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思想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8 22:36:3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音樂思想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青主音樂思想探討
摘要:后,西方浪漫主義和表現主義音樂美學開始影響近代中國,音樂理論家青主便深受其影響。青主一生致力于音樂美學相關問題的研究,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向音樂本體發問的音樂理論家。綜觀青主的音樂美學論著,他對于“什么是音樂”有著獨特見解。他認為“音樂是上界的語言”,是直接表“情”的;認為音樂具有世界性,“國樂”不必分為中西。青主還提倡學習西方音樂,反對抱殘守缺,主張吸收各民族音樂的精華。就其歷史價值來看,青主對音樂本質的闡述具有創新精神和進步意義。
關鍵詞:青主;音樂思想;音樂美學;音樂通論
“什么是音樂”本是一個事關音樂本體論的哲學和美學問題。青主在《什么是音樂》一文中,以歐洲浪漫樂派為評價音樂的標準,對這個問題進行了闡述,并提出了對當時中國音樂創作發展的建議。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雖然這篇文章有唯心主義的傾向,有一定歷史局限性,但正如青主的弟弟廖輔叔在他的《樂苑雜談》中所說:平心而論,青主的音樂思想有其合理因素,而且也達到了相當的深度,但又不能不承認他內心世界的矛盾。僅僅因其摻雜了一些唯心主義的東西就給他戴上一頂唯心主義帽子,一棍子打死固然太簡單。從青主作為國人中向音樂本體發問的第一人,以及向中國傳入歐洲音樂思想的角度來講,我們應該承認青主的音樂思想具有創新和積極意義的一面。本文擬結合青主音樂美學思想的相關論述,對其音樂思想做初步探究。
一、青主的人生經歷與思想傾向
青主原名廖尚果,曾經是活躍于政治、軍事領域的革命者,1927年廣州起義失敗后被國民黨通緝,他短暫的政治生涯就此結束。在留德老同學蕭友梅的幫助和掩護下,遠赴德國留學,主修法律,因童年愛好而兼修音樂,從此改名青主,遠離政治,轉而投身音樂事業。青主幼時曾被送往廣州讀書,那時正值中俄戰爭結束不久,年幼的青主不懂得什么是帝國主義戰爭的道理,只知道是亞洲國家第一次打敗歐洲強國。之后,青主進入陸軍學堂,被潛伏在學堂的孫中山同盟會當作革命的發展對象,在同盟會提倡國民教育的影響下,形成了他青年時期激進的革命思想。青主在理性層面上堅信中國傳統文化落后于西方現代文化,要使中國不至于淪喪,須學習西方,青主對中國音樂的展望也是建立在這種理想上。許多學者認為,青主音樂美學思想建立在以古典主義音樂為中心的基礎上,存在著歐洲中心論的思想局限。正是由于“向西方乞靈”這句話,使青主在當時的學術界一語成名,許多理論家對青主進行批判,使他幾十年都背著“崇洋媚外”的罵名。但真要追溯起來,這句口號卻不是青主“發明”的,魯迅先生在青主提出這句口號的五年之前,就曾經在《華蓋集?青年必讀書》中向青年提出了他的忠告:“我以為要少一或者竟不一看中國書,多看外國書”。
二、青主音樂美學思想的淵源
中國傳統音樂美學思想綜述
摘要:中國傳統音樂源遠流長,包含諸多審美品格,其美學思想博大豐富。豐富的音樂關學思想,對中國民族傳統音樂體系的形成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本文主要介紹中國傳統音樂美學思想當中的儒家、道家、墨家的美學思想。
關鍵詞:傳統美學思想儒家道家墨家
中國傳統音樂源遠流長,包含諸多審美品格,其美學思想博大豐富。豐富的音樂美學思想,對中國民族傳統音樂體系的形成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中國民族傳統音樂體系在與西方所謂專業音樂體系的對照與比較中,呈現出了鮮明而特有的審美特征。縱觀整部美學史,我們不難發現,中國音樂發展其問出現過入、道、墨、法、佛、陰陽等諸多美學流派,但大體都被儒道兩家所包融、吸收而失卻獨立存在的價值,儒道兩家美學思想從先秦產生至今,始終貫穿音樂發展中。
一、儒家音樂美學思想:善、和
儒家的音樂理論對音樂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給予充分的肯定。孔子認為思想的審美樸素之美,簡樸之美,含蓄之美,是自然與人心的交融,主張在音樂審美中保持一種“和”的情感態度。孔子曾評價《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他認為,音樂審美中的情感態度及其表現是中正平和的,也應當是適度的,有節制的,這同他的“中庸”哲學思想是一致的。荀子認為音樂在動蕩年代可以鼓舞前方將士英勇善戰,而在和平環境中又能使人們以禮相代。在音樂內容與藝術形式上,儒家的音樂理論把內容的“善”“和”放在第一位,而藝術形式的美,則放在第二位。中國傳統的音樂審美以“和”為中心,對我國的音樂家發展有著極深遠的影響。儒家的音樂理論還把音樂家藝術看成是一種認識真理的途徑。
《樂記》是儒家的音樂家美學思想的代表著作。《樂記》論述了音樂的本源:“凡間之起,由人心也:人心之動,物之使用使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音樂是由間組成,其根源是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受到外界事物的激動,“物動心態”,是原始唯物主義反映論的觀點。《樂記》提出了自己的音樂美學思想,如書中寫道:“是故德成而上,藝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樂情篇》)。就是說,作品的思想內容是主要的,技藝是次要的,品德的修養是首要的,事情的完成是次要的這就給我們一啟示:在當代的音樂教學中,專業的音樂人才固然需要但通過音樂教育培養、擴展音樂素質,具有一定的藝術修養更為重要。
音樂教育思想啟迪思考
一、音樂思想的概念闡述
什么是音樂思想呢?從廣義范圍上說,音樂思想包含了人對音樂的思考,對于音樂的情感以及聆聽音樂時的心境。音樂創作者在創作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思想等等,因此音樂是有思想的,而這種思想又賦予音樂以自己的生命。音樂思想多種多樣,你可以從音樂中聽出歡喜、悲恨、哀愁等等。比如在音樂《致愛麗絲》中你可以發掘出暖暖的愛意,從《歡樂頌》中你可以看到高昂的歡樂,從《義勇軍進行曲》中你可以感覺到民族的危難人民的不屈,從《命運交響曲》中你可以感受到對抗命運不屈的吶喊......其實音樂思想來源于作曲家的思想,作曲家的人生經歷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其創作品的思想。就如我們耳熟能詳的音樂作曲家貝多芬,他的作品正是他人生經歷的展示。因為對生活再次充滿希望,走出了疾病和死亡的陰影,他創作了《第二交響曲》,這是一曲希望之歌;因為對愛情的沉醉,他創作了《第四交響曲》,這是一曲“青春贊歌”;又因為聽力的喪失以及對命運不屈的反抗,他創作了《命運交響曲》,他說他要“扼住命運的喉嚨”......這就是所謂的音樂思想——音樂家們人生的感悟,我們在聆聽之時,往往被這種強烈的思想所震撼所悸動。
二、音樂教育的理念分析
對于音樂教育理念的理解,不同時期不同國家都有自己特有的定義。比如在德國,音樂教育理念強調的是音樂教育影響人的日后發展,應該是面向所有人的,如卡爾•奧爾夫曾說過這么個意思:音樂教育與人的教育是一樣的,其最終的關注點永遠是對精神世界的研究而不是單單音樂本身;在前蘇聯,音樂教育強調普通教育,正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提出的英語教育應該是人的教育而不是音樂家才有的教育;而在匈牙利,音樂教育強調的是每一個人的教育,如音樂家柯達伊提出了音樂教育對每個人都必不可少,一個人一旦離開了音樂就無法得到全面的發展;然而在我國由于受到學科中心主義的影響,我國的音樂教育理念偏向于專業化,只重視音樂知識的傳播而忽視了音樂教育對于人的影響。在我國傳統音樂教學觀念認為上音樂課的目的就是掌握一些音樂知識和技能,因而音樂課長久以來一直被認為是一種技能課程。我們從小就被灌輸著這樣的思想:音樂是屬于有音樂天賦的人才享有的權利。而前期判斷你是否有音樂才能的一個標準是是否識譜,這種模式偏離的音樂教學的目的,并且這種強迫性的純技術訓練勢必給學生帶來對音樂的困擾,使他們失去了對音樂的熱情。目前,我國對音樂教學進行了新課程改革,新的音樂理念也由此形成,即在學習音樂過程中強調的是學生自身的體驗,深入的模仿,相互間的合作以及自我的探究。這一轉變注重了學生的個人興趣以及個性要求,又激發了學生們的創作熱情。
三、音樂思想對音樂教育理念的啟迪作用
1.儒家音樂思想對于音樂教育理念的啟迪作用。儒家音樂思想推崇的是“樂教”,強調了音樂對于教化人的作用。孔子的音樂思想把音樂的藝術作用上升到了人格完美程度與否以及是否能進入人生最高境界的地位,同時也將道德意識滲透到了音樂思想之中,這種音樂思想在整個中國歷史和社會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十分深遠的作用,對后世進行的音樂教育理念形成了重大的影響。儒家的音樂思想對于現今我國推行的素質教育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儒家音樂思想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念和世界觀念,它對于我們現代音樂教育有重要的啟發作用,它告訴我們在今后的音樂教育過程中不但要培養學生的音樂技能和綜合理論知識,同時更為重要的是在學生的思想道德和人文素養的培養上。現代化教育的核心是素質教育,音樂具有廣泛的協同性,與耳熟能詳的人文學科、數理化學科之間有著深遠的關聯,所以在整個現代化教育中,音樂教育對于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好學生與其他學科教育一樣也有不可磨滅的作用。這也深刻反應了音樂強大的教化作用,以及儒家音樂思想對于我國現代化音樂教育理念的深刻作用。2.道家音樂思想對于音樂教育理念的啟迪作用。老子主張的道家音樂思想強調的是“大音希聲”,這屬于自然音樂論,認為音樂的本原是天然形成的而不是人為形成的;而莊子作為道家的另一個重要代表,在老子道家音樂思想的基礎上補充了“天人合一”“至樂無樂”的音樂觀。道家音樂思想雖然在一定程度是消極的,但是它對于后世的音樂審美思想形成了基礎性的作用,是中國傳統音樂教育的指導思想。道家思想的最大影響力可以說是在傳承和發展我國民族音樂作用中的先導作用。在我過傳統音樂的曲目中很多都是源自于自然音樂論,是一種模仿自然界存在的聲響或某一特定場所的聲響的樂曲。我國目前的音樂教育中就十分推崇這種“原生態”的音樂唱法,并且已經走進了大學音樂課堂,這也進一步證實了音樂思想對于當前音樂教育理念的深遠的啟迪作用。3.“以人為本”音樂思想對于音樂教育理念的啟迪作用。“以人為本”的音樂思想是二十一世紀我國社會發展不斷進步的產物,是對“以人為本”教育的又一全新的闡述,它是一種在音樂教學中始終要以人作為出發點,要把人最終的成長和發展做為首要任務,要尊重學生之間存在的音樂差異,體現人的個性發展,要把培養學生的能力為根本任務。音樂是來自于人心靈的聲音,音樂對于不同社會階層的人來說有著不一樣的理解。“以人為本”的音樂思想是對以前歷史經驗教訓的深刻總結,是對于當前社會深刻理解而形成的思想,這種思想對于音樂教育理念的發展有著深遠的作用。1)“以人為本”的音樂思想能夠最大化激發人類潛能。“以人為本”的音樂思想可以對人類無意識的創作本能進行理論指導,有助于創造性思維的誕生。2)“以人為本”的音樂思想可以拓展人類的想象空間。音樂教師在讓學生欣賞音樂的過程中,要以欣賞樂曲的中心意思為基本,引導幫助學生發揮空間想象能力,自由發揮,天馬行空般的感知音樂中包含的形象、內容、靈魂,使學生在欣賞音樂的同時掌握空間思維方法。3)“以人為本”的音樂思想可以培養人的審美能力。“以人為本”的音樂思想有助于發揮以情動人和感人的強大音樂魅力,可以幫助人們依賴于傾聽感受到音樂的美感,通過唱歌傳達音樂的美感,再通過表演展示音樂的美感。4)“以人為本”的音樂思想在提高人的全面素質中發揮著中心作用。
透視孔子音樂思想
摘要:孔子不僅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偉大的音樂家。孔子在音樂上有精深造詣,對古代音樂理論多有總結,對保存古代音樂文化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對音樂與禮、音樂與仁關系的論述,對儒家音樂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關鍵詞:孔子;音樂
在我國古代各思想流派中,真正重視音樂的只有儒家,尤其是早期儒家。孔子年作為儒家的創始人,在音樂搜集、整理、修訂、教學上自覺地做了大量工作,《論語》中記載他音樂方面的言論和實踐近30處。孔子已經形成了比較明確的音樂觀,在歷史上最早提出了豐富的音樂思想。孔子在彈琴、鼓瑟、唱歌等多方面的音樂實踐活動,為他的音樂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其音樂思想對我國封建社會的音樂發展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一、孔子的音樂思想的研究綜述
孔子是春秋末葉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多年以來,學者們對孔子的思想已從多方面作了深刻的研究和探討,對孔子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也給予了應有的評價。然而,對于孔子在古代音樂領域內的高深造詣及其總結出來的音樂理論,對于孔子的音樂思想及其在中國古代音樂史上的地位,學術界迄今還少有專文進行系統論述。本文試就孔子的音樂理論、樂制思想以及與仁、禮學說的關系作一初步探討,希冀博學通人雅正。因此說禮、樂是孔子音樂思想的精髓。
二、孔子的音樂思想
小議先秦音樂思想的倫理審視
[論文關鍵詞〕先秦音樂思想倫理思想
[論文內容提要]文章從倫理學的角度,對先秦儒家、道家音樂思想在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形成、發展的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和深遠影響做出了簡潔明了的歸納和總結,并闡明先秦音樂思想與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甚至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層聯系。
先秦時期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胚胎”和“萌芽”時期,作為倫理學的“德”的觀念發韌于夏代,中經殷周和春秋戰國,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思想,是在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上有著重大影響的時期。由于這種文化傳統的影響,在對音樂文化的闡釋中,先秦音樂思想凸顯了中國傳統音樂深厚的倫理意蘊。
在中國傳統思想中,“德”具有總攝諸體、兼收并蓄的意義及功能。尤其作為中國音樂思想中一個最為重要、最核心的觀念,從先秦典籍《論語》、《左傳》到漢代《禮記·樂記》,從戰國末期孟子、荀子的《樂論》到魏晉秘康的《聲無哀樂論》,以迄于唐、宋、元、明、清,歷代樂論、筆記、詩詞、小說、曲論、唱論,無不浸潤著“德”的觀念。謹遵道德規范,乃是中國古代音樂倫理、政治、美感和形態的最高理想。
一、先秦時期的音樂倫理思想著述研究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倫理精神與音樂藝術之間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中國傳統道德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一種藝術的境界,傳統藝術又在潛移默化中促進人格的完成。先秦時期思想家學派繁多,在思想領域中產生了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的局面,成就了中國思想史上的重要一頁。先秦典籍、諸子百家的著述、先秦考古文獻(包括出土的文獻如“簡犢”“帛書”及“銘文”等)、文物實物資料是研究先秦音樂思想史料的主要來源。這些文獻史料如儒家孔子的《論語》,孟子、荀子的《樂論》及《周易》“象”,《周豐山“春官宗伯·大司樂”,《尚書》“堯典”、“皋陶漠”,《禮記》等經典;墨家的墨子《三辯》、《非樂上》、《非儒樸和《公孟》;道家的《老子》、《莊子》;法家的商鞍《商君書》、韓非子;雜家的《管子》、《呂氏春秋》、《列子》、《國語》、《左嘟(先秦史書);以及漢代的《史記》,《樂記》(后人記載的先秦歷史資料)等均載有一定的論樂文字。
現代音樂美學思想研究論文
摘要:西方的現當代藝術種類繁多,錯綜復雜,晦澀難懂。凱奇則更是把非音樂因素介入音樂,以“無聲之樂”的形式來表現音樂,從而達到精神自由的境界,以此來表達“藝術即生活,生活即藝術”的美學思想。然而,這種美學思想是值得商榷的,無聲音樂嚴重的影響了音樂的發展,甚至改變了藝術的發展軌跡,本文通過對音樂本質的研究,來重新詮釋無聲音樂。
關鍵詞:現代音樂美學;4分33秒;無聲之樂
在20世紀這個新的音樂思潮競相涌現的年代里,音樂美學得到了長足發展,但是音樂的自律和他律依然是美學界議論的焦點。音樂自律論也被稱之為形式主義音樂理論,它是18世紀和19世紀西方音樂美學理論中的兩大流派之一。這一流派以奧地利音樂理論家愛德華•漢斯立克為代表,他在《論音樂的美》一書中認為:音樂的美是一種不依附、不需要外來內容的美,音樂只是樂音的運動形式,情感的表現不是音樂的內容,音樂也不是必須以情感為對象,音樂不描寫任何情感。實際上,漢斯立克主張音樂的美來自于音樂本身,與其表達的情感和內容無關。音樂的原始要素是和諧的聲音,它的本質是節奏。音樂他律論也可以稱作音樂的情感論,這一流派認為:音樂是人類情感的表現,它受某種外在規律——人的情感的制約。情感是音樂表現的主要內容。這兩種流派都出現了許多著名的音樂家,情感論的音樂家數不勝數,比如浪漫時期的諸多音樂家,而到了二十世紀,自律論的影響迅速膨脹,他們的代表是表現主義音樂時期的音樂家及在其后出現的序列音樂、偶然音樂,拼貼音樂等。本文就偶然音樂及其代表人物做一下淺顯的討論。
在二十世紀末,偶然性音樂占據了一個重要地位,它擺脫了序列式的控制走向了更大的自由,然而就在這自由中,它形成了一系列的偶然創作原則,這些原則生動地體現在了對偶然音樂有著濃厚興趣的作曲家作品中。約翰•凱奇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先鋒派作曲家。
1952年,約翰•凱奇上演了他的兩部驚世之作——在紐約上演的無聲音樂《4分33秒》和在黑山大學舉行的集體行為藝術,開始聲名大噪。“4分33秒”是一段虛無的演奏時間,但設計得有板有眼:演奏家走上臺,在鋼琴前坐下,打開琴蓋,靜坐,過了33秒,關上琴蓋又迅速打開,靜坐,再過2分40秒,再次關上琴蓋又迅速打開,仍靜坐,再過了1分20秒之后,演奏結束。雖然在當時已見怪不怪的紐約,人們的反應還是如預料中一樣異常激烈。觀眾在前33秒保持安靜,在之后的2分40秒開始禮貌得低聲嘀咕,最后的1分20秒是“絕對的熱鬧”,響起一波一波的憤怒喧嘩,然后鬧翻了天。大部分現場觀眾的反應是被耍弄,上當了,有一小部分則冷眼旁觀,還有更小部分似乎有些領悟。從來沒有玩世椰偷的行為波及到莊重的音樂廳里,即使在約翰•凱奇之后也沒有發生過。演出的轟動效應令《4分33秒》成為二十品世紀一首眾所周知的音樂作品。即便是在如今的回顧中,《4分33秒》也早已被認為是“二十世紀的文化里程碑”了。
一、音樂的存在方式
董仲舒音樂美學思想研究論文
摘要:在音樂的本源及社會功能等方面,董仲舒創造性地把先秦儒家的觀點融入自己的天人感應的哲學體系中,從而建立了一種適應中國古代大一統專制政治的音樂理論。探尋董仲舒的音樂美學思想,對于理解儒家音樂美學思想的發展線索以及音樂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的作用均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董仲舒;音樂;美學
董仲舒是西漢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其公羊春秋學以儒家思想為主體,廣泛吸收了陰陽五行以及其他學派的思想,結束了春秋戰國時期“道術為天下裂”的思想局面,初步建立了適應大一統政治專制的思想體系。董仲舒是完成先秦儒家思想轉向的一個關鍵人物,徐復觀說:“在董仲舒以前,漢初思想,大概上是傳承先秦思想的格局,不易舉出它作為‘漢代思想’的特性。漢代思想的特性,是由董仲舒所塑造的。”探尋董仲舒的音樂美學思想,不僅可以理清由先秦至漢代儒家音樂美學思想的發展線索,而且能夠對音樂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的作用有更深刻的理解。
關于音樂的本源問題,先秦儒家的荀子有重要的論述。他認為音樂首先和人的情性有關,《荀子·樂論》篇說:“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無樂。樂則必發于聲音,形于動靜,而人之道,聲音、動靜、性術之變盡是矣。”僅從此句來看,荀子似乎肯定了音樂發端于人的情感,人的情感獲得外在的聲音、動靜等形式,內外結合就形成了音樂。但是在荀子的思想中,音樂這種自然人性上的起源恰恰成為音樂要被否定的一面。荀子是持“性惡論”的,“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既然人的本性為惡,由人的本性而來的耳目之欲就應當成為禮儀防范的對象。這樣,荀子必定要為音樂尋找另外一個具有合法性的起源,這個起源就是“先王”,《荀子,樂論》篇說:“故人不能無樂,樂則不能無形,形而不為道,則不能無亂。先王惡其亂也,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使其聲足以樂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勰,使其曲直、繁省、廉肉、節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使夫邪汗之氣無由得接焉。”荀子把音樂分為雅樂和淫聲,淫聲是發端于人的情性且無所節制的音樂,而先王所制定的雅樂則具有“以道制欲”的作用,可以使臣民的情感合理地發泄而又不至于讓社會產生動亂。由此可見,在荀子看來,具有合法性的音樂實際上是建立在其人文性根源之上的。
在音樂本源這個問題上,董仲舒吸收了不少荀子的看法,但他最終把荀子的觀點巧妙地融進了天人感應的思想體系中。董仲舒同樣有把音樂本源歸之于自然人性的看法,比如《春秋繁露·楚莊王》云:“樂者,盈于內而動發于外者也。”在回答漢武帝的策問中,董仲舒說:“故聲發于和而本于情,接于肌膚,臧于骨髓,故王道雖微缺,而筦弦之聲未衰也。”與荀子的性惡論不同的是,董仲舒主張性未善論,他認為人之本性有善和惡的可能,因而需要后天的教化使人性走向善的一面。他說:“性如繭如卵,卵待覆而為雛,繭待繅而為絲,性待教而為善。此之謂真天。天生民性有善質,而未能善,于是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這種主張雖然沒有像荀子那樣把人性完全推向了惡的一邊,卻仍然強調了王道教化在人性向善上的決定作用,因此,“發于和而本于情”的音樂在董仲舒看來雖并非就是惡本身,卻依然有走向惡的可能性。在此基礎上,董仲舒和荀子一樣要為音樂尋找一個自然人性之外的根源,《春秋繁露·楚莊王》云:“緣天下之所新樂而為之文曲,且以和政,且以興德。天下未遍合和,王者不虛作樂。”這種思想和荀子關于雅樂的看法如出一轍,都強調了王者作樂的重要性,其目的是通過王者對音樂的制約而導向社會政治的和諧與鞏固。
在音樂具有自然性根源和人文性根源這個問題上,董仲舒可以說是直接繼承了荀子的衣缽,但董仲舒賦予了天至高無上的地位,這點和荀子的制天命的思想很不一樣。在董仲舒思想中,音樂的自然性根源和人文性根源其實最終都歸結為天。首先,音樂發端于人的情性,而人的情性發端于天。《春秋繁露·深察名號》說:“人之受氣荀無惡者,心何栣哉?吾以心之名,得人之誠。人之誠,有貪有仁。仁貪之氣,兩在于身。身之名,取諸天。天兩有陰陽之施,身亦兩有貪仁之性。天有陰陽禁,身有情欲栣,與天道一也。”身有情欲貪仁,實際都來自天的陰陽之氣,這樣,音樂以人的情性為本,實際是以天為本。這里的天是陰陽之氣所構成的天。荀子也有用氣解釋音樂的思想,《荀子·樂論》說:“凡奸聲感人而逆氣應之,逆氣成象而亂生焉;正聲感人而順氣應之,順氣成象而治生焉。”但荀子這里說的氣主要指人的血氣,董仲舒說的氣則是作為天地宇宙構成元素的陰陽之氣,人的情性是由這種陰陽之氣所構成,以人的情性為發端的音樂自然也是由陰陽之氣所構成的了。其次,雅樂由王者制作,但王者之所以為王者是順應天命而產生的。在王者作樂這個問題上,董仲舒提出王者作樂是為了“見天功”的觀點,《春秋繁露·楚莊王》云:“是故大改制于初,所以明天命也。更作樂于終,所以見天功也。”董仲舒認為王者受命于天,為了表示他是承受天命而不是因襲前王,就必須改變舊的制度,但是音樂卻不屬于改制的范圍,新王朝建立之初用的還是前代的音樂,因為音樂是為了表示天命的成功的,因此要等到王者用新制度成功治理社會之后,王者才能制作新王朝自己的音樂。用以表彰自己的功績。可見,王者作樂在董仲舒這里同樣追溯到了天上面。這表明,在董仲舒思想中,天是音樂最終的本源。
傳統音樂美學思想論文
摘要:中國傳統音樂源遠流長,包含諸多審美品格,其美學思想博大豐富。“和”是中國傳統文化意識與精神在美學領域里的集中體現,貫穿中國傳統音樂美學的核心思想,構成了傳統音樂特有的氣質和藝術魅力。“和”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多種涵義,不同的時代、社會對其有不同的解釋。
關鍵詞:傳統音樂美學思想審美意識“和”
中國傳統音樂源遠流長,其美學思想博大豐富。中華先民的審美意識可以追溯到未有文字記載的遠古時代,從原始先民通過勞動擺脫了動物狀態開始懂得裝飾自己,便出現了最早的審美意識活動,其審美意識就已經產生了。在經歷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后,中華美學思想獲得了蓬勃發展,形成了以審美意象為中心的傳統美學思想。
中國傳統音樂綿延幾千年包含諸多審美品格,它是一定音樂思想特殊本質的集中體現,是音樂思想意識的結晶。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思維習慣,對其審美意識的形成和發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中華民族的傳統思維習慣,決定了中國古代先哲奉行一種既對立又統一的思維方式,將矛盾雙方作為一種內在的和諧,即中華文化傳統“和”的精神。“和”是中國傳統文化意識與精神在美學領域里的集中體現,貫穿中國傳統音樂美學的核心思想。作為一種審美品格,“和”構成了傳統音樂特有的氣質和藝術魅力。“和”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多種涵義,不同的時代,社會對其有不同的解釋。筆者將古代不同時期對音樂思想“和”的闡釋作一梳理和簡要述介。
“和”概念最早出現于春秋時期“和同之辯”的論爭。《國語·鄭語》載:“夫和實生物,同則不斷,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這里說明了在聽覺感知上,只有不同的樂音組織相配才能生產美的音樂,相異的音樂組合在一起就能產生好聽的音樂。這是從音樂審美的角度對“和實生物”規律的體驗和理解。
春秋時期晏嬰是一位大政治家、思想家,他對音樂有精辟的見解,曾說:“一氣、二體、三類、四物、五聲、六律、七音、八風、九歌以相成也。清濁、大小、短長、疾徐、哀樂、剛柔、遲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濟也。”將音樂各種特征的“相成”“相濟”都歸屬到音樂審美的和諧統一之中。晏嬰在談音樂諸要素之間的諧和時,并沒有忽視音聲與人心的諧和關系。“先王之濟五味,和五聲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只有“和”的音樂才能使君子聽了產生心平氣和的感情。
鋼琴音樂美學思想探析
〔摘要〕中國鋼琴音樂具有獨特的審美性、音樂性、藝術性,從美學視角挖掘中國鋼琴音樂蘊含的美學思想內容,能夠為中國鋼琴音樂教育事業發展指明路徑,實現中國鋼琴音樂教育的有效性。對此,本文著重分析中國鋼琴音樂中美學思想的體現,論述中國鋼琴音樂中美學思想的實踐原則,提出中國鋼琴音樂中美學思想的實踐策略。〔
〔關鍵詞〕美學思想;中國鋼琴音樂
在中國鋼琴音樂中,音樂的活態實踐是鋼琴音樂演奏的重要環節之一,也是美學思想得以呈現的有效形式。從藝術層面分析,鋼琴音樂演奏是二次創作形式,蘊含豐富的美學思想元素,以此通過演奏打動觀眾,得到觀眾的認可度,彰顯別具一格的藝術演奏形式。新時代背景下,立足于中國鋼琴音樂,挖掘其中蘊含的美學思想價值,以美學思想教育原則,促進中國鋼琴音樂教育的發展,實現中國鋼琴音樂教育質量的提升。
一、中國鋼琴音樂中美學思想的體現
1.歷史性、時代性融合的美學思想。鋼琴藝術形式傳入到我國已有百年的歷史,它已經成為我國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藝術發展道路上具有獨特的藝術審美和價值體現。鋼琴自引入到我國,就在我國廣泛推廣,并且與我國的文化、思想、風俗等相融合,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中國鋼琴音樂藝術風格。可以說,中國鋼琴音樂中的美學思想,彰顯了時代性、歷史性。因中國鋼琴音樂在時展歷程中,與不同時代背景相融合,通過進一步的改進,形成符合這一時代的中國鋼琴音樂特點。2.理性與感性融合的美學思想。中國鋼琴音樂蘊含豐富的理性與感性美學思想內容。在中國鋼琴音樂演奏中,人們能夠從鋼琴演奏作品中體悟情感內涵,這一情感內涵是鋼琴演奏者自身理性與感性的融合。演奏者對中國鋼琴音樂的情感,是立足于其審美特性的表達。我們能夠深層次地體味其中的音樂美學思想,并且將這種情感通過鋼琴演奏技巧進行有效傳遞和傳播,以此實現中國鋼琴音樂二次創作的藝術價值。3.民族性的美學思想。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鋼琴藝術形式傳播到我國各個地區,其中包含少數民族地區。民族地區通過對鋼琴藝術形式的解讀,創造符合本土化的中國鋼琴音樂藝術作品形式,演奏彰顯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中國鋼琴音樂藝術形式。可以說,鋼琴在我國多民族地區的發展,都能夠形成具有特色的中國鋼琴音樂形式。而鋼琴民族性美學思想特點,也為我國鋼琴事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資源,彰顯中國鋼琴音樂藝術形式的包容性。
二、中國鋼琴音樂中美學思想的實踐原則
儒家音樂思想研究論文
一、中國素以“禮樂之邦”稱著于世,具有悠久的樂教傳統。縱觀悠遠流長的中國音樂教育史,我們不難發現在音樂教育中,音樂更多地承載了道德教化的作用,因此它備受歷代統治階級的關注和推崇。“音樂思想,即音樂觀,是指對音樂的看法”。從古至今對音樂的看法可謂眾說紛紜,而儒家學派的音樂思想對我國音樂文化的影響最為深遠。
二、儒家音樂思想的基本觀點
1.主張善與美、仁與樂的統一
“美”(其最重要的本質就是“樂”)“善”(即合乎孔子“仁”的政治思想)合一,是孔子基于對音樂的體驗而提出的對音樂的基本認識、要求。《禮記·樂記》說:“樂者樂(Le)也。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樂(Yue)首先能帶給人以感官上的快感“樂”(Le),這是音樂“美”的基礎。孔子對此十分重視、充分肯定,因為這也是孔子把音樂作為教化手段的基礎。但是正如《史記·樂書》所說:凡作樂者,所以節(節制)樂。君子以謙退為禮,以損減為樂,樂(Yue)其如此也。所謂“和”,實指各種異質的諧和統一,各種對立性質的消解。音樂的功能正在于和合人心,當然只有“美”、“善”統一,“仁”、“樂”結合的音樂才具備這樣的功能。強調“美”與“善”、“仁”與“樂”的和諧統一,是孔子為人生的藝術的最重要基礎。
2.主張“禮”“樂”并重
所謂“禮節民心,樂和民聲”;又把“禮”“樂”“刑”“政”同舉,認為“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史記·樂書》)。可見樂被賦予了何等重要的政治教化功能。當然,“樂”與“禮”與“刑”“政”發生作用的方式是不同的,因為樂由中出,禮自外作。樂由中出故靜,禮自外作故文。大樂必易,大禮必簡。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揖讓而治天下者禮樂是也。樂者圣人之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易,故先王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荀子·樂論》)“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因人心之樂(而以樂導之,,就是陶冶的功能。以美善合一,合乎“仁”的要求的音樂陶冶教化人,可以讓人心之樂(le)成為追求“仁”的力量,使得出治道也。”這就達到了樂(yue)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