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信用體系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15 02:03:00

導語:外國信用體系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外國信用體系研究論文

與傳統(tǒng)信用文化所理解的信用不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信用是兩個經濟主體或多個經濟主體之間,為了某種交易和經濟生活的需要,建立在誠信基礎上的履約能力。對一個成熟的市場經濟社會,作為信用交易保證的信用調查評級、信用支付工具和信用管理技術,是人們日常經濟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信用產品已經成了在市場上可以生產加工、銷售的商品,其商品的銷售量越大,信用交易的規(guī)模就越大。

美國的信用體系,體現了市場經濟條件下信用和信用產品的基本內涵。歸納起來,主要有四個突出特點:

一、重視信息公開的法制建設,為建立信用體系提供了豐厚的政務信息資源

信息公開,又稱行政公開,其主要含義是,政府有義務公開政府在行使行政管理權過程中形成的各種信息,或者說公民個人或團體有權知悉并取得行政機關的文件、檔案資料和其他信息。美國建立了信息公開的法律制度。最重要的法律是1966年的《信息自由法》、1972年的《聯(lián)邦咨詢委員會法》和1976年的《陽光下的聯(lián)邦政府法》。

上述三個法律改變了過去行政機關對政府文件的態(tài)度,是美國政治、法律領域一次革命性變革。其核心思想是,原則上所有政府信息都要公開,不公開即保密是例外;政府信息具有公共產品的性質,一切人獲得信息的權利是平等的;政府對拒絕提供的信息負有舉證責任,必須提供拒絕的理由;政府機關拒絕提供信息時,申請人可以向法院請求司法救濟。法律規(guī)定公眾可以利用三種方法了解和獲得政府信息:一是必須在聯(lián)邦登記(一種政府公報)公布的文件,主要包括機關組織、機關職能和工作方法、程序方面的制度,對公眾權利和利益有影響的政策和規(guī)則;二是行政機關主動公開的文件,這些文件也是用來指導行政機關行動的,實際效果相當法律法規(guī),行政機關不能實施秘密的法律;三是依請求而公開的文件,一切沒有免除公開的政府文件都可以依請求公開。法律還要求美國行政機關的會議必須向公眾公開,允許公眾觀察,每次舉行會議時,會議機關應在一星期前發(fā)出舉行會議的通告;舉行不公開的會議,要經過相當復雜的程序。

在信息公開的同時,美國從維護國家經濟安全需要出發(fā),對信息保密也相當重視。法律同時規(guī)定免除公開的信息有九個方面:(1)國防和外交領域的信息,要符合兩個條件,一是根據總統(tǒng)行政命令規(guī)定的標準,特別授權予以保密的文件,二是根據總統(tǒng)行政命令已經被定密的文件;(2)純屬行政機關內部人事規(guī)則和慣例的文件;(3)其他法律明文規(guī)定可以免除公開的文件,只有在兩種情況下,才能適用這類免除公開的規(guī)定,一是法律規(guī)定文件對公眾保密的方式非常嚴格,沒有授予行政機關任何自由裁量權,二是對應予以保密的文件規(guī)定了特別的標準,或列舉了應予以保密的特定種類;(4)貿易秘密、從個人以及特權機構或保密機構獲得的商業(yè)或金融信息;(5)行政機關內部或行政機關之間的備忘錄或往來函件;(6)公開后可能明顯地侵犯個人隱私權的人事的、醫(yī)療的以及類似的檔案;(7)執(zhí)行法律的記錄和信息,在妨礙執(zhí)法程序、剝奪公正審判或公平裁決的權利、不正當地侵犯個人的隱私權、泄露秘密的信息來源和秘密的信息等六種情況下可以免予公開;(8)關于金融機構的信息,主要指聯(lián)邦儲備系統(tǒng)、聯(lián)邦國內貸款委員會、聯(lián)邦儲蓄保險機構在金融活動中收集的大量非常敏感的信息;(9)關于油井地質和地球物理信息。另外,對舉行免除公開的行政會議,法律也作了相應規(guī)定。

為了保證信息公開,美國實行了定密官制度和定密制度。1996財政年度綜合定密數為5789625項,在所有政府秘密中,中央情報局占52%,國防部占44%,國務院占2%,司法部占1%,其他政府部門占1%。大量公開的政務信息,為信用服務公司收集與信用有關的政務信息提供了重要來源。

二、重視對信用產品特別是評級結果的運用,為信用服務業(yè)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市場環(huán)境

美國政府注意為信用產品的應用創(chuàng)造市場需求。特別是金融監(jiān)管機構和州政府,越來越多地利用評級結果,作為確保銀行、保險公司及養(yǎng)老基金,能使其所持固定收入或證券組合維持在足夠信用水平上的一種保障。美國政府利用多種手段引導更多的交易者參加信用評級或利用評級結果。

1.在法律中對此作出明文規(guī)定。(1)對已評級的證券,可以通過提供簡略形式并注明參考出處使得信息披露的負擔最小化;(2)注冊時,可以在不必得到NRSRO(全國承認的評級組織)書面許可的情況下,將NRSRO的評級放入注冊材料中;(3)經紀商、交易商的凈資本應根據自己的信用等級確定;(4)已評定信用等級的證券交易可免去一些報告要求;(5)允許交易已評定信用等級的非美國主權債券的期貨合約;(6)在承銷中要求購買具有投資信用等級的市場債券;(7)應付稅的貨幣市場基金,其投資應滿足的條件主要包括風險限額、單個風險限額、評級機構對債券信用等級投資下限的限制;(8)具備投資級信用等級的某些抵押證券或資產支撐,可免予注冊和監(jiān)管;(9)根據州藍天法,得到兩種最高信用等級的抵押證券與政府債券同等待遇。

2.監(jiān)管機構與信用等級有關的規(guī)定。(1)貨幣監(jiān)理署(0CC)和中央銀行(Fed)規(guī)定,資產是否適合投資、資本要求的確定、保證金要求等都以信用評級為依據;(2)聯(lián)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規(guī)定,外國銀行抵押資產的合格性及信用等級符合本公司要求的,這些外國銀行的儲蓄由FDIC承保;(3)NAIC規(guī)定了以投資為目的的持有證券信用等級、儲備要求的信用等級和資本充足性要求的信用等級;(4)DOL規(guī)定,養(yǎng)老基金投資對象必須符合所要求的信用等級。

3.儲蓄協(xié)會所作的規(guī)定。(1)只允許投資屬于最高的4個信用等級的債券;(2)4個最高信用等級的債券還必須是合格的流動性資產;(3)富余的能力應用于向具有較高信用等級的借款人放貸;(4)在確定信用等級的基本要求時,用較為有利的風險權重。

由于上述種種做法,使市場對信用產品的需求愈加旺盛。如許多公司要依靠評級機構所作的信用等級來確立在金融市場作為借款人或擔保人的可信度,許多消費者要依靠自己的信用等級獲得消費信貸,許多主權國、市政發(fā)債越來越依靠投資的信用品質。在美國資本市場上,標準—普爾和穆迪公司幾乎為美國市場上每一種應稅證券評級,Baa3和BBB-等級及其以上的債務被認為是具有投資級的信用品質,而低于Bal或BB+等級的債務則被認為是投機或非投資等級。

值得指出的是,美國盡管從多方面引導人們運用評級結果,但并不干預評級公司的評級過程和評級結果,評級機構也不對自己提供的信用產品承擔法律責任,承擔法律責任的是提供虛假信息的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師事務所和其他提供虛假信息的責任者。對信用評級機構的選擇,取決于對信用產品的需求。也就是說,如果你評定的信用等級與該等級代表的資產品質相去甚遠,市場認知度就會下降,你的市場份額就會減少。

三、重視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為建立規(guī)范有序的信用產品交易秩序打下了穩(wěn)固的基礎

美國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是消費需求,在三大需求中消費對GDP的貢獻率一直在80%以上,在消費需求中居民消費需求又占80%以上。居民消費采取的主要方式是消費信貸和分期付款,即使支付現金,一般也采用信用卡形式。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和自己的信用資格的關聯(lián)度越來越大,如果消費者的信用等級不可信,就會直接影響借貸和購物的便利。如果信用局提供的信用產品出了問題,運用的信息來源有錯誤,就會對消費者造成損害。在信用交易呈幾何狀擴張的情況下,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保護就格外重要。

美國涉及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法律主要有《消費信用保護法》、《統(tǒng)一消費信用法典》、《公平信用報告法》、《隱私權法》和《信用機會平等法》等。這些法律對消費者的保護體現在三個方面:

1.保護消費者的隱私權。《隱私權法》規(guī)定,禁止行政機關在取得個人書面同意前,公開被記錄人的記錄。個人有權知道行政機關是否存在關于自己的記錄及記錄的內容,并要求得到復制品。個人認為關于自己的記錄不正確、不完全或不及時,可以請求制作記錄的行政機關進行修改。但法律還規(guī)定了在12種例外情況下,不必征求消費者個人意見可以公開個人記錄:(1)機關內部使用;(2)符合《信息自由法》規(guī)定的公開內容;(3)個人記錄使用的目的與制作信用產品的目的沒有沖突的常規(guī)使用;(4)人口普查;(5)統(tǒng)計研究;(6)國家檔案;(7)執(zhí)法需要;(8)緊急情況;(9)向國會及委員會提供;(10)總審計長及其授權代表在履行職務時的需要;(11)執(zhí)行法院的命令;(12)向消費者信用服務機構公開。《隱私權法》既保證了行政機關提供給信用局的消費者信用信息的準確性,也保障了信用局的獨特的信息來源。

2.保護消費者獲得公平信用報告的權利。《公平信用報告法》要求,信用局必須采取合理的程序收集和公開消費者的有關信息。禁止公布過于陳舊的信息,對于超過3個月的消費者調查報告,在沒有對其內容進行更新前,不能反復公開;信用報告只能用于信貸、保險、雇傭、獲得許可證或其他好處、商業(yè)交易;根據消費者要求,信用局必須公開涉及到消費者的信用報告的內容,包括最新收集到的有關信息名稱;如果報告中公開的信息不準確,信用局有義務重新調查并作出必要修正,如消費者仍認為該報告內容不準確,信用局必須對此作出說明并將說明附在所公開的信用報告中;對信用報告中的負面信息,在法律規(guī)定保存的年限后,信用局必須在信用報告中刪除。據全聯(lián)公司介紹,作消費者信用報告,最重要的是數據準確、及時、完整和有價值,對信用信息的反復篩選、匹配和加工,是企業(yè)的核心競爭力。全聯(lián)公司目前擁有20億條交易數據,每個人的數據一個月之內至少要更新12次。對記錄的負面信息,如破產按法律規(guī)定最多保留7年;7年之后,消費者這方面的信用可以重新積累。

3.保護消費者不受到騷擾的權利。消費者有權選擇不讓信用局公布自己信息的權利。銀行、保險公司等機構在委托信用局調查時,很多情況下不需要征得消費者的同意,他們往往利用這些信息作為擴大業(yè)務的手段。據全聯(lián)公司提供,銀行通過信用局信息擴展業(yè)務,每新發(fā)展1個客戶需要15美元,而靠客戶主動來金融機構接受服務,每新增1個客戶則要125美元。美國有經濟能力的人每年會收到719種推銷業(yè)務的信件。因此,美國信用局接受消費者拒絕提供和自己貸款、保險等無關的信用信息的要求。

四、重視信用服務企業(yè)的市場化運作,為培育具有強大加工信用產品能力的新興服務業(yè)創(chuàng)建了體制保障

1970年以前,美國的評級機構為債務發(fā)行者無償地進行評級,然后把他們的評級分析報告賣給投資者。不對發(fā)行者收取費用使評級機構處于一種獨立地位,有助于它的公正性。在1970年經濟蕭條時期,由于PennCentral對價值8200萬美元的商業(yè)票據違約,使投資者的信心受到很大打擊,債務發(fā)行人急需通過信用評級確立自己良好的信用。從這之后,評級公司將向投資者收取費用轉向被評級的主體。除了穆迪、標準—普爾、菲奇等評級公司的信用產品是賣給被評級者自己外,鄧白氏集團公司和全聯(lián)等生產企業(yè)信用產品和消費者信用產品的企業(yè),都是直接向使用者銷售自己的產品。信用產品作為商品在美國市場乃至全球市場銷售規(guī)模不斷擴張。

在美國,信用服務公司都是獨立的私人企業(yè),既不受政府的控制,也獨立于證券交易所和證券公司,更不能與被評級企業(yè)有任何私下交易。獨立性、中立性和公正性是這些公司的立身之本,也是創(chuàng)造客戶價值的源泉。據了解,美國的信用服務行業(yè)同行之間從不進行交流,每個企業(yè)都有自己的評級、評分標準和數學模型,對所評級的各方面確定了不同的權重,但往往評出的結果卻驚人的一致。這些結果經市場驗證,大多數是正確的,這使信用產品的價值不斷被發(fā)現。據穆迪公司介紹,作為評級公司,穆迪和標準—普爾的評級結果經常相同,但兩個公司從來沒有任何業(yè)務往來,不僅如此,兩個公司的人員也從來不互相跳槽。這些信用服務公司和政府的關系,也只是在政府制定的法律框架下守法經營,接受政府的監(jiān)督,照章納稅,沒有任何其他聯(lián)系。菲奇公司告訴我們,信用服務公司最重要的是保持中立,作出貸款者、借款者和投資者都滿意的評級報告,否則需求者就不會相信評級。如果和政府關系過于緊密,人們就會產生想法,認為評級結果是否貫徹了政府某種旨意,對評級的公正性就會大打折扣。不過,“9·11”事件后,美國所有的信用服務機構對涉及國家經濟安全的信息,都對國家安全部門無償提供。

在美國考察中,始終有一個問題感到疑惑不解,就是目前評級公司只剩下3家,企業(yè)資信調查公司只剩下1家,大的消費者信用局只剩下3家,為什么沒有新的企業(yè)進入這個行業(yè)?是不是有市場準入的限制?反復詢問考證,結果是美國政府至今沒有對這個行業(yè)制定任何準人限制。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一是美國信用市場經歷了優(yōu)勝劣汰的充分競爭,形成了目前的高度集中;二是對信用產品的市場需求,選擇了有能力生產加工出優(yōu)質信用產品的企業(yè),維持企業(yè)生存和發(fā)展的是不斷增長的信用交易的擴張;三是經過多年積累,這些信用服務公司都擁有龐大的數據庫,有強大的把信用信息加工生產成信用產品的能力,而建立起這樣的信息生產制造基地和數據庫,是后進入者的資金力量無法承受的;四是人力資本的積聚,特別是高級分析師、高級精算師和經濟學家隊伍,很難在短期內形成整體競爭力。

在考察中,我們發(fā)現美國的信用體系和信用管理仍存在不少問題。

1.盜用身份欺詐的犯罪行為十分猖獗。美國至今還沒有全國統(tǒng)一的身份證號碼,信用局要花大量時間進行信息匹配。美國公民雖然有可以證明身份的社會保障安全號碼,但據統(tǒng)計領取的人占總人口的85%左右;有駕駛執(zhí)照,但駕駛執(zhí)照也并非人人領取;有指紋,但不經本人許可,不能隨便錄制個人指紋;有電話號碼、地址、工作單位等,但這些都處于變動中。據美國隱私權中心估計,美國每年身份被盜用的受害人約50萬—70萬人,僅2001年就有75萬消費者受害。聯(lián)邦貿易委員會2001年統(tǒng)計的20.4萬件消費者欺詐投訴案中,身份欺詐占42%。以揭露電話欺詐和投資騙局為宗旨的說服犯罪網站提供,美國95%的金融犯罪涉及身份盜用。盜用身份的主要方法是獲取消費者的出生日期、信用卡、電話號碼、地址或社會保障號碼等。身份被盜后,可怕的不是經濟損失,而是信用損失。美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2001年11月裁定,身份盜竊案或其他信用卡欺詐的受害人,一旦超過兩年時限,即使受害人逾期才知道出了問題,也不得控告收集或提供不良信用資料的信用服務公司。盡管美國國會已經有人呼吁立法實行全國統(tǒng)一身份證制度,但目前還沒有取得一致意見,也沒有進入立法程序。

2.隨著信用交易規(guī)模的擴張,信用風險也不斷加大。美國在消費者破產方面的記錄令人瞠目結舌。1996年美國破產登記案117萬件,其中消費者破產登記占總登記的比例高達95.46%,比1982年增長了13.68個百分點。2001年美國消費信貸總額達7.5萬億美元,消費者破產登記案上升到140萬件,穆迪公司統(tǒng)計,2001年11月信用卡余款超過30天未付的比例升高至5.32%,僅次于1998年2月5.54%。如果信用卡欠款超過180天未付,一般便列入呆賬,11月份呆賬注銷比例也因此升至6.11%,連續(xù)10個月比上年同期升高。盡管消費者破產案越來越多,但與不斷增長的豐厚利潤相比,銀行仍愿意向消費者提供多種形式的貸款。在紐約為我們開車的司機王先生,貸款32萬美元買了一套房子,25年還款期,到期總計付給銀行一百多萬美元。美國2002年1月份,活期存款利率已下降到1.75%,而新車貸款利率仍為8.42%,30年房屋抵押貸款固定利率仍為6.97%。

3.安然、安達信案使美國的信用制度受到新的挑戰(zhàn)。安達信是全球最大的會計公司,安然公司每年要向安達信公司支付2200萬美元的服務費,安達信公司做假賬因安然公司破產而暴露,接著環(huán)球電訊公司也宣布破產,而為環(huán)球公司進行會計、審計服務的也是安達信公司。安達信的誠信受到了嚴重質疑,而信用服務公司運用的財務數據,主要來自像安達信這樣的會計公司,因此,信用產品的可信度也受到了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