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道德教育中“文化自覺”的思考
時間:2022-12-28 09:38:07
導語:高校道德教育中“文化自覺”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1高校德育之挑戰——文化全球化
高校德育工作在曾經相對封閉的環境下能夠取得比較好的效果,因為整個社會都在維護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向學生展示一元意識形態。然而20世紀中后期以來,一個基本的事實是,全球化的洶涌大潮,使得每一種文化形態都難以避免地卷入其中,各種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在中國社會經歷幾個時期的轉折后,已有的道德資源已難以應對當前中國正在發生的各種各樣的道德問題,面臨多種道德觀念和價值觀的沖擊。比如大學生群體中出現的一系列道德失范問題:考試就作弊見慣不怪,隨意揮霍父母的血汗錢,在日趨泛濫的“物質主義”、“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的影響下,驕奢淫逸成了“榮耀”,違法亂紀成了“勇敢”,見利忘義成了“聰明”,損人利己成了“能耐”,好逸惡勞成了“瀟灑”,愚昧無知成了“時尚”……所謂“道德失范”是指“舊有的道德觀念和行為規范被普遍否定,逐漸失去對社會成員的約束力,而新的道德觀念和行為規范尚未形成,不具有對社會成員的有效約束力,使得社會成員的行為處在一種規范真空或規范沖突的社會狀態中。”中國道德資源在全球化進程中面臨重新組合開發的問題。
1.2高校德育之困境——虛而不實
雖然高校德育的課程設置和教材內容都是要中央政治局討論審定,可以看出在高校課程中德育的重要地位,但是實際情況是很多高校重視的僅僅是德育課程是否開設,特別是一些專業性大學,德育課程成為中央和教育主管部門要求開而不得不開的課程。很多課程課設考評都形同虛設,教學中的價值觀念能否讓學生接受,并在現實中踐行都少有人關心,都是重形式而輕實效。另外不少的德育教師受到職稱考評的影響,重科研而輕教學,把教學工作看作保工作的需要;或是由于學校本身不重視德育課程,教師把教學工作僅僅作為養家糊口的手段。所以很多德育課堂上就出現老師講老師的,學生看學生的,湊夠四、五十分鐘就了事的現象,無從談起教學效果,德育教育虛而不實。面對高校德育現狀,應該對自己的處境有“自知之明”:多元化的意識形態在校內外沖擊了主流的價值觀,使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教化工作出現低效甚至無效;并在“自明”的基礎上調整工作思路,應對意識形態多元競爭的趨勢。
2高校德育的“文化自覺”維度依據
2.1道德教育與文化
人類自誕生之日起就生活在特定的文化之中,不同類型的文化以其獨有的價值觀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規范,進而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因此,道德、道德教育自產生就與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文化的創造積累構成一個人有意義的文化世界之后,人的靈明之心、道德本性、價值意識發生與建構的現實性全部來自于有意義的文化世界。”因此,要提高德育實效性,從根來說應該提高教學對象的文化素質。顧明遠教授就曾說過,教育就像一條大河,文化就是這條河的源頭和不斷注入河中的活水。在探討教育的時候不研究文化,就等于只知道這條河的表面,而不清楚它的本質,只有徹底把握住它的源頭和流淌了多年的活水,才能徹底地認識中國教育的精髓和本質。沒有了文化這一根基,德育也就成了無源之水,實際上,現代社會中的文化困惑和文化焦慮就是目前道德教育中最核心的問題。列寧強調了文化如果形成為培養人的土壤,就會對人產生深遠影響:要用人類創造的全部知識財富來武裝自己的頭腦,才可能成為共產主義者。而“文化自覺”為提高高校德育實效性提供了一個維度。
2.2“文化自覺”
“文化自覺”是由我國著名的社會學家、人類學家費孝通先生所提出的,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發展的趨向,不帶任何文化回歸的意思,不是要復舊,同時也不主張全盤西化或全盤他化。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去決定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時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它是時代的要求,在全球化大潮襲來之時,各種文化相互激蕩,沖突、認同、融合需要每個人對本民族的文化生存狀態做出選擇,才能保證自己的價值觀得以保持、傳遞和發揚。這就需要對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要探究它的形成過程,它的精神實質,它與其他文化相較而來的特殊氣質,它的優點和缺點,以及發展走向。在認識自己的文化的基礎上如何對待其他文化,以及如何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文化的創新。通過對本民族的文化自覺,接受認同道德教育中傳遞的價值觀、意識形態,并付諸實踐。
3“文化自覺”維度的道德教育路徑選擇
3.1加強中國傳統文化教育
就是在道德教育過程中顯現文化的意義,使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能夠自覺的認識、把握這種文化,并在現實生活中使用。費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覺”并不是文化回歸,不是復舊;但是也不贊成全盤西化或是全盤他化,就是說德育工作中要實現傳統道德文化與現代性的融合,也要汲取道德文化的精華,任何一個民族的道德進步,都是在對自己的傳統道德資源進行批判繼承的基礎上進行的。中國傳統文化是以人生和道德智慧為核心的,這是中國文化的鮮明特色,可見對德育工作中核心價值觀的傳輸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文化自覺”維度提高道德教育實效性首先要加強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把中國幾千年悠久的優秀的道德教育文化傳統融入到德育課堂中,例如學生對“仁義禮智信”的意思都不清楚,如何讓為對某種理想信念的堅持的想法進入頭腦。而《顏氏家訓》等經典國學中的“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孝經》中“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中庸》里“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等等,都可以作為現在德育文化內容借鑒、引用。作為德育工作者,我們不能僅僅照本宣科,面對多種文化、價值觀的沖擊,應該關注時代特點,研究教學對象,把國學精粹和現時代需求相結合,實現中國道德資源的重新組合開發。
3.2加強文化對話
文化對話的實質就是文化自覺過程的體現,因為在文化自覺的過程中就會碰到如何對待其他文化和如何確立自己文化地位的問題,文化對話,就是對這個問題態度和立場選擇的實踐。因此,在學校道德教育中堅持文化對話是學校道德教育置身于文化全球化和多樣性時代謀求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加強中國傳統文化,并不是要排斥西方文明和西方道德中的合理因素,還應注意吸取西方文化傳統中的合理因素。其實從人類的文化發展規律中不難看出,文化世界多元化是人類發展過程中的一種正常、健康現象和表征。多元文化并不只是分離排斥,而是可以通過對會使人們的不同的、隱晦的思想變得明確,實現人類進步。由于中西方文化所處的社會環境和背景不同,雙方文化存在較大的差異,但是有些我們所缺乏的,可能是人家剛好擁有,比如西方道德文化是以個體精神基礎上的契約精神、平等精神、公正精神、權利意識為特質的,這些與我們傳統文化和道德中的家族主義、等級精神、義務精神等都有所不同,我們繼承發揚傳統美德的目的就是要建設適合現代社會需要的道德,因此我們要汲取一切人類文明的先進成果。在加強文化對話的過程中,要注意平等對待各種文化的態度,尊重各種文化的素養,尊重他人的文化判斷和選擇。對話的過程中需要處理好自我文化和其他文化之間的關系:自我的文化處于什么地位?也就是說,在文化對話中我們要有一個立場;任何國家的道德建設必須有自己的民族文化特征,因此建設在新道德時不能擺脫自身傳統的辦法尋求道德問題的解決。
3.3注重文化創新
文化創新體現了文化自覺更高層次的要求,也可以說是文化對話的深化和升華,中國道德教育思想在不同時期的變化都有著文化創新的因素。從大學精神注重文化創新。結合高校不同的歷史沿革、發展現狀,確定學校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凝練先進理念和文化精髓,在學校這個空間范圍內讓學生產生主人翁精神,從“要求我參加”變成“我要參加”,多多開設有關人文素質的課程和沙龍,組織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開展下鄉、社會調查、志愿者服務等實踐活動,通過校史館、檔案館這些無聲但內涵豐富的場所發揮其功能,形成對大學生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的影響和熏陶,也營造了良好的教學氛圍,德育傳遞的思想就有了一個現實的載體。網絡視角下注重文化創新。網絡已成人們獲取信息和休閑娛樂的重要渠道,當代大學生是網絡上最為活躍的群體之一,使用網絡實現文化創新,是德育工作的開展在課堂以外的重要渠道。目前幾乎每一所本科類的院校,大概有三到五家左右的校園媒體,包括校園的報紙,廣播電視臺,電視臺,新聞網等等。如果能更有效的使用網絡媒體,例如通過建立高校校媒網,舉辦“校媒記者看兩會”、“校媒記者訪村官”等文化創新活動,甚至開發類似“與世界對話”國際交流項目。對加強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加強文化對話,都是非常有利的,進而為德育提供更寬泛的良好氛圍。
作者:和晶 栗明 王硯蒙 尹芹 單位:昆明醫科大學社科部
- 上一篇:小學生道德教育探討
- 下一篇: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的實踐探索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