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視角下道德建設論文

時間:2022-10-03 04:52:33

導語:工程視角下道德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工程視角下道德建設論文

1.加強道德理論自覺

需要懂得道德理論的實踐指導作用。道德理論的作用是什么,這本來應該是沒有疑義的,但是,事實上道德理論的作用問題上分歧比較大。有的人認為,道德理論就是引導或指導人們認識責任,履行義務,并以此提高道德境界。但不認為道德理論能夠指導或直接幫助人們獲得更多利益或利潤,似乎要是這樣,就是褻瀆了道德或道德理論。其實不然,道德理論的作用就是要在指導人們履行義務過程中實現更多的包括精神效益在內的效益或利潤。如果認為道德理論與效益或利潤無涉,那道德理論家們就是空談家。當然,加強道德理論自覺,需要回到社會、回到生活、回到實踐,惟此,我們才能真正弄清楚我們應該把握什么樣的道德理論。如何把握我們應該把握的道德理論?“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必須要有一種嚴格科學的思想和建設性的學說’。他們的方法是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在批判舊道德觀中闡發新道德觀;用科學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和方法來回答關于道德的起源、本質和作用等問題。在對待具體的道德現象或道德行為時,他們的觀點也是很明確的,就是回到現實,回到現實生活中的人,就是他們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所說‘從思辨的王國回到現實生活中來’,……每個人的實際生活決定他的具有個人特點和個性的道德意識。”[1]美國著名倫理學家麥金太爾強調,惟有道德實踐才能“為我們提供越來越多的自我認識和越來越多的善的認識”[2]。事實上,離開了社會生活和實踐的現實,道德理論自覺將沒有依據和根基,而沒有依據和根基的理論是解決不了任何現實道德問題的。

2.“四位一體”整體推

推進公民道德建設應該關注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領域及其個人身心發展,約束其所有言行,激發其道德熱情,真正把人們在各領域的日常行為引導到公民道德所認同的軌道上,促進公民道德的全方位進步。否則,公民道德建設將不時會出現“短板”效應。因此,在現時,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這“四位一體”缺一不可,需要整體推進。(1)社會公德尤其是社會公共生活領域的道德是社會道德水準的風向標,它在一定意義上是公民道德建設工程的基礎工程,公德意識和公德覺悟不僅直接體現公民個人的品德,而且直接制約著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建設成效。尤其在當今開放的隱秘的虛擬網絡社會中如果還能堅守社會公德,堅持慎獨,那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將會是事半功倍的效果。人類歷史進程告訴我們,一個社會公德水準低下的社會,意味著個人品德低下,那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也必定存在嚴重缺陷。(2)職業道德是公民道德成熟的標志,職業道德不僅能完善職業活動,促進職業活動的效益,而且在提升職業工作者道德境界的同時不斷完善社會公德、家庭美德的理念。無數事實告訴我們,缺乏職業操守的人,在公共生活領域和家庭生活中難以成為一個善良之人,甚至,因為他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已經定型,這樣的人在任何地方將會是一個不懂人情、不講親情的“道德奸人”。(3)家庭美德最能衡量人們的道德水準,一個在家庭的親情關系中不能履行道德責任的人,其親情冷漠癥必定影響到社會公共生活和職業生活中,并造成“自我中心”、“特立獨行”的孤僻品性。因此,家庭美德教育是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個人品德養成的重要陣地和條件。(4)個人品德的培養和提升是公民道德建設的根本,沒有個人品德的培養和提升,公民道德建設將會是一句空話。事實上,公民道德建設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和提升公民的道德覺悟,而公民的道德覺悟的提升又是公民道德建設的基礎和條件,因此,個人品德的培養和提升始終是公民道德建設的根本性任務,是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的“四位一體”整體推進的前提和動力。要指出的是,在“四位一體”整體推進過程中,人們在各個生產生活領域和各個生產生活層面的道德規范體系的研究和確認應該是當前我國公民道德建設重大任務之一。說到底,公民道德建設的最終目標就是要通過各類建設手段讓人們在提升道德覺悟的同時,自覺把握和履行系統的道德規范要求,并進而促進社會和諧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假如沒有系統而具體的生產生活道德規范,人們的行為也將無所適從,那公民道德建設及其目標的實現將會成為一句空話。所以,面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切切實實地研究和提煉我國國民在生產生活各個領域和各個層面的道德規范體系,從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點點滴滴告訴人們什么是應該的和不應該的,這將是功德無量的大事。

3.創制道德實踐體系

惟有堅持實踐,才能體現道德價值,也才能不斷提升人們的道德覺悟,正如西松所說:“除非付諸行動或者產生結果,否則人類的活動將不具有道德上的意義。”[1]事實上,道德情感需要在道德實踐中體悟和養成,道德習慣只有在實踐中才能養成。而我國的公民道德建設工程中始終表現為“短板”的是道德實踐體系的創制,而道德實踐體系的創制恰恰是公民道德建設工程的重要條件,不通過系統而有規律的道德實踐鍛煉,任何人將難以成為真正的“道德人”。所以“短板”問題必須解決。(1)按照“時年道德”來設計道德實踐模式。一般來說,懂禮貌、講衛生應該是幼兒道德實踐的重點,著力培養他們的禮貌語言和禮貌舉動;懂法律、講愛國、愛人、愛己應該是青少年道德實踐的重點,著力培養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懂自由、平等、公正,講責任、敬業、誠信、友善應該是成年人的道德實踐的重點,著力培養他們的道德習慣。要指出的是,道德實踐重點不是全部,更不是唯一,事實上,時年性道德實踐模式是交織在一起的,只是不同年齡段的人的道德實踐內容有所側重而已。(2)按照“場合道德”來設計道德實踐模式。應該說,在家庭、職場、公共生活領域都會有體現責任和義務的不同的道德要求,又由于生活和工作內容不一樣,都有著不同的實踐要求。在家庭應該圍繞親情關系的和諧協調,設計家庭責任及其請安、關懷等道德實踐模式;在職場應該圍繞內外部利益相關者的合作與雙贏或多贏,設計職業責任及其敬業、誠信、團結協作等道德實踐模式;在公共生活場所應該圍繞公共生活要求,設計公共生活場所責任及其團結、友善、互諒等道德實踐模式。(3)按照集體性道德主體來設計道德實踐模式。前面兩點主要圍繞個體性道德實踐主體提出道德實踐模式要求,這里是指圍繞國家、民族、單位等集體性道德主體來談道德實踐模式設計。諸如抗災救災、捐贈助困、集體公益活動等等都屬于集體性道德主體的道德實踐活動。綜上所述,創制道德實踐體系過程其本身也是公民道德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

4.治理突出道德問題

社會突出道德問題的不斷出現,說明社會道德環境脆弱,沒有形成強有力的履行公民道德的保障體系,甚至會催生腐朽道德,并進而腐蝕社會有機體。社會突出道德問題治理不了,公民道德建設就沒有社會基礎,其目標就難以實現。因此,推進公民道德建設需要治理突出道德問題,唯此才能掃清公民道德建設道路上的障礙,營造尚德社會氛圍。當今社會一些領域道德失范、誠信缺失嚴重,一些社會成員道德理念模糊、善惡不分,信奉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等。在經濟領域,一些經營者缺乏合作雙贏或多贏的經濟倫理理念,唯利是圖、坑蒙拐騙,尤其是問題食品、豆腐渣工程等等直接損害國家和民眾利益;在民主政治生活領域,一些人脫離社會現實,片面地強調自由、民主、平等,連基本的社會和諧與穩定都不屑一顧,強調曲解了的自由、民主與平等,忽視大多數民眾的自由、民主與平等。還有一些官員,以權謀私,搞權錢交易、權色交易等等,損害了黨和國家的形象;在文化生活領域,一些人的文化價值觀扭曲,曲解大眾文化的深刻內涵,把低俗文化等同于大眾文化,這實際上不僅褻瀆了真正的大眾文化,而且褻瀆了人民大眾;在社會建設領域,一些人無視社會治理的復雜性,諸如違法強制拆遷、粗暴處理群體事件、缺乏理性的盲目上訪、影響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項目投資、利益分配不公等等,嚴重影響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一些人被眼前的GDP蒙住了眼睛,不惜濫用資源、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直接損害了同時代人、后代人乃至民族和國家的利益,等等。這些突出的道德問題不解決,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將會是一句空話。因此,(1)應該加強道德教育活動,尤其要加強道德責任和榮辱觀教育,真正讓人們弄清楚在生活和工作的領域什么是應該的、什么是不應該的,不斷增強道德責任心和抵制腐朽道德的能力。當務之急是要認識到,不知道道德和道德作用的社會一定是落后的社會,也是危險和可怕的社會,因此,要像普及法律一樣來普及道德,讓全體國民認識道德,信仰道德。(2)應該認真研究形成我國突出道德問題的共性和個性原因,有針對性地制定科學且強有力的對策舉措,以促進社會突出道德問題有效地遏制在萌芽狀態,直至徹底鏟除滋生突出道德問題的社會土壤。(3)應該德、法并舉,以法為繩,以德為本。解決突出道德問題要以教育和引導為主,只有思想和境界提升了,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僅靠強力壓制甚至打擊永遠不能真正解決該解決的社會道德問題。同時,教育不是萬能的,在現時社會條件下,加強法制建設十分重要,它既可以將嚴重道德問題及時高效地解決,也可以將社會道德問題扼制在萌芽狀態,并進而培養人們的道德境界和道德習慣。

5.關注“特群道德”

“特群道德”是指社會特殊群體的道德。諸如“官員道德”“、知識精英道德”、“企業家道德”“、青少年道德”、“弱勢群體道德”等均屬于特殊群體道德。“特群道德”在推進公民道德建設中有著不可忽視和不可或缺的作用。“特群道德”理念及其規范是公民道德建設中的重要內容,忽視甚或缺失“特群道德”理念和規范,在出現“短板效應”的同時,也將導致公民道德建設思路不清、方向不明、舉措不力。(1)就官員道德來說,其特殊的身份決定了官員在工作中應該恪守民本、廉政、服務群眾、忠于國家等等的道德要求,這不僅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引領社會道德的發展方向,更能增強民眾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信心。假如官德不佳,那么,在民眾把官德看作現時代社會發展的風向標的情況下,公民道德建設就沒有說服力和號召力。(2)就知識精英道德來說,其特殊社會角色和社會地位決定了知識精英應該是先進道德的傳播者和忠實履行者,應該恪守愛國家、求真理、促發展等等道德要求,并以此樹立社會道德標桿,引領和改善社會道德風尚。假如知識精英道德欠缺甚至缺德,更有甚者,不遺余力地宣傳很不適合中國現實的相關西方道德,這將混亂社會道德理念,使得人們在應該與不應該的問題上無所適從。(3)就企業家道德來說,其特殊的“經濟人”角色決定了必須要有“道德人”的內涵才能獲取更多的效益和利潤,應該恪守誠信、人本、公平交易、友善合作等等道德要求,血管中要“流淌著道德的血液”,惟此也才能以特殊的行業道德推動公民道德建設的進步。假如企業家缺德,那么,產品、服務等就會出現道德“短板”,就最終意義上來說,這不僅在喪失信譽的同時賺不了錢,而且將敗壞社會道德風氣,影響公民道德建設進程。(4)就青少年道德來說,其作為未來國家建設和發展的生力軍,應該恪守認真學習、刻苦求真、艱苦奮斗、克勤克儉、堅守公德等等道德要求,惟此才能使得公民道德在不斷出現的新一代人身上獲得廣泛認同,道德作用也將在新生代得到普遍的展示。假如青少年道德建設跟不上時代步伐,那么,影響的不僅是青少年群體道德建設,它將影響一代人乃至幾代人的道德素質,進而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進程。(5)就“弱勢群體道德”來說,他們首先需要被關懷,讓他們在社會給予的溫暖中體驗到人的尊嚴和價值。當然,弱勢群體應該堅持自強、自立、勤勞、尊重社會等等道德要求,以此實現道德自強,并促進公民道德建設的整體發展。假如弱勢群體道德建設出現“短板”,那么說明公民道德建設的內涵和廣度將有嚴重的欠缺,更將導致全社會公民道德建設停滯不前。

6.切實規避道德風險

道德風險是指在人們的生產和生活行為中潛藏著的并可能出現的與道德有關的危險境況,它對推進公民道德建設有著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可以說,規避不了道德風險,也就無法推進我國公民道德建設。因此,道德風險作為客觀存在的社會現象,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要在正視社會道德風險的同時,認真分析形成道德風險的原因,提出切實規避道德風險的舉措,以促進我國公民道德建設的快速發展。道德風險一是指正道德下的道德風險。正道德即正能量道德,也就是講道德。在社會運行制度和機制不完善的社會狀況中,講道德吃虧是常有的事。曾幾何時,商界講誠實勞動、講道德經營的賺不到錢,甚至要虧本,而奸商往往實施不正當競爭而賺取更多的錢財。二是負道德下的道德風險。負道德即負能量道德,也就是不講道德,不講道德當然有風險。三是亞道德下的道德風險。亞道德即為社會道德狀況不理想但也不是惡德流行,換句話說,崇尚道德沒有蔚然成風,但不道德現象也沒有形成氣候,善惡態度不明是人們的基本生活態度。在這種社會道德狀況下,道德風險來自于人們的“道德麻木”或“道德冷漠”癥。四是零道德下的道德風險。零道德即是指不認為社會生產生活中存在道德問題,或認為在社會生產或生活的某個領域或某個時段不存在道德問題。前者表現在我國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極左時代就基本上排斥了道德的存在,認為講道德與講階級斗爭是矛盾的,當時的道德風險就是人性、人倫關系、價值取向遭扭曲。后者諸如我國經濟學界就有學者認為,經濟和經濟學不存在道德問題,經濟就只是投入、產出、效益等物質的和數量的概念,還說經濟學家研究和談論道德問題是狗拿耗子多管閑事。其實,這樣的零道德只是理念上的,實際的社會生產和生活是排除不了道德內涵的。倫理學常識告訴我們。有人和人際關系的地方就有道德問題存在著。然而,零道德理念的風險是巨大的,它讓人們不關注道德,甚至主張社會不要講道德,這樣的道德風險是害己、害人、害社會,因為,沒有道德的社會一定是惡者乘機更惡,善者受氣受累的社會。形成道德風險的原因是復雜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方面:(1)私利至上主義。如果說道德風險來自于道德知識缺乏,那還可以理解,并容易補救。但是,私利至上主義者把自己的利益看的高于一切,甚至有不惜損傷他人和社會利益而獲取一己私利的思想,那么,道德風險會接踵而來。而且,事實上,由于私欲碰到機會就會膨脹,因此,“在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只要有可能,就必有置任何倫理道德于不顧的殘酷的獲利行為”[1]。近年來,我國有害食品的不斷出現、置法制和他人人身安全于不顧的礦難事件的頻發等等,均為私利膨脹而導致的道德風險。(2)社會生產或生活信息的不對稱。因為信息了解和掌握的不對稱,使得一些投機分子要么鉆法律的空子,違法行事;要么利用信息優勢,欺詐壟斷,損人利己;要么虛假信息,以訛傳訛,抬高自己,貶低同行;要么誤導消費者,造成生產生活資料配置出現畸形狀態,等等。(3)文化認知發展落后于經濟的發展,以致道德覺悟不盡理想。由于我國國民的整體文化認知水平跟不上經濟發展的速度,影響人們對現代道德理念的理解和把握,再加上道德普及工作同樣落后于經濟的發展,以致道德普及率不高,使得人們的道德辨別力和善德接受力的程度不太理想,對腐朽沒落道德以及缺德行為的抵制力有時表現的比較弱。(4)道德教育尤其是羞恥心教育的力度不夠。我們的道德教育尚缺乏系統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沒有把道德教育當作系統工程來研究和把握,往往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顧此失彼,甚至忙于“救火”。至于道德教育中的羞恥心教育的主動性也十分缺乏。要減少或減弱道德風險,以上原因應該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為避免道德風險,當前的策略是要從戰略和戰術上作有針對性的思索。(1)要加快經濟和文化認知的發展。經濟發展速度快了,不僅僅是增加了社會財富,更在于能加快文化認知發展的速度,加快人們思想的解放和道德覺悟的提高。一個文化認知水平和道德覺悟不高的社會,產生道德風險的機會會更多,抵制道德風險的力量會更弱。(2)要在加強道德教育的同時,實現道德制度化和制度道德化。避免道德風險不僅僅靠教育,在現有復雜社會條件下,即在人們的文化認知水平和道德覺悟還不足以有效排除社會道德風險的情況下,更應該加強制度建設,把人們的生產生活行為限制在科學的制度框架中,由制度來限制和鏟除產生道德風險的條件。然而,科學的制度需要正確的道德理念引導和參與,惟有在正確的道德理念指導下形成的具體、科學且人性化的制度,才能把人們的行為有效地限制或納入到制度所允許的難以形成道德風險的軌道上來,才能將道德風險降低到最低限度,甚至降低到零,也才能為公民道德建設鋪平道路。

7.借鑒“他山之石”

在全球化進程越發加快的今天,我國公民道德建設也應該順應這一潮流,積極地融入全球化進程,在堅持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精神和道德建設經驗的同時,認真吸取世界各國的公民道德建設長處,促使我國公民道德建設與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相吻合,并實現良好的互為作用。否則,不能積極地吸取國外公民道德建設的好經驗,那我國的公民道德建設就無法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世界文明進程同步,也就難以體現中國特色的公民道德建設的優越性和先進性。(1)“以人本為基準、國家理念為核心”展開道德教育內容的規劃設計。尤其是美國、英國、法國、芬蘭、韓國、新加坡等一些發達國家,都十分關注對個人身份的認同及其對個人權利和國家意識的認同,并在此基礎上強調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等,有意識地把個人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聯系在一起,并由此增強個人的責任意識。新加坡在注重人生各階段品質建構中,把對國家認同感、自豪感和忠誠感置于其中重要位置。英國則十分重視個人與社會教育法,在關注個人與社會的幸福中,讓人們從自身出發去看待社會問題,增進個人對他人和社會的責任感。有鑒于此,盡管我國的道德理念與相關西方國家的道德理念有著本質的區別,但是,在我國應該明確把符合主流意識形態要求的“以人本為基準、國家理念為核心”作為道德教育的首要內容,這也應該是我國道德建設的切入點。(2)全社會參與,發揮各領域的獨特功能。大凡公民道德建設成效顯著的國家的一個共同特點是把公民道德教育作為全社會的共同事業,為此,社會、學校、家庭、職場等都成為了道德教育的特殊載體。美國堅持學校、家庭、社會等全面參與社會德育過程。法國就特別主張道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全民性“,這一方面指的是由全民自身實現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另一方面指的是通過全民的努力,在全民所能夠發揮其積極性的地方和領域中,特別是在公共領域中,進行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道德教育,同時,也鼓勵公民在其私人領域中進行自律性的道德教育。”[1]在我國,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更應該成為全社會的要事,應該利用全社會的一切力量和資源,采取一切可以利用的辦法和途徑,把道德建設作為頭等大事抓緊抓好。(3)寓教于日常活動。公民道德建設成效顯著的國家的一個共同行為方式是注重道德生活實踐活動,在具體的活動中滲透進道德教育的內容。英國堅持讓價值觀教育蘊含在學校教學實踐活動中,日本、美國十分注重諸如社區服務、大掃除等社會生活實踐活動和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環境等等媒體的隱性教育功能,法國、德國、新加坡等國家重視讓青少年在社會公益活動中體驗個人的權利和責任。國外的方法值得借鑒。在我國,日常活動應該承載或包含道德教育的內容,應該主動地做好設計和組織工作,讓人們時刻處于道德的培育和熏陶之中。(4)依托法制建設。公民道德建設過程主要是以教育和引導為主,但是,社會是復雜的,人們所接觸的道德理念也是多元的,因此,公民道德建設僅靠教育和引導有時不能達到預期目標,這就要靠法制來強制性推行應有的道德理念,遏制腐朽沒落道德的出現。芬蘭、新加坡等國家在公民道德建設過程中十分注重法制建設,堅持德、法并重。芬蘭要求人們在守法中認識誠實、尊重、敬業、公平等等道德規范要求的重要性,新加坡堅持在法治中提升人們的道德覺悟、培養人們的道德習慣。在我國,法制體系已經基本完備,問題是有意識地在道德建設及其道德教育過程中,引進和利用法治手段尚需進一步地研究和落實,只有法制完備,法治到位,公民道德建設才能在現有社會條件下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5)利用宗教活動展開公民道德教育是西方國家共同選擇的路徑,且正面效果也比較明顯。在宗教信仰自由的國度里,教會會在宣傳全能的上帝及基督的價值的同時,通過做禮拜,引導人們懺悔缺德、行善積德,并由此改善公民道德素質。在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無神論觀點,堅持社會主義的道德觀教育,然而,既然我國是信教自由的國家,我們就應該在最大限度避免宗教負面道德影響的同時,充分利用宗教的適當形式和積極內容為道德建設及其道德教育服務,為建設和諧社會服務,發揮宗教的正能量。我們黨和國家的宗教政策有因勢利導、共建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目標,因此,不應該在道德建設及其道德教育中人為地切割與宗教的關系,放棄宗教的正面作用。

作者:王小錫單位: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