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6 16:59:3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燕子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燕子媽媽笑了教案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懂得做事情要認真仔細。
2.認讀本課字詞,練習書寫7個生字。
3.學習比較觀察的方法,能把自己的觀察結果表達清楚。
〖教學準備〗
請每個學生帶一種自己喜歡的蔬菜或水果。教師準備相關的詞卡。
燕子教學談研究論文
[內容]
一、比較觀察首先,引導學生觀察圖。在這幅圖中,燕子是主體景物,群山、湖面、稻田等是背景,這一點學生容易看出。但是,在對主體景物——燕子進行觀察時,是按由近及遠的順序好,還是由遠及近的順序好?學生就難以把握了。這時,教師可先要求學生分別用上述兩種順序進行觀察,并說說分別觀察到了什么?接著要求學生比較一下,哪種觀察方法比較好?(暫不要求作出結論)然后放課文錄音,讓學生進一步體會。聽罷錄音,再讓學生作出結論。通過觀察比較,再結合課文,學生都能體會到,觀察燕子,用由近及遠的順序好,它符合人們的一般觀察習慣。
二、比較字詞本文中有許多精妙傳神的用詞,體現了作者的獨具匠心。但小學生是難以體會到的。如:“嫩藍的天空,幾痕細線連于電桿之間,線上停著幾個小黑點,那就是燕子。”一句中的“痕”字就是一例。怎樣使學生體會到“痕”字好在哪里呢?教學時,教者可先啟發學生思考:電線一般用什么量詞?(根)然后讓學生比較:在這里是用“根”好,還是用“痕”好呢?如學生還不能比較得出,教師再啟發學生說說:我們在看一樣東西的時候,近看時覺得它怎樣?(大)遠看時又覺得它怎樣?(小)提示學生把電線在高處、遠處這一因素帶進去考慮。通過這樣的比較之后,學生一下子就會發現,這里用“痕”作量詞好,一個“痕”字把處于高遠處的電線只能隱約可見的特點極準確地表達出來,與后面寫“燕子”成了“小黑點”珠聯璧合,產生了一種朦朧的美。而用“根”則沒有這種效果。
三、比較句子對小學生來說,具體與羅唆還不容易區分,把句子寫具體有什么好處也不一定說得清楚,這就需要在閱讀教學中進行經常性的訓練。如:“在微風中,在陽光中,燕子帶著它剪刀似的尾巴,斜著身子在天空里掠過,唧的一聲,已經由這邊的稻田上,飛到了那邊的高柳之下。”這一句具體描寫了在風和日麗的春光里,燕子快捷飛行的情景。為了便于學生理解體會,教者可先出示一個根據原句濃縮成的“概括句”,即:“燕子在天空里掠過,由這邊飛到那邊。”讓學生將“概括句”與原文“具體句”進行比較,看看“具體句”比“概括句”多了哪些詞語或詞組?接著引導學生逐個分析多出來的詞語或詞組與描寫燕子飛行有什么聯系?可不可以刪去?為什么?“具體句”與“概括句”相比,哪句寫得好?好在哪里?通過比較分析,學生明白了,還是“具體句”即原句寫得好!與“概括句”比起來,原句交代了燕子飛行的環境,表現出了燕子飛行時快捷靈巧的特點。同時學生也懂得了,把句子寫具體,不是面面俱到地寫,而是要抓住事物的特點來寫。
四、比較朗讀重讀是表現文章思想感情的朗讀技巧之一,但是重讀不一定就得用力讀,有一種重讀法叫做“重音輕讀”,即用“虛聲”來讀。這是學生在朗讀時容易忽略的。如“這多么像正待演奏的曲譜氨一句,打了個非常貼切而又生動的比喻,表達了作者對燕子的贊美之情。朗讀時,為表達出這種感情,其中“曲譜”要重讀,這一點學生知道,但“曲譜”要用“虛聲”來讀,學生就不明白了。教學時,教師可分別用“虛”和“實”兩種讀法來讀,讓學生對比體會,哪種讀法顯得美些?然后再把“虛聲”讀法的要領(一輕二慢)教給學生。通過比較,學生得出結論,還是“虛聲”讀法顯得美些。因為此時的環境是很靜的,如果讀得太“實”,則會破壞當時的靜態美。
五、比較寫法小學生在描寫人物(或事物)的外貌(或外形)時,不注意抓住特點來寫,而是從上寫到下,面面俱到,這是一種不好的習慣,教者應結合閱讀教學,多進行一些比較訓練,讓學生在比較訓練中,掌握正確的寫法。本文在描寫燕子外形時,是抓住燕子的羽毛、翅膀、尾巴三方面來寫的,卻沒有寫到燕子的眼睛、嘴和爪子,學生感到不理解。通過比較,學生終于明白了:燕子的眼睛、嘴和爪子的特點不像它的羽毛、翅膀和尾巴那樣突出,所以沒有寫。同樣的,翠鳥的翅膀和尾巴的特點也不像它的爪子、羽毛、眼睛、嘴那樣突出,所以也沒有寫。同時學生還懂得了,描寫外形、外貌,一定要抓住有特點的方面來寫,沒有必要處處寫到。
燕子教學管理論文
[內容]
一、比較觀察首先,引導學生觀察圖。在這幅圖中,燕子是主體景物,群山、湖面、稻田等是背景,這一點學生容易看出。但是,在對主體景物——燕子進行觀察時,是按由近及遠的順序好,還是由遠及近的順序好?學生就難以把握了。這時,教師可先要求學生分別用上述兩種順序進行觀察,并說說分別觀察到了什么?接著要求學生比較一下,哪種觀察方法比較好?(暫不要求作出結論)然后放課文錄音,讓學生進一步體會。聽罷錄音,再讓學生作出結論。通過觀察比較,再結合課文,學生都能體會到,觀察燕子,用由近及遠的順序好,它符合人們的一般觀察習慣。
二、比較字詞本文中有許多精妙傳神的用詞,體現了作者的獨具匠心。但小學生是難以體會到的。如:“嫩藍的天空,幾痕細線連于電桿之間,線上停著幾個小黑點,那就是燕子。”一句中的“痕”字就是一例。怎樣使學生體會到“痕”字好在哪里呢?教學時,教者可先啟發學生思考:電線一般用什么量詞?(根)然后讓學生比較:在這里是用“根”好,還是用“痕”好呢?如學生還不能比較得出,教師再啟發學生說說:我們在看一樣東西的時候,近看時覺得它怎樣?(大)遠看時又覺得它怎樣?(小)提示學生把電線在高處、遠處這一因素帶進去考慮。通過這樣的比較之后,學生一下子就會發現,這里用“痕”作量詞好,一個“痕”字把處于高遠處的電線只能隱約可見的特點極準確地表達出來,與后面寫“燕子”成了“小黑點”珠聯璧合,產生了一種朦朧的美。而用“根”則沒有這種效果。
三、比較句子對小學生來說,具體與羅唆還不容易區分,把句子寫具體有什么好處也不一定說得清楚,這就需要在閱讀教學中進行經常性的訓練。如:“在微風中,在陽光中,燕子帶著它剪刀似的尾巴,斜著身子在天空里掠過,唧的一聲,已經由這邊的稻田上,飛到了那邊的高柳之下。”這一句具體描寫了在風和日麗的春光里,燕子快捷飛行的情景。為了便于學生理解體會,教者可先出示一個根據原句濃縮成的“概括句”,即:“燕子在天空里掠過,由這邊飛到那邊。”讓學生將“概括句”與原文“具體句”進行比較,看看“具體句”比“概括句”多了哪些詞語或詞組?接著引導學生逐個分析多出來的詞語或詞組與描寫燕子飛行有什么聯系?可不可以刪去?為什么?“具體句”與“概括句”相比,哪句寫得好?好在哪里?通過比較分析,學生明白了,還是“具體句”即原句寫得好!與“概括句”比起來,原句交代了燕子飛行的環境,表現出了燕子飛行時快捷靈巧的特點。同時學生也懂得了,把句子寫具體,不是面面俱到地寫,而是要抓住事物的特點來寫。
四、比較朗讀重讀是表現文章思想感情的朗讀技巧之一,但是重讀不一定就得用力讀,有一種重讀法叫做“重音輕讀”,即用“虛聲”來讀。這是學生在朗讀時容易忽略的。如“這多么像正待演奏的曲譜氨一句,打了個非常貼切而又生動的比喻,表達了作者對燕子的贊美之情。朗讀時,為表達出這種感情,其中“曲譜”要重讀,這一點學生知道,但“曲譜”要用“虛聲”來讀,學生就不明白了。教學時,教師可分別用“虛”和“實”兩種讀法來讀,讓學生對比體會,哪種讀法顯得美些?然后再把“虛聲”讀法的要領(一輕二慢)教給學生。通過比較,學生得出結論,還是“虛聲”讀法顯得美些。因為此時的環境是很靜的,如果讀得太“實”,則會破壞當時的靜態美。
五、比較寫法小學生在描寫人物(或事物)的外貌(或外形)時,不注意抓住特點來寫,而是從上寫到下,面面俱到,這是一種不好的習慣,教者應結合閱讀教學,多進行一些比較訓練,讓學生在比較訓練中,掌握正確的寫法。本文在描寫燕子外形時,是抓住燕子的羽毛、翅膀、尾巴三方面來寫的,卻沒有寫到燕子的眼睛、嘴和爪子,學生感到不理解。通過比較,學生終于明白了:燕子的眼睛、嘴和爪子的特點不像它的羽毛、翅膀和尾巴那樣突出,所以沒有寫。同樣的,翠鳥的翅膀和尾巴的特點也不像它的爪子、羽毛、眼睛、嘴那樣突出,所以也沒有寫。同時學生還懂得了,描寫外形、外貌,一定要抓住有特點的方面來寫,沒有必要處處寫到。
小學語文教案:燕子媽媽笑了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燕子媽媽笑了》這篇課文,使學生不僅可以學到觀察事物的方法,還應該知道做任何事情都要認真。
2、初讀課文,認識15個生字。
3、會書寫本課要求會寫的8個字。
4、在學習課文時,學生通過自己豐富的想象,培養口頭表達能力。
教學重難點:
用動態思維方式看圖作文教學
看圖作文(或圖畫作文),是重要的作文類型之一。不管是小學還是中學,課本中都有看圖作文這一題材的內容,即便是在高考考場上,考卷上也時不時會出現看圖作文的身影。有老師們這樣認為:小學低年級教材中用看圖作文作為說話、寫話的題材,可以為孩子的說話與寫話提供言說的對象、范圍與內容,讓孩子言之有物的同時,還可降低說與寫的門檻,是一種很好地練習說與寫的途徑。但是到了高年級,看圖作文由于其圖畫內容的固定性,往往會限制孩子寫作思維與表達能力的發展。并且,也因為圖畫內容的固定性,讓老師面對看圖作文這一教學內容時,很難開展有效的作文教學,或者讓教學淪為一種老師放任與學生自悟的教學過程。
到了高年級,看圖作文真的就變成一種限制孩子寫作思維與表達能力的作文形式了嗎?看圖作文真的是很難教或不能教嗎?我看未必。第一,無論是哪個年齡段,面對看圖作文這一作文題材,看懂圖意,尊重圖意進行作文,這是必須的,這是看圖作文本身的特性,任何時候、任何人都不能違反。但是,我們也要明白,只要是讓寫作文,便必然會有寫作要求,有寫作要求,就需要有審題的步驟,審題要做的事情就是需要寫作者明白這次作文要寫或可寫哪些方面的內容,怎樣的內容是不能寫或者是不屬于這次作文的。寫作的要求,不就是限制嗎?非看圖作文,是多由文字提出要求的,而看圖作文,是由圖畫自身來提出要求與限制的。所以,說看圖作文限制孩子寫作思維與表達能力的發展,這樣的論斷既不科學,也是難于站住腳的。第二,因為圖畫內容的固定性,就認為看圖作文不用教或不能教,這一觀點也是不對的。之所以這樣認為,是因為教者面對看圖作文這一作文形式時,在自覺不自覺中,采用了一種靜態作文思維方式,而不是采用動態的作文思維方式思考畫面的內容。采用靜態的作文思維方式,就是認為畫面上有什么,就只寫什么,是將畫面內容轉化成文字表述的一種方式。動態的作文思維方式,則是要關注畫面與畫面之間的聯系,可以采用順勢思維來想象,也可以采用逆勢思維來構思,或者順勢思維與逆勢思維相結合,進行想象、關聯、拓展的作文思維方式。動態的作文思維方式,既要遵照畫面來運思,更要讓畫面的內容活起來、動起來,而不是對畫面的一種文字解說或翻譯。
下面,筆者結合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習作6”來談一下這個問題。這是一篇典型的看圖作文。畫面意思很簡單,即使是三四年級的孩子一看都會明白的。如果按靜態的作文思維方式來指導或寫這篇作文,大致是這個樣子:在桃紅柳綠的春天里,屋檐下出生不久的一只雛燕從窩里掉了出來。一個穿紅衣服的小姑娘看到了這一幕。一只頑皮的小貓看到了掉在地上的小燕子,并且對它產生了興趣……于是,全班學生的作文幾乎都寫成了這個樣子,千篇一律,老師讀得乏味,也很頭疼,但這也的確是對畫面內容的描述,這是靜態的作文思維方式下學生的作文呈現與老師的感受。如果是動態的作文思維方式呢?如何讓這兩幅圖幻化出生活的光彩呢?首先,要明確畫面給我們提供的作文信息:1.春天及美景;2.人——一個穿紅衣服的小姑娘;3.一只從窩里掉到地上的小燕子;4.一只胖乎乎的貓;5.一個未知的結局。以上,是畫面提供給我們的這次作文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元素,寫作文時要圍繞這些元素來展開。這是圖意。其次,我們需仔細研讀一下這次作文的要求:“然后想想看,接下來會發生什么?結果怎樣?再把這個故事寫下來。題目自擬。”在這個要求中,筆者覺得如下的這些信息是非常重要的。“想想看”,是強調除了畫面內容之外,要求寫作者不必完全拘泥于畫面內容,一定要放飛想象的翅膀,想出畫面間前后的聯系與發展,想出精彩的內容與情節。作文能否寫好,“想”是關鍵。“接下來會發生什么?”這句話,針對的是第二幅圖——貓燕對峙圖。是啊,接下來會發生什么?這當然是這次作文的主要內容,更是要“想”的內容,這就要把這次作文的元素完全聯系互動起來:1.小貓想吃掉小燕子,人貓經過“搏斗”,救了小燕子,將它放回巢里。2.小貓想吃掉小燕子,人來不及救走小燕子,就被貓咬死或吃掉了。3.小貓并不想吃小燕子,只是對它好奇;但小姑娘誤解了它,小貓被趕跑或被狠揍一頓。小燕子原本就沒有危險,是人的臆測。4.小貓并不想吃小燕子,只是對它好奇,小姑娘沒有誤解它,小貓沒有挨揍。小燕子原本就沒有危險,他們三者友好和睦地相處著。5.小貓原本想吃小燕子,在和小燕子玩的過程中,覺得有伴好玩,不想吃了……6.小貓原來不想吃小燕子,在和小燕子玩的過程中,小燕子惹惱了小貓……除此之外,還可以想:小燕子是由于什么樣的原因掉下來的,不同的原因,就會有不同的內容和情趣;小燕子這是第一次從窩里掉下來,還是并非首次,掉下來次數的不同一定會影響故事內容的走向;小姑娘呢,看到這一幕是偶然還是必然?所有這些元素的不同組合,就會寫出不同的作文來。
“再把這個故事寫下來”,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捕捉到:本次作文,是讓孩子們寫一個故事。以小姑娘的視角,可以寫下這次經歷,是一個故事;以小燕子的視角,同樣可以來寫這次經歷,它更知道自己是因為什么原因掉下來的,掉下來時的心情、感受、經歷,它比誰都清楚,主人公的變化讓這次作文變成了寫一個童話,童話更是故事。依此類推,以小貓的視角同樣可以來寫這篇作文,人看到了小燕子掉下來,貓同樣也看到了,并且還趕在小姑娘之前來到了小燕子的面前,小貓同樣是事件的經歷者,也知道接下來發生了什么?孩子們喜歡讀童話,也喜歡寫童話。寫作視角的變化,不僅會讓寫作內容變得立體、豐滿、生動,更會讓整個寫作過程變得趣味盎然。
同樣是兩幅一組的看圖作文,如果我們是以靜態的作文思維方式來思考,思維的結果基本上就只有一種,讓看圖作文變成一次用文字對畫面的解說或翻譯,讓孩子們的作文成果顯得局限、僵化、單一,讓作文教學的過程變得艱難。而如果我們采用動態的作文思維方式,就會讓固定的作文畫面,也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激發出孩子們寫作文的興趣,寫出精彩紛呈的作文內容來。
作者:聶艷宏 單位:新作文雜志社
音樂體驗幼兒教育論文
一、幼兒的成長離不開音樂
幼兒是在父母的歌聲中長大的,當幼兒剛剛能夠聆聽這個世界的時候,可能最先聽到的就是父母那輕輕的“寶貝”,或者是爺爺奶奶那輕聲的吟唱。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的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就是,現在的幼兒對音樂特別敏感,任何一段有節奏的音樂,都有可能讓幼兒的小屁股隨著音樂節奏而擺動。當幼兒入園之后,這樣的音樂體驗不能中斷,只能加強。而將幼兒園的音樂教學從體驗的視角加以觀照時,音樂教學乃至于幼兒教育便會有另外一番風采。事實也告訴我們,幼兒教育中音樂體驗是不可或缺的,音樂體驗不只意味著幼兒只是聽音樂,也不意味著幼兒只是學唱歌。體驗的真正含義是學習者用自己的感覺器官去感知音樂,用自己的思維去理解音樂。很多時候幼兒憑著自己的理解去聽音樂、唱兒歌的過程,就是幼兒成長的過程。音樂是幼兒成長不可或缺的元素。
二、幼兒教育中滲透音樂體驗
在幼兒教育中如何滲透音樂體驗呢?在筆者看來這并不是一個難以克服的障礙。相反,像筆者這樣普通的幼兒教師,就有著可以實施音樂滲透教育的堅實肩膀,足以能夠站在一個更高的層面看到音樂滲透的美麗大海。筆者認為,幼兒有自己能夠理解的音樂。傳統的音樂教學往往只是讓幼兒學唱某一首歌,而忽視了幼兒內心的體驗,這顯然是不對的。一曲經典的“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里……”已經傳唱了幾十年,它帶給幼兒許多體驗,許多幼兒在進入小學、初中、高中甚至長大成人之后,仍然能夠哼起這首曲子,足以證明像這樣的曲子在幼兒的心中遠不是模仿學唱那樣簡單。在該曲的學唱中,筆者讓幼兒想象自己就是那群可愛的小燕子。有幼兒說沒有見過小燕子,經別人一提醒,他就知道了原來在自家屋檐下看到的尾巴像剪刀的就是小燕子,它真的是年年春天來這里嗎?它為什么只是春天來這里?它來這里待多長時間?后來去哪兒了?明年來的燕子還是去年那只燕子嗎?燕子媽媽生小燕子是在我們這兒嗎……那么多的問題,就在音樂體驗教學思想的指導下,在幼兒的思維中自然形成了,于是回答這些問題又成為學唱此曲的另一個美麗風景,孩子們嘰嘰喳喳搶著回答,不管對錯,教師的作用就是傾聽孩子們的答案并加以評價,等到這一系列的問題得到了解決,此時孩子們心中的燕子便不再是歌曲中那個抽象的概念,而是一只只鮮活的燕子。這個時候再帶著孩子們去唱,同樣的曲,同樣的調,但幼兒們唱的感覺便不一樣了,看他們認真的樣子,看他們的眼神,仿佛自己就是那只燕子一樣,穿著美麗的花衣,在一個美麗的春天來到了幼兒園……同樣一首兒歌,不同的思想導致了不同的教育理念與不同的教學行為,而幼兒也因此享受到了不同的歌唱過程。這段過程是屬于孩子們的,是他們與音樂的一種互動,那美妙動聽的曲子已經成為幼兒在感受春燕時的一種心情,有了這種心情,幼兒的心里便充滿了感動。筆者以為,這是幼兒教育中嘗試音樂滲透最大的意義。
三、從音樂滲透到音樂欣賞
在幼兒教育中滲透音樂體驗是一種略高于日常教學行為的嘗試,雖沒有劃時代的意義,但卻是不斷超越的結果。如果讓筆者暢想幼兒音樂教學的未來,那么音樂滲透還不是最終的目標,在音樂滲透的基礎上帶著幼兒欣賞音樂,那將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呀!筆者在教學中發現,幼兒在聽到一首曲子之后,總是能夠有所感受。有一次筆者發現,幼兒在唱:“我的好媽媽,下班回到家,勞動了一天多么辛苦啊……”時常常有一絲感動,這種感動是幼兒將歌曲與媽媽融合到了一起,這既是體驗,又何嘗不是一種欣賞?用孩子的話說,“我在唱歌時想到了媽媽有時很晚才下班……”這樣的童真所體現出來的意趣,自然也可以理解為幼兒欣賞音樂的結果。其實,對于幼兒而言音樂欣賞真的不是那么“高大上”,它就是幼兒在聆聽、吟唱音樂時的一種感受而已。有了這種感受,幼兒教育不就獲得了促進幼兒成長的意義么?
元宵節致詞
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啦!祝各位格格阿哥元宵節快樂!
小鄧子、小卓子、明月、彩霞!快快起床!今天不可以睡懶覺,快把
漱芳齋里里外外打掃得干干淨淨,裝點得漂漂亮亮,兩位格格要回來
鬧元宵,這可是格格婚后第一個元宵節呀,一定要讓格格高高興興的!
還有,皇阿瑪下了圣旨,今晚漱芳齋人人可以沒上沒下,沒大沒小,
愛怎么玩怎么玩,愛怎么樂怎
三八婦女節詩朗誦:何首烏
點評:多年的何首烏,相伴了母親,就成了母親的身影。“母親常常嘮叨就像何首烏冬枯夏青,庭院年年盛載著母親的期盼,哪怕燕子歸來,只暖一下檐下的泥窩,只瞅一下何首烏的綠屏。”一韻到底,韻味就無窮了。平凡的好詩!
故鄉的春夏不乏從南方歸來的燕子
然而,電話中時常聽母親嘮叨
我家屋檐下的那個燕子窩
沒有了燕子的蹤影
年年如此,正如
三八婦女節詩朗誦:何首烏
點評多年的何首烏,相伴了母親,就成了母親的身影。“母親常常嘮叨就像何首烏冬枯夏青,庭院年年盛載著母親的期盼,哪怕燕子歸來,只暖一下檐下的泥窩,只瞅一下何首烏的綠屏。”一韻到底,韻味就無窮了。平凡的好詩!
故鄉的春夏不乏從南方歸來的燕子
然而,電話中時常聽母親嘮叨
我家屋檐下的那個燕子窩
沒有了燕子的蹤影
年年如此,正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