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教學:段落分析法應該休矣!

時間:2022-06-05 04:24:00

導語:高中語文教學:段落分析法應該休矣!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語文教學:段落分析法應該休矣!

無論是語文教師的日常教學,還是高考語文閱讀試卷的抽樣調查,我們都感到目前中學生的閱讀水平不盡如人意。學生不單不會概括總結較為復雜的語言材料,更不會準確地辨析其中微妙的句間關系。至于會不會運用適當的閱讀方法進行快速閱讀,準確地獲取其中的語言信息,則更沒有去注意。我們認為,造成這種結局的根本原因還在于教師更多地用了段落分析法,而沒有注意教學是否符合科學性。

多年以來,語文教學采用的就是單一固定的“教學八股”,其內容無非作家作品、字音、字詞、誦讀朗讀、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練習鞏固幾個固定不變的步驟。這種八股模式實在是“滿堂灌”的一個巧妙的變種。因為其中的無論哪一個環節,都是站在教師的角度去操作和執行的,并沒有真正以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為根本目標。在整個這樣的教學環節中,仿佛教師是為了降低知識的難度便于學生認知而不得不采取的方法,但是,這樣的教學結果無疑以犧牲學生認知水平的提高為前提。到最后,學生既讀不懂語言材料中的“微言大義”,更不能從宏觀上把握整體內容,也就見怪不怪了。

在這里,我們假設教學“八股”的“作家作品、字音、字詞、誦讀、朗讀”采取哪一種教學方法并無不可,那么,剩下的就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重要幾個環節了。而這幾個環節實質上并非從學生的內化學習傾向進行考慮,自然對于培養學生的閱讀技能就有如蜻蜓點水,水上飄萍。它的弊端是十分顯著的:

其一、在以這種教學方式為主要手段的教學中,學生被當作被動的接受者來對待,根本沒有自主學習的可能和機會,老師教什么,他才學什么。即使學生在課下根據自己的不同認知方式理解了課文,但在長期的課堂教學中,由于教師不得不面對四五十張不同的面孔,只能采用相對單一的教學模式,因而,學生的個性化認知優勢并不能得到很好的發揮,天長日久,只好在潛移默化之中受到負面的影響,從而阻礙了自己思維能力的發展。

其二,段落分析法實質上是一種局部認識法,也即是部分學習法,“部分學習又稱分段學習,是把所學材料分成若干段落,逐段學習,最后把已學會的各段綜合起來。”[1]它的優越性在于:學生能很早地了解到自己的進步情況。對所學材料中不同難度的段落或部分,可以付出不同的時間和精力。但是這種學習方法是有前提的。首先要看學生的認知水平:“在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學習者越聰明、越成熟、越有知識經驗,運用整體學習的效果越好;反之,運用部分學習的效果好?!睂τ?a href="http://m.alizhichou3.cn/jinpingxili/jxjan/yuwenja/200506/4735.html" target="_blank">高中學生來說,這一點本來根本不應該成為問題??墒?,在教學中,我們往往忽視了高中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青少年期是兒童身心發展逐步趨于成熟的時期,到了青年初期,思維能力基本上接近于成人的水平?!薄案咧猩某橄筮壿嬎季S更多是屬于理論型的,他們已開始能以理論作為指導,來分析綜合各種事實材料,從而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領域?!旧夏苷莆辙q證思維規律。”[2]所以當我們降低學生的認知水平的時候,也就是阻礙他們發展的時候。其次,要看學習的內容:“邏輯性強的、有意義的材料,整體學習有效;無意義的材料部分學習的效果較好。長而復雜的材料,宜用部分學習,短而簡單的材料,則宜用整體學習。”用這種標準來衡量高中語文教材,那么,如果不考慮提高學生的思維素質的話,很少有幾篇文章是適合用部分學習法的。因為,盡管是文學作品,它們依然有很強的邏輯性,有很強的理性色彩。而這一點正適合高中學生的心理特色。如果我們在此基礎上加以引導,就能避其所短,揚其所長。第三,要看學習的方式:“集中學習時部分學習效果好,分散學習時,整體學習效果好?!盵3]這里的集中學習當然不是指集中在教室里學習,而是指集中眾多的知識內容而言。就單篇文章而言,它當然適宜用整體學習的方式了。而事實上,教材中的許多文學作品,用整體學習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很多作品,不用教師特別講解,學生就能深入到作品的本質。

比如:魯迅先生的《記念劉和珍君》,我們在講授時往往沒有少費精力,但實際上教學效果卻并不理想,原因是我們習慣于段落分析而忽略了整體閱讀,這樣學生只注意到了局部的知識,沒有把他要掌握的知識放在一個體系里,因而增加了閱讀的困難,只要我們稍微留心就會注意到,文章既然是記念劉和珍的,那么,我們只需找出劉和珍的有關材料,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就一目了然了。在此基礎上深入分析就能使學生的認識得以強化。如夏衍的《包身工》無非寫的是我國二三十年代帝國主義與國民黨政府相勾結,剝削壓迫中國工人的事實;我們只需把包身工放在一個歷史的環境里,設計幾個問題,教學中的難題也就迎刃而解。如包身工產生的歷史原因是什么?包身工在日本紗廠里受到哪些非人的待遇?它反映的本質是什么?作者對“包身工”這一特殊現象持什么態度?等等,把握了整體,再去挖掘深處的內容,則水到渠成?!对隈R克思墓前的講話》文章說得清清楚楚,馬克思的逝世對于無產階級是一個巨大的損失,我們只要引導學生找出這個評價的理由,文章的內容也就完成了一大半?!堆b在套子里的人》題目昭示得十分明白,我們只要找出有關的“套子”,則套中人的形象一目了然?!赌脕碇髁x》,最好的辦法是引導學生明晰“閉關主義”、“送去主義”、“送來主義”和“拿來主義”的概念及其它們的內在邏輯關系,全文亦就達到了提綱挈領的目的。因為這里的“閉關主義”是“送去主義”的前提,“送去主義”是“送來主義”的前提,所有這些主義無一不意味著“拿來主義”產生的必然性?!队曛械翘┥健氛页觥暗恰钡倪^程和有關“雨”的細節,全文的大概也就差不多了,根本用不著一段一段地進行分析,中間泰山松的描繪不過值得一讀而已。《長江三峽》的內容亦十分清楚,無非三個“峽”。文章記敘得也有條有理,無需講解,學生自能讀個大略。怪就怪在,像這種文章,我們還要花大力氣去饒舌,而不是引導學生深入到作品內部去挖掘作品的深層含義。

正因為我們在教學中,小看了學生的認知水平,沒有有意識地為他們設計一些力所能及的認知階梯,讓學生自主地去鉆研,故而使他們一天天地失去了提高思維素質的機會,當然閱讀技能就不能得到發展了。而思維素質的綜合發展乃是導致認識水平提高的根本保證。

心理學認為,不同感覺器官接收下來的信息,是反映事物各種簡單屬性的感覺模式,它們作為視覺、聽覺和觸覺等感覺的神經沖動,可以會聚到同一個神經元上,進行跨感覺模式的信息加工,結果形成一個反映事物整體性質的知覺信息。這個知覺信息的加工就叫做整合。由整合可知,感知覺神經回路可以從各種感覺模式的信息中進行概括和抽象,并能形成一個跨感覺模式的概念??梢?,整合是一種帶有概括性的綜合整理,形成的是比簡單感覺更高層次的整體性質信息。人腦思維概括能力與知覺整合作用有著緊密的聯系,缺乏整合操作人們就無法從整體上對事物進行認識。這一點已為腦科學家和臨床診斷所證實。[4]

中國傳統思維方式非常注意直覺性、整體性與模糊性相統一,它善于對事物進行總體把握和注重事物的運動和聯系。[5]運用整體學習的方式無疑正適宜這種傳統思維。因為整體學習是把所學材料看作一“單元”,直到學會為止;它的優越性在于:學習中可以充分利用材料的意義或邏輯關系,直到深入到作品的核心,而且越深入,在學習者頭腦中形成的信息模式和結構就越清楚。學習中形成的聯想也正是學習完成時起作用的聯想。

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也就能減少教學的盲目性,從學生的角度進行教學設計,從而發揮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