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產品國際貿易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9 16:21:3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竹產品國際貿易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竹產品國際貿易現狀
一、竹產業發展迅速,竹產品不斷開發
1.竹產業發展迅速。2006年,中國竹產業實現產值660多億元人民幣。2004年竹子產品出口創匯12.8億美元;2005年出口創匯10.5億美元[1];竹子天然具有很強的自然環境保護性和對退化環境的修復作用。全球生態環境惡化喚起了人們生態意識的加深,人們關注竹子資源,開發利用竹子資源,希望竹子資源在可持續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竹產品因此在世界各地廣受歡迎。竹產品貿易由亞洲,東南亞市場向歐美乃至全球市場不斷擴展。
2.竹產品不斷開發,注入生態概念。竹子從竹葉到竹根都可以開發利用,主要有原竹植物類;竹材加工類(竹編、竹膠合板、竹地板、竹涼席、竹窗簾);竹筍加工類(鮮筍,水煮筍罐頭)。近年開發了竹材化工類產品(竹炭,竹纖維,竹炭纖維,竹葉黃酮等)國際市場走俏。竹產品從設計到生產,從戰略到品牌都具注入了強烈的生態概念。對竹產品的渴望就是對生態與綠色的渴望,對竹產品的關注就是對環境與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的關注。
二、竹產品國際貿易現狀
由于人類的環境意識覺醒,綠色消費運動越來越高漲,人們對綠色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大。綠色產品的增加,綠色產業的發展對貿易產品結構會產生深遠影響,給貿易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貿易是通過特定的具有生態影響的產品和勞務的國際交換來影響環境的,如果這些商品有助于保護環境,或者是另一種危害環境產品的替代物,那就是正產品效應,貿易作為這些商品的流通手段,對環境狀況有積極的影響[2]。竹產品正好迎合人們對綠色產品的消費需求和綠色消費的潮流,體現出強烈的正產品效應。竹地板,竹炭,竹纖維,竹筍等竹產品引領著人們對綠色產品的消費與需求。
1.中國成為竹地板生產出口基地。在世界木材數量急劇減少和環保熱情高漲的今天,尤其是受到原材料漲價以及實木地板征稅的影響,竹材正迅速成為地板行業不可忽視的資源。竹地板在國內市場的銷量每年以20%~30%的速度增長,國際市場非常走紅,其出口增長速度僅次于強化地板。大型竹地板企業忙于出口,無暇顧國內市場[3]。竹地板是中國自主創新的產品,在生產技術和產品質量等方面已處于國際領先水平。中國竹地板年產銷量已達3000多萬立方米,占中國木質地板總銷量10%,其中60%出口到歐美、日本等國家和地區[4]。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竹地板生產出口基地,出口的竹地板價格普遍高于木地板。
竹產品國際貿易現狀
一、竹產業發展迅速,竹產品不斷開發
1.竹產業發展迅速。2006年,中國竹產業實現產值660多億元人民幣。2004年竹子產品出口創匯12.8億美元;2005年出口創匯10.5億美元[1];竹子天然具有很強的自然環境保護性和對退化環境的修復作用。全球生態環境惡化喚起了人們生態意識的加深,人們關注竹子資源,開發利用竹子資源,希望竹子資源在可持續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竹產品因此在世界各地廣受歡迎。竹產品貿易由亞洲,東南亞市場向歐美乃至全球市場不斷擴展。
2.竹產品不斷開發,注入生態概念。竹子從竹葉到竹根都可以開發利用,主要有原竹植物類;竹材加工類(竹編、竹膠合板、竹地板、竹涼席、竹窗簾);竹筍加工類(鮮筍,水煮筍罐頭)。近年開發了竹材化工類產品(竹炭,竹纖維,竹炭纖維,竹葉黃酮等)國際市場走俏。竹產品從設計到生產,從戰略到品牌都具注入了強烈的生態概念。對竹產品的渴望就是對生態與綠色的渴望,對竹產品的關注就是對環境與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的關注。
二、竹產品國際貿易現狀
由于人類的環境意識覺醒,綠色消費運動越來越高漲,人們對綠色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大。綠色產品的增加,綠色產業的發展對貿易產品結構會產生深遠影響,給貿易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貿易是通過特定的具有生態影響的產品和勞務的國際交換來影響環境的,如果這些商品有助于保護環境,或者是另一種危害環境產品的替代物,那就是正產品效應,貿易作為這些商品的流通手段,對環境狀況有積極的影響[2]。竹產品正好迎合人們對綠色產品的消費需求和綠色消費的潮流,體現出強烈的正產品效應。竹地板,竹炭,竹纖維,竹筍等竹產品引領著人們對綠色產品的消費與需求。
1.中國成為竹地板生產出口基地。在世界木材數量急劇減少和環保熱情高漲的今天,尤其是受到原材料漲價以及實木地板征稅的影響,竹材正迅速成為地板行業不可忽視的資源。竹地板在國內市場的銷量每年以20%~30%的速度增長,國際市場非常走紅,其出口增長速度僅次于強化地板。大型竹地板企業忙于出口,無暇顧國內市場[3]。竹地板是中國自主創新的產品,在生產技術和產品質量等方面已處于國際領先水平。中國竹地板年產銷量已達3000多萬立方米,占中國木質地板總銷量10%,其中60%出口到歐美、日本等國家和地區[4]。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竹地板生產出口基地,出口的竹地板價格普遍高于木地板。
竹產品國際貿易現狀探究論文
一、竹產業發展迅速,竹產品不斷開發
1.竹產業發展迅速。2006年,中國竹產業實現產值660多億元人民幣。2004年竹子產品出口創匯12.8億美元;2005年出口創匯10.5億美元[1];竹子天然具有很強的自然環境保護性和對退化環境的修復作用。全球生態環境惡化喚起了人們生態意識的加深,人們關注竹子資源,開發利用竹子資源,希望竹子資源在可持續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竹產品因此在世界各地廣受歡迎。竹產品貿易由亞洲,東南亞市場向歐美乃至全球市場不斷擴展。
2.竹產品不斷開發,注入生態概念。竹子從竹葉到竹根都可以開發利用,主要有原竹植物類;竹材加工類(竹編、竹膠合板、竹地板、竹涼席、竹窗簾);竹筍加工類(鮮筍,水煮筍罐頭)。近年開發了竹材化工類產品(竹炭,竹纖維,竹炭纖維,竹葉黃酮等)國際市場走俏。竹產品從設計到生產,從戰略到品牌都具注入了強烈的生態概念。對竹產品的渴望就是對生態與綠色的渴望,對竹產品的關注就是對環境與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的關注。
二、竹產品國際貿易現狀
由于人類的環境意識覺醒,綠色消費運動越來越高漲,人們對綠色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大。綠色產品的增加,綠色產業的發展對貿易產品結構會產生深遠影響,給貿易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貿易是通過特定的具有生態影響的產品和勞務的國際交換來影響環境的,如果這些商品有助于保護環境,或者是另一種危害環境產品的替代物,那就是正產品效應,貿易作為這些商品的流通手段,對環境狀況有積極的影響[2]。竹產品正好迎合人們對綠色產品的消費需求和綠色消費的潮流,體現出強烈的正產品效應。竹地板,竹炭,竹纖維,竹筍等竹產品引領著人們對綠色產品的消費與需求。
1.中國成為竹地板生產出口基地。在世界木材數量急劇減少和環保熱情高漲的今天,尤其是受到原材料漲價以及實木地板征稅的影響,竹材正迅速成為地板行業不可忽視的資源。竹地板在國內市場的銷量每年以20%~30%的速度增長,國際市場非常走紅,其出口增長速度僅次于強化地板。大型竹地板企業忙于出口,無暇顧國內市場[3]。竹地板是中國自主創新的產品,在生產技術和產品質量等方面已處于國際領先水平。中國竹地板年產銷量已達3000多萬立方米,占中國木質地板總銷量10%,其中60%出口到歐美、日本等國家和地區[4]。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竹地板生產出口基地,出口的竹地板價格普遍高于木地板。
經濟新下國際貿易產業結構調整研究
摘要:隨著國內供給側結構性的縱深化改革以及經濟結構的調整,我國國際貿易結構也逐漸由低端出口結構轉變為向中高端出口發展,由于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逐漸失去了資源優勢以及人口紅利優勢,因此以附加值較低的低端出口的商品或服務為主已經不適應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形勢,當前我國國際貿易結構的科技含量以及創新含量亟待提升也是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國際貿易;進出口結構;跨國電子商務
當前,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推進以及我國經濟發展新格局的構建,深化推進國際貿易產業結構改革成為推進我國經濟發展和提升國際地位的關鍵。隨著國內供給側結構性的縱深化改革以及經濟結構的調整,我國國際貿易結構也逐漸由低端出口結構轉變為向中高端出口發展,由于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逐漸失去了資源優勢以及人口紅利優勢,因此以附加值較低的低端出口的商品或服務為主已經不適應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形勢[1]。由此可見,雖然我國國際貿易的產業結構已經在逐步的優化變革,但是,當前我國國際貿易結構的科技含量以及創新含量亟待提升也是不得不面對的問題。除此之外,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以及物流技術的成熟,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中所發揮的作用越來越來,對傳統的國際貿易結構和交易方式也產生了巨大的沖擊[2]。
一、國際貿易發展現狀
當前,隨著國際市場需求的不斷調整以及跨國電子商務的不斷發展,我國國際貿易發展主要表現出三個特點:(一)國際貿易總額不斷增加。近年來,隨著我國產品結構的提升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國國際貿易總額呈現出不斷提升的趨勢,國際貿易經濟在我國整個經濟發展中所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大。相較于前幾年來說,我國國際貿易的進出口總額都得到了一個平穩的發展水平。(二)國際貿易結構不斷優化。隨著我國國際整體實力的不斷提升以及我國實體經濟的不斷轉型,我國產品也在不斷的升級,其所含的附加值以及科技含量也在不斷的提升。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的國際貿易結構中出口產品中勞動密集型的產品所占的比重呈現出不斷減少的趨勢,所占比重不斷下降;與此同時,科技含量較高的產品所占出口的比重呈現出不斷增加的趨勢,相較于出口結構,我國國際貿易進口結構呈也呈現出技術引進等趨勢[3]。(三)國際貿易發展中的新形勢、新問題不斷增多。當前,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的不斷加深以及跨國電子商務的發展,我國國際貿易在發展的過程中跨國電子貿易的規模總量不斷提升,與此同時,國際貿易中所面臨的風險也在不斷的增多。這就說明,信息技術以及物流技術的發展和完善在給我國國際貿易發展提供新的機遇的同時也提出了新的挑戰。
二、經濟新形勢對國際貿易發展產生的影響
竹藤產品貿易結構分析論文
一、東盟-中國竹藤原材料貿易比較
亞洲是世界上竹藤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中國具有竹資源出口優勢,但在藤資源方面,東盟是最重要的出口地區。國際竹藤產業的發展趨勢是,各國正逐漸減少竹藤原材料的出口數量,轉而通過深加工提高附加值,擴大竹藤制品出口。
中國和東盟具有豐富的竹種資源和巨大的竹林面積。無論竹種還是竹林面積都占了全世界的絕大部分。中國和東盟可以稱為“竹子之鄉”或“竹類文明之地”。竹種約有4/5為叢生竹,而散生竹種僅占1/5。其中稈形高大通直,材質優良或筍味鮮美可食的竹種數量上100種,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相比東盟,中國的竹材出口更占絕對優勢(圖1)。中國在1991年之前的竹材凈出口額還不到30萬美元,1992年凈出口跳躍式增長到2084萬美元,1995年達到峰值3321萬美元之后逐漸回落,但也維持在1900萬美元左右。與此相比,東盟的竹材凈出口一直不超過400萬美元,最高年份為2002年,為379萬美元。在個別年份,如東南亞金融危機發生后的1998年,其凈出口額甚至為負數(凈進口12.7萬美元)。主要原因是,東盟的馬來西亞、泰國和新加坡等均為竹材凈進口國家,印度尼西亞、越南和緬甸雖為凈出口國家,但出口數量不多。
原藤是僅次于木材和竹材的林產品,原藤中分布最為廣泛、應用最廣泛的屬棕櫚藤。棕櫚藤是主要分布于東半球熱帶地區的主要藤資源,東盟國家是其密集分布區域。據估計,全球棕櫚藤的分布大約為3500萬hm2,而東盟國家的分布為2570萬hm2,占全球分布的約80%。毫無疑問,東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藤材出口地區(圖2)。其中,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是兩個藤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其天然藤林面積、人工藤林面積、資源總量以及產量位居世界前兩位。其次是菲律賓、老撾。然而,為了保護自身的商業利益,20世紀90年代以來,東盟各國相繼限制本國的原藤及半成品出口,其藤原材料出口額也呈現出不斷下降的趨勢。1996年東盟藤材出口達到最高值(約9087萬美元),從那之后,東盟的藤材出口一路下調,2000年為4909萬美元,2005年4437萬美元。需要指出的是,新加坡國內沒有藤資源,但是,該國在2002年之前的原藤出口額一直居東盟國家首位,主要原因是該國貿易、運輸發達,通過轉口貿易的形式進行原藤出口。新加坡在1990年原藤出口額占東盟國家的71.99%,1995年為46.36%,2002年為37.12%。之后,印度尼西亞的原藤出口額超過新加坡,達到1360萬美元。
相反,中國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對藤原材料的需求越來越大。到1995年,中國進口額超過新加坡,成為最大的藤進口國。2005年中國進口額達到3637萬美元,占整個東南亞地區的80%以上。同時,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國的進口額則明顯下降。由此可見,中國在原藤供應方面存在著安全隱患。
二、東盟-中國竹藤產品貿易結構比較
金融發展與國際貿易互動機理探討
摘要:近幾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的金融與國際貿易也在不斷地的進步。由于金融發展與國際貿易是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更是完善我國經濟系統的保障,所以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相關的經濟管理人員一定要加強對金融發展與國際貿易互動機理的研究,從而為促進我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一定的條件。
關鍵詞:金融發展;國際貿易互動機理;研究進展
在我國經濟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對金融發展與國際貿易互動機理的研究成為了提高我國經濟水平的關鍵。在實際的金融發展與國際貿易互動機理的研究過程中,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相關的研究人員并不能對金融與國際貿易互動機理的發展趨勢和現狀進行分析。所以,在這樣的前提下,相關的人員一定要加強對金融發展與國際貿易互動機理的研究,進一步地提高我國的經濟水平。
一、研究金融發展與國際貿易互動機理的重要性
在我國經濟不斷發展的背景下,我國的經濟結構也在不斷地變化。我國經濟結構和模式的變化在一成程度上對金融發展與國際貿易造成了影響。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要想推動金融發展和國際貿易的融合,就要對金融發展與國際貿易互動機理的發展形勢進行一定的研究,找出其中的影響因素,從而為促進我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一定的基礎。同時,在我國實際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其出口貿易融資水平是決定我國金融發展與國際貿易互動機理的研究進展的重要因素,它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金融發展對國際貿易機理的重要性。所以,在這樣的前提下,不管是出于拓展我國金融市場的需要,還是完善我國金融系統的條件,相關人員都要加強對金融發展與國際貿易互動機理的研究,為促進我國經濟在社會經濟中的發展提供一定的條件。
二、金融發展與國際貿易互動機理研究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
一帶一路國際貿易走向探討
摘要:“一帶一路”政策的提出對我國社會經濟建設具有較強的推動作用,同時,對我國的多個發展領域都具有積極促進作用,是我國新時期一項非常重要的國家戰略。同時,在“一帶一路”的導向下,國際貿易的走向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良好的國際貿易環境使得我國的經濟得到了更好的發展,貿易環境的廣闊性更高,同時,使得我們國家的質檢、物流等領域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創設了經濟融合、政治互信以及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但是,國際貿易爭端也越來越多,這就需要有關部門不斷的努力,以解決相關的問題,進一步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本文闡述了“一帶一路”相關概述,針對目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現狀以及其對國際貿易的影響進行了分析,探討了基于“一帶一路”導向的國際貿易走向,以饗讀者。
關鍵詞:一帶一路;國際貿易;走向;國際貿易便利化;區域經濟一體化
“一帶一路”主要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經濟帶”貫穿了我國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經濟圈以及亞太經濟圈,途徑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等國家,最終抵達波羅的海、地中海以及印度洋沿岸。“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為中國東南沿海,途徑東南亞、南亞以及西亞等國家,終點為非洲,是一條瓷器之路、茶葉之路、香藥之路。“一帶一路”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經濟走廊,經過孟中印緬、中巴等經濟走廊[1]。“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推動了沿線50多個亞歐國家的經濟轉型升級,提升了區域國際貿易的活力,促進了整個區域的經濟發展。
1“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現狀
1.1國際貿易規模不斷增大。自我國大力實施“一帶一路”政策以來,我國與沿線國家之間的雙邊貿易規模正在不斷的擴大,沿線國家具有豐富的天然氣、石油等資源,而我國的輕工業、制造業商品以及資本的出口量較大,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越來越密切,實現了各國關系、經濟等方面的和諧發展[2]。1.2出口商品結構升級。我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往來的主要商品結構集中在制造業產品和機械設備方面,特別是對于西亞,在機械設備方面的出口量非常可觀,同時,對于出口的原料制造品的占比正在逐年下降,出口商品的結構正在不斷升級,產品的附加值和技術含量等也在明顯增加。1.3進口商品結構穩定。中國進口“一帶一路”戰略沿線國家的主要商品包括能源、燃料以及化石等方面,原油進口占比達到80%,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對于沿線國家的進口商品結構比較穩定,種類單一[3]。
2“一帶一路”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中國文化貿易發展現狀與問題分析
【內容摘要】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闡釋(UNESCO,2005)和聯合國貿易統計數據庫(UNCOMTRADE),文章對文化貿易統計數據分析發現:1996年以來,我國文化貿易出口遠高于進口,順差趨勢明顯。進一步從貿易出口持續期來看,我國文化貿易聯系持續期普遍較短。其中,相關文化出口品的貿易持續期基本遠高于大部分核心文化產品持續期。此外,從不同目的國的出口持續期來看,我國文化貿易出口聯系持續期發達國家持續期均值均高于發展中國家。因此,如何突破中國文化貿易的持續期短的周期性特征,是擺在中國文化貿易發展和跨越的一個難題。同時,以上發現也為中國對外貿易政策的調整,提供了有現實意義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出口持續期;貿易持續期;發達國家;理性成癮
文化貿易已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于傳統的工業品貿易,文化貿易的發展壯大具有很強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效應,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家重視和扶持文化產業的發展,我國“十二五”規劃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都明確指出要加快扶持文化產業發展。2014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對外文化貿易的意見》,其中指出:“要加快發展傳統文化產業和新興文化產業,擴大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力爭到2020年,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外向型文化企業,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文化產品,使對外文化貿易額在對外貿易總額中的比重大幅提高,我國文化產品和服務在國際市場的份額進一步擴大,我國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顯著提升。”但是與我國貿易大國形象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我國文化貿易額占比水平較低,2012年核心文化產品貿易額僅為274.55億美元。如何推動我國文化出口貿易的快速發展,成為當前國際貿易和文化產業研究的焦點。尤其是在我國工業貿易中粗放式增長模式越來越難以為繼的狀況下,研究推動文化貿易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世界各國對于高品質的文化產品的需求愈加強烈,不論是工業品貿易還是文化品貿易,未來以低端品的價格競爭來促進出口增長的模式,必然受到極大挑戰。提高貿易品的質量,以質取勝才是未來我國文化貿易發展的必然趨勢。
一、我國文化貿易總體發展現狀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闡釋,文化產品是傳播思想、符號和生活方式的消費品,能夠提供信息和娛樂,進而形成群體認同并影響文化行為。對于文化產品的界定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闡釋,主要分為核心文化產品和相關文化產品,其中UNESCO定義的核心文化產品主要包括:文化遺產類、出版物類、音樂和表演藝術類、視覺藝術類和視聽藝術類;而相關文化產品主要是指那些用以支持核心文化產品創造、生產和銷售的輔助設備、材料以及服務等。其中,在每類的文化產品中均有對應的名稱和每一類產品的HS96—6位數編碼,根據編碼和聯合國貿易統計數據庫,本文整理了中國對世界各國進出口文化產品的數據。基于此,本文將在1996至2013年文化貿易產品品質特征事實基礎上,探討我國文化貿易產品發展的戰略與對策。從中國文化貿易進出口狀況來看,1996年以來,我國文化貿易出口遠高于進口,順差趨勢明顯。從出口狀況來看,我國文化貿易出口呈現波動上升趨勢,從1996年4238.31億美元,增長至2013年的21210億美元,增長近5倍。此外,文化貿易進口額同樣呈現上升趨勢,從1996年的990.13億美元上升至6740.77億美元。增長近7倍之多,但文化貿易進口絕對額仍遠低于出口額,我國文化貿易順差趨勢明顯.從我國文化產品出口趨勢圖來看,我國文化產品出口額呈現波動上升趨勢,除在2004年與2011年出現回落下降趨勢外,在1996至2013年其他年份,文化產品出口額均呈現顯著上升趨勢(圖1)。此外,自2011年以來,我國文化貿易出口出現了短期的回落趨勢,這種變化趨勢與我國當前的傳統貨物貿易的變化是相一致的,與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國內經濟新常態密切相關。從我國文化貿易產品的進口趨勢圖來看,我國文化產品的進口額仍然呈現波動上升趨勢,其中分為兩個階段:1996至2006年和2007至2013年。在第一個階段1996至2006年期間,我國文化產品出口額呈現顯著上升趨勢,2006年達到峰值為7407.41億美元。而2007至2013年呈現波動上升趨勢,尤其在2008年呈現回落現象(圖2)。總體來看,我國文化貿易進口增長趨勢明顯,自1996年以來增長近6倍多。
二、文化貿易的聯系持續期狀況
“一帶一路”國家貿易影響因素研究
1引言
2013年9月和10月,中國國家主席先后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和有關國家的積極響應。共建“一帶一路”能夠維護開放型世界經濟體系,實現多元、自主、平衡和可持續發展;更能夠深化區域合作,加強文明交流互鑒,維護世界和平穩定。同時,中國積極推進自由貿易區建設,期以加強經濟合作,實現貿易互惠。
2文獻回顧
最早將引力模型用于研究國際貿易的學者是Tinbergen(1962),他選用貿易量作為被解釋變量,國家GDP和國家距離作為解釋變量,經過實證研究,發現國家GDP對貿易量有顯著正向作用,國家距離對貿易量有顯著的負向作用。Bergstrand(1989)擴展了原有模型,Evans(2003)進一步研究發現使用共同的語言能夠有效減少邊境效應。姜書竹等(2003)利用貿易數據等影響因素建立引力模型實證分析我國與東盟的貿易潛力。張麗麗等(2015)構建因素矩陣,利用解釋結構模型和層次分析法研究影響一帶一路建設的因素。
3理論模型
引力模型源于物理學中的牛頓萬有引力公式,Tinbergen(1962)最早將引力模型應用到國際貿易領域。在傳統的引力模型中,兩國的貿易量與兩國的經濟總量即GDP正相關,與兩國的距離負相關。傳統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為:其中,Fij為兩國的貿易量,Gi為貿易國i的GDP,Gj為貿易國j的GDP,Gij為兩國的距離,參數α。之后的學者在前人的基礎上逐步引入人口變量、貿易限制措施、共同語言、貿易協定等指標,以檢驗政策、文化等因素對貿易的影響。綜合前人的研究并結合本文研究重點,本文選取的自變量有:GDP、距離、簽訂自由貿易協定。需要說明的是,本文使用一年期的截面數據作為GDP數據,采用當期名義美元值。綜上所述,建立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貿易的影響因素的引力模型如下:其中,Fcj是中國和j國的貿易總額,Gc是中國的GDP,Gj是j國的GDP,Gcj是中國與j國的距離,FATs是虛擬變量,若j國與中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則取值1,否則取值0,為隨機誤差項。中國與貿易國簽訂自貿協定代表著兩國之間有貿易優惠政策,很大程度上會成為促進貿易的因素,因此,本文做出如下假設。H1:中國與貿易國j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對兩國貿易額有顯著的正向作用。
把握創新源泉發展對外貿易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引言;文化觸覺概述;文化觸覺在國際貿易中的重要作用;文化觸覺的生成及開放型經濟人才文化觸覺的培養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在當今以人才為主導的經濟社會中,人的綜合素質尤為重要、文化作為“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提升區域乃至國家競爭力上作用重大、文化具有雙重性,既是內在的,也是外在的、觸覺是自藝術心理學的重要范疇,即感受能力、文化觸覺可以有效消除文化壁壘和沖突、文化觸覺可以根據不同國家的貿易需求、文化觸覺有利于建立系統的國際營銷渠道、文化觸覺的生成方式、開放型經濟人才文化觸覺的培養等,具體請詳見。
一、引言
郭紀金先生在他的《企業文化》書中,曾經有一段趣事:一群商人在一條船上談生意,航行時船出了故障,必須讓一部分人先跳下去,才能保證船不沉。老于世故的船長,知道這些商人的文化背景不同,因此他針對不同的人采用了不同的方法。他對英國人說:“跳水是一種體育運動。”英國人崇尚運動,聽罷就跳;他對法國商人說:“跳水是一種時髦,你沒看見有人跳了嗎?”法國人追求時髦,遂跟著跳下;他對德國人說:“我是船長,現在跳水,這是命令。”德國人嚴守紀律,服從了命令;對現實的美國人說:“反正你買了人壽保險,跳了不虧。”對中國人說:“你家不是有80歲的老母嘛,你不逃命對得起她老人家嗎?”中國人也跳了。這則幽默生動說明世界上存在眾多文化類型,不同文化背景必然產生不同行為方式,只有利用跨文化優勢、管理文化差異、消弭文化沖突,才能在全球化競爭中贏得成功。
在當今以人才為主導的經濟社會中,人的綜合素質尤為重要。而外貿人才不僅需要具備政治觀念,業務熟練,熟悉相關法律,具有高的情商和智商,而且還要具備外貿信息員的特質、需要通曉人事、不斷創新的特別素質。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吸收和積累,是貿易創新的源泉,根據不同國家或地區不同的文化背景發展對外貿易,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文化觸覺概述
文化作為“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提升區域乃至國家競爭力上作用重大,從全球范圍來看,經濟與文化正在不斷走向融合,“文化經濟”作為一種新經濟形態正在迅速崛起。1999年10月的意大利佛羅倫薩會議上,世界銀行曾指出:文化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文化也是世界經濟運作方式和運作條件的重要因素(安字、田廣增、沈山,2004)。文化作為影響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是由文化自身的結構決定的。文化的層次如圖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