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保險市場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14 11:41:00
導語:國際保險市場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提要:進入20世紀90年代,國際保險業掀起了并購狂潮。并購浪潮反映了世紀之交國際保險業發展的新動向,是國際保險業面對全球經濟一體化、全球經濟增長以及競爭態勢所做出的戰略調整。這種并購具有規模巨大、以橫向并購和跨國并購為主的特征;目前的國際保險市場結構發展模式是大中小公司并存的壟斷競爭,未來國際保險市場區域發展模式是一個資源共享、技術共享的融合性的統一的國際保險大市場;不同的公司將依照各自的特點、背景,實施專業經營、兼業經營或者混業經營;未來國際保險產品的發展模式是以傳統與非傳統的保險產品相結合;在銷售方式上,銀行保險是未來金融業發展趨勢之一,網絡保險代表了未來保險業的發展方向。
一、國際保險市場的并購特征
進入20世紀90年代,國際保險業掀起了并購狂潮。國際保險業的并購浪潮反映了世紀之交國際保險業發展的新動向,是國際保險業面對全球經濟一體化、全球經濟增長以及競爭態勢所做出的相應的戰略調整。國際保險業并購涉及的領域廣泛,不僅包括保險領域內部的直接保險領域、再保險領域、保險中介服務領域,還包括保險與銀行、證券等其他金融行業的混業并購。主要特征可以概括如下:
(一)國際保險并購規模巨大
一是國際保險并購公司的規模大。國際保險并購中所反映的不僅是“大魚吃小魚”即資金勢力雄厚的大公司兼并弱小公司,而是主要表現為大公司之間的強強聯合,從而形成“超級公司”、“巨無霸”。通過國際保險并購使得保險公司數目減少,壟斷程度不斷提高。例如,英國的商聯保險公司和保眾保險公司的合并而成的CGU,成為全歐洲第九大保險機構。
二是國際保險并購數量多。有資料顯示,近十幾年來全球金融業兼并的總值相當于1.4兆億美元,其中主要是國際保險業的并購。
三是國際保險并購金額高。以美國為例,1997年保險業的并購占美國市場并購總金額高達7%。表1描述的是美國保險業兼并的情況,可見一斑。
四是國際保險并購快捷。一般重大并購只在短短幾個月內就告完成。例如,花旗銀行與旅行者集團720億美元的合并交易僅用了4個月的時間。
(二)國際保險并購以橫向并購為主
從產業角度看,并購一般可以分為橫向并購、縱向并購和混合并購三種形式。進入20世紀90年代,國際保險業掀起的并購狂潮屬于橫向并購,即同一產業,或相近行業企業之間的并購。這不是20世紀初國際橫向并購的簡單重復,而是國際保險業進一步發展、擴大市場的主要手段。國際保險業與銀行業、證券業之間的相互并購、融合已經成為國際市場中的一種普遍現象。
(三)國際保險并購以跨國并購為主
國際保險業的跨國并購是指一家保險公司為了某種目的,通過一定渠道和支付手段,將外國保險公司或其他金融機構的一定比例甚至全部股份或資產收買下來,從而對其經營管理實施部分或全部控制??鐕①彴ㄖ苯酉驀饽繕似髽I投資,通過在外國的子公司、分公司進行并購等方式。例如,荷蘭國際集團收購美國的一家壽險公司,就是由其在美國的一家子公司與之合并的方式完成的。
二、國際保險市場結構發展模式
(一)國際保險市場結構的種類
一般,我們可以將國際保險市場分為完全競爭市場、競爭壟斷市場、寡頭壟斷市場和完全壟斷市場四種類型。完全競爭的國際保險市場,是指在國際市場上存在數量眾多的保險公司,任何公司都可以自由進出市場,市場不受任何阻礙和干擾,同時存在大量買方和賣方,資源流動自由,每一買賣者均掌握或通過中介人掌握充分信息。投保人與保險人參加保險市場的交易活動是自由的,價值規律和供求規律充分發揮作用,市場自發地調節保險商品活動的價格。國外保險公司可以自由進入該市場,保險公司的數量基本上由市場供求自行調節,保險行業公會在保險市場管理中發揮重要作用。壟斷競爭的國際保險市場中,則是大小公司并存,少數大公司在國際保險市場上占據壟斷地位。壟斷公司與壟斷公司之間同時存在著激烈的競爭。寡頭壟斷的國際保險市場,是指在國際保險市場中僅有幾家保險公司,這幾家保險寡頭瓜分壟斷絕大部分保險業務。完全壟斷的國際保險市場又稱獨家壟斷的國際保險市場,是指國際保險市場完全由一家保險公司所控制。
(二)國際保險市場結構現行模式
根據國際保險業的并購現象分析,我們不難看出,目前的國際保險市場屬于寡占的市場。這主要表現在:國際保險并購浪潮導致了國際保險市場中“超級航母”的出現,市場集中度越來越高。國際保險業經過20世紀90年代的大并購,實現了強強聯合。這不僅反映在保險業內部產壽險業的各大公司的兼并重組,而且還反映在保險業與其他金融行業如銀行業、證券業的融合。因此,國際保險市場中出現了“金融超市”,匯集了巨大的資本和龐大的分支機構體系。國際保險市場中的保險資本等資源掌握在少數大公司的手中,形成寡占特征。
(三)國際保險市場結構發展模式
國際保險并購的目的,在于實現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但是,并購之后組成的規模巨大的保險集團并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也就是說,規模并不是越大越好。金融融合所帶來的范圍經濟也不是很理想。實證分析表明,國際保險企業的規模經濟并不存在于大公司中,而是中小型的公司更容易達到規模經濟。因此,我們認為,未來國際保險市場結構的發展模式應該是:國際保險市場中大小公司并存的壟斷競爭模式。這是因為,國際保險市場潛在需求巨大,沒有一個保險公司可以提供全部的供給,獨家壟斷國際保險市場;隨著風險的變化和巨災、巨額風險的存在,也不可能由少數幾家國際保險公司來滿足國際保險市場全部的保險需求。因此,客觀上國際保險市場將會由目前的寡占市場格局發展成為既有大規模的公司,又有中小型的公司,大公司和小公司并存的壟斷競爭格局。
三、國際保險市場區域發展模式
目前,從區域概念來看,國際保險市場由北美市場、歐盟市場、日本市場三足鼎立,形成區域寡占格局??梢哉f,無論從保險資本、保險資產、保險業務收入等各方面來看,以美國為中心的北美市場、歐盟市場以及以日本為代表的東亞市場,占據了國際保險市場90%的份額,國際保險市場的主要供給來源于這三個地區。目前,這三個國際或地區的市場已經飽和,源自于此的國際保險資本正在向發展中國家市場流動。但是,總的來說,目前三足鼎立的國際保險市場格局并沒有發生本質的變化。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加快發展,由保險需求的收入彈性理論可知,發展中國家的保險業發展速度將超過其經濟發展速度。因此,隨著國際保險資本和技術的流動,將刺激保險落后地區的潛在保險需求,促進國際保險市場中保險落后地區保險業的發展。目前,亞洲地區、東歐地區、南美地區、非洲地區等發展中的國家和地區的保險業正在快速發展。國際保險資本正在逐步流向這些地區。
所以,未來國際保險市場區域發展模式將是一個資源共享、技術共享的融合性的統一的國際保險大市場。隨著國際保險市場的中心將由發達國家轉向發展中國家,由歐美向亞太地區轉移,將形成全球范圍內的國際保險大市場。
理論上講,根據Arrow—Lind定理,隨著所匯集的個體投保人數量的不斷擴大(n—∞),只要在損失概率即公平精算費率p=Π的基礎上籌集保險費,投保人群體之間就可以解決內部個別投保人的損失補償問題。也就是說,如果相互獨立的風險厭惡的投保人匯集起來,對于風險厭惡的個體投保人而言,是將自身面臨的風險轉嫁給了整體投保人群體;對于投保人整體而言,則是將可能的損失在群體之間進行分散。而且,只要投保人群體充分大,投保人作為一個整體僅僅依賴其整體內的期望損失,而與個體投保人的風險厭惡程度無關。這就是說,由風險厭惡的投保人匯集起來的整體就變成一個風險中性的“保險供給者”。也就是說,根據保險原理,我們應該利用國際保險資源在國際范圍內分散風險。如果全球的保險資源都利用起來提供保險產品形成國際統一保險大市場,那么,個人、地區、國家乃至國際的風險就可以在全球范圍內分散。那么,不僅可以實現投保人風險的充分分散,而且可以使得保險成本降到最低,保險資源得以充分利用。
但是,在現實的國際保險市場中,由于諸如政治等原因還存在封閉、半封閉的國別市場。封閉、半封閉的國別市場基本不與外界交流,保險供給取決于自身保險公司和再保險公司的資本勢力或資本總量。由于沒有國際保險的支持,國內保險供給能力僅僅受到資本的限制,又不能夠通過轉移到國外的國際再保險來解決國內的承保能力問題。因此,封閉、半封閉的國別市場的均衡將表現為:有限的保險供給量與有效需求的均衡,潛在需求無法得到完全滿足,存在帕累托改進。隨著貿易的發展和全球經濟的融合,封閉、半封閉的國別市場需要外來的保險供給,才能夠達到帕累托有效。
不過,從封閉、半封閉的國別市場到統一的國際保險大市場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目前,最初的表現則是區域統一的保險市場模式,即在一定的范圍內實現保險市場的融合和統一。當前,圍繞著美國、日本、英國等保險市場發達的國家,已經或者正在形成的歐盟統一保險市場、北美區域保險市場和亞太保險市場,就是向全球統一大市場過渡的區域統一保險市場。
然而,即使是歐盟這樣的區域統一保險市場,在其成員國與非成員國進行保險交易時則還是體現出“國別市場”的相對獨立的特點。所以,根據保險原理,區域統一的保險市場還需要帕累托改進,最終形成全球統一的國際保險大市場。
四、國際保險市場的經營發展模式
(一)國際保險經營方式的發展
國際保險業經歷了產、壽險兼營——產、壽險分業經營——保險、銀行、證券混業經營的過程。目前,國際保險并購似乎表現出了國際保險業的混業經營趨勢,而銀行保險也方興未艾。但是,保險與銀行、證券并不是同一的東西。保險畢竟不同于其他金融產品,有自己特殊的職能和作用。金融融合、“金融超市”所表現的更多體現的是保險、銀行、證券三者相互利用各自的優勢來更好完成自己的使命。作為獨立的法人組織,國際保險企業可以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經營以保險產品為主的各種產品,但并不是只經營一種“混合”的產品。因此,混業經營只是國際保險企業的一種經營模式,但不是唯一的一種。
國際保險并購中還表現出另一種值得注意的現象是:保留自身的優勢項目,將自己不擅長的部分轉讓或者置換,同時吸收自身擅長的項目加大專業經營的力度,完善自身經營管理。
因此,我們認為:未來國際保險市場中的經營方式將依照不同的公司的各自特點、背景,實施專業經營、兼業經營或者混業經營的經營模式。
(二)國際保險產品的發展
當今,經濟的全球化和一體化,在為各國帶來巨大利益的同時,也帶來前所未有的新型國際風險。近年來,在世界范圍內,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巨災風險不斷出現和加大。例如,1992年的“安德魯”颶風,保險損失高達202億美元(以2001年價格計)。而在2001年,由于地震、洪水、臺風、爆炸,以及恐怖事件等重大事件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預計超過1150億美元,并導致2萬人的死亡。2001年9月11日發生于美國的恐怖事件,造成的保險財產損失和營業中斷損失估計在190億美元左右(總損失在900億美元),若將責任險和壽險損失計算在內,預計損失總額在300億美元至770億美元間。這是保險史上財產損失最高的事件之一。
新型風險的不斷出現,巨災風險的不斷出現,給保險人的承保能力和償付能力造成很大的壓力,迫使保險人尋找新的方法處理風險,導致了國際保險產品的創新。目前,國際保險市場上已經不再滿足過去傳統的財產和人身保險產品,已經開始出現非傳統風險轉移方式(AlternativeRiskTransfer,簡稱ART方式)的國際保險產品創新。
非傳統風險轉移方式中的重要形式是從20世紀90年代起出現的包括保險資產和保險產品的保險證券化。保險證券化的實質是通過借助證券方式和工具從資本市場獲取大量資金,并通過將保險風險分散到資本市場上的方式擴大承保能力。如1995年美國投資銀行、再保險公司及經紀人以負債證券化(融資證券化)的形式開發出場外交易的保險衍生產品。這種證券不在交易所交易,交易方式很像私募基金或者適應顧客需要的遠期合同或期權;而1990年芝加哥交易所開發的保險期權、期貨的組合,可以使保險公司對保險風險進行套期保值,可以使投資者從保險風險發生的概率中獲利。目前,保險證券化的產品和證券化工具作為傳統保險的替代或補充,能有效解決巨災風險的承保能力的缺口,并逐步受到各國保險公司的重視。
不過,ART并不能夠完全代替傳統保險產品。國際保險市場中,未來國際保險產品的發展模式將是以傳統與非傳統的保險產品相結合的模式。國際保險市場中的經營者可以通過不同類型的保險產品的組合來解決全球范圍內的各種風險。
(三)國際保險銷售方式的發展
國際保險銷售方式的發展已成為國際保險業生存和獲得競爭優勢的重要途徑。為了降低銷售成本、提高銷售效率、獲得巨大的發展空間,特別是在新形勢下更好的實現客戶資源共享,國際保險業不斷開拓各種銷售渠道。
1.銀行保險的發展
銀行保險,即通過銀行或郵局網絡銷售保單。主要業務類型包括:銀行為保險公司保險業務(最原始的方式);保險公司的銀行子公司或銀行的保險子公司;合資公司(保險公司控股,銀行控股,或五—五合資);境外保險公司與本地銀行的合作等。
可以說,在新的分銷方式中,銀行保險是未來金融業的發展趨勢之一。隨著客戶需求的不斷變化,特別是金融服務一體化的發展,銀行保險不僅會在全球范圍內廣泛發展,而且會出現保險銀行,即通過傳統的保險銷售渠道(人,銷售網等)銷售銀行產品(流通賬戶,抵押貸款,共同基金等)。
2.網絡保險的發展
在全球化、網絡化的沖擊下,目前國際保險市場已經廣泛采用網絡保險。以美國為例,1998年美國86%的保險公司在網上產品資料信息,比上一年提高19%;有61%的保險站點提供商地址咨詢,比上一年增加25%;有43%的保險公司把發展互聯網業務作為公司戰略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比上一年增加19%。由于互聯網作為一種媒介手段,可以使保險公司的從業人員突破地域限制,為客戶提供“面對面”的個性化服務,因此網絡保險無疑代表了未來保險業的發展方向。
- 上一篇:保險資金政策運用管理論文
- 下一篇:知識產權保護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