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水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5 19:56:5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需水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西部生態需水研究論文
1、生態水文學的發展
水文學(Hydrology)是地球科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它研究地球上水的起源、存在、分布、循環和運動等變化規律,并運用這些規律為人類服務的知識體系[1]。自從科學界公認水圈、巖石圈和大氣圈都從地圈中分離出來,并作為地球的獨立圈存在后,水文科學的形成就有了其基礎和地位[23]。
人類進入20世紀末,由于社會經濟發展,人與自然的沖突加大,生態環境問題愈來愈突出,如濕地的退化、河道斷流、入海水量減少、水體污染加劇等等。近20年來,生態學家們愈來愈意識到水文過程對生態系統功能的重要影響。但是,缺乏了解水文過程與生態系統植物群落變化與相互制約的內在聯系。同樣,過去水文學家關心最多的是洪水與干旱的成因、工程水文的實際的設計應用等。但是,隨著生態與環境問題的重視與提出,愈來愈多的水文學家開始關注與水相關的生態問題,例如流速如何影響河道內的植物生長?河川徑流的情勢與濱岸生境生態過程之間是如何相互作用與聯系的?由于水文循環聯系地球系統地圈~生物圈~大氣圈的紐帶作用,水文循環過程的變化與其相關的生態環境的變化交叉研究與社會需求,產生了新的學科生長點,即生態水文學(Eco-hydrology)。
生態水文學是20世紀80年代以后逐步發展的一門新興交叉學科[1-20]。它重點研究陸地表層系統生態格局與生態過程變化的水文學機理,揭示陸生環境和水生環境植物與水的相互作用關系,回答與水循環過程相關的生態環境變化的成因與調控。利用生態水文學原理可以積極地用來保護和改善自然景觀,正確指導生態環境脆弱地區的生態環境建設與水資源管理。
生態水文學的提出與發展大致在20世紀70年代以后。早期的生態水文學主要定義在生態濕地系統范疇。例如,1996年Wassen等學者專門撰文[44],認為“生態水文學是一門應用性的交叉學科,旨在更好地了解水文因素如何決定濕地生態系統的自然發育,特別在自然保護和更新方面有重要價值”。
197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正式啟動人類生物圈(MAB)計劃,水生生態系統研究成為該計劃中的一個重要項目。第一階段的會議于1986年在法國圖盧茲召開,主要討論了土地利用對水生生態系統的影響。會議期間,確定了一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主題:陸地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帶,對生物化學循環和景觀鑲嵌體具有重要的調控作用。因此,過渡帶的研究被推薦為UNESCO未來生態系統工作的重點。它是生態水文學發展的雛形階段。
水資源需水預測管理論文
1需水預測
1.1農村生活需水量預測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逐步加快,城鎮人口特別是小城鎮人口增長較快,相對農村人口則逐步減少。1998年遼寧省農村人口為1939萬人,到2000年減少到1886萬人,預測到2005年將減少到1794.7萬人,2010年減少到1638.1萬人,2015年減少到1481.3萬人。但隨著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均用水量在逐年增加,所以總體上農村居民生活用水量增長幅度相對緩慢。1998年農村生活用水量為6.9億m3,預測2005年農村生活需水量為7.1億m3、2010年為7.7億m3、2015年為8.2億m3。
1.2工業需水量預測
工業需水量預測,即電力工業、一般工業、鄉辦工業及村和村以下工業。根據遼寧省計委提供的全省工業產值發展指標,在確定萬元產值需水定額時,充分考慮了遼寧四大支柱產業的具體特點和高新技術產業的迅速崛起,以及產業結構調整、工藝水平提高等一系列因素。需水定額逐年下降,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不斷提高。對鄉鎮工業企業的重復用水進行了估算,由于村及村以下工業受生產條件的限制,水的重復利用暫未考慮。1998年工業用水量30.5億m3,預測到2005年工業需水量為36.3億m3、2010年為47.4億m3、2015年為54.1億m3。
1.3城鎮生活需水量預測
地方生態需水量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生態水環境;需水量定額;閾值;新疆
論文摘要新疆是我國典型的內陸干旱區,水資源對新疆的經濟社會發展、穩定和安全的作用很大。介紹了新疆生態水環境狀況、生態需水估算,并進行評估,估算出新疆需水量的基本定額和閾值,以期對新疆的生態水環境狀況的改善有所幫助。
新疆是我國典型的內陸干旱區,區內有天山、阿勒泰山和昆侖山,具有”三山夾兩盆”的地貌特征。因高山攔阻高空水汽,山區降水較多,加之高山長年積雪形成“固體冰川水庫”的調節,形成了570多條大小河流以及博斯騰湖、烏倫古湖、艾比湖等大小不等的100多個湖泊。
新疆遠離海洋氣候,干旱少雨,蒸發強烈,降水大于100mm區域有部分荒漠植被生長,其他區域多為沙漠和荒漠戈壁,形成干旱區典型的荒漠生態系統;傍河、湖而生的天然植被,多分布于地下水位較高的河道漫灘、低階地、湖濱及低洼地,依靠洪水漫溢或地下水維持生命,沿河形成寬窄不一的由喬木、灌木、草本等植被構成的綠色群落帶。這些大小不等、相互分隔的近800個綠洲,形成了新疆獨特的天然綠洲生態系統。有水則綠洲,無水則沙漠的水生態環境,對新疆經濟社會發展、穩定和安全作用重大。
1生態水環境狀況
新疆水生態環境惡化,主要是人為墾荒造田等活動所致。1950~2006年間灌溉面積增加4.5倍之多,約370萬公頃草地被開墾;引用水由160億立方米增至508億立方米,增加3.2倍;灌溉渠道由6km劇增近36萬千米。大規模水土開發使河流下泄水量劇減,河流湖泊萎縮,濕地減少,水土流失、草地退化沙化、耕地次生鹽堿化等狀態不斷加重:塔里木河三源流阿克蘇河、葉爾羌河、和田河進入干流的水量在20世紀60年代為51.8億立方米,20世紀90年代減少到42億立方米;干流來水減少導致下游河道斷流,1972~2000年,塔里木河大西海子以下河道斷流長達28年,下游的尾閭臺特瑪湖于1972年干涸。
深究生態環境需水量的研究動態
摘要:根據國內外不同學者對生態環境需水量的研究資料,歸納分析了國內和國外對生態環境需水量概念的認識和計算方法。
關鍵詞:生態環境需水量;計算;研究
1國外研究動態
早期的研究是關于河道枯水流量(Low-flow)的研究,這個時期主要是為了滿足河流的航運功能對枯水流量進行研究。隨后,由于河流污染問題的出現,開始對最小可接受流量(minimumacceptableflows,MAFLs)進行研究,其最小可接受流量除了滿足航運功能外,還要滿足排水納污功能。隨著河流受人為因素影響和控制的加強,河流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遭到破壞,生態可接受流量范圍(ecologyacceptableflowregime,EAFR)的研究逐漸展開,其主要是為了恢復河流生態系統功能,為滿足不同的環境要求而進行生態可接受流量范圍的研究。
目前,國際上對河流的生態環境需水量使用較為廣泛、通用的概念是枯水流量。近10年來,為了促進水文水資源研究,國際之間加強了合作,其中包括對河道枯水流量的研究,如FREND(FlowReg-imesfromExperimentalandNetData)行動計劃,第一個行動計劃由水文組織(instituteofHydrology(UK))倡導,并為1985—1988年的國際水文計劃方案Ⅲ(UNESOInternationalHydrologicalProgramme-Ⅲ)做了部分工作。這個組織包括13個歐洲國家,主要是應用國家水流量(水文)數據庫及不同的研究方法,預測河流的洪、枯水流量,分析和研究了歐洲西北部1350條河流的的枯水流量狀況。研究集中在應用水力學參數研究枯水流量與流域河床組成特性之間的關系,以及研究不同頻率不同時段年均流量(mean)與最小流量(annualminima)和枯水流量(low-flow)之間的聯系等,第1個歐洲FREND行動計劃采用了西歐國家網絡提供的精確的日流量和相應的流域資料數據庫。隨后,FREND行動計劃開始向橫向(包括東歐國家)和縱向(擴大到大尺度問題、方法問題、枯水流量和洪水流量條件下流域土地利用的變化,水質等問題的研究)的研究方向發展,其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擴大。
目前,FREND組織很快擴展到歐洲及世界其他許多地區和國家,如西非、中非、北非、地中海地區及中亞地區,印度及南亞地區等,最近正在進行的FREND行動計劃將其研究成果概括在FREND報告中,最新成果有:北歐地區枯水流量和干旱研究;南非區域水資源和干旱評估方法研究;西非、中非地區雨量減少對枯水流量長期影響研究;枯水流量時間系列與斷流分析;地域性生態水文學理論和水資源統一管理的論述等。總之,國際上在水資源領域的合作使得先進的研究技術和手段應用到更多的具有水文數據庫的國家和地區,特別是在流域枯水流量的研究方面,顯得更為突出。
水資源配置中生態環境需水問題探究論文
1研究生態環境用水的目的和意義
水是生命之源,萬物之本。陸地水文過程與生態環境變化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生態環境質量直接關系到區域水文狀況與水文環境的好壞,而區域水文情勢則對生態平衡起到重要的調節作用。長期以來,在水資源開發利用中往往沒有考慮生態環境保護和改善的水資源分配問題,致使一些地區的生態環境出現退化,表現出類似上述的各類自然生態問題。為根治這些生態環境問題,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國務院制定并了《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隨著我國生態環境建設的開展,生態環境用水問題將越來越突出,研究我國生態環境用水,對于實現我國水資源區域間、部門間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續發展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生態環境用水的計算方法
計算時需考慮的幾個指標:①河流流量指標:一般情況下,河道內應保證60%的水質達標水量,流量減少會直接影響其生態功能。人類為維持生活、生產和生態的河道外用水,一般不應超過河流徑流量的40%;②湖泊的面積與水量:城市水體面積的比率直接關系到城市空氣的濕度和溫度,是城市生態的重要指標。采用河湖占城區面積比來反映城市水生態狀況;③濕地指標:濕地面積比率反映了濕地影響的大小。以濕地面積、濕地水體面積和濕地比率作為衡量濕地狀況的指標;④地下水指標:地下水位直接反映了地下水儲量,如果地下水位很低,不僅不能補給地表水,而且濕地和河流就很難蓄住水,地表植被也難以生長。抽取地下水后,地下水位應不低于保持原植被的水平,更不能造成地面沉降;⑤水質指標:水質狀況決定了水體發揮什么樣的功能和發揮功能的大小,污水危害生物的生存,降低水的生態功能。水體水質是反映水體好壞的定量體現;COD是水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是實現“總量控制”的重要指標;污水處理率反映了污水治理的程度,決定著進入水體污染物的總量。流域排污總量,應在河流徑流量的1/40以內,以達到自然稀釋,超標的一定要達標排放。
3濕地生態環境用水
濕地與人類的生存、繁衍、發展息息相關,但關于濕地生態環境用水的核算,還沒有具體可行的方法。目前關于濕地生態環境用水量的核算,大多參照河流生態環境用水進行核算。如濕地基本生態環境用水量,可采用濕地的陸面和水域蒸發量代替。
水資源安全度量管理論文
1.前言
安全是危害或災害的反義詞,它與危害(或災害)的風險緊密聯系。危害(或災害)的風險愈小,安全度就愈高,反之亦然。水安全問題通常指相對人類社會生存環境和經濟發展過程中發生的水的危害問題。例如,水多了(發生洪水災害,導致人的財產損失,人口死亡問題)、水少了(發生干旱、水資源短缺以及引起的生態環境退化、人類生存環境損失)和水臟了(水污染導致的病害健康問題、人口死亡問題)。
中國是降水時空分配非常不均勻、“水“的問題十分突出的發展中國家。水多了(洪澇災害)、水少了(干旱、水資源短缺)和水臟了(水污染問題)業已成為制約中國可持續發展最為重要的限制因子,其緊急程度已經危及人類基本環境和生存問題和國家發展利益的安全問題。
在水安全問題研究中,水資源安全問題是最為重要的一個方面[1]。水資源安全通常指水的供需矛盾產生對社會經濟發展、人類生存環境的危害問題。20世紀末,不滿足可持續水資源利用的模式和環境問題導致嚴重的水資源安全問題,業已引起國際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2000年3月,在荷蘭海牙(Hague)召開了“第二屆世界水論壇及部長級會議”。會議主題是:水的安全:從洞察到行動,全世界140多個國家首腦或部長,3000名科學家出席會議。21世紀水安全面臨7個主要挑戰[23]:
(1)滿足基本需求(meetingbasicneeds)
(2)保護生態(protectingecosystems)
十二五期間水資源的供求探析論文
1綏化市城區水資源基本情況
綏化市城區位于呼蘭河左岸崗阜狀臺地區,是綏化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境內無天然河流,只有北側距城區14km的呼蘭河和南側距城區8km的泥河從西翼流過,現狀用水全部取自第四系中更新統下荒山組沖洪積砂礫石孔隙承壓水。經計算,城市規劃區地下水多年平均總補給量為2768×104m3/a,可開采量為2629×104m3/a。
2005年城區共有各類開采井418眼,其中自來水公司開采井30眼,鐵路水電段開采井13眼,其它各種自備水源井375眼。地下水實際開采量為2910×104m3/a,其中自來水公司開采1860×104m3,鐵路水電段開采300×104m3,其它自備水源井開采750×104m3。2005年,城區供水工程年供水能力達2310×104m3,其中自來水公司年供水1440×104m3,鐵路水電段年供水能力260×104m3,其他自備水源井年供水能力610×104m3。2005年,城區總用水量為2450×104m3,其中城鎮居民生活用水量1420×104m3,占總用水量的58%;工業用水570×104m3,占總用水量的23%;其它用水460×104m3,占總用水量的11%。
從整體用水現狀來看,全市的城鎮居民生活用水量呈穩定增長趨勢,工業用水緩慢增長,而近郊農業用水呈逐步降低趨勢。
2“十二五”期間水資源需求預測
綏化市的水資源需求預測是根據綏化市經濟與社會發展現狀與未來社會發展目標,堅持可持續發展思想,貫徹執行"全面節流,適當開源,加強保護,強化管理"的方針,在充分考慮資源約束和節約資源等因素條件下,研究各規劃水平年生活、工業和其它部門對水的需求,考慮了經濟發展、國民經濟結構、工農業生產布局、城市建設規模等諸多因素對需水量變化的影響。
淺談水資源規劃優化配置原則內容
摘要:針對水資源綜合規劃中涉及的水資源、水資源可利用量、水資源和水環境承載力、需水預測方法、生態環境需水量、水資源短缺、水資源合理配置、水資源配置一般原則等概念或方法的內涵進行了分析,探討性地提出了這些概念或方法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深入研究的主要內容。
關鍵詞:水資源;水環境;規劃;可利用量;承載力;短缺;合理配置
2002年,水利部和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頒發了<關于開展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隨后又陸續了指導水資源綜合規劃的若干技術文件。這些文件對于指導水資源綜合規劃的順利開展具有重要意義。由于新時期國家治水思路和理念的改變,文件中出現了部分新名詞術語,部分原有名詞術語(或計算方法)也賦予了新的內涵。在水資源綜合規劃的技術文件中,有一部分名詞術語比較模糊。本文根據國內專家、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水資源綜合規劃技術文件的規定,對他們的內涵進行分析,對現行的確定方法提出個人看法,對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提出建議。
一、水資源
到目前為止,什么是水資源還沒有一個公認的非常嚴謹的文字描述。<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水資源定義為:自然界一切形態(液態固態和氣態)的水都算水資源。直到1963年英國國會通過的<水資源法>中,改寫為“具有足夠數量的可用資源”。即自然界中水的特定部分。198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IINEScO)和世界氣象組織(WMO)定義水資源是“作為資源的水應當是可供利用或可能被利用。具有足夠數量和可用質量,并且可適合對某地為水資源需求而能長期供應的水源”。
在我國,對水資源的理解也不盡相同。1991年<水科學進展>編輯部組織了一次筆談,就水資源的定義和內涵進行了討論。最后認為:水資源是水體中的特有部分,即由大氣降水補給,具有一定數量和可供人類生產、生活直接利用,且年復一年的循環再生的淡水。
水資源規劃價值研究論文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水資源;水資源可利用量;水資源和水環境承載力;生活和生產需水的預測方法;生態環境需水量;水資源短缺;水資源合理配置等進行講述,包括了水資源可利用量的影響因素有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科學技術進步情況、水污染狀況、定額法需要確定每一行業不同水平年的用水定額、發展規模、以及水的利用系數等,具體資料請見:
論文摘要:針對水資源綜合規劃中涉及的水資源、水資源可利用量、水資源和水環境承載力、需水預測方法、生態環境需水量、水資源短缺、水資源合理配置、水資源配置一般原則等概念或方法的內涵進行了分析,探討性地提出了這些概念或方法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深入研究的主要內容。
論文關鍵詞:水資源;水環境;規劃;可利用量;承載力;短缺;合理配置
2002年,水利部和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頒發了<關于開展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隨后又陸續了指導水資源綜合規劃的若干技術文件。這些文件對于指導水資源綜合規劃的順利開展具有重要意義。由于新時期國家治水思路和理念的改變,文件中出現了部分新名詞術語,部分原有名詞術語(或計算方法)也賦予了新的內涵。在水資源綜合規劃的技術文件中,有一部分名詞術語比較模糊。本文根據國內專家、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水資源綜合規劃技術文件的規定,對他們的內涵進行分析,對現行的確定方法提出個人看法,對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提出建議。
1水資源
到目前為止,什么是水資源還沒有一個公認的非常嚴謹的文字描述。<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水資源定義為:自然界一切形態(液態固態和氣態)的水都算水資源。直到1963年英國國會通過的<水資源法>中,改寫為“具有足夠數量的可用資源”。即自然界中水的特定部分。198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IINEScO)和世界氣象組織(WMO)定義水資源是“作為資源的水應當是可供利用或可能被利用。具有足夠數量和可用質量,并且可適合對某地為水資源需求而能長期供應的水源”。
灌區農作物灌溉原則分析論文
摘要:本文從農作物生長過程所需要的適宜水量、氣候等因素入手分析探討,從而幫助灌水對策與灌溉制度的確定。
關鍵詞:灌區作物需水量灌溉制度
引言
北墅水庫位于萊西市南墅鎮北墅村北,興建在大沽河系的小沽河上游,1970年4月動工興建,1974年10月竣工蓄水,流域面積301平方公里。水庫多年平均來水量為568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為2237萬立方米,總庫容5010萬立方米。水庫現已達到三百年設計,千年校核的防洪標準。
北墅水庫灌區控制南墅、日莊、牛溪埠、武備四個鎮辦土地。渠系工程共有干渠一條,長23.6公里;支渠14條,總長67公里。設計渠首流量5.7m3/s,設計灌溉面積5.7萬畝,有效灌溉面積5.0萬畝,歷史上達到最大灌溉面積4.71萬畝(1981年),目前實際達到的灌溉面積為5萬畝。干、支渠建筑物1514座,其中干渠建筑物670座,支渠844座。
灌區內地形分為低崗丘陵、河流沖積平原、平泊洼地三部分,面積約各占三分之一。北墅灌區屬典型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多年平均氣溫為11.30C,最高氣溫37.50C,最低氣溫-210C。多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825.9小時。多年平均降水量為745毫米,年內降雨分布不均,降雨年際變化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