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孤兒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2 09:08:3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心理孤兒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學生“心理孤兒”現象成因及對策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交通更為便捷,地球成了一個“村莊”,人與人之間外在的物質的交往更加頻繁密切。但與此相對應,心靈的溝通卻相應減少,人的內心世界包裹得更緊,人的心理疾病患病率有增無減。一位著名的心理醫生曾謹慎地說:“你可以隨意站在都市的任何一個角落,然后把你見到的人從1數到20,那么必定有一個心理障礙者。”作為“地球村”村民的一員——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也不容樂觀。眼下的中小學生生活在這鋼筋水泥的叢林里,背負著沉重的考試壓力,與外界的接觸更少,交往的范圍更狹窄,“精神家園”日漸封閉,心理問題十分嚴重。“心理孤兒”現象便是其中的一種。所謂“心理孤兒”現象是相對社會學意義上的孤兒而言的。是指學齡階段的兒童、青少年在心理上自我封閉,游離集體氛圍,家庭親子關系冷漠,怯于交往、社會生活難于融入的特征。“心理孤兒”實際是一種心理不健全現象。“心理孤兒”學生,不象問題學生或不完整家庭學生那樣容易引起人們的關注。因此,我們更有必要分析“心理孤兒”現象產生的原因,并尋找改變這種現象的策略,以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一、“心理孤兒”現象產生的原因
1、問題家庭給子女帶來了嚴重的心理問題。
“問題家庭”是相對于“和諧家庭”而言的,它指的是在家庭關系的處理上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不和諧因素。主要有這么幾種:一是家庭不和睦,父母關系緊張,“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據中國家庭調查,每周糾紛在兩次及以上的:30歲以下組占52%,30—45歲組戰34%,45—60歲組占21%,60歲以上組占16%)生活在這樣家庭中的孩子往往處在緊張不安之中,甚至被父母當作出氣筒;二是父母不完整,或是父母離異(統計數字表明,今天的離婚率將近22%),把子女當作“皮球”任意踢來踢去;或是父母一方早逝,家庭經濟負擔重,一天到晚為生計而奔波,無暇顧及子女。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往往沒有安全感,容易產生壓抑、煩躁、自卑、孤僻、冷漠、仇視等變態心理,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2、父母顧了事業難顧家庭,缺少與子女的溝通交流,久而久之使子女的內心世界封閉起來。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我國將加快與國際接軌的步伐。生活的節奏更快,競爭意識更加突出,危機感更加強烈,作為父母工作壓力更大。于是為了工作為了事業,平時無暇顧及自己的孩子,要么把子女托付給爺爺奶奶,要么雇保姆照看。自己很少安排時間與子女在一起溝通交流,一起聊天做事,使子女與父母之間容易產生“陌生感”和“距離感”,使自己的子女在心靈深處形成一個不愿輕易向人開啟的自我封閉的世界。有心理學家指出,如果家長對孩子冷淡、拒絕將造成孩子自卑、焦慮、退縮,或反抗、適應困難。
學生心理孤兒現象研究論文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交通更為便捷,地球成了一個“村莊”,人與人之間外在的物質的交往更加頻繁密切。但與此相對應,心靈的溝通卻相應減少,人的內心世界包裹得更緊,人的心理疾病患病率有增無減。一位著名的心理醫生曾謹慎地說:“你可以隨意站在都市的任何一個角落,然后把你見到的人從1數到20,那么必定有一個心理障礙者。”作為“地球村”村民的一員——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也不容樂觀。眼下的中小學生生活在這鋼筋水泥的叢林里,背負著沉重的考試壓力,與外界的接觸更少,交往的范圍更狹窄,“精神家園”日漸封閉,心理問題十分嚴重。“心理孤兒”現象便是其中的一種。所謂“心理孤兒”現象是相對社會學意義上的孤兒而言的。是指學齡階段的兒童、青少年在心理上自我封閉,游離集體氛圍,家庭親子關系冷漠,怯于交往、社會生活難于融入的特征。“心理孤兒”實際是一種心理不健全現象。“心理孤兒”學生,不象問題學生或不完整家庭學生那樣容易引起人們的關注。因此,我們更有必要分析“心理孤兒”現象產生的原因,并尋找改變這種現象的策略,以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一、“心理孤兒”現象產生的原因
1、問題家庭給子女帶來了嚴重的心理問題。
“問題家庭”是相對于“和諧家庭”而言的,它指的是在家庭關系的處理上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不和諧因素。主要有這么幾種:一是家庭不和睦,父母關系緊張,“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據中國家庭調查,每周糾紛在兩次及以上的:30歲以下組占52%,30—45歲組戰34%,45—60歲組占21%,60歲以上組占16%)生活在這樣家庭中的孩子往往處在緊張不安之中,甚至被父母當作出氣筒;二是父母不完整,或是父母離異(統計數字表明,今天的離婚率將近22%),把子女當作“皮球”任意踢來踢去;或是父母一方早逝,家庭經濟負擔重,一天到晚為生計而奔波,無暇顧及子女。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往往沒有安全感,容易產生壓抑、煩躁、自卑、孤僻、冷漠、仇視等變態心理,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2、父母顧了事業難顧家庭,缺少與子女的溝通交流,久而久之使子女的內心世界封閉起來。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我國將加快與國際接軌的步伐。生活的節奏更快,競爭意識更加突出,危機感更加強烈,作為父母工作壓力更大。于是為了工作為了事業,平時無暇顧及自己的孩子,要么把子女托付給爺爺奶奶,要么雇保姆照看。自己很少安排時間與子女在一起溝通交流,一起聊天做事,使子女與父母之間容易產生“陌生感”和“距離感”,使自己的子女在心靈深處形成一個不愿輕易向人開啟的自我封閉的世界。有心理學家指出,如果家長對孩子冷淡、拒絕將造成孩子自卑、焦慮、退縮,或反抗、適應困難。
學生心理孤兒現象成因論文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交通更為便捷,地球成了一個“村莊”,人與人之間外在的物質的交往更加頻繁密切。但與此相對應,心靈的溝通卻相應減少,人的內心世界包裹得更緊,人的心理疾病患病率有增無減。一位著名的心理醫生曾謹慎地說:“你可以隨意站在都市的任何一個角落,然后把你見到的人從1數到20,那么必定有一個心理障礙者。”作為“地球村”村民的一員——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也不容樂觀。眼下的中小學生生活在這鋼筋水泥的叢林里,背負著沉重的考試壓力,與外界的接觸更少,交往的范圍更狹窄,“精神家園”日漸封閉,心理問題十分嚴重。“心理孤兒”現象便是其中的一種。所謂“心理孤兒”現象是相對社會學意義上的孤兒而言的。是指學齡階段的兒童、青少年在心理上自我封閉,游離集體氛圍,家庭親子關系冷漠,怯于交往、社會生活難于融入的特征。“心理孤兒”實際是一種心理不健全現象。“心理孤兒”學生,不象問題學生或不完整家庭學生那樣容易引起人們的關注。因此,我們更有必要分析“心理孤兒”現象產生的原因,并尋找改變這種現象的策略,以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一、“心理孤兒”現象產生的原因
1、問題家庭給子女帶來了嚴重的心理問題。
“問題家庭”是相對于“和諧家庭”而言的,它指的是在家庭關系的處理上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不和諧因素。主要有這么幾種:一是家庭不和睦,父母關系緊張,“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據中國家庭調查,每周糾紛在兩次及以上的:30歲以下組占52%,30—45歲組戰34%,45—60歲組占21%,60歲以上組占16%)生活在這樣家庭中的孩子往往處在緊張不安之中,甚至被父母當作出氣筒;二是父母不完整,或是父母離異(統計數字表明,今天的離婚率將近22%),把子女當作“皮球”任意踢來踢去;或是父母一方早逝,家庭經濟負擔重,一天到晚為生計而奔波,無暇顧及子女。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往往沒有安全感,容易產生壓抑、煩躁、自卑、孤僻、冷漠、仇視等變態心理,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2、父母顧了事業難顧家庭,缺少與子女的溝通交流,久而久之使子女的內心世界封閉起來。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我國將加快與國際接軌的步伐。生活的節奏更快,競爭意識更加突出,危機感更加強烈,作為父母工作壓力更大。于是為了工作為了事業,平時無暇顧及自己的孩子,要么把子女托付給爺爺奶奶,要么雇保姆照看。自己很少安排時間與子女在一起溝通交流,一起聊天做事,使子女與父母之間容易產生“陌生感”和“距離感”,使自己的子女在心靈深處形成一個不愿輕易向人開啟的自我封閉的世界。有心理學家指出,如果家長對孩子冷淡、拒絕將造成孩子自卑、焦慮、退縮,或反抗、適應困難。
學生心理孤兒現象分析論文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交通更為便捷,地球成了一個“村莊”,人與人之間外在的物質的交往更加頻繁密切。但與此相對應,心靈的溝通卻相應減少,人的內心世界包裹得更緊,人的心理疾病患病率有增無減。一位著名的心理醫生曾謹慎地說:“你可以隨意站在都市的任何一個角落,然后把你見到的人從1數到20,那么必定有一個心理障礙者。”作為“地球村”村民的一員——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也不容樂觀。眼下的中小學生生活在這鋼筋水泥的叢林里,背負著沉重的考試壓力,與外界的接觸更少,交往的范圍更狹窄,“精神家園”日漸封閉,心理問題十分嚴重。“心理孤兒”現象便是其中的一種。所謂“心理孤兒”現象是相對社會學意義上的孤兒而言的。是指學齡階段的兒童、青少年在心理上自我封閉,游離集體氛圍,家庭親子關系冷漠,怯于交往、社會生活難于融入的特征。“心理孤兒”實際是一種心理不健全現象。“心理孤兒”學生,不象問題學生或不完整家庭學生那樣容易引起人們的關注。因此,我們更有必要分析“心理孤兒”現象產生的原因,并尋找改變這種現象的策略,以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一、“心理孤兒”現象產生的原因
1、問題家庭給子女帶來了嚴重的心理問題。
“問題家庭”是相對于“和諧家庭”而言的,它指的是在家庭關系的處理上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不和諧因素。主要有這么幾種:一是家庭不和睦,父母關系緊張,“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據中國家庭調查,每周糾紛在兩次及以上的:30歲以下組占52%,30—45歲組戰34%,45—60歲組占21%,60歲以上組占16%)生活在這樣家庭中的孩子往往處在緊張不安之中,甚至被父母當作出氣筒;二是父母不完整,或是父母離異(統計數字表明,今天的離婚率將近22%),把子女當作“皮球”任意踢來踢去;或是父母一方早逝,家庭經濟負擔重,一天到晚為生計而奔波,無暇顧及子女。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往往沒有安全感,容易產生壓抑、煩躁、自卑、孤僻、冷漠、仇視等變態心理,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2、父母顧了事業難顧家庭,缺少與子女的溝通交流,久而久之使子女的內心世界封閉起來。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我國將加快與國際接軌的步伐。生活的節奏更快,競爭意識更加突出,危機感更加強烈,作為父母工作壓力更大。于是為了工作為了事業,平時無暇顧及自己的孩子,要么把子女托付給爺爺奶奶,要么雇保姆照看。自己很少安排時間與子女在一起溝通交流,一起聊天做事,使子女與父母之間容易產生“陌生感”和“距離感”,使自己的子女在心靈深處形成一個不愿輕易向人開啟的自我封閉的世界。有心理學家指出,如果家長對孩子冷淡、拒絕將造成孩子自卑、焦慮、退縮,或反抗、適應困難。
成年孤兒安置調研報告
收養孤兒、棄嬰和無家可歸的殘疾兒童,把他們培養成才,是兒童福利院的重要職責,使孤殘兒童被收養,重獲親情和家愛,是所有福利工作者的心愿。然而,由于歷史等方面的原因,仍有一部分成年孤兒滯留福利院,這一現狀延誤成年孤兒進入社會,自力成才,同時也影響院內的各項工作。因此,解決成年孤兒的出中出路,成為各級部門和領導、各地福利院共同關心的問題。
一、成年孤兒狀況及成因
我院現有成年孤兒25人,其中男14人,女12人,正常14人,智障4人,癡呆2人,左側面部血管瘤1人,無肛術后\脊柱彎曲1人,右小腿畸形1人,乙肝1人,精神病1人。
(一)成年孤兒的狀況:
1.存在心理障礙。
主要表現在:心理脆弱,容易產生自卑心理;自我封閉,不愿和社會接觸,對社會關愛持懷疑排斥心態;容易滋生自私、虛榮、褊狹心理,不能以感恩的心態生活,不會關愛別人;部份孤兒自暴自棄,易走極端。
中職孤兒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研究
摘要:中職學校里的孤兒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是一群無父無母的孩子。家庭的不幸使他們過早地失去了父母的關愛,這種不幸對他們的生活和學習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為教育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因此,在中職教育中,教師如何對孤兒學生進行品德教育,成為教育中的難題。
關鍵詞:孤兒;品德教育;中職
孤兒的教育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孤兒是學生群體中的弱勢群體,他們將來的命運絕大部分取決于教育的好壞,從長遠來說還影響到國民的總體素質。了解孤兒各方面的表現,摸清他們需要的是什么,他們都喜歡什么,他們擔心害怕什么,都是需要教師去關心的。作為一名中職學校教學工作者,我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了幾點關于中職孤兒學生特點,并制定了品德教育的策略,在本文中將其進行闡述。
一、中職孤兒學生的心理特點
早戀。中職孤兒學生與異性交往早于同齡人。由于各種原因,他們失去了父母。因此,他們必須獨自面對一些問題。無論在生活還是學習上,他們都要在異性身上尋找依托,尋找溫情。中職學生,由于他們生理和心理上的不成熟,遇到愛情不順心如意時,就會使他們變得自甘墮落,隨意結交朋友,有的甚至還會輟學。自卑。他們剛出生時,都是在父母的懷抱里,受到了父母的呵護,過著幸福無憂無慮的生活。由于某種原因導致他們失去父母,他們無法接受這種突如其來的打擊,更適應不了失去父母的生活。久而久之,他們就會產生悲觀厭世的情緒,在生活中看不到任何的希望,心理上越來越自卑,甚至出現輕生的念頭。自閉。中職孤兒學生大多數性格孤獨,他們心理有什么樣的想法,不愿意與老師或者同學進行交流,缺乏主動與人交往的行為和興趣。他們理解不了社交常情,缺乏對他人的情緒的反應,無法根據社交場合調整自己的行為。
二、對中職孤兒學生開展品德教育的策略
三孤人員救助安置意見
四川汶川大地震造成的孤兒、孤老和孤殘人員(即無生活來源、無勞動能力、無法定扶養人的兒童、老年人、殘疾人,以下簡稱“三孤”人員),是受災群眾中最困難的群體,要堅持“政府主導、多方參與,就近為主、異地為輔”的原則,對他們予以妥善安置,給予特別關愛。經與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研究,并征得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財政部同意,對“三孤”人員救助安置工作,提出以下意見:
一、孤兒的安置
堅持“一切為了孩子”的原則,通過采取臨時安置與長期安置相結合的辦法,保障孤兒的生活、學習和身心健康。
(一)臨時安置
對于暫時無人認領的兒童,要盡量盡快將其與其他受災群眾分開,一方面盡快幫助他們查找父母和親屬,一方面盡快把他們妥善安置到四川省內條件較好的福利機構和公辦學校,暫時集中養育或在學校寄宿。四川省內安置有困難的,由民政部協調安置。
(二)長期安置
關愛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自查報告
一、總體要求
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中央和省州關于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系列決策部署,將專項行動作為推進平安建設和維護社會安全穩定的重要工作進行部署推動,堅持問題導向,重拳打擊侵害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強化校園及周邊綜合治理,落實關愛幫扶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措施,深化未成年入法治宣傳教育,充分發揮民政部門職能作用,切實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有效防范各類涉未成年人案事件發生,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現將我局自查情況報告如下:
二、全面加強未成年人關愛保護救助
一是落實好孤兒保障、特困供養、最低生活保障等兜底保障政策,確保區域內監護兒童得到有效救助保護,對視力、聽力、言語、智力以及肢體殘疾一級、二級的殘疾兒童給予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截止九月,對現有的95名孤兒按照每人每月900元的標準及時兌現補貼資金,累計發放孤兒生活費93.33萬元;二是根據《省民政廳辦公室關于做好“福彩圓夢孤兒助學工程”工作的通知》(廳辦〔2019〕35號)文件精神要求,為進一步健全孤兒保障制度,維護孤兒受教育權利,踐行福彩“扶老、助殘、救孤、濟困"工作宗旨,民政部決定自2019年起實施“福彩圓夢•孤兒助學工程"項目,我局結合我縣實際貫徹執行,嚴格按照文件精神要求申報“福彩圓夢”“孤兒助學”工程,今年我縣符合條件共計5人,已累計發放資金共計5萬元。三是做好對孤兒、棄嬰采取親屬撫養、機構養育、家庭寄養和依法收養工作,并進行妥善安置,加大生活上照顧和關愛幫扶,對其他困境兒童,根據實際情況提供救濟救助。今年我局已有1名孤兒申請入住康北福利院,現已入住福利院。四是加強部門協調機制,與教體、衛生健康、團委、婦聯等多部門共同關注未成年人,特別是留守兒童心智健康,加快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組織心理咨詢師、幸福使者等為未成年人提供心理關愛服務,引導未成年人養成自尊自信、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同時,對受侵害未成年人及時給給予必要的心理危機干預,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五是扎實推進事實無人撫養兒童認定工作。對我縣未滿18周歲,父母雙方均符合重殘、重病、服刑在押、強制隔離戒毒、被執行其他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失聯情形之一;或者父母一方死亡或失蹤,另一方符合重殘、重病、服刑在押、強制隔離戒毒、被執行其他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失聯情形之一,導致父母失去撫養能力的兒童進行復核認定,經過申請、核實,基本生活費從今年1月1日計發,目前已按每人每月900元的標準發放到位,截止11月,發放事實無人撫養兒童補貼4.2141萬元。
三、下一步工作計劃
(一)加強組織領導。把專項行動作為社會治理、推進社會平安建設和維護社會安全穩定的一項源頭性、基礎性工作,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與各相關部門之間既各司其職、依法履職,又密切配合、通力協作,努力形成齊抓共管、合力攻堅的工作格局。
結對幫扶孤兒活動實施方案
為了給全鎮孤兒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決定在全鎮開展“愛心媽媽”結對幫扶孤兒活動,通過她們對全鎮孤兒加強關懷與教育,使他們感受到親情般的溫暖,促進孤兒身心健康發展。為此,特制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依托“愛心媽媽”結對幫扶活動,以加強孤兒教育管理為重點,充分發揮博大母愛,切實為孩子解決生活貧困、親情缺失等實際問題,促進孩子健康成長,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
二、主要目標
1.“愛心媽媽”主要肩負起幫扶孤兒的責任,解決這一特殊兒童群體生活缺乏支持、心理缺乏關愛、學習缺乏幫助等問題,使他們能像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樣生活幸福、學習進步、思想健康、人格健全,各方面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與管理。
2.建立一支穩定、高效的“愛心媽媽”團隊,使全鎮孤兒結對率達100%,著力推動“愛心媽媽”結對幫扶活動規范化和制度化管理,形成長效的幫扶機制。
區民政局關心下一代工作總結
2019年,在區委區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區關工委的精心指導和大力支持下,區民政局認真履行部門職責,主動作為,發揮民政職能優勢,始終把關心下一代工作擺在突出位置,加大幫扶關心力度,努力為特殊青少年群體營造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現將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一、主要工作開展情況
(一)健全機制,科學謀劃,推進關心下一代工作全面、有效開展。
民政工作涉及孤殘兒童、生活無著流浪未成年人、社區未成年人、留守兒童等特殊青少年群體,區民政局各股室根據各自職責著力研究新形勢下特殊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特點和規律,調動各方力量,創新工作方式,抓好組織協調,使關心下一代工作與全區民政工作互相融入,互相促進。發揮救助資源優勢,切實維護特殊青少年群體生活權益。把保障貧困和孤殘未成年人的基本生活作為特殊的民生保障,放在突出位置,在落實城鄉低保政策中,優先將貧困兒童納入保障范圍。截至11月底,納入城鄉最低生活保障的困境未成年人189人。認真落實孤兒補助政策,維護孤兒基本權益。今年5月,我局結合實際提高孤兒基本生活費標準,社會散居孤兒(含事實無人撫養兒童)每人每月1100元,機構集中供養孤兒每人每月1750元。目前,全區共有孤兒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17人,1-12月份共發放孤兒基本生活費23.93萬元。在今年“六一”兒童節,我們在社會(兒童)福利院開展了“歡迎來我家做客”為主題的首屆兒童福利機構媒體開放日活動,讓社會各界了解兒童福利工作,提升兒童福利事業認知度、認可度和社會參與度,呼吁更多社會資源支持困境兒童,為孩子們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二)明確職責,多面推進,使更多青少年得到政策的扶持和精神的鼓勵。
我們爭取在民政工作的各個方面和環節推進和開展關心下一代工作。一是開展散居孤兒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走訪評估。通過入戶走訪兒童家庭的方式,了解兒童的基本生活、就學、心理健康、監護人履行監護職責等情況;二是推進“明天計劃”救治工作。組織孤兒進行免費體檢,通過健康檢查全面了解孤兒的身體和心理狀況,并及時進行矯正與康復;組織機構集中供養孤兒到省康復定點醫院進行康復醫療。三是落實“孤兒助學”工程。為3名年滿18周歲并在普通全日制本科學校就讀的孤兒發放每人每年1萬元的助學金。四是發揮職能,積極開展教育援助。為符合條件又確需民政部門出具貧困家庭大學生做好家庭摸底和出具貧困證明,使其享受到國家和學校貸款、獎學金等優惠政策,幫助他們完成學業。五是推動農村留守兒童的信息動態監測,隨時掌握情況變化。建立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基層督查巡查工作制度,對我區農村留村兒童工作組織保障情況、基本權益保障情況、救助保護機制落實情況、基層工作力量建設情況定期進行總結報告,每年12月31日前,將督查工作情況形成專題總結報告上報市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六是定期開展街面巡查及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宣傳工作,對特定商業區域實施重點監控,并預留救助電話,要求相關商戶發現流浪未成年人后及時告知救助管理站,要求社區和志愿者團體發現流浪未成年人后及時施救或護送至救助站,廣泛發動社會力量主動參與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