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流管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9 00:05:4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引流管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肝膽術后引流管監護思索
在肝膽外科手術中,引流管的放置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它對于保證手術效果,防止膽管狹窄、梗阻等并發癥的發生尤為重要.選用合適的引流管可提高療效,減少并發癥甚至避免再次手術,術后各種引流管的護理是肝膽外科病人能否順利康復出院的重要因素[1]。我科2011年1月-2011年12月共護理肝膽手術后病人80例,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2011年1月-2011年12月共護理肝膽手術帶管病人50例。年齡25-68歲,其中男39例,女11例。其中單純放置腹腔管者18例,同時放置腹腔管和T管者32例。
2引流管的護理
2.1腹腔引流管
①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引流管應低于出口平面,防止逆行回流造成感染。觀察引流口周圍有無引流液外漏,皮膚有無紅腫,破損。②觀察記錄引流液的量、色、質、氣味,手術前期正常色澤為淡紅色,后期為黃色,清亮液,每日0-100ml,若每小時大于50ml,持續3小時且呈紅色則為異常,或顏色混濁均為異常,應立即告訴醫生[2]。如引流量突然減少,病人感到腹脹,伴發熱,應及時檢查引流管有無堵塞或脫落。③要妥善固定,防止扭曲,受壓,折疊。在病人身體狀況允許的情況下可將床頭抬高,使其體位高于引流管,以利于引流。④注意傾聽病人的主訴,評估疼痛原因和性質,引流口疼痛是引流管過緊壓迫或引流液刺激所致。引流后其他部位疼痛,可能繼發感染或遷移膿腫所致。劇烈腹痛突然減輕,應懷疑膿腔或臟器破裂,即使報告醫生。⑤一般情況下,引流管在引流停止后24小時拔除,通常是在術后2-3天可拔除腹腔引流管。
老年患者引流管感染預防護理體會
[關鍵詞]引流管;老年;護理
[摘要]外科引流是外科常用的治療手段,而引流管的護理對疾病恢復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其功能為引流出血或分泌物、滲液,使腔室內積存的液體排出,降低感染率,避免壓迫及刺激周圍皮膚組織,以促進傷口愈合,減少患者的并發癥,減少痛苦,促進健康恢復。現將我院防止外科引流管感染的護理經驗總結報告如下。
一、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146例患者均選自我院外科2007年12月~2008年12月收治的老年患者,年齡60~92歲。其中放置導尿管56例,腹腔引流25例,膽管引流管11例,胃管留置18例,傷口引流管25例,胸腔引流管5例,顱腔引流8例。本組并發2例傷口滲漏。90%的患者在住院期間拔除引流管,其余患者均在出院后規定時間內拔除引流管,未發生感染。
1.2結果:本組病例中,有2例在引流管中發現食物(米粒、菜葉),1例發現了引流液變色,及時告知醫師發現了吻合口瘺,經充分地引流后痊愈。1例脾破裂脾切除術后,及時發現引流液血色濃、量多、血壓不穩,及時再進腹探查、止血,成功搶救了患者。3例胃食道手術后胃管早期脫落,但未造成不良后果;3例氣囊導尿管被患者自行強行拔出(氣囊破裂),引起尿道出血;1例導尿管被患者自行強行拔斷,及時發現后處理。
2例引流管外有少許滲漏,未并發感染。
精細化管理在普外科引流管護理的運用
【摘要】目的探討精細化管理在普外科引流管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擇2017年1~6月35例留置引流管道治療的住院患者作為對照組,給予基礎護理管理;選擇2017年7~12月41例留置引流管道治療的住院患者作為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精細化管理。對比兩組護理質量相關指標、意外事件發生情況、護理滿意度。結果研究組護理文件書寫合格率、護理合格率分別為92.68%、97.56%,高于對照組的74.29%、82.8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意外事件發生率為4.88%,低于對照組的2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護理滿意度為95.12%,高于對照組的77.1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普外科引流管護理中實施精細化管理,可有效提高臨床護理質量,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及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值得應用。
【關鍵詞】精細化管理;普外科;引流管護理
普外科是外科系統中最大的專科類型,泛指以手術為主要方法,用于治療胃腸、血管疾病、肝臟或者外傷等其他疾病的臨床學科[1]。普外科工作強度相對較大并且急危重癥手術相對較多,導致普外科護理工作相對于其他科室更加繁重,對于護理人員專業技術和專業素質的要求更高。引流管是外科治療中常用的一種輔助治療工具,其種類繁多、操作程序復雜,如果操作不當很容易誘發感染、滑脫甚至其他的醫療事故[2]。為此,如何提高引流管護理管理質量,對于降低醫療風險,改善患者預后有著非常重要的幫助。基于此,本次研究在普外科引流管護理中應用精細化管理,并分析其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7年7~12月本院普外科留置引流管道治療的住院患者41例作為研究組,男17例,女24例;年齡19~84歲,平均年齡(48.35±12.28)歲;引流管道共68根,其中胃腸減壓管13根,T管5根,腹腔引流管25根,手術切口皮下引流管21根,肛管3根,盆腔引流管1根。選擇2017年1~6月本院普外科留置引流管道治療的住院患者35例作為對照組,男15例,女20例;年齡22~81歲,平均年齡(48.21±11.31)歲;引流管道共60根,其中胃腸減壓管17根,T管3根,腹腔引流管31根,手術切口皮下引流管8根,肝臟下引流管1根。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對照組給予基礎護理管理,即遵守無菌操作原則、固定管道、保持引流通暢、評估管道滑脫風險、落實預防管道滑脫措施、加強巡視,定時檢查患者引流管情況,對患者實施健康宣教等。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精細化管理,具體如下。1.2.1技術職能管理精細化。根據各護理人員崗位和能力情況,制定詳細的專業知識和技術訓練學習計劃,培訓內容包括:不同引流管的放置部位、目的、意義、正常及異常情況的臨床表現、觀察要點、脫管危害、多種管道固定方法和適用范圍、多種管道擠壓手法和適用范圍,進行定期培訓考核,同時護士個人建立管道護理臨床工作手冊,記錄患者留置管道的種類、目的、意義、護理措施落實情況、管道滑脫情況,護士長對各護士管道護理臨床工作手冊進行監督檢查,2次/周,并解決其中的問題,以此達到持續質量改進。1.2.2護理工作程序精細化。依據普外科疾病特點,制定管道護理作業規范,包括患者術前1d、手術當日、留置管道住院日、出院以及隨訪等5個時間段,制定每個時間段管道護理的精細化管理流程和標準,達到準備到位、健康宣教到位、日常護理到位、具體落實到位、日常巡視到位以及隨訪跟蹤到位等,根據患者各時間段,責任護士嚴格執行精細化管理流程和標準,按照以上“五階段六位一體”方案進行合理、針對性的護理[3];同時制定新的標準化工作流程,包括更換鼻胃管固定膠布流程、擠壓管道流程、管道二次固定流程、留置管道患者翻身流程、留置管道患者下床活動流程等,在各個環節落實精細化護理措施。留置管道期間仔細觀察記錄,應用引流液顏色對比卡,注意患者引流液顏色的變化,發現異常及時通知醫師進行處理,以此避免不良事件的發生。1.2.3特殊患者管理精細化。普外科疾病種類相對較多,患者年齡跨度大,而不同疾病種類、不同年齡階段患者術后康復治療方式以及手段存在很大差異。為此,臨床針對不同的患者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例如,老年患者記憶力下降、情緒變化較大、且多有固執己見,床位護士通過聊家常或者問答的方式,了解患者對管道護理知識的掌握情況、配合程度以及心理變化,并根據具體情況實施針對性護理措施,此外增加巡視次數,做好患者的舒適護理,以提高依從性,以此減少管道不良事件發生[4];留置管道時間較長的患者,往往不重視管道護理,床位護士要班班講解留置管道的重要性及管道滑脫的危害,并定時對管道進行檢查,以此降低滑脫風險;不配合的患者,由責任心強或溝通技巧較強的護理人員對患者實施心理疏導,降低患者心理壓力,緩解其負面情緒,及時給予舒適護理減少刺激,必要時適當約束。1.2.4風險管理精細化。針對普外科患者的相關特點,施行兩種風險管理措施同時落實,一種是進行管道滑脫風險評分,根據標準落實措施;另外一種則是再對管道進行精細化分類,進行風險管理:凡滑脫后或再次置管時會增加患者風險的、有可能影響病情恢復的均列為重點關注管道,并在留置此類管道引流的患者床頭標注紅色星形圖案,提醒護士和患者重點關注,防止引流不通暢和滑脫,床頭帶有此種標識的患者,至少每小時觀察一次該管道,維持有效引流,落實防滑脫措施。另外加強對科室護理人員的風險教育,樹立風險管理意識,定期舉行護理探討會,總結既往管道類護理不良事件,并對其誘發原因和相應的問題進行討論分析,提出相應的護理措施,由高年資護士對其中不足進行相應的補充,以此讓每個護士都能切實了解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發展和相應的處理方式,以及不良事件對患者和醫院造成的影響等[5]。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①采用臨床工作抽查或筆試方式,觀察記錄并比較兩組護理質量相關指標,包括護理文書書寫合格率、護理合格率等;②觀察記錄并比較兩組意外事件發生情況,包括引流管脫落、引流管堵塞、引流不暢、引流管扭曲受壓等;③比較兩組護理滿意度,采用護理滿意度量表[6]對兩組患者護理滿意情況進行評分,分值為0~50分,其中,>40分為滿意,20~40分為一般滿意,<20分為不滿意。護理滿意度=(滿意+一般滿意)/總例數×100%。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開胸術后閉式引流管護理探討論文
開胸術后,胸腔閉式引流管是觀察患者病情變化的一個動態窗口。它不僅可以起到排除胸腔內積氣、積血、積液的作用,還能促進胸腔內恢復正常負壓,促進殘余肺復張。胸膜腔負壓是維護肺氣體交換的重要條件,所以做好引流管的護理至關重要。全面而細致的護理工作,能夠提高拔管率,減輕病人的痛苦,促進術后盡快恢復。現將2000年6月~2004年6月我院開胸術后對患者引流管的護理情況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2000年6月~2004年6月共收治開胸患者370人,男261人,女109人,年齡20~78歲。患者行手術種類有肺上葉、中葉、肺段切除術,肺下葉切除術,一側肺全切術,食管癌根治術,胸膜剝脫術。患者術后72小時內拔管率達到90%。
2護理體會
2.1保持引流管通暢
密切觀察胸腔閉式引流管的排氣排液情況,如病人在咳嗽、深呼吸后,有氣體自引流管溢出,這種現象是正常的,均可自行好轉。經常檢查管腔是否有堵塞,每30到60分鐘擠壓一次。檢查引流管是否通暢最有效的方法是觀察引流管是否繼續排氣排液,以及長玻璃管中的水柱是否隨呼吸上下波動。當胸腔閉式引流管內有血凝塊出現時或病人出現活動性大出血,值班護士應在床旁守護,不停地擠壓引流管,防止血凝塊堵塞管腔。
全流程管理護理自發性氣胸效果觀察
自發性氣胸是呼吸內科常見疾病,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由于肺組織及臟層胸膜的自發性破裂[1],或靠近肺表面的肺大泡、細小支氣管自發性破裂,大量氣體經支氣管胸膜瘺進入胸腔壓縮肺臟所致。患者的主要癥狀表現為突發性胸痛,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胸悶、呼吸困難、窒息、大汗淋漓等,如不能盡快處理,將危及生命,尤其是有肺部基礎疾病及肺儲備狀況較差者。筆者用一次性無菌留置引流管胸腔閉式引流聯合中心負壓持續吸引治療自發性氣胸患者,為保證此新項目的護理安全及治療預期效果,我們制定自發性氣胸的健康教育流程、一次性無菌留置引流管胸腔閉式引流聯合中心負壓吸引操作流程等,現將其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2010年8月至2011年5月我院呼吸科收治的自發性氣胸22例,其中原發性氣胸13例,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合并自發性氣胸7例,支氣管哮喘1例,肺膿腫1例。男18例,女4例,年齡46~78歲。均行X線或CT檢查確診,均為肺壓縮20%以上。
2方法
制定自發性氣胸的健康教育流程、一次性無菌留置引流管胸腔閉式引流聯合中心負壓吸引操作流程,對全科護士進行培訓,應用全流程管理護理自發性氣胸患者。
2.1自發性氣胸患者健康教育流程
詮釋胸膜腔閉式引流病人的護理
摘要:胸膜腔閉式引流是用于外傷性或自發性氣胸、血胸、膿胸及心胸手術后的引流。其目的是引流胸膜腔內滲液、血液及氣體,重建胸膜腔內負壓,防止逆行感染,便于觀察胸腔引流液的顏色、性狀、量,能維持縱隔的正常位置,促進肺膨脹。但是護理不當,極易造成致命的危險。
關鍵詞:胸腔閉式引流護理
1胸膜腔引流的裝置
廣口瓶一只,硬膠塞一個,上穿長短玻璃管各一個,長管上端與引流管相接,下端插入水封瓶液面下3cm~4cm,短管為排氣管,上下自然開放。引流瓶內放生理鹽水約500ml,引流瓶低于胸腔60cm~100cm,全部裝置應密封不漏氣、無菌。并在引流瓶的水平線上注明日期和水量,接通后即見管內水柱上升,高出水面8cm~10cm,并隨呼吸上下移動。若水柱不動,提示引流管不通。復張困難者需要裝負壓吸引器。
2基礎護理
2.1生命體征的觀察手術前后對病人解釋手術目的及術后注意事項,使消除顧慮、配合治療。術后密切觀察病人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的變化,指導病人進行有效的深呼吸及咳嗽,以利肺復張,保持呼吸道通暢,預防肺部感染。
胸部損傷護理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胸部損傷患者75例,男59例,女16例,年齡16~71歲,交通事故43例,刀刺傷16例,擠壓傷4例,跌傷8例,鈍器傷4例;閉合性損傷51例,開放性損傷24例;多發肋骨骨折11例,胸骨骨折1例,氣胸25例,血氣胸15例,心臟刀刺傷1例,創傷性膈疝1例。在未辨明胸外傷的嚴重程度之前,均應按重癥胸外傷對待,進行嚴密的生命體征檢測,病情一發生變化立即報告醫師,及時做出正確的處理。
1.2臨床表現
胸痛是主要癥狀,多位于受傷部位,呼吸時加重。由于胸痛使胸廓活動受限、分泌物或血液堵塞呼吸道、肺挫傷導致的出血、淤血或肺水腫或氣胸、血胸導致的肺膨脹不全等引起。多根多處肋骨骨折時可致呼吸困難加重。肺或支氣管損傷者可表現為痰中帶血或咯血。咯血出現早且量多者多由于大支氣管損傷所致,而小支氣管或肺泡破裂導致肺水腫、毛細血管出血者則多咳泡沫狀血痰。損傷致胸腔內大出血者可因血容量驟降、胸腔內大量積氣,特別是張力性氣胸時阻礙靜脈血回流、心包腔內出血致心臟壓塞或嚴重疼痛等而出現休克癥狀,病人表現為心率加快、血壓下降和皮膚濕冷等。
2護理
2.1急救護理護理人員要積極與醫生配合,在現場暫無醫生的情況下,護理人員要進行及時有效的處理:胸外傷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缺氧癥狀,首先要給予鼻導管吸氧;失血性休克的病人,須立即建立靜脈輸液通路,補充血容量;閉合性單處肋骨骨折,用寬膠布固定胸壁,以減輕疼痛,用數條長為病人胸圍2/3、寬為7~8cm的膠布,病人取坐位或側臥位,清潔胸壁皮膚,剃去胸毛和腋毛,粘貼膠布的皮膚上涂苯甲酸酊,在病人深呼氣末,從后向前、自下而上、上下重疊2~3cm,粘貼膠布,固定2~3周;多根多處肋骨骨折,現場急救時先用厚敷料覆蓋胸壁軟化區,然后用繃帶加壓包扎固定,以制止局部的反常呼吸運動;開放性氣胸,立即用凡士林紗布加厚敷料于呼氣末封閉傷口,牢固包扎,應用止痛劑,并盡快轉運;張力性氣胸現場急救時,可用1粗針頭在傷側第2肋間鎖骨中線處刺入胸膜腔,能立即排氣減壓;在運送過程中,將1橡膠指套縛扎于針頭的針栓部,指套頂端剪1cm的小口,以阻止氣體進入,便于氣體排出。
胸部腫瘤患者術后護理論文
【關鍵詞】,胸部手術;并發癥;護理配合
[摘要]目的探討胸部腫瘤患者術后的護理配合經驗。方法回顧性分析80例胸部腫瘤患者術后的護理配合情況。結果本組術后除1例可疑出血和1例乳糜胸;4例出現低氧血癥;3例肺部感染;3例引流管引流不暢經胸穿抽液外,其余恢復良好。結論開胸術后護理上密切配合,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充分合理吸氧,有效鎮痛,加強術后呼吸道管理,充分引流,可減少并發癥,早期拔管,減輕痛苦,有利術后恢復。
[關鍵詞]胸部手術;并發癥;護理配合
開胸手術是外科較大手術,損傷較大,病情較重,術后常規留置胸腔閉式引流管。由于麻醉及手術的刺激,患者如果不能很好的配合,常導致并發癥的確發生,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我院胸外科2005年7月~2006年8月行胸部腫瘤切除患者80例,其中肺癌行單肺葉切除50例,雙肺葉及全肺切除5例,食管癌行根治術24例,膈肌腫瘤1例。年齡45~82歲,男65例,女15例。
小議胸膜腔閉式引流病人的護理
摘要:胸膜腔閉式引流是用于外傷性或自發性氣胸、血胸、膿胸及心胸手術后的引流。其目的是引流胸膜腔內滲液、血液及氣體,重建胸膜腔內負壓,防止逆行感染,便于觀察胸腔引流液的顏色、性狀、量,能維持縱隔的正常位置,促進肺膨脹。但是護理不當,極易造成致命的危險。
關鍵詞:胸腔閉式引流護理
1胸膜腔引流的裝置
廣口瓶一只,硬膠塞一個,上穿長短玻璃管各一個,長管上端與引流管相接,下端插入水封瓶液面下3cm~4cm,短管為排氣管,上下自然開放。引流瓶內放生理鹽水約500ml,引流瓶低于胸腔60cm~100cm,全部裝置應密封不漏氣、無菌。并在引流瓶的水平線上注明日期和水量,接通后即見管內水柱上升,高出水面8cm~10cm,并隨呼吸上下移動。若水柱不動,提示引流管不通。復張困難者需要裝負壓吸引器。
2基礎護理
2.1生命體征的觀察手術前后對病人解釋手術目的及術后注意事項,使消除顧慮、配合治療。術后密切觀察病人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的變化,指導病人進行有效的深呼吸及咳嗽,以利肺復張,保持呼吸道通暢,預防肺部感染。
難治性青光眼手術護理對策論文
【關鍵詞】青光眼難治性Ahmed青光眼閥眼外科手術護理
【摘要】難治性青光眼是指由于眼部病情復雜,并難以建立有效的濾過通道而導致手術失敗的青光眼。難治性青光眼常規濾過性手術療效差,手術成功率低,僅為11%~52%,最常見的失敗原因為濾過泡瘢痕形成。自青光眼引流物應用于臨床以來,為難治性青光眼的治療開辟了新的途徑。我們自2004年1月~2006年12月采用青光眼閥植入術治療12例難治性青光眼患者,取得滿意效果,現將體會總結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中,男7例,女5例,年齡20~60歲,其中新生血管性青光眼5例,繼發性青光眼4例,先天性青光眼2例,多次濾過手術失敗青光眼1例。
1.2手術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