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3 05:46:5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土家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清江土家節俗探源
“向王天子吹牛角,吹出一條清江河”。清江人歷代傳唱著這樣一首創世古歌。清江位于長江南岸,地處鄂西山地,古稱夷水。在中國上古歷史上,清江是出川入楚的重要交通線,同時也是西北羌戎文化向南流布的文化中介帶。廩君是清江土家人的人文始祖,廩君出自巴人,一度在秦巴山地十分活躍的巴人正是這樣一支由西北遷來的屬于藏緬語族的羌人之后。因此,土家族文化血脈中亦流淌著羌戎文化的因素,八百里清江不僅是土家人的母親之河,也是民族文化融合之河。
歲時節日在民族生活中是最具有保存精神的文化形態之一,它是物質、社會、精神的文化綜合,與民族的歷史傳統、民眾情感、生存方式血肉相連。清江流域的歲時民俗文化是清江人在獨特的地域空間中依照自己生存發展的需要而創制、傳承的生活文化。我們從清代清江地區的地方志有關歲時民俗的著錄看,其節期與節俗內容與相鄰的江漢地區大體一致。但清江文化畢竟有自己的文化源頭,有自己獨立成長的文化經驗,在長達數千年的文化積累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風格與鮮明的文化個性。這一點在歲時節俗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新年是民俗大節,土家人新年濃重熱烈。土家人年節的特別之處,是他們過“趕年”,即將過年的時間提前一天。過“趕年”的特色是吃大肉,大肉又稱過橋肉,有的稱為坨子肉。關于過趕年風俗的由來,土家人有多種解釋,但都與征戰有關。無論是說主動攻擊敵人,還是防止敵人突襲,都說明土家人生活在一種難以安居的艱苦環境中,即使在年節這樣的日子里,他們也處于一種緊張的生活狀態。趕年的習俗及傳說,保留了土家人的歷史傳統。大塊肉和雜拌式的合菜既是祭祖的食品,也是過趕年的節令美味。人們在大年三十的前一天,吃這樣一種食品,聽祖先征戰的傳說,無疑能夠喚起人們對先祖生活的回憶。歷史文化傳統就在這樣一種節俗氛圍中得到強化與延續。土家人一般也過大年,他們稱為過兩次年,從節俗形態看,趕年是土家人原始的年節,大年是對漢族歲時文化的接納。至于民間傳說中,土家人因為戰爭提前過年的說法,是在漢族年節觀念的影響下,結合了當時的生存環境對舊有習俗的重新解釋。
牛王節或稱牛王會是土家人的傳統節日,時間一般在農歷四月初八、十八,也有的在八月十五(長陽)。土家人對牛十分尊敬,稱牛為牛王、牛王菩薩。在牛王節這天,人們對牛更是恭敬有加,給它歇駕、清洗、喂上等飼料,有的還誦經文給牛王度魂。牛王節是牛的節日,更是人的節日,土家人在牛王節祭祖先、吃牛王粑、唱牛王戲、對山歌等,牛王節成為追懷祖先、溝通情感的民族大節。一般人以牛在農事活動中的辛勞來解釋人們對牛的情感,這固然不錯,但在民族生活中能夠促成一個以崇敬牛王為中心的民俗大節的內在動力,就不
僅僅在此,它有著更深的文化根源。鄂西土家人流傳著這樣的傳說,在很早以前,某年四月八這天,土家覃、田、向、黃等族祖先,受到異族的攻擊,土家各氏族傷亡慘重,幾位幸存者奪路逃生,忽然被前面的大河擋住了去路,形勢危急,人們準備以死相拼,密林中突然竄出一條野牛,人們有的跳上牛背,有的抓住牛尾,有的抓住牛角,野牛將他們馱過了河,免除了滅族滅種的災難,人們在新的土地上開拓、繁衍生息。后人為了不忘野牛的救命之恩,就以每年這天為紀念日。
“六月六,曬龍袍”。六月六是土家的歲時之一,它與漢族的節俗大致相同,但節俗的解釋有民族特色。節日這天要搬出衣服、書籍等到太陽底下曬,土家人稱為“曬龍袍”,傳說是為了紀念犧牲的土王譚?O啻?襯甑牧?月六日,土家人突遭外敵襲擊,譚?÷手詰摯梗?恍藝笸觶?良胰送嚴濾?血染的戰袍,洗凈,給他穿上祭奠。此后在每年六月六日人們要將衣物暴曬一天,說是給土王送衣服??梢娖毡樾缘墓澦祝谕良胰四抢镆渤蔀楸憩F民族倫理文化的特定方式。
土家石刻藝術教化思想
民間修墓刻碑一般來說內在動因主要是兒孫們對過往老輩們哀思之情的物化。但是,其外因卻與土司、官府建立的“功德碑”、“牌坊”的目的相似,目的是歌功頌德,昭示后人,以圖永存。尤其是土家族墓碑中的那些“壽藏碑”①,其教化意圖更典型,因為樹碑立傳者不是兒孫后輩所為,而是墓主人生前在世時自己所為。筆者在對武陵地區土家民族民間石刻藝術的整體布局、內容形式、選材及其相關民俗文化的研究分析中,發現眾多的土家族墓碑石刻除了表露出濃烈的“驅鬼逐邪,鎮墓”、“吉祥”意蘊以及對于裝飾功能的追求外,還普遍蘊含著更為深厚的儒家文化思想,以及社會、政治等生活內涵,其教化的作用和影響力,在當時可能比寄托哀思之情,追求“吉祥”、“辟邪”等民俗愿望更大。它暗含有更為強烈的“立人達人”②的教化理念,即便是“吉祥”意味的追求,也是試圖以“立人”“、達人”的方式來取得。
一、從石刻藝術內容看立人達人的教化理念
位于湖北利川西部的魚木寨,至今保存著完好的清代碑墓、皇帝誥封牌坊、明清鄉間學堂、陰宅陽宅同室(即生屋死墓,雖陰陽有別而同為居所)的奇妙景觀。其間,石刻雕花藝術精湛的“夫妻墓室”以及石屋民居多處。魚木寨石刻,樣式豐富,有建筑石刻、崖刻、碑刻等幾種類型,圖案常見龍鳳、人物、山水、花鳥及草蟲等,題材多以人們喜聞樂見的“龍鳳呈祥”、“文王訪賢”、“八仙過?!?、“四君子”、“二十四孝圖”之類,甚至連常見的“福”、“壽”等字,也以極具裝飾性的手法雕刻而成。對此詮釋者,大多從不同角度闡釋,通解為“吉祥”、“辟邪”等家族個體性的民俗愿望的體現。如果我們考證其相關的傳統吉祥圖典,以及相關的民俗傳說等資料,則會發現,這些墓碑石刻的核心主旨,應是土家人“立人達人”教化理念的藝術的物化體現。即便是圖案內容,也是如此,不過更具有象征性特點而已。比如龍鳳組合,除了吉祥意味與生殖崇拜以外,還象征著權勢與榮耀、圣明與賢德?!皻q寒三友”、“四君子”③等更是如此,表達了濃厚的對剛正、聰慧、德厚的宣揚意圖。《南陽柴夫子訓子格言》中對后輩勸學、望子成龍意愿的表達,更是將魚木寨人土家族“立人達人”的理念凸顯得淋漓盡致。再如魚木寨向梓墓碑石刻《郭巨埋兒》。這個故事是屬于《二十四孝》之一,講述晉代郭巨為人極孝,在妻子生兒子以后,家境日益貧寒,無法侍養老人,于是郭巨與妻子商議決定埋掉兒子,節省口糧以侍養母親。正當他們挖坑時,突然天降祥云,地下出現一壇黃金,上書“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遂夫妻得黃金,回家孝敬母親,生養孩子。此石刻上,一男子掘土,一女子懷抱嬌兒;天空祥云繚繞,地下出現一堆黃金。整個故事對于孝道的宣揚很明顯,最重要的是郭巨之孝,感動天地,引來了神仙對其庇佑,這樣的結局體現了孝道者天佑之的思想觀念。魚木寨向梓閻孺人之墓上有《楊香救父》。墓的正碑為組合式立柱形,由四層組成,二層的高浮雕帶上,正面就刻著《楊香打虎救父》。這則故事刻畫了十四歲的楊香與父親下田割麥時遭遇老虎,為保護父親脫險,手無寸鐵的楊香毅然上前緊扼老虎咽喉,最終戰勝猛虎。整個畫面引人入勝,鮮明的贊頌了“孝、義、勇、智”的美德。誠然,這是儒家文化在土家民間文化的滲透與表征,但立人達人的教化理念與目的是等值的。值得注意的是,此墓背面有《文王訪賢》。周文王一直是中國自古傳誦的仁德之君,此圖通過刻畫文王在渭水邊求訪姜太公,生動地再現了文王遇姜太公時禮賢下士的情景,將有關“明君”與“良相”的美談廣為流傳。側面為《仲由負米養親》。仲由是春秋時孔子的學生,為孝敬父母,常于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供養雙親。這幅組合圖整體表意是直接的崇尚仁、義、禮、明、忠、賢、和等品德。再看四君子圖,這是文人士大夫們常用的藝術創作題材。文人高士常借梅、蘭、竹、菊來表現自己清高拔俗的情趣,或作為自己品德的鑒戒。一般均借“四君子”來表現正直、虛心、純潔而有氣節的思想感情,而其中尊重“德正”的含義就顯而易見了?;ㄖ兴木?,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蘭空谷幽香,孤芳自賞;竹篩風弄月,瀟灑一生;菊凌霜自行,不趨炎勢。
以花喻人,文人高士對四君子的推崇表達了儒家修身思想,對自身高潔品格的追求,而魚木寨石刻通過對四君子的刻畫,表達的既是對高潔德行的推崇與仰慕,更是助人倫、成教化、“立人達人”靜態形式的宣傳廣告。其他圖案內容的諧音表意往往是表面的,只是民俗內容中的一個方面,而實際體現的大多是對純正高尚的道德行為的崇敬和歌頌,對邪惡現象的不滿和鞭撻,以及平民內心中的一種道德準則和由此所樹立的一種自尊自強自律具有警世意義的碑典。簡而言之,石雕表現的意蘊內涵,仍然是一種平民樸素的“立人達人”的教育思想理念。而最能說明魚木寨石刻是為了立人達人的思想理念者,莫過于《南陽柴夫子訓子格言》。其四合院式的六吉堂建于明末清初,占地一千余平米,是魚木寨至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古建筑。該中心院壩的前廊階壁左右各嵌石刻一通,長四米,高一米,正楷陰刻的就是《南陽柴夫子訓子格言》。此碑刻有:“費盡了殷勤教子心,激不起好學勤修志。恨不得頭頂你步云梯,恨不得扶你攀桂枝。你怎不尋思,試看那讀書的千人景仰,不讀書的一世無知。讀書的如金如玉,不讀書的如土如泥;讀書的光宗耀祖,不讀書的顛連子妻。……”等內容,可見望子讀書成龍之心之切。這一篇教子勸學的文字,突出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儒家思想,文中不僅列舉了程夫子、宋狀元、蘇學士等讀書大家,仰為讀書楷模,還舉出了不讀書的嚴重后果。這篇訓子格言意在激勵子孫奮發圖強,其望子成龍的良苦用心不言而喻。同樣表現對于儒家思想嚴格奉行的還有“化字爐”,據說當時學堂教誨學生,說紙是孔圣人傳下的圣物,不可亂丟,只能燒化。由這些可看出儒家文化對其深刻影響,而在此影響下雕琢而成的石刻,不僅深深印上了儒家“立人達人”的核心思想,還在山高皇帝遠的土家山寨被發揚光大,廣為傳頌。如果說魚木寨土家人留存的各類墓碑石刻是“民間”性的,那么湘西土司故都老司城“翼南牌坊”則屬于土司、官府一類的“功德碑”。翼南牌坊位于老司城南面紫金山和若云書院的雅草坪。其始建于明嘉靖年間,上刻“子孫永享”四字,表彰二十六代土司彭冀南率土兵抗倭有功而立。明嘉靖三十三年,年僅十八歲的二十六代土司彭冀南率五千土兵奔赴江浙一代抗擊倭寇。土兵善使鉤刀,隊列靈活,驍勇善戰,王江徑一役殲敵一千九百余人,明史稱“自有倭寇以來,東南用兵未有逾此者,此其第一功云”,立“子孫永享”牌坊以昭紀。而記述誥命封贈的,則以立于鶴峰城郊官田園的“奉天誥命”碑最為著名。其分左右二碑,右碑為明崇禎皇帝所賜。碑文為:“……朕甚敏爾田楚產,乃湖廣容美宣撫使司宣撫使玄之父,賦性忠勤,澄雄機略,操行廉潔以躬,延攬賢才而訓子,馭眾嚴肅續兼咸,惠以施仁,懷我榮恩,帥苗夷向化,曩以奢安,二猷悖逆,爾能效順盡忠,灑血誓師,以身報國,深可哀憐,既捐勇烈之軀,宣重崇褒之典,是贈爾為宣武將軍……。”當我們把土家族民間那些裝飾華麗、雕刻精湛的“墓碑”與土司、官府一類的“功德碑”“牌坊”聯系在一起來看時,從這些墓與碑的石刻藝術形式與內容中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它直接表現的是對“功德”、“善事”、“節操”、“孝道”等有德行為進行的贊頌與表彰,而它里面滲透出來的理性內涵卻是感召后人,旨在引導后人,為后人而樹立的樣板,這是“立人達人”土家民族教化理念的物化形態,是“立人達人”教化理念在石刻上視覺化的藝術表現。
二、從石刻材料和方位的選擇看立人達人教化理念的意愿
土家族地區墓碑石刻在選材、用材上,從人類學的角度而言,也可以看出具有強烈而又獨特的“立人達人”教化理念的意愿。歷史地看,土家族人民勤勞勇敢、剛毅頑強,這些品格正是土家民族精神之所在。同時,望子成龍之心切,把自己無法實現的夢想都寄予賦有靈性的石頭上,教化子孫也是必然。眾所周知,石頭象征著堅定、堅固、頑強以及各種我們所向往的品質。因此,人們用石心比喻堅定的信念,用石交指代牢固的友誼,用石城湯池形容防守堅固的城池,它既是人類崇敬之物,也是被人類應用與文化傳承的首選媒介。如果說石頭因具有崇高的象征意義而被賦予崇高的象征使命,立石本身就是“立人達人”表征,也就順理成章了。在此它與表人12“崇高”的內容相結合,讓石頭的“崇高”與雕刻內容的“崇高”互相映襯,使石刻有關崇敬的意蘊內涵更為豐富。從土家族民間石刻的雕琢程度也可看出“立人達人”的用意。以魚木寨為例,當地居民生活極其隨便,對石刻卻不惜工本,花數年時間精雕細刻,使內容、形式極具豐美。其崇敬程度,遠不是僅僅能用單純的“裝飾”作用和“吉祥”、“辟邪”等意義的追求所能涵蓋的;其符號性的特征,鮮明的寓示性則有更為深遠的“立人達人”理念和象征審美意蘊。再看其供奉擺放形式,更顯土家族民間墓碑“立人達人”的理念用意。此最為典型者,當數羅氏碑。在湖北省境內的利川市謀道鎮的寨壩村10組(又名茶園),有一處住了五輩人的羅氏碑屋(陰宅陽宅同室)。羅氏碑屋里有一個小院子的堂屋。在堂屋正中,赫然立著一塊“生基碑”(“生基碑”是當地“壽藏碑”的俗稱。墓主人生前選擇了自己死后的宅墓地址地基,即“生基”;墓主人在世時提前雕刻的墓碑,則謂“生基碑”)。該墓碑高約4米、寬5米,上面刻滿了密密麻麻的小字,那是“羅氏運章墓志銘”,即死者羅運章的碑文。石碑上刻有人物和鏤空的金錢圖案,最醒目的是一副對聯,上聯是“死者可作言坊行表”,下聯是“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橫批“遺愛堂”。顯然,羅氏人家把前輩墓碑常年立于家中最顯赫的“堂屋正中”供奉,名副其實地替代了“家神”地位?!把苑恍斜怼敝荚诩詈笕?,以前輩羅運章為榜樣,建功立業,強烈地彰顯出墓主人“立人達人”的教化理念。因此,土家人把石雕石刻安排在這些寓意豐富、易被關注的位置,昭示子孫后代,有著強烈的宗教般的崇敬與教化意義。其重視程度,反映出儒家傳統思想在土家族民間文化中的強烈影響,也反映了土家民間藝術“立人達人”教化理念的意愿。
土家族醫藥文化特征研究論文
【關鍵詞】土家族醫藥;山地文化;觀念文化;泛神崇拜
世界上各個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總結和發展了對本民族的繁衍昌盛起到重要作用的民族醫藥,并通過文字、圖形、實物、語言和風俗習慣,一代代流傳下來。其中一部分已為人們普遍知曉和廣泛應用,但還有相當部分的經驗尚未整理和研究,也無正式記載,而是反映在日常生活和傳統習慣中,成為各民族一種獨特的文化形式。隨著現代科技不斷進步,世界經濟和社會生活日益現代化,在不斷地改變著人們的價值觀念,人們越來越重視傳統文化和傳統知識的價值。土家族醫藥的形成是土家先民與大自然的不斷斗爭的結果,隨著土家族文化的發展,研究土家族醫藥的文化特征,闡釋土家族文化對該民族醫藥發展的影響,對挖掘、整理、開發利用民族醫藥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山地文化對土家族醫藥的影響
土家族的聚居區,從古至今基本都是固定在湘、鄂、渝、黔四鄰接壤的內陸山地,一般稱之為武陵山區,包括貴州省銅仁地區,重慶市黔江開發區及秀山、酉陽、彭水等地,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及長陽、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張家界市等地,總面積約10萬km2。這里是連山疊嶺和險峽急流,地僻民貧,易守難攻,歷史的節拍比外圍地區舒緩。北起大巴山,中經巫山,南過武陵山,止于南嶺,是一條文化沉積帶。古代的許多文化景象,在其它地方已經絕跡或瀕臨絕跡了,在這個地方卻尚有遺蹤可尋。如此長又這么寬的一條文化沉積帶,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當然,時移則勢異,保存在這條文化沉積帶里的古代文化景象或多或少已經變了形,甚至變了性,但總能使人察見文化景象流變的線索。此今彼古,“性與貌,略相似”。“土家族正好分布在這條文化沉積帶的中部,所保存的古代文化信息特別豐富?!保?]可以看出,山與土家族的生存和繁衍是割裂不開的,世世代代居住在山,奔走在山,耕種在山,吃喝在山,交往在山,正是由于土家族聚居地特殊的地理環境,陶冶了土家族的民族性格,培育了土家族的民族精神。土家族生活的自然環境十分險惡,要在叢山峻嶺中生息繁衍,就必須要有強健的體魄和不屈不撓的勇猛精神,因此形成了土家族崇力尚勇的民族性格特征。
土家族具有崇力尚勇的性格特征,是終年從事體力勞動,以背、挑、肩扛、漁獵為主的生產活動,同時為了捍衛民族的生存時刻要在與外敵、自然作戰等活動中磨煉出來的,因此經常出現外傷、骨折、蟲蛇咬傷等自然現象所致的疾??;由于土家族居住地多在山區,多雨水和云霧,終年濕度較大,所以風濕病、皮膚病也較為突出。在用藥方面多以地方草藥為主?!暗貌≌?,一時疾病則皆以草藥治之。若鐵石重傷跌撞塌壓肢體碎折者,用以接骨生肌,功效較神得之,而又易收斂,故邑人用草藥者十之七,而用官藥者十之三,然性多峻烈,尋?;蚋忻帮L寒體弱人忌服之?!痹谥嗅t還沒有廣泛傳入土家族地區以前,土家族醫療無分科現象,有病則治,而治多奇效,“尤以治金石撞傷倍奏神功”。所以民間多以治療跌打損傷、斷骨、皰瘡等病為特長[2]。
2土家族以“良心”為基本特點的道德觀對醫藥的影響
湘西土家織錦藝術的特點
一、湘西土家織錦藝術的特點
(一)湘西土家織錦藝術具有形式的多樣性
湘西土家織錦藝術的構成元素是歷史原發性的平面造型,其主要以土絲、土棉線織制而成,質地厚實,堅實耐用。湘西土家織錦的裝飾造型多種多樣,充分展現了土家族的民族風俗,題材取自自然界里各種各樣的花、鳥、魚、蟲、山、水、草、木,以植物花卉為題材的有:梅花、蓮花、蘭花、牡丹花等,提取花卉生動、自然的外形特征,造型豐富與生動。以動物形態為題材的有:陽雀、燕子、龍、蛇、蝴蝶、鳳凰紋等。人們將日常生活所見到的事物經過用心體會,在頭腦中進行抽象藝術處理,然后把題材使用編入織錦中。按照不同對象的主要特點,繪制、提煉、加工后,使圖案形成抽象的幾何圖形,使其運用在織錦中。最常用的圖案織制方式就是將動植物織制在一個主題里,用以表達特定節日、吉祥的寓意。湘西土家族人民在織制過程中通過使用點、線、面等構成元素與當代藝術設計構成元素不謀而合。都是運用點、線、面表現圖形大小、明暗、色彩。造型變幻多樣,表現手法豐富多彩,但是整體和諧統一,且具有美感,變化的動與和諧的靜兩者相統一,極具民族藝術風格。畫面整體給人以厚重感,不管是裝飾造型、表現手法、組成元素、題材風格、寓意等方面都各不相同,極具個性。這種民族構成元素形式的多樣性,使湘西土家織錦藝術在藝術設計百花園中大放異彩。
(二)湘西土家織錦藝術具有色彩的鮮艷性
湘西土家織錦藝術用色簡潔、大膽、對比強烈,呈現出獨特的民族特性和民族藝術特征。土家織錦常見顏色是藍色、黃色、橙色、紅色等。紅色、藍色為主題色,黑色為背景色。高純度、高明度的色彩跳躍、醒目,看久了容易使人產生視覺疲勞,而且畫面凌亂,搭配黑色的背景,使其平衡統一。各種色塊的運用,有動靜相結合的感覺,形成對立統一的結果,造成絢爛奪目,一眼就能吸引人們的注意力,是美的穩定與協調。人們織制的土家織錦追求光明的,跳躍的,民族傳統喜慶的色彩感覺,帶給人們心理和視覺舒適度。湘西土家織錦的顏色是運用天然礦物、植物的染料自己染織而成,天然染料使湘西土家織錦不易發生褪色,強調色相、明度、純度、冷暖對比,在長期使用過程中,既經久耐用,還可以保持顏色的鮮艷度,在鮮明的色彩對比下使連續的幾何圖案在畫面中尋求不斷地的變化。因此,湘西土家織錦藝術既體現了實用性與藝術性相統一,具有豐富的藝術感染力,又體現了土家族人民勤儉淳樸的美德,反映了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祈盼、向往和追求。
(三)湘西土家織錦藝術具有圖案的表意性
土家族醫藥文化研究論文
【關鍵詞】土家族醫藥;山地文化;觀念文化;泛神崇拜
世界上各個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總結和發展了對本民族的繁衍昌盛起到重要作用的民族醫藥,并通過文字、圖形、實物、語言和風俗習慣,一代代流傳下來。其中一部分已為人們普遍知曉和廣泛應用,但還有相當部分的經驗尚未整理和研究,也無正式記載,而是反映在日常生活和傳統習慣中,成為各民族一種獨特的文化形式。隨著現代科技不斷進步,世界經濟和社會生活日益現代化,在不斷地改變著人們的價值觀念,人們越來越重視傳統文化和傳統知識的價值。土家族醫藥的形成是土家先民與大自然的不斷斗爭的結果,隨著土家族文化的發展,研究土家族醫藥的文化特征,闡釋土家族文化對該民族醫藥發展的影響,對挖掘、整理、開發利用民族醫藥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山地文化對土家族醫藥的影響
土家族的聚居區,從古至今基本都是固定在湘、鄂、渝、黔四鄰接壤的內陸山地,一般稱之為武陵山區,包括貴州省銅仁地區,重慶市黔江開發區及秀山、酉陽、彭水等地,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及長陽、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張家界市等地,總面積約10萬km2。這里是連山疊嶺和險峽急流,地僻民貧,易守難攻,歷史的節拍比外圍地區舒緩。北起大巴山,中經巫山,南過武陵山,止于南嶺,是一條文化沉積帶。古代的許多文化景象,在其它地方已經絕跡或瀕臨絕跡了,在這個地方卻尚有遺蹤可尋。如此長又這么寬的一條文化沉積帶,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當然,時移則勢異,保存在這條文化沉積帶里的古代文化景象或多或少已經變了形,甚至變了性,但總能使人察見文化景象流變的線索。此今彼古,“性與貌,略相似”。“土家族正好分布在這條文化沉積帶的中部,所保存的古代文化信息特別豐富?!保?]可以看出,山與土家族的生存和繁衍是割裂不開的,世世代代居住在山,奔走在山,耕種在山,吃喝在山,交往在山,正是由于土家族聚居地特殊的地理環境,陶冶了土家族的民族性格,培育了土家族的民族精神。土家族生活的自然環境十分險惡,要在叢山峻嶺中生息繁衍,就必須要有強健的體魄和不屈不撓的勇猛精神,因此形成了土家族崇力尚勇的民族性格特征。
土家族具有崇力尚勇的性格特征,是終年從事體力勞動,以背、挑、肩扛、漁獵為主的生產活動,同時為了捍衛民族的生存時刻要在與外敵、自然作戰等活動中磨煉出來的,因此經常出現外傷、骨折、蟲蛇咬傷等自然現象所致的疾?。挥捎谕良易寰幼〉囟嘣谏絽^,多雨水和云霧,終年濕度較大,所以風濕病、皮膚病也較為突出。在用藥方面多以地方草藥為主。“得病者,一時疾病則皆以草藥治之。若鐵石重傷跌撞塌壓肢體碎折者,用以接骨生肌,功效較神得之,而又易收斂,故邑人用草藥者十之七,而用官藥者十之三,然性多峻烈,尋?;蚋忻帮L寒體弱人忌服之?!痹谥嗅t還沒有廣泛傳入土家族地區以前,土家族醫療無分科現象,有病則治,而治多奇效,“尤以治金石撞傷倍奏神功”。所以民間多以治療跌打損傷、斷骨、皰瘡等病為特長[2]。
2土家族以“良心”為基本特點的道德觀對醫藥的影響
土家織錦在現代服裝設計的運用
1湘西土家織錦的色彩、圖案以及工藝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運用分析
湘西土家織錦屬于我們國家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種傳統民族服裝,湘西土家織錦充滿了非常濃厚的民族服裝氣息,并且能夠非常強烈德突顯出土家族的精神文化。湘西土家織錦,已經成為了土家族的一種代表性文化,與當地的民間傳說以及當地民族的心理特征和當地民族特有的其他藝術都成為了土家族的代表性文化。另外,湘西土家族織錦也具備了一定的實用特點和藝術特點,并且這種手工制作的織錦也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梢越o予現代服裝設計師非常大的創作啟發,同時也能夠給設計師帶來一定的形象思維。近些年來,很多現代服裝的設計當中都在融入傳統民族服裝的元素,這種設計理念也得到了世界范圍內的認可。這同時也說明了,人們在追求個性化的同時,也需要一定的民族情感在其中。湘西土家族織錦之所以能夠給予現代服裝設計師非常大的創作啟發,就是因為湘西土家族織錦當中若包含的一種非常原始的文化特征以及藝術氣息,我們通過觀察湘西土家族織錦,可以發現它上面的圖案形式非常獨特,給人以美感。不管是從織錦圖案的歷史意義層面上來說,還是從織錦圖案的工藝表現手法和其獨有的圖案顏色搭配方面來說,都是服裝設計師非常渴求的一種創作源泉。尤其是服裝設計發展到現在這個時期,國家倡導傳承和保護傳統文化的大背景下,民族風格的設計形式必然會得到社會的認可。1.1湘西土家織錦的色彩運用。湘西土家織錦的服裝色彩搭配是非常具有被現代服裝設計所采納和吸收的價值的。這種具有民族風格的服裝顏色,能夠很好的體現出土家族的民族風格以及土家族當地的人文氣息。湘西土家族衣著的特點主要在于他們喜歡寬松的、簡樸的衣著風格,并且他們非常喜歡喜色。在服裝的著色方面,比較貼近于裝飾品的顏色。也就說是,他們在給服裝進行配色的過程中,很少去考慮固有色的影響。他們非??粗胤b色彩對于服裝的裝飾效果。在冷暖配色方面,他們采用并置的方式進行配色,同時利用對相關的配置色塊進行補色。使得整體的色彩呈現出一種強烈且和諧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了當地民族的審美?,F代服裝設計過程中,對于湘西土家織錦顏色的借鑒,使得現代服裝在配色層面上顯得更加豐富化和多樣化,另外,土家族男性服裝多以青、白、藍三種顏色為主,給人一種樸素爽朗的感覺,把這種特征利用在現代男子服裝設計當中,能夠體現出一種素凈的感覺。而在現代女裝的設計當中,可以借鑒湘西土家織錦對于飽和色的利用以及冷暖色的搭配。1.2湘西土家織錦的圖案運用。湘西土家織錦的圖案具有當地非常獨特的民族風格,這種西蘭卡普的圖案也是土家族服裝所特有的,這種特有的圖案可以為現代服裝的設計師們提供很大的創作靈感,因為西蘭卡普圖案的構圖方面非常清晰,同時具有一定的趣味性,這種圖案也是土家族在長期的工作當中總結出來的,融入了當地的自然美以及民族風俗特征。我們可以看到西蘭卡普圖案包含了神話故事、象形文字、風俗文化以及日常用品等等,深刻的表現出了土家族的對于生活的熱愛?,F代服裝設計對于湘西土家織錦圖案的借鑒體現在:對于湘西土家織錦圖案當中所表現的吉祥、幸福以及美滿等元素的借鑒,通過現代服裝設計的方式來對這些元素進行表達,從而利用現代服裝來展示出土家族文化的底蘊以及土家族人們對于生命的情感。1.3湘西土家織錦的工藝運用。民族傳統服裝有著一定的民族文化意義,那么怎樣才能通過運用傳統的工藝手法,來借鑒傳統服裝文化來設計出具有民族特色和底蘊的現代服裝,是現代服裝設計師需要去面對的問題。通過借鑒湘西土家族傳統服裝的特征,能夠給予現代服裝更多的韻味,同時能夠提升現代服裝所具有的內涵,給予現代服裝設計更多的想象空間,為現代服裝設計行業帶來新的活力。
2湘西土家織錦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精神層面運用分析
湘西土家織錦不但體現了土家族的民族特色,同時也具備一定的實用性。它是湘西土家族人們生活中的必備用品,同時也具有當地的文化特征。湘西土家織錦見證了土家族這些年來的發展,并且體現出了土家族人們不怕困難,熱愛生活的精神特征。表達出了土家族那種質樸純凈的思想品德。湘西土家織錦具有非常張揚的特點,滿足了人們對于服飾的審美,同時湘西土家織錦也已經成為了當地土家族的一種視覺符號特征,它不但美化了土家族人們的服飾,同時更是劍圣了土家族的歷史發展,以及意識和情感的逐步改變。充分的體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藝術想象力。
3結束語
總的來說,湘西土家織錦所獨有的色彩元素以及西蘭卡普圖案和傳統的工藝給予了現代服裝設計更多的創造和想象空間,同時,湘西土家織錦所承載的土家族的精神文化也給予了現代服裝設計更多的內涵。使得全世界的人們都能夠通過現代服裝來了解和喜愛我們國家的傳統民族文化。
體育舞蹈與恩施土家文化研究
摘要:本文運用了文獻資料法、訪談法、實地考察法對拉丁舞與恩施土家文化融合后,對體育舞蹈的影響的研討,通過參照大量的文獻對本研究分析調查,整合專家訪談材料和前面研究的來源根基上,對體育舞蹈進行研究剖析。使體育舞蹈與土家文化更好的協調發展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體育舞蹈;恩施土家族;文化融合;拉丁舞
1前言
當今中國與世界聯系密切,文化交流與融合也滲透到每個角落,同樣外來文化與本土民族文化之間的融合后面臨著的發展問題,比如就恩施州體育舞蹈與恩施土家文化交流融合后會有怎樣的機遇和問題、解決這一問題過程中有時怎樣促進兩者發展。體育舞蹈應該如何與地區民族文化結合推陳出新以拉丁舞來表達土家文化的特有體育舞蹈,彰顯了土家文化風采,同時怎樣促進體育舞蹈在恩施土家族地區的發展。擴大了體育舞蹈的傳播途徑,會對體育舞蹈有一個嶄新的認識。取長補短為該民族文化輸入新的文化元素,使土家文化更具朝氣、創造力和生命力。同時對恩施地區思想開放也有一定助力作用。加深世界文化與土家文化交流融合,推進恩施土家地域體育舞蹈文化經濟產業的快速發展,更好為恩施地區所用,為藝術家們供給許多的舞蹈藝術創作靈感和空間。
2拉丁舞中融入恩施州土家文化元素的作用
2.1提升恩施土家族自豪感。恩施體育舞蹈者長久處于仿學階段,不管是舞步還是衣飾,就連原始體育舞蹈啟蒙階段的音樂也全是外洋體育舞蹈音樂曲目,在體育舞蹈國際賽場能引發運動員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體育舞蹈中融入恩施土家元素后,在歸納體育舞蹈時具有土家族特色裝飾、采用表現本民族卓越勞動智慧結晶的圖騰,在顏色的選擇上可選用帶有土家族代表性的女兒紅等。如在表演舞或行列舞的比賽中還可以增添恩施土家族情節的故事《哭嫁》作為編創的依據。在配樂的選擇上,可融入恩施古典音樂,民樂等恩施土家著名音樂作品。比如《龍船調》的音樂能幫助體育舞蹈運動員展現出婉轉的土家女兒的柔情。這樣的試用與變動必定會在賽場上激勵出拉丁舞運動員民族自豪感,也增長了拉丁舞運動員獲勝的信念。2.2提高舞蹈動作編排的創新性。當前國內還未設立體育舞蹈編導專業,能突顯民族傳統文化的體育舞蹈作品甚少。恩施土家族元素的融入增加了拉丁舞動作創新、套路編排上的可選擇點。如恩施土家傳統哭嫁、土家族擺手舞及吸取土家文化精髓的傳統哭嫁。在隊列舞的隊形編排上,可以加入恩施傳統“擺手舞”圖形的隊形,土家女兒紅、土家族額西南卡普等。在符合世界體育舞蹈聯合會賽程法例的根礎上融入土家特色文化符號上融入土家民歌龍船調,在舞蹈動作上加入土家舞蹈擺手舞,在服飾上采用土家女兒裝等顯性土家元素,并且用體育舞蹈的形式演繹出土家文化的隱性底蘊。湖北民族學院體育學院13級體育舞蹈專選班就把土家文化中顯性的土家音樂民歌《龍船調》作為體育舞蹈改編音樂,具有土家特色的西南卡普服飾作為演出服,把土家舞蹈甩筷舞動作融入拉丁牛仔舞動作中使兩種舞蹈動作穿插結合,而成功創編成的以土家民俗命名的《哭嫁》,這是一支帶有土家特色文化的民族韻味體育舞蹈,從而提高了體育舞蹈動作編排的創新性。2.3促進恩施土家文化的傳播及交流互動。藝術的發展承載著許多人的勞動與智慧,恩施土家族文化呈現了土家族數千年文明的積淀。當以拉丁舞形式演繹能承載文化內涵的時候,土家元素的融入就開始顯現出民族風貌。體育舞蹈可以作為恩施土家文化傳承的載體之一,不管是從動作編排、舞臺背景、人物衣飾、妝容、音樂、道具等都體現出濃濃的土家情節。拉丁舞中融入恩施土家文化元素,在恩施州生根發芽,文化視野WENHUASHIYE顯出其旺盛的生命力加強世界文化與土家文化交流融合,推進恩施土家地區體育舞蹈文明經濟產業的迅速發展,更好為該地域所用,為藝術家們供給很多的舞蹈藝術創作靈感和空間。恩施州體育舞蹈的起步需根于土家族肥沃的土壤,接上地氣,讓體育舞蹈中的拉丁舞擔負起傳承和推陳出新恩施土家族悠遠歷史文明的重任,使體育舞蹈文化與恩施土家文化在當今大環境下更加密切交流,友好互動。
土家族民俗體育文化發展論文
1湖北土家族民俗體育文化發展趨勢
1.1科學化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整個社會環境都為現代科學技術及產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在科學進步極大改變社會生活和生產的同時,也極大地推動了我國體育文化事業的全面發展。湖北土家族民俗體育文化的發展在科學化方面步子緩慢。而在21世紀,隨著高科技領域出現的更大突破,隨著高科技的發展和應用,人類的生活、對健康需求的方式、娛樂方式已漸漸多樣化。土家族民俗體育文化研究要在開展實地調查的基礎上發展和深化,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理論體系。加強土家族民俗體育文化的研究、認定、保存和傳播,建立科學的長效保護和長遠發展機制。
1.2規范化
對土家族民俗體育文化的發展而言,湖北省政府的重視和支持非常重要。我國歷來對中華民俗體育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工作十分重視,2003年啟動了包括中華民俗體育文化在內的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成立了領導小組和專家委員會,設立了中國民俗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國家中心,近年更是連續了一系列的重要文件。我國政府把“政府主導”放在工作原則的首位,是符合國情的英明舉措。土家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豐富多彩的土家族民俗體育文化,是土家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是聯結民族感情的紐帶和維護國家統一的基礎。在這種情況下,政府的重視和倡導、支持就顯得尤為重要。除了必要的經濟扶持外,政府可以在“正名”、引導、組織三個方面,為土家族民俗體育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1.3大眾化
土家族民間藝術的生態特色
摘要:大量蘊含土家族聚居區生態信息的民間藝術不僅可以使人領略濃郁民族氣息的藝術美感,還可以了解區域性生態環境與生態系統中各種構成因素之間的微妙關系及生態特色。土家族民間藝術折射了特定區域民眾的生態意識,以隱喻或變形的方式對各種自然現象與規律進行模擬,同時也演示了土家民眾對自然生態的開發與利用過程。自然生態環境對土家族民間藝術具有一定的決定作用,但文化創造主體的能動性又在與自然協凋一體的基礎上完成了對自然及主體的雙重超越。
關鍵詞:土家族;民間藝術;生態特色
土家民間藝術博大精深,異彩紛呈,主要包括民間美術、民間音樂、民間手工藝等,代表性的有土家織錦西蘭卡普、民間音樂《龍船調》、毛古斯、擺手舞(歌)等一大批耳熟能詳的作品。這些土家族民間藝術,不僅可以使人領略到濃郁民族氣息的藝術美感,而且還蘊含了大量土家族聚居區的生態信息。在欣賞土家民間藝術的同時,也可使我們了解區域性生態環境與生態系統中各種構成因素之間的微妙關系及生態特色。
一、順應天性,氣化和諧———土家族民間藝術對自然現象與規律的模擬
自然先于人而存在,地理環境構成了人類文化創造的自然基礎,人類正是經過人化自然才得以成為文化之子的。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我們統治自然界,決不像征服者統治異民族一樣,決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樣———相反地,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們對自然界的整個統治,是在于我們比其他動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保?]地理環境是人類創造文化的自然之根,特定的自然環境又規定著人們的生計方式和與此地理環境、生計方式相適應的文化藝術樣式。亦如列寧所言:“地理環境的特性決定著生產力的發展,而生產力的發展又決定著經濟關系以及隨在經濟關系后面的所有其他社會關系的發展。”[2]文化生態學代表人斯圖爾德認為,文化與環境二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相互依存的關系:一方面,各民族所處的自然環境是文化的根源;另一方面,生活在社會上的人類具有認識、利用和改造自然環境的能力。民族文化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它是生活在不同生態環境下的各民族不斷創造和積累的產物。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生活在武陵山區的土家族逐漸形成了一整套與當地自然生態和諧共存的文化體系,他們的民間藝術活動也都體現出與山地環境的高度適應性。以最具代表性的土家族全民舞蹈———擺手舞為例。湘西《龍山縣志•風俗志》載:“土民祭土司神,有堂曰擺手堂,供土司位,至期即夕,群男女并人,酬畢,披五花被,錦餡裹首,擊鼓鳴鉦,舞蹈唱歌。歌時男女相攜,翩躚進退,故謂之‘擺手’?!保?]11手臂的擺動是該民族舞蹈特有的、區別于其他民族舞蹈的形態之一,雙手可在身體周圍來回擺動,也可身體隨之舞動,擺手舞由此得名,其風格特點可概括為六個字:順拐、屈膝、下沉。順拐即手腳同向擺動;屈膝是指無論做什么動作,都是在雙腿稍屈的姿態下進行,上步起“泛兒”先屈膝,過程中間講屈伸,動作落“泛兒”膝更屈;下沉主要指降低身體重心,使動作更加穩健有力。在體態上一般是“卑躬屈膝”、側身送胯,頭前俯后仰的微微擺動,其中緣由主要是由于土家族生活的武陵山區道路蜿蜒曲折,為了行走安全,土家人逐漸形成了靠著山邊順拐側走的習慣,由此形成了擺手舞的這種舞蹈風格[4]。擺手舞的舞蹈動作多是土家族生產、生活、征戰場面的再現:有表現打獵生活的“山鷹高飛”;有表現農活的“打壩子”;有展現日常生活的“打糍粑”;有再現出征打仗的“騎馬劈刀”等。在整個舞蹈動作中動物型動作占大多數,動物型動作指的是模仿動物的形態和動態特征的動作,比如“巖鷹展翅”,舞者重心在單腿,另一只腳靠著主力腿輕輕點地,手臂張開上下抖動,形象地模仿了山鷹的姿態;“牛打架”,兩人面對面站著,雙手抱于胸前,雙膝彎曲、身體呈下蹲姿勢,左腳向左斜前跨一步原地跳躍一下,同時將右腳抬起四十五度,方向重復一次,之后兩人轉體一百八十度交換位置,像兩頭牛在打架;此外還有模擬雞走路打鳴、青蛙翻肚皮、青蛙跳坎、野雞擺尾、貓洗臉等常見的動作。擺手舞中常用“龍鳳旗,中央用五色線繡龍或鳳,并用紅、黃、藍、黑色綢布做成的三角形雞冠圈狀大旗。各色旗的雞冠邊顏色各有象征意義,如果是白色大龍旗就用紅色圈雞冠邊等,繡有五谷六畜圖案的旗幟都是給祭祀隊伍用,舞者手持繡有色彩豐富的花帕或花枝,男女均不可空手,女拿花帕,男拿花枝。”[3]242格羅塞在《藝術的起源》中說:“再沒有別的藝術行為,能像舞蹈那樣地轉移和激動一切人類?!币驗槿祟惸軌蛟凇拔璧钢邪l現了那種他們能普遍地感受的最強烈的審美享樂”[5]。擺手舞的土家語為“社巴”,意思是“敬神跳”。在土家先民們看來,世界萬物中,自然的力量最大,人類只有通過神靈才能改造自然,于是,土家先民巴人膜拜熊皮鼓,認為它是驅鬼逐獸的自然神靈。在圖騰崇拜階段,土家先民巴人崇拜白虎,隨著氏族的不斷分化,土家人又把鳳凰、杉樹、桂樹等動植物作為祭祀對象。從含有動植物圖案的龍鳳旗到擺手堂中央的杉樹、桂樹,都體現了土家人對動植物的虔誠崇拜。正如當代美國著名美學家魯道夫•阿恩海姆在《視覺思維:審美直覺心理學》中談及原始舞蹈時說:“原始藝術既不是產生于單純的好奇心,也不產生于創造性的沖動本身,原始藝術的目的,并不在于去產生愉快的形象,而是把它作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實踐工具與一種超凡的力量?!保?]如果說杉樹、桂樹、龍鳳旗是因為在祭神祭祖的通靈儀式中獲得的超凡力量而成為一種“神器”的,那么茅古斯、擺手舞則是由于具有“超凡的力量”而復原為一種日?;摹皩嵺`工具”,這種異乎尋常的力量與土家民眾的生產方式有著一定的關聯,具有對各種自然物的習性、自然現象與規律進行“模擬”的性質與特點。土家民間藝術折射著區域民眾的生態意識,透露著一方水土中的土家人對自然與社會的智慧思考與愛憎情感,以隱喻或變形的方式“模擬”和演示人與自然、自然界各種生物之間的制衡關系。
二、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土家族民間藝術對自然生態的開發與利用
土家族音樂檔案數字化建設研究
【摘要】鄂西土家族音樂歷史悠久,豐富多彩,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藝術價值。本文以鄂西土家族音樂檔案數字化建設中的問題和解決方法為例,從鄂西土家族音樂檔案信息化現狀和存在問題入手,提出檔案數字化解決方法,為民族音樂的保護與傳承提供借鑒。
【關鍵詞】土家族音樂檔案;檔案數字化
鄂西土家族地處湖北西部,該地區東部與宜昌相鄰,南部接湖南、貴州,西北部地區與重慶毗鄰,包括恩施、建始、宣恩、利川、來鳳、鶴峰、咸豐和巴東八個縣市。鄂西土家族歷史悠久,文化內涵深厚,能歌善舞,生活在此的人們經過一代代傳承創造出獨特豐富的土家族音樂文化。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科學技術的提高,外來文化的進入,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逐漸改變,民族音樂文化受到強烈沖擊,對民族音樂不再重視,忽視民族音樂的傳承與傳播,導致一些優秀的民族音樂面臨嚴峻的形勢。檔案的本質特性是原始記錄性,是在社會活動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價值的原始記錄。音樂檔案記錄了音樂的真實原貌,對瀕危失傳民族民間音樂保護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以土家族音樂檔案數字化為研究對象,探討民族音樂檔案數字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研究解決辦法,旨在對民族音樂進行有效保護。
一、鄂西土家族音樂檔案信息化現狀
根據《藝術檔案管理辦法》,將鄂西土家族音樂檔案分為四類:1.文字類。包括各類音樂專著、音樂樂譜、音樂論文及各種音樂文化活動形成的材料;2.聲像類。包括音樂唱片、音樂錄影帶、音樂錄音帶、多媒體音樂等; 3.實物類。包括民族音樂中使用的吹奏樂器、拉弦樂器、彈撥樂器、打擊樂器;4.人物類。包括藝人口述材料、文字材料、音響材料、影像材料、研究材料等。按照對鄂西土家族音樂檔案的分類,發現檔案形式多樣,載體各異。紙質檔案作為檔案的主要形式,容易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出現模糊、褪變、氧化、腐蝕等不同程度的損壞。聲像檔案與實物檔案對于保存條件要求更高,對溫度、濕度規定嚴格。少數民族地區保存條件、相關設施以及專業人員配備不到位,不利于檔案的保管與利用。
二、鄂西土家族音樂檔案數字化存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