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技術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2 05:24:3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通信技術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通信技術論文

視頻通信技術分析論文

一、視頻通信概述

視頻通信實質上是多媒體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與現代通信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它通過多媒體技術和網絡通信技術的支持,為不同地域的人們提供了類似與面對面的交流方式,為身處異地的人們提供了一個相互討論問題并可協同工作的環境,它集計算機的交互性、通信的分布性,以及電視的真實性為一體,具有明顯的優越性。

二、視頻通信的組成

(一)組成

一個視頻通信系統包括節點機和通信網絡兩部分。典型的會議節點機主要由音/視頻獲取設備、回放設備、媒體編解碼器、通信接口卡和會議功能模塊構成。網絡部分主要指支持實時多點傳輸的網關和信道。完整的視頻會議系統的邏輯結構模型由六大模塊構成:(1)人際交互模塊,即視頻會議系統的人機界面。(2)會議文檔部件,包括會議文檔的自動生成、管理和查詢等功能模塊以及與數據庫的接口模塊。(3)媒體處理部件,包括音、視頻信息的獲取、編碼、回放等處理模塊。(4)共享空間部件,包括共享空間管理模塊、電子白板及應用過程共享功能模塊。(5)會議管理部件,包括會議的發起、與會人員的管理(加入/退出)、會話建立以及會議結束等處理模塊。

(二)軟硬件與網絡條件

查看全文

紅外通信技術論文

【論文關鍵詞】:紅外通信;數據通信

【論文摘要】:在許多基于單片機的應用系統中,系統需要實現遙控功能,而紅外通信則是被采用較多的一種方法。紅外通信具有控制簡單、實施方便、傳輸可靠性高的特點,是一種較為常用的通信方式。

在許多基于單片機的應用系統中,系統需要實現遙控功能,而紅外通信則是被采用較多的一種方法。紅外通信具有控制簡單、實施方便、傳輸可靠性高的特點,是一種較為常用的通信方式。紅外線通信是一種廉價、近距離、無線、低功耗、保密性強的通訊方案,主要應用于近距離的無線數據傳輸,也有用于近距離無線網絡接入。從早期的IRDA規范(115200bps)到ASKIR(1.152Mbps),再到最新的FASTIR(4Mbps),紅外線接口的速度不斷提高,使用紅外線接口和電腦通信的信息設備也越來越多。紅外線接口是使用有方向性的紅外線進行通訊,由于它的波長較短,對障礙物的衍射能力差,所以只適合于短距離無線通訊的場合,進行"點對點"的直線數據傳輸,因此在小型的移動設備中獲得了廣泛的應用。

1.紅外通信的基本原理

紅外通信是利用950nm近紅外波段的紅外線作為傳遞信息的媒體,即通信信道。發送端將基帶二進制信號調制為一系列的脈沖串信號,通過紅外發射管發射紅外信號。接收端將接收到的光脈轉換成電信號,再經過放大、濾波等處理后送給解調電路進行解調,還原為二進制數字信號后輸出。常用的有通過脈沖寬度來實現信號調制的脈寬調制(PWM)和通過脈沖串之間的時間間隔來實現信號調制的脈時調制(PPM)兩種方法。

簡而言之,紅外通信的實質就是對二進制數字信號進行調制與解調,以便利用紅外信道進行傳輸;紅外通信接口就是針對紅外信道的調制解調器。

查看全文

SOA信息通信技術論文

一、新一代無線寬帶系統的介紹

(一)移動通信的概念

移動通信是移動體之間的通信,或移動體與固定體之間的通信。移動體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汽車、火車、輪船、收音機等移動狀態中的物體。移動通信系統由空間系統和地面系統兩部分組成。

(二)移動通信技術發展史

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演變,大體經歷了兩個階段,其中每一代技術的發展都要經歷從提出、增長、高速發展、成熟到衰退的過程。第一代移動通信技術是模擬移動通信,其主要缺點是頻率利用率較低、系統容量小、制式多且不兼容,不能實現自助漫游、通信保密性差、提供有限的業務種類。第二代移動通信技術是數字移動通信,其容量和功能比模擬移動通信時代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其業務類別仍局限于話音和低速率數據。現在,在全球范圍內大力推廣的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是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3G)、超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B3G)以及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4G)的統稱。它將可以提供的數據傳輸速率高達100Mbit/s,甚至更高,支持的業務從語音到多媒體業務,包括實時的流媒體業務。數據傳輸速率可以根據這些業務所需的速率進行動態調整。新一代移動通信的另一個特點是低成本。

3G是英文3rdGeneration的縮寫,指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相對第一代模擬制式手機(1G)和第二代GSM、TDMA等數字手機(2G),是指將無線通信與國際互聯網等多媒體通信結合的新一代移動通信系統。它能夠處理圖像、音樂、視頻流等多種媒體形式,提供包括網頁瀏覽、電話會議、電子商務等多種信息服務。為了提供這種服務,無線網絡必須能夠支持不同的數據傳輸速度,也就是說在室內、室外和行車的環境中能夠分別支持至少2Mbps(兆字節/每秒)、384kbps(千字節/每秒)以及144kbps的傳輸速度。3G的技術標準:國際電信聯盟(ITU)在2000年5月確定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大主流無線接口標準,寫入3G技術指導性文件《2000年國際移動通訊計劃》(簡稱IMT-2000)。

查看全文

無線電通信技術論文

論文關鍵詞:無線電通信;通信技術;通信方法;拓新

論文摘要:早在七十年代,人們開始研究無線電通信技術。無線電通信技術有線電通信相比,具有不用架設傳輸線路線、脫離傳輸距離限制、傳輸距離遠、通信靈活等優點,備受市場的青睞。無線電通信技術為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但它亦有不容忽視的缺點,譬如聲音、文字、數據、圖像和視頻等傳輸的質量不甚穩定,由此造成的聲音失真、文字模糊、數據滯后、圖像和視頻失真都亟須改進之處,還有信號容易受到干擾、容易被人截獲造成通信內容保密性差[1],尤其在軍事和經濟領域,再一次說明無線電通信技術通信方法的拓新勢在必行。本文就無線電的優缺點進行分析,探討其通信技術所需拓新之處,并提出建議。

1無線電通信技術的發展歷程

1895年5月7日俄國物理學家波波夫已“金屬屑與電振蕩的關系”的論文向全世界宣布無線電通信技術的誕生,并當眾展示了他發明的無線電接收機,那天俄國當局定為“無線電發明日”。

1896年3月24日,波波夫將無線電通信的通信距離延長到250米,做了用無線電傳送莫爾斯電碼的表演為無線電通信技術拉開新的序幕。

1898年,年輕的意大利青年馬可尼利用游艇證明了他的無線電電報能夠在20英里的海面暢通無阻地通信,第一次實際性地使用無線電通信技術。

查看全文

無線電通信技術試析論文

1無線電通信技術的發展歷程

1895年5月7日俄國物理學家波波夫已“金屬屑與電振蕩的關系”的論文向全世界宣布無線電通信技術的誕生,并當眾展示了他發明的無線電接收機,那天俄國當局定為“無線電發明日”。

1896年3月24日,波波夫將無線電通信的通信距離延長到250米,做了用無線電傳送莫爾斯電碼的表演為無線電通信技術拉開新的序幕。

1898年,年輕的意大利青年馬可尼利用游艇證明了他的無線電電報能夠在20英里的海面暢通無阻地通信,第一次實際性地使用無線電通信技術。

1901年,他在相隔2700公里英國和紐芬蘭島之間成功地進行了跨越大西洋的遠距離無線電通信,從此人類進入無線電波進行遠距離通信的新時代。

隨后,無線電通信技術如雨后春筍其涌現出來。直到1946年,美國人羅斯.威瑪和日本人八本教授利用高靈敏度攝像管家用電視機接收天線問題,從此超短波轉播站一些國家相繼建立了,無線電通信技術迅速普及開來[2]。

查看全文

短波通信技術論文

1短波通信技術的發展狀況

1.1語音編碼技術

因為在傳輸的過程中,參量編碼只是對語音的特征參數進行傳輸,因此所需要的傳輸速率比較低,但是它的語音傳輸質量只能達到中等的水平,加之實現起來比較復雜,因此,在對通話質量要求特別高的情況下就不太適用。近些年,伴隨著參量編碼復雜度的降低以及微處理器計算能力的不斷提高,目前對于低速率的語音編碼通常都是采用參量編碼的方式來實現的。

1.2高速數字調制解調技術

調制調節技術的目的就是為了方便信息在模擬信號與數字信號之間的相互轉換。調制調節技術的優劣對于通信系統的性能有著極大的影響,目前調制調節技術主要有并行和串行兩種傳輸體制。串行體制通過提高碼元速率和調制維數提高數據傳輸速率,并行體制的主要發展方向是多載波正交頻分復用(OFDM)調制技術。

1.3差錯控制技術

查看全文

移動GIS通信技術論文

1移動GIS應用中的通信技術

1.1定位通信技術

移動GIS中定位通信技術,是指以GPS技術為核心的定位系統,其可在全球范圍內實現準確的導航與定位,確保移動GIS的精準定位。基于GPS的定位通信技術,首先要在移動GIS中設計GPS接收器,通過接收器接收定位信息,全面收集定位的數據信息,GPS能夠準確地處理接收的信息,對照相關的參數要求進行設定,包括通信參數以及用戶信息設定,優化收集的數據信息;然后是穩定的連接GPS的接收設備,便于存儲接收的信息,保存重要的數據,重新定義GPS的通信結果,符合移動GIS的需求;最后是按照移動GIS的指令,規劃GPS內的通信信息,按照系統的時間段接收通信信息,同時采取Ge-tData的方法,優化GPSData的變量,保障移動GIS內通信數據的真實性。

1.2GPRS通信技術

GPRS通信技術在移動GIS中,表現出了數據與移動通信的融合應用。在原有GSM的基礎上,增加系統通信的節點,接入數據網絡,組成系統的GPRS通信,為移動GIS通信提供高效率的數據服務,同時還能準確地掌握通信資費,用戶利用GPRS,實現移動式的通信,隨時隨地都可接入數據網絡,同時保障移動GIS通信的服務性。移動GIS中的GPRS通信技術的發展速度非常快,目前比較常用的是3G和4G制式,促使移動GIS通信能夠適應現代通信的領域。GPRS通信技術中的數據傳輸速度非常快,其可以分組的形式實現數據連接,確保移動GIS數據在GSM覆蓋的領域內傳送,能夠靈活地接入到互聯網內。GPRS通信技術使移動GIS進入了無線傳輸的時代,依賴于分組交換技術,最大化地傳輸移動資源,而且基本不會延誤移動GIS中數據傳輸的效率,具有全時在線的優勢。

2移動GIS中的端口服務技術

查看全文

光纖通信技術的特點論文

論文關鍵詞:光纖通信技術,特點,應用

論文摘要:光纖通信不僅可以應用在通信的主干線路中,還可以應用在電力通信控制系統中,進行工業監測、控制,而且在軍事領域的用途也越來越為廣泛。本文探討了光纖通信技術的主要特征及應用。

1.光纖通信技術

光纖通信是利用光作為信息載體、以光纖作為傳輸的通信方式。在光纖通信系統中,作為載波的光波頻率比電波的頻率高得多,而作為傳輸介質的光纖又比同軸電纜或導波管的損耗低得多,所以說光纖通信的容量要比微波通信大幾十倍。光纖是用玻璃材料構造的,它是電氣絕緣體,因而不需要擔心接地回路,光纖之間的串繞非常小;光波在光纖中傳輸,不會因為光信號泄漏而擔心傳輸的信息被人竊聽;光纖的芯很細,由多芯組成光纜的直徑也很小,所以用光纜作為傳輸信道,使傳輸系統所占空間小,解決了地下管道擁擠的問題。

光纖通信在技術功能構成上主要分為:(1)信號的發射;(2)信號的合波;(3)信號的傳輸和放大;(4)信號的分離;(5)信號的接收。

2.光纖通信技術的特點

查看全文

移動通信技術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移動通信技術4GIPV6

論文摘要: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歷程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即第一代模擬移動通信系統、第二代數字移動通信系統、第三代多媒體移動通信系統。本文簡單介紹了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歷程,重點論述了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4thGeneration4G)的概念及相關術,并指出其今后的發展趨勢。

一、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狀況

(一)第一代——模擬移動通信系統

第一代(即1G,是thefirstgeneration的縮寫)移動通信系統的主要特征是采用模擬技術和頻分多址(FDMA)技術、有多種制式。我國主要采用TACS,其傳輸速率為2.4kbps,由于受到傳輸帶寬的限制,不能進行移動通信的長途漫游,只是一種區域性的移動通信系統。第一代移動通信系統在商業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其弊端也日漸顯露出來,如頻譜利用率低、業務種類有限、無高速數據業務、制式太多且互不兼容、保密性差、易被盜聽和盜號、設備成本高、體積大、重量大。所以,第一代移動通信技術作為2O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的產物已經完成了任務退出了歷史舞臺。

(二)第二代——數字移動通信系統

查看全文

煤礦通信技術論文

1現狀分析

煤礦安全問題一直是影響煤礦生產的重要問題,相關的機關部門根據煤礦生產工作的特點出臺了安全生產監控與通信技術規程,規程里包含了諸多的內容,有關于現場總線本質安全防爆的相關內容,有關于煤礦監控信息傳輸的內容,有針對煤礦監控數據處理的相關內容,還有斷電控制、饋電狀態監測、開關電源本質安全防爆、礦用本質安全防爆電源、備用電源連接等等。通過制定這一系列全面的煤礦安全生產監控技術標準,確保在生產過程中能夠及時的發現安全隱患,將事故危害控制到最小范圍。在煤礦安全生產的工作過程中,利用信號采集、計算機監控以及數據通信等方式,全方位的監控煤礦生產工作,利用比較簡單好用的線路連接實現煤礦環境的動態監控,確保煤礦生產活動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監督,方便了煤礦的正常生產工作。1.1安全生產監控技術及系統。這一系統的應用主要是針對煤礦的井下環境,根據井下環境來確定生產的安全性。有的煤礦生產具有較遠的傳輸距離并且井下的電氣環境比較的復雜,因此可以選擇采用樹形機構進行煤礦安全生產監控系統的安裝工作。針對煤礦生產環境具有電網電壓變化范圍大、作業環境惡劣的特性,選擇使用遠程供電方式替代煤礦安全生產監控系統傳感器。1.2井下人員定位技術及系統。由于普通的GPS定位信號無法實現井下通道的全面覆蓋,因此對煤礦井下的人員定位技術以及系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常情況下,煤礦井下工作人員的人員定位識別卡需要大于等于每秒五米的識別卡位移速度;對于安全生產監控系統分站與井下人員定位識別卡,要求無線傳輸的距離在十米以上;井下人員定位識別卡并發數量要求在80以上,總體的安裝數量要控制在八千以上。對于煤礦安全生產監控系統,要提供井下生產作業人員位置檢測系統,特別是一旦井下作業的過程中出現了安全事故,利用位置檢測系統能夠及時的發現井下工作人員的具體位置,從而快速及時的進行相應的救援工作,將人員損失控制在最低范圍內。1.3移動通信技術及系統。對于煤礦安全生產工作來講,離不開移動通信技術及系統。這一系統要在全礦井的范圍內覆蓋到,這是因為煤礦作業的無線傳輸具有較大的損耗量,需要具備較強的抗干擾能力。礦井和礦井之間具有不同的無線傳輸特點以及規律,因此需要充分考慮到各個礦井的特點,將這一技術的作用有效的發揮出來。

2煤炭安全生產監控與通信技術的目的

雖然我國的煤礦生產行業帶動了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但帶動經濟發展背后的安全性一直是人們所關注的重點話題。所以為了使煤礦開采工作可以順利進行,需對開采時周圍環境各項指數確定的情況下進行開采,從而保證煤礦開采工作人員的人身安全,這就需要以煤礦安全生產監控與通信技術的應用來保證煤礦生產安全工作的順利展開。

3對未來煤礦安全生產監控與通信技術的展望

3.1可對井下工作人員進行精準的定位。如果煤礦開采不幸發生安全事故后,為了使工作人員受傷率降到最低,需要第一時間了解到井下開采人員的具體位置,才可方便后續的救援行動。就目前我國煤礦開采行業而言,大部分以漏泄電纜與RFID等方式來給井下開采工作人員進行人身定位。這些定位技術對于煤礦開采不幸發生安全事故后無法實現對井下開采工作人員的精準定位,從而影響后續救援工作的時間,無法滿足對事后的救援要求,所以對于今后的煤礦開采行業而言,人員精準定位技術是煤礦安全生產監控與通信技術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3.2趨于一體化發展模式靠近。煤礦一體化通信技術與系統具有避險與逃生聲光提示、應急擴音通信、位置監測、報警聯動等多數功能,可完善對煤礦安全生產監控的實施,從而全方面的進行對煤礦安全生產的監控。煤礦生產管理人員可以借助于煤礦一體化通信技術與系統對因開采過程中發生的問題及時的采取補救措施,從而使因事故帶來的人身安全問題得以降低。3.3加強對生命探測技術的研究與應用。該技術的作用與人員精準定位技術相仿,為的就是在煤礦開采危險事故發生后第一時間了解到煤礦開采工作人員的具體位置,大大減少因準備工作所浪費的時間,對煤礦開采事故受到傷害的工作人員及時救治,加強生還率。因煤礦開采工作環境與各項參數的不確定性,對技術的展望還需要以煤礦井下生產工藝環境來設計出適應各種煤礦開采環境的生命探測技術,以此來保證煤礦開采工作人員的人身安全。3.4加強地質環境災害的預警技術。所謂的重大災害,是由自然環境所導致的。因自然災害所造成的煤礦開采危害事故也時有發生,其不僅影響著煤礦生產,還影響著工作人員的人身安全。所以對應用重大災害預警技術,也是保障煤礦安全生產的一項重要舉措。為提高重大災害預警準確性,煤礦安全生產監控與通信技術系統應研發水災、瓦斯和沖擊地壓等重大災害預警技術,從而使煤礦開采的安全問題得到保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