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下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9 00:52:4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鄉下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小品---鄉下嘉賓
小品---鄉下嘉賓
鄉下嘉賓
甲:好了,不知道朋友喜不喜歡我給大家帶來的這個歌.....
乙:有人沒有啊,有人沒有啊...
甲:喂喂,你是干什么的啊
乙:我?我是請得來唱歌的嘉賓哦
小品劇本--鄉下妹應聘記
品劇本--鄉下妹應聘記
翠花上,邊東張西望邊說話
翠花:俺阿媽說,現在城里人都講究禮貌,見面都要說哈嘍,俺也要懂禮貌!哈嘍,哈嘍,哈嘍……
王英上,與翠花相撞。
王英:哎喲!你搞乃樣嘛?!撞得我哦!
翠花:對不起!實在對不起!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公務員:老家在鄉下的城里人
我的職業有著一個非常不錯的名字:公務員。每天上著四平八穩的早8晚6班,拿著“財政”工資,餓不死,但也絕對撐不著。雖然我和愛人都在努力工作,雖然我剛剛被提職,雖然愛人剛剛被調進更大的機關,可是我們兜里的銅板數目依然羞澀得讓我不忍心翻出來看。記得兩年前剛結婚時,我們是真正兩手空空,狠狠心貸款買了房子,于是兩個漂泊在城市里的人就像兩棵孤單的水草終于找到了扎根的土壤,著實興奮了好久。雖然一貧如洗,但我卻對別人說“我很快樂”。母親慈祥地告訴我:無知者無畏。那時候我不懂。直到結婚以后,尤其是兒子出世后我才知道我的快樂是多么的沒有底氣:償還貸款、日常開支、家庭建設、教育基金、走親訪友、各種收費,每一樣最終都在我面前折算成一張或幾張鈔票。每個月應付完這些事情的時候,我的工資就已經很“干凈”了。再加上愛人家經濟條件不好,兩年中,除了還債,光接濟他的老家就支出了1。5萬,而且還要繼續接濟下去,積蓄早已所剩無幾。所以,每當他要回他千里以外的老家時,都會發愁好幾天。 先生其實跟我一樣, 盼望著放假,盼望著旅游。每當快放假時,我們都會像對待手中的金子一樣,花上好長的時間來討論假期怎么過,生怕這么寶貴的整塊時間被自己浪費掉。可是無論怎么計劃,怎么論證,好像最終的目的地都會是老家,雙方的父母早就在掰著指頭算日子了,離五一有幾天,離十一又有幾天。于是五一去他家,十一回我家,一個個假期就這樣悄然逝去了。記得去年從先生老家回來,當火車飛馳過黃河大橋時,我望著車窗外那開闊蒼涼的河道和河水想,我們應該算是有三個家,好容易盼到的假期在這么多的親情之間流轉,能不感到疲憊嗎?九寨溝、麗江、西雙版納……這些讓我魂牽夢繞的地方難道將永遠是夢想嗎?我的心忽然間感到很累、很累。 其實,這樣在農村和城市之間奔波勞碌的有一大撥人。記得前日好友聚會,我的感慨竟引發了他們一肚子苦水。 “父母生養一場,好容易跳出農門,上大學出來了。但今年母親病了,自己卻連份孝心也盡不上。請假回家吧,還得看領導的臉色,剛畢業沒幾年,囊中空空如也,想好好孝敬一下老人都力不從心,有時候想,這種心理煎熬真不知道什么時候才是頭!” “今年我好容易湊錢買了房子,穩定下來,想接老人過來住些日子。可是,住了沒三天,就要走,死死追問才知道是住慣了老家的大院子,不習慣我們的小房子,沒辦法,只好送回去。父母在老家又不放心,只好又接著來回兩頭跑,我覺得自己就像那個鐘擺一樣不停地在老家和城市之間擺來擺去……” “記得以前上學的時候,父親就是我的天,前幾天父親來省城辦事竟跟在我后邊,不停地用商量的語氣征求著我的意見。我到商場想給父親買件像樣的衣服,父親說什么也不肯要,嘴里反復說:‘我老了,不值得穿那么好的衣服了,你經常出門,應該穿得像回事’。不怕你們笑話,我回去后大哭了一場……” 我開始黯然,像我們這些老家在鄉下,通過念書奮斗成一個“城里人”的,不勝枚舉。我們懷揣著美好的夢想,拿著固定的工資,過著平民的生活,過年過節大包小包地拎著東西,擠公共汽車或火車回家探望年邁的父母。我們大部分人過得很辛苦,而我們身后還有一個叫作老家的洞張著嘴期待著我們的接濟和付出。 我們只能努力地奔波。從農村走來,大學畢業后初涉人世的我們,孤單地生活在這個城市里,一邊希望活出個模樣,一邊得面對渺茫的未來,心里有的是那種沒有底數的惶恐和焦灼的不安。我跟先生都是很上進很敬業的人,但是上進和敬業并不等于生活得很舒適。公文寫作的絞盡腦汁、繁瑣枯燥和沒有規律的加班,經常讓我有一種接近虛脫的感覺,而先生也日益感到自己快成了一部情感日趨麻木的工作機器。每天晚上下班到家,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望著桌面上愛人給我制作的“你知道我多么愛你”那幾個熟悉的字,靜靜坐上一會兒,調整一下自己的心態,默默地想:惟一讓自己感到安慰的,可能就是這一份美好的感情了吧? 曾經做夢似地對先生說:真希望能有一套帶樓梯的大房子,因為我太喜歡那種踩著木地板上樓的感覺;真希望可以像西方國家那樣一周只上四天班,最好還有一個帶薪的長假,可以把日子過得既灑脫又優雅;還希望能有一部車,在春天的傍晚,自己開車滑行在田野開闊的大路上,看夕陽落入大地,感受著青草的氣息飄過搖下的車窗穿過發際……而先生注視我片刻之后,沉默著將我緊緊擁住,輕聲說:“小時候我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能考上大學,可是我們的成績上了重點線;考上大學以后也沒有想到能留在省城,可是我們最后都進了好多人羨慕的機關;進機關后你沒有想過要當官,可是去年你卻以很快的速度得到升遷,這些不都是在你我的努力下一步步變成現實了嗎?我們的確沒有錢,沒有背景,惟一可以憑借的只有我們的才干和努力。但我相信,有夢想有努力,我們能把那些看似可望不可及的東西一點點變成真實的存在。相信我,也相信你自己,好嗎?” 是的,我相信肯定會有那一天!
鄉下教師培訓心得體會
今年暑假慶幸自己能第二次參加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農村小學教師培訓。為期五天的培訓中有鮑玉琴教授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張紹堂高級講師的《解放思想轉變觀念輕松搞好教學工作》、高文艷講師的《民俗文化與小學語文》、朱愛萍副教授的《語文常用工具書》等以及太師三附小兩位老師的作課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們聽取了幾位教授、講師的報告,認真研究了教育教學理論,接受了心理健康指導,從理論上學習了教育科研方法,對我來說是受益匪淺。這次培訓不僅是教師自身的需求,也是社會發展的要求。
通過這次認真的培訓和自己的努力學習,現將自己的心得和體會寫出來與大家分享。
作為一名老師,讓我激動和回味的莫過于鮑玉琴教授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她從教育理論和教學管理生動的教學事例中讓我更加的體會到良好的師德是立身之本、為師之魂、育人之需,使我深深地感到教學是一門偉大的學問,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學會、就能融會貫通的,需要自己的認真鉆研和日積月累,但要成為一名好老師,首先必備的一個條件就是具有良好的師德。通過《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重新修訂的意義,《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新的內容和對《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解讀三個板塊內容的講解,使我明白教師這個職業的沉重份量,讓我不由得就會和自己日常教育教學工作進行對比,以此為鑒,對我今后的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幫助。愛國守法、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終身學習,每一條內容都包括了太多的內涵,很值得我位每位教師去細細品味。
在老師的講座中她最后提到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真誠的、無私的、廣泛的、一視同仁的,只要是教育一線的老師尤其我們班主任我想都會認同,而且一直朝這方面努力去做,盡管孩子情況不同,但要相信每個學生都能在老師愛的教育下長大成才。對每一個學生的關愛,都應該是毫無保留的,無論是對品學兼優的學生,還是對頑皮、學習成績不理想、需要心理疏導的學生,教師都要主動去親近和關愛他們,讓學生感到老師是自己最信賴、最尊敬、最親近的人。教育事業就是愛的事業,沒有愛就不會有教育。作為一名教師,讓我更深刻領會了關愛每一個學生,在生活上關心學生,在學習上幫助學生的重要性,讓學生在感受愛的過程中,理解愛,學會愛。其實,每一個學生都是好學生,他們身上有不同的閃光點,只是有的沒被發現。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平時的工作中細心,善于捕捉學生的閃光點,夸獎學生,激勵每一個學生上進,賞識每一個學生的才華,讓每一個學生積極參與,期待每一個學生獲得成功。我常常把更多的愛,傾注在那些后進學生的身上,傾注在那些需要幫助的學生身上。以平等的心靈善待學生,用愛的情懷關注學生,這是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它比任何高明理論的說教都有效。把這種情懷融入平實的生活,把學生的進步當作自己的成功,用坦誠的相待詮釋幸福的內涵。這樣相信我們的教育會更加成功。
作為教師,我體會到要終身學習的緊迫性是從高文艷講師的《民俗文化與小學語文》這門課程中。以往也知道平時要勤讀書、勤思考、勤動筆,只有及時地充實自己,提高自己,面對競爭和壓力,我們才可能從容面對,才不會被社會所淘汰。但高老師在課堂上提到的幾個生活中的問題我才知道自己也是一知半解,比如何為“年”,民間娛樂中的“秋千”“拔河”什么意思、有何來歷?我真的是知之甚少。自己太需要學習了,聽課后只有這么一個想法。
體會是可以記錄的,但心靈的感受可能是無法言語的,只有自己的經歷,才會有認識上的提高。教師的成長是有規律的,要健康的成長就要遵循這幾個規律。職業理想是成功的要素,要把個人的奉獻與自身價值的實現聯系起來;教育理念是成長的關鍵,我們要與學生的發展為本;教師的知識水平是成長的基本要素,教育實施能力是成長的核心要素,環境是成長的外部要素;影響教師成長的主要因素有教師的工作態度,組織教育能力,和人際關系。雖然我經驗不夠,但我有最大的耐心與熱心,我有充足的信心,只要我肯努力,相信以后再大的困難我都能克服的,愛我的職業,愛我的學生,這是我最大的目標。
小議鄉下高三作文教育
摘要通過認真學習“走進新課程叢書”中的《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和2003年教育部制定并頒發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解讀》提出的“表達與交流”的教學目標,并結合農村中學的教學實際情況,筆者提出“引導·積累——合作·自主——強化·發展”的高三作文教學模式,并在教學的反復實踐中取得較好的成效。
關鍵詞引導積累合作自主強化發展
教育信息化的腳步越邁越快,由城市向農村推進。《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提出9條具體的目標,這些目標有廣度、有深度,值得語文教師認真學習并付諸教學實踐。但長期以來學生的作文水平從低年級到高年級沒有體現出應有的“梯度”。到了高三,對于作文教學,不得不絞盡腦汁,有個良策才好。在這種情形下,我提出“引導·積累——合作·自主——強化·發展”的高三作文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在時間安排上有相對明顯的兩個階段,“引導·積累”和“合作·自主”是同步進行的,以“引導·積累”為主,以“合作·自主”為輔,但“自主”是目的。所以“引導·積累”和“合作·自主”是第一階段,這階段安排在高三上學期;第二個階段是“強化·積累”,安排在高三下學期。這種模式集中體現《新課標》的目標要求,旨在“立人”,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同時與“因材施教”、“對癥下藥”、“循序漸進”、“教學相長”等教學原則緊密相結合。
“引導·積累——合作·自主——強化·發展”作文教學模式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要求和特點。
一、引導的積極性、正確性,積累的廣泛性、系統性
“先生引入門,修行在各人”,因為寫作基礎薄弱,寫作習慣不好等原因,到了高三總復習時,最為困惑的是如何搞好高三作文模塊的系統復習。我認為首先在引導、積累,針對學生狹小的“三點一線”的生活圈子,引導他們學會多角度地觀察生活,豐富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在“源頭活水”上做積累;針對學生“血氣方剛”的情感特點,引導他們能考慮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負責的態度陳述自己的看法,表達真情實感,培育科學理性精神,在作文的審題立意、謀篇布局以及在情感態度、價值觀與發展創造性思維上積累;針對學生平時語言單調、枯燥并夾雜方言的情況,引導他們多說,并用普通話對話、發表自己的看法、見解、主張,達到聽說能力和詞匯量、語言正確、流利表達的積累;針對學生平時忽略清晰、工整書寫,引導他們養成正確、清晰、工整地書寫;等等。我主要采用的是每天一文言短文引導積累法。
鄉下黨支干部先進事跡材料
年5月出生,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年6月擔任村委會主任.1年12月至今任黨支部書記.一直以來,在鎮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該同志始終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堅決貫徹落實上級各項方針政策,以與時俱進的思想作風和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加強學習,扎實苦干,奉獻忠誠和智慧,立足崗位服務事業與民眾,推動了工作順利開展,為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擔任村干部以來,他曾多次榮獲鎮先進個人,黨支部連續被鎮黨委評為先進黨支部.
一,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業務水平
一是堅持學習黨的現行路線政策.認真學習黨的十七大及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刻體會其精神實質,汲取先進的理論營養,提高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是是堅持實用技術學習.積極參加實用技術培訓活動,總體掌握現代科學知識,增強了領導一方百姓致富和建設小康社會的本領.
二,堅持標準發展黨員,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
堅持標準發展黨員.為把村里年輕的致富能手吸收進黨組織,增加村級黨組織的活力,彭科純和村黨支部一幫人利用一切機會與年輕人談心,鼓勵他們向黨組織靠攏,近年來將10余名致富能手發展為黨員,為的經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進一步提高了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三,大力調整農業產業化結構.
鄉下中學生課外閱讀的調查報告
一、本次調查的對象
(一)本次調查的目的中學生課外閱讀是語文教學上容易被忽略的一環,而學生課外閱讀的質與量直接影響到中學生的語文修養,同時還能反映出學生家庭經濟狀況、學生家長的文化素質、學校的辦學思想及教師的指導方法等方面的問題,對于指導語文教師今后開展語文教學實踐活動、提醒學生家長提高對孩子讀書的支持意識、建議學校轉變辦學思想改善辦學條件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二)本次調查的對象
本次調查的對象是磐石市最大的一所農村鄉鎮初級中學的1194名在校生。他們分屬三個學年段,其中初一新生8個班,392名學生;初二8個班,427名學生;初三8個班,375名學生。當中鎮內工人子女、機關干部子女、教師子女總計538人,占學生總數的45.1%其余為周遍農村農民子女,占學生總數的54.9%。學生分別來自鎮內工人子弟小學、鎮一小、鎮二小和四個村級小學。
(三)本次調查的方式
采取全體問卷調查法和隨機抽樣調查法。
鄉下留守兒童問題及措施探討
1留守兒童現狀
據調查,我國在工業化、城鎮化的過程中,有1.5億農民工離開農村進入城市,由此形成了近6000萬的農村留守兒童。在一些農村勞動力輸出大省,留守兒童在當地兒童總數中所占比例高達18-22%。父母雙方都外出流動,兒童不能與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況在全部留守兒童中超過了半數,比例高達56.17%。88.2%的留守兒童只能通過打電話與父母聯系,其中53.5%的人通話時間在3分鐘以內,并且64.8%的留守兒童是一周以上或者更長的時間才能與外出的父母聯系一次,有8.7%的兒童甚至與父母就沒有聯系。留守的少年兒童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一些人甚至會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
2農村留守兒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道德發展出現危機:留守兒童正處于身心快速發展的時期,對外界充滿了好奇和新鮮感。面對不良文化和行為,他們進行正確判別的能力不強。在缺乏必要的道德約束的情況下,留守兒童容易在道德觀念、道德行為方面受到一些負面影響。有的留守兒童好逸惡勞,奢侈浪費,擺闊氣,產生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思想。又由于監護人的特殊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錯誤,監護人對其行為一般不會過問,因而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導致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不遵守規章制度,出現曠課、逃學、迷戀上網等現象,有的甚至被社會上一些犯罪分子利用,參與詐騙、盜竊等違法犯罪活動。
2.2學習成績不佳:留守兒童的監護人一般是臨時的或者是隔代的,他們要么忙于農活和家務對孩子學習無暇顧及,要么自身文化水平不高,沒有能力給予輔導。監護人往往只能照顧其日常生活起居,學習上的事情大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父愛母愛的缺失、溝通交流的缺少以及有效監護的缺乏,留守兒童往往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成績普遍滯后。調查顯示,留守學生在學習上缺乏主動性和自覺性,經常不按老師要求完成作業,遲到、早退、曠課已是家常便飯,有的留守生甚至輟學。有些留守兒童要幫助年邁的祖父祖母承擔過重的家務勞動,成上課時無精打采,學習成績直線下降。
2.3心理發展不健全:父母對孩子的行為習慣、心理健康、人格發展有著直接的影響。而多數外出務工的父母每年回家一次,有的好幾年不回家。不少父母只滿足于寄錢回家,并不在意孩子的學習情況和心理狀況。留守兒童與父母長期分離,生活在一個特殊的成長環境中,與父母的親情關系趨于淡漠,無法在良好的親子關系中與父母進行正常的情感交流,無法享受到父母在價值觀念上的思想指導,也無法享受到完整的家庭人格教育,孩子因此變得內向、敏感和脆弱,不愿與別人交流,容易出現一些心理和行為偏差。這種長期無法排遣的郁悶感勢必影響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孩子的行為常常會有失控傾向,嚴重的可能發展成為“問題少年”。
打造農業生態的鄉下旅游模式論文
提要我國鄉村旅游發展迅猛,在帶來明顯經濟、社會效益的同時對鄉村生態環境的影響不容忽視。各方必須共同努力,關鍵是要保護和建設好農村生態環境,減少鄉村旅游對農村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實現二者的良性互動及協調發展。
關鍵詞:鄉村旅游;農村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自20世紀八十年代,鄉村旅游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蓬勃發展起來,現已成為我國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促進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據測算,2008年全國鄉村旅游接待游客超過3.85億人次,鄉村旅游收入達到573億元,農民直接就業達到495萬人,間接就業、季節性就業達到1,840萬人。然而,在鄉村旅游快速發展的同時,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就是農村生態環境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嬗變。為此,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鄉村旅游與農村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已成為鄉村旅游乃至農村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課題。
一、鄉村旅游及農村生態環境
鄉村旅游是立足于農村,利用鄉村自然和人文景觀、農耕文化、農家生活、民俗民風等旅游資源,通過科學規劃和開發設計,為游客提供觀光、休閑、度假、體驗、教育、娛樂、健身等多項需求的旅游經營活動。它的生命線是鄉村性,表現為鄉村性的建筑、服飾、食品、田野、果園、環境等自然物質方面和鄉村的民俗傳統、鄉風鄉貌、語言文化、制度規范等精神文化方面,也即原生態的或鄉村性的生態環境,包括鄉村性自然生態環境和鄉村性人文生態環境。鄉村旅游的產生與發展有其深刻背景和時代使命,一是城市化、工業化快速推進,人們在物質生活不斷得到滿足的同時開始追求精神生活的滿足,同時也是城市居民迫于工作和生活的雙重壓力而渴望遠離喧囂的都市、回歸淳樸的自然,由此形成了對鄉村旅游的巨大需求動力;二是農村謀求脫貧致富,縮小城鄉差別,由此構成了鄉村旅游強大的供給動力。
我國鄉村旅游發展迅猛,目前已形成多種模式,根據《全國鄉村旅游發展綱要》(2009~2015年)(征求意見稿),我國鄉村旅游將“形成領域寬廣、規模較大、特色突出、發展規范的大格局”,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載體,推動實現農村產業發展、農民增收和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的三大目標。由此可見,我國鄉村旅游發展充滿機遇,前景廣闊。
深究鄉下留守兒童問題及對策
摘要:農村留守兒童是指由于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農村老家,并且需要由其他親人或監護人照顧的未成年對象,其教育和生活中存在著許多諸如心理發展不健全,學習成績不良,道德發展出現危機,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等問題,任其發展下去還會演繹成嚴重的社會問題。因此,應采取積極措施以圓滿地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
關鍵詞:留守兒童;問題;對策
1留守兒童現狀
據調查,我國在工業化、城鎮化的過程中,有1.5億農民工離開農村進入城市,由此形成了近6000萬的農村留守兒童。在一些農村勞動力輸出大省,留守兒童在當地兒童總數中所占比例高達18-22%。父母雙方都外出流動,兒童不能與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況在全部留守兒童中超過了半數,比例高達56.17%。88.2%的留守兒童只能通過打電話與父母聯系,其中53.5%的人通話時間在3分鐘以內,并且64.8%的留守兒童是一周以上或者更長的時間才能與外出的父母聯系一次,有8.7%的兒童甚至與父母就沒有聯系。留守的少年兒童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一些人甚至會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
2農村留守兒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道德發展出現危機:留守兒童正處于身心快速發展的時期,對外界充滿了好奇和新鮮感。面對不良文化和行為,他們進行正確判別的能力不強。在缺乏必要的道德約束的情況下,留守兒童容易在道德觀念、道德行為方面受到一些負面影響。有的留守兒童好逸惡勞,奢侈浪費,擺闊氣,產生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思想。又由于監護人的特殊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錯誤,監護人對其行為一般不會過問,因而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導致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不遵守規章制度,出現曠課、逃學、迷戀上網等現象,有的甚至被社會上一些犯罪分子利用,參與詐騙、盜竊等違法犯罪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