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復技術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4 00:44:0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修復技術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修復技術

汽車車身凹陷修復技術分析

摘要: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的車輛擁有量越來越多,車輛在車主使用的過程中,出現小的損傷是不可避免的,而對于一些小的損傷,很多的企業都會用噴漆填充的方法進行維修。即便出現一些不是很大的損傷,大多數的維修還是采用傳統的方式進行車輛的凹陷修復,文章的作者對于汽車本身的凹陷修復技術進行了相應的探討,希望能夠對汽車的凹陷技術能夠更深層次的了解,從而推動汽車修復技術的發展。

關鍵詞:汽車車身;凹陷修復技術

傳統的汽車修復技術,主要通過利用相應的原料,對汽車的車身進行噴漆的過程進行修理,這樣做的缺點是不但浪費了原料和人力資源,并且修復的結果對于汽車本身的材料也會造成相應的影響,減少了汽車的使用壽命,并且會讓汽車產生變化,不利于汽車的長時間保存。在新的社會時期,新的汽車凹陷技術已經進一步的發展,發展了汽車的維修工程,而對于汽車凹陷技術的相應探討已經提上了日程。

1汽車凹陷修復技術簡介

汽車凹陷技術修復主要是通過物理填充,進一步將杠桿的原理利用到汽車修復中,從而讓外部原因造成的汽車外部凹陷實現有效的修復。但是這種凹陷修復技術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前提,首先汽車的漆面并沒有造成太大的傷害,汽車的外表結構沒有造成更大程度的損傷;第二點是金屬的表面并沒有特別大的擴張,并且汽車的傷害不會造成更大程度的傷害,如果只是汽車外部的表面造成的傷害,只是油漆面有受損情況,那么是可以采用汽車的凹陷技術進行主要修復的。凹陷修復技術的主要修復過程是:根據汽車漆面的受損情況,選取其中受損情況最為深入的一個點,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可以用特殊的工具將受損的表面進行頂起,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原來汽車漆面的一個大的凹陷區就會變成兩個小的凹陷區,那么再次利用工具進行凹陷區的修理,原來的凹陷區就會變成多個凹陷區,再對這些凹陷區進行逐個修復的方式,在這個修復的過程中,就會使汽車的表漆面逐漸得到修復,從而進一步完成汽車表面的修復工作。在這個過程中汽車的修復工作需要一些特殊的工作來完成,例如需要使用一些專業的照明燈和一些常見的杠桿實用工具,和傳統的修復工具不同,汽車表漆面的修復工作需要更加精細化的工具,利用傳統的工具容易對汽車表面造成傷害的同時,一些細小的工作縫隙容易造成疏漏而影響整個汽車的維修。對于凹陷技術的從業人員來說,就算一個細小的凹陷,也是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財力,進行精細化的維修,需要很長時間的修復才能達到相應的標準,如果不能更好的達到最高標準,就沒有辦法很好的完成汽車漆面的相應修復。因此,汽車凹陷修復技術對于從業人員的要求可以說是非常的高,業務能力的要求同樣非常驚人,因此如果不經過相當專業化的培訓,就算是非常有經驗的從業人員,也沒有辦法做到完全符合的汽車漆面維修標準。汽車漆面的修復技術在市場提供了一個新的市場的同時,也會更大程度上滿足了汽車業主的維修需要,讓汽車的外漆面可以最大程度的保存下來,但是,受損嚴重的漆面是沒有辦法經過汽車凹陷修復技術來很好的修復的,這也是這項修復技術的一個弊端所在,需要進一步的要求和改造。

2汽車凹陷修復技術的相應步驟

查看全文

手部皮膚缺損修復技術綜述

本院于2010年1月以來,對10例因手指節段性毀損傷伴軟組織缺損的病人,急診行殘指剔除骨質及肌腱游離皮瓣移植,Ⅰ期修復手部創面,術后功能和外形滿意。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本組10例,男性7例,女性3例;年齡19~40歲。傷因:沖床軋傷6例,注塑機或重物壓傷4例;損傷部位:示指離斷伴虎口軟組織4例;示中指掌骨段離斷伴手掌部軟組織缺損3例,其中1例食指指體完整,2例中指指體完整;環小指掌指關節撕脫離斷3例。均采用廢棄指剔骨皮瓣修復手部創面,皮瓣面積為2.5~3cm×4~5.5cm。

1.2手術方法

在臂叢麻醉妥后,常規消毒清創后,首先在供區找出了供吻合的指動脈及小靜脈、指神經,標記備用,測量創面皮膚缺損的大小和形態。切取廢棄指的剔骨皮瓣,于非優勢血管側沿正中線切開,沿肌腱表面將指骨及肌腱剔出,注意保護皮瓣的血管、神經。皮瓣覆蓋創面后,動靜脈吻合比例為1:2,盡量多吻合皮瓣內神經,以恢復感覺。若皮瓣內無動脈可修復,則行靜脈動脈化皮瓣,皮瓣近端的皮下靜脈與患指動脈近端吻合,皮瓣的近端靜脈與患指皮下靜脈吻合,即靜脈動脈化,一般多吻合2~3根靜脈[1]。

查看全文

隧道裂損加固及修復技術研討

襯砌裂損是最常見的隧道病害類型,主要包括隧道襯砌裂縫、錯臺和襯砌材料劣化,90%以上的隧道存在不同程度的襯砌裂損。襯砌結構裂損后結構承載能力大幅降低,對隧道運營安全造成安全隱患,故需加固修復。隧道工程承載特征和破壞機理復雜,劉海京、羅鑫等[1-2]通過試驗和計算模型分析了公路隧道存在裂縫的評價模型、方法;王華牢等[3]通過具體的工程實例分析了不同加固措施后的效果評價與分析方法;何川等[4]通過模型試驗模擬了不同隧道補強加固前后結構承載能力的對比,對加固效果進行了評價;劉海京等[6]介紹了多座不同類型隧道襯砌裂損后的處治措施。隧道工程是公路工程中的控制性工程,隧道修復加固會影響整條道路的營運和通行,部分城市道路(或高速公路)運營壓力巨大,而業界目前對隧道工程快速(不中斷交通)修復技術研究較少,故有必要結合實際需要開展相關研究。

1隧道工程結構加固方法及工藝分析

結構工程中常用的加固措施有加大截面法、置換法、粘鋼法、粘碳纖維板(布)、植筋法等,加固方法選取需依照結構承載特征、結構形式、可拆換性及允許空間等多種因素決定。隧道襯砌結構作為特殊的結構工程,應結合自身承載特征和破壞機理,選取合適的加固方法和工藝。首先,根據國內外隧道加固技術的進展和現狀,簡要分析和闡述常用的隧道加固技術。

1.1裂縫處理和處治

對不影響結構安全性的細小裂縫,考慮裂縫擴展和美觀影響,需對其進行封閉和填充。根據國內外經驗[4],裂縫寬度在0.2~1mm時,需用高強度密封砂漿將裂縫表面封閉,以防止裂縫內鋼筋氧化,同時起縫合作用,并防止裂縫進一步發展;裂縫寬度大于1mm時,除需封閉裂縫表面外,還要用注射等方法將環氧樹脂和高強度膠填充裂縫內。由文獻[1]可知,高強度砂漿封閉,其剛度和強度均較高,具有連接裂縫表面、防止裂縫擴展的功能,故對于各種類型裂縫均可有效封閉;裂縫填充物主要用于防止裂縫上下表面錯動摩擦,從而防止裂縫剪切、壓剪破壞。裂縫內填充物僅對壓剪斷裂和剪切斷裂有效,對于張拉裂縫或拉剪無效。裂縫內填充物填充飽滿即可,壓力不得過大,因為過大填筑壓力不利于裂縫結構穩定。

1.2嵌拱(軌)及鋼帶加固

查看全文

石油烴污染土壤生物修復技術探究

摘要:生物修復由于其成本低、操作簡便、無二次污染的特點,已越來越多的運用到石油烴污染土壤的修復過程中。本文闡述了生物強化、生物刺激、生物通風、生物堆肥法和生物反應器法幾種常見的生物修復技術的修復原理、使用條件和研究現狀,以及討論了土壤性質對生物修復的影響,并對今后利用生物修復石油烴污染土壤的研究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生物修復;土壤;石油烴污染;土壤性質

21世紀以來,全球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石油消費量也隨之增長。由于石油的用途廣泛,需求量大,在石油開采、運輸、儲存和生產加工等過程中產生的事故性泄漏及含油污水的不合理排放對土壤和地下水造成了嚴重污染。由于石油烴污染物是一種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其低反應性和抗降解性,對人類健康和生態環境健康構成嚴重威脅。石油烴污染物進入土壤后會堵塞土壤孔隙,降低土壤的通透性,破壞土壤結構,影響土壤的理化性質;并且會影響植物種子的萌發,植物根系的呼吸和對營養物質的吸收,抑制植物的生長;在石油烴污染土壤生長的作物,最終會經過食物鏈傳遞給人類,由于石油烴污染物具有致癌、致畸、致突變的危害,對人類的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另一方面,部分石油烴污染物進入水體后,會毒害水體中的生物,造成水生態失衡[1]。石油烴污染對環境及人類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脅,因此對石油烴污染進行治理的工作十分緊迫。石油烴污染土壤修復技術主要包括物理修復法、化學修復法和生物修復法。其中物理修復法成本較高,容易對土壤結構造成破壞;化學修復法是目前發展比較成熟的修復方法,但其使用藥劑容易對土壤中的生物造成影響,并且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只適合在特定的條件下使用;生物修復法由于其成本低、無二次污染、操作簡單的優點,能將污染物最終轉化為無害的產物,可以同時運用于土壤和地下水修復,是一種經濟、綠色清潔、最具前景的修復技術。生物修復技術可以按修復地點分為原位生物修復和異位生物修復兩大類。

1原位生物修復技術

原位生物修復技術是目前研究較多的生物修復技術,其主要是通過向污染土壤中投加外源微生物或者通過添加營養物質、通風為微生物創造適宜的降解條件,從而增強微生物對污染物的降解。按照修復原理可以將原位生物修復分為生物強化、生物刺激、生物通風三種方法。1.1生物強化。生物強化是通過添加外源微生物或基因工程微生物來降解石油烴污染物的修復方法。生物強化包括使用單一微生物或者多種微生物制成的復合菌劑,在大多數情況下,復合菌劑比單一微生物對污染物的降解更加有效;這是因為相對于單一微生物,混合菌劑更容易形成一個降解體系。Rahman等人[2]研究單一微生物與混合菌劑對石油烴污染物的降解,最后發現添加微生物處理20d后,添加混合菌劑比添加單一微生物降解率提高了58%。生物強化的關鍵在于高效降解菌的篩選,根據微生物的來源,可以將生物強化分為外源生物強化和土著生物強化;通常土著微生物強化比外源微生物強化更具有優勢。Abena等3]將從原油污染土壤中篩選出來的高效降解菌株,將其作為外源菌劑添加到石油烴污染土壤中,最終降解率為48.10%,半衰期為41,76d。Ma等人[4]從某煉油廠的土壤中篩選出6株高效降解菌,將其制作成混合菌劑,然后用于修復該煉油廠的污染土壤,經過84d的處理,石油烴污染物的降解率最高達到了83.3%,為對照組的4倍。目前,篩選土著微生物來修復原污染土壤是最常見的技術。1.2生物刺激。生物刺激是通過往污染土壤中添加營養物質(C、N、P)、生物表面活性劑、電子受體等刺激微生物的代謝活性,從而加快污染物的降解。目前生物刺激的主要手段是添加營養物質和生物表面活性劑。營養物質對微生物影響是顯著的,由于一般土壤環境中是無法滿足微生物降解石油烴所需的營養物質,因此通常需要額外添加適量的營養物質。營養物質的添加對微生物降解石油烴污染物的影響是顯著。張秀霞等人[5]研究了添加了不同量的腐殖酸對石油烴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復的影響,結果表明,腐殖酸可以調節土壤中的碳氮比,促進微生物對速效磷的利用,當添加100mg/g的腐殖酸處理30d時,石油烴降解率比未添加腐殖酸的空白組提高了21.8%。Emami等人[6]研究了分別添加硝基氮和氨基氮對微生物降解石油烴污染物的影響,結果表明氨基氮的修復效率更好,這可能是因為氨基氮能更好的促進微生物的生長,提高微生物的酶活性。表面活性劑可以促進石油烴的解吸和溶解,進而提高石油烴污染物的生物利用率。生物表面活性劑相較于化學表面活性具有可生物降解、毒性低的優點,因此被廣泛用于石油烴污染的修復中。目前鼠李糖脂和槐糖脂是研究較多的兩種生物表面活性劑。Razia等人[7]在石油烴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復過程中添加了不同量鼠李糖脂和營養物質,石油烴的降解率最高可達77.6%。孫雨系等人[8]研究了槐糖脂的加入對微生物降解原油的影響,結果表明槐糖脂的加入使石油烴的降解率提高了35.0%。在生物修復的過程中,適量的添加營養物質和生物表面活性有利于加強微生物對石油烴的降解。1.3生物通風。生物通風是向污染土壤中通入空氣刺激土著微生物的生長,從而促進微生物對石油烴的降解。劉沙沙等人[9]通過生物通風修復不同濃度(柱Ⅰ(5g/kg)、柱Ⅱ(10g/kg)、柱Ⅲ(20g/kg)、柱Ⅳ(40g/kg))的柴油污染土壤,經過90d的生物通風,柱Ⅱ(10g/kg)的效果最佳,石油烴的去除率達到了65.3%,半衰期為60.05d。Thomé等人[10]利用生物通風技術修復柴油污染土壤,生物通風60d后,其柴油降解率高達85%。生物通風的應用與土壤結構密切相關,如果土壤結構不合適,會導致空氣無法與污染土接觸,因此通常在使用生物通風技術時會先添加一些改良劑來改變土壤的結構,使土壤能更好應用生物通風技術。

2異位生物修復技術

查看全文

汽車銳棱偏移修復技術研究

摘要:車身銳棱通過拉延模具沖壓形成,如果車身銳棱發生偏移,則會影響汽車美觀。修復銳棱偏移就需要對拉延模具進行整體降銑和研配,而目前銳棱修復方法存在周期長和成本高的問題。本文利用逆向工程技術精確檢測對比偏差與局部手工研修棱線一側平面高度的方法,解決后蓋外板與側圍外板棱線不對齊的問題。實踐證明,此修復方法可快速、精確修復偏移的銳棱,并能降低研配周期和降銑成本。

關鍵詞:ATOS掃描;逆向工程;棱線偏移;手工修復

1問題描述

車身銳棱設計能增強整車立體感、運動感;隨著汽車外覆蓋件銳棱的普遍應用,棱線的維護和修復等問題也越來越多,傳統的銳棱修復方式(如復制、整體降銑等)費用高,周期長,在零件批量生產階段基本不可行。本文以某車型后蓋與側圍尾燈處棱線不對齊的問題為例,如圖1。利用先進的逆向工程技術檢測對比偏差,結合模修師手工模具維修棱線的方法解決棱線偏移。

2基于ATOS逆向工程技術理論分析

ATOS掃描儀是以光學坐標測量技術為基礎的逆向工程技術,此設備可以針對復雜曲面實現非接觸式的精確逆向建模以及測量。本案例中通過ATOS掃描車身棱線得到的數據分析發現,后蓋下角棱線處在最后工序翻邊成形后存在回彈,回彈量在0.8mm左右,是導致成品沖壓件棱線位置產生偏差的原因。工程師對后蓋零件進行了測量和ATOS掃描分析,通過掃描的點云數據與理論數模對比,發現產品形面與拉延件形面有偏差,左右呈對稱趨勢,偏差量為0.8~1.1mm。確定出現棱線無法對齊的原因為后蓋外板回彈導致產品面偏移,帶動棱線導致位置偏差,如圖2。若根據產品面直接做回彈補償,將面臨產生缺陷的極大風險,且可能引起其他的匹配問題,因此,創造性的構思采用局部棱線偏移方法,在不改變當前產品狀態的情況下,對棱線位置度進行局部調整。首先,利用產品造型面的曲面特點,借助軟件進行模擬分析,將棱線下交叉面降低,降低后的新面與上面后產生新交叉棱線,在目視位置將有明顯上移效果,通過模擬計算和校核后確認,將棱線下平面降低0.4mm,可以得到棱線頂點上移1.0mm的效果(如圖3、4)。

查看全文

瀝青路面裂縫修復技術

一、瀝青路面裂縫的分類

按照國際上的一般認識,瀝青路面裂縫大體上有以下一些類型。

1.橫向裂縫主要包括溫縮裂縫及半剛性基層瀝青路面的反射裂縫。

由于路面收縮的主軸是縱向的,因此,低溫產生的裂縫大多是橫向的,而且幾乎是6m—10m的等距離間隔。裂縫的出現往往就是瀝青路面損壞的開始。隨著低溫循環的影響,裂縫將會進一步的擴展,導致路面工作狀況惡化。

2.縱向裂縫及網裂分為自上而下的表面裂縫和自下而上的疲勞裂縫。

3.塊狀裂縫。

查看全文

烤瓷冠牙修復技術探討研究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基牙折斷后兩種不同樁釘修復的成功率及遠期療效。方法選擇臨床全冠修復后基牙折斷患牙,分為兩組,一組用鑄造金屬樁修復,另一組用玻璃纖維樁修復后粘固原冠,比較兩年成功率,并經統計學分析。結果兩種不同樁成功率差異無顯著性。結論玻璃纖維樁修復的患牙成功率與金屬樁接近,失敗病例中根折率小于金屬樁。

關鍵詞:鑄造金屬樁;玻璃纖維樁;烤瓷冠;根折

烤瓷冠是目前牙體大面積缺損修復時普遍采用的修復方法,由于牙體缺損面積較大,根管治療后牙體失水變脆,常出現基牙折斷,患者往往要求利用原冠修復重建,本文觀察研究了玻璃纖維樁和鑄造金屬樁與原烤瓷冠聯合應用修復折斷基牙的成功率及遠期療效。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擇2004-2005年來我院修復科就診患者44例,男32例,女12例,年齡18~65歲,平均年齡46.8歲,患者共46顆,均為上前牙及前磨牙,入選患牙須具備下列條件[1]。(1)患牙無松動、無明顯牙周炎;(2)折斷線如在齦下,應小于2mm;(3)根尖無病變,并已經過完善根管治療。

1.2方法將46顆患牙隨機分為兩組,每組23顆,A組用鑄造金屬樁(Ni-Cr合金),B組用玻璃纖維樁(產地規格)。

查看全文

重件碼頭加固修復設計關鍵技術探索

摘要:通過對某重件碼頭桅桿吊傾覆后受損情況的檢測分析,提出了桅桿吊臂架下鉸點基座和鋼橫撐結構段修復的新方法,同時新增防后傾裝置,不僅保證了碼頭結構的安全性,而且節約了工期和修復成本,為類似維修加固項目提供參考。

關鍵詞:重件碼頭;桅桿吊基座;鋼橫撐結構段;加固設計

隨著碼頭裝卸貨種的大型化、重型化發展,使用固定桅桿式起重機(也稱為桅桿吊)進行作業的碼頭越來越多。固定桅桿式起重機具有制作簡單、裝拆方便,起重量較大(可達100t以上)等優點,一般用于港口碼頭木材或鋼材的裝卸作業,特別是吊裝大型構件時,這類起重設備更顯它的優越性。但固定桅桿式起重機也有其明顯缺點:起重半徑小、移動困難,需拉設較多的纜風繩,一旦發生事故,將會對碼頭結構造成嚴重損傷,且修復難度較大。武漢陽邏某碼頭為重件碼頭,碼頭上布置1臺350t-33m固定桅桿式起重機。該碼頭固定桅桿式起重機向岸側傾覆,碼頭結構受損嚴重。本文通過對碼頭受損區域加固修復設計中關鍵技術進行分析,為類似工程問題提供參考。

1原碼頭概況

武漢陽邏某碼頭為1個5000t級重件泊位,主要功能為出口重件,碼頭上布置1臺350t-33m固定桅桿式起重機。該碼頭結構型式為高樁墩臺結構,江側布置桅桿吊前墩臺(江側墩臺),通過42m長的鋼橫撐結構段與桅桿吊后墩臺(岸側墩臺)連接。江側墩臺尺寸為35.0m×23.7m,岸側墩臺尺寸為16.0m×12.0m。桅桿吊江側墩臺的排架間距5.0m,每排設置6根Φ1000δ16預制芯柱嵌巖鋼管樁,岸側墩臺尺度為16.0m×12.0m,墩臺基礎布置9根Φ1200鉆孔灌注樁。前墩臺與后墩臺通過2根Φ1000×16的水平鋼橫撐連接,鋼橫撐下部設置三榀排架,排架間距10.5m,每榀排架設置兩根Φ1000鉆孔灌注樁。原碼頭結構平面和碼頭結構剖面如圖1和圖2所示。

2碼頭受損檢測主要結論

查看全文

土壤重金屬污染修復技術研究論文

摘要:土壤重金屬污染是指由于人類活動將金屬加入到土壤中,致使土壤中重金屬明顯高于原生含量、并造成生態環境質量惡化的現象。生物修復技術是近20年發展起來的一項用于污染土壤治理的新技術,生物修復是指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謝活動減少土壤環境中有毒有害物質的濃度或使其完全無害化,從而使被污染土壤環境能夠部分或完全地恢復到初始狀態的過程。本文將對生物修復的發展情況包括生物修復技術的概念、基本原理和特點、種類、主要影響因子等方面進行綜述,指出目前土壤生物修復存在的一些問題,探討今后污染土壤生物修復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前景,并就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復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土壤污染、生物修復、研究進展

前言

土壤重金屬污染是指由于人類活動將金屬加入到土壤中,致使土壤中重金屬明顯高于原生含量、并造成生態環境質量惡化的現象。加之重金屬離子難移動性,長期滯留性和不可分解性的特點,對土壤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破壞,同時食物通過食物鏈最終進入人體,嚴重危害人體健康,已成為不可忽視的環境問題。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日趨受到重視,國家對污染土壤治理和修復的人力,物力的投入逐年增加,土壤污染物的去除以及修復問題,已成為土壤環境研究領域的重要課題。而生物修復技術是近20年發展起來的一項用于污染土壤治理的新技術,同傳統處理技術相比具有明顯優勢,例如其處理成本低,只為焚燒法的1/2-1/3,處理效果好,生化處理后污染物殘留量可達到很低水平;對環境影響小,無二次污染,最終產物CO2、H2O和脂肪酸對人體無害,可以就地處理,避免了集輸過程的二次污染,節省了處理費用,因而該技術成為最有發展潛力和市場前景的修復技術。

1.污染土壤生物修復的基本原理和特點

土壤生物修復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土壤中天然的微生物資源或人為投加目的菌株,甚至用構建的特異降解功能菌投加到各污染土壤中,將滯留的污染物快速降解和轉化成無害的物質,使土壤恢復其天然功能。由于自然的生物修復過程一般較慢,難于實際應用,因而生物修復技術是工程化在人為促進條件下的生物修復,利用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去除土壤中石油烴類及各種有毒有害的有機污染物,降解過程可以通過改變土壤理化條件(溫度、濕度、pH值、通氣及營養添加等)來完成,也可接種經特殊馴化與構建的工程微生物提高降解速率。

查看全文

河道治理生態修復工程技術探析

摘要:齊齊哈爾市東部雨水排干經過多年的運行,加上溝道內生活垃圾堆積、養殖廢液排放,造成溝道功能衰減與水環境惡化,水體失去自凈能力,形成黑臭水體,嚴重影響項目區范圍內的人文居住環境并且影響排干的排水功能。

關鍵詞:齊齊哈爾市;水環境污染;治理;新型復合物化凝聚劑;原位清淤;生態修復

1工程概況

齊齊哈爾市東部雨水排干位于江東灌區西部,是江東灌區骨干排水工程之一,排干全長25.95km。東部雨水排干經過多年的運行加上溝道內生活垃圾堆積和養殖廢液排放,造成溝道功能衰減與水環境惡化,水體失去自凈能力,使得樁號6+200-7+000段形成黑臭水體,嚴重影響區域內的人文居住環境并且影響排干的排水功能。因此,需要對此段采理措施,有效治理內源污染,解決水環境惡化,改善排干水質與區域內的水環境。東部雨水排干6+200-7+000段位置圖,見圖1。

2現場調查

根據現場勘察了解,東部雨水排干養殖廢液及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河中,河道表層底泥受污染物沉降的影響,有機質、營養物質含量相對較高。受耗氧有機物污染的底泥,呈黑色、灰黑色,且易再懸浮,處于微流動狀態,同時通過溶解氧的消耗會引發的一系列環境問題,如臭氣的發散,COD、氮、磷的釋放,是底泥造成二次污染的主要原因。項目區內的黑臭水體和淤泥,見圖2。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