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戰爭歷史教案

時間:2022-04-17 03:16:00

導語:中法戰爭歷史教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法戰爭歷史教案

一、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

19世紀中后期邊疆危機出現的原因。美日對臺灣的侵略。俄英對新疆的侵略。左宗棠收復新疆的斗爭。英國對西藏的侵略。中法戰爭

二、要求學生從思想上認識:

1、19世紀中后期邊疆危機是由于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世界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帝國主義加緊向我國邊疆和鄰近國家進行侵略而造成的。

2、在邊疆危機中,我國軍民進行的斗爭是反侵略、保衛祖國邊疆的正義斗爭,但由于清政府的怯懦、妥協,特別是中法戰爭中取得勝利的情況下,仍然與侵略者訂立賣國條約,使我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進一步加深了。

三、要求培養學生的能力:

1、教師引導學生回答“你怎樣評價左宗棠?”的問題,從而培養學生全面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2、教師提問學生“19世紀中后期邊疆危機出現的原因是什么?有何表現?”從而培養學生綜合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

教學要點

*

〔導人〕同學們,我們這一節學習19世紀中后期的邊疆危機。這時的邊疆危機又稱“邊疆新危機”,是指在19世紀40、50~60年代的兩次鴉片戰爭時期我國東南沿海及北方沿海發生邊疆危機以后,于19世紀中后期又發生的涉及面更廣的邊疆危機。(看課前提示)問:新危機出現的原因是什么?自1840年以來,西方列強通過兩次侵華戰爭,不僅侵占了我國10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而且還攫取了許多特權。然而這并沒有滿足他們擴張掠奪的欲望,相反,由于在戰爭中,清朝統治者腐敗無能、屢戰屢敗,侵略者的野心更大了。特別是進入19世紀70年代,世界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向帝國主義過渡,它們更加瘋狂地向外侵略擴張。地大物博而又貧窮積弱的中國必然成為它侵略的重要目標,它們把侵略矛頭對準了中國的邊疆地區,于是中國邊疆地區一再發生危機。這場邊疆危機首先出現在我國東南地區。從這時起,至90年代的日本發動的中日甲午戰爭,都是屬于我國邊疆新危機時期。那么,新危機表現在哪些地方呢?(通覽全課,了解本課內容)

(講解新課)

一、19世紀中后期的邊疆危機(板書)

1.美日對臺灣的侵略(板書)

(回憶臺灣與中央政權關系的史實)臺灣在漢時稱夷洲,三國時吳國孫權派大將衛溫率萬人船隊前往,留下了大陸與臺灣交往的最早記錄,以后兩岸聯系日趨頻繁。隋唐時改稱流求,隋煬帝三次派人去那里,極大地密切了海峽兩岸的關系,元朝設澎湖巡檢司,鄭成功是清朝初年,從何蘭殖民者手中奪回了臺灣,以后又幫助臺灣人民發展當地經濟。后來,清政府設臺灣府,均對寶島進行管轄。歷史證明,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神圣領土。許多國家,包括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和近在咫尺的日本,均對它唾涎三尺,窺視已久。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后,美駐華專使巴駕曾直言不諱地說:“臺灣對于美國是合于愿望和最有價值的島嶼”,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怎奈國力不支,無從下手,所以雖在此前后它曾用各種手段進行試探,均告失敗(看書中小字部分)。但它并不甘心,1865年美國內戰結束后,資本主義快速發展,擴張野心劇增。于是,美國迫不及待地向夢寐以求的臺灣發動進攻。1867年,美國借口“羅佛”號水手在臺灣遭到高山族襲擊,派軍隊在臺灣西南海岸登陸。高山族人民給侵略者以迎頭痛擊,打得美軍落荒而逃。在直接武裝侵臺遭到可恥的失敗后,它改變計劃,轉而支持和唆使另一剛剛興起的資本主義國家——日本侵臺,妄圖從中漁利。

日本原是亞洲一個較為落后的國家,然而,自1868年明治維新以后,它迅速崛起,并瘋狂地對外擴張。1874年,它在美國的慫恿下,借口琉球漁船飄流至臺灣與當地高山族發生沖突,派出侵略軍登陸。美國不僅向日本提供軍事情報,而且直接幫助日本運輸軍隊,制定侵略計劃。臺灣軍民懷著對侵略者的滿腔仇恨,奮起抗擊,使日軍縮在龜山,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然而,怯懦無能的清政府竟在英、美、法等國軟硬兼施的“調停”下,與日本簽訂了中國賠款白銀五十萬兩,日軍撤出臺灣的賣國條約!

正當清政府與日本交涉臺灣之時,西北地區的邊疆危機正日趨嚴重:原來是俄英兩國又趁火打劫,入侵我國新疆地區,造成西北邊境危機叢生。

2、俄英對新疆的侵略(板書)

1、“哲德沙爾國”的建立(19世紀60年代)(板書)

19世紀60年代中亞浩罕國反動軍官阿古柏率軍侵人新疆,占領噶什喀爾等七個城鎮。兩年后竟宣布成立“哲德沙爾國”(七城國的意思),自任為汗,對新疆人民進行殘暴的軍事獨裁統治,甚至實行奴隸販賣,掠民為奴。

(2)、俄英入侵新疆及其目的(板書)

俄英兩國為了攫取在新疆的侵略權益,無視中國的主權,竟承認了“哲德沙爾國”的合法性,支持阿古柏政權,企圖分裂我國領土。70年代初,沙俄更借口“安定邊境秩序”,派兵侵占了伊犁。

俄英侵入新疆后,獲得了通商、設立領事、減稅等侵略特權,造成了我國西北邊疆的新危機。在俄英殖民統治下,新疆各族人民舉行了多次武裝起義,但都失敗了。他們迫切希望清軍進入新疆,紛紛傳言“漢人就要來了”的消息,“為漢人祈禱”,左宗棠收復新疆之舉正遂當地人民所愿。

(3)、左宗棠收復新疆的斗爭

面對俄英侵入新疆,清政府于70年代中期任命陜甘總督左宗棠為欽差大臣,負責新疆軍務,率軍進人新疆(看《清軍收復新疆圖》和書中第一自然段部分小字)。清軍分三路入疆,先收復烏魯木齊及附近地區,打開了通向南疆的道路。沿途清軍得到各族人民的支援,不少人加入了向阿古柏政權斗爭的行列。1877年,阿古柏戰敗身亡,清軍收復噶什喀爾。1878年,清軍收復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全境,粉碎了英俄分裂我國西北的陰謀,保衛了西北邊防的安全與鞏固。

此后在中俄伊犁交涉事件中,左宗棠在哈密設立抗俄司令部,密切配合和支持赴俄交涉的外交官曾紀澤(曾國藩長子)的斗爭。80年代初,中俄雙方訂立《伊犁條約》,按規定中國收回了伊犁,但俄國取得了西部一塊中國領土,井獲得巨額賠款。沙俄對新疆侵略的種種罪行,正應了林則徐臨終前的對沙俄將成為我國主要禍患的遺言。

討論:怎樣評價左宗棠?①作為湘軍將領左宗棠是曾國藩的門生,后來他的勢力發展為淮軍,參與鎮壓太平天國,是鎮壓人民起義的劊子手之一;②作為洋務派的地方代表,創辦福州船政局,又經營新疆多年,是發展社會經濟的組織者;③1876年,左宗棠率軍進人新疆,收復了新疆,粉碎了英俄分裂祖國的陰謀,他又是一個愛國者,功不可沒。

3、英國對西藏的侵略(板書)

(回憶西藏與中央政權關系的史實)歷史證明,西藏同樣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888年,英軍進攻西藏南部的隆吐山。西藏愛國軍民面對氣焰囂張、裝備優良的侵略者毫無懼色,他們憑借有利地形,用原始武器多次擊退敵人的進攻,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勇敢地捍衛了自己祖國的領土(看書中有關小字部分)。然而,腐朽的清政府,再次懾于英帝國主義

的淫威,命令藏兵撤退,向英軍乞和。英國從談判中取得了進一步侵略西藏的有利條件,從此英國侵略勢力伸進西藏。

19世紀中后期,還有一個歐洲強盜正用貪婪的目光窺視著我資源豐富的西南邊疆,這就是法國!為實現其罪惡陰謀,它先并吞越南,進而引發了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三次侵華戰爭——中法戰爭。

二、中法戰爭(板書)

1、戰爭爆發的原因(法國對越南和俄國西南邊疆的侵略)(板書)

中越兩國是唇齒相依的友好鄰邦。法國侵略者早在18世紀就把其侵略觸角伸到越南。19世紀中期,它開始由南向北進行武裝入侵,企圖以此為跳板,進一步侵略中國。為此,它在1873年、1882年兩次攻陷河內,并窺視我云南地區。應越南政府請求,清軍進駐越北。1883年底,法軍近6000人,攜200多門大炮,水陸并進,進攻駐越清軍,中越戰爭爆發。

2、戰爭經過(1883.12-1885.3)(板書)

戰爭爆發后,軟弱無能的清政府,不積極備戰,卻把希望寄托在美國的“調停”上,而當時的法國已在精心策劃進攻中國海軍的戰役了。

(1)、馬尾戰役1884.7(板書)

(看書上地圖)法國遠東艦隊司令孤拔率9艘軍艦以“游歷”為名駛入福建水師基地——馬尾軍港。從閩江口到馬尾有100多公里,沿岸設有清軍炮臺,侵略者竟可長驅直入,而且當時處于交戰狀態中的兩面軍艦竟能同泊一港,豈非怪事?原來在敵軍已闖入國門,虎視鷹瞵之時,腐朽的清政府,卻幻想美國的“調停”,因此下令沿海各省,“靜以待之”,“不可輕言戰事”,并嚴令福建水師“不準先行發炮,違者雖勝亦斬”。福建船政大臣、海防大臣秉其“避戰”的旨意,命令艦隊“不準無命自行起錨”,更有甚者,他此時竟然給侵略者頭子孤拔以“最友好的款待”!清朝政府的妥協極大地助長了侵略者的反動氣焰。8月23日,法國將當日開戰的決定通知清軍,反動透頂、愚蠢已極的清朝大臣,不但不準備迎戰,而且還封鎖消息,并請求法軍把開戰時間改在明天,原因是我方未做好準備!真是可悲可嘆!下午,法艦開炮轟擊,福建水師全軍覆沒(讀書中小字)。

(2)、法軍進犯臺灣(板書)

馬尾之戰以后不久,法軍攻占基隆進犯臺北,由于沿海人民的熱情支援,臺灣軍民在督辦臺灣軍務大臣劉銘傳的指揮下浴血奮戰,痛殲敵人,粉碎了法國霸占臺灣的企圖。不久,孤拔被擊傷,命喪澎湖。不甘心失敗的法軍在1885年初,進攻越北涼山,占領鎮南關,廣西門戶大開。法國侵略者在關前立柱,寫道:“廣西門戶已不復存在”。敵軍的囂張,震動朝野。然而英雄的鎮南關人民卻針鋒相對的在立柱關前,上書“我們將用法國人的頭顱重建我們的門戶”,表達了中國人民反侵略的決心。在這國難當頭的時刻,年近70的老將馮子材,接到幫辦廣西軍務的命令后,抱病赴任,并立即披掛上陣,揮刀殺賊,取得了反法戰爭的重大勝利。

(3)、鎮南關——諒山大捷1885.3馮子材(板書)

(看書中圖畫、地圖)馮子材就任后,首先整頓清軍,嚴肅軍紀,團結各路將士積極備戰,準備反攻。法軍被迫退駐關外里,伺機卷土重來。在當地各族人民支援下,馮子材率軍修筑了跨越東、西嶺的3里多長的長墻,并在嶺頂修建炮臺。他還冒險勘察陣地,選定戰場,布置防御,主動出擊,極大地提高了清軍的士氣。3月24日,盤踞在涼山的法軍在重炮的掩護下,傾巢出動,像惡狼一樣,猛撲過來,形勢危急(看圖畫)。就在此時,足蹬草鞋、手持丈八長矛的馮子材慷慨激昂地向將士們大呼:“如果讓敵人闖進關內,我們有何面目回去見兩廣父老!”然后他就躍馬揚刀沖出戰壕,撲向敵群,其子相榮、相華緊隨其后與敵人展開肉搏戰。在老將愛國熱情的感召下,全軍將士個個奮不顧身,拼命殺敵,使潰不成軍的侵略者拋下1000多具尸體奪路而逃。馮子材率軍追擊,一路上,人不解甲,馬不停蹄,斬將奪關,收復失地,扭轉了整個戰局。3月29日,清軍攻下法軍盤踞的越南北部的軍事重鎮涼山,法軍前線司令受傷后狼狽逃命。法國茹貴理內閣因此倒臺。當勝利的曙光降臨的時候,清政府卻以“乘勝即收”為由,下令停戰、撤兵,重演了郾城大捷后岳家軍的歷史悲劇!1885年6月,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法國代表簽訂喪權辱國的《中法新約》。

3、戰爭的結局(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

(讀《中法新約》的內容和影響)這是戰爭史上從未有過的結局。問:為什么會產生這一奇怪的結局?清政府的腐朽無能及其妥協投降政策,是造成這一結局的根本原因!

小結全課,完成課后習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