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搖籃到墳墓 瑞典人的人生之旅

時間:2022-07-28 05:04:00

導語:從搖籃到墳墓 瑞典人的人生之旅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從搖籃到墳墓 瑞典人的人生之旅

出生和洗禮

瑞典四分之三的孩子都受過洗禮,之后就自動成為瑞典教會成員。這樣洗禮就不單純意味著一個取名儀式。孩提時代未受過洗禮的人日后若愿意可登記成為教會成員。決定權起初在父母,但從15歲起個人可自己作出選擇。洗禮通常在星期天的早禮拜之后在教堂進行。中世紀在孩子的取名周年紀念日,牧師會送給孩子家人一支“取名蠟燭”并將其點燃,這一風俗最近又復興了。若在家里慶祝,朋友親戚常會送上命名禮物。孩子的出生地不同,慶祝方式也各不相同:直到二戰前,人們認為在醫院出生是相當“常見”的,而如今事實上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是在醫院出生。

堅信禮

過去是天經地義之事,而如今卻已日漸式微:如今大約只有55%的11歲孩子受堅信禮。在真正的儀式上,參加者要身著教堂提供的斗篷式長袍。除了領取第一份圣餐之外,堅信禮還包括參加基督教教義的考試,而且通常還要演出一幕“教堂戲劇”。如果堅信禮在當地而非在堅信堂舉行,通常堅信禮之后參加者還要在家里開一簡單的招待會,提供咖啡和蛋糕,并接受朋友和親戚送的禮物。有時,尤其在鄉村,堅信禮還要進行周年慶祝。

訂婚,結婚公告和婚禮

在過去50年里已漸漸被視為可摒棄的繁文褥節。很長時間里,這些禮節都是中產階層必須遵循的規矩。瑞典4百多萬已注冊的“同居者”中,五分之四是已婚人士,目前結婚率在逐漸上升。先養孩子再結婚已是屢見不鮮。訂婚時,男女雙方交換戒指,結婚儀式上,新郎給新娘戴上一枚婚戒,這樣瑞典丈夫們左手婚指上通常只有一枚戒指,而妻子則戴著兩枚;在有些國家這會引起誤會,她們會被誤以為是寡婦。

有一度教堂會連續三個星期天預先即將舉行的婚禮。這一項“結婚公告”如今已被政府機關進行的“合法婚姻障礙調查”所取代。但是公告的三個星期天仍有社會效力,因而它們并沒有完全退出舞臺。公告可能已縮短為兩次,一次在一方父母家中,若有特別請求,公告亦可在教堂里只一次。日報上會刊登

廣告宣布舉行儀式的時間和地點。若婚禮前并無婚宴,新人可親自迎賓,或在婚禮后接受大家的真誠祝福。圣靈降臨節和仲夏日是廣受歡迎的舉行婚禮的日子。

單身男子和單身女子的聚會由來已久(后者早在16世紀已有提到),可是近年來這樣的聚會在世界各地越來越多,而且漸漸由朋友同事或同學之間舉行。聚會通常從“綁架”開始,游戲者被蒙住雙眼,這樣聚會就增加了有趣之處。

瑞典的民事婚姻儀式在1908年已廣被接受,如今大約三分之一的婚姻由這種方式舉行。儀式有法官和一些高級市府官員主持。婚禮上要求有兩個證婚人,婚宴并沒有固定模式,如果舉行的是舊式婚姻,邀請了許多客人,那么通常兩家人彼此分擔費用。以前則由新郎的父親承擔所有費用。

取名日和生日慶祝

在貴族和中產階層中有很長歷史。可是作為一個廣泛流行的習俗,它的歷史只有幾代之遠。取名日慶祝幾十年前已不流行了,但現在一家大型的日歷出版公司將常用姓名現代化,每天推出二到三個名字,這樣取名慶祝活動展開了新的一頁,現在大多流行慶祝50歲以上的“大”生日,并經常在報紙上登出廣告。

如今,越來越多人不在生日當天慶祝而在另一天——比如說,選在下一個周末。由于大多數父母現在都在外工作,孩子的生日聚會也常常延后。若是過“小”生日,通常壽星早晨醒來之后、家人會送上一個裝飾著花、蛋糕和禮物的碟子。

葬禮

近年來比從前已精簡了許多。宣布死訊一般僅用一條廣告通知相關人士葬禮事宜,并在報紙上登一訃告。紅十字過去是宣布死訊所必備的標記,然而這些年來已頻頻被宗教的中立標志如花、鳥或揚帆的船只所取代。“私葬”,即僅由家人參加的葬禮已越來越普遍,關于葬禮的公告通常在儀式結束后才。奠儀和悼辭越來越少見,悼念者走過棺材時送上一鍬土,如此而已。二戰時大型葬禮后的餐會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追思會”,僅在教區大廳,俱樂部大樓或家里擺上一些小茶點。新興的做法是逝世后一年,在報紙上刊登一則“悼念”廣告,這是瑞典移民們帶來的一個習俗。另一做法則是在萬圣節和圣誕節在親戚的墳頭點上燈火,這一習俗現日漸流行。

和人生不同階段息息相關的各種儀式,在過去表明了一個人的地位,曾十分講究并盛行一時,如今在本世紀已日漸衰微。過去有些事為人所不齒,如不受洗禮、未婚同居或不公開下葬,后者更是本世紀初對自殺者和死刑犯的一種懲罰。而如今一切正相反,有時這樣做恰恰成了地位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