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麥紋枯病產生及集中防控論文
時間:2022-01-20 03:21:00
導語:探究小麥紋枯病產生及集中防控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從小麥紋枯病的病原、田間消長規律、發生危害特點等方面出發,研究分析了小麥紋枯病重發的原因,并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綜合防治技術,以為小麥紋枯病的防治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麥紋枯病;發生;綜合防治技術
小麥是河南省的重要糧食作物,其生產豐欠直接關系到河南省乃至全國的糧食安全。近年來,隨著高產優質小麥新品種的大面積推廣應用,小麥群體增大,小麥紋枯病連年重發生,輕則影響養分輸送,重則導致小麥后期倒伏,形成大量枯白穗,致使小麥產量降低和品質下降。筆者分析了小麥紋枯病的成因,并提出綜合防治技術,以期促進小麥的生產。
1病原
Ceratobasidiumcornigerum(Bourd.)Rogers,屬擔子菌亞門真菌。無性世代RhizoctoniaVanderHoevenCAG-1稱禾谷絲核菌,由CAG-1、CAG-3、CAG-6、AGC1等4個菌絲融合群,無性世代RhizoctoniasolaniKuhnAG-4、AG-5稱立枯絲核菌,均屬半知菌亞門絲核菌屬。據檢測,小麥的絲核菌屬禾谷絲核菌CAG-1融合群,是優勢菌絲融合群,占88%~92%。禾谷絲核菌CAG-1融合群侵染引起云紋狀病斑,立枯絲核菌AG-4融合群侵染引起褐色病斑[1]。禾谷絲核菌CAG-1融合群的菌絲無色,不產生無性孢子,生長溫限5~30℃,適溫20~25℃,溫度達30℃時生長明顯受抑,32.5℃時生長停滯;立枯絲核菌菌絲體生長溫限7~40℃,適溫26~32℃。
2田間消長規律
2.1冬前侵染期
小麥發芽后病菌即可侵染,以侵染芽鞘和葉鞘為主,3葉后達發病高峰,一般年份11月底病株率8%~12%,重發年份病株率可達30%以上。
2.2越冬期
越冬后氣溫下降,不利于菌絲侵染,病害停止發展,病情基本穩定,外病葉枯死后,病株率降低,帶菌病株成為翌年春季主要侵染源[2]。
2.3橫向擴展期
翌年2月中旬后,隨著氣溫上升病菌開始侵染,2月底3月初進入發病盛期,3月中旬至4月上旬為發病盛期,一般年份盛期病株率40%~50%,重發年份達60%以上。
2.4病情加重期
4月下旬至5月上旬,在降雨少、陰雨天氣少、氣溫高的年份,病情發展不快,反之,病菌則向橫方向快速發展,病斑高度迅速上升,侵莖率和病情指數激增。
2.5枯白穗發生
5月中下旬后,重病株因輸導組織受害迅速失水枯死,田間出現枯孕穗和枯白穗。
3發生危害特點
3.1發生面積大
一般年份,周口市小麥紋枯病發生面積40~47hm2,占種植面積的60%~70%,重發年份發生面積達55hm2以上,占種植面積的80%以上,其中2007年全市發生面積55.6hm2,占種植面積的83%,1998年全市發生面積59.4hm2,占種植面積的88%。
3.2發生危害程度
據周口市近10年的小麥紋枯病統計資料顯示,1998、2007年發生程度為5級,其余年份為4級,屬中等偏重發生或大發生。一般年份枯白穗率1%~2%,小麥減產10萬t左右,重發年份枯白穗率3%以上,小麥減產15萬t以上。
3.3品種間差異明顯
據周口市縣植保站2003—2007年調查,周麥19、周麥18、周麥16、新麥18、豐舞981、豫麥70-36、太空6號、矮抗58、豫麥49-198、鄭麥9023、蘭考矮早8、偃展4110等品種的病株率分別為49.6%、39.7%、60.7%、39.5%、49.2%、34.5%、56.2%、36.4%、66.7%、51.0%、75.1%、40.0%,白穗率分別為3.7%、1.8%、13.1%、18.0%、6.5%、10.7%、14.6%、5.5%、1.0%、12.0%、33.3%、1.0%。周麥18、新麥18、鄭麥9023對紋枯病抗性好,病株率和白穗率都較低,周麥16、豫麥70-36、太空6號、蘭考矮早8對紋枯病抗性差,其他品種抗性一般。
3.4年度間差異明顯
據多年統計資料顯示,不同年份間差異明顯,重發生年份與輕發生年份有很大差異,重發生年份白穗率是輕發生年份白穗率的幾倍至十幾倍。
3.5田塊間差異明顯
單施氮磷肥的田塊較測土配方施肥田塊發病重,病株率、病指、白穗率明顯升高,一般分別提高10~20、4~7、0.3~1.0個百分點。
4影響因素
4.1菌源量
小麥紋枯病病菌是土傳真菌,近年來小麥紋枯病連年重發生,土壤中菌量連年積累,菌源量大。
4.2品種抗性
通過多年調查,目前周口市主栽品種對小麥紋枯病的抗性較差,利于小麥紋枯病發生危害。
4.3氣候條件
近年來,由于多種因素影響,氣候變暖,降雨量增大,氣候條件有利于小麥紋枯病的發生。
4.4施肥技術
種植小麥時,仍有相當部分的農民只重視施用氮磷肥,不施鉀肥或施用鉀肥不足,以致使小麥的抗病性降低。
4.5播期播量
一般年份,10月5—15日周口市的小麥播種60%~70%,播量187.5~262.5kg/hm2,播期偏早,播量偏大,致使小麥冬前旺長,群體大,個體弱,小麥抗性降低,田間通風透光性差,利于病害發生危害。
4.6拌種與管理技術
播種時藥劑拌種面積小,常年藥劑拌種1.67萬~2.33萬hm2,僅占種植面積的36%~50%;2月中旬至3月上旬是防治小麥紋枯病的關鍵時期,僅40%~50%的田塊早春噴霧防治1遍,噴液量少,防效差。
5綜合防治措施
在小麥紋枯病的防治上,應加大宣傳力度,堅持農業防治與化學防治相結合。
5.1選種高產抗病品種
據多年調查,周麥18、新麥18、鄭麥9023、偃展4110等品種抗病性強,且高產,應大面積推廣種植[3]。
5.2測土配方施肥
據報道,田間合理施用氮肥,控制偏施氮肥能起到減少病害發生、增產和增收的作用;在控病方面,田間施氮量與病害之間呈正相關。在土壤缺鉀地區增施鉀肥,還有提高氮肥利用率的作用,能明顯促進生長和增產。但應該注意鉀肥不能過量施用,否則會抑制氮肥的吸收,影響產量。
5.3適期播種,精量播種
據多年調查觀測,半冬性和冬性小麥在周口市的適播期為10月20日前后,播量150kg/hm2。要適期精量播種,培育壯苗,提高抗病性,避免早播、播量大造成小麥冬前旺長,群體大,個體弱,抗性差,田間通風透光差,造成病害發生[4]。
5.4抓好藥劑防治
藥劑防治有2個關鍵時期,一是小麥播種時進行藥劑拌種或包衣,建議應用2%戊唑醇干拌種劑或濕拌種劑100g拌種100~150kg小麥,或2%適了時20mL拌種10kg小麥,不僅可起到防治小麥紋枯病等多種病害的作用,還可促進小麥出苗生長,達到苗齊、苗壯、增產等效果。二是早春開展小麥紋枯病防治,在2月中旬至3月上旬應用井岡霉素或三唑酮,或烯唑醇等噴霧防治,噴液量的多少決定防治效果的好壞,一般噴液450~750kg/hm2,防治1~2遍。
6參考文獻
[1]朱南倉,陳東,郭厚杰.2009年金安區小麥紋枯病重發原因及防治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09(23):179.
[2]邢小萍,汪敏,劉春元,等.不同小麥品種(系)對小麥紋枯病抗性動態研究[J].河南農業科學,2008(12):85-88.
[3]李耀武,李煥應,張邦寨,等.小麥紋枯病的發生及防治[J].現代農業科技,2008(23):156.
[4]趙干青,王欣,劉濤,等.小麥紋枯病嚴重發生原因及防治對策[J].種業導刊,2008(9):33-34.
- 上一篇:財務分析指標的延伸與拓展綜述
- 下一篇:美國ADR法演變歷程探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