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7 14:16:2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頤和園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頤和園教學管理論文
[內容]
“九義”教材六年制第七冊第10課《頤和園》是一篇講讀課文。作者按參觀順序,敘述了游覽頤和園的經過,描繪了頤和園秀麗的景色,表達了作者的贊美感情。我們要通過講讀,讓學生感知公園的美麗,把握觀察的順序,體會文章的韻味,臨摹課文的章法。
一、看圖學文,感知美麗
這篇課文包括三幅彩圖。在教學時,我們要把插圖也當作教材,引導學生認真地觀察彩圖,從彩圖導入課文,再圖文結合,理解課文,讓學生感知頤和園的美麗。我們可以從下面幾點去嘗試。
一是用圖導入課文。第一幅是長廊的景色,第二幅是萬壽山景色,第三幅是昆明湖景色。在教學時,我們應先指導學生觀看這三幅圖。使學生對頤和園的主要景觀有一個整體的了解。再指導學生觀察長廊、佛香閣、排云殿、石橋的景色,使學生對頤和園美麗景色產生一點感性認識,并激發閱讀興趣,為講讀課文做好鋪墊。
二是圖文結合,講讀課文。彩圖和課文分別用畫面和文字表現了頤和園的美麗。因此,我們在教學時,不僅要用彩圖導入課文,還要用學文來加深對彩圖的理解。比如,我們在講讀第3段時,可以這樣問學生:這段課文寫了哪兩處景物?(佛香閣、排云殿)你能在圖上指出哪是佛香閣,哪是排云殿?再讓學生把描寫佛香閣、排云殿的句子畫下來,讀一讀。
頤和園旅游文化零翻譯方法探究
摘要:頤和園是中國的皇家園林,面對眾多的外國游客,譯者需要選擇恰當的翻譯方法進行文化傳播。零翻譯作為翻譯理論中的新生力量,越來越被認可并得到廣泛應用。本文以頤和園旅游文化為切入點,以零翻譯為指導方法探索頤和園旅游文化的外宣翻譯策略,并對其以更好地宣傳其文化底蘊。
關鍵詞:零翻譯;頤和園;旅游文化翻譯
1.引言
在“一帶一路”與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時代背景下,旅游逐漸成為文化傳播的重要媒介之一,旅游翻譯在文化交流道路上的橋梁作用顯得尤其重要。然而我國旅游翻譯行業起步較晚,發展速度緩慢,翻譯作品質量參差不齊。因此,提高旅游翻譯質量,對旅游文本翻譯進行細致研究勢在必行。旅游翻譯屬于呼喚功能文本(Newmark,Peter,2001),除傳遞源語信息外,還力圖在一定程度上說服讀者,因此選擇合適的翻譯方法十分重要。“零翻譯”(邱懋如,2001)自2001年提出以來,雖一直在爭議質疑中發展,但被應用的領域卻日益廣泛。旅游翻譯涉及到傳播中國文化和吸引外國游客,適用于零翻譯方法。頤和園作為聞名中外的“皇家園林博物館”,其園中蘊含的中國文化處處可見,不論是針對國內游客的源語介紹還是針對外國游客的譯語介紹,都是作為旅游文本翻譯案例研究的良好素材。筆者在頤和園進行了實地考察,參考景點標識牌、手繪旅游地圖、頤和園官方網站、及《新編英語北京導游》(劉愛服,2018)中關于頤和園的介紹,多方收集了頤和園旅游翻譯文本近500條,整理分析后針對典型例子的零翻譯應用進行了歸納總結。
2.零翻譯與頤和園旅游文化翻譯的應用
文化翻譯是各國文化傳播的橋梁,而零翻譯恰恰可作為搭建橋梁的基石,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由歸化和異化等傳統翻譯法造成的文化不對等問題。因此,隨著零翻譯概念的提出,其應用范圍日益擴大,近年來旅游文化翻譯研究也在逐步向其靠近。2.1零翻譯的定義及其發展。2001年,上海外國語大學邱懋如教授在《可譯性及零翻譯》一文中首次提出“零翻譯”(ZeroTransla-tion)概念,即不用目的語中現成的詞語譯出源語中的詞語,這里包含兩層意思:1)源文中的詞語故意不譯,即省略;2)不用目的語中現成的詞語譯原文的詞語,包括音譯和移譯。隨后,劉明東(2002:30-31)將零翻譯分為絕對零翻譯(省譯和移譯)和相對零翻譯(音譯、音義兼譯、補償、象譯、直譯加注、歸化等)。在此基礎上,羅國青(2005:90-91)又提出了“窄式、寬式”之分。之后“零翻譯”概念進一步縮小,李丹,黃忠廉(2012)等眾多學者提出“零翻譯”不同于音譯、省譯、不譯和形譯。總結來看,零翻譯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階段,即提出、二分和縮小。這一概念的提出維護了翻譯活動的普遍可譯性原則,為旅游翻譯的研究提供了另一方法與途徑。2.2零翻譯在頤和園旅游文化翻譯中的分類應用。旅游資料中所蘊含的信息以文化為主,通常涉及源語文化的方方面面。在翻譯時譯者需盡可能保持源語文化事物的特點,同時最大程度地實現文化的完整傳播。下面將以部分頤和園翻譯文本為例簡析零翻譯方法的分類應用。根據邱懋如(2001:26)為“零翻譯”所下定義:不用目的語中現成的詞語譯出源語中的詞語,這種零翻譯主要表現在音譯(Transliteration)和移譯(Transfer-ence)上。音譯是指用目的語中與源語發音相同或近似的詞語進行翻譯,其本身并不具有該意義,如鳳凰茶屬于烏龍茶,將其音譯為“Fenghuang(Phoenix)OlongTeas”;移譯是指直接將源語中的詞語移用到目的語中,在旅游翻譯中又可分為單純移譯法和復雜移譯法。單純移譯法指在譯語中原封不動地保留源語形式或轉寫成拼音,如:昆明湖“KunmingLake”、宜蕓館“YiyunHall”;復雜移譯法是在前者的基礎上增加注釋或補充說明,如澄鮮堂“ChengxianTang(HallofClearnessandFreshness)”、“織染局ZhiranJu(WeavingandDyeingBuraeu)。”如上文所述,零翻譯已經在旅游翻譯中被廣泛使用,并多以音意兼譯、音譯加注、以及補償翻譯的方式呈現。2.2.1音意兼譯。指模擬源詞中部分讀音和傳達愿意的(部分)意義相結合。專有名詞常用拼音名加上其通名來翻譯,如:“寶云閣(銅亭)(BaoyunBronzePavilion)”;“慶善堂(QingshanHall)”;“五圣祠(WushengTem-ple)”。音意兼譯是旅游翻譯在處理地名及建筑名時的常用方法,它的優點是簡潔、直接,有利于彌補景點標識牌空間大小限制帶來的不便,并且能避免復雜的翻譯處理,保持源文的韻味。但是由于源語詞語目的語詞的不對等,在使用該方法時會導致一定程度的文化缺失,例如在翻譯“廟宇”、“祠堂”、“寺院”等詞語時,譯者將其都翻譯為“temple”,這樣會給外國游客造成誤解與困擾,使其接收不到豐富的文化內涵,造成文化缺失。2.2.2音譯加注。音譯加注指彌補可能出現的源語意義在目的語中的缺失,即彌補由音意兼譯帶來的文化缺失。常見的格式為“源語+(目的語)”。在旅游翻譯中常見于專有地名及建筑名的翻譯,如“延賞齋”譯為“YanshangZhai(HallofAmpleGoodView)”;“蠶神廟”譯為“CanshenMiao(TempleoftheGoddessofSilkworm)”;“水村居”譯為“ShuicunJu(WaterfrontVillage)”。這樣處理不僅保留了景點名稱的原汁原味,也可以讓外國游客通過注釋更加清晰地認識到景點中獨有的中國文化。缺陷是處理方式及其文字呈現較為復雜,不便于游客記憶。2.2.3補償翻譯。補償翻譯指將源語詞匯音譯為目的語詞匯時兼顧其含義,以補償其語意損失。頤和園中存在許多與藏傳佛教相關的建筑和習俗,常常包含由蒙、藏語等少數民族語言音譯而來的詞匯,若再將其直接音譯為英語,往往會使外國游客難解其意,因此補償翻譯就顯得必要且迫切,最為典型的例子如“頤和園”譯為“TheSummerPalace”而不是“YihePalace”。“故宮(紫禁城)”譯為“TheForbiddenCity”而不是“TheOldPalace”。游客們在接受到由補償翻譯而來的景區名稱時,會產生更加深刻的印象與理解。在此研究基礎上,劉明東(2002:30)對零翻譯方法進行了更加細致的化分,進一步列出了八種實現零翻譯的手段,且經整理分析發現,這八種方法在頤和園旅游翻譯中均有體現,除上述三種常見方法之外,其他方法如下表1所示:除上述已舉例的文本翻譯外,其他相關文本的零翻譯應用已在文末附表。
頤和園教學構想管理論文
[內容]
“九義”教材六年制第七冊第10課《頤和園》是一篇講讀課文。作者按參觀順序,敘述了游覽頤和園的經過,描繪了頤和園秀麗的景色,表達了作者的贊美感情。我們要通過講讀,讓學生感知公園的美麗,把握觀察的順序,體會文章的韻味,臨摹課文的章法。
一、看圖學文,感知美麗
這篇課文包括三幅彩圖。在教學時,我們要把插圖也當作教材,引導學生認真地觀察彩圖,從彩圖導入課文,再圖文結合,理解課文,讓學生感知頤和園的美麗。我們可以從下面幾點去嘗試。
一是用圖導入課文。第一幅是長廊的景色,第二幅是萬壽山景色,第三幅是昆明湖景色。在教學時,我們應先指導學生觀看這三幅圖。使學生對頤和園的主要景觀有一個整體的了解。再指導學生觀察長廊、佛香閣、排云殿、石橋的景色,使學生對頤和園美麗景色產生一點感性認識,并激發閱讀興趣,為講讀課文做好鋪墊。
二是圖文結合,講讀課文。彩圖和課文分別用畫面和文字表現了頤和園的美麗。因此,我們在教學時,不僅要用彩圖導入課文,還要用學文來加深對彩圖的理解。比如,我們在講讀第3段時,可以這樣問學生:這段課文寫了哪兩處景物?(佛香閣、排云殿)你能在圖上指出哪是佛香閣,哪是排云殿?再讓學生把描寫佛香閣、排云殿的句子畫下來,讀一讀。
北京導游詞:六大景點英文導游詞之頤和園
北京導游詞
thetourwilltake4-6hours.therouteisasfollows:
outsidetheeastgate-sidetheeastgate–infrontofthehallofbenevolenceandlongevity-infrontofgardenofvirtuousharmony-infrontofthegrandtheaterbuilding-alakesidewalkfromthegardenofvirtuousharmonytothehallojaderipples-infrontoftheojaderipples-infrontoftheyiyunguan(chamberofmortalbeing)-hallofhappinessandlongevity-infrontoftheyaoyue(chamberofmortalbeings)-hallofhappinessandlongevity-infrontoftheyaoyue(invitingthemoon)gateofthelongcorridor-strollingalongthelongcorridor-visitinganexhibitionofculturalrelics-infrontofthehallofdispellingclouds-insidethehallofdispellingclouds-atopthetowerofbuddhistincense-onahilltopleadingfromthebackdoorofthetowerofbuddhistincense-onahilltopleadingfromthebackdoorofthetowerofbuddhistincense-insidethegardenofharmoniousinterest–outsidethesouthgatetosuzhoushoppingstreet-atopthestonebridgeinsidethesuzhoushoppingstreet–ontheroadfromthesouthgateofsuzhoushoppingstreet-ontheroadformthesouthgateofsuzhoushoppingstreettothemarbleboat-infrontoftheruinsofthegardenofcompletespring–alongthelakesidebythemarbleboat-boatingonthekunminglake-leavingoutthroughtheeastgate.
(outsidetheeastgate)
ladiesandgentlemen:welcometothesummerpalace.(aftertheself-introductionoftheguide-interpreter)ihopethiswillbeaninterestingandenjoyabledayforyou.
duringourtour,youwillbeintroducedtotimehonoredhistoricalandculturaltraditions,aswellaspicturesqueviewsandlandscapes.
傳統文化類節目實踐創新研究
摘要:2020年7月,北京電視臺繼續開拓傳統文化類綜藝節目,推出圍繞著名皇家園林頤和園為主題的大型文化節目《我在頤和園等你》。該節目從具體的地標景點出發,包含建筑、園藝、繪畫、歌舞等藝術類型,內容豐富,通過新穎的環節設計,將傳統文化與流行文化破壁融合,不僅適合在電視平臺播出,也適合在網絡平臺傳播,實現了傳統文化節目的實踐創新。
關鍵詞:媒介融合;傳統文化類綜藝節目;創新;《我在頤和園等你》
2020年7月,北京衛視繼《上新了·故宮》(2018年11月)、《遇見天壇》(2019年8月)和《了不起的長城》(2020年1月)之后,正式推出全新的園林文化類戶外綜藝節目《我在頤和園等你》。自《上新了·故宮》榮獲第25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綜藝類最佳電視綜藝節目后,該系列傳統文化類原創節目口碑收視雙豐收,北京衛視進一步確立了打造“京味國潮”系列IP的傳統文化類節目路線,《我在頤和園等你》正是這一系列IP中的最新力作。作為一檔園林文化類戶外綜藝節目,《我在頤和園等你》通過豐富的視聽畫面,為觀眾展現了絕美的頤和園風景。雄偉的萬壽閣、擁有吉尼斯世界紀錄的長廊、設計巧妙的十七孔橋等,凝聚了中國古代卓越的建筑設計及精神內涵,而其中蘊含的豐富的歷史故事也為節目弘揚傳統優秀文化的敘事與表達提供了絕妙的素材。整體來看,《我在頤和園等你》的定位仍是致力于傳統文化傳播,豐富傳統中國美學精神的表達,但在保留了系列作品優點的基礎上,節目組及時注意到了觀眾對于該類型節目的審美疲勞,為實現更高的審美追求而積極展開實踐創新,擺脫了邊瀏覽、邊講解的方式,力求創新變化,通過更為新奇的、富有娛樂趣味的設計,挖掘頤和園故事,吸引觀眾群體,引導觀眾理解中國文化。
一、把握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
中國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與其他傳統文化類節目一樣,《我在頤和園等你》的核心內容依舊是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講述中國故事。節目每一集設計一個路線主題,展開新穎有趣的游戲挑戰設計,在嘉賓完成挑戰的過程中傳達主題。頤和園中建筑形式眾多,圍繞著“福壽”的主題,承載著多樣的傳統文化類型。第三集中,挑戰設計為在未開放游覽區域的排云殿中尋找意味“幸福無邊”的文物———牌匾“蕃釐經緯”,最終由工作人員解釋其出自《漢書》《爾雅》《周禮》。第四集,嘉賓們來到中國現存最大的皇家大戲樓德和園,主要表現了中國傳統藝術文化中戲曲文化的主題。通過嘉賓對《空城計》《鎖靈囊》等經典動作片段的模仿演繹,達到寓教于樂的宣傳目的。在第一集就出現的頤和園長廊,本身就是經典卓越的中國傳統建筑精品,而長廊上繪就的一千四百余幅彩畫,更是講述了一千四百余個傳統故事,為發掘中國傳統文化提供了大量的故事素材。《我在頤和園等你》雖然扎根在北京,以頤和園發生的故事為主,但由于頤和園本身的特殊性,故事也不僅僅是“北京故事”而已。例如第二集中的“江南風光線”主題,節目場景主要安排在具有明顯江南風格的水村居、諧趣園等,編劇設置了茶飲、江南評彈等江南元素,借助游戲環節,講述了乾隆皇帝在南巡時獨愛張東官櫻桃肉、杭州金山寺玉帶橋、蘇軾與佛印和尚說禪等故事。雖然這些故事并非發生在北京,但依靠頤和園這個地標為載體,使整個節目的文化故事更為豐富,不局限于本地故事,而是觀照更廣闊的中國故事。
二、傳統文化與流行文化的創新破壁
城市生態課實習報告實踐報告
1實習概況:
1.1實習目的:
增進對于城市生態系統的基本要素、城市人與環境關系的認識,增強對城市的感性認識,發現城市中不合理的地方并能將課本中的知識運用于實踐。
1.2實習時間以及內容:
時間:20*年*月*日
路線:從北大地學樓出發,沿著燕南園,翻尾石魚,從北大西門出到蔚秀園,穿過承澤園到海淀公園,經六郎莊,直至*城市綠化隔離帶,從頤和園南如意門進入頤和園,沿昆明湖南岸到萬壽山北坡。
園林景觀如詩如畫建設論文
中國園林中的文學品題指的是廳堂、楹柱、門楣上和庭院的石崖、粉墻上,留下的歷代文人墨跡,即匾額、楹聯和石刻等。它們是建筑物典雅的裝飾品、景觀的說明書、園主的心靈陳辭,是園林景觀的一種詩化。
匾額
匾額最早見于南朝宋羊欣《筆陣圖》,具有文學形象的匾額始于中唐,宋后題額多擷歷代詩文名句而成。園林中的匾額主要被用作題刻園名、景名,陶情寫情詠景或頌人寫事,典雅含蓄,立意深邃,融辭、賦、詩、文意境于一爐,系詩情畫意于一詞,成為一種獨立的文藝小品。
匾額使物景獲得“象外之境、境外之景、弦外之音”,獲得靈魂和生氣,人們得以涵詠乎其中,神游于境外。如留園楠木廳懸有清代著名金石學家吳大澂篆書匾額“五峰仙館”,將人們的注意力投向廳南的湖石峰巒上,“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秀出金芙蓉”,主人仿效的正是李白“巢云松”的風流。
匾額為游人點出景觀的美學特點,可“使游者入其地,覽景而生情文”,獲得綿綿無窮的深永意蘊。如避暑山莊“錘峰落照”、“西嶺晨霞”,觀朝暉夕影;避暑山莊“月色江聲”,賞月色波粼;拙政園“倒影樓”,看池中倒影;頤和園“玉琴峽”、耦園“聽櫓樓”,聽水聲淙淙;避暑山莊“曲水荷香”、獅子林“雙香仙館”、滄浪亭的“聞妙香室”聞鮮花馨香,等等。
寫意式的抽象題詠更催人遐思:擁翠山莊的“月駕軒”、滄浪亭的“陸舟水屋”、避暑山莊的“云帆月舫”,馳舫游之思;耦園的“宛虹舡”、拙政園的“小飛虹”、“依虹亭”,騁彩虹之想。點出了虛實相濟的園林欣賞空間主題,為風景傳神寫意。
北京生態實習報告
實習路線:逸夫二樓-燕南園-北大西門-蔚秀園-承澤園-海淀公園-六郎莊-北京城市綠化隔離帶-京密引水渠-頤和園南如意門-昆明湖南岸-頤和園北岸-頤和園東宮門-萬壽山北坡主要內容:一關于尊重自然:就實習路途中所遇到的植被情況進行分析
二關于改造:就京密引水渠和海淀公園改造后群眾的反響進行分析
三關于管理:就燕南園、蔚秀園頤和園的管理進行分析
四關于調查方法和問題:總結
××年月日,李迪華老師帶領我們選修城市生態學課程的同學,進行了本學期第一次教學實習。本次實習首先在校內進行觀察,然后從東門出發,經蔚秀園、海淀公園、六郎莊到達頤和園。途中,原創:我們不僅見到了北大附近密集的居民區這些典型的城市元素,而且也經過了四環綠化隔離帶等自然氛圍濃厚的地區,這樣,我們既可以親身體驗城市環境與自然環境的差異與協調的共存,又可以通過采訪來了解城市中生活的居民對周圍生態環境的看法。另外,本次實習途經很多近些年發生巨大改變的地區,根據老師的講解和我們對周圍居民的采訪以及親自觀察,加以對比思考,我們也更容易發現目前城市生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城市居民更喜歡什么樣的居住環境、周邊環境。我想這些對將來從事規劃師職業的我們來說,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在行進過程中,有許多平時經常見到的事物,在實習這種特殊的情況下,卻突然間引起了我的很多感想,下面,就按照行進路線談一下本次實習中我的感想。一關于尊重自然
園林景觀賞析論文
中國園林中的文學品題指的是廳堂、楹柱、門楣上和庭院的石崖、粉墻上,留下的歷代文人墨跡,即匾額、楹聯和石刻等。它們是建筑物典雅的裝飾品、景觀的說明書、園主的心靈陳辭,是園林景觀的一種詩化。
匾額
匾額最早見于南朝宋羊欣《筆陣圖》,具有文學形象的匾額始于中唐,宋后題額多擷歷代詩文名句而成。園林中的匾額主要被用作題刻園名、景名,陶情寫情詠景或頌人寫事,典雅含蓄,立意深邃,融辭、賦、詩、文意境于一爐,系詩情畫意于一詞,成為一種獨立的文藝小品。
匾額使物景獲得“象外之境、境外之景、弦外之音”,獲得靈魂和生氣,人們得以涵詠乎其中,神游于境外。如留園楠木廳懸有清代著名金石學家吳大澂篆書匾額“五峰仙館”,將人們的注意力投向廳南的湖石峰巒上,“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秀出金芙蓉”,主人仿效的正是李白“巢云松”的風流。
匾額為游人點出景觀的美學特點,可“使游者入其地,覽景而生情文”,獲得綿綿無窮的深永意蘊。如避暑山莊“錘峰落照”、“西嶺晨霞”,觀朝暉夕影;避暑山莊“月色江聲”,賞月色波粼;拙政園“倒影樓”,看池中倒影;頤和園“玉琴峽”、耦園“聽櫓樓”,聽水聲淙淙;避暑山莊“曲水荷香”、獅子林“雙香仙館”、滄浪亭的“聞妙香室”聞鮮花馨香,等等。
寫意式的抽象題詠更催人遐思:擁翠山莊的“月駕軒”、滄浪亭的“陸舟水屋”、避暑山莊的“云帆月舫”,馳舫游之思;耦園的“宛虹舡”、拙政園的“小飛虹”、“依虹亭”,騁彩虹之想。點出了虛實相濟的園林欣賞空間主題,為風景傳神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