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美的道德教育綜述

時間:2022-12-30 10:13:35

導語:藝術美的道德教育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藝術美的道德教育綜述

本文作者:馮雯妍周升普工作單位:江蘇建康職業學院

藝術的求美離不開道德價值的實現,倘若沒有道德價值的基礎,藝術就無法永恒。因此,在藝術作品中通常都體現著道德的善。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藝術中體現善并不意味著要將善作為藝術求美的目標。求美不是求善的工具或途徑。倘若將善作為藝術求美的目標,那么這就違背了藝術求美的規律,歪曲了藝術的本質。不能將道德的說教作為藝術的目的。藝術在本質上是心靈性的,若將藝術所表現的內容“作為抽象的議論、干燥的感想、普泛的教條直接說出來的,而不只是間接地暗寓于具體的藝術形象之中的,那么,由于這種割裂,藝術作品之所以成為藝術作品的感性形象就要成為一種附贅懸瘤,明明白白擺在那里當作單純的外殼和外形。這樣藝術的本質就遭到了歪曲。”[4]63所以,不能將藝術的形式與內容的割裂。藝術是求美的,美可以使人賞心悅目,產生愉悅的快感,讓人在感受美的同時,享受這份愉悅。這是藝術求美的規律,亦是藝術不可放棄的宗旨。倘若將藝術的目的理解為道德的說教,藝術的“快感、娛樂、消遣就被看成本身無關重要的東西了,就要附庸于教益,在教益那里才能找到它們的存在理由了。這就等于說,藝術沒有自己的定性,也沒有自己的目的,只作為手段而服務于另一種東西,而它的概念也就要在這另一種東西里去找。在這種情形之下,藝術就變成用來達到教訓目的的許多手段中的一個手段”。[4]63倘若將道德價值強加于藝術,使藝術表現出明顯的道德說教的色彩,再美的藝術也會讓人覺得乏味,甚至讓人產生抵觸的情緒,也就不覺為美了。藝術的目標是求美,這是毋庸置疑的。求善和求美并不能簡單的直接掛起鉤來,不能將求美和求善生搬硬套在一起。將藝術的目標定為道德的說教就是“把藝術看成沒有自己的目的,使它降為一種……單純的教訓手段。”[4]63倘若將求美和求善強加在一起,既達不到藝術求美的目標,也使求善變得艱難。第三,美強調將小的個體融于大的宇宙,完美“小我”。人類生于天地之中,向往和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因此,很多藝術作品都會讓人感受到宇宙的浩瀚,感受到自身與宇宙的合一狀態。天地萬物本屬一體,人與宇宙自然不可分離。人置身宇宙,人的身心感受宇宙的和諧,通達宇宙的規律,生命的節奏與宇宙的節奏相呼應。“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既是一種豁達的心境,又是生命和宇宙的通融。人若能將生命融入宇宙的和諧,便有了寬廣的胸襟,精神世界也將豐富厚重。藝術的最高境界便是一種和諧,其根本和方向便是通向宇宙的和諧。讓人在藝術作品中感悟生命的節奏,亦是要達到一種身心的和諧狀態。藝術美直指宇宙。在這種境界中,人可以忘記“小我”,拋棄“小我”,將自己置身于浩瀚的宇宙,從而完美“小我”,達到“小我”的超越,完善自己的人格。

道德教育是教人向善的教育,這個向善、求善的過程貫穿了人的一生。藝術的美和道德的善本身就是相通的,追求藝術的美和道德的善是相輔相成的。同時,倘若將追求藝術的美融入整個人生,追求一種藝術人生,那么這種人生一定是向善的。1.將藝術的美融入向善的教育———天人合一觀“美之意識依于道德的心靈”[3]95,藝術的美需要道德的心靈去體會。道德的心靈就在于能否將主觀的意識拋開,摒棄私欲,超越有用之目的。當人的心靈被私欲所占據時,人們往往只能看到對象之于自己的意義所在,而不能真正體會到其中的美。對象性的思維,占有式、研究式的眼光是發現不了美的。徐復觀認為藝術的盡美與道德的盡善之所以能夠融合的原因在于“樂的一般本質與仁的本質,本有其自然相通之處”[3]136。這里提到了“樂”,出于孔子的“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關于孔子的這個思想,后人做了很多研究。多數認為它是人格修養的三個階段。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熊十力認為這“是一個以藝術的作用把外在的道德規范內化為人的自然本性的審美實踐過程”[3]47。而這個審美實踐過程的最終實現便在于最后的“成于樂”。關于“樂”,熊十力認為“樂”的本質便在“和”。徐復觀說:“樂與仁的會同統一,即是藝術與道德。”[3]136他認為樂與仁在基礎和最高境界都是相通的。藝術的美和道德的善是相通的,因此藝術求美與道德的求善并不沖突。筆者認為,樂和仁其根本和最高境界的相通之處便在于: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亦可理解為一種主客體的融合狀態。很明顯,若是把藝術所要表現的東西對象化,或是抱著科學研究的態度去琢磨,是很難發現美之所在的。這里需要的便是一種主客不分的思維,發現美需要這種思維。古人所說的天人合一,便是體現這種思維。而仁的體悟,也需要這種思維方式。無論對人、對物,倘若將其當成客體,便不免要去將其與自身相對立,去研究它、計算它,也就很難將仁貫徹到底。因此,道德教育應該培養人的“天人合一”的態度。一味強調主客二分,很難真正達到善和美的統一。2.將藝術的美融入人生教育———藝術人生觀藝術美通向心靈,直指人的生命深處。藝術是人心靈的活動。黑格爾認為藝術的出現是由于一種絕對的需要。正因為人們會思考,人們才會有這種絕對的需要。人會為自己而存在,關照自己,認識自己,思考自己。藝術的需要是普遍的、絕對的,人生離不開藝術。梁漱溟認為,“那些意境甚高的文藝作品,感召高尚深微的心性,徹達人類生命深處,提高人們的精神品德。”[3]42實然,當欣賞一件成功的藝術作品時,無論是一首詩歌,還是一座建筑,帶給人心靈的震撼直指人的生命深處。“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即使你沒有這樣的親身體驗,也能從作者描繪的情景中,領略作者當時悠然自得的愜意,與作者的內心進行交流,感受那份舒心,仿佛生命之泉的流淌。由此可見,藝術作品帶給人心靈的震撼是根本的、驚人的,是直抵心靈深處的。人的精神得到了升華,開始感悟生命。因此,藝術美必然帶來對一種藝術的人生的追求。人生的藝術化,即是提倡一種藝術的人生。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先生認為,“離開人生便無所謂藝術。因為藝術是情趣的表現,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離開藝術便無所謂人生,因為凡是創造和欣賞都是藝術的活動,無創造無欣賞的人生是一個自相矛盾的名詞。”[5]161由此可見,朱光潛先生強調藝術和人生具有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藝術以人生為基礎,脫離人生的藝術是沒有生命和內容的。人生的內容是藝術的素材。很多藝術作品的完成,均是藝術家通過對人生的觀察與感悟而創作出來的,藝術來源于生活。因此,藝術離不開人生。同時,人生也離不開藝術。沒有藝術的人生是灰暗的、乏味的。人生中需要欣賞,需要感動。因此,道德教育應當培養人的一種藝術人生觀,將人生作為一件藝術品來打造,拋棄生命中的瑕疵,拋去不道德的成分,使之完美,追求藝術人生。關于人生的藝術化,宗白華先生提出了藝術人生觀思想,旨在通過藝術的人生觀培養一種健全的人格。先生強調從藝術形象中感悟人生的意義。藝術形象給人以美的感受,通過具體的藝術形象可以了解其所要表達的意境。藝術形象更大的作用在于其象征意義,在于其蘊含的某種人生哲理。通過形象的表達,讓人在美中領悟人生的真諦,明確人生的意義。綜上可見,美對于人格的培養有著重要的意義,道德教育重視人格的培養,藝術的美與人格相呼應。比起枯燥的一味灌輸和說理,藝術的形式更易于接受,因此,將藝術融入道德教育將會豐富道德教育,為偏理性的道德教育注入一股美的清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