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文化之旅歷史教案

時間:2022-04-17 02:58:00

導語:秦漢文化之旅歷史教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秦漢文化之旅歷史教案

活動目的:

思想文化是中國古代社會留給現代的最豐厚、最富有生命力的遺產,是今日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初中生了解秦漢時期宗教、史學、藝術三個領域的文化成就,是提高個人素養不可或缺的要素。在本課教學中,我主要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力圖通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使學生了解佛教傳人和道教興起的簡要史實;了解司馬遷的生平事跡及其撰寫的《史記》的簡要內容;了解秦始皇陵兵馬俑的藝術成就和磅礴氣勢;學會認識歷史的方法,養成正確的歷史思維習慣,從而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和學習潛力的發掘。

活動準備:

佛教和道教的傳播以及對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這部分內容,學生不易把握。因此,我在課前讓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和需要,自由組合形成四個學習小組,確立小組名稱和口號,推選組長。以小組為單位從下面四個話題中,選取最感興趣的一個,展開課前的社會調查,共同完成一個簡單的調查報告。準備時間為兩周。

1.本地有哪些和佛教、道教有關的景點?

2.在生活中有哪些和宗教相關的事物?

3.你身邊是否有人信仰宗教?

4.收集有關兵馬俑的知識介紹,探究秦朝勞動人民是如何制作兵馬俑的?

活動步驟:

第一步:自主空間(10分鐘)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確定本組的探究內容,自主學習。

第二步:合作空間(20分鐘)

小組之間相互開放,交流在課前收集和調查獲取的知識和感受,展示本小組撰寫的調查報告。

第三步:生活空間(5分鐘)

聯系生活實際展開現場調查。

第四步:創造空間(25分鐘)

小組合作,完成繪圖及歷史畫配文的活動。

活動過程:

一、自讀自問,自己探索。(自主空間)

1.教師:看到大家能夠從自我、他人、集體三個角度出發,自由組合成四個學習小組,并確立了本組的學習口號,老師感到非常欣慰。有一句廣告詞說“我選擇,我喜歡。”我相信在今天的學習中,同學們都會牢記本組的學習口號,做到人人參與,享受學習。下面讓我們進入學習的第一站:自主空間。

2.學生:各組在組長的負責下,結合課文中的第一目內容和課前通過調查獲取的知識,邊讀邊思考,通過組內交流、探索,尋找共同感興趣的話題,自主確定學習內容。

陽光組:探究佛教是什么時期傳入中國的?為什么受到中國封建統治者的歡迎?

快樂組:探究煉丹家在煉制丹藥時是怎樣發明火藥的?

火箭組:探究宗教和迷信、宗教和邪教的區別。

智慧樹組:探究道士、和尚會不會長生不老?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觀察每一個小組、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情況,適時地幫助他們解決遇到的困難,當好促進者、引導者的新角色。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師有目的的開放教學內容,激發了學生的探究熱情,發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使學生真正成為了教學的主體。學生在小組學習過程中,雖然開始存在不同的觀點和看法,但在組長的協調下,大家達成共識,確立了共同學習的內容。學生在參與中初步學會了如何與他人交流。)

二、討論交流,合作學習。(合作空間)

1.成果展示

各組選派代表上臺,展示課前完成的調查報告,交流本組的探究成果。

2.小組間相互開放,

交流在調查過程中收集的課外知識和遇到的有趣事情。

3.學生評價交流(鼓勵點評和鑒賞有創造性的學生)

學生一:認為快樂組同學展示較為成功,確定的學習主題很好,全班同學對他們的探究結果都很感興趣。智慧村組也很有創意,讓我們知道了人不會長生不老。(教師肯定并鼓勵)

學生二:認為火箭組同學在內容上質量更高,能夠和我們的生活實際相聯系,并提出了自己的一家之言,這是很有創意的。(教師肯定并鼓勵)

學生三:認為自己的小組(陽光組)最優秀,組內同學動手繪制了佛教傳入中國的路線圖,讓大家能夠清楚地了解這個問題,并且上臺展示的學生最多。(教師肯定并鼓勵)

(開放教學策略和教學評價,引導學生對已有的結論進行新的審視,促進師生的共同發展。)

三、聯系實際,關注生活。(生活空間)

1.現場調查

調查內容一:本班是否有信仰宗教的學生。

調查結果:沒有。但有一個學生表示以后想信仰伊斯蘭教。

教師:你是一個有個性的學生,老師尊重你的選擇。(不輕易否決學生的觀點)

調查內容二:有多少學生參加過算命、抽簽、拜神等活動。

調查結果:18名學生。

調查內容三:18名學生中抽過上簽、下簽的人數?并請他們談談抽簽的經歷和感受。

調查結果:上簽:7人;下簽:4人。

學生一:我在武當山旅游時算過命。當時抽的是上上簽,道士說我會萬事大順,無病無災,今年還有意外的驚喜,并要我媽媽多給了他50塊錢。結果我盼了兩年多了,也沒有看到意外的驚喜,感冒還照樣得,水痘還照樣出。

學生二:我曾經抽過下下簽。當時算命的說我今年有災,命相非常不好,只有親自到武當山去一趟,繞著大殿走三圈,才能消災免禍。結果過了一年多,我也沒去過武當山,身體還長得越來越胖。

2.教師小結:信仰自由是我國的一貫政策,但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還是應該崇尚科學,批判地繼承我國傳統的宗教文化,要注意把宗教和迷信、邪教區分開來。

(引入生活之活水,把學生的生活及其個人知識、直接經驗作為課程內容,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強化了學生的個體體驗,又讓學生的個性在課堂上得到成功地釋放和發展,使課堂洋溢靈動、鮮活的氣息。調查過程中,教師不要做任何評價,引導學生自己去體驗、去感悟,得出結論即可。)

四、張揚個性,發掘潛能。《創造空間)

教師:下面讓我們走出玄妙、飄渺的宗教世界,去結識一位用生命書寫歷史的偉人。(課件展示:司馬遷的畫像和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學生活動一:在組長的帶領下,組內分工合作,完成以下任務:繪制司馬遷的畫像(或用泥土等材料創作司馬遷的塑像);給自己的作品配一段文字介紹;展示作品,并進行自我評價。

學生自我評價交流:

陽光組:我們的作品雖然不夠成熟,但它凝聚了全組同學的心血,我們在創作中感受到了友愛和互助的重要性。

快樂組:在制作過程中,我們組實現了“人人參與,大家快樂”的目標,我們的作品是最成功的。

火箭組:我們小組分工最明確,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的任務和職責,我們的作品質量最高。

智慧樹組:聰明的人都在我們組,我們當然是最好。

教師:看到同學們個性十足的作品,我感到大家用自己的努力真正實現了“享受學習”的教學目標。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讓我們的思維飛揚起來,進入新的創造天地。

學生活動二:欣賞介紹兵馬俑遺址的影片(課件展示)。共同思考并完成“假如你剛參觀了秦始皇陵兵馬俑,請你在游客留言簿上,留下你最想對秦始皇說的一段話。”

學生作品交流:

作品一:秦始皇,我很佩服你!佩服你的謀略;佩服你的用人之計;佩服你的風采;更佩服你的功績。如果你稱王后能夠仁愛一些,我相信你會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棒的皇帝!

作品二:千軍萬馬,一統天下;秦始皇陵,永垂不朽!

作品三:你用你的智慧統一了六國;你用你的殘暴毀滅了自己;你用你的行為給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品四:秦始皇,你統一中國,成為第一個統一中國的人;你建造長城,創造了中國無數的奇跡;你統一貨幣、度量衡和文字,令萬眾稱贊。可是你又是多么殘暴呀,令百姓服沉重的徭役,使長城腳下冤魂無數……秦始皇,你固然對中國有功,可是也有不少的過失。不論如何,你總是一個偉大的皇帝。

作品五:秦始皇,你統一了中原,立下了豐功偉績,給后人帶來了巨大的財富;你修建了長城,留下了豐厚的人文景觀,也造福于后人,你的功勞不凡啊!

作品六:李白曾贊揚你說:“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那時候,我是多么佩服你啊!現在,看見你的陵墓,又想起了長城,不禁贊嘆道,你為我們后人留下了多少珍貴文物,你永遠是中華民族的功臣。

學生活動三:評選本節課最佳表現小組和最有創意的提問,讓學生自主評價走上前臺。

(開放教學空間,通過學科滲透活動,進一步發展學生的創新品質和實踐能力,幫助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愿望,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課堂中得到充分的發展,享受參與的樂趣,享受成功的愉悅。)

難忘的教學片段

在這節課的實施過程中,有一個教學事件給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它使我多年的教學經歷構筑的至圣理念被無情的粉碎。我常常“以此為鏡”,審視自己。現采擷一個教學片段,把自己的探索與思考呈現給大家,以期得到同仁的幫助和指導。

在自主學習階段,我安排了時間讓學生閱讀教材,尋找感興趣的學習內容或話題,提出至少一個有探討價值的問題。任務布置下去后,學生參與度較高,我也適時深入各小組,和同學們共同交流、探討。活動過程中,我發現火箭組的成員中,“差生”相對集中,學習氣氛相對比較沉悶。憑著十幾年的教學經驗,我“好心”地認為他們無法完成小組學習任務。于是,我在沒有征求他們意見的情況下,從其他組調派了幾名“好學生”來支援他們。萬萬沒有想到,我的一片“良苦用心”,遭到了火箭組學生的拒絕和反感。隨后,我提出參加他們的討論,不料也吃了“閉門羹”。

在全班交流中,火箭組的發言,近乎殘酷地把我頭上的自信光環撕去,他們一口氣提出的十個問題至今還索繞在我的耳邊。“老師你知道‘阿彌陀佛’是什么意思嗎?”“老師你知不知道和尚為什么剃光頭?為什么穿黃色的衣服?”“老師請你告訴我們,當陽玉泉寺的觀音是男的還是女的?”“老師你知道觀音為什么坐在蓮花臺上的原因嗎?”“老師請你告訴我們,《鹿鼎記》中提到的《四十二章經》是佛經嗎?全真教和道教有沒有關系?”“你知道道士是怎樣發明火藥的嗎?”“老師請你解釋一下,你為什么要帶觀音玉佩呢?”……暫且不管這些問題是否提的科學,是否有價值,但學生想“考倒”老師的心態和發泄憤懣不滿情緒的想法,已通過質問的語氣充斥了整個教室,讓我感到了自己的蒼白、笨拙、困惑和不安。

審視自己在課堂中的舉措,我發現自己偏離了教學設計的初衷,忽略了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歷史教學是師生相互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這一論斷。在教學實踐中,不知不覺的發揮著教師超強的輻射力,讓學生離我越來越遠。為了彌補這一失誤,我立即調整了教學計劃,臨時增加了評價老師的教學環節,結果沒有一個同學站起來發言,課堂氣氛瞬間凝固了。我知道,由于顧及種種原因,學生不敢挑戰教師的權威。于是,我靈機一動讓學生模仿我在課堂中給他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的一個動作、一個表情、一句話語……結果學生紛紛上臺模仿我在課堂中的語氣、神態,其中,模仿我出錯時的尷尬樣子的人竟然占據了絕大多數,課堂中不時洋溢著開心的笑語。在笑聲中,我看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感悟到歷史教育的本質和真諦。

碰撞與反思

上完這堂課,有位同學感慨地說:“我終于能夠戰勝自我,學會和他人合作了。”這里,我也想說:我通過這一課的嘗試,也真正感悟了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真正含義,也想為今后的歷史教學打開一扇窗。

作為一堂研究課,我覺得最值得總結的是:教育的公平和民主,能夠有力地促進學生獨特個性的發展。首先,教師要擺正自己在課堂中的位子,扮好學生學習的合作者、促進者、引導者的角色,讓歷史課堂真正成為師生對話和交流的平臺,從而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其次,要關注學生個性發展,承認每一個學生發展的具體性和特殊性,允許多元化的學習風格存在。開放教學內容,讓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形象生動起來,向學生的經驗和生活回歸;開放教學策略,讓學生獲得一個自主、合作、探索、創新的空間,發展其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開放教學評價,讓學生自主評價走上前臺,發展其與他人、自然、社會和諧相處的能力。最后,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不斷充實和發展自我。惟有如此,才能應對來自課程、學生、社會等方方面面的挑戰。“給我一個支撐點,我就可以撬起地球。”愿我們所有教師都融入課程改革的浪潮中,去盡情地求索、演繹、釋放、嬗變。

學生天地:

1.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和需要,自由組合形成四個學習小組。

情況反饋:

在自由組合過程中,邵坤、李剛同學沒有組合成功。學生反映李剛平時比較霸道,邵坤喜歡講臟話,因此,四個小組都拒絕他們參與。

小組名稱組長學習口號

陽光組梅寒團結、開心、樂觀、向上。

快樂組楊熙人人參與,大家快樂。

火箭組郭哲我參與,我喜歡。

智慧樹組劉影擁有智慧,擁有成功。

情況處理:

我召集四位組長座談,了解各組的準備情況,肯定了他們的積極參與態度和團結合作精神。同時,請他們幫助老師想想辦法,怎樣解決邵坤、李剛的問題。梅寒說:“誰讓他們平時那么調皮,這次就讓他們單獨坐在教室后面,給他們一點教訓。”郭哲說:“他們平時總欺負同學,這次就該治治他們,看他們以后還敢不敢欺負人。”劉影說:“他們其實還是很聰明的,就是怕他們搗蛋,影響大家。”楊熙說:“都是一個班的同學這么做好不好?我們的口號是‘人人參與,大家快樂’就讓他們參加我們小組吧!同學的工作,我去做。”問題得到了解決。

2.學生提前收集相關的資料,動手設計并完成一份調查報告。

3.準備繪畫用品、雕塑工具以及適量的泥土或橡皮泥。

背景資料:

秦俑群塑所顯示的藝術美

第一、題材美:捕捉了嚴陣以待,整裝待發的剎那。

第二、氣勢美:陶俑形體大、數量多。

第三、陣容美:秦俑坑顯示大型的地下軍事營壘。

第四、充實美:兵陣嚴謹、裝備精良、兵強馬壯。

第五、高大美:雕塑以宏偉、巨大為特色。

第六、華麗美:彩繪秦俑呈現熱烈、活潑的氣氛。

第七、個性美:秦俑千人千面、千人千格。

第八、空間美:呈現三度空間、比例恰當的立體形成。

第九、工藝美:巧妙地運用了塑、堆、捏、刻、劃方法。

第十、構圖美:藝術構想以「以靜寓動」手法。

中國佛家常識點滴

1.“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是佛教中能接引念佛人去往“西方凈土”的教主,故又稱“接引佛”。信奉佛教的人常在口頭誦念“阿彌陀佛”,表示祈望或感謝佛的保佑。

2.黃色的象征與蓮花的含義

中國佛教以黃色象征智慧與中道,故許多比丘(僧者)都穿黃色僧衣。中國佛教以蓮花代表清凈,因蓮花生于污泥而不染。

3.八大宗派

現在仍流行的八大宗派是:法性宗;法相宗(瑜伽宗);天臺宗;華嚴宗;賢首宗;禪宗;凈土宗;律宗;真言宗(密宗)。

4.佛、菩薩、羅漢、天神

佛,是佛陀的簡稱。達到自覺、覺他、覺行的圓滿,達到這一修行的最高境界者,便是佛陀。佛是佛教的最高尊神。寺廟中常見的有釋迦牟尼佛、大肚彌勒佛、燃燈佛、藥師佛等。

菩薩是只達到自覺、覺他的境界,而沒有達到“覺行圓滿”的修行者。常見的有釋迦牟尼像旁的文殊和普賢,阿彌陀佛旁的觀世音和大勢至。此外還有地藏、彌勒等。

羅漢,是佛教名詞“阿羅漢”的簡稱。羅漢是小乘佛教修行所能達到的最高果位。清代以前,佛教廟宇塑有十八羅漢。從清代咸豐帝以后,增加到了五百個,因此,有了“五百羅漢”的稱號。

天神,是佛的護衛神。四大天王(俗稱四大金剛)、哼哈二將、韋馱都是護法天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