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

時間:2022-08-14 11:12:00

導語: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教學,讓學生了解中國現在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當代中國最基本的國情;了解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了解我國當前面臨的嚴峻的人口形勢,資源和環境形勢;理解堅持兩項基本國策一百年不動搖,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的內容和重大現實意義。

2、過程與方法:通過讓學生參與探究性學習或研究性學習,通過調查,收集、整理各種圖文資料,了解我國現階段嚴峻的人口、資源和環境形勢,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探究技能和分析歸納能力;通過辦小報,辦展覽,實地參觀調查等活動,了解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偉大成就,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客觀辨證地看問題的能力,尤其是理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教學和各種實踐活動,使學生能夠直面現實,冷靜分析,增強社會責任感和學習的自覺性。通過本課學習及活動課教學,加強學生對黨和國家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解,培養學生主人翁意識,樹立為祖國現代化建設而努力奮斗、拼搏的決心和信心,培養學生為祖國,為家鄉做奉獻的崇高情感。

教學建議

關于第一框的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議

第一框"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有兩方面內容,"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這一內容是教學重點.以往的階級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兩大對立階級之間的矛盾,我國完成社會主義改造之后,消滅了階級,消滅了剝削,因此剝削階級作為階級已經不復存在,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的主要矛盾產生的基礎是由于我國現階級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決定的。學習這一內容可以讓學生了解中國所處的歷史階段,增強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解。這一內容又比較抽象,教師在教學時要采用對比分析法,例舉法,比較法,圖像法(主要矛盾可以用坐標圖顯示),創設學習的最佳情景,啟發學生理解我國基本國情的內涵及以此為依據產生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

"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這一內容既是教學重點,又是教學難點。人類歷史發展的事實表明生產力是社會發展進步的最終決定力量。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全中國人民的共同理想,共同理想實現的經濟基礎是社會主義生產力的高度發達。立足中國基本國情,解決我國現階段的主要矛盾的根本方法是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因此無論從哪個角度看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必然是發展生產力,所以這是本框教學的重點;說它是難點是因為這一理論的解決似乎很簡單,但是現實中遇到的困難、引發的爭議卻很多,學生接受起來有一定難度。因此判斷一種問題是進步還是倒退的標準出現偏差,姓資姓社問題難以說明,真正理解把握社會主義根本任務的內容成為一個難題。但是學習這一內容可以讓學生深刻理解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的現實涵義,澄清困惑,解決迷茫,始終以"三個有利于"作為判斷一切問題的標準。教師講解這一內容要始終以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作素材,通過對比分析,舉例說明,討論辯論等方式,運用大量生動有說服力的材料(音頻、視頻、圖片等),幫助學生了解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大力發展生產力,理解"三個有利于"的判斷標準。

關于第二框的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議

第二框"我國的人口問題"。本框題通過對我國面臨的嚴峻人口形勢的分析提出計劃生育這一基本國策。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嚴峻的人口形勢",一是"計劃生育是我國的基本國策。"

"嚴峻的人口形勢"是本框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眾多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這一常識性的內容對初三學生來說并不難理解,然而我國的人口形勢到底嚴峻到什么程度,對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產生什么影響,我國人口特點和嚴峻形勢是什么,只有對這一問題進行深刻剖析,才能讓學生樹立計劃生育這一基本國策的意識,從這個意義上說講好講透這一基本國情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而學習這一內容可以讓學生更加客觀地實事求是地理解現行方針、政策,與黨中央保持一致。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運用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大量數據,通過讓學生訪問人口普查辦公室,收集人口普查中的材料及本地人口狀況(人口素質,人口老齡化程度,每年新增人口數量等),拍攝集貿市場、火車站等人員眾多的場景,切身感受我國嚴峻的人口形勢,通過與西方發達國家人均受教育程度等等對比,了解我國人口素質偏低的現狀,通過餅圖、柱狀圖顯示我國人口分布狀況及農村城市人口所占比重,了解我國人口的特點。通過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教師提供的真實材料分析,掌握這一學習內容,意識到人口問題已成為影響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重大問題。

"計劃生育是我國的基本國策"是本框又一教學重點。在了解了我國人口形勢的嚴峻之后必然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計劃生育不僅是解決人口問題的辦法,而且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寫進我國的憲法,任何人都要遵守,因此正確理解計劃生育政策的制定依據,計劃生育政策的目的和基本要求成為教學的重點。學習這一內容可以將學生置于歷史發展的脈絡中、世界各國人口政策的分析之中進行,從而更加明確基本國情是任何國家制定一切方針政策的依據。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采用比較法,列舉世界上發達國家的人口政策,從而提出我國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的科學依據,也有力地駁斥美國以往的人權報告中對中國計劃生育政策的惡意攻擊。教師可以運用分析歸納法,借助多媒體手段,顯示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基本要求和目的,并結合最近頒布的《人口法》,說明計劃生育這一基本國策及重大意義。同時運用數據說明,我國實行計劃生育之后所取得的成就,堅定堅持計劃生育政策不動搖的決心,進而突破這一教學重點。

關于第三框的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議

第三框"我國的資源和環境問題"。很久以來我們以"資源大國"為自豪,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地大物博為驕傲,然而當今的現實卻嚴酷地告訴我們:"中國的資源在減少,中國環境在惡化",學習這一內容,意義深遠,責任重大,因此這是本框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

本框包括兩個層次的內容:一是"資源大國"與"資源小國"主要講述我國自然資源面臨嚴峻形勢,一是"嚴峻的環境形勢"主要講述我國的環境問題。學習這兩個內容,可以幫助學生全面了解我國的資源環境現狀,從而樹立節約意識,環保意識,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教師可以將這部分內容編成多個研究性學習題目,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性學習,從選題、確定研究方案、研究方法、成果展示等方式,體會科學研究的艱苦過程,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研究指導或幫助,教師列出的研究題目可以是:

1.我國水資源現狀的調查及研究。

2.藏羚羊生存現狀的調查及研究。

3.我國空氣污染狀況及調查研究。

4.城市垃圾化害為利的調查研究。

5.近十年某地區天氣(四季)變化、成因及對策研究。

6.汽車尾氣對城市空氣質量的影響研究。

7.我國土地沙化現狀調查。

8.野生動物生存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

9.長江水系污染現狀的對策研究。

10.黃河斷流的成因研究。

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相關的資料及網上搜索,組織學生對本地自然狀況及環境污染狀況的調查研究,幫助引導學生撰寫社會調查報告,環保小論文,最后以多種成果形式與全班同學交流,在互相切磋啟發中,引導學生關注地球,關注人類,樹立環保意識,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以學生的研究性活動突破這一教學重點和難點,是本框教學的亮點所在,也能充分體現主體性教學的特點。

教學設計示例

我國的資源和環境問題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一則法國兒童謎語說,池塘里有一朵百合花,它兩天按兩倍速度生長,如果不受限制,30天內會覆蓋整個池塘,悶死水中的其他生命。人們直到百合花已經覆蓋了半個池塘時,才意識到這個危險,這時,你還有幾天時間回來挽救你的池塘呢?

提問:

①這則謎語的答案是什么?

②這則謎語說明了什么道理?

③這則謎語引喻了人與自然之間是什么關系?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上則謎語的答案是,人只有一天的時間來挽救池塘。說明任何事物都不能無限地發展,否則就要起到反作用,甚至危害人類自身。

人與自然的關系也是如此,人類把大自然看作是慈祥的母親,她那博大胸懷蘊藏著的無窮寶藏,似乎永遠是人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乳汁"。于是,我們的祖先一代又一代頑強地向大自然索取。隨著人口的增長和近代大工業的崛起,人類愈益深刻地改變著地球的面貌,以至于今天已經很難找到完全沒有受到人類影響的環境了。但是,人類突然發現,隨著"母親"的付出的急劇增長,她突然變得不那么慷慨了……。

資源、環境,作為兩個重要的現代概念,終于被人類所認識,被人類提出來了。

中國,同樣面臨著資源和環境問題。

我國的資源和環境問題(板書)

一、"資源大國"與"資源小國"(板書)

(學生分析如下圖片和材料):

圖片一:礦產資源分布圖;(說明我國礦產資源豐富)

圖片二:2000年底全國人均耕地為1.51畝;

材料一:我國可耕地只占全國土地面積的10%左右,人均大約1.4畝,而世界人均5.5畝,我國只是世界人均水平的25%。與我國相比較,印度也是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國土面積300萬平方公里,不到中國的1/3,但可耕地占57%,約25.43億畝,高于中國的耕地總面積.每人平均耕地是中國的2.5倍。

圖片三:霸占;

圖片四:分田;

(圖片二和材料一說明我國人均耕地資源少,圖片三和圖片四說明住房、墳地占用耕地,致使耕地面積減少。)

材料二:我國現有森林面積約為17.25億畝,只占全世界耕地總面積的2.8%。森林覆蓋率也只占有12%。而全世界平均約為1%。我國按人均每人只占有森林面積約1.7畝,而全世界人均占有面積12畝,我國僅為世界人均占有面積的1/7。

材料三:我國是一個草原面積較大的國家,全國現有草原面積53億畝,占國土總面積的34.7%,總面積居世界人均草原面積的1/3。

材料四:從工業角度看,我國大部分礦產資源分布在山地、高原和荒漠集中的西部,交通不便,人口稀少,開發難度較大。從農業開發角度看,我國東部降水量較多,氣候條件很好,人口、耕地、林地均占全國90%以上,農業總產值占95%,但水資源分布不均衡,與耕地資源"搭配"得不大理想:長江以北耕地占全國的6t96,人口占46%,但河川徑流量只占全國的17%,地下水資源嚴重缺乏,地多水少;其中糧食增產潛力最大的黃淮海地區耕地占全國的41.8%,水量卻不到5,7%。長江以南水資源占全國的80%,而耕地只占36%,地少水多。從時間上看,全國60%的雨水集中在夏秋季三四個月,很容易導致嚴重的水土流失。

得出結論:我國自然資源總量大,人均占有量少,資源分布不平衡,開發利用不合理。因此我國面臨嚴峻的資源形勢。

二、嚴峻的環境形勢(板書)

學生分析:

1、這些圖片和圖表反映了什么問題?

2、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是什么?

3、我們應該怎么做?

這些圖片和圖表反映了中國現在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

雖然從總體上看,我國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區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國環境形勢依然相當嚴峻,不容樂觀。而這些問題都是由人類的活動造成的。面臨這些問題,我們必須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環境污染與破壞,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學生小結本節課的內容。

教學設計示例

我國的人口問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習我國面臨嚴峻人口形勢,了解我國人口現狀的特點,了解我國人口過多過快增長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影響,了解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的內容及具體要求。

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式學習或小組合作學習,收集整理大量的圖文、音頻、視頻資料,幫助學生了解我國人口形勢的特點及基本國策的具體要求。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大量的事實資料的分析對比,引導學生面對現實,冷靜分析,提高學習的自覺性,增強社會責任感,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為祖國建設做出貢獻。

教學重點:

1我國面臨的嚴峻人口形勢。

2計劃生育是我國的基本國策。

教學難點:人口問題已成為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重大問題。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設計思想:

本框題的內容是社會的熱點問題,也是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在教學設計,力圖體現學生主體地位,采用探究式教學,讓學生從問題出發,通過情景設置──討論啟發──交流展示學習模式,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熱情,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形成對人口形勢的正確認識。

教學方法:情景設置──討論啟發─交流展示教學模式

教學過程:

導入環節:

圖片:中國地圖和人口密集

春運期間北京火車站一幕

提問:看到這樣的畫面,你有什么感受,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

學生討論:

教師導入新課:春運這個詞實際上是中國特有的,春運所反映的許多問題無不與我國的人口有著直接關系,因為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多給我國帶來許多問題,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人口問題。

板書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人口問題

情景設置第一組:(配合課件依次出現)

中國與主要發達國家人口比較柱狀圖

我國五次人口普查圖表

計算題:中國人口如果手拉手可繞地球赤道幾圈?中國人口增長每分鐘一個排,每小時一個團,每天一個集團軍,中國每兩秒鐘就有一個嬰兒誕生,請你計算每分鐘,每小時,每天,每年新出生的人口數?

我國有文化人口在人口中的比例圖及與世界發達國家人口受教育程度比較圖。

我國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及與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比較。

6.我國60歲以上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預測表。

7.中國人口分布的圖表

學生分成小組,每個小組分擔一個問題,小組討論后,全班進行匯報交流。

討論題目是:每個情景分別反映我國人口現狀的特點是什么?

師生小結:

圖1.說明我國人口基數大

圖2.說明我國人口增長速度快

圖3.說明我國新增人口多

圖4.說明我國人口素質偏低

圖5.說明我國農村人口多

圖6.說明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快

圖7.說明我國人口分布不平衡

板書:1.我國人口的現狀

情景設置第二組:

1.我國主要資源人均占有量與世界發達國家比較圖

2.環境破壞的漫畫

3.城市垃圾包圍居民生活圈

4.中國與世界教育經費對比圖

5.新增人口消耗的圖表

6.北京人才招聘會

提問:以上情景說明什么問題,你對此有什么切身感受。

學生分成小組討論,然后在全班匯報交流

師生小結:

圖1.說明人口多給自然資源造成壓力,人均占有量少。

圖2、3.說明人口多給生態環境和城市生活帶來壓力。

圖4.說明人口多影響人口素質的提高

圖5.說明新增人口多影響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圖6.說明人口多給就業帶來壓力

板書2.人口過多過快增長制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情景設置第三組:

新加坡、印度的人口政策

"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宣傳畫。

提問:結合上述事例,說說我國應該采取什么樣的人口政策。全班討論,各抒己見,發表看法。

師生小結:(投影)

解決各國人口問題的出發點是各國的基本國情。我國人口過多的國情決定我國必須嚴格控制人口數量,同時也要提高人口素質,雙管齊下,才能解決我國的人口問題,為此1972年開始國家實行了計劃生育政策,實行晚婚晚育,提倡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30年計劃生育政策的落實,使中國人口少生2.8億,為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做出貢獻,它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將長期堅持下去,一百年不動搖。

人口問題的實質是發展問題,因此必須從可持續發展高度看待人口問題;人口問題又是世界性問題,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大問題,必須從整個地球,全人類的高度認識人口問題。

為此我們的口號是:關注地球!關注社會!關注未來!關注人類!

板書:3.計劃生育是我國的基本國策

課時安排:一、課時

板書設計:

二、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人口問題

1.我國人口的現狀

2.人口問題是我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制約因素

3.計劃生育是我國的基本國策

探究活動

從"三個有利于"到"三個代表"的歷史演進

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了解"三個有利于"及"三個代表"的內涵,它們各自提出的歷史背景,及對現實社會的指導意義。

2.通過活動,讓學生了解"三個有利于"到"三個代表"歷史演進中中國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3.通過活動,培養學生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分析理解問題的能力,增強合作學習,小組協作的意識,形成探究技能。

活動步驟:

1.教師講解"三個有利于"標準之后,提問學生"當今社會提出的與之有關的內容是什么?""引出"三個代表",然后引導學生探究從"三個有利于"到"三個代表"思想的歷史演進中,中國發生的變化有哪些?這兩種重要理論提出的歷史背景及現實基礎是什么?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和任務去分組學習。

2.學生自愿結合成學習小組,選擇問題中某方面的內容進行探究,如"三個有利于"標準提出的歷史背景;"三個有利于"標準提出的現實意義;"三個代表"思想提出的歷史背景及現實意義;鄧小平生平及主要貢獻;中國改革開放二十多年的巨大成就展現等等,多種角度探究這一問題,增強對一問題的理解。

3.學生通過小組協作,責任分工,收集資料,參觀訪問,社會調查,今昔對比等多種形式進行準備,最后可以寫成訪談錄,社會調查報告,小論文,也可以剪輯成錄像帶,制成課件,在全班交流。

對教師的建議:

1.指導學生明確任務,選好題目,制定探究方案,有目的、有計劃地查閱資料。

2.為學生提供可參觀的地點,可訪談的人物,可調查的內容,精心設計社會調查表格,指導學生完成調查數據統計。

3.為學生的匯報交流提供建設性意見和技術性支持,如篩選資料,撰寫論文,完成調查報告,剪輯錄像等方面。

評價重點:

1.全體學生是否都參與該活動探究,并積極參與活動的交流及成果展示。

2.學生選擇的題目是否有探究的可能,是否能準確地將探究成果與全班同學交流,并能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不斷完善自己的觀點。

3.學生探究的形式是否多樣,是否能廣泛地查閱資料,科學地篩選資料。

4.是否體現小組合作學習,形成與人合作的意識。

5.展示成果的形式及內容是否科學有依據。

探究活動

研究性學習──我國的人口、資源、環境狀況

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讓學生了解我國現階段的人口國情,資源現狀,生態環境的基本狀況。

2.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能力,嘗試科學研究的全過程,樹立嚴謹治學態度,培養科學素養。

3.通過活動,增強學生關注環境,節約資源的意識,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堅持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愛護環境、愛護資源。

活動步驟:

1.教師在講解我國具體國情之前,為學生布置此項研究性學習的任務,鼓勵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

2.教師開設"研究性學習ABC"講座,向學生講明什么是研究性學習,如何進行研究性學習等知識內容。

3.教師向學生提供可研究的題目供學生參考,鼓勵學生自己去找題目研究。

參考題目:

①我國人口形勢的增長及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②我國水資源的現狀的調查及對策研究。

③本地垃圾現狀及對策研究。

④藏羚羊的生存現狀調查。

⑤我國空氣污染的現狀及對策研究。

⑥近十年本地區四季氣候變化的原因調查。

⑦汽車尾氣對城市空氣質量的調查研究。

⑧我國土地沙漠化現狀的調查。

⑨野生動物滅絕的原因分析。

⑩黃河斷流的成因研究。

4.學生分成研究性小組,通過查資料、作調查、搞實驗等形式,進行問題研究,最后寫成小論文在全班或全年級交流。

5.年級可以組成論文答辯會,聘請有關教師、專家、領導當評委,增強活動的效果。

對教師的建議:公務員之家:

1.以相信學生的觀念,放開手腳,讓學生自己選題,自己撰寫研究方案,自主組織研究過程,自覺完成研究性論文。

2.教師可以充當學生的指導教師,幫助學生解題,選準研究的切入點,爭取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3.鼓勵學生自主確立研究題目,自主聘請指導教師,獨立進行科學研究。

4.教師提醒學生在調查、實驗過程中注意安全,注意文明禮貌,爭取更多人的支持和幫助。

評價重點:

1.學生選題是否具有研究價值,能否激發學生研究熱情。

2.學生在研究過程中是否積極查閱資料、積極調查,選用研究所需的各種數據、各種資料。

3.小組分工是否合理,保證人人有事做,能否體現合作研究的特點。

4.成果匯報形式內容是否有創意,論點是否突出,證據是否充分,成果展示形式是否多樣,能否充分地回答評委及學生的各種提問。

探究活動

改革開放成就展──(小報)

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讓學生切身體會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

2.通過活動,增強學生的人際交流能力,社會調查能力、資料收集整理能力。

3.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黨的深厚感情,樹立為改革開放作貢獻的決心。

活動步驟:

1.教師用柱狀圖展開我國改革開放二十四年的重大成就,引起學生興趣,布置學習任務。

2.學生走訪自己的親人、部門領導,了解身邊的改革開放的變化,然后搜集二十多年改革開放成就資料,將兩者結合起來,制作小報。

3.每人制作一張8開或16開的小報,在全校展覽作品。

評價重點:

1.小報的版面設計是否新穎,有創意。

2.小報的內容是否符合要求,展示的形式是否多樣。如列舉,柱狀圖,餅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