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哲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3 12:15:0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信息哲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信息哲學

信息哲學思考

在中國,人們對于名稱的要求有著特別的興趣,因為涉及到“名正言順”的大問題。對于“信息哲學”這個新興的領域,此理亦然。

關于“信息哲學”這個名稱,我們似乎可以回顧一下科學哲學中“邏輯實證論”這個名稱問世的情況。“維也納學派”的重要成員費格爾(HerbertFeigl)曾于1932年在《哲學雜志》發表了名為《邏輯實證論——歐洲一個新的哲學運動》的具有宣言性質的論文,介紹“維也納學派”的基本觀點和任務。在美國哲學界引起廣泛的關注和不同的反響。而“邏輯實證論”這個名稱就是這篇論文首先提出的,后來就也被人廣泛使用,成為經典的科學哲學的標識。那么“信息哲學”作為“新的哲學范式”的標簽,無疑應歸于《什么是信息哲學?》這篇論文。

費格爾首創“邏輯哲學論”名稱的情況,自然使人聯想到費格爾與“維也納小組”的關系。費格爾的那篇文章實際上是在宣揚“維也納學派”的哲學觀點和任務,因為費格爾曾是維也納學派創始人石里克(MoritzSchlick)的學生。但是,“信息哲學”的情況又有所不同,因為它的創始人與美國哲學界并沒有類似于石里克與費格爾那樣的關系。因而,將其說是歐美哲學界的互動和呼應更為貼切。在英美學術圈,往往是一個學科先在英國問世,然后再到美國完成所謂的“乘數效應”,最后達到其應有的功效。

信息哲學的研究綱領已經問世一年多了,但關于“信息哲學”的名稱,國際哲學界似乎還有些方面需要沒有完全達成一致。我以為也需要就名稱問題檢討一下。

1、國際現狀。弗洛里迪認為,關于這個新興的研究領域的名稱存在兩種趨勢:一是追趕時髦,如“賽伯哲學”(cyberphilosophy)、“數字哲學”(digitalphilosophy)、“計算機哲學”(computerphilosophy);一是表達某種特殊的理論旨趣,如“計算科學哲學”(philosophyofcomputingscience)、“計算哲學”(philosophyofcomputation)、“人工智能哲學”(philosophyofartificialintelligence)、“計算機與哲學”(computerandphilosophy)、“計算與哲學”(computingandphilosophy)等。而弗洛里迪則認為,“信息哲學”(philosophyofinformation)這個名稱是最令人滿意的,因為它明確指稱一個新興的哲學學科??墒?,一年多來事情似乎并沒有那么單純,人們對“信息哲學”這個名稱還是有不同的意見。

2、PCI之一。弗洛里迪在《元哲學》(Metaphilosophy)發表的奠基性文章用的是“信息哲學”(PhilosophyofInformation,PI)。而在《布萊克威爾哲學導引叢書》(BlackwellPhilosophyGuidesSeries),卻用的是《計算與信息哲學》(PhilosophyofComputingandInformation,PCI)。這究竟是為什么?弗洛里迪的在《計算與信息哲學》的前言中是這樣解釋的,“對于本書的名稱,布萊克維爾的哲學編輯和我同意使用“計算與信息哲學”(PCI)這個名稱。PCI是個新的但依然是個鮮明的標簽,希望這個新標簽既可以滿足學術的需要,也可以滿足市場的需要。本書導言的標題是“什么是信息哲學?”,其中我對這個新的范式進行了論證,認為“信息哲學”(PI)在概念上要比現在這個名稱更令人滿意,因為它明確地保證了新范式背后真正的東西與名稱的一致性。作為本書的基礎,我認為還是將其放在網上,免費供大家使用?!辈浑y看出,“計算與信息哲學”這個名稱,顯然有比較強的妥協因素在其中。其結果就是“導言”不放在這部書的印刷本中,弗洛里迪還是堅持他的理念。

查看全文

詮釋從信息的哲學問題到信息哲學

摘要:“信息”的哲學問題由來已久,但一直未引起哲學界真正重視。最近西方哲學界提出“信息哲學”(philosophyofinformation,簡稱PI)研究綱領,把“信息”作為哲學基本概念列入研究范疇,認為它和存在、知識、意義具有同等重要的基礎性地位。哲學面臨著信息轉向。本文將著重介紹信息哲學這門新興的、具有交叉科學性質的哲學學科是如何成為可能的。

關鍵詞:信息;信息哲學;信息轉向;研究綱領

一、前言

當代信息哲學創始人、牛津大學哲學家弗洛里迪(LucianoFloridi)完成了耗時數載,經過廣泛辯論的工作,詳細論述了信息哲學作為一個研究綱領何以成為可能。早在1996年弗洛里迪便提出“信息哲學”的概念,并在其著作《哲學與計算導論》闡述了信息哲學的研究對象與任務(Floridi1999)。不久前,西方哲學界權威性期刊《元哲學》又發表了他的論文“什么是信息哲學?”(Floridi2002a,劉鋼2002),其中他對信息哲學這門新興的、具有交叉科學性質的哲學學科進行了詳盡的論證。他的基本論點是:信息哲學代表了一個獨立的探究領域(獨特的話題);為傳統的和新的哲學話題提供了創新的手段(原創性的方法論);能與其他哲學分支并立,為信息世界和信息社會的概念基礎提供系統論證(新的理論)。這是哲學界第一篇系統地分析信息哲學性質的綱領性文章。我們認為正是這一點恰恰是其價值所在,因為信息哲學作為哲學的一門獨立的學科從此便有了一面旗幟。

二、信息哲學興起的背景

20世紀下半葉以來,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大技術”(包括遺傳基因工程和太空技術等)日益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過去的50多年,無論是理論方面,如信息論、控制論、系統論等、還是應用方面,如從晶體管電子計算機到今天的互聯網,無不與信息相關。具體說來,科學技術發展的圖景呈現出科學“轉向”技術的趨勢。結果是將人類帶入信息社會。信息社會使人們的生存方式發生了巨大變革??v觀人類文明史,可以說沒有任何技術向信息技術那樣對人類社會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

查看全文

從信息的哲學問題到信息哲學

摘要:“信息”的哲學問題由來已久,但一直未引起哲學界真正重視。最近西方哲學界提出“信息哲學”(philosophyofinformation,簡稱PI)研究綱領,把“信息”作為哲學基本概念列入研究范疇,認為它和存在、知識、意義具有同等重要的基礎性地位。哲學面臨著信息轉向。本文將著重介紹信息哲學這門新興的、具有交叉科學性質的哲學學科是如何成為可能的。

關鍵詞:信息;信息哲學;信息轉向;研究綱領

一、前言

當代信息哲學創始人、牛津大學哲學家弗洛里迪(LucianoFloridi)完成了耗時數載,經過廣泛辯論的工作,詳細論述了信息哲學作為一個研究綱領何以成為可能。早在1996年弗洛里迪便提出“信息哲學”的概念,并在其著作《哲學與計算導論》闡述了信息哲學的研究對象與任務(Floridi1999)。不久前,西方哲學界權威性期刊《元哲學》又發表了他的論文“什么是信息哲學?”(Floridi2002a,劉鋼2002),其中他對信息哲學這門新興的、具有交叉科學性質的哲學學科進行了詳盡的論證。他的基本論點是:信息哲學代表了一個獨立的探究領域(獨特的話題);為傳統的和新的哲學話題提供了創新的手段(原創性的方法論);能與其他哲學分支并立,為信息世界和信息社會的概念基礎提供系統論證(新的理論)。這是哲學界第一篇系統地分析信息哲學性質的綱領性文章。我們認為正是這一點恰恰是其價值所在,因為信息哲學作為哲學的一門獨立的學科從此便有了一面旗幟。

二、信息哲學興起的背景

20世紀下半葉以來,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大技術”(包括遺傳基因工程和太空技術等)日益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過去的50多年,無論是理論方面,如信息論、控制論、系統論等、還是應用方面,如從晶體管電子計算機到今天的互聯網,無不與信息相關。具體說來,科學技術發展的圖景呈現出科學“轉向”技術的趨勢。結果是將人類帶入信息社會。信息社會使人們的生存方式發生了巨大變革??v觀人類文明史,可以說沒有任何技術向信息技術那樣對人類社會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

查看全文

從信息的哲學問題到信息哲學

從信息的哲學問題到信息哲學

劉鋼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北京100732)

摘要:“信息”的哲學問題由來已久,但一直未引起哲學界真正重視。最近西方哲學界提出“信息哲學”(philosophyofinformation,簡稱PI)研究綱領,把“信息”作為哲學基本概念列入研究范疇,認為它和存在、知識、意義具有同等重要的基礎性地位。哲學面臨著信息轉向。本文將著重介紹信息哲學這門新興的、具有交叉科學性質的哲學學科是如何成為可能的。

關鍵詞:信息;信息哲學;信息轉向;研究綱領

一、前言

查看全文

剖析信息哲學的名稱

在中國,人們對于名稱的要求有著特別的興趣,因為涉及到“名正言順”的大問題。對于“信息哲學”這個新興的領域,此理亦然。

關于“信息哲學”這個名稱,我們似乎可以回顧一下科學哲學中“邏輯實證論”這個名稱問世的情況?!熬S也納學派”的重要成員費格爾(HerbertFeigl)曾于1932年在《哲學雜志》發表了名為《邏輯實證論——歐洲一個新的哲學運動》的具有宣言性質的論文,介紹“維也納學派”的基本觀點和任務。在美國哲學界引起廣泛的關注和不同的反響。而“邏輯實證論”這個名稱就是這篇論文首先提出的,后來就也被人廣泛使用,成為經典的科學哲學的標識。那么“信息哲學”作為“新的哲學范式”的標簽,無疑應歸于《什么是信息哲學?》這篇論文。

費格爾首創“邏輯哲學論”名稱的情況,自然使人聯想到費格爾與“維也納小組”的關系。費格爾的那篇文章實際上是在宣揚“維也納學派”的哲學觀點和任務,因為費格爾曾是維也納學派創始人石里克(MoritzSchlick)的學生。但是,“信息哲學”的情況又有所不同,因為它的創始人與美國哲學界并沒有類似于石里克與費格爾那樣的關系。因而,將其說是歐美哲學界的互動和呼應更為貼切。在英美學術圈,往往是一個學科先在英國問世,然后再到美國完成所謂的“乘數效應”,最后達到其應有的功效。

信息哲學的研究綱領已經問世一年多了,但關于“信息哲學”的名稱,國際哲學界似乎還有些方面需要沒有完全達成一致。我以為也需要就名稱問題檢討一下。

1、國際現狀。弗洛里迪認為,關于這個新興的研究領域的名稱存在兩種趨勢:一是追趕時髦,如“賽伯哲學”(cyberphilosophy)、“數字哲學”(digitalphilosophy)、“計算機哲學”

(computerphilosophy);一是表達某種特殊的理論旨趣,如“計算科學哲學”(philosophyofcomputingscience)、“計算哲學”(philosophyofcomputation)、“人工智能哲學”(philosophyofartificialintelligence)、“計算機與哲學”(computerandphilosophy)、“計算與哲學”(computingandphilosophy)等。而弗洛里迪則認為,“信息哲學”(philosophyofinformation)這個名稱是最令人滿意的,因為它明確指稱一個新興的哲學學科??墒?,一年多來事情似乎并沒有那么單純,人們對“信息哲學”這個名稱還是有不同的意見。

查看全文

信息哲學與自然化運動

西方哲學史上曾發生過兩次公認的哲學轉向,分別是17世紀的“認識論轉向”和19世紀的“語言學轉向”。最近幾十年來,英美哲學界再次把哲學轉向提上了議事日程。與以往不同,這一次哲學家們主動對哲學往何處“轉向”作出了多種不同的預測。在這些預測當中,關于哲學“信息轉向”的提法是最新出現的、影響力最大的一種。受此影響,國內哲學界在重視信息哲學研究的同時,也開始出現哲學“信息轉向”的呼聲,甚至有不少人對信息哲學寄予厚望,認為它會成為“第一哲學”并“重新恢復哲學的尊嚴”。①那么,哲學真要再次轉向,甚至是出現所謂的“信息轉向”嗎?我們認為,對此問題應謹慎對待。只有深入研究信息哲學的源起與發展,在整個西方哲學史中作出正確定位,才能客觀公正地評判信息哲學在未來哲學中的影響。

一、信息哲學:自然化運動進程中的一個“副產品”

20世紀英美哲學界占主導地位的思想傾向是自然主義。自然主義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臘,但它在當代的復蘇和盛行,則首先得益于自然科學在解釋世界時所獲得的巨大成功。相對于前科學時代的一切自然哲學和形而上學體系,自然科學的概念、方法和規律對世界的解釋更能令人信服。以物理學為主要代表的自然科學的昌盛,使自然主義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所以,到了20世紀的最后幾十年,幾乎沒有哲學家樂意說自己是一個非自然主義者。[1]121分析哲學是自然主義盛行的另一個動力。維特根斯坦在《邏輯哲學論》中就表達了鮮明的自然主義傾向:能說的東西就是能用自然科學命題所說的東西。此后的分析哲學家無不受此傾向影響。從維特根斯坦、石里克到奎因再到普特南和福多,分析哲學的演進同時體現出自然主義的發展脈絡。自然主義者認為,哲學研究和科學研究在目的和方法上是一致的,差別只在于兩者關注的對象不同。自然科學關注具體問題,而哲學則關注一般性問題。世界是統一的實在,因而可以構建統一的理論來加以說明,這就是自然主義的總則。自然主義的研究綱領和操作方法稱為自然化(naturalizing),就是要運用分析、還原等方法,通過自然科學的概念、術語、原則,對傳統哲學所關注的意義、價值、認識、真理等一般性問題做出自然主義的說明。通過自然化就可以使要說明的對象具有科學上的合理性、合法性,進而證明它在自然界中具有存在地位。自然化的方案眾多,自然科學領域內的一切學科都可以充當解釋項。所以整個自然科學就既是一種本體論標準,又是一個“終極解釋裝置”。質言之,科學是存在的尺度。不能被科學驗證的東西是值得懷疑的,其或者沒有研究的價值,或者在認識地位上次于科學。自然主義所引發的爭論在根本上可以歸結為兩點。第一點體現在方法論上,表現出的問題是:有沒有諸如第一哲學之類的東西?第二點體現在本體論上,表現出的問題是:世界能否被自然化?對這兩個問題的回答,代表著自然主義的方法論和本體論承諾。自然主義對第一個問題的回答是否定的。因為既然自然科學和哲學的研究方法具有一致性,那么當然就不可能存在先在于或者獨立于感覺經驗和經驗科學的第一哲學。第二個問題是自然主義關注的焦點和難點,其中最大的難題就是心理現象,特別是意向性問題?!叭魏蜗胍讶祟惡托睦憩F象當做自然序列的一部分的人都必須用自然主義的術語來解釋意向關系(intentionalrelations)?!雹偎?,當代自然主義者從事的工作基本上都是圍繞著對心理現象,尤其是意向性的自然化展開的。

對意向性的自然化就是用自然科學術語來說明意向性。為了達成這一目標,自然主義哲學家們進行了各種各樣的嘗試。自然科學領域中幾乎所有的學科都被自然主義者當做工具,納入到自然化的解決方案當中。其中一個顯著的標志就是,自然主義哲學家往往會使用他所依據的自然科學的學科名稱或者概念來命名他所建立的自然化理論。比如,阿姆斯特朗(D.Armstrong)、劉易斯(D.Lewis)等人以物理學為基礎對意向性進行的“同一論”說明,米利肯(R.Millikan)、博格丹(R.Bogdan)和塞爾(J.Searle)等人分別依托生物科學作出的“新目的論”說明和“生物學自然主義”說明,哈曼(G.Har-man)、沃菲爾德(T.Warfield)、布洛克(N.Block)等人借用計算機科學中十分流行的“功能作用”概念進行的“功能作用語義學”說明,德雷斯基(F.Dretske)以通信理論為基礎作出的“信息語義學”說明,福多(J.Fodor)以計算機模塊理論進行的“模塊論”說明等。自然主義者在運用各種科學技術理論對意向性進行自然化時,體現出很強的寬容性和開放性。因此,即便在表面上看來他們建立的理論毫無共同之處,但實際上從事的卻是相同的工作。所以也有人稱哲學正在經歷一場“自然化轉向”。[2]452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自然化運動中增添了“信息”元素。德雷斯基、福多等哲學家在探索意向性自然化的新路徑時,發現信息科學技術存在著巨大的解釋潛力,因而將信息及其相關概念引進到自然化的解決方案當中。德雷斯基在1981年出版的《知識與信息流》(KnowledgeandtheFlowofInfor-mation)時至今日,仍然是以信息為基礎進行自然化操作的代表作,其主要目的就在于完全利用信息概念對知識、信念、意向性等作出自然主義的說明。正如德雷斯基自己所言,他的“整個工程可以被視為自然主義的一次實踐”[3]。而在福多看來,有信息封裝的計算系統就是模塊,利用模塊理論對意向性進行的自然化就是“為表征構筑自然主義條件”[4]31。正是通過這些具有自然主義傾向的哲學家的努力,原本只是單純作為科學概念的信息在哲學中有了一席之地。所以從淵源和背景來看,如果說以計算機為代表的信息科學技術和通信理論的發展為信息哲學的誕生準備了技術前提的話,那么分析哲學和自然主義,尤其是自然化運動則可以被視為信息哲學的思想背景。如果需要在哲學史中為信息哲學進行定位的話,我們認為其邏輯順序是這樣的:自然主義傳統→科學主義傳統和分析哲學→自然化運動→信息哲學。自然主義傳統在近代科學的刺激下復蘇,進而通過科學主義表現出來,在分析哲學的推動下形成了聲勢浩大的自然化運動,而信息哲學則只是自然化運動所采用的眾多方案中的一種。所以,從起源來看,信息哲學完全是在分析哲學和自然主義傳統主導下的自然化運動的一個“副產品”。

二、信息哲學與自然化運動內在關聯的邏輯起點之發生學演進

“信息”作為信息哲學的核心和基礎概念,是信息哲學的邏輯起點。對信息概念進行歷時性考察,探究其如何從單純的科學概念演化為一個具有“哲學身份”的概念,能夠在邏輯上再現信息哲學的發生過程,在發生學上揭示信息哲學與自然主義和自然化運動的內在關聯。按照信息概念內涵的演化,這一過程可大致區分為以下三個階段:(1)“科學概念”階段。20世紀中葉,《信息論》和《控制論》問世,信息概念成為“科學概念”。1948年信息論之父申農(Shannon)發表了劃時代的論文《通訊的數學理論》,第一次將信息納入科學研究的視野。通過這篇論文,信息正式成為一個被廣為接受的科學概念。但是,作為科學概念的信息只關心信息量,而不關心信息內容。因此,申農所創立的信息論實際上是一種信息的數學理論。在此背景下,申農把信息定義為不確定性的降低或者可能性的減少。在同年出版的《控制論》中,美國數學家、控制論的主要奠基人維納(Wiener)對信息作出了這樣的描述:“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質也不是能量。不承認這一點的唯物論在今天就不能存在下去?!保?]155申農和維納都看到了信息概念的復雜性和多義性,但受制于其自然科學研究的目的和背景,他們對信息的認識主要停留在科學層面。維納對世界的“物質、信息、能量”三元論說明過于簡單和草率,在哲學界并沒有引起廣泛關注。但是,他們對信息的科學說明卻為哲學家的工作奠定了基礎。(2)“科學概念”向“哲學概念”的過渡階段。早在1953年,受到物理主義影響的卡爾納普(R.Car-nap)為了對符號的意義進行自然化,便在《語義信息》一文中大膽預測,申農的信息論“會在不久的將來發揮重大影響”[6]147-157。在該文中,他還率先提出,對語義信息(semanticinformation)和實用信息(pragmaticinformation)進行區分是一項重要工作。[6]147-157從信息的定量分析入手解決信息語義問題,至此開始成為哲學家切入信息哲學研究的一條基本路徑。麥凱(D.Mackay)于1969年提出“定性信息的定量理論”,認為信息與其接收者知識的增加有關。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后,信息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和發展,引起了自然主義哲學家的廣泛關注。信息概念開始出現在各種自然化理論當中,由此迎來了信息概念的第二次質變。對信息進行哲學界定一時間成為哲學界的時尚,哲學家互相抱怨對方誤解和誤用了真正的信息概念。西爾(Sayre)批評“阿姆斯特朗和丹尼特濫用了‘信息’一詞”[7]53。哈姆斯(Harms)也認為查莫斯(Charlmers)“不應該把信息理論看作是可能存在的狀態,以及這些狀態如何相關和構造”[8]475。在這一時期,美國哲學家德雷斯基所做的工作最具有開創性和代表性。在他看來,進行意向性的自然化,主要就是要說明“純物理系統如何可能處在知識和信念(內容)的狀態之中”[3]。為此,他從申農的通信理論出發,用信息來說明知識和信念。他認為,申農所建立的信息論目的雖然在于對信息的量進行度量,但其中也隱含著說明信息內容的功能。這種功能是作為自然科學成果的通信理論本身所具有的,所以利用這種功能所進行的信息論說明就是純粹的自然化的說明。為了滿足自然化的需要,信息概念在本體論、認識論和因果論層面都得到了較為系統的說明。正是自然主義者從事的這些工作,才使信息完成了從科學概念向哲學概念的過渡。[1]121(3)“哲學概念”的認可階段。以信息論為基礎的自然化,使信息概念在哲學中的地位獲得日益廣泛的認可。丹內特甚至斷言:“信息概念有助于最終將心、物和意義統一在某個單一的理論中。”[9]對信息與知識、表征、真理、意向性等之間關系的探討,帶動了對信息的本質、地位和存在方式等信息哲學元問題的研究。1998年,《元哲學》出版的《數字鳳凰———計算機如何改變哲學》對信息哲學的發展作出了肯定。[10]1隨后,英國哲學家弗洛里迪(L.Floridi)又發表了《什么是信息哲學》等文章,第一次明確提出了信息哲學研究的范式、目標和綱領。進入新世紀之后,以信息哲學為研究課題的著作不斷涌現,標志了信息哲學作為一個獨立的哲學分支得到哲學界的認可。從對信息概念內涵演化之三個階段的分析可以看出,以信息概念為邏輯起點的信息哲學與自然主義和自然化運動具有深刻的內在關聯性。對信息哲學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哲學分支的“認可”,并未表明信息哲學從此成為一種新的研究范式,并未表明其已獨立于自然化運動。因為其一,信息概念被納入到自然化方案當中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發展,盡管其強大的解釋功效逐漸顯現,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哲學家投身到此項研究當中,但結果只是造就了一個以信息概念為共同基礎的強勢自然化派別的出現。其二,自信息概念被引入哲學領域以來,圍繞信息的哲學研究在方法、旨趣、綱領等方面從未發生過根本性變化,即使弗洛里迪拋出“信息哲學”的提法,其實際意義并沒有表面上看起來的那么重大,從信息的定量分析入手解決信息的語義問題,仍然是信息哲學研究的基本方法,或者說信息哲學的基本研究方法沒有超出自然主義的視域。事實上,信息哲學試圖建立統一信息理論的核心目標,就嶄露著無法掩飾的自然化烙印。

查看全文

新興發展信息哲學思考

在中國,人們對于名稱的要求有著特別的興趣,因為涉及到“名正言順”的大問題。對于“信息哲學”這個新興的領域,此理亦然。

關于“信息哲學”這個名稱,我們似乎可以回顧一下科學哲學中“邏輯實證論”這個名稱問世的情況?!熬S也納學派”的重要成員費格爾(HerbertFeigl)曾于1932年在《哲學雜志》發表了名為《邏輯實證論——歐洲一個新的哲學運動》的具有宣言性質的論文,介紹“維也納學派”的基本觀點和任務。在美國哲學界引起廣泛的關注和不同的反響。而“邏輯實證論”這個名稱就是這篇論文首先提出的,后來就也被人廣泛使用,成為經典的科學哲學的標識。那么“信息哲學”作為“新的哲學范式”的標簽,無疑應歸于《什么是信息哲學?》這篇論文。

費格爾首創“邏輯哲學論”名稱的情況,自然使人聯想到費格爾與“維也納小組”的關系。費格爾的那篇文章實際上是在宣揚“維也納學派”的哲學觀點和任務,因為費格爾曾是維也納學派創始人石里克(MoritzSchlick)的學生。但是,“信息哲學”的情況又有所不同,因為它的創始人與美國哲學界并沒有類似于石里克與費格爾那樣的關系。因而,將其說是歐美哲學界的互動和呼應更為貼切。在英美學術圈,往往是一個學科先在英國問世,然后再到美國完成所謂的“乘數效應”,最后達到其應有的功效。

信息哲學的研究綱領已經問世一年多了,但關于“信息哲學”的名稱,國際哲學界似乎還有些方面需要沒有完全達成一致。我以為也需要就名稱問題檢討一下。

1、國際現狀。弗洛里迪認為,關于這個新興的研究領域的名稱存在兩種趨勢:一是追趕時髦,如“賽伯哲學”(cyberphilosophy)、“數字哲學”(digitalphilosophy)、“計算機哲學”(computerphilosophy);一是表達某種特殊的理論旨趣,如“計算科學哲學”(philosophyofcomputingscience)、“計算哲學”(philosophyofcomputation)、“人工智能哲學”(philosophyofartificialintelligence)、“計算機與哲學”(computerandphilosophy)、“計算與哲學”(computingandphilosophy)等。而弗洛里迪則認為,“信息哲學”(philosophyofinformation)這個名稱是最令人滿意的,因為它明確指稱一個新興的哲學學科。可是,一年多來事情似乎并沒有那么單純,人們對“信息哲學”這個名稱還是有不同的意見。

2、PCI之一。弗洛里迪在《元哲學》(Metaphilosophy)發表的奠基性文章用的是“信息哲學”(PhilosophyofInformation,PI)。而在《布萊克威爾哲學導引叢書》(BlackwellPhilosophyGuidesSeries),卻用的是《計算與信息哲學》(PhilosophyofComputingandInformation,PCI)。這究竟是為什么?弗洛里迪的在《計算與信息哲學》的前言中是這樣解釋的,“對于本書的名稱,布萊克維爾的哲學編輯和我同意使用“計算與信息哲學”(PCI)這個名稱。PCI是個新的但依然是個鮮明的標簽,希望這個新標簽既可以滿足學術的需要,也可以滿足市場的需要。本書導言的標題是“什么是信息哲學?”,其中我對這個新的范式進行了論證,認為“信息哲學”(PI)在概念上要比現在這個名稱更令人滿意,因為它明確地保證了新范式背后真正的東西與名稱的一致性。作為本書的基礎,我認為還是將其放在網上,免費供大家使用?!辈浑y看出,“計算與信息哲學”這個名稱,顯然有比較強的妥協因素在其中。其結果就是“導言”不放在這部書的印刷本中,弗洛里迪還是堅持他的理念。

查看全文

信息哲學名稱研究論文

在中國,人們對于名稱的要求有著特別的興趣,因為涉及到“名正言順”的大問題。對于“信息哲學”這個新興的領域,此理亦然。

關于“信息哲學”這個名稱,我們似乎可以回顧一下科學哲學中“邏輯實證論”這個名稱問世的情況?!熬S也納學派”的重要成員費格爾(HerbertFeigl)曾于1932年在《哲學雜志》發表了名為《邏輯實證論——歐洲一個新的哲學運動》的具有宣言性質的論文,介紹“維也納學派”的基本觀點和任務。在美國哲學界引起廣泛的關注和不同的反響。而“邏輯實證論”這個名稱就是這篇論文首先提出的,后來就也被人廣泛使用,成為經典的科學哲學的標識。那么“信息哲學”作為“新的哲學范式”的標簽,無疑應歸于《什么是信息哲學?》這篇論文。

費格爾首創“邏輯哲學論”名稱的情況,自然使人聯想到費格爾與“維也納小組”的關系。費格爾的那篇文章實際上是在宣揚“維也納學派”的哲學觀點和任務,因為費格爾曾是維也納學派創始人石里克(MoritzSchlick)的學生。但是,“信息哲學”的情況又有所不同,因為它的創始人與美國哲學界并沒有類似于石里克與費格爾那樣的關系。因而,將其說是歐美哲學界的互動和呼應更為貼切。在英美學術圈,往往是一個學科先在英國問世,然后再到美國完成所謂的“乘數效應”,最后達到其應有的功效。

信息哲學的研究綱領已經問世一年多了,但關于“信息哲學”的名稱,國際哲學界似乎還有些方面需要沒有完全達成一致。我以為也需要就名稱問題檢討一下。

1、國際現狀。弗洛里迪認為,關于這個新興的研究領域的名稱存在兩種趨勢:一是追趕時髦,如“賽伯哲學”(cyberphilosophy)、“數字哲學”(digitalphilosophy)、“計算機哲學”(computerphilosophy);一是表達某種特殊的理論旨趣,如“計算科學哲學”(philosophyofcomputingscience)、“計算哲學”(philosophyofcomputation)、“人工智能哲學”(philosophyofartificialintelligence)、“計算機與哲學”(computerandphilosophy)、“計算與哲學”(computingandphilosophy)等。而弗洛里迪則認為,“信息哲學”(philosophyofinformation)這個名稱是最令人滿意的,因為它明確指稱一個新興的哲學學科??墒?,一年多來事情似乎并沒有那么單純,人們對“信息哲學”這個名稱還是有不同的意見。

2、PCI之一。弗洛里迪在《元哲學》(Metaphilosophy)發表的奠基性文章用的是“信息哲學”(PhilosophyofInformation,PI)。而在《布萊克威爾哲學導引叢書》(BlackwellPhilosophyGuidesSeries),卻用的是《計算與信息哲學》(PhilosophyofComputingandInformation,PCI)。這究竟是為什么?弗洛里迪的在《計算與信息哲學》的前言中是這樣解釋的,“對于本書的名稱,布萊克維爾的哲學編輯和我同意使用“計算與信息哲學”(PCI)這個名稱。PCI是個新的但依然是個鮮明的標簽,希望這個新標簽既可以滿足學術的需要,也可以滿足市場的需要。本書導言的標題是“什么是信息哲學?”,其中我對這個新的范式進行了論證,認為“信息哲學”(PI)在概念上要比現在這個名稱更令人滿意,因為它明確地保證了新范式背后真正的東西與名稱的一致性。作為本書的基礎,我認為還是將其放在網上,免費供大家使用?!辈浑y看出,“計算與信息哲學”這個名稱,顯然有比較強的妥協因素在其中。其結果就是“導言”不放在這部書的印刷本中,弗洛里迪還是堅持他的理念。

查看全文

信息哲學名稱分析論文

在人們對于名稱的要求有著特別的興趣,因為涉及到“名正言順”的大。對于“信息”這個新興的領域,此理亦然。

關于“信息哲學”這個名稱,我們似乎可以回顧一下哲學中“邏輯實證論”這個名稱問世的情況?!熬S也納學派”的重要成員費格爾(HerbertFeigl)曾于1932年在《哲學雜志》發表了名為《邏輯實證論——歐洲一個新的哲學運動》的具有宣言性質的論文,介紹“維也納學派”的基本觀點和任務。在美國哲學界引起廣泛的關注和不同的反響。而“邏輯實證論”這個名稱就是這篇論文首先提出的,后來就也被人廣泛使用,成為經典的科學哲學的標識。那么“信息哲學”作為“新的哲學范式”的標簽,無疑應歸于《什么是信息哲學?》這篇論文。

費格爾首創“邏輯哲學論”名稱的情況,使人聯想到費格爾與“維也納小組”的關系。費格爾的那篇文章實際上是在宣揚“維也納學派”的哲學觀點和任務,因為費格爾曾是維也納學派創始人石里克(MoritzSchlick)的學生。但是,“信息哲學”的情況又有所不同,因為它的創始人與美國哲學界并沒有類似于石里克與費格爾那樣的關系。因而,將其說是歐美哲學界的互動和呼應更為貼切。在英美學術圈,往往是一個學科先在英國問世,然后再到美國完成所謂的“乘數效應”,最后達到其應有的功效。

信息哲學的綱領已經問世一年多了,但關于“信息哲學”的名稱,國際哲學界似乎還有些方面需要沒有完全達成一致。我以為也需要就名稱問題檢討一下。

1、國際現狀。弗洛里迪認為,關于這個新興的研究領域的名稱存在兩種趨勢:一是追趕時髦,如“賽伯哲學”(cyberphilosophy)、“數字哲學”(digitalphilosophy)、“機哲學”(computerphilosophy);一是表達某種特殊的旨趣,如“計算科學哲學”(philosophyofcomputingscience)、“計算哲學”(philosophyofcomputation)、“人工智能哲學”(philosophyofartificialintelligence)、“計算機與哲學”(computerandphilosophy)、“計算與哲學”(computingandphilosophy)等。而弗洛里迪則認為,“信息哲學”(philosophyofinformation)這個名稱是最令人滿意的,因為它明確指稱一個新興的哲學學科??墒?,一年多來事情似乎并沒有那么單純,人們對“信息哲學”這個名稱還是有不同的意見。

2、PCI之一。弗洛里迪在《元哲學》(Metaphilosophy)發表的奠基性文章用的是“信息哲學”(PhilosophyofInformation,PI)。而在《布萊克威爾哲學導引叢書》(BlackwellPhilosophyGuidesSeries),卻用的是《計算與信息哲學》(PhilosophyofComputingandInformation,PCI)。這究竟是為什么?弗洛里迪的在《計算與信息哲學》的前言中是這樣解釋的,“對于本書的名稱,布萊克維爾的哲學編輯和我同意使用“計算與信息哲學”(PCI)這個名稱。PCI是個新的但依然是個鮮明的標簽,希望這個新標簽既可以滿足學術的需要,也可以滿足市場的需要。本書導言的標題是“什么是信息哲學?”,其中我對這個新的范式進行了論證,認為“信息哲學”(PI)在概念上要比現在這個名稱更令人滿意,因為它明確地保證了新范式背后真正的東西與名稱的一致性。作為本書的基礎,我認為還是將其放在網上,免費供大家使用。”不難看出,“計算與信息哲學”這個名稱,顯然有比較強的妥協因素在其中。其結果就是“導言”不放在這部書的印刷本中,弗洛里迪還是堅持他的理念。

查看全文

信息概念的哲學定義和信息功能思考

摘要:本文結合分析信息的本質提出了如下的信息概念的哲學定義:信息是客觀世界中物質和能量運動的有序形式,以及自組織系統對于這個形式的能動的反映和改組。此外還探討了信息功能的重心隨著人類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的發展所發生的歷史演變:從報道何種可能性變成了現實性到促使合理的可能性變成現實性。

關鍵詞:信息;可能性空間;目的性行為;主體能動性;虛擬世界

人類進入了“信息時代”,我們的社會日益轉型為一個“信息社會”。不過,雖然人們天天都在接觸、利用信息,信息資源也變成了當今社會建設中最寶貴的資源,人們還是對何謂信息不甚了了,感到其難以捉摸。這說明我們還缺乏一個明確、恰切的信息概念的定義。本文試圖結合分析信息概念的本質從哲學的層面上提出一個信息的定義,并在這個定義的范圍內探討一下在人類實踐活動中信息的主要功能的歷史演變。

我們擁有的最初的信息概念是由信息論的創立者申農提出的,他把信息定義為用來消除不確定性的東西,具體地說就是在信宿中用來消除對于在信源中發出的消息的不確定性的東西。這第一個信息概念的內容反映出它發生于通訊過程中的背景,運用這個概念來理解廣泛存在于我們當今社會中的信息現象肯定是不夠的。比如我們頭腦中現有的知識這種約束性的信息與用來消除不確定性的消息顯然是不同的,它是我們據以理解消息這種非約束性信息的基礎。但是最初的信息概念包含的兩個特質也揭示了成熟的信息概念的兩個本質規定性:第一,信息發生于不確定性的背景上亦即具有多種可能性或偶然性的環境中,因此在嚴格決定論的世界上它的存在是沒有意義的。第二,通訊活動往往與控制活動緊密相關并構成后者的組成部分(控制論中所說的“控制”行為廣義地說包含了能動主體適應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因此信息的存在與能動主體的目的性行為是不可分的。

在探討信息概念時,我們需要對人們在生活和科學研究中使用“信息”一詞所指稱的廣泛的現象進行概括,這樣最終我們會發現有兩個基本對象,其中一個屬于客觀世界本身所具有的性質,另一個則產生于生活主體和客觀世界相互作用的關系之中。控制論的創始人維納就從這兩個意義上闡述過信息。一方面他說:“信息就是組織程度的度量”,是“負熵”⑴,另一方面又說:“信息是我們適應外部世界,并且使這種適應為外部世界所感到的過程中,同外部世界進行交換的內容的名稱。”⑵后一種信息是不能脫離接受者的解釋結構而存在的,維納舉例講道:音樂對于懂音樂的人來說會產生這種“在語義學上有意義的信息”,對于不懂音樂的人來說則不會。蘇聯《哲學詞典》俄文1980年第4版在“信息”這個詞條下也寫道:“在信息概念中應該區別出兩個方面。在第一個方面,信息乃是系統的組織性的程度。信息的數學表達式和熵的數學表達式,除符號相反外是一樣的。正如系統的熵表示系統的紊亂性程度,而信息表示系統的組織性程度。這樣理解的信息構成系統、過程本身的內部所有物,可以叫作結構信息。在第二個方面,應該把密切地與反映相聯系的信息和結構信息區別開。如果一個事物中發生反映另一事物作用的變化,那末可以說這一事物就成為關于另一事物的信息的負荷者。對于控制論系統來說,B由A的作用所引起的變化,不只是B對A的某些鑒別,而是控制論系統B的功能活動的因素。”在這里我們看出蘇聯學者繼承和闡發了維納的思想,他們明確區分出表示事物本身的規定性的結構信息(又稱絕對信息)和產生于控制系統對周圍事物的反映之中的功能信息(又稱相對信息)。用信息論的術語來說,就是前一種信息的存在只要考慮到信源就可以了,而后一種信息的存在還必須考慮到信宿。上述思想可供我們在對信息進行哲學的全面概括時加以借鑒,使信息概念不必具有單一層次的內涵。

我認為信息可作如下定義:信息是客觀世界中物質和能量存在和變動的有序形式,和自組織系統對這個形式的能動的反映及改組。其中前一個表語表述了信息概念的第一層次內涵,或者說廣義內涵,后一個表語表述了信息概念的第二層次內涵,或者說狹義內涵。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