栽培技術

1姜田選擇和目標產量及施肥量

生產有機生姜應在已通過有機轉換的種植區選擇地勢高、土層深厚疏松、有機質豐富的中性或微酸性壤土,且前3年未種過姜科作物。前茬作物為茄科、薯芋類作物及粘重澇洼地不宜作為姜田。鮮姜目標產量為30t/hm2以上,其產量結構為種植10.5萬株/hm2,平均單株根莖鮮重300~500g,有機肥施用量為氮(N)345~360kg/hm2,磷(P2O5)150~195kg/hm2、鉀(K2O)360~390kg/hm2。

2主要生育階段及栽培技術措施

2.1發芽期

2.1.1培育壯芽。春分前后,選擇晴天把姜種平鋪于背風向陽平地的曬墊上,晾曬1~2d,傍晚收進室內防凍,中午避免強光直射曝曬過度,勿使種姜失水干縮。曬后置于室內堆放2~3d,下墊干草,上蓋草簾,溫度保持在11~16℃,促進養分分解。于室內放置一煤爐,隔一定距離在四周墊一圈草墊,選擇肥大豐滿、皮色光亮、質地硬且無病的姜塊裝入編織袋內扎口,堆放于草墊上成圓桶形,外圍加蓋草簾保溫。控制爐火使姜種溫度達22~25℃,定期翻堆,使姜種受熱均勻,連續約15d可生成適播幼芽。壯芽標準:芽長0.5~1.0cm,潔白、鮮亮、肥壯、頂部純圓,芽基部突起而尚未發根。

2.1.2播前準備。深耕土壤20~25cm,頭耙前撒生石灰粉750kg/hm2,充分耙碎,整平田面。按東西向或南北向做畦,畦面寬120cm,溝寬40cm,溝深20cm,畦長不超過15m,溝溝相通,中溝和圍溝應比畦溝稍深。在畦上按行距40cm開3行種植溝,深約13cm。選擇位于種姜上部和外側的姜塊作種塊,每塊姜種應在50g以上,保留1個矮壯芽,其余芽全部抹去,用草木灰蘸傷口,置于室內1~2d后播種,約需用種塊3t/hm2。

查看全文

小麥套種生姜分析論文

1栽培模式

小麥采取溝麥種植方式,溝距60cm,其中埂寬40cm,溝寬20cm,溝底播種小麥。立夏前后,在埂上套種1行生姜。

2栽培技術

2.1合理安排,輪作換茬

生姜是不耐連作的作物,在無病姜田塊,連續種植3~4年后應換茬種植其他農作物,間隔2~3年后再種植生姜;新辟姜田,一旦田中發現病株,要及時換茬,間隔期要在5年以上,土地寬余地區間隔期延至7年以上,效果更好。

2.2嚴格選地,施足基肥

查看全文

生姜栽培措施論文

摘要:總結了生姜在主要發育階段的有機豐產栽培技術,以期指導姜農生產達到30t/hm2以上的目標產量。

關鍵詞:生姜;有機;豐產;栽培技術

一、姜田選擇和目標產量及施肥量

生產有機生姜應在已通過有機轉換的種植區選擇地勢高、土層深厚疏松、有機質豐富的中性或微酸性壤土,且前3年未種過姜科作物。前茬作物為茄科、薯芋類作物及粘重澇洼地不宜作為姜田。鮮姜目標產量為30t/hm2以上,其產量結構為種植10.5萬株/hm2,平均單株根莖鮮重300~500g,有機肥施用量為氮(N)345~360kg/hm2,磷(P2O5)150~195kg/hm2、鉀(K2O)360~390kg/hm2。

二、主要生育階段及栽培技術措施

2.1發芽期

查看全文

有機生姜栽培技術

1姜田選擇和目標產量及施肥量

生產有機生姜應在已通過有機轉換的種植區選擇地勢高、土層深厚疏松、有機質豐富的中性或微酸性壤土,且前3年未種過姜科作物。前茬作物為茄科、薯芋類作物及粘重澇洼地不宜作為姜田。鮮姜目標產量為30t/hm2以上,其產量結構為種植10.5萬株/hm2,平均單株根莖鮮重300~500g,有機肥施用量為氮(N)345~360kg/hm2,磷(P2O5)150~195kg/hm2、鉀(K2O)360~390kg/hm2。

2主要生育階段及栽培技術措施

2.1發芽期

2.1.1培育壯芽。春分前后,選擇晴天把姜種平鋪于背風向陽平地的曬墊上,晾曬1~2d,傍晚收進室內防凍,中午避免強光直射曝曬過度,勿使種姜失水干縮。曬后置于室內堆放2~3d,下墊干草,上蓋草簾,溫度保持在11~16℃,促進養分分解。于室內放置一煤爐,隔一定距離在四周墊一圈草墊,選擇肥大豐滿、皮色光亮、質地硬且無病的姜塊裝入編織袋內扎口,堆放于草墊上成圓桶形,外圍加蓋草簾保溫。控制爐火使姜種溫度達22~25℃,定期翻堆,使姜種受熱均勻,連續約15d可生成適播幼芽。壯芽標準:芽長0.5~1.0cm,潔白、鮮亮、肥壯、頂部純圓,芽基部突起而尚未發根。

2.1.2播前準備。深耕土壤20~25cm,頭耙前撒生石灰粉750kg/hm2,充分耙碎,整平田面。按東西向或南北向做畦,畦面寬120cm,溝寬40cm,溝深20cm,畦長不超過15m,溝溝相通,中溝和圍溝應比畦溝稍深。在畦上按行距40cm開3行種植溝,深約13cm。選擇位于種姜上部和外側的姜塊作種塊,每塊姜種應在50g以上,保留1個矮壯芽,其余芽全部抹去,用草木灰蘸傷口,置于室內1~2d后播種,約需用種塊3t/hm2。

查看全文

試探地膜覆蓋生姜種植術特點

摘要:從選種培芽、播種、田間管理、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采收貯藏等方面介紹了生姜地膜覆蓋栽培技術,以期為生姜生產提供參考。

關鍵詞:生姜;地膜覆蓋;栽培技術

地膜覆蓋栽培能保持土壤水分,減輕雜草危害,提高土壤溫度,加快出苗和生長,省工省時,經濟效益顯著。近幾年試驗示范發現,生姜地膜覆蓋較露地栽培生育期提早15~20d,產量提高15%~20%。現將其主要技術總結如下。

一、選種培芽

一般在頭年收獲時選擇肥壯、芽頭飽滿、色澤鮮亮、不干縮、不腐爛、未受凍、大小均勻、無病蟲傷疤的姜塊作種姜。于播種前1個月左右,從窖中取出種姜,洗去姜塊上的泥土,白天平鋪在室外干凈地面上或草席上晾曬,晾曬要適度,以免種姜失水過多,姜塊干縮,出芽細弱。夜間收進室內,以防受凍,晾曬1~2d后,再堆放室內,蓋上草簾,即“困姜”,3~4d后即可催芽。一般采用的催芽方式多為溫床催芽,即在避風向陽處建溫床,深0.5~0.8m,寬1.2m,長根據種姜多少而定,在溫床底部及四周鋪10cm左右厚的干草,將種姜擺放其中,厚度以30cm左右為宜,然后再蓋上10~15cm厚干草,搭上拱架,蓋好塑料薄膜,晚上加蓋草簾保溫,一般保持床內溫度20~25℃。如白天床溫超過25℃,可揭膜通風降溫,芽長0.5~1.5cm時即可播種。

二、播種

查看全文

生姜姜瘟病發源以及預防舉措

姜瘟病又稱姜腐爛病或青枯病,屬于一種細菌性病害,病原菌為青枯假單胞桿菌。隨著生姜種植年限延長和種植面積擴大,姜瘟病危害不斷加重,導致生姜產量大幅度下降。

1危害特點

姜瘟病主要發生于地下根莖部分,也可發生于葉莖和根部,一般多在靠近地面的莖部和根部的上半部發病。姜病部初呈水漬狀,表面發暗,內心變褐色,散發臭味,以后逐漸軟化,內部充滿乳白色惡臭汁液,用手擠壓流出污白汁液,莖桿受害成暗紫色,后變黃褐色,內部組織變褐腐爛,殘留纖維,葉片被害狀呈凋萎狀,葉色淡黃,邊緣卷曲,終至全株下垂枯死。

安徽、山東各地姜瘟病發生、發展規律基本一致,一般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開始有零星發病現象,不仔細觀察難以發現,安徽阜陽地區8月上旬至9月中旬為姜瘟病第1個高峰期,10月上旬至下旬為第2個高發期,整個姜瘟病發病期長達3~4個月。

2發生原因

一是溫度。生姜喜陰涼忌高溫高濕,姜瘟病始發病日均溫度為20℃左右。病原菌最適宜溫度為25~30℃,15℃以下病害發生很少。二是濕度。雨水的多少直接影響姜瘟病發生的早晚和輕重。陰雨天后暴晴,有利于姜瘟病的傳播和蔓延,因為這時土壤濕度大、溫度高,待到9月下旬氣溫下降,莖葉茂盛致使地溫下降,利于生姜的生長,而不利于病害發生。三是種植制度。根據臨泉縣長官鎮、高塘鎮、范集鄉、楊小街鄉姜農的經驗和筆者長期的調查,姜瘟病的發生與種植制度有很大的關系。前茬為茄子、土豆、辣椒、西紅柿等作物發生姜瘟病的可能性就大,與豆類、玉米、小麥、棉花等作物實行4年以上輪作,姜瘟病發生相對較輕。四是施肥。凡偏施氮肥的地塊發病率較高,多施土雜肥、餅肥的地塊發病較輕。

查看全文

大棚生姜栽培技術論文

1播種前準備

(1)栽培地塊的選擇。生姜最適于在地勢較高、無污染、排水良好、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有機質含量豐富的中性偏酸性土壤中生長,栽培土壤前3年沒有種植生姜、花生等作物,pH值6~7。

(2)選擇合適良種。目前市場上生姜品種可分三大類:一是山東大姜,二是鳳陽中姜,三是當地小姜。根據近幾年市場情況反映,中姜、小姜很受廣大消費者青睞,也更適合于大棚栽植。種子選擇上應選擇高產、優質、抗病蟲、抗逆性強、商品性好、具有本品種特性、地上莖粗壯、分枝多、肥大飽滿、皮色淡黃明亮、肉質新鮮、不干裂、不腐爛、未受凍、質地硬、大小適宜的健康姜塊留作種用,嚴禁從病姜區引種。

(3)整地。大棚栽培生姜一般在2月中下旬(農歷正月中旬)開始,1月先將腐熟的農家肥約30t/hm2均勻撒于地面,深翻混勻。

(4)建棚。建棚高2.5m,棚寬8~10m,選用透光性和質地較好的薄膜做棚膜。

(5)起壟。耙地平整后起壟,每壟之間間距60cm,壟高30cm,壟寬30cm,工作溝內留備用土。

查看全文

生姜豐產栽培及簡易加工技術

生姜既是鮮食蔬菜,又是調味佳品,還是一種常用的中藥。以姜為原料制成的食品,不僅營養豐富、風味獨特,而且有祛痰、健胃、驅寒、解毒的功效[1,2]。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對生姜多功能、多用途的不斷開發利用,生姜的需求量與日俱增,倍受消費者的青睞。種植生姜一般可收生姜37.5~45.0t/hm2,產值7.5~12.0萬元/hm2,經濟效益良好[3,4]。

現將生姜高產栽培及其食品簡易加工技術介紹如下。

1高產栽培技術

1.1精細整地

選擇排水良好、背西或稍蔭蔽的砂質土或壤土地塊種植。播種前15d左右,先深翻20cm左右,臨播種時充分耙碎、整平,東西向起畦,畦寬132~165cm,高19.8~23.1cm,畦溝寬約30cm,四周開通排水溝。

1.2選種消毒

查看全文

生姜種植工作方案

為繼續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進一步推進發展我鎮的生姜產業,促進農民增產增收。現將具體實施方案制定如下: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思想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主線,以努力實現農民收入、財政收入較快增長為目的,全面實現建成小康社會為目標。

二、工作目標

通過大力發動宣傳農民備地種植,以抓好生姜種植示范點,如方香村委會32畝示范基地、什奮田洋50畝示范基地、九架及對俄林下套種為生姜種植示范點,以點帶面,輻射周邊,使生姜產業在迅速成長,成為農民增收的優勢、核心產業。

三、工作措施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