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職業心理素養提升的實踐研究
時間:2022-11-30 15:34:09
導語:大學生職業心理素養提升的實踐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職業心理素養是提升職業競爭力的必備因素,是實現就業的重要保障。高職院校將職業心理素養納入人才培養體系,與教育目標任務相融合,貫穿職業教育的全過程,能夠為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奠定基礎。模塊式團體心理輔導能夠從職業能力、職業興趣、職業個性、職業規劃方面有效提升學生的職業心理素養。
關鍵詞:職業心理素養;高職學生;團體心理輔導
職業教育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隨著我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各行各業對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緊迫,機遇與挑戰并存。面對強大的就業競爭和就業壓力,一些高職大學生表現出一定的不適應。高職院校應遵循人才培養目標,分類執行人才培養方案,大力提升學生的職業心理素養,有效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良好的職業心理素養是實現就業的重要保障[1]。
1職業心理素養概述
職業心理素養是指人們從事某項專業或職業所必備的心理要求和職業素養,是從業者在認知、情感、意志、態度、個性特征等方面表現出的綜合素養。黃桂玲、顏劍雄在《高職院校大學生職業心理素養研究——以心理資本與應對方式的關聯研究為內容》一文中指出:職業心理素質是職業素質的一種,職業素質是指勞動者對社會職業的了解與適應能力的綜合體現,主要表現在職業興趣、職業能力、職業個性及職業情況等方面[2]。對于高職大學生來說,具備良好的職業心理素養,將有助于其提升個人的工作水平,更好地適應職業環境,獲得長遠的職業發展。
2高職院校職業心理素養教育存在的問題
2.1對職業心理素養提升的本質認識不足
首先,職業心理素養提升不能貫穿大學生發展的始終。要遵循針對性、多樣性、階段性及發展性原則,引導職業院校學生利用在校2年、校外實習1年的時間,更好地進行自我職業設計與職業選擇。其次,職業心理素養的提升,僅依靠理論灌輸。教師的講解方式多以灌輸式為主,體驗式較少,而職業心理素養的養成是一個學習、體驗、感悟、內化的過程。最后,將職業技能的掌握等同于職業心理素養的提升。有的高職院校將學生培養目標定位于專業知識的講授和職業技能的培養,認為學生只要習得職業理論知識、掌握職業技能就能適應職場;其實不然,學生的職業心理素養更需要在校期間得到逐步提升。
2.2對職業心理素養提升的重視不夠
一些高職院校的關注點在科研、教學、學生管理等方面,忽略了對職業心理素養提升的整體化和系統化安排,沒有從根本上關注學生的職業發展問題。有的院校將就業指導設置為非核心課程,資金的投入量不夠,師資力量配備不足,教師缺乏對心理職業素養的相關認識和研究,沒有將職業心理素養與學生的職業興趣、規劃目標、個性特點、人格品質相結合,沒有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職業心理素養對提高就業競爭力的重要意義,使得一些學生感到迷茫無助、缺乏學習動力、學習毅力不足。
對于職業心理素養的提升缺乏實踐研究,教學內容陳舊,教學目標不清晰。一些教師多是進行思想教育、形勢分析,較少帶領學生進行真實體驗和感悟;多以說教為主,較少結合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進行分類教育。
3提升高職大學生職業心理素養的途徑
3.1建立學校職業心理素養的長效培育機制,明確培養任務及目標首先,將職業心理素養的提升納入整個人才培養體系,將之作為學校教育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衡量高素質人才的重要指標。加大資金投入、師資力量的配備,將職業心理素養提升納入人才培養方案,結合人才培養目標,不斷重構、豐富課程體系,完善課程標準。其次,將職業心理素養教育貫穿高職教育的全過程。結合“三全育人”內涵,將職業心理素養提升工作貫穿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實現全員培養、全程培養、全方位培養。堅持“育人”“育心”相結合,以此為契機,不斷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為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奠定心理基礎。最后,遵循針對性、多樣性、階段性、發展性原則,以人為本,實施分層分類教育。針對性原則,即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進行教育。將專業類別與學生的職業興趣、氣質類型、個性品質相結合,進行職業心理素養的分類培養。多樣性原則,即利用不同形式、不同手段進行教育。大一階段,了解專業+認知自我+初步規劃;大二階段,明確方向+制訂規劃+目標管理;大三階段,實踐啟程+重置規劃+自我實現。通過不同階段目標的達成,不斷實現自我目標,提升職業心理素養。發展性原則,即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看待社會、看待未來,在實踐中領悟,在領悟中調整,在調整中提升。
3.2開展模塊式團體心理輔導
3.2.1訪談調查
利用訪談法對高職學生的職業心理素養進行調查。以下列提綱為基礎,對60名學生進行訪談。(1)職業心理素養主要包括職業興趣、職業能力、職業個性及職業情況等。如果0~10分中分數越高,代表職業心理素養越高,你給自己的職業心理素養打幾分?(2)你對自己的專業了解嗎?你的職業興趣是否和你的專業、未來職業相契合?(3)你的職業目標是什么?(4)你未來5年的職業規劃是什么?(5)在未來的職業發展中,你認為自己已具備的職業能力是什么?(6)在未來的職業發展中,你認為自己欠缺的職業能力是什么?(7)你的性格優勢是什么?如何在職場中發揮?(8)你的性格劣勢是什么?如何在學習中完善?將60名學生的訪談結果進行整理后發現:有54%的學生對自己的專業缺乏認知和了解,缺乏職業興趣,不能將當前所學專業與未來職業相結合,其對專業的選擇決定與家長的意愿、就業趨勢相關。有33%的學生自評職業心理素養在5分以上,大多數學生缺乏職業自信、職業能力,不能挖掘自身的性格優勢,認為自己沒有優點、有很多缺點。隨著高職院校生源的多樣化,單招生、擴招生占比逐年提高,一些學生在中學階段沒養成科學的學習規范、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在學習中常有習得性無助感,缺少學習能力、學習動力和學習毅力,常常缺乏自信,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有65%的學生缺乏職業目標,對自己的未來感到迷茫無助,缺少職業規劃。通過訪談調查發現,提升學生的職業心理素養勢在必行,應將之納入整個人才培養體系,使之成為學校教育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
3.2.2模塊式團體心理輔導
為提升高職學生的職業心理素養,可針對訪談法的調查結果,結合任務目標,開展模塊式團體心理輔導,從而提升高職學生的職業心理素養。第一模塊:認識自我與職業選擇。輔導目標:使學生認識自我,悅納自我,了解自己的職業興趣,學會結合自身專業做初步職業規劃。設置4個子課程:(1)“我是獨一無二的”。運用氣質能力測驗,幫助學生了解自我、認識自我。(2)“悅納自我”。幫助學生以積極視角看待自己的不足,掌握自卑心理的調適方法。(3)“天生我材必有用”。幫助學生樹立自信,挖掘自身的性格優勢。(4)“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試”。使學生了解自己的職業興趣,結合職業興趣、職業個性、職業能力等思考職業規劃,做初步的職業選擇。第二模塊:目標管理與職業規劃。輔導目標:使學生思考人生目標,學會目標管理;規劃職業生涯,了解自己的生涯發展方向。設置4個子課程:(1)“時間管理”。幫助學生認識時間管理的本質,培養自控能力,掌握時間管理的方法,提升學習效率。(2)“目標管理”。幫助學生了解目標管理的重要意義,掌握目標管理的原則和步驟,學會通過目標管理增強高峰體驗感。(3)“我的職業生涯我做主”。幫助學生探索職業生涯,了解發展方向,做出短期、中期、長期的學習及職業規劃。(4)“未來有夢”。使學生點燃希望,欣賞自我,面向未來,培養職業精神。第三模塊:積極交往與職場適應。輔導目標:使學生掌握人際交往的原則與人際溝通的技巧,學會信任與合作,平衡家庭與工作,更快地適應職場生活。設置4個子課程:(1)“緣聚你我他”。使學生體會與他人的交往,了解、掌握人際溝通的技巧和方法。(2)“信任和合作”。幫助學生體會團隊合作的重要性,感悟促使團隊合作成功的要素,體會團體中成員的相互信任、相互扶持。(3)“我與工作”。使學生了解工作能給自己帶來什么樣的影響,了解如何在工作中獲得快樂。(4)“平衡人生”。澄清價值,善用團體資源集思廣益,尋找平衡家庭和工作的有效方法,增強平衡家庭和工作的信心。第四模塊:壓力管理與職場應對。輔導目標:使學生掌握養成積極心態、積極情緒的方法,學會應對壓力及處理問題的有效模式,提高情緒智力。(1)“積極情緒”。引導學生體驗積極情緒,從生活細微處感受快樂。(2)“壓力調節”。幫助學生認識工作、學習、生活中存在的壓力,解決困擾、緩解壓力。(3)“挫折應對”。使學生認識遭遇逆境的意義,掌握提升逆商的方法。(4)“情商訓練”。使學生了解自己的情緒智力,提升情緒調節和情緒管理的能力,進行自我激勵。
4結果與討論
在課程結束后,要求學生完成團體輔導效果評估問卷。問卷包括兩部分:一是團體干預效果過程評估;二是自我成長分析。分析效果評估問卷,發現學生在模塊式團體心理輔導中獲得了收獲與蛻變:(1)了解職業興趣。學生通過模塊式團體心理輔導、問卷測試等,正確、客觀地了解到自己的職業興趣,將職業興趣與職業選擇有機結合。(2)提升職業能力。學生提升了情緒管理能力、壓力應對能力、挫折應對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時間管理能力、目標管理能力,增強了意志品質,能夠變換角度、從多種維度看待問題、解決問題,增強心理彈性,提升職場適應力。(3)完善職業個性。學生能夠辯證、客觀地認識自己、悅納自我,增強了自信心;能夠挖掘自身的性格優勢,善于運用優勢,發揮自身的潛能。(4)制訂職業規劃。根據自己的能力、氣質、個性、興趣等,初步制訂了職業規劃,目標明確,動力增強,為職場生涯的發展奠定基礎。
5結語
良好的職業心理素養是提升就業競爭力、實現就業的重要保障。模塊式團體心理輔導是提升高職大學生職業心理素養的重要途徑,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引導學生了解職業興趣、完善職業個性、制訂職業規劃,將校園學習生活與職業選擇規劃相結合,為學生順利就業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黃桂玲.產教融合下高職院校大學生職業心理素養提升路徑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19(3):184-186.
[2]羅冬梅.大學生職業心理素養教育淺析[J].學習月刊,2013(552):70-71.
作者:楊雯雯 單位: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高校組織員的工作職責與職業素養
- 下一篇:化學與物理課程思政實踐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