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丙橡膠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7 07:26:1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乙丙橡膠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乙丙橡膠生產技術研究論文
乙丙橡膠(EPR)是繼Zieg1er一Natta催化劑的發明、聚乙烯和聚丙烯的出現后問世的一種以乙烯。丙烯為基本單體的共聚橡膠,分為二元乙丙橡膠(EPM)和三元乙丙橡膠(EPDM)兩大類。前者是乙烯和丙烯的共聚物;后者是乙烯、丙烯和少量非共軛二烯烴的共聚物。EPR具有許多其它通用合成橡膠所不具備的優異性能,加之單體價廉易得,用途廣泛,是80年代以來國外七大合成橡膠品種中發展最快的一種,其產量、生產能力和消費量在發達國家中均居第三位,僅次于丁苯橡膠、順丁橡膠。1998年世界EPR總生產能力約為102噸,消費量為81.4萬噸。初步統計,1999年消費量約為83.61萬噸,預計2003年將達到98.0萬噸。1998~2003年EPR的需求增長率為3.8%,高于丁苯橡膠和順丁橡膠需求量的增長速率。
目前FPR工業生產工藝路線有溶液聚合法、懸浮聚合法和氣相聚合法三種。下面將分別詳細論述其技術狀況及待點,并進行技術經濟比較。
1、溶液聚合工藝
1.1技術狀況
60年代初實現工業化,經不斷完善和改進,技術己成熟,為許多新建裝置所使用,是工業生產的主導技術,約占FPR總生產能力的77.6%。
該工藝是在既可以溶解產品、又可以溶解單體和催化劑體系的溶劑中進行的均相反應,通常以直鏈烷烴如正己烷為溶劑,采用V一A1催化劑體系,聚合溫度為30~50C,聚合壓力為0.4~0.8MPa,反應產物中聚合物的質量分數一般為8%~10%。工藝過程基本上由原材料準備、化學品配制、聚合、催化劑脫除、單體和溶劑回收精制以及凝聚、干燥和
乙丙橡膠生產技術研究論文
乙丙橡膠(EPR)是繼Zieg1er一Natta催化劑的發明、聚乙烯和聚丙烯的出現后問世的一種以乙烯。丙烯為基本單體的共聚橡膠,分為二元乙丙橡膠(EPM)和三元乙丙橡膠(EPDM)兩大類。前者是乙烯和丙烯的共聚物;后者是乙烯、丙烯和少量非共軛二烯烴的共聚物。EPR具有許多其它通用合成橡膠所不具備的優異性能,加之單體價廉易得,用途廣泛,是80年代以來國外七大合成橡膠品種中發展最快的一種,其產量、生產能力和消費量在發達國家中均居第三位,僅次于丁苯橡膠、順丁橡膠。1998年世界EPR總生產能力約為102噸,消費量為81.4萬噸。初步統計,1999年消費量約為83.61萬噸,預計2003年將達到98.0萬噸。1998~2003年EPR的需求增長率為3.8%,高于丁苯橡膠和順丁橡膠需求量的增長速率。
目前FPR工業生產工藝路線有溶液聚合法、懸浮聚合法和氣相聚合法三種。下面將分別詳細論述其技術狀況及待點,并進行技術經濟比較。
1、溶液聚合工藝
1.1技術狀況
60年代初實現工業化,經不斷完善和改進,技術己成熟,為許多新建裝置所使用,是工業生產的主導技術,約占FPR總生產能力的77.6%。
該工藝是在既可以溶解產品、又可以溶解單體和催化劑體系的溶劑中進行的均相反應,通常以直鏈烷烴如正己烷為溶劑,采用V一A1催化劑體系,聚合溫度為30~50C,聚合壓力為0.4~0.8MPa,反應產物中聚合物的質量分數一般為8%~10%。工藝過程基本上由原材料準備、化學品配制、聚合、催化劑脫除、單體和溶劑回收精制以及凝聚、干燥和包裝等工序組成,但由于各公司在某部分或控制方面有自己的專利技術,因而各具獨特的工藝實施方法。代表性的公司有DSM、Exxon、uniroya1、DuPont、日本三井石化和JSR公司。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DSM公司,它不僅是全球最大的EPR生產者,而且在荷蘭、美國、日本、巴西所擁有的四套裝置均是采用溶液聚合工藝,占世界溶液聚合工藝生產EPR總能力的1/4.下面將以該公司為例進行說明。
乙丙橡膠生產工藝分析論文
乙丙橡膠(EPR)是繼Zieg1er一Natta催化劑的發明、聚乙烯和聚丙烯的出現后問世的一種以乙烯。丙烯為基本單體的共聚橡膠,分為二元乙丙橡膠(EPM)和三元乙丙橡膠(EPDM)兩大類。前者是乙烯和丙烯的共聚物;后者是乙烯、丙烯和少量非共軛二烯烴的共聚物。EPR具有許多其它通用合成橡膠所不具備的優異性能,加之單體價廉易得,用途廣泛,是80年代以來國外七大合成橡膠品種中最快的一種,其產量、生產能力和消費量在發達國家中均居第三位,僅次于丁苯橡膠、順丁橡膠。1998年世界EPR總生產能力約為102噸,消費量為81.4萬噸。初步統計,1999年消費量約為83.61萬噸,預計2003年將達到98.0萬噸。1998~2003年EPR的需求增長率為3.8%,高于丁苯橡膠和順丁橡膠需求量的增長速率。
FPR生產工藝路線有溶液聚合法、懸浮聚合法和氣相聚合法三種。下面將分別詳細論述其技術狀況及待點,并進行技術比較。
1、溶液聚合工藝
1.1技術狀況
60年代初實現工業化,經不斷完善和改進,技術己成熟,為許多新建裝置所使用,是工業生產的主導技術,約占FPR總生產能力的77.6%。
該工藝是在既可以溶解產品、又可以溶解單體和催化劑體系的溶劑中進行的均相反應,通常以直鏈烷烴如正己烷為溶劑,采用V一A1催化劑體系,聚合溫度為30~50C,聚合壓力為0.4~0.8MPa,反應產物中聚合物的質量分數一般為8%~10%。工藝過程基本上由原材料準備、化學品配制、聚合、催化劑脫除、單體和溶劑回收精制以及凝聚、干燥和包裝等工序組成,但由于各公司在某部分或控制方面有自己的專利技術,因而各具獨特的工藝實施。代表性的公司有DSM、Exxon、uniroya1、DuPont、日本三井石化和JSR公司。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DSM公司,它不僅是全球最大的EPR生產者,而且在荷蘭、美國、日本、巴西所擁有的四套裝置均是采用溶液聚合工藝,占世界溶液聚合工藝生產EPR總能力的1/4.下面將以該公司為例進行說明。
乙丙橡膠及技術經濟分析論文
乙丙橡膠(EPR)是繼Zieg1er一Natta催化劑的發明、聚乙烯和聚丙烯的出現后問世的一種以乙烯。丙烯為基本單體的共聚橡膠,分為二元乙丙橡膠(EPM)和三元乙丙橡膠(EPDM)兩大類。前者是乙烯和丙烯的共聚物;后者是乙烯、丙烯和少量非共軛二烯烴的共聚物。EPR具有許多其它通用合成橡膠所不具備的優異性能,加之單體價廉易得,用途廣泛,是80年代以來國外七大合成橡膠品種中最快的一種,其產量、生產能力和消費量在發達國家中均居第三位,僅次于丁苯橡膠、順丁橡膠。1998年世界EPR總生產能力約為102噸,消費量為81.4萬噸。初步統計,1999年消費量約為83.61萬噸,預計2003年將達到98.0萬噸。1998~2003年EPR的需求增長率為3.8%,高于丁苯橡膠和順丁橡膠需求量的增長速率。
FPR生產工藝路線有溶液聚合法、懸浮聚合法和氣相聚合法三種。下面將分別詳細論述其技術狀況及待點,并進行技術比較。
1、溶液聚合工藝
1.1技術狀況
60年代初實現工業化,經不斷完善和改進,技術己成熟,為許多新建裝置所使用,是工業生產的主導技術,約占FPR總生產能力的77.6%。
該工藝是在既可以溶解產品、又可以溶解單體和催化劑體系的溶劑中進行的均相反應,通常以直鏈烷烴如正己烷為溶劑,采用V一A1催化劑體系,聚合溫度為30~50C,聚合壓力為0.4~0.8MPa,反應產物中聚合物的質量分數一般為8%~10%。工藝過程基本上由原材料準備、化學品配制、聚合、催化劑脫除、單體和溶劑回收精制以及凝聚、干燥和
乙丙橡膠生產工藝研究論文
乙丙橡膠(EPR)是繼Zieg1er一Natta催化劑的發明、聚乙烯和聚丙烯的出現后問世的一種以乙烯。丙烯為基本單體的共聚橡膠,分為二元乙丙橡膠(EPM)和三元乙丙橡膠(EPDM)兩大類。前者是乙烯和丙烯的共聚物;后者是乙烯、丙烯和少量非共軛二烯烴的共聚物。EPR具有許多其它通用合成橡膠所不具備的優異性能,加之單體價廉易得,用途廣泛,是80年代以來國外七大合成橡膠品種中發展最快的一種,其產量、生產能力和消費量在發達國家中均居第三位,僅次于丁苯橡膠、順丁橡膠。1998年世界EPR總生產能力約為102噸,消費量為81.4萬噸。初步統計,1999年消費量約為83.61萬噸,預計2003年將達到98.0萬噸。1998~2003年EPR的需求增長率為3.8%,高于丁苯橡膠和順丁橡膠需求量的增長速率。
目前FPR工業生產工藝路線有溶液聚合法、懸浮聚合法和氣相聚合法三種。下面將分別詳細論述其技術狀況及待點,并進行技術經濟比較。
1、溶液聚合工藝
1.1技術狀況
60年代初實現工業化,經不斷完善和改進,技術己成熟,為許多新建裝置所使用,是工業生產的主導技術,約占FPR總生產能力的77.6%。
該工藝是在既可以溶解產品、又可以溶解單體和催化劑體系的溶劑中進行的均相反應,通常以直鏈烷烴如正己烷為溶劑,采用V一A1催化劑體系,聚合溫度為30~50C,聚合壓力為0.4~0.8MPa,反應產物中聚合物的質量分數一般為8%~10%。工藝過程基本上由原材料準備、化學品配制、聚合、催化劑脫除、單體和溶劑回收精制以及凝聚、干燥和包裝等工序組成,但由于各公司在某部分或控制方面有自己的專利技術,因而各具獨特的工藝實施方法。代表性的公司有DSM、Exxon、uniroya1、DuPont、日本三井石化和JSR公司。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DSM公司,它不僅是全球最大的EPR生產者,而且在荷蘭、美國、日本、巴西所擁有的四套裝置均是采用溶液聚合工藝,占世界溶液聚合工藝生產EPR總能力的1/4.下面將以該公司為例進行說明。
乙丙橡膠生產工藝及其技術經濟分析
乙丙橡膠(EPR)是繼Zieg1er一Natta催化劑的發明、聚乙烯和聚丙烯的出現后問世的一種以乙烯。丙烯為基本單體的共聚橡膠,分為二元乙丙橡膠(EPM)和三元乙丙橡膠(EPDM)兩大類。前者是乙烯和丙烯的共聚物;后者是乙烯、丙烯和少量非共軛二烯烴的共聚物。EPR具有許多其它通用合成橡膠所不具備的優異性能,加之單體價廉易得,用途廣泛,是80年代以來國外七大合成橡膠品種中發展最快的一種,其產量、生產能力和消費量在發達國家中均居第三位,僅次于丁苯橡膠、順丁橡膠。1998年世界EPR總生產能力約為102噸,消費量為81.4萬噸。初步統計,1999年消費量約為83.61萬噸,預計2003年將達到98.0萬噸。1998~2003年EPR的需求增長率為3.8%,高于丁苯橡膠和順丁橡膠需求量的增長速率。
目前FPR工業生產工藝路線有溶液聚合法、懸浮聚合法和氣相聚合法三種。下面將分別詳細論述其技術狀況及待點,并進行技術經濟比較。
1、溶液聚合工藝
1.1技術狀況
60年代初實現工業化,經不斷完善和改進,技術己成熟,為許多新建裝置所使用,是工業生產的主導技術,約占FPR總生產能力的77.6%。
該工藝是在既可以溶解產品、又可以溶解單體和催化劑體系的溶劑中進行的均相反應,通常以直鏈烷烴如正己烷為溶劑,采用V一A1催化劑體系,聚合溫度為30~50C,聚合壓力為0.4~0.8MPa,反應產物中聚合物的質量分數一般為8%~10%。工藝過程基本上由原材料準備、化學品配制、聚合、催化劑脫除、單體和溶劑回收精制以及凝聚、干燥和
商務局公司產品反傾銷情況報告
據對*石化公司的調查,截止20*年7月,該公司反傾銷案件共七起,產品分別是苯酚、乙醇胺、三元乙丙橡膠、丙烯酸酯、有機硅、丁辛醇、丁苯橡膠。通過近幾年反傾銷措施的實施,產品銷售外部市場環境得到規范,為公司提高產品市場占有率,實現裝置滿負荷生產,增加銷售收入和提高經濟效益起到積極作用。已經終裁的丙烯酸酯、苯酚、丁苯橡膠、乙醇胺、有機硅產品反傾銷效果顯著,產品價格較立案前有了一定程度的上漲,隨著市場競爭環境的逐漸公平,產業市場得到了恢復性發展。具體情況如下:
一、反傾銷進展情況
1、丙烯酸酯
原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于20*年10月10日公告,決定對原產于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亞的進口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丙烯酸酯行反傾銷調查。20*年12月5日初裁公告,20*年4月10日丙烯酸酯反傾銷案終裁勝訴,自20*年4月10日起,對原產于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亞的進口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丙烯酸酯征收反傾銷稅,征收稅率為2%-49%,實施期限自20*年4月10日起5年。
20*年5月8日丙烯酸酯反傾銷期中復審,20*年7月5日期中復審立案。
丙烯酸酯反傾銷終裁勝訴,保護了國內產業的恢復性發展,產品價格趨于合理,隨著國內原油價格的上漲和整體化工行業恢復性發展,該產品價格由20*年的11700元/噸逐步上漲到15500元/噸。
電纜附件技術發展技術論文
摘要:通過對目前電力系統35kV及以下不同種類電纜附件型式的比較,基于中壓電纜附件“預制化”、“簡潔化”的發展方向,介紹了部分當前在電纜附件技術發展研究過程中的新材料和新技術。
引言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和城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城市特別是大中城市配電網絡中電纜應用的比例越來越高。從而帶動了電纜附件產品的強大需求,也促進了其產品研發改進的速度。
一、電纜附件的作用
在電纜終端和接頭處,由于電纜金屬護套和屏蔽層斷開,使得電場分布比電纜本體復雜得多,在電纜終端電場存在軸向應力,因此需要使用電纜附件來實現電纜的連續和駁接,即一個能滿足一定絕緣與密封要求的連接裝置。
電纜有導體、絕緣、屏蔽和護層等四個主要結構層,電纜附件中作為電纜線路組成部分的電纜終端頭、中間接頭,必須使電纜的四個結構層分別得到延續,并且實現導體連接良好,絕緣可靠,密封良好和足夠的機械強度,確保電纜終端和電纜接頭的質量,才能保證整個電纜配電網絡的供電可靠性。
橡膠生產工藝及技術經濟分析論文
乙丙橡膠(EPR)是繼Zieg1er一Natta催化劑的發明、聚乙烯和聚丙烯的出現后問世的一種以乙烯。丙烯為基本單體的共聚橡膠,分為二元乙丙橡膠(EPM)和三元乙丙橡膠(EPDM)兩大類。前者是乙烯和丙烯的共聚物;后者是乙烯、丙烯和少量非共軛二烯烴的共聚物。EPR具有許多其它通用合成橡膠所不具備的優異性能,加之單體價廉易得,用途廣泛,是80年代以來國外七大合成橡膠品種中發展最快的一種,其產量、生產能力和消費量在發達國家中均居第三位,僅次于丁苯橡膠、順丁橡膠。1998年世界EPR總生產能力約為102噸,消費量為81.4萬噸。初步統計,1999年消費量約為83.61萬噸,預計2003年將達到98.0萬噸。1998~2003年EPR的需求增長率為3.8%,高于丁苯橡膠和順丁橡膠需求量的增長速率。
目前FPR工業生產工藝路線有溶液聚合法、懸浮聚合法和氣相聚合法三種。下面將分別詳細論述其技術狀況及待點,并進行技術經濟比較。
1、溶液聚合工藝
1.1技術狀況
60年代初實現工業化,經不斷完善和改進,技術己成熟,為許多新建裝置所使用,是工業生產的主導技術,約占FPR總生產能力的77.6%。
該工藝是在既可以溶解產品、又可以溶解單體和催化劑體系的溶劑中進行的均相反應,通常以直鏈烷烴如正己烷為溶劑,采用V一A1催化劑體系,聚合溫度為30~50C,聚合壓力為0.4~0.8MPa,反應產物中聚合物的質量分數一般為8%~10%。工藝過程基本上由原材料準備、化學品配制、聚合、催化劑脫除、單體和溶劑回收精制以及凝聚、干燥和
當前客運橋面施工探索
本文作者:艾碧霖工作單位:中鐵大橋局集團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電纜槽
洪塘雙線特大橋,橋面電纜槽的寬度分別為400mm、350mm,橋面設置有接觸網支柱基礎、下錨拉線基礎,當其占用電纜槽位置時,為保證槽內電纜的通過,應注意在接觸網支柱等基礎相應部位預留電纜通過的孔道。為便于標準化設計及避免豎墻參與梁部受力,豎墻應按2m一段設置單元,在有接觸網支柱等基礎時,豎墻長度可適當調整,為保證電纜槽內排水,每隔2m左右在電纜槽下方設置過水孔。電纜槽蓋板根據不同梁型類型有所差異,其中遠離線路中線最外側電纜槽蓋板,設計荷載按橋梁檢查車的走行荷載設計,檢查車每車4個輪軸作用于電纜槽蓋板,輪軸最小間距為0.6m,每輪輪壓為14.1KN,每個蓋板僅承受一個輪軸作用,中間及內側電纜槽蓋板,設計荷載采用5KN/m2計算。蓋板在材料選擇上,在滿足蓋板受力的同時,對其結構的耐久性、輕便性、美觀性、便于施工養護及更換等方面應給予充分的考慮,同時能盡量減少橋面的重量。按照材料可將蓋板分為預制鋼筋混凝土蓋板、RPC混凝土蓋板、無機材料復合蓋板以及其他符合材料的改版等;本橋采用的是鋼筋混凝土蓋板。
防水系統
其組成部分包括防水層和保護層。防水體系設計應以合理、有效、安全、可靠為原則,保證整個體系具有以下性質:(1)具有不透水性,能夠防止水從橋面微小破損處、結構開孔等處流入浸透橋梁結構;(2)保護層在車輛牽引、制動等的力學作用下不碎不裂,具有強勁的抵抗力;(3)防水層與混凝土構造物及混凝土保護層粘結性要好;(4)防水層的化學作用穩定性要好;(5)整體防水體系要便于施工和保證施工質量。洪塘雙線特大橋防水層采用的是聚氯乙烯防水卷材作為防水材料,防水卷材應符合《聚氯乙烯防水卷材》的要求,厚度4.5mm,最大寬度不超過1.0m,長度不超過35m。防水層上設置一層細石聚丙烯纖維網混凝土保護層以提高防水性能。防水層還可采取聚氨酯防水涂料作為材料。防水涂料采用環保型聚氨酯符合《聚氨酯防水涂料》的標準,而涂料又分為粘貼防水卷材的防水涂料和直接用于做防水層的防水涂料兩種,涂刷厚度應滿足相關要求及技術規定。防水層上一般設置細石聚丙烯腈纖維或聚丙烯纖維網高性能混凝土保護層,當防水要求較高時,可采用摻加親水性更好的纖維素纖維細石混凝土作為防水層的保護層。防水層設計中應特別注意陰角、泄水管周邊、梁端伸縮縫處等部位的防水處理。
排水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