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抄手

時間:2022-08-21 03:45:00

導語:幸福的抄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史書記載,抄手原是民間祭祀的食品。南宋以后,抄手傳入市肆,成為民間的美點。元代大畫家倪瓚就很喜歡吃抄手。倪瓚的畫有一種晴空明潔、纖塵不染的境界,被后人譽為元代最優秀的文人山水畫代表。倪瓚為人迂闊脫俗,對于飲食的講究卻毫不含糊,繪畫之余,著有《云林堂飲食制度集》,有一章節就娓娓談到抄手的種種吃法。單說倪瓚抄手的做

法,便可略窺古人風骨。倪瓚吃抄手,其餡用細肉臊子加入筍米或茭白、韭菜、藤花,并以少許川椒杏仁醬和勻裹之;皮子略厚小,切方,再以真粉末搟薄。下湯煮時,用沸湯打轉抄手。不用鍋蓋,待浮便舀起。也許正是吃了這抄手,倪瓚才使其仙氣在凡世中找到一種慰藉。

美味小吃自然傳播很快,民國時期,僅四川境內就有成都龍抄手、重慶吳抄手、溫江程抄手、內江雞茸抄手、萬縣海包面等。民國三十年,姨父大學畢業。教書之余,好吃的姨父常攜著新婚燕爾的姨媽下館子。那時的街道多是兩排木房子間的青石板路。姨媽身著暗紋提花的紅綢旗袍,跟著姨父遍訪大街小巷形形色色的川菜小吃。一雙黑色半高跟牛皮鞋踩在青石板路上,“蹬蹬”直響。姨父記性很好,一談及“治德號”的蒸牛肉,半邊橋的王胖鴨,長順上街推車叫賣的夫妻肺片,上升街層層起酥的鮮花餅,頓時眉飛色舞、滔滔不絕。有時他們也約上母親,三人說說笑笑來到熙熙攘攘的春熙路,吃上一碗龍抄手。那時薪水雖然微薄,但每周能吃上一碗龍抄手是母親早年生活中極美好的回憶。

1941年龍抄手開店之初,店主張光武吸取倪瓚關于制作抄手的經驗,講究湯清餡細,制皮薄,很快辦出了特色。原川大代校長項楚特地為其題寫了匾額掛在門楣上,距今已有60多年的歷史。為了讓母親高興,這個周日,我便帶著父母請他們在草堂附近的龍抄手連鎖店,過一把癮。我們一人一碗二兩的海味抄手,果不其然,龍抄手皮特薄軟,入口化渣;肉多篤實;特別是那一碗奶白色的湯,有雞的鮮香,豬骨頭的濃香,也有海鮮的異香。滿滿的一大碗,我毫不費勁地吞了下去。然而母親邊吃邊搖頭,說:“怎么不像原先的那個味道了呢?”

也常聽老一輩的人,嘆息今日成都眾多名小吃,徒有精美的座堂,那些身懷絕藝的師傅早已流失于市井。盡管其連鎖店遍布成都大街小巷,營業面積擴大幾十倍,卻難得最初的真味。我疑心,民國三十年代,猶如上海月份畫中的美女,身穿緊身旗袍,梳著愛司頭,在上一輩人心中,是一個難以忘懷的情結。那個時代有種底蘊深厚、新派優雅奇異的美。所以愛屋及烏,連抄手也那么有滋有味。

現在的成都除了龍抄手之外,另有一家掛著木匾的葉抄手值得一去。位于北巷子的葉抄手,生意火爆得很。特別是用餐正點,衣著光鮮的男女擠滿了座堂。那天我從東門騎電動車到西門,耗了兩格電,吃了一碗雞湯葉抄手。味道很是不錯,餡香湯醇,一點不輸給老牌小吃龍抄手。其實,論歷史葉抄手還在龍抄手之先,它的木招牌是成都名流徐孝剛所寫。公務員之家:

今年冬天,為了打開父母的胃口兼補充他們的營養,我包了幾十個抄手,凍在冰箱里,隨吃隨煮。出乎意料,抄手格外鮮美。與以往不同的是,我自作主張在抄手餡中放了一勺醬油,所以吃起來肉餡有股淡淡的醬香。母親吃了一大碗。我深受鼓舞,雄心勃勃地制定計劃,還要學做蛋烘糕、樟茶鴨、鐘水餃、宮保雞丁……但是,做抄手畢竟簡單,其中的奧妙有章可循,但要做那些經典的川菜佳肴,沒有一點底氣怕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