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道德規范內化的心理效應

時間:2022-06-05 10:22:00

導語:試析道德規范內化的心理效應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試析道德規范內化的心理效應

內化是外在的道德規范轉化為個體內在的道德品質的必然過程,也是個體汲取道德營養,形成符合社會需求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的必由之路,而道德規范的內化與個體的心理因素是密不可分的。歸納道德規范內化的心理效應,并分析其成因,不僅是道德教育所必須,也是倫理學所必須。

外在的道德規范內化為內在的道德品質是一個相對的有始有終的過程,因之,內化的心理效應則包括過程效應和結果效應。所謂過程效應,指在道德規范內化過程中引起的個體的心理反應,這些反應包括同化效應、順應效應、失調效應和斥拒效應等。

所謂同化效應,指個體的道德認知結構吸收新的道德規范,并把新的道德規范有效地納入個體的道德認知結構之中。在這一效應中,并非所有的道德規范都能被納入個體的道德認識結構中,因為個體具有一定的主觀能動性和選擇性。外在的道德規范只有經過個體的認知結構的整理、分析、組合、轉換,才能形成具有整體性、一般性的道德認知結構。在這一心理活動過程中,個體的認知結構發生了量的變化,亦即新的道德規范被有效地吸收并促使個體認知結構發生某些預期的變化。但是,這種變化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認知結構,而是使個體認知結構具有了更強的同化能力。

所謂順應效應,是個體與道德規范相互作用過程中道德規范對個體的改變,順應使個體認知結構符合道德規范的性質。原有的認知結構只能同化那些與產生舊認知結構的環境基本相同或變化不大的道德規范,當道德規范發生較大變化時,認知結構不再能夠有效地適應新的情況,同化也就不能取得成功。這就迫使個體運用自我調節的能力進行結構更新,變舊的結構為新的結構,以新的動作方式進行同化活動。這時,個體必須首先響應道德規范,然后才能同化道德規范,否則就會遭到道德規范的抵抗而陷于失敗。顯然,傾應是個體改變舊的認知結構,建立新的認知結構,從而適應已經變化了的道德規范的過程。但是,改變舊的認知結構并不是拋棄舊的認知結構。新的認知結構的建立是對舊的認知結構的揚棄,是把舊的認知結構整合到新的結構中去,使之成為新的結構的一個組成都分。在這一心理過程中,認知結構發生了質的變化,認知結構不斷地由同化到順應,再由順應到新的同化,從而經歷了一個不斷的量變--質變--新的量變的發展過程。同化與順應的更替過程就是個體認知結構不斷發展的過程。

失調是同化或順應的前奏或先期心理反應。它一方面連接新的道德規范,另一方面連接著個體心理結構,是個體道德認知結構與新的道德規范之間的必然的、有效的反應。說它是必然的,是因道德規范不可能“純粹自然”地或完全無意識地注入舊的道德認知結構之中;舊的道德認知結構也不可能對外在的道德規范長驅直入而死水不驚。說它是有效的,是因為新的道德規范成為個體的道德認知結構中有效的成分,或者促使道德認知結構發生改變。個體的心理失調是必要的,只有引起個體心理失調才能打破個體道德認知結構的“靜止”狀態,在動態中形成新的結構。如果個體對外在的道德規范或“視而不見”,或“麻木不仁”,要想引起個體道德認知結構的變化是難以想象的。

所謂斥拒效應,是指在道德規范內化的過程中引起個體的強烈的排斥反應,從而使道德規范游離于個體道德認知結構之外。排斥效應是個體道德認知結構的“自我保護”效應,產生這種效應的直接動因來自個體道德認知結構與外在道德規范之間的格格不入或者水火不容。這種心理效應雖然不是道德規范內化的主要反應,但是在特定的時期在特定的條件和群體之中,它卻是一種有代表性的客觀存在。

所謂結果效應,是指個體道德認知結構同化某種道德規范,使個體道德認知結構產生某些變化,結果效應的出現又會在新的同化過程中影響著過程效應。不言而喻,對于結果效應是可以依照社會價值體系進行價值判斷的。根據價值判斷,結果效應可以分正效應、負效應、零效應和混合效應。

所謂正效應,是指外在的道德規范作用于舊的道德認知結構,使個體產生與預期期望一致的、合乎社會價值需求的變化。這種變化有賴于道德規范的代表性、先進性和個體道德認知結構的包容力和應變力,也有賴于個體道德認知結構內化道德規范的合理性和科學性。

所謂負效應,是指外在的道德規范作用于舊的道德認知結構,使個體產生與預期期望相反的、背離社會價值需求的變化。這種變化產生的原因在于主觀、客觀和傳播媒介三個方面。

所謂零效應,即“無效應”,是指道德規范既不能為個體認知結構所內化,也不能對個體道德認知結構本身產生影響。這就如同超出人的聽力范圍的聲波一樣,盡管聲波存在著。但是人的聽覺器宮沒有反應,便不能產生聽覺。同樣,盡管道德規范存在著,但是個體的道德認知結構對此沒有反應,產生不了內化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社會現象不同于自然現象,道德規范內化不同于聲波與聽力反應。

這里的“無”效果是指稱的一種相對狀態,它反應了道德規范內化的一種相對結果。

所謂混合效應,是指道德規范內化產生的綜合結果,是正、負效應的疊加,一種道德規范的內化引起道德認知結構的不同反應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在道德規范內化過程中,“混合效應”是常見的心理效應。

追求道德規范內化的正效應是道德教育或者當代倫理學的目標,因此,探討內化過程的心理機制便是很重要的。

外在的道德規范內化為個體道德認知結構,必先引發個體內在的心理矛盾--認知失調,只有失調才能引起個體道德認知結構的“震動”,才有可能在“舊”的道德認知結構中產生可能的心理效應。

何謂失調?“失調”是現實生活中的個人內在的心理沖突,是客觀存在著的心理現象,追求協調則是個體生活的目標。簡而言之,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處在心理的失調和追求協調的過程中。失調是必然的,而協調卻是或然的。舊的失調消除了,新的失調又會產生。失調使人產生焦慮和不安,正是這種焦慮和不安,才使得人處在不斷的心理更替的過程中,人才能習得、向上。具體到道德領域,個體道德認知結構的失調就是個體己有的道德認知結構受到外在道德規范的影響,使得己有的道德認知結構與新的道德規范之間產生矛盾。通過消除矛盾,達到新的心理平衡來獲得新的道德認知結構,從而使個體道德認知結構更加符合社會需求。顯然,心理失調在道德規范內化過程中是非常關鍵的,把握心理失調與道德規范內化的關系則是必要的。

認知失調與道德規范內化的關系是怎樣的?分析發現,認知失調與道德規范之間存在著二重關系。第一,認知失調是道德規范內化的前提,沒有失調、沒有矛盾,個體道德認知結構便不會發生變化。這里“矛盾”的產生取決于兩條:一是新的道德規范與舊的道德認知結構在“方向”上是否一致;二是新的道德規范與舊的道德認知結構在“水平”上是否一致。這便出現四種清況:其一是“同向同層”,即新的道德規范與“舊”的認知結構之間不僅在方向上一致、而且在層次上一致。這里的“新”與“舊”之間是統一的。不存在失調,也不存在矛盾。

其二是“同向異層”,即“新”的道德規范與“舊”道德認知結構在方向上是一致的,但是在層次上存在“位差”;新的道德規范要求較高,“舊”的道德認知結構在高度上與之存在一定的差距,這便產生了“位差矛盾”。其三是“異向同層”,即新的道德規范與舊的道德認知結構之間存在著方向上本質的差異,但是這一規范符合“舊”的道德認知結構的心理層次,這里的矛盾在本質上是對立的。

其四是“異向異層”,即新的道德規范與舊的道德認知結構之間既存在著方向性的本質差異,也存在著心理層次的差異,這里的矛盾是綜合的,是“對立--位差”矛盾。三種矛盾均可能在個體道德認知結構中產生影響,沒有這三種矛盾,便談不上道德規范的“內化”。

第二,內化是消除認知失調的必要途徑之一。個體消除心理矛盾的途徑不外乎兩條,其一是摒棄外來影響,即斥拒新的道德規范,對新的道德規范在主觀上視而不見、置若罔聞,以求心理平衡。這便產生了道德規范內化過程中的“斥拒效應”,內化結果是零效應或負效應。

其二是咀嚼消化,即內化,對新的道德規范加以吸收,充實“舊”的道德認知結構,使之或在量或在質上發生變化,以達到心理平衡。這里,內化起著“承前”--接受矛盾、“啟后”--使認知結構發主變化的作用。

怎樣通過內化消除失調,使得個體道德認知結構產生預期的心理效應?

在宏觀上必須確立科學的道德教育觀。道德規范的傳播,尤其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道德教育必須逐層推進。力求科學化,避免形式化。形式化的道德教育不能顧及教育對象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考慮教育對象的道德認知結構,這在教育過程中必然要求過高。不能在教育對象內部產生心理矛盾,更談不上內化及其效果,或是個體道德認知結構難以內化之,不能發生認知結構的變化。因此,逐層推進的觀念才是科學有效的。逐層推進既考慮道德教育的目標,又尊重個體道德認知結構的能力,它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避免了內化過程中的斥拒效應、使個體道德認知結構在內化過程中逐步同化,不斷發生順化效應,產生正面效果。

在中觀上必須增強科學的道德傳播手段。道德規范的傳播,尤其是道德教育必須增強其科學性。道德規范的傳播就是要激發個體的心理矛盾,達到這一目的必須做到以下三條。其一是對教育對象心理發展層次的認識比較準確,這是提高傳播科學性的客觀基矗其二是傳播者的可信度、這主要取決于傳播者的威信。

其三,在傳播的方式方法上要盡可能靈活多樣,以便激發教育對象的興趣,促發認知結構的興奮。

同時,要注意盡可能促使教育對象積極參與其中,這樣,道德認知結構更易于吸收道德規范。

在微觀上要注意個體道德認知結構的規律和特點。應力圖從個體心理或個體道德認知結構出發,加強針對性、有效性,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在道德教育領域還必須把個體道德認知結構的內化能力的訓練和培養放在一個重要的地位,有意識、有針對性訓練便會強化個體的道德認知結構的內化能力。個體道德認知結構的加強,使得個體更容易從“新”的道德規范與“舊”的道德認知結構的心理失調狀態中解放出來,更快地獲得心理平衡,從而在更高級的層次上產生心理失調,達到心理平衡。

總之,失調是新道德規范與舊的道德認知結構碰撞在個體內部產生的心理狀態。內化就是解決失調。使道德認知結構發生預期變化,并在更高層次上產生失調。道德規范的教育就是失調--內化--平衡--失調的周而復始的過程,密切注視內化過程中的心理效應必然產生預期的結果與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