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禮儀:告訴你一個真倫敦
時間:2022-10-16 04:47:00
導語:社交禮儀:告訴你一個真倫敦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天晚上,在武漢的一個茶館里,我注意到一名女服務員和她的朋友正在看雜志上的一篇關于我的家鄉倫敦的文章。在她們去招待客人的時候,我便偷眼看了看,后來我們就聊起了國會大廈、倫敦塔、圣·保羅教堂和白金漢宮。這些建筑的照片也出現在中國的教科書上,旅游者們也喜歡參觀這些地方并且在那里拍照。
實際上,與人們讀了諸多雜志書籍的介紹而想象出的倫敦相比,倫敦其實更大、更臟,也更擁擠。倫敦有約800萬居民,分布在很大的區域,大部分是郊區,而旅游者是很少去那里的。城里的街道很窄,而且常常堵車。那些著名的建筑多數都相距很遠,中間隔著一排排單調普通的樓房。我們沒有像北京天安門廣場、巴黎協和廣場那樣雄偉的公共場所,也沒有像華盛頓賓夕法尼亞大街那樣的可舉行慶典的宏偉街道。在BBC廣播公司最近所做的一次問卷調查中,白金漢宮被選為全英國最難看的十大建筑之一。但是周一至周五的每天早晨,蜂擁而來的人們走過倫敦橋,去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開始辛勤工作的一天,而在碼頭區,則發展起了現代化的商業,摩天大樓與上海的浦東競相媲美。我們有世界上最大最好的上乘劇院,最近又增加了一座忠實于原樣的上演莎士比亞戲劇的“全球劇院”,里面沒有電,整個建筑是木結構,屋頂是茅草的,因此演出只能在夏季的白天進行,這和當年詩人莎翁在世時的情況一樣。
關于倫敦的傳說在中國和其他國家長盛不衰。正如撒切爾夫人在訪問北京時告訴大家的,倫敦不再有霧了。早在50年前,當住宅、工廠和火車停止燒煤后,霧就消失了。警察們盡管還穿著傳統的制服,但如果你用早年的稱呼“Bobbies”稱呼他們,就會惹人發笑,現如今我們則稱他們為“TheBill”或是“ThePlod”。警察們配備著對講機,坐在汽車里巡邏,也可能帶著槍。對于旅游者,他們彬彬有禮,如果你的確迷了路,他們會給你指路。在電影里出現的那些熱心腸的“倫敦佬”倘若確實存在過,也在濃霧消失的同一年代不見了,貧民窟已被拆掉,原來的居民搬進了政府公寓(這是由當地政府出資興建并出租的公寓)或是遷到了郊區。如今,住在城里的人也像紐約、巴黎人一樣非常復雜。我們有僅次于南美洲的最大最亮麗的狂歡節,但也有歹徒、濫用和種族仇視現象。那些很有人情味的供應白酒的鄰里酒館正在消失,原來的鋪面改為了快餐店、商店和辦事處。
在索霍的影劇院區域的中心有一個小小的中國城,一條步行街上有中國式的牌樓,那是香港商界提供的,還有傳統的獅子雕像和紀念碑。商店和餐館供應中西合璧的食品,那些更正宗的中國菜則帶有中文和英文的菜譜,但多數顧客都用刀叉吃飯。幾年前在這兒的中國人還說廣東話,但現在常可以聽到普通話了。各旅行社貼著去北京和長城旅游的海報,有一家商店還專門出售少林功夫的行頭。每年的春節,倫敦的中國文化協會都在附近的累斯特廣場舉行慶祝會,表演中國民族音樂、舞蹈、武術,吸引了很多人駐足觀看,當地的電視臺也進行報道。
要想發現倫敦真正的樂趣所在,你必須細細搜尋。走進一條普通的街道,你會發現一家真正的莎士比亞時代的酒館,如今還供應著啤酒;在金融區的新辦公樓當中找到塞繆爾約翰遜博士(1709-1784)曾經居住過的房子,他在那里編寫了第一部有權威的英文字典;你還可以參觀一個小小博物館,它可是展示中國陶瓷的全球最佳收藏之一;還有那和狄更斯小說中描寫的一模一樣的老書店以及詩人濟慈寫下《夜鶯頌》的房子。還有很多稀奇的地方,例如未加改動的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的演講屋,達爾文在那里向世界介紹了他的進化論;在郊區環路旁的一座白色大理石的印度廟宇,功利主義政治哲學家邊沁(1748-1832)的骨骼骷髏——他坐在椅子上,穿著衣服,這是按照他生前的要求展示給人們。你若是去游覽倫敦,在看著名景點時,也要盡力找到這類地方,但你恐怕需要一個當地導游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