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取生辰綱教案

時間:2022-03-15 10:07:00

導語:智取生辰綱教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智取生辰綱教案

【背景資料】

一、施耐庵與《水滸傳》

施耐庵的生平事跡不詳,一般認為是元末明初人。20世紀20年代以來,江蘇興化地區陸續發現一些有關材料,如《施耐庵墓志》《施耐庵傳》等。《墓志》說他生于1296年,死于1370年,曾中進士,在錢塘(今浙江杭州)做過兩年官,與當道不合,棄官回鄉,從事著述。由于材料相互矛盾之處不少,這些材料的真偽問題學術界一直未有定論。

《水滸傳》是明代長篇小說,它的作者,明人說法不一,有說施耐庵和他的學生羅貫中合作,現在大都認為是施耐庵所作。它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描寫農民起義全過程的長篇小說,并非一人一時之作,而是在民間口頭傳說、藝人講說演唱的基礎上,由文人加工編撰而成。全書前半部寫“官逼民反”,好漢林沖、魯智深等一個個被“逼上梁山”,在宋江上山后,寫了幾場反土豪、打官軍的戰爭;后半部寫宋江被招安,攻遼,打方臘,最后以悲劇結局。它反映農民起義發生發展的規律。起義英雄的行動,是由小到大,由個人反抗到集體行動,由無組織到有組織,最后匯成一股浩浩蕩蕩的起義大軍。作者對起義英雄予以充分的肯定和熱情的謳歌,特別是對一些出身下層社會的英雄,如李逵、三阮、武松、石秀等,他們受剝削壓迫最深重,反抗性也最強,為了正義事業,赴湯蹈火在所不辭。這些朝廷的叛逆,所謂“不赦”的罪人,個個可敬可愛,光輝動人。對封建階級的黑暗勢力則盡情揭露,從最基層的鄭屠、西門慶等,到上層的梁中書、高廉之流,以及他們的靠山蔡京、高俅,將他們寫得丑惡不堪,和梁山英雄形成鮮明的對比。本書結構嚴整,以官逼民反、替天行道為主線,每一個故事如林沖上山、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綱等章回,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語言以口語為基礎,明快,洗練,準確,生動。敘事繪聲繪色,極為傳神。總的說來全書的藝術水平是不平衡的,后半部不如前半部。

《水滸傳》有多種版本,現存有明代100回本和120回本,還有清代金圣嘆評點的70回本。

二、官制執掌

中書——宋代的內閣侍讀。清梁章鉅(稱謂錄內閣各宮古稱):“宋稱內閣侍讀為中書檢正。”

提轄——宋代州郡多設置提轄,或由守臣兼任,專管統轄軍隊,訓練教閱,督捕盜賊。《宋史•職官志七》:崇寧中,復制提舉兵馬、提轄甲兵,皆守臣兼之。掌按練軍旅,督捕盜賊,以清境內。”

都管——總管,管家。《水滸傳》六十一回:“那一個為頭管家私的主管,姓李名固……教他管顧家間事務。五年之內,直抬舉他做了都管。”

虞候——唐代后期有都虞候,為軍中執法的長官,五代時都虞候為侍衛親軍的高級軍官。宋代沿置,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司、步軍司均置都虞候,位次于都指揮使和副都指揮使。此外又有將虞候、院虞候等低級武職。

(《漢語大詞典》縮印本第256、3698、6187、5084頁)

三、人物綽號

青面獸楊志——“那漢子頭戴一頂范陽氈笠……生得七尺五六身材,面皮上老大一搭青記,腮邊微露些少赤須。”(十二回)

赤發鬼劉唐——“晁蓋把燈照那人臉時,鬢邊一搭朱砂記,上面生一片黑黃毛。”(十四回)

托塔天王晁蓋——“那時晁蓋得知了大怒,從溪里走將過去,把青石寶塔獨自奪了過來,東溪過放下。因此人皆稱他做托塔天王。”(十四回)

入云龍公孫勝——“因為學得一家道術,亦能呼風喚雨,駕霧騰云,江湖上都稱貧道做‘入云龍’。”(十五回)

注:魯迅在《五論“文人相輕”——明術》一文中寫道:“梁山泊上一百零八條好漢都有諢名……著眼多在形體,如‘花和尚魯智深’和‘青面獸楊志’,或者才能,如‘浪里白條張順’和‘鼓上蚤時遷’……”“青面獸”是從形體而起的綽號,“托塔天王”是從才能而起的綽號,其余人物綽號由來,類此。

四、麻藥之謎

那婦人(孫二娘)那曾去切肉?只虛轉一遭,使出來拍手叫道:“倒也!倒也!”那兩個公人只見天旋地轉,噤丁口撲地便倒。……只聽得笑道:“著了!由你奸似鬼,吃了老娘的洗腳水!”(《水滸傳》第二十七回)

小說家嘗言:蒙汗藥人食之昏騰麻死,后復有藥解活,予則以為妄也。昨讀周蘋窗《癸辛雜志》云,回回國有藥名押不廬者,土人采之,每以少許磨酒飲人,則通身麻痹而死,至三日少以別藥投之即活,御院中亦儲之,以備不虞。又《齊東野語》亦載,草烏末同一草,食之即死,三日后亦活也。又《桂虞衡志》載,曼陀羅花,盜采花為末,置人飲食中,即皆醉也。據是測蒙汗藥非妄。

(郎瑛《七修類稿》卷下,事物類)

【示范教案

智取生辰綱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掌握設置矛盾沖突刻畫人物的方法。

2.學習明暗兩條線索敘述故事的方法。

3.學習環境烘托表現人物的手法。

二、能力培養目標

1.訓練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

2.提高學生欣賞優秀文學作品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

1.培養團結協作、關愛他人的品質。

2.培養對優秀文學作品的興趣。

四、美育滲透目標

鑒賞本文情節跌宕起伏、人物刻畫栩栩如生、搖曳多姿的藝術特色,感受悠久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

學法指導

《水滸傳》是在民間口頭傳說、藝人說唱的基礎上由文人加工編撰而成的。小說以“官逼民反,替天行道”為主線,各章回的故事情節既前后勾連,又自成整體。課文選的這一章節,運用雙線發展來展現人物的性格特征。學習本文,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理清故事線索,體會這種敘述方法的藝術效果。

文中兩條線索,一條明線是楊志等人“智送生辰綱”而丟失了生辰綱;另一條暗線是晁蓋等人“智取生辰綱”;兩條線索交織展開故事情節,展示了代表人民群眾的梁山好漢與代表封建統治階級貪官污吏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即階級矛盾。因此,在欣賞課文時,應注意其結構是為表現主題服務,是為人物性格的塑造和發展服務,也是為保證作品的完整、統一、和諧服務。

2.結合情節發展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作品中楊志及梁山八好漢的性格特征是隨著情節的發展逐步鮮明起來的,欣賞時,應把人物放在故事的矛盾沖突和激化中來把握。例如第一部分,楊志領命押送生辰綱,他的三項決定(趕路速度、趕路時間、黃泥岡停歇)顯示出楊志的精明能干、剛愎自用與求取功名心切的特點。在喝酒一節上,更見其行事謹慎。反之,楊志的處處謹慎卻又最終中計,又表現出了梁山好漢的團結一致、足智多謀、敢于斗爭的性格特點。

3.辨析宋元話本語言與現代漢語的差異。

在古代白話小說中,往往保留著當時的口語,而這些口語和現代漢語的詞義和句式上均有區別;閱讀時應注意加以辨析。例如“那十一個廂禁軍雨汗通流,都嘆氣吹噓”,“吹噓”一詞古義是指“又熱又累,嘴里噓氣”;而現代漢語則是“夸大宣揚”之義。又如“那計較都是吳用主張”,“計較”古義指“計策”,而今義是“爭論、計算、比較”的意思。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難點

《水滸傳》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描寫農民起義全過程的長篇小說。書中塑造了幾十位個性鮮明、光彩照人的藝術形象,《智取生辰綱》中的楊志、吳用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作者在刻畫人物時,常常把人物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著力描繪他們在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中的言行,從而清晰而深刻地顯示出人物的個性來。這種通過各種矛盾沖突來刻畫人物的方法是全文的重點和難點。

二、解決辦法

1.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全文的內容和思想。

2.引導學生反復閱讀、體味重點語段及精彩畫面。

3.提出問題,促使學生參與分析。

學生互動設計

1.指導學生對照注釋自讀課文。

2.歸納課文中的各種矛盾,分析人物特征。

3.研讀從多個角度描寫環境的作用。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本文結構完整、線索清晰、情節跌宕起伏,可獨立成為一篇別具特色的短篇小說。學習本文是為了更好地理解作者運用兩條線索巧妙地組織故事、用復雜的矛盾沖突推動情節發展的寫作方法。

二、整體感知

1.《水滸傳》以北宋末年農民起義為題材,生動地描寫了各階層的起義人物怎樣由零星的反抗到匯集梁山泊,又發展成燎原之勢,形成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藝術地再現了農民起義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過程。

2.本文節選自《水滸傳》第十六回的后半部分。它和十二回后半部分、十六回前半部分構成一個整體,是《水滸傳》全書最富有特色的故事之一,表現了楊志性格發展的全過程。要求學生閱讀并概括有關楊志的故事,使大家初步了解楊志的形象和智取生辰綱的起因。

3.楊志故事概括如下:

(1)楊志失花石綱丟官。

(2)楊志殺人被充軍。

(3)楊志比武獲重用。

(4)楊志押送生辰綱。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其一)

本文選自《水滸》(七十一回本)第十六回的后半部分。原來的題目是“吳用智取生辰綱”,生辰,即生日、誕辰。綱,為運送大批貨物而編的隊。生辰綱,即編隊運送的大批壽禮。下面請—同學簡要敘述一下《水滸》第十二回后半部分“赴京城楊志賣刀”至第十六回前半部分“楊志押送金銀擔”的故事梗概。

楊志,三代將門之后,五俊楊令公之孫,曾應試過武舉,做過殿司制使官。因皇帝要造萬歲山,他被差派押送花石綱,不料在黃河船翻,失陷了花石綱,不能回原復命,只得逃往他處避難。后聽說皇帝赦免罪犯,他便準備了一擔錢物,回京活動,以圖復職。路過梁山泊(時首領王倫),留其入伙,不肯落草。回到東京(開封)買上求下錢財使盡,非但沒能恢復原先官職,反被高大尉逐出殿帥府。在窮困潦倒、生活無著之際,他不得不出賣祖傳寶刀,不意又殺死了破落戶無賴牛二,被發配大名府。受到大名府留守梁中書的賞識,為服眾人,經過比武,他被任做管軍提轄使。時逢端午,梁中書與蔡夫人在后堂設家宴,議計于蔡京(梁中書之岳父,時為大師)六月十五日生辰之時,將十萬貫金珠寶貝,送往東京慶壽。鑒于上年送壽禮不到半路被強人劫去的教訓,決定選派武藝高強、又是心腹之人的楊志負責押送生辰綱。而且許愿:“你若與我送得生辰綱去,我自有抬舉你處。”楊志對梁中書的信任,十分感激。他主動分析了“今歲盜賊又多”、“沿途強人出沒”的情況,不同意梁中書的“公開武力押送方案”,提出了偽裝客商、掩入耳目、暗地偷運的對策,頗得梁中書贊賞。節選的這篇課文,就是從這里講下去的。

《智取生辰綱》寫的是楊志押送生辰綱去往東京,在途中(黃泥岡)被晁蓋,吳用等用計奪取的經過。故事集中反映了蔡京、梁中書為代表的封建統治者與廣大農民的矛盾,熱情歌頌了起義農民的大智大勇與組織才能。第十六回在全書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在此之前,小說主要描寫了魯智深、林沖等個別英雄人物的抗爭。而“智取生辰綱”則是起義農民的集體行動,是梁山泊英雄聚義的開始。

自此,小說揭開了起義農民大規模聯合反抗的序幕。

(其二)

課文題目“智取生辰綱”。渴望博取功名名留青史的楊志對梁中書的信任,十分感激,為此想出押送的種種辦法:偽裝成客商、掩入耳目、暗地偷運等對策,來確保押送成功;而晁蓋等起義英雄則想盡辦法要把這批沾著人民血汗的財產奪取過來。請同學細看題目,題目中哪個詞表明了奪取的方式?“智”,運用計謀、智慧。請同學翻開課文,看看晁蓋等起義英雄是如何與楊志斗智、奪取生辰綱的。

2.學生閱讀全文。

3.分析文章。

作者圍繞生辰綱刻畫了兩大類矛盾,一是楊志與軍健等人的內部矛盾;一是楊志與晁蓋等人之間的外部矛盾。

(1)首先分析內部矛盾。

問:楊志與軍健等人的內部矛盾具體表現在什么地方?楊志是如何處理的?

簡析:押送路上,楊志面臨著時間緊、行程遠、天氣熱、擔子重、路難走、不太平等客觀困難,這些困難引發了楊志和軍健等人的矛盾,即走與歇、快與慢、喝酒與不喝的矛盾。這些矛盾實際上是奴才與奴才之間的矛盾。

楊志處理內部矛盾的辦法是:

對軍健——打;對虞侯——罵;對都管——駁。

這樣,楊志一伙內部矛盾由發生、發展、加劇而趨于激化,成為導致生辰綱被奪去的內部原因。

問:從楊志的語言行動中可以看出他的什么性格?

精明謹慎、蠻橫無理。

(2)分析外部矛盾。

問:面對精明的楊志,晁蓋等英雄好漢是如何智取生辰綱的?表現了晁蓋等人群體形象的什么特點?

簡析:晁蓋等人精心設計、施計:

扮客商——穩住對方,

佯爭酒——引誘對方,

暗下藥——麻倒對方。

智取的成功表現了晁蓋等人足智多謀、隨機應變、團結戰斗的群體英雄的形象。

總結、擴展

作者在兩大類矛盾沖突中,以楊志的精細反襯出晁蓋等人的智慧;用楊志的失敗反襯出晁蓋等人的力量;用楊志一行的矛盾反襯出晁蓋等人的團結協作精神。

布置作業

1.根據楊志的言行和心態,說說他的思想性格特征。

2.找出環境描寫的句子,體會這樣寫的作用。

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理解作者運用明暗兩線并行相交組織故事的好處。

2.分析環境描寫的作用。

3.分析課文欲張先弛、跌宕起伏的寫作特色。

二、教學過程

1.線索

問:小說圍繞“生辰綱”這一中心事件,運用了明暗兩條線索來展開錯綜復雜的故事情節。這兩條線索在哪里相交形成故事情節的高潮?運用兩條線索的作用有哪些?

簡析:明線:楊志押送生辰綱

暗線:晁蓋智取生辰綱

明暗兩條線索在“松林盤問”這一節上相交,敵我雙方矛盾趨向高潮,到楊志允許軍健買酒吃,自己也喝了半瓢酒時,形成了故事情節的高潮。結尾處,補敘暗線,交待了七人買酒下藥的秘密,突出了晁蓋等人的智謀。

作用:十分生動地層現了廣闊的社會背景,人物性格也在這廣闊的社會背景中得到了充分的顯示。整篇文章更緊湊、簡練,并使故事更加曲折,更引人人勝,增強了藝術效果。

2.環境描寫

請同學劃出描寫天氣炎熱的句子,思考作者為什么要從不同角度反復渲染天氣的炎熱?

簡析:從不同角度寫熱:直接寫,間接寫;作者書面介紹,他人之口介紹。

楊志趁熱避“歹人”——精明謹慎

烘托人物晁蓋借熱施酒計——足智多謀

作用:

推動情節炎熱押送生沖突——快與慢,走與歇

好漢智取得成功——賣酒下藥

3.情節安排

山路催通、歹人將出緊張松林睡倒、林里人影(歹人)緊張萬分林中盤問、販棗商人松緩禁止買酒、疑有迷藥趨緊見客吃酒、方允軍健趨緩才飲半瓢、軟倒在地高潮生辰綱被取。

本文構織了一個接一個的緊張情節,把故事情節曲折有致地推向高潮,緊緊扣住讀者的心弦。

總結、擴展

1.總結本文在整部小說中雖只占了一回情節,但構思十分精巧,故事情節生動曲折,人物形象鮮明突出。整個故事生動地展現了北宋尖銳的社會矛盾,刻畫了楊志精明細致、一心想往上爬的性格,形象地顯示了晁蓋等農民起義英雄的智慧、膽識和力量。

2.擴展楊志與林沖、魯智深,同是武藝高強的軍官,然而身份不同,境遇各異,因而性格各有特點,走上梁山的道路也就大不一樣。閱讀描寫這三人的章節時,應注意作者在對情節的安排、人物的描寫上有什么不同。

布置作業

寫一篇對楊志、林沖、魯智深三人性格異同比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