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教育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4 01:33:5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修身教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修身教育

廉潔修身教育工作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根據中央《關于培育和中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和教育部《關于建立健全中小學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要求,把廉潔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進一步加強青少年學生禮廉教育,強化青少年學生禮廉意識,培養青少年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工作目標

以《廉潔修身教育》系列讀本為載體,在全縣中小學校全面推選廉潔修身教育進學校、進課堂、進教案、進師生工作,在全縣教育系統大力宣傳和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廣大師生增強廉潔從教和崇禮尚廉意識,全面推進全縣教育系統廣大干部、師生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的提升。

三、工作措施與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

查看全文

高校德育中修身教育研究論文

摘要:大學生修身教育是當前高校德育的重要課題,當代大學生以什么樣的姿態迎接時代的挑戰,與國家的前途命運息息相關。因此,要使高校培養的學生真正成為“四有”新人,除了對他們加強思想政治和科學文化的教育,還要特別重視對他們的修身教育。本文首先分析了加強大學生修身教育的必要性;其次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現狀進行分析;最后強調了加強修身教育對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道德修身教育高校德育

知識經濟、全球經濟一體化正在成為時代的主旋律,未來的競爭主要是人才和科技的競爭,高校擔負著培養人的重任,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將直接影響到國家和民族的興衰。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最近頒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大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把他們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對于全面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確保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確保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后繼有人,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笨梢钥闯觯敶髮W生以什么樣的姿態迎接時代的挑戰,與國家的前途命運息息相關。因此,要使高校培養的學生真正成為“四有”新人,除了對他們加強思想政治和科學文化的教育,還要特別重視對他們的修身教育。

一、加強大學生修身教育的必要性

l、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現狀突出了加強修身教育的緊迫性

大學生作為社會上具有較高文化層次的群休,從總體上來說,大多數大學生的道德素質較高,精神風貌也是積極健康、耍求向上的,主流是好的。但隨著大學生中獨生了女的不斷增多,家庭教育的某些不足,以及長期以來應試教育的影響,使他們過子崇尚自我,而往往忽視個體道德問題。同時,時代在發展,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個性也在發展,在這樣一個開放性的社會,日新月異的新事物、新思想不斷沖擊著大學校園,青年大學牛的思想和行為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整個社會的轉型與變遷的影響。他們雖身處象牙塔內,卻時刻關注著社會的變遷,對新鮮事物、新思潮、新觀點等極為敏感,同時也最容易感到困惑、偏激、沖動,受到各種價值觀念的影響。比如他們對社會投以較多的關注,他們在具體事情上社會責任感較差:追求現代生活方式,他們這種表面的盲從,使他們缺乏現代文明意識;具有較強的可塑性,但又極易受不良風氣的影響;具有較強的參與意識,但社會公德意識弱,涉及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社會利益時,心理承受力弱;道德認識與分辨是非能力強,但道德踐履、從善改過與實行高尚行為的能力較弱等。

查看全文

高校修身教育探討論文

一、加強大學生修身教育的必要性

l、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現狀突出了加強修身教育的緊迫性

大學生作為社會上具有較高文化層次的群休,從總體上來說,大多數大學生的道德素質較高,精神風貌也是積極健康、耍求向上的,主流是好的。但隨著大學生中獨生了女的不斷增多,家庭教育的某些不足,以及長期以來應試教育的影響,使他們過子崇尚自我,而往往忽視個體道德問題。同時,時代在發展,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個性也在發展,在這樣一個開放性的社會,日新月異的新事物、新思想不斷沖擊著大學校園,青年大學牛的思想和行為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整個社會的轉型與變遷的影響。他們雖身處象牙塔內,卻時刻關注著社會的變遷,對新鮮事物、新思潮、新觀點等極為敏感,同時也最容易感到困惑、偏激、沖動,受到各種價值觀念的影響。比如他們對社會投以較多的關注,他們在具體事情上社會責任感較差:追求現代生活方式,他們這種表面的盲從,使他們缺乏現代文明意識;具有較強的可塑性,但又極易受不良風氣的影響;具有較強的參與意識,但社會公德意識弱,涉及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社會利益時,心理承受力弱;道德認識與分辨是非能力強,但道德踐履、從善改過與實行高尚行為的能力較弱等。

2、大學生修身教育是構建和諧社會,實現跨世紀宏偉目標的重要舉措

中國是一個具有燦爛的道德文化和悠久德育傳統的國家。傳統德育以儒家倫理為核心,實施的是人倫之教。儒家倫理以“五倫”概括封建社會一切人倫關系,以家庭倫理為本位來推及社會倫理規范,具有鮮明的宗法式家族主義倫理的特性。我國傳統德育長于家庭倫理,而短于社會倫理和國家倫理,存在著重私德,輕公德的傾向。正如費孝通所言:“在我們傳統社會里,所有的道德只在私人聯系中才發生意義”(費孝通《鄉土中國》)。我國經歷了漫長的沒有公民,只有臣民的封建社會,封建傳統悠久而民主法制基礎薄弱,積淀于民族心理中的依附意識、臣民意識、迷信盲從等心理頑疾使公民意識先天不足,要“著力建設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迫切需要培養具有公民意識的大學生,不斷提高大學生自身的綜合索質。

3、大學生修身教育是大學生自身發展的迫切需求

查看全文

廉潔修身教育讀書心得體會3篇

(一)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早在兩千多年前,齊國管仲就發出了這一千古警世名言。在管仲看來,廉潔乃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禍亂敗亡亦無所不至。腐敗,作為廉潔的對立面,千百年來始終如幽靈一般伴隨著各朝各代的政權。我國著名經濟學家王亞南先生曾說:中國的二十四史,其實就是一部貪污史。讀罷《從政警戒》,我更深刻的體會到腐敗猶如夢魘,糾纏著我們的某些領導干部,更腐蝕著我們黨和國家的肌體。

自古以來,眾多有識之士發出過這樣的感嘆:“能吏尋常見,公廉第一難”??梢姡I導者能否廉潔自律,直接關系著領導工作的成?。粚τ谏砭右毜念I導者來說,更關系到國家的興衰存亡。劉青山和張子善一生在槍林彈雨中未被敵人的槍桿子征服,卻在新中國成立后,放松了思想改造,蛻化變質,含淚批示處決。同濟大學原常務副校長吳世明,科研成果豐富,屢獲大獎,面對誘惑卻無法把握自己,也逃不過“貪”字。榮獲“全國勞動模范”的中國水產舟山海洋漁業有限公司原總經理孫信昌,曾為舟漁公司的發展作出過巨大的貢獻,但在其“貪內助”的慫恿下,一步步滑向犯罪的深淵。河南省交通廳原庭長張昆桐、市委宣傳部原部長梁駿、中國銀行溫州市分行原行長葉征,還有慕綏新、胡長清、成克杰等等都欲壑難填,大肆索賄受賄,結果成為人民的罪人。這些原本優秀的領導干部之所以淪為階下囚,根源之一在于他們放松了世界觀的改造,淡忘了艱苦奮斗的作風,造成自身思想道德防線的失守,使得“腐敗”有機可乘。

反腐難,倡廉更難。如何防止腐敗現象的發生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當務之急。作為一名黨員,如何在本職工作中廉潔從政,關鍵在于:

一、要加強學習,提倡自律。劉禹錫的一句詩:“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笨梢源睃h員廉潔自律的決心,只有堅定了這個決心,才能牢固地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白月伞笔且环N自我約束,要求時刻以道德、國法、黨紀、黨規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從根本上增強政治免疫力,自覺抵御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錯誤思想的侵襲,經得住改革開放、市場經濟浪潮的考驗。不要等上了被告席,悔恨的說:“我們一定要管住自己的腦,見錢不貪;要管住自己的嘴,不該吃的不吃;要管住自己的手,不該拿的決不能拿”才明白自律的重要性。有鑒于此,當舉國上下都在同一切貪污腐敗現象作斗爭的今天,我們應該吸取歷史的經驗教訓,協力創造一個風清、民樂、國泰的和平世界。

二、要崇尚道德教育。崇尚德治,是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優良傳統??鬃釉唬骸暗乐哉R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意思是說,以行政手段引導民眾,以刑罰來整頓、約束民眾,雖然可以使民眾暫時免于犯罪,但卻無法使他們樹立以犯罪為恥的觀念。如果用道德來引導民眾,用禮儀來規范民眾,民眾就會樹立以犯罪為恥的觀念,自覺端正自己的行為。孔子“為政以德”的理念,確立了中國古代幾千年的“德治”傳統。我們黨也歷來重視道德的作用。的《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等著作,全面闡述了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的新型道德觀。60年代初期,號召全國人民“向雷鋒同志學習”,社會主義道德實踐蔚然成風。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進一步強調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的重大意義,指出“沒有這種精神文明,沒有共產主義理想,沒有共產主義道德,怎么能建設社會主義”。新世紀初,同志科學總結古今中外國家興亡廢替的經驗教訓,創造性地提出了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結合起來的重要思想。

查看全文

德育廉潔修身分析論文

1大學生開展廉潔修身教育的必要性探析

“廉潔修身”教育在以往的大學生德育教育中和其他品德培養并重,但是“廉潔修身”思想對于現階段即將走入社會的大學生而言,卻意義重大,指導地位突出;因為大學生作為肩負著新時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建設的主要力量,是未來和諧社會的關鍵。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以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為重點,加強反腐倡廉建設,推動廉政文化進社區、家庭、學校、企業和農村,以增強全社會的反腐倡廉意識。在高校開設專門的廉潔修身課程,對青年中具有較高知識層次的大學生群體進行重點的廉潔修身教育,是現階段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時代要求。而廣東省教育廳在全省高校開設《廉潔修身》課程,使廉潔教育進校園的活動,無疑是廉政文化教育的一種有益嘗試,也是經濟發達地區在新時代新經濟背景下德育教育的必要的先行嘗試,是時展的要求。

大學生有知識、有熱情,但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成熟,讓其產生矛盾心理,一方面,在教育的正面引導下對社會上種種不良誘惑和現象表示不滿;另一方面,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又往往不能經受考驗和抵御誘惑。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學生的經濟意識明顯增強,理想觀念趨于現實化,追求實惠,擇業取向更偏重于個人的經濟利益;在面對不良誘導和陰暗面時缺乏抵抗力和免疫力,不能正確認識和處理,因而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而不自知。而同時高校本身在校大學生的考試作弊、“賄選”、逾期還貸等違法違紀事件的不斷出現,已經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這映襯出大學德育工作特別是廉潔教育的缺失,其現狀不容樂觀。因此,在學生時代對大學生進行廉潔修身教育,奠定其堅實的廉潔修身基礎,樹立以廉為榮、以貪為恥的社會主義道德觀,形成勤勞節儉、廉潔奉公的思想觀點,對其一生都會有深遠的影響。學校以人為本,因而有責任加強對大學生的廉潔修身教育,積極探索廉潔修身教育的有效途徑。

2大學生廉潔修身教育的途徑探索

大學生的廉潔修身教育可以結合大學生特殊的生理心理特點,在新生入學時就開展正面教育和心理疏導,在大學整個階段采用全面滲透、環境育人等方法來進行鞏固,在課堂和社會教育兩種方式中利用高校的教學、科研資源結合社會弘揚主旋律的教育,積極探索開展廉潔教育的新途徑,以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

2.1以課堂教育為主,學生自我修身為輔學習反腐倡廉的理論與實踐、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理論、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方面的政策法規以及我國古代廉政思想等是課堂廉潔教育的主要內容,教師可以在思政理論課以及其他課程教學過程中向學生灌輸廉潔修身意識并言傳身教,如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中,可以將廉潔修身教育與大學生社會公德教育、職業道德教育、誠信教育、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和法制教育等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品德培養、社會反腐倡廉事件分析等增強大學生的廉潔修身意識。同時在課堂教育的主導作用下采取人性化的教育方式,調動大學生積極性,強調通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來“修身”,并進而通過“修身”來“齊家、治國、平天下”,使其潛心道德修養,恪守道德規范,將“修身”作為立身處世之根本。另外,開設專門的廉潔修身課程也是深化課堂廉潔教育的可行方式,如廣東省教育廳在全省高校開設的《廉潔修身》課程,既從中華傳統文化和美德的角度等維度進行崇尚民族氣節,弘揚民族精神的廉潔修身教育,也從側面向大學生講授中國傳統腐敗現象給中國社會和中國歷史發展帶來的巨大破壞,再結合現代的《罪案鑒戒》等反腐倡廉視頻資料,可以給課堂廉潔教育帶來明顯效果

查看全文

德育廉潔修身分析論文

1大學生開展廉潔修身教育的必要性探析

“廉潔修身”教育在以往的大學生德育教育中和其他品德培養并重,但是“廉潔修身”思想對于現階段即將走入社會的大學生而言,卻意義重大,指導地位突出;因為大學生作為肩負著新時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建設的主要力量,是未來和諧社會的關鍵。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以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為重點,加強反腐倡廉建設,推動廉政文化進社區、家庭、學校、企業和農村,以增強全社會的反腐倡廉意識。在高校開設專門的廉潔修身課程,對青年中具有較高知識層次的大學生群體進行重點的廉潔修身教育,是現階段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時代要求。而廣東省教育廳在全省高校開設《廉潔修身》課程,使廉潔教育進校園的活動,無疑是廉政文化教育的一種有益嘗試,也是經濟發達地區在新時代新經濟背景下德育教育的必要的先行嘗試,是時展的要求。

大學生有知識、有熱情,但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成熟,讓其產生矛盾心理,一方面,在教育的正面引導下對社會上種種不良誘惑和現象表示不滿;另一方面,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又往往不能經受考驗和抵御誘惑。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學生的經濟意識明顯增強,理想觀念趨于現實化,追求實惠,擇業取向更偏重于個人的經濟利益;在面對不良誘導和陰暗面時缺乏抵抗力和免疫力,不能正確認識和處理,因而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而不自知。而同時高校本身在校大學生的考試作弊、“賄選”、逾期還貸等違法違紀事件的不斷出現,已經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這映襯出大學德育工作特別是廉潔教育的缺失,其現狀不容樂觀。因此,在學生時代對大學生進行廉潔修身教育,奠定其堅實的廉潔修身基礎,樹立以廉為榮、以貪為恥的社會主義道德觀,形成勤勞節儉、廉潔奉公的思想觀點,對其一生都會有深遠的影響。學校以人為本,因而有責任加強對大學生的廉潔修身教育,積極探索廉潔修身教育的有效途徑。

2大學生廉潔修身教育的途徑探索

大學生的廉潔修身教育可以結合大學生特殊的生理心理特點,在新生入學時就開展正面教育和心理疏導,在大學整個階段采用全面滲透、環境育人等方法來進行鞏固,在課堂和社會教育兩種方式中利用高校的教學、科研資源結合社會弘揚主旋律的教育,積極探索開展廉潔教育的新途徑,以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

2.1以課堂教育為主,學生自我修身為輔學習反腐倡廉的理論與實踐、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理論、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方面的政策法規以及我國古代廉政思想等是課堂廉潔教育的主要內容,教師可以在思政理論課以及其他課程教學過程中向學生灌輸廉潔修身意識并言傳身教,如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中,可以將廉潔修身教育與大學生社會公德教育、職業道德教育、誠信教育、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和法制教育等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品德培養、社會反腐倡廉事件分析等增強大學生的廉潔修身意識。同時在課堂教育的主導作用下采取人性化的教育方式,調動大學生積極性,強調通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來“修身”,并進而通過“修身”來“齊家、治國、平天下”,使其潛心道德修養,恪守道德規范,將“修身”作為立身處世之根本。另外,開設專門的廉潔修身課程也是深化課堂廉潔教育的可行方式,如廣東省教育廳在全省高校開設的《廉潔修身》課程,既從中華傳統文化和美德的角度等維度進行崇尚民族氣節,弘揚民族精神的廉潔修身教育,也從側面向大學生講授中國傳統腐敗現象給中國社會和中國歷史發展帶來的巨大破壞,再結合現代的《罪案鑒戒》等反腐倡廉視頻資料,可以給課堂廉潔教育帶來明顯效果。

查看全文

大學校園廉政文化建設的思考

一、廉政文化建設與修身教育相結合

廉政文化在宏觀的政治學領域中,可以被理解為政治文化的一部分,與法治、公平、監察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但是,從大學校園中的廉政文化的微觀角度來看,廉政文化在師生的教育環境與教育議程中,應該被界定為“廉潔修身”更為科學,更為可行。過于專業的政治話語體系的說教,距離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較為久遠,形成不了真正的影響與震撼,同時,也容易導致學生興趣缺乏,心理抵觸,因此廉政文化需要與校園文化、與課堂教育緊密結合起來,以春風化雨的形式,實施“以文化人”、潤物無聲的滋養與涵化。正如儒家經典培育出眾多的廉臣志士,才會有流傳后世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才會有剛正不阿的包拯,兩袖清風的海瑞。在以經典對青年學生進行教育的理念上,中西方的教育理念殊途同歸。中國傳統教育中蒙學部分,就包含《千字文》、《三字經》、《弟子規》、《增廣賢文》等通俗易懂的文字,蘊含了豐富的歷史故事和人物傳說,在對幼童識字教育的過程中,傳達了一種積極的價值觀。如《聲韻啟蒙》中就有“興對廢,附對攀,露草對霜菅,歌廉對借寇,習孔對希顏。”其中的“歌廉”是指漢代著名的官吏廉范,他曾任蜀郡太守,引導百姓耕作務農,周濟窮困,深受百姓愛戴,百姓編成歌說:“廉叔度,來何墓?不禁火,民安作。平生無襦今五绔?!倍渲械摹敖杩堋眲t是指漢朝官吏寇恂,所在任所,清正廉潔,政績顯赫,深為百姓愛戴。光武帝所經之處,百姓們紛紛遮道請求,說:“愿從陛下復借寇君一年”。這是中國蒙學教育中以經典故事傳播的方式,來實現儒家文化價值的傳承。不僅傳播經典歷史故事,而且對于經典著作和經典文章,中國傳統教育過程中,也會將這些作為主要的教育內容,為士子的成長提供豐富的養分,從修身養性,到道德規范,到社會規范,嚴謹地形成了修身齊家治國安邦平天下的價值體系。龍應臺在回憶她父親對他們的傳統教育中,要求他們背誦李密的《陳情表》和諸葛亮的《出師表》,“長大到有一天我們發現,背誦《陳情表》,他其實是在教我們對人心存仁愛;背誦《出師表》,他其實是在教我們對社會心存責任”。美國大學中的“通識教育”理念,以“人文經典”為主要內容,意在奠定美國的文化基礎,造就實現文化認同的“大熔爐”,使所有學生都能分享共同的知識和文化背景,建立相互理解和溝通的橋梁。“在‘人文經典’方面,則從古代的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一直讀到近代的牛頓、馬克思?!敶拿鳌瘋戎匚鞣轿拿鞯臍v史變革,‘人文經典’則重在研讀經典著作的永恒價值。變革與永恒融合為學,‘經’與‘史’相互滲透;史側重于文明的興衰浮沉,而經則重在汲取‘傳統形成的智慧’。面向美國精英的通識教育,是一種有效的意識形態建設和傳播機制——無論各大學表面差異有多大,但其通識教育課程均以西方文明經典閱讀為核心,這一原則不可動搖。一代又一代美國精英因此培育出強烈的文化認同感”。這種人文經典的教育思想,中西方的匯流,說明了在教育過程中,修身教育與價值教育決定了教育的基礎與導向,中國要培養浩然正氣的君子,西方則是強調擔當優雅的紳士。因此,廉政文化進校園要與大學生的修身教育緊密結合,通過人文經典的傳授實現正確價值觀的樹立。

二、廉政文化建設與學生管理相結合

廉政文化建設,是大學生進入社會的必修課之一,但在大學校園中,除了修身立德教育可以讓學生們意識到廉潔的重要性以外,廉政行為往往無從說起。這就需要擴展廉政文化建設的意識,廉政文化對于公民來說,最主要的是公民的主體意識與參與意識,因此,大學生的廉政教育就應該突出學生的主體意識與參與意識。比如大學入學教育中,應該突出行為規范教育與校規校紀教育,讓學生意識到在學校運行過程中,自己就是學校的主體成員,需要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清晰自己的責任與義務。比如,學生會的選舉與換屆,要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制定相關規則,并按照制定的規則嚴格履行相關程序,充分發揮他們的參與積極性與監督積極性。通過學生會自主管理,培育大學生的組織意識與協調管理能力。同時,學校的重大事件,應該鼓勵學生參與進來,并發揮其重要的議事作用,小到宿舍的管理,大到學校的建設。如北京大學校方商議建設“燕京學堂”,以吸引外來留學生,由于地理位置選擇在北大校園人文薈萃的地方,在校方征求意見的過程中,廣大師生代表明確提出了反對,校方于是更改了該項目的實施,維護了北大校園的人文與歷史環境??梢?,大學校園廉政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學生的主體意識與參與能力的培養,廉政文化建設需與學生管理有機地結合起來,減少灌輸式的教育,增加主體參與式的教育。

三、廉政文化建設與校園環境建設相結合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環境對青年大學生的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在高校中,也一直強調“環境育人”。這也是英美大學十分重視校園規劃與景觀設計的重要原因,尤其是與環境相互映襯的人文故事,會對學生產生一種正能量的引導與示范作用。大學校園的建設不僅要美化,綠樹叢生,適合讀書思考,比如北大的未名湖與博雅塔,清華大學的荷塘月色,廣西民族大學的相思湖,都在青年學子的成長過程中幻化為一種文化印記,還要具備濃郁的人文氣息。四川大學新校區的設計過程中,就把四川大學的校史與發展歷程融入到雕塑之中,讓大學生們意識到一種厚重感與穿越感,前有古人,后有來者,求學求知成長成才,成為一種歷史使命感。因此,廉政文化建設需要與校園環境建設相結合。對于四川的高校來說,諸葛亮就是極為典范的廉政文化符號,他既是政治家、軍事家又是文學家,對四川的經濟、社會與文化發展奠定了關鍵性的歷史作用。陳壽在《三國志》中寫道,“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余饒。至于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余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及卒,如其所言?!边@說明,諸葛亮在履行依法治國,公平公正的過程中,是從自己做起的,主動公開自己的私人財產,到了他逝世,正如他所說的財產情況,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如果能夠將諸葛亮的雕像與事跡置入校園的環境建設中,師生們不僅能夠了解到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草船借箭,還能更深層次地認識到諸葛亮的廉潔公正,坦蕩無私。

查看全文

優秀家訓文化對青少年家庭教育影響

摘要:家訓是中國古代父母教育子女的基本形式,通過研究《顏氏家訓》《朱子家訓》等傳統家訓典范,可以為當前青少年家庭教育的內容和方法提供重要參考。本文就優秀家訓文化對青少年家庭教育的影響進行分析闡述。

關鍵詞:傳統家訓文化;青少年;家庭教育

家訓是指歷代父母為子女教育所寫的戒律,如家庭戒律、家規、家書等。它是古人向后代傳播自我修養和自律原則的基本方式,也是中國古代父母教育子女的最基本形式。我們知道中國人非常重視家庭教育。他們不僅在中國傳統教育的長期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家庭教育經驗,而且形成了《顏氏家訓》《溫公家范》《朱子家訓》《弟子規》等經典家庭教育的“典范”。這些傳統的家庭教育文化,是古代家庭教育的結晶,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梳理它們,有助于我們厘清傳統家庭教育對當代家庭教育的有益影響,讓優秀傳統家訓文化在當代青少年家庭教育中閃爍智慧之光。

一、優秀家訓文化對青少年家庭教育內容的影響

1.強調修養身心,走好人生“第一步”

中國古代家庭教育受到傳統政治思想和倫理思想的影響,尤其注重對子女的修身教育。所謂修身,即修養身心、學會做人、塑造良好的品格。在很多傳統家訓典籍中,都將修身放在重要位置,將其作為走好人生路的第一步,并從立志、讀書等方面對修身的內容進行具體闡述。立志乃修身之基,是獲得成功的關鍵。在中國傳統家訓中,關于立志的表述眾多。曾國藩認為人人都可立志、人人都要立志,“雖懦夫亦有立志”,并強調要從立志做起,效仿賢良,塑造自己的品格和氣質。王陽明在《示弟立志說》中,指出“君子之學,無時無處而不以立志為事”。如何實現自己所立之志向呢?讀書是一條“捷徑”。王陽明認為,通過讀書和學習來獲得自己的良知,并按照良知行事,就是圣人或君子,“蓋終身問學之功,只是立得志而已”。曾國藩也強調讀書,他說:“讀書:吾輩讀書,只有兩事,一者進德之事,講求乎誠正修齊之道,以圖無忝所生;二者修業之事,操習乎記誦詞章之術,以圖自衛其身?!弊x書是實現自己仕途和志向的途徑,讀書要做到“博”與“?!?。讀書不應該有功利性,讀書并非一定要求仕,讀書最重要的是可以從知識中不斷提高自我修養和品格。在《顏氏家訓》“勉學篇”就明確指出:“夫所以讀書學問,本欲開心明目,利于行耳?!薄吨熳蛹矣枴芬舱f:“讀書志在圣賢,非徒科第。”在當前青少年家庭教育中,也應該將青少年修身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以修身立基,為他們的成長成才打好基礎。

查看全文

蔡元培思想對于的思想政治的影響論文

[摘要]蔡元培的社會道德思想邏輯嚴謹,自成體系,公義、公德、公禮作為主要內容,以自由、平等、親愛為核心精神,并以社會有機體論和天賦人權說為其理論基礎,以對國民性的反思與改造為其出發點和歸宿點,在近代思想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關鍵詞]蔡元培;社會道德;《(訂正)中學修身教科書》

蔡元培是近代著名的民主主義革命家與教育家,他的革命活動和教育貢獻一直備受關注和高度評價。而實際上,他在近代修身、倫理教科書的編譯領域也有出色的成就,但卻長期被學界忽視。他曾于1902年下半年至1903年6月擔任商務印書館編譯所所長,卸職后與商務印書館在教科書編輯上又有長期的合作,他所編輯和翻譯的修身、倫理類教科書有:《中學修身教科書》(1907—1908年版),《倫理學原理》((德)泡爾生著,蔡元培編譯,1909年版),《(訂正)中學修身教科書》(1912年版,據《中學修身教科書》修訂),《中國倫理學史》(1927年版),都由商務印書館出版。這些書集中反映了他的倫理道德思想,這里僅以可查的《(訂正)中學修身教科書》為例,專論其社會道德思想。

一、公義、公德、公禮是其主要內容

在該書中,蔡元培將其社會道德思想概括為公義、公德和公禮三大方面。公義是蔡元培社會道德思想體系的重點內容,他用了較多的筆墨來論述。他認為公義是“不侵他人權利”,“人與人互不相侵,而公義立矣”,即認為公義是對所有人的普遍要求,非個別要求。這與我國傳統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處世思想極為相合。而權利為何?他指出,“吾人之權利,莫重于生命、財產、名譽”。即三者是人權中最重要的三個,且其重要性依序遞減,三者的得失關系到個人的幸福與社會的發展。因此,要求人們尊重人權,不侵害他人人權。如何做呢?首先,要敬畏生命,不傷害他人的生命。他認為,“蓋一人之權利,即以其一人利害之關系為范圍,過此以往,則制裁之任在于國家矣”,“刑罰之權,屬于國家,而非私人之所得與”,即只有國家有刑罰之權,而個人沒有傷害他人生命的權力。因此他主張,人際之間發生沖突或個人乃至國家權利受到侵犯時,應秉持“法治”精神,先去尋求法律的調解和保護,而不應選擇決斗、復仇等野蠻方式。同時,他又肯定了正當防衛的合法性,認為人們雖然沒有侵害他人的權利,但有自我保護的權利。其次,不侵害他人的財產。他認為,財產是人們辛勤勞動所得,是人們生存與生活的物質基礎,“財產之可重,次于生命,而盜竊之罪,次于殺傷”,因此,對于他人的財產權,決不可侵害。具體而言:不能盜竊、誘騙和欺詐;借貸他人財產,要按期償還,并償付利息;替人保管財物者,應當妥善保管,使其完好無損;貿易時,應講信用,遵守商業道德;被借者和保管者在索取報酬時,但應以市價為準,不可無限索取。最后,要不損害他人的名譽。他認為,名譽是人的“無形財產”,“第二性命”??杀V?,傳之身后,裨益子孫,人們愛護之“或過于生命”。因此,對待他人之名譽,不僅不能損害,還要加以保護。具體而言就是,不能讒誣、誹謗,要替人隱惡、隱私,“成人之美而救其過”,評人論事,應“平心以判之”。但又強調,替人隱私和隱惡也要有限度,不能與社會利益相沖突。

公德是其社會道德思想的核心內容。他認為,守“公義”。只能不侵害他人權利,卻不能裨益他人,因此。守“公義”之外,還要行“公德”,他將之稱為博愛與公益,即愛護同類和做對公眾有益之事。首先。以博愛之心愛護同類。他指出,博愛之必要不僅在于人類有“同類相恤之天性”,有“不忍”之心,還在于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弱勢群體歷代皆有,無法避免。他接著指出了行善助人的原則,其一要目的純正,應為愛而善,不可為名利而善;其二要遵循由近及遠的順序,由愛家人開始,再到愛國人與整個人類;其三要圖永久之利,不可養成受者的依賴心。其次,開世務,興公益。他認為,行善助人只對少數人有益,而公益則對人人有益,因此,行善助人之外,還要開世務、興公益。他主張人們走出家庭,舉辦各種正當職業,以各盡其職裨益社會,或興辦修河渠、繕堤防、筑港埠、開道路、拓荒蕪、設醫院、建學校、設圖書館、建育嬰堂與養老院等公益事業。最后,愛護公共財產。

查看全文

小議關于蔡元培的社會道德思想

摘要蔡元培的社會道德思想邏輯嚴謹,自成體系,公義、公德、公禮作為主要內容,以自由、平等、親愛為核心精神,并以社會有機體論和天賦人權說為其理論基礎,以對國民性的反思與改造為其出發點和歸宿點,在近代思想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關鍵詞蔡元培;社會道德;《(訂正)中學修身教科書》

蔡元培是近代著名的民主主義革命家與教育家,他的革命活動和教育貢獻一直備受關注和高度評價。而實際上,他在近代修身、倫理教科書的編譯領域也有出色的成就,但卻長期被學界忽視。他曾于1902年下半年至1903年6月擔任商務印書館編譯所所長,卸職后與商務印書館在教科書編輯上又有長期的合作,他所編輯和翻譯的修身、倫理類教科書有:《中學修身教科書》(1907—1908年版),《倫理學原理》((德)泡爾生著,蔡元培編譯,1909年版),《(訂正)中學修身教科書》(1912年版,據《中學修身教科書》修訂),《中國倫理學史》(1927年版),都由商務印書館出版。這些書集中反映了他的倫理道德思想,這里僅以可查的《(訂正)中學修身教科書》為例,專論其社會道德思想。

一、公義、公德、公禮是其主要內容

在該書中,蔡元培將其社會道德思想概括為公義、公德和公禮三大方面。公義是蔡元培社會道德思想體系的重點內容,他用了較多的筆墨來論述。他認為公義是“不侵他人權利”,“人與人互不相侵,而公義立矣”,即認為公義是對所有人的普遍要求,非個別要求。這與我國傳統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處世思想極為相合。而權利為何?他指出,“吾人之權利,莫重于生命、財產、名譽”。即三者是人權中最重要的三個,且其重要性依序遞減,三者的得失關系到個人的幸福與社會的發展。因此,要求人們尊重人權,不侵害他人人權。如何做呢?首先,要敬畏生命,不傷害他人的生命。他認為,“蓋一人之權利,即以其一人利害之關系為范圍,過此以往,則制裁之任在于國家矣”,“刑罰之權,屬于國家,而非私人之所得與”,即只有國家有刑罰之權,而個人沒有傷害他人生命的權力。因此他主張,人際之間發生沖突或個人乃至國家權利受到侵犯時,應秉持“法治”精神,先去尋求法律的調解和保護,而不應選擇決斗、復仇等野蠻方式。同時,他又肯定了正當防衛的合法性,認為人們雖然沒有侵害他人的權利,但有自我保護的權利。其次,不侵害他人的財產。他認為,財產是人們辛勤勞動所得,是人們生存與生活的物質基礎,“財產之可重,次于生命,而盜竊之罪,次于殺傷”,因此,對于他人的財產權,決不可侵害。具體而言:不能盜竊、誘騙和欺詐;借貸他人財產,要按期償還,并償付利息;替人保管財物者,應當妥善保管,使其完好無損;貿易時,應講信用,遵守商業道德;被借者和保管者在索取報酬時,但應以市價為準,不可無限索取。最后,要不損害他人的名譽。他認為,名譽是人的“無形財產”,“第二性命”??杀V埃瑐髦砗螅砸孀訉O,人們愛護之“或過于生命”。因此,對待他人之名譽,不僅不能損害,還要加以保護。具體而言就是,不能讒誣、誹謗,要替人隱惡、隱私,“成人之美而救其過”,評人論事,應“平心以判之”。但又強調,替人隱私和隱惡也要有限度,不能與社會利益相沖突。

公德是其社會道德思想的核心內容。他認為,守“公義”。只能不侵害他人權利,卻不能裨益他人,因此。守“公義”之外,還要行“公德”,他將之稱為博愛與公益,即愛護同類和做對公眾有益之事。首先。以博愛之心愛護同類。他指出,博愛之必要不僅在于人類有“同類相恤之天性”,有“不忍”之心,還在于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弱勢群體歷代皆有,無法避免。他接著指出了行善助人的原則,其一要目的純正,應為愛而善,不可為名利而善;其二要遵循由近及遠的順序,由愛家人開始,再到愛國人與整個人類;其三要圖永久之利,不可養成受者的依賴心。其次,開世務,興公益。他認為,行善助人只對少數人有益,而公益則對人人有益,因此,行善助人之外,還要開世務、興公益。他主張人們走出家庭,舉辦各種正當職業,以各盡其職裨益社會,或興辦修河渠、繕堤防、筑港埠、開道路、拓荒蕪、設醫院、建學校、設圖書館、建育嬰堂與養老院等公益事業。最后,愛護公共財產。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