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理論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5 14:46:4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循環經濟理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循環經濟理論細化分析論文
循環經濟理論的主要內容
循環經濟理論在20世紀60年代萌芽之后,經過半個世紀的探索和實踐,基本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循環經濟理論包括:概念、特征、原則、規律、模式和管理等內容。所謂循環經濟,“就是以資源的高效利用為目標,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物質閉路循環和能量梯次使用為特征,按照自然生態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方式運行的經濟模式”(王冰冰等,2005),其基本特征是各種經濟要素在經濟運行中按照閉路反饋式循環方式運行,運動中的物質能量梯次使用,逐步減少,溢出的能量形成新的能源。
循環經濟遵循3R原則,即:減量化原則,“就是在生產和服務進程中,盡可能地減少資源消耗和廢棄物的排放,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再利用原則,“就是產品多次使用或修復、翻新或再制造使用,延長產品使用期”(王冰冰等,2005);資源化原則,就是最大限度地將生產和消費中的廢棄物轉化為資源。在3R原則的規制下循環經濟運動表現出五種規律性:自然生態式的閉路反饋循環規律;能量梯次使用和轉化規律;廢棄物向新資源轉化規律;循環價值遞增規律;循環效應延展規律等。
循環經濟按照“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運行模式進行閉路反饋式循環運動,構成循環經濟運行程序鏈。在這種鏈式循環中傳遞著物質、能量和信息,形成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三種形式的運動。循環經濟在企業、區域和社會三個層面上的運動就形成了循環經濟的整體形態。循環經濟的發展目標是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三者統一,通過“低消耗、低排放、高效應”途徑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最終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由于循環經濟是一種特殊的經濟形態,因此,也形成一種個性化的評價指標和方法,
用來評價和檢測循環經濟效果(見表1)。循環經濟的管理以矩陣循環管理為主,力求做到標準化、標志化、合法化和法制規制化。
循環經濟理論的細化
循環經濟理論完善研究論文
摘要:循環經濟作為一種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經濟發展模式,引起國際社會的極大重視。但是目前的循環經濟理論和實踐中存在著一個很大的空白,那就是忽略了人體排泄物(主要是城市糞便)的循環利用問題,由于這一理論和實踐上的空白,不僅使得人與土地之間的物質循環鏈條難以修復,而且破壞了水體中的物質循環。本文以馬克思主義環境思想為指導,提出將城市糞便納入循環經濟視野,對其實現資源化管理,完善和發展循環經濟理論和實踐。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環境思想;循環經濟;物質變換;城市糞便
Abstract:Circulareconomytheoryarousesgreatattentionintheinternationalsocietyasakindofeconomicdevelopmentmodewhichemphasizesthefulluseofresources.Thetheoreticalandpracticalblankincirculareconomytheoryisthemanagementofhumandejection,especiallyurbandejection,whichinfluencesthesubstancecirculationbetweenhumanandlandandthesubstancecirculationinwaterbody.ThepaperproposesthatunbandejectionshouldbetakenintothecirculareconomyframeandthemanagementshouldbecarriedoutinaccordancewithMarxistenvironmentalthoughtstoimprovecirculareconomytheoryandpractice.
Keywords:Marxistenvironmentalthoughts;circulareconomy;substancetransform;urbandejection
一、目前循環經濟理念的局限性
隨著人們對環境問題認識的不斷深入,循環經濟的理念應運而生,并被看作是一種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經濟發展模式,從而引起極大的重視。在日本、德國、美國等發達國家,已經為循環經濟立法,并將建設循環型社會作為發展目標。在我國,循環經濟被列入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近年來,圍繞循環經濟問題的各種論壇、研討活動非常活躍,《循環經濟促進法》經過“三審三讀”,也已獲得通過并即將施行。
農業循環經濟理論研究綜述
摘要:黨的十八大報告將發展循環經濟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它與自然環境有密切的聯系,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一環。參考國內外研究文獻,對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理論研究進行梳理,重點分析發展水平的評價研究。
關鍵詞:農業;循環經濟;生態文明;發展評價
一、引言
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并列,提出“五位一體”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被置于突出地位。十八大報告在論述如何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時指出,要“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循環經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發展循環經濟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途徑。2016年11月24日國務院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區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印發了《“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統籌部署了“十三五”期間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規劃》中將“推動循環發展”作為“以生態環境保護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措施。可見,循環經濟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一環。在人類的所有經濟生產活動中,農業無疑是與自然環境關系最密切的,它是直接在一定自然環境條件下利用一定的自然資源開展生產活動。人類通過農業活動,與自然界形成了最廣泛最有生命活力的物質循環與能量交換關系,因此農業經濟循環發展的研究對人類社會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二、循環經濟概述
1.概念。所謂循環經濟,即在經濟發展中,實現廢物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使經濟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和諧循環,維護自然生態平衡,是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農業循環經濟是一種生態經濟。它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在農業生產過程和農產品的生命周期中減少資源的投入量和廢棄物排放量,使經濟系統和諧的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實現農業資源持續利用、農業清潔生產,使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得以統一。農業循環經濟將循環經濟理念引入農業生產過程中,是可持續發展理念和循環經濟理念在農業生產和農業經濟發展中的綜合應用。2.理論起源。美國經濟學家KennethE.Boulding于1962年提出的“宇宙飛船理論”被看作是循環經濟理論的萌芽。Boulding受當時發射的宇宙飛船的啟發來分析地球經濟的發展,他認為飛船是一個孤立無援、與世隔絕的獨立系統,靠不斷消耗自身資源存在,最終它將因資源耗盡而毀滅。惟一使之延長壽命的方法就是要實現飛船內的資源循環,盡可能少地排出廢物。同理,地球經濟系統如同一艘宇宙飛船。盡管地球資源系統大得多,地球壽命也長得多,但是也只有實現對資源循環利用的循環經濟,地球才能得以長存。1990年,英國環境經濟學家RogerPerman等在其《自然資源和環境經濟學》一書中首次正式使用了“循環經濟”(CircularEconomy)一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后,可持續性發展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而循環經濟模式兼顧了經濟發展、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社會進步之間的關系,因此發達國家逐漸開始把循環經濟作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路徑和模式。3.國外農業循環經濟的提出。20世紀2、30年代,國外學者最先提出了“生態農業”的概念;70年代后,生態農業的發展引起世界各國廣泛的關注和實踐運用,相關學者指出設計良好的運行機制有利于又好又快地實現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目標;同時,農村基礎設施等硬性條件的完善和農業生產活動主體素質等軟條件的提升是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關鍵。
循環經濟理論政策思考論文
黨的十六大提出,我國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從現在的經濟發展勢頭看,實現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應該不成問題。但如果沿襲傳統的發展模式,資源將難以為繼,環境將不堪重負。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要求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確定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的新的發展觀。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十六大精神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的精神,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在建設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時,努力實現“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不斷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人與自然關系和諧,推進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的目標。本文旨在對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理論和政策問題進行初步探討,以供學術界和實際工作部門參考。
一、發展循環經濟具有客觀必然性
追根溯源,人類是在自然界存在適合于其生存的環境條件下才產生和發展的。人類生產活動的本質是人與自然界進行物質循環交流。其目的是使人類自身生存和發展下去。
在遠古時期,面臨著原始的艱苦生存條件,由于生理和肌體自然能力有限,人類承受著巨大的情感壓力,我們的祖先不斷總結自然規律,創造新的生產手段,以改變生存條件,使自己生活得更幸福。幸好我們的祖先是智慧的,他們學會了制造和利用工具,提高了生產率;學會了建筑房屋以避風雨寒暑,學會了馴化動植物以獲取更多的食物。我們的祖先是值得驕傲的。他們不斷戰勝大自然的挑戰,取得了輝煌的業績。
但是,作為后繼者,近代的人們已經不再滿足于祖先的生存方式,欲望不斷膨脹。為了滿足自己作為具有高級思維能力的高等動物的無限欲望,使生活變得“越來越好”,人類不斷發明創造具有強大生產能力的技術體系,從自然界索取越來越多的原始資源,然后按照我們的需要進行加工改造,成為我們的消費品,來滿足我們物質的和精神的需要,并且在使用過后把它們再拋回自然界。
人類發展經濟的本來目的是使自己生活得更好,更幸福。在生產力不發達的農業經濟社會,幸福的生產標準是溫飽。落后的生產技術決定了增加產量必須不斷開墾荒地,把一片片綠洲變為農田,必須不斷“生產”自己,以增加勞動力。但是,隨著人口的增加和容易開墾的土地資源不斷減少,土地變成了相對稀缺的資源,人類為了爭奪利用土地的權利而產生了利益矛盾和沖突,于是,開始爭奪土地所有權,并不斷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循環經濟理論與政策分析論文
黨的十六大提出,我國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從現在的經濟發展勢頭看,實現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應該不成問題。但如果沿襲傳統的發展模式,資源將難以為繼,環境將不堪重負。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要求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確定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的新的發展觀。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十六大精神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的精神,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在建設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時,努力實現“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不斷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人與自然關系和諧,推進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的目標。本文旨在對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理論和政策問題進行初步探討,以供學術界和實際工作部門參考。
一、發展循環經濟具有客觀必然性
追根溯源,人類是在自然界存在適合于其生存的環境條件下才產生和發展的。人類生產活動的本質是人與自然界進行物質循環交流。其目的是使人類自身生存和發展下去。
在遠古時期,面臨著原始的艱苦生存條件,由于生理和肌體自然能力有限,人類承受著巨大的情感壓力,我們的祖先不斷總結自然規律,創造新的生產手段,以改變生存條件,使自己生活得更幸福。幸好我們的祖先是智慧的,他們學會了制造和利用工具,提高了生產率;學會了建筑房屋以避風雨寒暑,學會了馴化動植物以獲取更多的食物。我們的祖先是值得驕傲的。他們不斷戰勝大自然的挑戰,取得了輝煌的業績。
但是,作為后繼者,近代的人們已經不再滿足于祖先的生存方式,欲望不斷膨脹。為了滿足自己作為具有高級思維能力的高等動物的無限欲望,使生活變得“越來越好”,人類不斷發明創造具有強大生產能力的技術體系,從自然界索取越來越多的原始資源,然后按照我們的需要進行加工改造,成為我們的消費品,來滿足我們物質的和精神的需要,并且在使用過后把它們再拋回自然界。
人類發展經濟的本來目的是使自己生活得更好,更幸福。在生產力不發達的農業經濟社會,幸福的生產標準是溫飽。落后的生產技術決定了增加產量必須不斷開墾荒地,把一片片綠洲變為農田,必須不斷“生產”自己,以增加勞動力。但是,隨著人口的增加和容易開墾的土地資源不斷減少,土地變成了相對稀缺的資源,人類為了爭奪利用土地的權利而產生了利益矛盾和沖突,于是,開始爭奪土地所有權,并不斷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循環經濟理論探源與路徑
摘 要:循環經濟是以物質循環規律為依據,以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為特征、以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良好雙贏為目標的生態型經濟。人與自然共同構成的物質循環系統包括自然界物質循環、人的生命循環以及社會經濟循環三個有序遞進的層次。每個層次內部和各個層次之間的良性循環,是自然與人類和諧共生的客觀要求。而資本邏輯主導下的以“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和大量廢棄”為特征的生產方式違反了物質良性循環規律,導致社會經濟循環和人及自然物質循環之間的尖銳對立,造成了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因此必須通過循環經濟立法、創新綠色科技和利用市場機制等措施,加速構建循環經濟體系,推動低碳循環發展。循環經濟是發展范式的深刻革命,是我國應對環境危機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自然生態循環;資本邏輯;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是一種全新的“綠色”發展方式。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進一步強調,要堅持“綠色”發展,明確將發展“循環經濟”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途徑。追溯循環經濟的思想淵源,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就已經闡發了豐富的循環經濟思想,并對資本主導下的生產方式與物質循環系統的內在矛盾有過深刻的分析,這些思路與觀點為我國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生態文明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
一、社會經濟循環是物質循環系統的組成部分
馬克思的循環經濟思想建立在承認人類是自然的組成部分、人類活動必須遵循自然界物質循環規律的基礎上。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指出,以人的勞動生產實踐活動為中介,人與自然構成了一個物質循環系統的整體。這一物質循環系統主要包含依次遞進、相互作用的三個層次:自然界的物質循環、人體自身的物質循環、社會經濟循環。這三個層次的物質循環始于自然又回歸自然,包含生產、消費等環節的社會經濟循環活動是物質循環系統整體的組成部分。
(一)自然界的物質循環
循環經濟理論在區域規劃環評中的應用
摘要:隨著經濟不斷發展,可持續發展成為全世界焦點。各國都在積極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因此,以預防污染為出發點,以物質循環流動為特征,以社會、經濟、環境可持續發展為最終目標的循環經濟模式得到人們的重視,也在不斷進行演變和發展。區域規劃環評的目的也是為了減少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因而在可持續發展前提下,將循環經濟概念引入到區域規劃環評中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改善方式。本文對循環經濟理論在區域規劃環評中應用的必要性進行了分析,并對應用方法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循環經濟;區域規劃環評;規劃環評
1循環經濟理論
循環經濟理論是美國經濟學家波爾丁在20世紀60年代首先提出的,最早是一種生態經濟理論。然而在早期階段,循環經濟的思想只是一種理念,人們在當時只是關心對污染的無害化和資源化處理;直到20世紀90年代,特別是隨著可持續發展戰略逐漸成為世界潮流,循環經濟才逐漸成為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是在1992年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提出的,而后部分發達國家開始積極采取這種發展模式,在生產的各個環節重視環境保護與資源節能,減少未處理排放并提高資源利用率,把以資源凈消耗為基礎的傳統經濟增長模式轉變為以生態型資源循環為依托的經濟發展模式。對于循環經濟的理解,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首先,循環經濟是節約資源和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在社會生產的各個環節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同時進行資源回收,形成一個資源循環與物質循環共同進行的經濟發展系統。其次,循環經濟是運用生態學理論開優化社會經濟活動的一種方式,自然生態與社會經濟系統密不可分,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必須與自然生態和諧發展。再次,發展循環經濟目的主要是為了解決經濟增長過程中產生的環境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目標。
2循環經濟理論在區域規劃環評中應用的必要性研究
(1)循環經濟與區域規劃環評的關系研究。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基礎發展戰略,而我國長久以來也在不斷地探索環境與發展有效的互動體系,探索一條健、和諧的與平衡發展道路。區域規劃環評的目的是多方面的,一是要保證各區域的規劃活動不超過當地的環境承載能力,造成不可挽回的環境破壞;二是用來判斷區域規劃是否符合我過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區域規劃環評與循環經濟發展具有共同的目標,就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相對于可持續發展的抽象目標來說,循環經濟已經發展成一種在國際上得到廣泛認可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是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它強調以循環生產模式替代線性增長模式,有效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以最小成本獲取最大的效益。因此,在進行區域規劃環評時融入循環經濟理論,是將可持續發展戰略融入到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一種相對直接的方式。(2)現行規劃環評導則問題探討。在我國現行的指導區域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技術性文件中,循環經濟思想已經在區域規劃環境影響評價過程中有了一定的體現,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循環經濟思想僅僅在規劃環評的個別環節有所體現,并未貫穿全部過程。只是在某些環節體現了提高資源利用率和成本最小化原則等,并沒有強調整體循環過程。其次,我國現行規劃環評的過程中,循環經濟僅僅在微觀的個體清潔生產層面得到了部分實現,并沒有考慮區域的整體發展。只是簡單的強調生產過程中的流程改進。再次,我國現行規劃環評的過程中,循環經濟思想的運用方法還沒有明確,還沒有形成相對較為規范的、可行性較高的綜合評估技術體系。
循環經濟理論在生態城市的運用研究論文
摘要隨著經濟發展和資源的緊缺,循環經濟理論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并在生態城市建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分析了生態城市建立的條件和步驟,提出了循環經濟生態城市建設若干有益的建議。
關鍵詞循環經濟生態城市
所謂循環經濟,就是在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大系統內,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不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把傳統的、依賴資源凈消耗線性增加的發展,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其理論萌芽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中期的美國經濟學家鮑爾丁,具體原則形成是在20世紀80年代末杜邦公司提出的“3R”原則,即減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環(Recycle)原則。它的思路是改變了傳統經濟中“資源——產品——消費——污染排放”的單向流動線性經濟模式為“資源——產品——消費——再生資源”的自然生態模式,其理想境界是追求污染的“零排放”,最基本的精神是清潔生產。簡而言之,就是按照生態經濟規律來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最早利用循環經濟的國家是德國,亞洲搞得最好的國家是日本,而我國的循環經濟理論是從2003年起進入了實踐推進階段。
1建立循環經濟生態城市的制約條件及步驟
1.1生態城市的內涵
生態城市概念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發起的“人與生物圈”(MBA)計劃研究中提出的,是代表一定地域空間內人與自然系統和諧、持續發展的城市類型的高級階段、高級形式。具體的說,生態城市是全球或區域生態系統中,分享公平承載系統份額的可持續發展子系統,它是基于生態學原則建立的自然和諧、社會公平和經濟高效的復合系統,更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與人工協調、人與人之間和諧的理想人居環境。一個城市不管多么貧窮或富有,只要能高效利用資源,在系統內部及外部建立和諧的生態關系,城市擁有充沛的活力,這個城市就處于健康狀態,即生態城市。由于生態城市建設和發展要充分融合社會、文化、經濟等諸多因素,以達到人與人、人與自然、自然與自然的充分和諧。因此,根據現代化進程生態城市可以被分為工業型生態城市、人文型生態城市。
循環經濟理論在生態城市建設中的運用
摘要隨著經濟發展和資源的緊缺,循環經濟理論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并在生態城市建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分析了生態城市建立的條件和步驟,提出了循環經濟生態城市建設若干有益的建議。
關鍵詞循環經濟生態城市
所謂循環經濟,就是在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大系統內,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不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把傳統的、依賴資源凈消耗線性增加的發展,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其理論萌芽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中期的美國經濟學家鮑爾丁,具體原則形成是在20世紀80年代末杜邦公司提出的“3R”原則,即減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環(Recycle)原則。它的思路是改變了傳統經濟中“資源——產品——消費——污染排放”的單向流動線性經濟模式為“資源——產品——消費——再生資源”的自然生態模式,其理想境界是追求污染的“零排放”,最基本的精神是清潔生產。簡而言之,就是按照生態經濟規律來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最早利用循環經濟的國家是德國,亞洲搞得最好的國家是日本,而我國的循環經濟理論是從2003年起進入了實踐推進階段。
1建立循環經濟生態城市的制約條件及步驟
1.1生態城市的內涵
生態城市概念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發起的“人與生物圈”(MBA)計劃研究中提出的,是代表一定地域空間內人與自然系統和諧、持續發展的城市類型的高級階段、高級形式。具體的說,生態城市是全球或區域生態系統中,分享公平承載系統份額的可持續發展子系統,它是基于生態學原則建立的自然和諧、社會公平和經濟高效的復合系統,更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與人工協調、人與人之間和諧的理想人居環境。一個城市不管多么貧窮或富有,只要能高效利用資源,在系統內部及外部建立和諧的生態關系,城市擁有充沛的活力,這個城市就處于健康狀態,即生態城市。由于生態城市建設和發展要充分融合社會、文化、經濟等諸多因素,以達到人與人、人與自然、自然與自然的充分和諧。因此,根據現代化進程生態城市可以被分為工業型生態城市、人文型生態城市。
探究循環經濟細化規制實行涵義
摘要:循環經濟理論作為經濟形式的一種范式,逐步轉化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但是,目前全世界循環經濟構建狀況卻參差不齊。本文細化分析了循環經濟理論的經濟基礎和主要內容,并對經濟理論向經濟實踐轉化的對接進行了研究,充實了循環經濟理論,使之成為一種切實可行的經濟理論。
關鍵詞:循環經濟理論細化對接規制
循環經濟理論作為經濟形式的一種范式,逐步轉化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但是,目前全世界循環經濟構建狀況卻參差不齊。究其原因,除了這些國家與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因素影響外,主要是循環經濟在理論上還存在某些盲區。因此,明晰循環經濟理論和探索理論與實踐的對接是目前循環經濟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循環經濟理論的主要內容
循環經濟理論在20世紀60年代萌芽之后,經過半個世紀的探索和實踐,基本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循環經濟理論包括:概念、特征、原則、規律、模式和管理等內容。所謂循環經濟,“就是以資源的高效利用為目標,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物質閉路循環和能量梯次使用為特征,按照自然生態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方式運行的經濟模式”(王冰冰等,2005),其基本特征是各種經濟要素在經濟運行中按照閉路反饋式循環方式運行,運動中的物質能量梯次使用,逐步減少,溢出的能量形成新的能源。
循環經濟遵循3R原則,即:減量化原則,“就是在生產和服務進程中,盡可能地減少資源消耗和廢棄物的排放,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再利用原則,“就是產品多次使用或修復、翻新或再制造使用,延長產品使用期”(王冰冰等,2005);資源化原則,就是最大限度地將生產和消費中的廢棄物轉化為資源。在3R原則的規制下循環經濟運動表現出五種規律性:自然生態式的閉路反饋循環規律;能量梯次使用和轉化規律;廢棄物向新資源轉化規律;循環價值遞增規律;循環效應延展規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