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興衰分析教案

時間:2022-03-09 09:54:00

導語:唐朝興衰分析教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唐朝興衰分析教案

(一)教學目的

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有:天寶危機、安史之亂、藩鎮割鋸、宦官專權、唐末農民戰爭。

要求學生認識:安史之亂、藩鎮割鋸和宦官專權,大大削弱衛唐朝的統治力量,加深了唐朝后期政治的腐敗和國勢的衰落;唐末農民戰爭沉重打擊了地主階級,瓦解了唐朝的統治。

要求培養學生的能力有:引導學生思考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從而培養學生分析和總結歷史經驗的能力。

(二)教學過程

1.復習提問:

同學們曾學習過《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這一課。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回答“開元盛世”是指哪個皇帝統治時期史事?開元年間是從哪年到哪年?“開元盛世”的含義是什么?同學回答后教師小結:唐玄宗統治前期的年號叫開元,指713年到741年的這段時間。“開元盛世”指開元年間,唐朝在政治上比較清明,社會比較安定,經濟繁榮發展,進入全盛時期,呈現出中國封建社會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2.導入新課: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詩人,寫了一首《憶昔》詩,稱贊“開元盛世”,同學們還記得這位詩人的名字嗎?(杜甫)大家還記得這首詩的內容嗎?(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答得很好。盡管這首詩不無溢美之處,但大體上還是符合事實的。這么一個難得的盛世局面,到了天寶年間竟從頂峰急劇地跌落下來。唐朝由盛而衰從衰落到滅亡。這些就是今天我們所要學習的內容。

3.講授新課

一、天寶危機(板書)請同學們閱讀“天寶危機”這一子目的小字,用簡短的語言概括“天寶危機”產生的原因。課文P38“唐玄宗與楊貴妃終日飲酒作樂。……”“貴妃的三個姐妹每年從玄宗那里得到的脂粉錢,就有上百萬。”這些內容說明了什么?(“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對的,這是白居易《長恨歌》里的詩句。(唐玄宗后期驕奢淫逸,寵愛楊貴妃,重賞其家族,不理政事。)說得很好。接著課文又寫道:“那時候,唐玄宗重用的大臣,已不再是賢能之輩,而是一郡巧于獻媚,善于逢迎的小人。李林甫達到獨攬朝政的目的。”李林甫死后,楊國忠繼任宰相。“貴妃的堂兄楊國忠,身兼40多個職務,權傾天下。”這些內容又說明了什么?(玄宗昏聵,奸相當道,把持朝政,結黨營私,妒賢嫉能,排擠忠良,朝政腐敗。)也說得很好。同學們從生動的史事中,概括出了天寶危機的原因。我們把他板書下來:天寶(742—756)年間,玄宗驕奢,寵愛貴妃,不理政事,重用奸相,朝政腐敗。因此,預伏著“危機”。歷代王朝,無論“盛世”或“危機”的出現,有多種原因,然而,其中至少有一個重要原因是聯系著在位皇帝的所作所為。“開兇盛世”和“天寶危機”,同是唐玄宗統治時期,同一個皇帝前后期的所作所為判若兩人,不能不對“盛世”和“危機”的出現產生重要的影響。掛出《唐玄宗前、后期行為對比表》:有一名成語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唐太宗也曾說過:“治安則驕侈易生,驕侈則危亡立至。”我們是不是可以認為,這是唐朝由“盛世”跌入“危機”的一條重要的歷史教訓!

二、安史之亂(板書)“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這是唐朝詩人白居易,對安史之亂的描寫。這動地而來的鼙鼓宛如一股龍卷風,驚破了皇家的清歌妙舞。安史之亂的爆發決非偶然,它有必然的原因。

1.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板書)

根本原因:唐玄宗后期政治腐敗,內部兵力空虛。

直接原因:節度使勢力日益強大。

唐初,為了加強邊防,在邊地曾設置大都督或都督率兵戌邊。高宗時,都督“帶使持節”,直接代表皇帝,稱為“節度使”,仍不是正式官名。到公元710年,睿宗開始設置節度使。玄宗時,邊境設有10個節度使。他們不僅是軍事長官,還掌握政治、財政大權。雖然一般還接受唐政府的命令,但是已逐漸形成獨立于中央政權之外的封建割據勢力。安祿山是胡人,原來位卑官小,由于他以財貨賄賂奸相李林甫和玄宗宏愛的楊貴妃,甚至于甘當楊貴妃的干兒子。還無恥地對唐玄宗表白,他的“大肚皮里只有一顆忠心。”取得唐玄宗對他的極度的信賴,不斷給他加官晉爵,先任平盧節度使,后來兼范陽和河東節度使,掌握北方三鎮的大權。他有近20萬軍隊,成為“兵雄天下”割據一方的勢力。從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析可知,一場節度使企圖奪取中央政權的叛亂已是不可避免的。

2.安史之亂的經過(板書)

請同學們閱讀P39“安史之亂”一目。然后教師掛出“安史之亂”放大地圖。提問:安史之亂是以何人為叛亂首領在何時何地起兵?(755年節度使官祿山在范陽起兵。)請一位同學手持教鞭指著《安史之亂》放大地圖,邊指圖邊回答:叛軍的主攻路線是哪條,當時玄宗的情況如何?叛軍南下洛陽、潼關,長安一片混亂,玄宗攜楊貴妃等想向西逃往蜀地。叛軍攻下長安。玄宗行至距長安不遠的馬嵬驛,隨行將士們殺死了楊國忠,又逼唐玄宗縊死楊貴妃。玄宗逃往蜀中。P40《玄宗逃往蜀地》就是他們逃難的情景。為什么說楊國忠罪有應得?楊貴妃被縊也不過分?真正造成天寶危機的罪魁禍首是誰?楊國忠身兼40多職。在經濟上,他搜刮百姓,聚斂財富;在政治上,他排斥異己,專橫跋扈,還不惜讓幾十萬人慘死疆場。他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奸相。楊貴妃至少是助長了玄宗的荒淫誤國,也應受到懲罰。但是寵信楊氏兄妹,放縱他們禍國殃民的罪魁禍首應是唐玄宗。叛軍對待人民的態度是怎樣的?唐朝軍民是如何反南叛軍的?(叛軍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唐朝軍民進行了激烈的抗擊。常山太守顏杲卿率軍攻占了井陘關,河北各郡紛紛響應,重新歸附唐朝。后來顏杲卿在常山戰敗被俘,他在叛軍面前,正氣凜然,至死罵不絕口)。叛軍內部矛盾重重有哪些表現?(叛軍內部為了發權奪利,相互殺戮。756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稱大燕皇帝。事隔一年,其子安慶緒殺安祿山即位。史思明是安祿山親信。突厥族人。安史之亂中被安任為范陽節度使。對安慶緒殺父不服,降唐。不久又起兵反唐,759年正月殺死安慶緒,在范陽稱大燕皇帝。761年在洛陽又被兒子史朝義殺死。安祿山、史思明、安慶緒、史朝義之流都是一些見利忘義的野心家,暴虐百姓的劊子手。這就注定了他們的‘亂’必敗無疑。)叛軍是怎樣失敗的呢?(唐朝派兵平叛。玄宗入蜀,太子在靈武即位,他就是唐肅宗。肅宗任用大將郭子儀、李光弼率軍平叛,又借回紇兵幫助,收復了長安、洛陽。后來,安祿山的部將史思明又起兵反唐。直到763年,唐朝才打敗叛軍。這場持續八年(755—763)的戰爭——安史之亂終于結束。)

3.安史之亂的性質和影響(板書)

安史之亂,是一場地方節度使發動的對中央政權的叛亂,它對人民來說是一場大災難。安另外叛亂集團代表分裂割據的勢力。這就是安史之亂的性質。安史之亂的影響有兩方面:一是使北方生產遭受摧殘,給人民造成巨大災難。長安城內曾是一片火海,黃河中下游“人煙斷絕,千里蕭條”,洛陽周圍幾百里變成一片廢墟。二是導致了蕃鎮割據(下面要講到)的局面。總之,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從此唐朝便一蹶不振了。

三、藩鎮割據(板書)

同學們知道,玄宗時,邊境共設10個節度使。安史之亂期間和以后,唐朝增設了許多節度使。不少節度使管轄的地區,名義上是唐朝的藩鎮,實際上是割據勢力。“雖稱藩臣,實非王臣”。掛出《藩鎮的割據性》表。蕃鎮割據性請同學們看《藩鎮的割據性》表。藩鎮在政治上表現為第“1”、“4”兩點,即自行委派官吏和節度使職位傳子或部將;在經濟上表現為第“2”點,不向中央交賦稅;在軍事上表現為第“3”點,軍隊中聽中央調動。這樣的藩鎮實際上處于獨立地位,是各自為政的割據王國。同學們看課本P41《節度使出行圖》,它說明了什么?(節度使出行,氣盛勢大,顯示其威鎮一方,割據稱雄。)藩鎮割擾的局面,不僅在北方出現,而后遍及全國很多地區,甚至都城長安附近都成了藩鎮的地盤。這好比是一個患有四肢腫大癥的病人,大腦幾乎失去了對四肢的支配能力。藩鎮之間、藩鎮和中央之間,不斷爭戰,一直持續到唐朝滅亡。藩鎮割據局面,嚴重削弱了唐朝后期的統治力量。

四、宦官專權(板書)

唐玄宗后期,宦官高力士受寵,四方奏章都要先經過高力士審閱。政事一般由高力士處理,大

事才送皇帝裁決。安史之亂時,唐肅宗在位,宦官李輔國開始掌握禁軍。后來,宦官的權力越來越大;國策的制定,朝臣的任免,皇帝的廢立,幾乎都由宦官把持。宦官專權加深了唐后期政治的黑暗,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力量,加速了唐朝的衰落。

五、“黃王起兵,本為百姓”—唐末農民戰爭

1.原因(板書)請同學們看課文第42頁的小字:“唐僖宗不理朝政……就命人毒打報災的人。”同學看完后教師補充指出,災荒年月照舊催收租稅,百姓若不堪言。唐詩《山中寡婦》對此有過描述,它的大意是:丈夫當兵戰死,她只能守在茅屋里,身穿麻布衣,鬢發枯黃。養蠶的桑林已經殘盡,田地已經荒蕪還要交絲交糧。吃的是野菜、樹根湯,燒的是帶葉的枝條。即使躲到深山無人處,也難逃脫賦稅和徭役。請同學們歸納一下唐末農民戰爭爆發的原因:(唐后期,統治者腐朽貪婪,土地兼并嚴重,天災稅重,戰火連綿,農民再也無法生活下去了。)

2.經過(板書)邊指課文P42《黃巢起義流動作戰圖》(放大)邊講:

(1)875年,王仙芝、黃巢起義在山東,河南爆發。

(2)轉戰大半個中國(講時突出流動性),進入長安,國號大齊。掛出P43《黃巢》放大圖。請同學們閱讀本面小字:“黃巢是山東冤句人……‘甲第朱門無一半’”。黃巢不愧是一位農民起義的英雄。

(3)起義軍沒有乘勝追殲唐軍,唐僖宗反撲,起義軍撤出長安。

(4)884年,黃巢在泰山附近兵敗自殺。

3.特點(板書)流動作戰。(板書)

4.影響(板書)唐末農民戰爭沉重打擊了封建地主階級,瓦解了唐朝的統治。907年唐朝滅亡。

4.鞏固小結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安史之亂的原因、經過和影響。掛出《安史之亂圖示》,教師邊指圖邊歸納小結。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唐末農民戰爭爆發的原因、經過、特點和作用。掛出下列《唐末農民戰爭表》,請一位同學根據表格復述。

小結;唐朝從618年李淵稱帝起到907年唐朝滅亡為止,共存在了將近300年的時間。其前期和后期各占一百四、五十年。唐前期曾出現過“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盛世景象,唐朝呈現經濟繁榮,社會安定,國力強盛的繁榮局面。唐朝后期,政治腐敗,各種矛盾尖銳起來。唐朝從強盛轉向衰落,安史之亂是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安史之亂以后,地方上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中央政府里出現了宦官專權。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進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力量,加速了唐朝的衰落。唐末,一場席卷大半個中國有農民戰爭,瓦解了唐政權。最后唐朝被節度使所滅。

5.作業強盛的唐朝為什么會爆發安史之亂?想一想唐朝的宦官專權,在學過的朝代里有類似的現象嗎?

(三)教法建議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讓他們動腦、動手、動口。為此,宜采用由學生閱讀課文并回答問題,教師提問,讓學生上講臺指圖回答問題,并根據圖示或圖表回答問題的教學方法。教師在課前要制表和繪制圖示。這一先閱讀或講述史實然后歸納結論的作法,即論從史出的教學方法,有利于使學生對歷史的認識由歷史表象上升到歷史概念,從而進一步認識歷史事件的本質。自制的教具有:《唐玄宗前后期行為對比表》《安史之亂》地圖(按課本地圖放大)《黃巢》頭像圖(按課本圖放大)《藩鎮的割據表》(按課本表放大)《安史之亂圖示》《唐末農民戰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