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程序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2 04:27:3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通信程序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基于衛星通信的應急通信程序
1應急通信概述
1.1應急通信的定義
應急通信是指在出現自然或人為的突發性緊急情況時,綜合利用各種通信資源,保障救援、緊急救助和必要通信所需的通信手段和方法,實現通信的機制。應急通信并不是獨立存在的一種全新的新技術,而是各種通信技術、通信手段在緊急情況下的綜合運用,其核心就是緊急情況下的通信。應急通信不僅是單純的技術問題,還涉及管理方面。應急通信由于其不確定性,對通信網絡和設備提出了一些特殊要求,這些網絡和設備從技術方面提供了通信技術手段的保障。但在管理方面,還需要建立完善的應急通信管理體系,針對不同場景建立快速響應機制,協調調度最合適的通信資源,提供最及時有效的通信保障。應急通信網(EmergencyCommunicationNetwork,ECN)是指為應對突發性大型自然災害或公共事件而快速建立的臨時性通信網絡,為救災組織及人員保證通信暢通,最大限度地降低災難損失、維護社會安全和穩定。ECN主要用于遭受地震、臺風等重大自然災害以及發生突發事件或恐怖襲擊事件中[2]。
1.2研究應急通信的目的及意義
中國是一個災難多發、頻發的國家,特別是自然災害時有發生,給國民經濟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了很大的損失。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等,這些災難,既考驗了通信部門的應急響應能力,也考驗了通信網絡的應急通信保障能力。從這些經驗教訓中,我們逐步意識到只有在平時完善應急通信體系,達到應急通信保障的要求,才能在緊急關頭發揮它的作用,減少人民生命和財產的損失。應急通信系統是為滿足各類緊急情況下的通信需求而產生的,而自然災害、衛生事件、尤其是社會事件等突發公共安全事件發生的地點和規模都無法提前預知和準備,各類緊急情況具有如下共同特點:需要應急通信的時間一般不確定,人們無法進行事先準備,如地震、海嘯、火災、臺風、泥石流等突發事件;需要應急通信的地點不確定;進行應急通信時,需要什么類型的網絡不確定[3]。
1.3應急通信的發展趨勢及前景
通信行政處罰程序制度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規范通信行政處罰行為,保障和監督各級通信主管部門有效實施行政管理,依法進行行政處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及相關法律、行政法規,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實施違反通信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依照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的規定,應當給予行政處罰的,由通信主管部門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和本規定的程序實施。本規定所稱通信主管部門,是指信息產業部、國家郵政局、省、自治區、直轄市通信管理局、郵政(管理)局及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通信行政管理職能的組織。
第三條各級通信主管部門實施行政處罰應當遵循公正、公開的原則。
第二章管轄
第四條通信行政處罰由違法行為發生地的通信主管部門依照職權管轄。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編寫網絡通信程序論文
摘要本文闡述了使用JAVA編程語言對基于客戶/服務器模式的應用編寫網絡通信程序,討論了SOCKET機制、輸入輸出流以及程序實現代碼。
關鍵詞JAVA,網絡,SOCKET,APPLET
網絡上的系統結構多為客戶/服務器模式,服務器端負責數據和圖像等的存儲、維護、管理以及傳遞,客戶端則負責人機界面的操作、送出需求及顯示收回的數據。
下面介紹一下如何使用JAVA來進行網絡編程:
1)由于客戶端通過IE同服務器建立聯系,所以客戶端使用Applet,服務器端使用Application;
2)服務器應設置成多線程,應答多個客戶的請求;
網絡通信程序設計論文
關鍵詞:DSP網絡通信程序通信協議網卡
DSP芯片是專門為實現各種數字信號處理算法而設計的、具有特殊結構的微處理器,其卓越的性能、不斷上升的性價比、日漸完善的開發方式使它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將計算機網絡技術引入以DSP為核心的嵌入式系統,使其成為數字化、網絡化相結合,集通信、計算機和視聽功能于一體的電子產品,必須大大提升DSP系統的應用價值和市場前景。將DSP技術與網絡技術相結合,必須解決兩個關鍵問題:一是實現DSP與網卡的硬件接口技術,二是基于DSP的網絡通信程序設計。DSP與網卡的硬件接口技術參考文獻[1]有比較詳盡的論述,以下主要討論基于DSP的網絡通信程序設計。
1通信協議的制定
協議是用來管理通信的法規,是網絡系統功能實現的基礎。由于DSP可以實現對網卡的直接操作,對應于OSI網絡模型,網卡包含了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的全部內容,因此,規定了數據鏈路層上數據幀封裝格式,就可以為基于DSP的局域網絡中任意站點之間的通信提供具體規范。因為以太網是當今最受歡迎的局域網之一,在以太網中,網卡用于實現802.3規程,其典型代表是Novell公司的NE2000和3COM公司的3C503等網卡,所以研究工作中的具體試驗平臺是以DSP為核心構成的以太局域網,主要用于語音的實時通信,所使用的網卡為Novell公司的NE2000網卡。NE2000網卡的基本組成請見參考文獻[2],其核心器件是網絡接口控制器(NIC)DP8390。該器件有三部分功能:第一是IEEE802.3MAC(媒體訪問控制)子層協議邏輯,實現數據幀的封裝和解封,CSMA/CA(帶碰撞檢測功能的載波偵聽多址接入)協議以及CRC校驗等功能;第二是寄存器堆,用戶對NE2000網卡通信過程的控制主要通過對這些寄存器堆中各種命令寄存器編程實現;第三是對網卡上緩沖RAM的讀寫控制邏輯。DP8390發送和接收采用標準的IEEE802.3幀格式。IEEE802.3參考了以太網的協議和技術規范,但對數據包的基本結構進行了修改,主要是類型字段變成了長度字段。所以,以DSP為核心的局域網內通信數據包基本格式如圖1所示。
DSP讀出數據包和打包從目的地址開始。目的地址用來指明一個數據幀在網絡中被傳送的目的節點地址。NE2000支持3種目的地址:單地址、組地址及廣播地址。單地址表示只有1個節點可以接收該幀信息;組地址表示最多可以有64個字節接收同一幀信息;而廣播地址則表示它可以被同一網絡中的所有節接收。源地址是發送幀節點的物理地址,它只能是單地址。目的地址和源地址指網卡的硬件地址,又稱物理地址。
在源地址之后的2個字節表示該幀的數據長度,只表示數據部分的長度,由用戶自己填入。數據字段由46~1500字節組成。大于1500字節的數據應分為多個幀來發送;小于46字節時,必須填充至46字節。原因有兩個:一是保證從目的地址字段到幀校驗字段長度為64字節的最短幀長,以便區分信道中的有效幀和無用信息;二是為了防止一個站發送短幀時,在第一個比特尚未到達總線的最遠端時就完成幀發送,因而在可能發生碰撞時檢測不到沖突信號。NE2000對接收到的從目的地址字段后小于64字節的幀均認為是“碎片”,并予以刪除。在數據字段,根據系統的具體功能要求,用戶可以預留出若干個字節以規定相應的協議,以便通信雙方依據這些字節中包含的信息實現不同的功能。
配電網自動化通信程序運用
電力工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石,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支柱之一。電力網是由配電網和輸電網構成,配電網就是將電力系統中變電站低壓直接或降壓后向用戶供電的網絡,也稱之為配電系統。配電網由電纜配電線路、降壓變壓器、架空配電線路及變電站等構成。通信系統是配電網自動化的核心技術,配電網的運行狀態改變、數據的采集及配電網的優化均通過通信系統。通信系統的設計合理與否將直接影響到配電管理系統的運行成敗。
1配電網自動化通信系統的設計要求
根據配電網自動化系統的復雜程度、規模以及預期達到的自動化水平不同,對其通信系統的要求也有所區別。每個地區的配電網自動化系統規模都是比較大的,不可能在短期內能夠立即建得很完善,因此,建立配電網自動化通信系統是一個長期,循序漸進的過程。總的說來,配電網自動化通信系統需要滿足以下要求:
1.1通信可靠
配電現場對配電網通信系統要求有很高的可靠性。首先,配電現場的工作環境復雜,需要選用能夠抗潮濕、抗高溫等惡劣氣候的設備,在應用的過程中必須要注意密封防塵;其次,業務數據的傳輸無論是在配電網正常運行,還是在配電網出現線路故障時,通信必須保持其業務數據能夠暢通傳輸,通信系統還應具有診斷配電網故障、故障區隔離和非故障區恢復供電的通信任務;再次,由于通信終端附近的電磁場較強,為了保證通信數據不受外界的影響,保證數據的準確性,通信系統還需具有較強的抵抗電磁干擾的能力。
1.2設備應具有靈活、易于安裝的特點
PLC通信程序可靠性設計
一、PLC通信系統可靠性控制
PLC通信系統架構并沒有精確的定義,工程師往往會從直覺上去理解。但是從一般的意義上來講,它指的是指導PLC通信系統系統的設計和實現的高層次意義上的藍圖,以及形成這個藍圖的過程。從廣義上來講,PLC通信系統架構屬于PLC通信系統設計的范疇,但是,設計和架構的概念往往會混淆在一起。基本上,PLC通信系統架構是為了形成PLC通信系統設計與開發過程中的目標,原則等基礎性的框架,用以指導PLC通信系統開發的過程。PLC通信系統架構的過程就是在一定的設計原則的基礎上,確定系統的各個組成部分,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對組成部分進行全局性的安排和搭配,形成系統的組織結構和控制結構,最終形成整個系統的結構。PLC通信系統架構的內容包括總體組織結構和全局控制結構;通信、同步和數據訪問的協議;設計元素的功能分配;物理分布;設計元素的組成;定標與性能;備選設計的選擇等等。
二、PLC系統可靠性管理
企業PLC通信系統的架構要受到多方面的制約,硬件成本,技術的可靠性,人力成本,學習周期,可維護性等等。因而,企業級PLC通信系統的架構往往要遵循相較于普通PLC通信系統更加嚴格的原則。雖然各個企業對于PLC通信系統架構的原則并不統一,但是現在已經形成了一些比較一致的原則:1.企業PLC通信系統系統架構需要具有戰略性,尤其需要注重靈活性和重用企業PLC通信系統需要在全局性的范圍內考慮最適合的架構,為了節約成本(包括人力成本和時間成本),不僅需要將已有的可復用資源進行重用,而且在創建新的資源的時候要盡可能的考慮重用的方式。同時,架構需要具有相當的靈活性,可以在較少的成本之下拓展或者修改已有的結構和功能。2.架構需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具有比較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企業PLC通信系統系統需要盡可能長時間穩定的運行,并且需要具有較長的生命周期,架構應該盡可能的考慮今后可能遇到的情況,包含人員更迭,功能拓展,與其他系統結合的可能性等等,盡可能采取能夠兼容未來變化的方式。企業PLC通信系統需要在企業中長期穩定運行的特點,決定了它需要盡量具有可靠性,不僅需要盡可能少的出現運行中的問題,而且還需要有能從當機等致命狀況中盡快復原的能力。企業PLC通信系統同時需要極高的安全性,需要將資源以權限來決定是否能夠訪問。
三、PLC系統架構可靠性處理
企業PLC通信系統架構的最終目標,是架構出“符合標準”的PLC通信系統系統。這里所說的“符合標準”,是PLC通信系統在可用性的前提下,必須或者盡可能達到的目標。一般而言,PLC通信系統架構設計需要達到如下的全部或者部分目標:
滑模控制對激光通信程序完善
空間激光通信是以激光束作為信息載體,在空間進行數據傳輸的一種通信方式,其通信終端主要由激光通信系統和捕獲、跟蹤、對準(acquisitiontrackingandpointing,ATP)系統兩大部分組成[1-3].在空間激光通信中,不僅要求ATP系統能穩定、快速地跟蹤對方終端發射的目標光束,還必須將目標光束控制在激光通信鏈路信號傳輸誤碼率要求的范圍內,因此要求ATP系統具有快速的跟蹤能力和非常高的控制精度[4].而快速跟蹤意味著ATP系統應具有快速的響應和較寬的控制帶寬;控制精度高意味著ATP系統的跟蹤誤差小,二者之間相互矛盾.為解決這一問題,本文中將滑模控制用于ATP系統復合控制結構的精跟蹤系統中,既增加了ATP精跟蹤系統的控制帶寬,又提高了系統的控制精度,使系統具有較好的穩態性能和動態性能.
1ATP系統跟蹤控制模型
空間激光通信ATP系統中的捕獲、跟蹤和對準功能是以跟蹤控制回路為中心,由粗跟蹤系統和精跟蹤系統完成的.粗、精跟蹤系統主要由光電跟蹤傳感器單元、信號處理控制單元和跟蹤伺服機構組成.在粗精復合控制系統中,粗跟蹤控制系統的跟蹤誤差大于精跟蹤傳感器探測視場時,精跟蹤控制系統不起作用;粗跟蹤控制系統的跟蹤誤差小于精跟蹤傳感器探測視場時,精跟蹤控制系統進入跟蹤狀態,通過精跟蹤傳感器構成光閉環,進一步校正粗跟蹤殘余誤差.圖1為雙探測器粗精復合跟蹤控制模型[5].圖中Ects(s)和Efps(s)分別為粗、精跟蹤系統光電跟蹤探測單元傳遞函數,Dctc(s)和Dfpc(s)分別為粗、精跟蹤控制器傳遞函數,Gctp(s)和Gfpp(s)分別為粗、精跟蹤系統的伺服機構和被控對象傳遞函數;θt和θo分別是粗精復合軸跟蹤系統期望的視軸角和實際輸出角;θc和θf分別是粗、精跟蹤控制回路的輸出角;ec和ef分別為粗、精跟蹤系統的跟蹤誤差.圖1ATP系統粗精復合跟蹤控制模型Fig.1ModelofcoarseandfinetrackingcontrolofATPsystem由圖1可分別得出粗、精跟蹤控制回路閉環等效傳遞函數為Gct(s)=Gcto(s)1+Gcto(s),(1)Gfp(s)=Gfpo(s)1+Gfpo(s).(2)式中:Gcto(s)為粗跟蹤控制回路開環傳遞函數,Gcto(s)=Ects(s)Dctc(s)Gctp(s);Gfpo為精跟蹤控制回路開環傳遞函數,Gfpo(s)=Efps(s)Dfpc(s)Gfpp(s).復合跟蹤控制系統的閉環傳遞函數為Gclose(s)=θo(s)θt(s)=Gcto(s)+Gfpo(s)+Gcto(s)Gfpo(s)[1+Gcto(s)][1+Gfpo(s)].(3)由式(3)可得系統等效開環傳遞函數為Gopen(s)=Gcto(s)+Gfpo(s)+Gcto(s)Gfpo(s).(4)由式(4)可知,所研究的ATP系統粗、精復合控制跟蹤精度由精跟蹤系統控制精度決定[6],因此,精跟蹤控制回路控制器的設計是改善ATP系統跟蹤性能的關鍵.考慮粗、精跟蹤系統的控制是獨立的,本文中僅討論精跟蹤系統控制器的設計對ATP系統跟蹤性能的影響.
2精跟蹤控制器設計
一個快速高精度跟蹤系統,既需要有高帶寬、高精度的執行機構,又需要有響應快速、定位精度高的位置探測器件[7].圖2為設計的精跟蹤伺服系統控制回路.它由高精度四象限探測器、信標光斑位置解算處理單元、精跟蹤控制器、壓電陶瓷驅動器(PZT)和快速控制反射鏡組成.小慣量的反射鏡黏合在壓電陶瓷上,可實現反射鏡傾角的快速高精度調整.根據實驗系統所選的壓電陶瓷驅動器及實測輸出的頻率響應數據(輸入電壓幅值為10V),經曲線擬合得驅動器在方位(俯仰與方位相似)方向上的頻率特性曲線如圖3所示.由此可得壓電陶瓷驅動的快速反射鏡的模型為Gfpp(s)=θf(s)U(s)=KPZTω2n(τs+1)s2+2ζωns+ω2n.(5)式中:等效阻尼比ζ=0.7;等效振蕩頻率ωn=750Hz;壓電陶瓷驅動器放大倍數KPZT=10.令Efps(s)=1,采用頻域法設計精跟蹤控制器的等效開環傳遞函數為滑模控制特性是一種使系統結構隨時間變化的開關特性.從理論上分析可知,采用滑模控制,通過調節參數能夠控制系統的增益、積分、微分常數實時地變化.
3精跟蹤控制實驗分析
談論衛星通信數據傳輸程序設計
1概述
隨著衛星通信的高速發展,星載數據的種類和數量不斷增加,這就對高速海量星載數據的傳輸、接收和處理技術提出了新的要求。衛星下發大容量高速數據經地面站解調后,經由光纖以數字基帶信號的形式傳遞給本地接收端,地面應用系統要采用高性能的接收處理設備,以達到對數據的實時接收、存儲和處理。PCIExpress總線作為第3代I/O總線以其明顯的優勢,成為目前高速傳輸的主流平臺。文獻[1]以XC5VFX130T芯片為硬件核心,分析PCIExpress協議原理和內嵌硬核模塊的結構,實現了具有PCIExpress系統主機接口的單通道FC總線接口板卡。文獻[2]在XC5VLX30T器件中,設計實現PCIExpress總線接口,同時在接口內部設計直接存儲器存儲(DirectMemoryAccess,DMA)控制器。本文基于Xilinx公司的Virtex-5現場可編程門陣列(FieldProgrammableGataArray,FPGA)設計高速數據傳輸系統。該系統采用PCIExpress高速串行總線和基于Aurora協議的光纖通信模塊,雙單工同時收發。其中發送端和接收端分別包括上位機、驅動和端點設備,本文著重介紹端點設備設計。
2高速數據傳輸系統的工作原理
Xilinx公司的Virtex-5芯片的PCIExpress端點模塊IP核,為用戶提供了2種類型的數據通信:程控輸入/輸出(ProgrammedInput/Output,PIO)方式和總線主控存儲器直接存儲(Bus-masteringDMA,BMD)方式[3]。PCIExpress設備與系統存儲器之間的數據通信可以用PIO方式,但一般采用效率較高的BMD方式。在BMD通信方式下,端點設備變成了一個總線主控設備,負責發起DMA讀寫操作。當設備要獲取系統存儲器的內容時,發起指向系統存儲器的存儲器讀操作;當設備向系統存儲器傳送數據時,發起指向系統存儲器的存儲器寫操作[4-5]。DMA控制器代替CPU發起傳輸事務,減輕了處理器的壓力,而且在數據傳送過程中允許其他處理行為發生。在降低CPU使用率的同時,帶來較高的吞吐率和性能。基于上述理論的衛星通信星地鏈路的組成結構如圖1所示。該傳輸系統功能主要由PCIExpress通信模塊和光纖通信模塊來完成。PCIExpress通信模塊采用了總線主控DMA方式進行數據的傳輸。端點設備中設計了DMA控制器,負責控制數據的發送(存儲器寫)和從系統內存獲得數據(存儲器讀)。在開始DMA傳輸之前需要一些初始業務信息,這些信息包括DMA讀存儲器地址、寫存儲器地址和傳輸的數據大小等,由系統軟件產生的指向DMA控制/狀態寄存器的PIO方式的存儲器寫包為其傳送[6]。光纖通信模塊采用了Aurora協議,該協議是為專有上層協議提供透明接口的串行互連協議[7],它可用于高速線性通路之間的點到點串行數據傳輸,同時其可擴展的帶寬,為系統設計人員提供了所需的靈活性。Aurora鏈路層協議在物理層采用千兆位串行技術,每條物理通道的傳輸比特率可從622Mb/s擴展到3.125Gb/s。對于發送方,PCIExpress通信模塊接收到數據后傳輸給以AuroraIPCore為核心的自定義的光纖通信模塊,該模塊通過RocketI/O端口發送給SFP光電轉換模塊,SFP模塊將電信號轉換為光信號發送到光纖信道上。對于接收方,數據的接收是一個逆過程。
3高速數據傳輸系統設計
根據實際實驗條件和應用需求,本文設計的高速傳輸系統由2臺PC機模擬衛星和地面站的數據傳輸。PCIExpress通信模塊,選擇為x8通道、工作頻率250MHz。光纖通信模塊工作頻率為125MHz,采用8位并行數據傳輸模式[3,7-8]。高速數據傳輸系統結構如圖2所示。其中,數據存儲模塊選用了位寬為32bit的RAM。在光纖通信模塊中加入32bit/8bit模塊和8bit/32bit模塊,完成PCIExpress數據和光纖通信數據的傳輸轉換。圖2高速數據傳輸系統結構模擬衛星下發數據的應用軟件在準備好待發送的數據后,將文件長度信息及相關命令經由驅動發送給端點設備,設備接到命令信息后啟動DMA控制器中的DMA讀操作。之后設備將從系統存儲器讀取的數據通過光纖通信模塊發送給地面站。設備每次讀取數據的間隔由光口傳輸速率決定,在不丟失數據的前提下,盡量提高信道的利用率。在模擬地面站接受數據的過程中,首先驅動將接收端系統存儲器的目的地址信息發給端點設備,設備的DMA控制器接收到光纖通信模塊的數據后啟動存儲器寫操作,將有效數據分批次加載進指向系統存儲器的存儲器寫TLP包中,發送到目的地址。
網絡通信程序設計分析論文
摘要:通過分析網卡基本通信過程控制和數字信號處理器(DSP)對網卡直接編程方法,成功設計基于DSP的網絡通信程序,從而最終實現DSP系統數字化和網絡化的融合。
關鍵詞:DSP網絡通信程序通信協議網卡
DSP芯片是專門為實現各種數字信號處理算法而設計的、具有特殊結構的微處理器,其卓越的性能、不斷上升的性價比、日漸完善的開發方式使它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將計算機網絡技術引入以DSP為核心的嵌入式系統,使其成為數字化、網絡化相結合,集通信、計算機和視聽功能于一體的電子產品,必須大大提升DSP系統的應用價值和市場前景。將DSP技術與網絡技術相結合,必須解決兩個關鍵問題:一是實現DSP與網卡的硬件接口技術,二是基于DSP的網絡通信程序設計。DSP與網卡的硬件接口技術參考文獻[1]有比較詳盡的論述,以下主要討論基于DSP的網絡通信程序設計。
1通信協議的制定
協議是用來管理通信的法規,是網絡系統功能實現的基礎。由于DSP可以實現對網卡的直接操作,對應于OSI網絡模型,網卡包含了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的全部內容,因此,規定了數據鏈路層上數據幀封裝格式,就可以為基于DSP的局域網絡中任意站點之間的通信提供具體規范。因為以太網是當今最受歡迎的局域網之一,在以太網中,網卡用于實現802.3規程,其典型代表是Novell公司的NE2000和3COM公司的3C503等網卡,所以研究工作中的具體試驗平臺是以DSP為核心構成的以太局域網,主要用于語音的實時通信,所使用的網卡為Novell公司的NE2000網卡。NE2000網卡的基本組成請見參考文獻[2],其核心器件是網絡接口控制器(NIC)DP8390。該器件有三部分功能:第一是IEEE802.3MAC(媒體訪問控制)子層協議邏輯,實現數據幀的封裝和解封,CSMA/CA(帶碰撞檢測功能的載波偵聽多址接入)協議以及CRC校驗等功能;第二是寄存器堆,用戶對NE2000網卡通信過程的控制主要通過對這些寄存器堆中各種命令寄存器編程實現;第三是對網卡上緩沖RAM的讀寫控制邏輯。DP8390發送和接收采用標準的IEEE802.3幀格式。IEEE802.3參考了以太網的協議和技術規范,但對數據包的基本結構進行了修改,主要是類型字段變成了長度字段。所以,以DSP為核心的局域網內通信數據包基本格式如圖1所示。
DSP讀出數據包和打包從目的地址開始。目的地址用來指明一個數據幀在網絡中被傳送的目的節點地址。NE2000支持3種目的地址:單地址、組地址及廣播地址。單地址表示只有1個節點可以接收該幀信息;組地址表示最多可以有64個字節接收同一幀信息;而廣播地址則表示它可以被同一網絡中的所有節接收。源地址是發送幀節點的物理地址,它只能是單地址。目的地址和源地址指網卡的硬件地址,又稱物理地址。
使用JAVA網絡編寫通信程序論文
摘要本文闡述了使用JAVA編程語言對基于客戶/服務器模式的應用編寫網絡通信程序,討論了SOCKET機制、輸入輸出流以及程序實現代碼。
關鍵詞JAVA,網絡,SOCKET,APPLET
網絡上的系統結構多為客戶/服務器模式,服務器端負責數據和圖像等的存儲、維護、管理以及傳遞,客戶端則負責人機界面的操作、送出需求及顯示收回的數據。
下面介紹一下如何使用JAVA來進行網絡編程:
1)由于客戶端通過IE同服務器建立聯系,所以客戶端使用Applet,服務器端使用Application;
2)服務器應設置成多線程,應答多個客戶的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