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從規律收得碩果
時間:2022-06-05 10:18:00
導語:遵從規律收得碩果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正確的認識,科學地順應、駕馭、利用經濟規律,來推進我國經濟的發展,這是中國人民在經歷了幾十年前無古人的社會主義實踐之后的更高層次的慧語。高一經濟常識的內容,就是緊緊扣住這一點展開的。在高三復習經濟常識時(高一階段,學生還未學“規律”),師生以經濟規律為軸心,“穿、聯、展、攏”課文中相關的知識;“識、析、論、證”國家最新的大政方針,收到事半功倍、溫故而知新的效果。
教學提綱如下:
一、社會經濟運行基本規律:生產力、生產關系之間的必然聯系 1.原理:生產力決定反作用生產關系。
2.要求:(1)對舊生產關系的徹底變革,對新生產關系的局部變革,都要適應生產力的性質和狀況。(2)衡量生產關系任何環節變革的成效,都要以生產力為標準。
3.差距:(和規律的要求之差距)生產關系某些環節,超前于現實生產力。
4.社會的循規運作:(即如何改革,后簡稱“運作”)從生產力關系三層面入手,變革所有制體制、經營管理體制、分配體制。
5.意義:(1)適應了我國現階段生產力水平和狀況(總體水平較低且不平衡),推進了生產力的發展。(2)鞏固了社會主義生產關系。
二、生產關系內部三層面、三套體制之間的必然聯系 1.原理:占有體制決定反作用經營管理體制決定反作用產品分配體制
2.要求:三套體制的建構要配套,需層層適應。(才能從總體上、從根本上適應生產力的要求。)
3.(略)
4.運作:(1)建立并不斷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結構(體制)。(2)建立并不斷完善以承包責任制為主體、多種形式并存的經營管理體制。(3)建立并不斷完善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體制。
5.意義:(1)鞏固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基儲主體地位。(2)保證了三套體制各自社會作用的充分發揮,推進了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生產力的充分發展。
三、社會成員、經濟單位之間物質利益的必然聯系 1.原理:社會主義勞動者之間、經濟單位之間存在緊密聯系、平等且相對獨立的物質利益。
2.要求:(1)社會須認真協調其間關系。(2)社會要確保各自正當利益的公平獲得。
3.差距:由于曲解了“平等”、“公平”的社會主義性質,致使全社會平均主義、“大鍋飯”盛行。
4.運作:(1)發展并規范社會主義商品(交換)經濟。(2)把不同所有制下的經濟單位全部推向市常(3)強調社會主義物質利益原則。鼓勵公民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而致富;鼓勵企業通過正當合法途徑獲取更多利潤。(4)建構遵從價值規律的社會主義市場機制、國家宏觀調控機制,制約、引導社會成員,通過等價交換實現各自利益。(5)確立科學的分配體制,制定并貫徹科學的分配原則(“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積累、消費基金統籌兼顧原則;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利益兼顧原則;“按勞分配”原則……),引導全社會公平分配,以保障公民、經濟單位各自利益的獲得。
5.意義:
(1)調動了國家、集體、個人三者積極性,調動了各層面勞動群眾的積極性。
(2)體現了社會主義公平,顯示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3)促進了全社會生產效率、經濟效益的提高。
四、勞動者素質(特別是科技素質)和社會生產、經濟增長之間的必然聯系 1.原理:勞動者素質是社會生產、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基礎因素;社會生產水平及其決定的社會消費水平,又決定勞動者素質。
2.要求:(1)建構完備的社會綜合、系統工程,培育、提高勞動者素質。(2)把經濟增長方式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的軌道上。
3.差距:素質培育步伐較慢;經濟增長方式是粗放型。
4.運作:(1)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向集約型轉移),從而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結構合理的)消費水平。(2)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發展科學文化教育事業。(3)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培養公民的民主觀念、法制觀念、權利義務相統一的觀念,等等。
5.意義:勞動者素質的提高,推進了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經濟的發展,又為提高勞動者素質創造了條件。
五、勞動者積極性和社會生產、經濟發展之間的必然聯系 1.原理:勞動者的積極性、創造力是企業活力的源泉,是社會生產發展的強大動力;社會經濟水平、公平程度及其決定的公民消費狀況,又是勞動者積極性的重要影響因素。
2.要求:建構完備的社會綜合、系統工程和層層機制(包括經濟的、政治的),培育激發勞動者積極性。
3.差距:生產關系建構的失誤,生產力要素配置的失誤所導出的“鐵飯碗”、“鐵椅子”、“大鍋飯”、“大擁班”、“人浮于事”……“一手軟”之誤;生活水平提高緩慢……這些因素,對勞動者積極性的發揮,都起到不同程度的負面作用。
4.運作:(1)大力發展社會生產,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建立并不斷完善科學的交換分配體制,貫徹社會主義物質利益原則。(3)加強思想教育工作,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幫助公民樹立社會主義義利觀。(4)探索并采納現代科學的經營管理形式。
5.意義:調動激發了勞動者的積極性,推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經濟和社會的全面進步,又進一步激發了勞動者的積極性。
六、國民經濟整體和局部、局部和局部之間的必然聯系(結構的有機性) 1.原理:社會生產進入社會化階段,社會各產業、各部門……之間,進一步構成一個互相聯系、互相依賴、互相制約的有機整體。
2.要求:社會經濟部門健全;社會經濟結構合理。
3.差距:一、二、三產業及其內部各層面關系還不協調,第三產業滯后尤為突出。
4.運作:(1)制定科學的產業政策。(2)貫徹優化產業結構方針:在宏觀方面,要大力加強第一產業,調整和提高第二產業,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在微觀方面,要落實聯合、兼并、破產之策,強化優勝劣汰機制,促進現有企業優化重組;嚴把投資關,避免三重復,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使增量資產結構合理。
5.意義:經濟結構的科學化調整,是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重要舉措,有利于社會生產率和經濟效益的提高。
七、生產力內部:人物要素之間、物物要素之間(經濟資源之間)的必然聯系 1.原理:社會生產進入高度分工化、專業化、社會化階段,社會生產各部門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程度步步加深。
2.要求:經濟資源在全社會范圍內按比例合理配置。
3.差距:資源配置不合理,造成社會勞動多有浪費,供給需求難以平衡。
4.運作: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起基礎作用。
5.意義:使我國經濟更好更快地發展。
八、社會產品(商品)交換現象中的必然聯系 1.原理:(1)社會主義商品生產者之間存在著平等、獨立的經濟利益關系。(2)(商品)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價值量決定→價格,價值規律指揮下的市場(價格)競爭,牽動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2.要求:社會全部經濟活動(包括國家宏觀調控)都要遵循價值規律。
3.差距:(1)改革前的國家定價,改革初的價格雙軌,都在一定程度上違背價值規律的要求。(2)勞動者在各自創造的價值面前的平等,沒能充分實現。
4.運作:(1)培育統一開放的、完備的市場體系,使商品化的各類經濟資源能在市場自由流通。(2)建構以市場形成價格為主的價格形成機制,以價值規律為準則的市場競爭機制。
5.意義:(1)(課文)價值規律的作用(略)。(2)促進經濟資源的合理配置和經濟結構的合理構建。(3)保證一、二、三產業各部門勞動者平等、獨立的物質利益的獲得,調動了積極性,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
九、社會生產和社會消費之間的必然聯系 1.原理:生產決定反作用消費生產面向適應消費
2.要求:正確處理二者關系:發展生產,保障消費(供給);科學地、適度地消費,牽動、引導生產。
3.差距:(1)由于生產安排(經濟結構)不合理,某些產品供給大于需求,大量積壓;某些國計民生必須品,還不能滿足需求。(2)不顧國情的超前消費和奢靡消費現象滋生。
4.運作:(1)優化產品結構,建構科學機制,解決重復、盲目生產問題。認真積極地組織以滿足(正常)消費為目的的社會生產。(2)著意培養公民正確的消費觀念,引導適度消費。(3)建構科學機制,制約不適度消費,引導正常消費。
5.意義:(1)有利于我國現階段主要矛盾的解決。(2)保證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實現,使人民生活逐步提高。(3)促進社會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推動社會進步。
十、現代生產力要素的國際間的必然聯系 1.原理:現代社會分工、現代商品經濟、現代科學技術、人類共同利益、資源分布特點……使世界各國經濟、區域經濟構成了一個互相聯系、互相依賴、互相制約的有機整體。
2.要求:生產要素(人才資源、物產資源、技術、資金、產品等)在全球范圍內形成通暢交流和有機配置。
3.差距:由于曲解“自力更生”方針(也有其他原因),使新中國30年間經濟建設一直在半封閉狀態中進行。
4.運作:(1)把自力更生基礎上的全面對外開放定為基本國策。(2)加強經濟各領域、各部門、各環節的國際合作,實施生產力各要素的國際交流。
5.意義:(1)我國經濟大踏步走向世界。(2)(課文)對外開放的意義(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