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人壽保險

時間:2022-03-14 11:44:00

導語:我國人壽保險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人壽保險

1.其次,歐洲保險企業在混業和規模經營上擴張太快。在1996年至2001年期間,歐洲保險公司兼并案就高達幾百起。其中不乏著名的德國安聯跨業兼并德國德累斯登銀行,英國商聯兼并諾威奇保險,瑞士信貸兼并瑞士豐泰等動輒幾百億美元的兼并案例。歐洲保險公司認為在經濟擴張和發展迅速時期,多元化經營有利于降低成本,增加銷售,分散產業風險。而恰恰同時,多元化經營也將資本市場和保險企業經營風險擴大了好幾倍,乃至于上百倍,跨業兼并給新企業帶來更多經營業績和利潤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大的風險。如德國安聯在兼并德累斯登銀行后發現,銀行經營風險對安聯保險來說是一個新課題。安聯保險不得不用其自有資金去彌補銀行經營中的虧損,從而導致自有資本金下降信用等級被下調。

2.經濟在經歷了90年代興盛發展之后,歐洲各國對人壽保險業的監管有所放松。集中表現在英國金融監管當局對英國人壽保險公司在企業債券及股市投資的比例增加未采取任何措施。許多英國人壽保險公司為美國企業的虛假繁榮而迷惑,先后增加對美國企業債券及股市的投資比例,而監管當局在眼前投資的高回報及英國保險發展需要等口號下,對保險企業的償付能力及資本金是否充足的警覺有所放松。

因此,在安然、世界通訊事件之后,英國某個保險企業投資損失高達近7000萬英鎊,馬上出現現金流和資本金不足的問題。

3.再則,從70年代初大部分歐洲人壽保險公司推出投資連接型保險,投連產品的優點無需多言,而其業務的穩定性往往取決于保險公司資本市場的投資成功與否。在歐洲資本市場,尤其是股市一片興旺之時,投連產品穩定性很好,而在股市低迷之時,退保率較高,業務波動很大。“安然”事件之后,歐洲許多機構投資者和保單持有者對人壽保險業看空,紛紛撤出投資和退保致使歐洲各人壽保險公司面臨資本金短缺和退保給付的雙重壓力。歐洲保險消費者的信心受到打擊。這不僅使保險公司當前的經營面臨窘境,而且嚴重抑制潛在的保險消費需求,給整個保險業的發展埋下隱患。與此同時,歐洲人壽保險業的主要投資者——機構投資者,尤其是政府養老基金對保險公司的投資也大幅遞減。"9·11"事件之后,歐洲各保險公司都將投資分紅降低,如商聯保險集團把分紅從2000年每股利潤38便士,降低至2001年每股利潤26便士,致使許多歐洲機構投資者紛紛減少對人壽保險公司的投資。2002年繼“安然”和“世界通訊”丑聞之后,歐洲各人壽保險公司都預虧公告,致使歐洲各大投資機構一片嘩然。穆迪信用評估公司2002年8月27日發表報告指出:“人壽保險業的信用狀況正在惡化,其資本金及償付能力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睘榇?,穆迪公司對人壽保險業發出“特別提示”。

我國人壽保險業在2002年一片繁榮。據中國保險監管管理委員會公布:我國保險業2002年1-6月間實現保費收入1,613.3億元,同比增長57.7%,其中人壽保險占73.61%。然而繁榮的后面也隱藏著深層的危機。2002年人壽保險的賬面利潤為5.98億元,較上年減少5.84億元,下降49%。造成保費收入上升而利潤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賠款和給付同比增加73.64億元,增長79.17%,此外,公司的營業費用增長67.45%,手續費212.99%及傭金28.92%,分別有較大幅度的增長。

在保費和營業費用大幅增長的同時,我國保險公司投資收益與去年同期相比大幅減少。2002年6月底,各保險公司資金運用余額4776億元,比上年末增加1073億元,增幅28.99%。上半年資金運用實現收益82.57億元,資金運用平均余額為4239.44億元,資產運用收益率為1.95%,比去年同期下降1.03個百分點。(中國保險報8月22日4版)。

保費收入的大幅增長,尤其是投資類保險的大幅增加未必是件皆大歡喜的事,就2002年1-6月中國保險增幅最大的城市-北京而言,全市保費收入達到83.8億元,為歷史之最,同比增幅達76.87%。但保費結構有了很大的變化,分紅,投資連接和萬能壽險等新型投資類保費收入上升為總保費收入的主體,占業務總量的80%,而去年同期這一比例為38.5%,投資類保險在保費結構中占有絕對比重。(中國保險報7月24日1版)

對于傳統壽險而言,如果投資收益低于保單預定利率,將直接造成新的利損差;對于投資型壽險而言,認為保險公司能較大程度地將投資風險轉移給保單持有人那是幼稚的,因為一旦保險公司投資收益滑坡,將會嚴重挫傷保險消費者的信心,大量退保是不可避免的。這不僅會使現有運行保險公司陷入經營困境,而且會極大地挫傷保險消費者信心,使中國保險業得不到應有的發展。

為此,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人壽保險發展的現狀及繁榮背后的隱患。審視我國保險業目前處境我們不難看出我國人壽保險業發展面臨的一些挑戰。

隱患之一:投資風險

在今年我國股市低迷的情況下,保險公司將原投資于風險相對高的領域內的資金大量轉而投入有限的低風險的國債,銀行存款和債券市場。鑒于我國目前債券市場的不發達,和近年來銀行經營風險的增加,過多的資金追逐有限的投資產品,必然導致投資收益率的下降,保險資金的涌入導致低風險投資領域的資金過剩。今年2月21日央行調息后,市場上的協議存款利率由去年的5%左右下降目前的3.6%;中長期債券利率持續走低,債券市場10年期債券的票面利率由3%下降到2.5%左右,回購利率也從3.3%下降到2.4%。與此同時,保險公司投資證券基金的收益大幅回落,由去年同期的19.07%下降至目前的0.39%。(中國保險報8月22日4版)顯而易見,如果資本市場沒有新的高回報產品推出,保險資金投資的回報率將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在低水平上徘徊。在此背景下,一方面我國保險公司傳統壽險產品的原有利損差會進一步加大,另一方面,投資類保險的低回報將不利于保險業穩健的發展。因為一旦資本市場有高回報投資渠道,逐利行為會引發退保浪潮。

隱患之二:退保率和經營風險

據《中國保險報》8月22日報道,今年1-6月份,我國投資連接保險收入41.1億元,同比下降36%,退保率4.9%,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8個百分點。

前些年,我國不少保險公司推出投資類保險產品時,自身管理水平準備不足,營銷員沒有充分的培訓,產品宣傳不夠,消費者對投資類保險產品了解不多,導致個別保險公司營銷員夸大投資保險產品的回報率,誤導消費者,從而引起消費者投訴及集體要求退保時有發生。新聞媒體曾有大量報道。不少保險公司在權衡公司品牌與消費者利益時往往不得不支付高于實際賬戶的價值,以換取消費者對其公司的信心。然而,在退保率較低時,保險公司尚能勉強支撐。而一旦,資本市場投資收益劇烈下跌,出現大面積退保時,保險公司一方面要支付大量現金應付退保,另一方面,由于資金的急劇短缺,投資收益大幅遞減而會引致更多的退保。保險公司的經營風險是不言而喻的。

隱患之三:經營成本風險

保險消費者購買分紅類保險產品能否分紅以及分紅多少,一方面取決于保險公司投資的成功與否,另一方面取決于保險公司能否有效地控制自己的經營成本。而今年1-6月,我國人壽保險業營業費用,手續費及傭金分別較去年同期上漲了67.45%,212.99%和28.92%。一方面我國保險業在今后的幾年中,投資回報率仍將在很低的水平徘徊,另一方面保險經營成本卻大幅上升。在這種環境下,過度經營投資類保險產品,而不注重保險公司內部經營水平的提高,必將造成實際分紅與保險消費者心理預期的差異,而一旦這種差異累積到一定的程度或資本市場一有風吹草動,必然導致保單持有人的退保,也會可能造成公眾對保險公司信心的喪失。

隱患之四:兼業和專業的風險

我國《保險法》已明確規定我國保險,銀行將實行分業經營,如果認為分業經營,我國保險業就不會出現歐洲混業經營或跨業兼并所帶來的后果,那么這種想法是萬萬要不得的。

從法律上講我們已經將混業經營的可能性排除,但實際狀況是我們各家保險公司或多或少地都與各銀行,證券,專業公司簽有各種形式的合作協議。而且北京2002年1-6月份銀行人壽險保費達17.3億元,占總全市人壽保費收入的21%左右。在這些兼業和專業業務快速增長的背后,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銀行背后的隱患:央行多次降息和加收居民個人儲蓄利息稅后,儲戶選擇購買保險中的大多數人都因為前些年高利息存款到期后,無法選擇合適的投資渠道,繼而選擇保險。因此,其購買保險的真正動機并不明確。消費者選擇購買保險是為了逃避利息稅,尋求高回報的逐利行為,并非是對保險有很充分的了解。加之兼業人員在購買保險時的種種誘導,此類購買行為的風險是明顯的:銀行儲蓄利率低時,儲戶紛紛將資金投入投資類保險;銀行儲蓄利率一旦上調,一部分儲戶將退保。

專業中:不少公司為了追求短時間內的高回報竭澤而漁。表面看來一些專業公司2002年1-6月保費收入大幅上漲,一片繁榮。而細細分析,專業公司中投資類產品中躉交比例十分驚人。對于承保公司而言,如果在市場發展時期,大做特做躉交的業務,無疑是對市場資源的過度開采,當這種度達到一定規模時,未來市場發展將可能出現局部周期斷流。

如上所述,我國保險業高速發展的同時也隱藏著不少風險。剖析歐洲保險市場如今產生的種種問題,究其產生的原因,無不給我們啟迪,也給我們提出了防患于未然的要求。我國人壽保險業也應靜下心來,細細研究如何在現行法規許可的情況下,把保險資金的投資做到既安全又獲利的“雙贏”,如何煉好企業的“內功”,提高各層次員工,人的素質,如何培育市場等課題,真正使我國保險事業的發展處于一個良性循環,并為將來更大的發展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這也是筆者由衷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