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思維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1 07:38:3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形象思維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文學翻譯中形象思維
一文學創作中的形象思維
1形象思維的概念
所謂形象思維,是指作家、藝術家在整個創作過程中,在遵循著人類思維的一般規律的基礎之上,始終依賴于具體的形象和聯想、想象來進行思維的方式。眾所周知,形象思維是由俄國民主主義理論家別林斯基首次明確提出的一個文藝創作的特殊概念。他在《藝術的觀念》中對此定義展開論述,將“詩”改為“藝術”,即“藝術是寓于形象的思維”。許多西方美學家曾經從不同的角度闡述過這個概念。我國古代的許多文論典藉中也有著大量的同這一概念意思相近的論述。
文藝不僅在描寫對象上有其特殊性,文藝反映現實的形式也有其特殊性,因而文藝認識現實的思維方式與科學認識現實的邏輯思維就有所不同。一般把文藝這種特殊的認識現實的思維方式叫做形象思維,以別于科學用于認識現實的邏輯思維。以群主編的《文學的基本原理》中也是以同樣的方法定義形象思維的,“通常稱文學、藝術家的思維為形象思維,是為了區別于哲學、科學家的抽象思維-邏輯思維而說的”,“形象思維的特點與精義在于創作過程中,思維不能脫離具體事物的形象和通過具體事物的形象進行思維。”不管是哪個定義都強調形象思維對于文學創作的重要性,它是文學工作者進行創作時必須調動的思維模式。
2形象思維與文學創作
中國古代的文論中雖未出現“形象思維”的字眼,但是有關它的論述卻自成體系中國文學創作者很早就運用形象思維進行創作,并對其進行深入研究。這與中國漢字是象形文字有關,單個漢字(早期的甲骨文最具代表性)便是腦海中的一個形象,甚至十幾個形象組成的畫面。其中以早期甲骨文最為典型,因為那是漢字的最初原始形式,經過千年的發展演變,尤其是上實際的漢字改革-變繁為簡。很多漢字已經失去象形特征。但也有不少保留,比如休息的“休”字讓人聯想到一人靠在樹上歇息的畫面。這種造字的思維模式運用于文學創作上便是形象思維。
文學翻譯中形象思維
一文學創作中的形象思維
1形象思維的概念
所謂形象思維,是指作家、藝術家在整個創作過程中,在遵循著人類思維的一般規律的基礎之上,始終依賴于具體的形象和聯想、想象來進行思維的方式。眾所周知,形象思維是由俄國民主主義理論家別林斯基首次明確提出的一個文藝創作的特殊概念。他在《藝術的觀念》中對此定義展開論述,將“詩”改為“藝術”,即“藝術是寓于形象的思維”。許多西方美學家曾經從不同的角度闡述過這個概念。我國古代的許多文論典藉中也有著大量的同這一概念意思相近的論述。
文藝不僅在描寫對象上有其特殊性,文藝反映現實的形式也有其特殊性,因而文藝認識現實的思維方式與科學認識現實的邏輯思維就有所不同。一般把文藝這種特殊的認識現實的思維方式叫做形象思維,以別于科學用于認識現實的邏輯思維。以群主編的《文學的基本原理》中也是以同樣的方法定義形象思維的,“通常稱文學、藝術家的思維為形象思維,是為了區別于哲學、科學家的抽象思維-邏輯思維而說的”,“形象思維的特點與精義在于創作過程中,思維不能脫離具體事物的形象和通過具體事物的形象進行思維。”不管是哪個定義都強調形象思維對于文學創作的重要性,它是文學工作者進行創作時必須調動的思維模式。
2形象思維與文學創作
中國古代的文論中雖未出現“形象思維”的字眼,但是有關它的論述卻自成體系中國文學創作者很早就運用形象思維進行創作,并對其進行深入研究。這與中國漢字是象形文字有關,單個漢字(早期的甲骨文最具代表性)便是腦海中的一個形象,甚至十幾個形象組成的畫面。其中以早期甲骨文最為典型,因為那是漢字的最初原始形式,經過千年的發展演變,尤其是上實際的漢字改革-變繁為簡。很多漢字已經失去象形特征。但也有不少保留,比如休息的“休”字讓人聯想到一人靠在樹上歇息的畫面。這種造字的思維模式運用于文學創作上便是形象思維。
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
1思維的本質與表現形式思維是人類特有的有意識的能控制的認識活動,是具有意識的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和內部規律性的概括的間接的反映。思維以感知為基礎而又超越于感知的界限,是認識過程的高級階段。
從思維科學的角度分析,作為理性認識的個體思維表現為三種形式,即抽象思維﹑形象思維和特異思維,或者為邏輯思維、形象思維和直覺思維三種形式。人的每一個思維活動過程都不會是單純的一種思維在起作用,往往是兩種、甚至三種先后交錯起作用,在數學思維活動中,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是思維的兩種最基本的思維形式,是人類理性認識中的兩種不同方式,它們都是在實踐基礎上由感性認識產生的。
抽象思維是一種以語言過程為媒介進行表達,以概念﹑判斷﹑推理為其基本形式,以比較與分類﹑抽象與概括﹑分析與綜合﹑歸納與演繹等邏輯方法為其基本方法的思維方式。抽象思維是數學思維方式的核心。任何其它數學思維方式或者要以抽象思維為基礎,或者最終需要運用抽象思維進行表達,因此它是最重要的并且也是最基本的數學思維方式。抽象思維不僅包括傳統的形式邏輯以及進一步形式化和規范程序化的數理邏輯,還包括辨證邏輯等廣義的邏輯內容。
形象思維是依靠形象材料的意識領會得到的理解。它以表象、直感和想象為其基本形式,以觀察﹑聯想﹑猜想等形象方法為其基本方法的思維方式。形象思維是數學思維的先導。在獲取數學知識與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形象思維是形成表征的重要思想方式。它還滲透于抽象思維過程中,如果沒有形象思維的參于,抽象思維就不可能很好地展開和深入。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是思維訓練的基本任務之一。數學形象思維是包括空間想象在內的更廣義的一種提法,它的含義包括空間圖形想象和圖式想象兩個方面,并且還應包括形象思維基本方法的運用。即不僅要能運用數學表象形成空間觀念和數量關系,能在頭腦中反映出正確形象或表征,而且能用再現性想象表達數量關系與空間形式,同時還要進一步運用表象﹑直感﹑聯想﹑類比﹑想象﹑猜想等形象方法進行推理、分析﹑證明或求解數學問題。
2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的轉換
2.1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的關系。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均以感知作為思維的起點。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的共同基礎都是客觀世界,但它們反映世界的方式不同。前者以概念、判斷、推理的方式反映世界,后者以形象的方式反映世界。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都是以觀察、理解、想象、記憶等智力心理要素為條件,抽象思維是在形象思維的基礎之上發展成熟起來的,形象思維包含著抽象思維的萌芽。兩者的形成過程與思維要求不同,在從感知到思維的數量、思維形式方面也存在著一些差異,前者以形象為思維手段,其過程為:感性形象認識--理性形象認識--實踐--反饋;后者有一定的思維規范,有概念、推理、命題、證明等思維形式。從人類認識發展的歷史來看,通過對原始思維以及對兒童思維發展的研究,已有充分的證據證實:“形象思維先于語言,也先于抽象思維”。
文學翻譯形象思維論文
摘要:形象思維,作為一切藝術表達的共同特征和共同方法,對于再現文學作品的藝術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小說和詩歌的角度,分析了形象思維是如何在翻譯中展現原作的神韻和美感,避免呆板和僵硬的譯作的。通過觀察和分析,成功的譯作,都是在利用形象思維的基礎上,充分體現了中國文學的特色,使譯作充滿生機,從而為中國文化的發揚光大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關鍵詞:文學翻譯;形象思維;小說;詩歌;藝術
從古至今,中西方的文學大師都在強調形象思維對于文學創造的作用。從別林斯基到高爾基、法捷耶夫再到中國的李澤厚,都把形象思維當作文藝的基本特征和文藝創作的基本方法。
一文學創作中的形象思維
1形象思維的概念
所謂形象思維,是指作家、藝術家在整個創作過程中,在遵循著人類思維的一般規律的基礎之上,始終依賴于具體的形象和聯想、想象來進行思維的方式。眾所周知,形象思維是由俄國民主主義理論家別林斯基首次明確提出的一個文藝創作的特殊概念。他在《藝術的觀念》中對此定義展開論述,將“詩”改為“藝術”,即“藝術是寓于形象的思維”。許多西方美學家曾經從不同的角度闡述過這個概念。我國古代的許多文論典藉中也有著大量的同這一概念意思相近的論述。
形象思維與科技創新探究
1形象思維如何成為理性的思維
有人說,形象思維是“低級的、初等的思維形式”,或者說“它還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但錢學森說:“培養創新能力的人才,沒有文化藝術修養是不行的。”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他們都是以這樣方式來肯定形象思維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本文的第一作者不僅完全同意這個意見,而且在實踐中證實了有時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若科學研究中采用與藝術思維一樣跳躍著的形象思維,這種思維它是不能為科學研究中的演繹、推導和論證所用。要使形象思維能用于科學研究的推理,需要對形象思維加以約束。本文的第一作者采用過以下兩種有效的用于演繹推理的約束方案。
1.1融合于嚴謹的抽象思維的形象思維
為使形象思維具有科學研究的嚴謹性,使其變成理性的思維,第一種辦法就是讓形象思維的整個過程嚴格地按照邏輯思維的抽象推理過程進行。前面提到過的中學里的“平面幾何”的思維模式就是一種嚴謹的抽象思維。它是借助概念、判斷、推理以進行諸多定理的論證。若換個角度再來看“平面幾何”的這種思維模式,當僅僅將上述平面幾何的思維過程中的三角形、圓等“抽象概念”,再轉換回來,還原為形象思維中的三角形、圓等“表象”,并進行相同的嚴格的邏輯思維。由于這種思維是基于“表象”,基于圖像、圖形,這種思維模式也就可以認為是一種形象思維,或稱“幾何思維”。上述兩種看法雖然不同,卻是同一回事,因此后者也必然是科學的邏輯思維。可是這樣的形象思維是不具跳躍性的,它嚴格地按邏輯思維運行,是受嚴格約束的形象思維,它前后具有同一性,是科學的思維模式。應用此種思維模式常常會獲得想象不到的奇效。所以這第一種科學的形象思維可以稱為是“融合于嚴謹的抽象思維的形象思維”,它是一種綜合性的思維方式。
1.2具有跳躍性并受條件和邏輯性約束的形象思維
這是第二種能用于科學推理的形象思維,這種思維過程的特點是它仍具有形象思維的跳躍性,但這種思維的跳躍需要受到一定的條件和思維邏輯的雙重約束和限制,發生具有合乎邏輯的思維跳躍,跳躍前后的形象雖然不具同一性,卻因受到約束而具有“相關性”。這種具有“條件限制和邏輯相關性約束的形象思維”也就可以為科學研究中的推理所用。實踐中,這種形象思維方法甚至也能夠超越了代數邏輯中的難點,而快速地獲得理想的結果,在科學研究中也常有著舉重若輕的獨特意義。所以,這第二種能為科學研究中的推理所用的形象思維就是“具有跳躍性并受條件和邏輯性約束的形象思維”。
論形象思維基本特征
在《給同志談詩的一封信》發表之后,形象思維作為文藝創作的一條基本規律,已被肯定下來了。但是,形象思維的基本特征是什么,這是一個需要繼續探討的問題。本文試就這個向題,談幾點不成熟的意見。
形象思維這個概念,有兩種不同的用法。當別林斯基說“詩歌不是什么別的東西,而是寓于形象的思維”的時候,“形象的思維”是當作一個靜態的概念(即思維結果)來使用的。當說“詩要用形象思維”的時候,“形象思維”是當作一個動態的概念(即思維過程)來使用的。前一種用法,著重在說明文藝本身的特征;后一種用法著重在說明作家、藝術家進行文藝創作的思維過程的特征。的說法科學地揭示了文藝創作過程的特殊規律,更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作家、藝術家從社會生活中獲取種種生活材料之后,要經過一個從醞釀構思到藝術表現的過程,才能塑造出鮮明的藝術形象。這塑造藝術形象的整個過程,就是作家、藝術家進行艱苦的形象思維的過程。所以,形象思維是作家、藝術家的一種特殊的思維運動。形象思維既是一種運動,那么我們就應該從運動的角度去把握它的基本特征,了解構成這種思維運動的基本單位,運動的推動力量,運動的發展路線等。基于這種認識,我認為形象思維的基本特征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去把握:
第一,形象思維運動以具體的生活圖畫為基本單位。
邏輯思維一般是舍去事物的具體感性的特點,以一個一個的抽象概念作為思維運動的基本單位。人們借助概念形成各種判斷和推理,做出理論的總結,以反映客觀的規律,這是邏輯思維的一個基本特點。形象思維的目的則是要塑造出具體感性的藝術形象,這就決定了形象思維始終不舍棄生活本身的具體感性的特點,而以一幅一幅的生活圖畫為思維運動的基本單位。在創作過程中,作家、藝術家雖然身居斗室,可他們的頭腦卻象電影銀幕一樣,一幅又一幅的具體生活圖畫在這里相繼浮現出來,忽而是古代荒村,忽而是現代城鎮,忽而是江南春色,忽而是北國雪景,忽而是清風朗月,忽而是暴風驟雨,忽而是情人相會,忽而是英雄獻身……,萬千圖景,接踵而至,構成了文藝創作的思維運動。此種情形就如劉勰在《文心雕龍》的《神思》篇所寫的那樣:“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然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思理為妙,神與物游。”劉把不可能提出“形象思維”這個概念,但他用“神與物游”一語實際上指出了作家創作過程是以生活圖象為基本單位的思維運動,這就相當精確地接觸到了形象思維的基本特征。
形象思維的全過程,都是以生活圖畫為運動的基本單位的。
文學翻譯形象思維分析論文
摘要:形象思維,作為一切藝術表達的共同特征和共同方法,對于再現文學作品的藝術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小說和詩歌的角度,分析了形象思維是如何在翻譯中展現原作的神韻和美感,避免呆板和僵硬的譯作的。通過觀察和分析,成功的譯作,都是在利用形象思維的基礎上,充分體現了中國文學的特色,使譯作充滿生機,從而為中國文化的發揚光大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關鍵詞:文學翻譯;形象思維;小說;詩歌;藝術
從古至今,中西方的文學大師都在強調形象思維對于文學創造的作用。從別林斯基到高爾基、法捷耶夫再到中國的李澤厚,都把形象思維當作文藝的基本特征和文藝創作的基本方法。
一文學創作中的形象思維
1形象思維的概念
所謂形象思維,是指作家、藝術家在整個創作過程中,在遵循著人類思維的一般規律的基礎之上,始終依賴于具體的形象和聯想、想象來進行思維的方式。眾所周知,形象思維是由俄國民主主義理論家別林斯基首次明確提出的一個文藝創作的特殊概念。他在《藝術的觀念》中對此定義展開論述,將“詩”改為“藝術”,即“藝術是寓于形象的思維”。許多西方美學家曾經從不同的角度闡述過這個概念。我國古代的許多文論典藉中也有著大量的同這一概念意思相近的論述。
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轉換論文
【摘要】思維是人類特有的,有意識的,能控制的認識活動。它是在人的實踐活動中,在感性認識和表象的基礎上,以語言為工具,以知識經驗為中介而實現的。在數學思維活動中,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是兩種最基本的思維形式,它們相互溝通,相互轉換,緊密配合。本文淺談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之間的轉換以及關于如何培養這種思維轉換能力的一些看法。
【關鍵詞】思維;形象思維;抽象思維;轉換
【Abstract】Thethoughtisacharacteristiccognitiveactivityofhumanthatisconsciousandcontrollable,whichisonthefoundationoftheperceptualcognitionandtherepresentationinhuman’spractice.Ittakesthelanguageasthetool,theknowledgeandexperienceastheintermediary.Inthemathematicalthoughtactivity,theiconicthoughtandtheabstractthoughtarethemostbasictwokindsofformsofthethinking.Theycommunicatemutually,transformmutuallyandcooperateclosely.Thispaperhasmainlydiscussedthetransformationbetweenthesetwokindsofthoughtandabouthowtofosterthistransformationability.
【Keywords】Thought;Iconic-thought;Abstract-thought;Transformation
引言思維是宇宙中物質運動的基本形式之一,思維的性質和特點決定了它與現在的素質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特別是隨著新課程標準和新課改的提出和實施,思維的發展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在數學教學中,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相互溝通、轉化,避免了繁瑣的推導和計算。因此,數學教學不僅要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能力,而且要注意發展這兩種思維的靈活轉換能力,這是創造性思維必備的良好品質。下面就此談一些粗淺看法,在研究“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的轉換”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些關于思維的知識。
1思維的本質與表現形式思維是人類特有的有意識的能控制的認識活動,是具有意識的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和內部規律性的概括的間接的反映。思維以感知為基礎而又超越于感知的界限,是認識過程的高級階段。
語文教學中的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
一、語文教學中兩種思維結合的理論依據
長期以來,在兒童從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向抽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過渡的理論影響下,一些人誤認為抽象思維才是人類思維的高級形式,人類只有通過抽象思維方式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認識客觀真理。因此,中學語文課比較重視學生抽象思維的訓練,而忽略形象思維的發展;教學中注重對文章內容作理性的分析、概括,而缺乏對語言情味、意蘊的挖掘,對具體形象的感知,以及對作品情感因素、審美因素的體會。
美國著名腦心理學家、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斯佩里博士經過多年研究,探明了人腦兩半球的功能分工,左腦控制抽象思維,右腦控制形象思維。這一現代腦科學的最新研究理論,從根本上糾正了長期以來的左腦優勢理論和只有抽象思維才是認識的高級階段的錯誤觀點。它表明:在人的主觀世界中,抽象思維并非是把握事物本質的唯一方式,形象思維同樣也能夠反映事物的本質及規律,它們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兩個基本方式,不能互相代替;它們必須得到協調和平衡發展,互相補充,才能使人的創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人格得到健全、發展和完善。21世紀的高素質人才,必將是左右腦協調發展、更加聰明、更富有創造力的一代新人。因此,語文教學既要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同時也要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
二、語文教學中如何把握兩種思維的有機結合
形象思維方法和抽象思維方法是兩種不同的思維方法體系,但二者之間又存在密切的聯系。二者互相滲透,互相補充,互相結合。中學語文教材中的記敘文,特別是文學作品,它是兩種思維的產物,既有抽象思維(主題的形成),又有形象思維(人物、情節、場面等生活畫面的構思),因而就要求教師在教讀記敘文,特別是文學作品時,必須注意這類文章的特點,注意兩種思維的結合。
那么,教師應該怎樣引導學生才能達到既有情感感染、又有理性分析;既能走進作品之中與人物一起體驗人生的悲歡離合,又能走出作品之外,對其進行客觀的分析、評價?我在教學中是這樣做的:以語言訓練為核心,注意把握好以下四個方面的有機結合,從而達到既訓練抽象思維,又訓練形象思維的目的。
藝術設計中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關系研究論文
摘要: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是藝術設計在計劃與實施階段主要的思維方式,二者有著各自的特點,而它們在藝術設計中的有機結合則會提供一種處理理性與感性之間關系的較為正確的科學方法。
關鍵詞:理性感性邏輯思維
形象思維當談到理性與感性時,人們很自然就會聯系到“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理性認識是感性認識的必然發展”:“感性認識階段必須上升到理性認識階段”等等這一系列的哲學論題。的確,就認識事物的過程來看,認識必須經歷多次反復最終形成無限發展。同樣的道理,作為20世紀新興學科的藝術設計,其被認識的過程也是必然要經歷這種階段的。雖然今天它所涵蓋的內容及形式應該說已基本完善。但是,科學的思維方式和所謂的純藝術思維方式之間的矛盾糾葛一直是如何較為正確認識藝術設計所面臨的課題之一。人們通常孤立地看待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認為前者過于理性,是哲學家的思考方式,而后者比較感性,這才是真正的藝術思考方式。一些從事設計藝術實踐創造的工作者很容易陷入所謂的純感性的經驗思考中去,并且始終把持著這種不科學的思維方式而津津樂道。甚至連某些相關教育工作者也只是流于表面地利用一些思路不甚清晰的經驗或教條來傳道授業,而很少能在較深層次去探討設計藝術在思考與制作過程中的科學因素。毋庸置疑,這種做法是極其有害的,這種現狀是令人擔憂的。因此,本文試圖就藝術設計在創造及實踐過程中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之區別與聯系談一點不成熟的看法,旨在引起對設計思維如何以更科學面貌出現這一問題的關注。
一、藝術設計中的邏輯思維
“邏輯”和“思維”是兩種不同的概念。一方面,在傳統邏輯影響下,“邏輯”被認為是研究思維的科學。而在現代邏輯中,它卻被普遍定義為研究推理的科學。事實上,由于傳統邏輯把邏輯和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混淆了,帶有嚴重的心理主義色彩,因此“邏輯研究推理并且主要是研究推理形式”⑴這一解釋則更顯得合理一些。邏輯本身存在著一種內在機制(也可以說是本質),即“必然地得出”。邏輯創始人亞里士多德在《論辯篇》中這樣寫到:“推理是一種論證,其中有些被設定為前提,另外的判斷則必然地由它們發生。”⑵亞里士多德通過其創立地四謂詞理論和三段論具體闡述了這種“必然地得出”乃是可以依據一種能行的方法一步一步進行的。現代邏輯在傳統邏輯觀念上有了重大突破,并且得出了邏輯的兩個明顯特征:一個是構造形式語言,另一個是建立演算系統。在今天,通過這兩種特征的實施及運用,“必然的得出”有了更明確的有效性。因而,我們可以看出邏輯是一種有規律的,嚴謹的科學方法。
另一方面,“思維”相對來說則主要在于心理范疇,它是“感覺、知覺、記憶、思想、情緒、意志這一系列心理過程中的一種心理活動”⑶。它的類型也是非常繁多的,“譬如從表述的角度說,有形象思維、技術思維、邏輯思維;從認識的角度說,有抽象思維、形象思維、知覺思維、靈感思維;從哲學的角度講,有具體思維、抽象思維,此外還有單一性思維和系統性思維,順向性思維和反饋性思維,等等”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