紋枯病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6 05:06:5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紋枯病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探究小麥紋枯病產生及集中防控論文

摘要:從小麥紋枯病的病原、田間消長規律、發生危害特點等方面出發,研究分析了小麥紋枯病重發的原因,并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綜合防治技術,以為小麥紋枯病的防治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麥紋枯病;發生;綜合防治技術

小麥是河南省的重要糧食作物,其生產豐欠直接關系到河南省乃至全國的糧食安全。近年來,隨著高產優質小麥新品種的大面積推廣應用,小麥群體增大,小麥紋枯病連年重發生,輕則影響養分輸送,重則導致小麥后期倒伏,形成大量枯白穗,致使小麥產量降低和品質下降。筆者分析了小麥紋枯病的成因,并提出綜合防治技術,以期促進小麥的生產。

1病原

Ceratobasidiumcornigerum(Bourd.)Rogers,屬擔子菌亞門真菌。無性世代RhizoctoniaVanderHoevenCAG-1稱禾谷絲核菌,由CAG-1、CAG-3、CAG-6、AGC1等4個菌絲融合群,無性世代RhizoctoniasolaniKuhnAG-4、AG-5稱立枯絲核菌,均屬半知菌亞門絲核菌屬。據檢測,小麥的絲核菌屬禾谷絲核菌CAG-1融合群,是優勢菌絲融合群,占88%~92%。禾谷絲核菌CAG-1融合群侵染引起云紋狀病斑,立枯絲核菌AG-4融合群侵染引起褐色病斑[1]。禾谷絲核菌CAG-1融合群的菌絲無色,不產生無性孢子,生長溫限5~30℃,適溫20~25℃,溫度達30℃時生長明顯受抑,32.5℃時生長停滯;立枯絲核菌菌絲體生長溫限7~40℃,適溫26~32℃。

2田間消長規律

查看全文

晚稻紋枯病防治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字單季晚稻紋枯病;發病癥狀;發病條件;防治措施

論文摘要水稻紋枯病是當前水稻生產上的主要病害之一。總結了水稻紋枯病發病癥狀,分析了水稻紋枯病的發病條件,提出了應在加強農業防治的基礎上及時施藥防治的措施。

江蘇省蘇南地區水稻種植以單季晚稻為主,占90%以上。近年來,單季晚稻品種病害發生較為嚴重,其中水稻紋枯病是當前水稻生產上的主要病害之一。

1發病癥狀

水稻紋枯病俗名花足稈、爛腳瘟、眉目斑,主要為害葉鞘和葉片,嚴重時也能為害稻穗和深入莖稈。

該病在稻苗返青發棵之后發生。開始發病時,在稻株基部(靠近水面)的葉鞘上產生灰綠色的病斑,逐漸擴大成橢圓形,以后病斑逐漸增多,并連成一塊像云彩一樣的花紋。干燥時,病斑邊緣褐色,中央草黃至灰綠色后變灰白色。潮濕時呈水漬狀,邊緣暗褐色,中央灰綠色,擴展迅速。病鞘常因組織受破壞而使其上的葉片枯黃。葉片上病斑與葉鞘相似。病重的葉片因病部擴展快,呈水漬狀污綠色,最后枯死。劍葉的葉鞘受侵染,輕者使劍葉提早枯黃,重者可導致植株不能正常抽穗。稻腳發病后,如碰上連綿陰雨,很快向植株上部擴展,使葉、穗、谷粒全部發病。地上部分發病后,根也會感染發病。水稻感病后,結實不飽滿,秕谷很多,甚至產生白穗,且植株易倒伏,嚴重時減產30%~50%。

查看全文

單季晚稻紋枯病防治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字單季晚稻紋枯病;發病癥狀;發病條件;防治措施

論文摘要水稻紋枯病是當前水稻生產上的主要病害之一。總結了水稻紋枯病發病癥狀,分析了水稻紋枯病的發病條件,提出了應在加強農業防治的基礎上及時施藥防治的措施。

江蘇省蘇南地區水稻種植以單季晚稻為主,占90%以上。近年來,單季晚稻品種病害發生較為嚴重,其中水稻紋枯病是當前水稻生產上的主要病害之一。

1發病癥狀

水稻紋枯病俗名花足稈、爛腳瘟、眉目斑,主要為害葉鞘和葉片,嚴重時也能為害稻穗和深入莖稈。

該病在稻苗返青發棵之后發生。開始發病時,在稻株基部(靠近水面)的葉鞘上產生灰綠色的病斑,逐漸擴大成橢圓形,以后病斑逐漸增多,并連成一塊像云彩一樣的花紋。干燥時,病斑邊緣褐色,中央草黃至灰綠色后變灰白色。潮濕時呈水漬狀,邊緣暗褐色,中央灰綠色,擴展迅速。病鞘常因組織受破壞而使其上的葉片枯黃。葉片上病斑與葉鞘相似。病重的葉片因病部擴展快,呈水漬狀污綠色,最后枯死。劍葉的葉鞘受侵染,輕者使劍葉提早枯黃,重者可導致植株不能正常抽穗。稻腳發病后,如碰上連綿陰雨,很快向植株上部擴展,使葉、穗、谷粒全部發病。地上部分發病后,根也會感染發病。水稻感病后,結實不飽滿,秕谷很多,甚至產生白穗,且植株易倒伏,嚴重時減產30%~50%。

查看全文

弱筋小麥病蟲草防治策略研究論文

摘要:分析總結弱筋小麥生產中病蟲草發生特點和發生原因,提出了弱筋小麥各個生長時期的病蟲草防治重點和防治策略。

關鍵詞:弱筋小麥;病蟲草;發生特點;防治策略

小麥是我縣的主要夏熟作物,常年種植面積在3萬公頃以上。2001年,為適應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需要,開始種植弱筋小麥,到2005年,全縣弱筋小麥年種植面積已達1.33萬公頃。幾年來,我們緊緊圍繞我縣小麥生產的新特點、新要求,積極開展病蟲草害發生特點、防治技術的調查、試驗、推廣,有效地控制了病蟲草的發生危害,促進了我縣弱筋小麥產業化發展。

1主要病蟲發生特點

弱筋小麥病蟲的發生,既與常規小麥病蟲發生有相同,又由于其品種和栽培管理上不同,存在一些差異。目前,我縣弱筋小麥常年發生的主要病蟲草有:小麥紋枯病、小麥赤霉病、小麥白粉病、小麥銹病、小麥粘蟲、小麥蚜蟲、看麥娘、硬草、早熟禾、豬殃殃、繁縷、薺菜等,其中,小麥紋枯病、赤霉病、蚜蟲、雜草常年都可達中等以上發生。

1.1病害

查看全文

水稻主導品種推廣工作方案

為大力推進我縣綠色大米富民產業工程,引導農民科學選種,充分發揮良種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礎技術支撐作用,參照《2021年市水稻主導品種推廣實施方案》,結合我縣實際,特推介我縣2021年水稻主導品種。

一、工作目標

2021年全縣主要農作物品種更新更換率達20%,水稻良種覆蓋率穩定在98%以上。今年我縣推水稻主導品種16個,推廣面積達41%以上,其中,早稻達42%以上,中稻和一晚達41%以上,二晚達45%以上。

二、主導品種介紹

1.早稻主導品種介紹

(1)中早35全生育期109.3天,株高88.1厘米,平均畝產483.1公斤。3月底播種,大田畝用種量5公斤,栽插規格16.5×16.5厘米,秧齡30天內。及時防治稻瘟病、紋枯病、稻飛虱等病蟲害。宜在稻瘟病輕發區種植。

查看全文

優質小麥生育期病蟲害防治方案總結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播種期;返青拔節期;孕穗至抽穗揚花期;灌漿期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病蟲害始終是制約產量和品質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小麥播種期病蟲害防治是整個生育期防治的基礎,有利于壓低小麥全生育期的病蟲基數、返青拔節期的防治重點是小麥紋枯病、吸漿蟲、麥蜘蛛及地下害蟲、吸漿蟲重發區,要抓住這時麥苗小、容易操作的有利時機、小麥孕穗至揚花期是小麥形成產量非常重要的時期、孕穗至揚花期主要病蟲的防治指標、對路的藥劑、用藥劑量和用藥方法、小麥赤霉病和穎枯病要以預防為主,孕穗期如遇連陰天氣,在小麥揚花后要噴藥預防、灌漿期是多種病蟲害危害高峰期,也是防治的關鍵時期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分別介紹了小麥播種期、返青拔節期、孕穗至抽穗揚花期、灌漿期病蟲害防治技術,以供廣大農戶參考。

關鍵詞:小麥;病蟲害防治;播種期;返青拔節期;灌漿期

隨著農業結構調整步伐的加快,沭陽縣優質小麥發展迅速,但生產過程中,病蟲害始終是制約產量和品質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對于優質小麥的病蟲害防治,要根據小麥不同品種的不同特性,在搞好測報的基礎上,按照防治指標有針對性地進行防治。為有效地預防和控制其發生、蔓延,提高優質小麥的商品性,實現優質高產高效,增加農民收入,現將優質小麥各生育期的主要病蟲害防治技術簡述如下,供廣大農民參考。

1播種期

小麥播種期病蟲害防治是整個生育期防治的基礎,有利于壓低小麥全生育期的病蟲基數。此期防治重點是紋枯病、地下害蟲、吸漿蟲等種傳、土傳病蟲害。防治措施主要是土壤處理、藥劑拌種或種子包衣。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200g拌種100kg,可有效預防黑穗病、紋枯病、白粉病等。金針蟲主發生區,用40%甲基異柳磷乳油與水、種子按1∶80∶800~1000的比例拌勻,堆悶2~3h后播種;蠐螬主發生區,用50%辛硫磷乳油與水、種子按1∶(50~100)∶(500~1000)的比例拌種,可兼治螻蛄、金針蟲;吸漿蟲重發區,用3%甲基異柳磷顆粒劑或辛硫磷顆粒劑30~45kg/hm2拌砂或煤渣375kg制成毒土,在犁地時均勻撒于地面翻入土中。種子包衣也是防治病蟲害的一項有效措施,各地應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病蟲種類,選擇適當的種衣劑配方,如用2.5%適樂時懸浮種衣劑100~200mL與100kg種子進行包衣,可預防紋枯病、黑胚病、根腐病等多種病害,若加入適量的甲基異柳磷乳油,則可病蟲兼治。

查看全文

拋秧水稻田病蟲草害防治對策研究論文

摘要水稻拋秧是現代稻作輕型栽培技術,由于水稻拋秧時間早,群體密度大,前期田間少水,因而有利于病蟲草害的發生及為害,在病蟲草害防除過程中應抓住前、中、后(穗期)期,實行階段性重點防除。化學除草應采用“一封一補”2次化除技術;病蟲害防治根據病蟲害的實際發生情況,結合氣象因素、苗情確定防治主次對象和防治適期,合理混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控制多種病蟲害。

關鍵詞拋秧水稻田;病蟲草害;發生特點;防除對策

水稻拋秧是近幾年來發展較快的現代稻作輕型栽培技術,2006年白帽在中稻上推廣面積達2000多公頃,占中稻種植面積10%以上,已充分顯示了其省工省力、高產高效的優勢,但拋秧稻田病蟲害發生復雜、雜草危害較重。

1拋秧水稻的生育期特性及栽培特點

據白帽的耕作制度和溫光資源條件,水稻拋秧在品種選擇上,一般要求中熟雜交系列中稻品種,在茬口安排上以前茬油菜田和閑田為生,與常規手插移栽水稻相比,拋秧水稻秧齡期較短,一般在25d以內,比普通水育大秧短10d左右,如秧齡期過長,則秧根連結不易分散,就無法拋栽。拋秧時間早,具有拋秧時傷根少、扎根淺、起發早、分蘗節位低、基本苗數足、有效穗數多及后期青稈黃熟等特點,有顯著的早發優勢。

2水稻拋秧田病蟲草害發生特點

查看全文

秧田病蟲草害防治分析論文

摘要水稻拋秧是現代稻作輕型栽培技術,由于水稻拋秧時間早,群體密度大,前期田間少水,因而有利于病蟲草害的發生及為害,在病蟲草害防除過程中應抓住前、中、后(穗期)期,實行階段性重點防除。化學除草應采用“一封一補”2次化除技術;病蟲害防治根據病蟲害的實際發生情況,結合氣象因素、苗情確定防治主次對象和防治適期,合理混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控制多種病蟲害。

關鍵詞拋秧水稻田;病蟲草害;發生特點;防除對策

中圖分類號S435.1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7-5739(2008)11-0185-01

水稻拋秧是近幾年來發展較快的現代稻作輕型栽培技術,2006年白帽在中稻上推廣面積達2000多公頃,占中稻種植面積10%以上,已充分顯示了其省工省力、高產高效的優勢,但拋秧稻田病蟲害發生復雜、雜草危害較重。

1拋秧水稻的生育期特性及栽培特點

據白帽的耕作制度和溫光資源條件,水稻拋秧在品種選擇上,一般要求中熟雜交系列中稻品種,在茬口安排上以前茬油菜田和閑田為生,與常規手插移栽水稻相比,拋秧水稻秧齡期較短,一般在25d以內,比普通水育大秧短10d左右,如秧齡期過長,則秧根連結不易分散,就無法拋栽。拋秧時間早,具有拋秧時傷根少、扎根淺、起發早、分蘗節位低、基本苗數足、有效穗數多及后期青稈黃熟等特點,有顯著的早發優勢。

查看全文

水稻拋秧田病害防治對策研究論文

摘要水稻拋秧是現代稻作輕型栽培技術,由于水稻拋秧時間早,群體密度大,前期田間少水,因而有利于病蟲草害的發生及為害,在病蟲草害防除過程中應抓住前、中、后(穗期)期,實行階段性重點防除。化學除草應采用“一封一補”2次化除技術;病蟲害防治根據病蟲害的實際發生情況,結合氣象因素、苗情確定防治主次對象和防治適期,合理混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控制多種病蟲害。

關鍵詞拋秧水稻田;病蟲草害;發生特點;防除對策

水稻拋秧是近幾年來發展較快的現代稻作輕型栽培技術,2006年白帽在中稻上推廣面積達2000多公頃,占中稻種植面積10%以上,已充分顯示了其省工省力、高產高效的優勢,但拋秧稻田病蟲害發生復雜、雜草危害較重。

1拋秧水稻的生育期特性及栽培特點

據白帽的耕作制度和溫光資源條件,水稻拋秧在品種選擇上,一般要求中熟雜交系列中稻品種,在茬口安排上以前茬油菜田和閑田為生,與常規手插移栽水稻相比,拋秧水稻秧齡期較短,一般在25d以內,比普通水育大秧短10d左右,如秧齡期過長,則秧根連結不易分散,就無法拋栽。拋秧時間早,具有拋秧時傷根少、扎根淺、起發早、分蘗節位低、基本苗數足、有效穗數多及后期青稈黃熟等特點,有顯著的早發優勢。

2水稻拋秧田病蟲草害發生特點

查看全文

小麥品種生產技術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優質小麥;品種;生產技術;操作規程;安徽渦陽

論文摘要針對渦陽縣主推優質小麥品種的特征特性,制定生產技術操作規程。

1選用良種

主推皖麥38、煙農19、皖麥50、周麥18、西農979等5個品種。

1.1皖麥38

該品種屬半冬性,抗寒性強,中熟,全生育期230d左右。株高80~85cm,較抗倒伏。穗紡錘形,長芒,白殼。籽粒卵圓形,白粒,角質,千粒重38g。中感條銹病(慢銹)、白粉病、赤霉病,中感紋枯病。蛋白質含量14.2%,濕面筋含量36%,沉降值51.8mL,吸水率60.9%,穩定時間9.7min。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